還在用膠片相機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一些膠片相機的淘寶買家秀里看到了他們的作品,跟之前見過的圖片有很多說不出來的差別,仔細想想,如果是數碼單反與膠片單反,應該每個快門按下給自己的感受都會很不一樣。
我沒經歷過那個時代,但是很想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相信還有大神還在用膠片相機,或者說曾經有過長時間的使用經歷,很想看看你們的作品,很想知道你們的故事。還有就是還在用膠片相機拍照的體驗,帶給你什麼,謝謝了!
又累又煩,根本沒工夫產生任何感悟。
將1905年生產的Rodenstock Heligonal 240mm F/5.7 桶鏡利用轉接環接在Ilex 3#快門上
拍攝時選擇臉部放在V區,然後以此為基準測量最亮和最暗部分是不是超出動態範圍。
發現沒有,不用加減沖,好,省事。
不是近攝也用不著皮腔延伸補償,好,省心。
直接曝光,光圈全開,眼神光正好利用身後窗戶,不用補光燈,好,省力。
曝光時間記得是1/2還是1/4來著…
底片Kodak TXP 的45散頁片,D23沖洗,20攝氏度10分鐘,盆顯
縱然技術和器材上我可以完全信賴,但在底片沖洗好,開燈之前的瞬間,還是會默默祈禱不要出現任何意外…
還好沒有意外。
帶著粉色的底片飄蕩在定影液中,稍微拿起來看下密度,覺得目測一切ok,放回去繼續定影(是的,定影可以見光)。
之後就是水洗促進、水洗、晾乾、掃描。
意外是不會有意外,繁瑣的簡單勞動而已。
仔細觀察會發現焦外部分(竹紋布簾)有不怎麼好看的像差,但還好影響不大。
TXP作為一種厚乳劑底片,在曝光上的「厚度」相當好,比Acros好,高光部分很難被「打穿」,因此可以稍微過曝,追求更多暗部細節,正是我喜歡的點。
還在慢慢玩膠片,不是大神,沒有什麼大神。
北京連續的霧霾。
天氣不好帶來的後果就是,我可以窩在家裡,沉浸在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氣氛中,翻看自己的照片,回想當時的情境,順便回答一下問題。
曾經和小夥伴手捧心愛的古典膠片相機溜達,路遇一胖哥哥,身披佳能頂級數碼機身配各種紅圈長焦鏡頭,旁邊拉著倆妹子,竹竿腿錐子臉大眼睛雙眼皮的,胖哥哥掃了一眼我和小夥伴手裡的機機,從牙縫裡擠出兩個字:村范(兒)!
這也許就是我對自己的愛好在別人眼中的認識的最初感受,村范兒。圈子裡流傳著一些說法,大概是說,玩膠片的看不起玩數碼的,玩大畫幅的看不起玩小郵票(傳統意義上的小畫幅,即135膠片相機)的,玩尼康的看不起玩佳能的,玩佳能的看不起玩尼康的,玩索尼的看不起所有其他品牌,拍人文的看不起拍鳥的,拍鳥的看不起拍糖水的,拍糖水的看不起拍風光的等等等等,不一定對,大體是這個意思。但在我看來,誰也不高級,誰也不村范兒。
先來看看攝影是個啥,「攝影一詞是源於希臘語 φ??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來自百度百科),偉大的攝影家亞當斯和F64小組運用科學的曝光和後期技術精準的還原現場光影,從而使攝影從繪畫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同樣是視覺藝術門類,當我們去欣賞一幅國畫作品的時候,不會因為它的用紙是生宣還是熟宣而改變對畫作本身的認識,當我們去欣賞一幅西洋畫作的時候,也不會因為畫家用的是畫筆還是畫刀而評判孰高孰低,同樣,膠片還是數碼,只是載體不同,攝影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比其載體更有價值。
再來看看數碼與膠片的區別,無疑,數碼相機方便、快捷、可視、可補救,尤其在光學科技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數碼相機不斷的更新換代,各項指標以幾何量級發展,高感光、動態範圍、對焦模式、連拍及抓拍速度等等,PS技術可以將照片修飾成任何你想要得到的樣子;膠片呢,機械、手動(當然也有很多自動化功能比較高的)、偏色、從拍攝到輸出過程的不確定性、失誤無法挽回、多種膠片陸續停產、快門成本不斷提高,寬容度曾經可能還佔據一定優勢,但相對於眾多高端數碼相機的動態範圍也只能甘拜下風了,有人說膠片的質感和立體感是數碼相機所不具備的,也許分子層面化學變化而組成的影像比橫平豎直的像素點位更加貼近真實吧,咱不懂,但我想,隨著數碼光學科技的進步,所謂的質感可能也將和其他評價指標一樣被數碼相機拋在腦後。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選擇用膠片來拍攝呢,當我們不知道談論什麼的時候,就讓我們談談情懷吧,也許就是情懷,至少我所認識的很多熱愛膠片攝影的朋友是這樣,或執著於膠片影像的質感,或執著於膠片偏色帶來的復古效果,或執著於相機本身的機械手感,或執著於某些經典鏡頭的成像風格,或執著於拍攝過程但來的豐富感受,或執著於膠片時代未能完成的那個夢,或執著於裝逼,人生何必如此執著。我承認,我執著於裝逼。
記得大學,朋友拿著佳能350D胡亂拍花的時候,我當真不知道攝影為何物,但一直心存嚮往。和很多誤入這行的朋友一樣,心癢難耐難以自制,2009年(當時在外地做項目,手頭相對寬裕)我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買了一台入門級非全幅單反相機,並配了一個18-105的狗頭,自此樂此不疲,開著自動擋在工地上亂拍,一通突突之後,發現幾個月拍的上千張照片中,只有一張還能湊合看。相當湊合,把前面臭水溝後面破房子的工地拍的跟歐洲小鎮似得,並為此沾沾自喜了倆月。後來,家父一套D700用的不是很多,我便拿過來擺弄,大半年的時光小有成績,再加朋友忽悠,一起膠片(但他現在不膠片了,我特別想罵街),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老機身、老鏡頭、電影頭、改口再到現在的中畫幅,大畫幅,誤入歧途,悔不當初。
關於膠片攝影的小故事,隨便說幾個,也可以算是小事故,有我的,也有朋友的:
認認真真拍了一卷135,而且很多都是和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拍的,最後發現根本沒掛上卷,朋友問照片呢?答:給錢才能看!
617鏡頭前後都有蓋,後蓋沒開就出去拍,衝出來全是黑的!
某大師在經典擺弄自己的大畫幅,招惹一幫攝友圍觀,大師突然發現自己沒帶底片,深吸一口煙感嘆道:哎~光線不好!收拾傢伙轉身離去,眾攝友贊:大師就是大師!
專註看取景器,一腳踏空,相機扔出老遠,朋友過來扶:怎麼樣,摔到沒?答:快去看看我的相機!朋友:捨命不舍財~!
相機放了很久,有天拿出來把玩,一開後蓋,裡面大半卷全廢!
用兩台膠片機拍攝了三個卷,記錄了女兒出生的全過程!
第一次沖卷……慘不忍睹!
關於膠片相機拍照的體驗,有幾個方面吧:
我是從器材黨走過來的,很多品牌的老相機都多少玩過,現在135玩的少了,主要是120和大畫幅,祿來、哈蘇、福倫達、軍旗、派寶等等各種品牌,裝逼為主,撫摸為輔,偶爾拍照,純粹的機械感讓我著迷。
撫摸那些幾十年的老相機,彷彿觸摸到它所承載的歷史,也許上過戰場,也許在饑荒中倖存,也許記錄過某個家族的興衰,這是一種歷史穿越般的厚重感。
拿著一些老相機出去拍攝,會被很多數碼攝友圍觀,這種感覺就見仁見智了,有的人喜歡這種當眾吹牛逼的感覺,我則比較喜歡把相機藏起來,悶騷著裝逼。
我們這一刻做出的決定,在過後才能知道它帶來的影響,只有一次機會,如果不成功,就請成仁。
更加專註思考,專註經驗的積累,專註周密的準備,專註每一次快門,我不再像從前一樣拿著機關槍亂突突,也不會讓那些快餐式的照片躺在電腦里不去翻看。
慢,並安靜。
學會去看,去感受,而不再單純用快門去記錄。
最近一段時間,拍攝的越來越少了,轉而開始讀書,一些攝影理論和攝影哲學的書籍,還有西方哲學史、形而上學、懺悔錄、黑格爾的美學等等,也許是技術以上層面的抽象才是所有問題終極的答案吧。陸遊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創作的靈感枯竭說明生活的體驗和抽象的思考在缺失,需要補充,敦促自己去讀書,也算是件好事,當然,這與膠片還是數碼無關。
前面說了,主要是裝逼,所以拍的實在不咋地,有幾張爛圖,發來湊個數吧。
今年在老家拍攝的一組,記錄一下。
同上。
同上。
海鷗雙反拍的頤和園十七孔橋,拍爛了的地方。
頤和園西堤的一棵歪脖子樹,可能是頤和園出鏡率最高的樹之一吧。
老法師專享之荷花特寫。
長城。其他的想起來再說。
從簡易的膠片相機玩到膠片旁軸再到單反和120以及數碼相機數碼單反以及微單,現在平時又拿起便攜的膠片相機,有那麼個輪迴的過程。今年已經是是第十八年了。至於我這個人嘛,也從個毛頭小子變成老毛頭小子了。
其實啊,拍攝就是拍攝,用膠片只是成像介質不同。如今這麼多元化了,用膠片拍攝時的心境其實應該和用數碼相機拍攝沒什麼太大區別。下一步準備繼續玩中畫幅啦,讓自己徹底慢下來,本來就是一種享受,享受到底便是。
要非得說不一樣,那麼每拍完一張,過片的時候旁人投過來的眼光確實不一樣。可是,又何須在意呢。何況這麼多年,自己的攝影技術又沒什麼長進。
經常被問膠捲怎麼買怎麼沖洗之類的問題。
搞明白之後就會說用膠捲的肯定是高手了。
但是最多的時候被人貼上裝文藝逼的標籤。
今年夏天我買了Nikon f3,如約來更新。
在這個回答下面的一兩年,我從剛開始接觸的菜鳥入門者到現在越來越滿意自己拍出來的照片、並且能讓各位有緣人看見我的成長,我非常榮幸和開心。同樣我也會一直往前走,再進步一些。
今年有了幾個月穩定的實習,在星光挑了一天,用工資買了心愿已久的Nikon f3。買了適合戴眼鏡者的hp頂。
奶奶又送了我一個零幾年去香港買的Olympus μ zoom wide 80 deluxe。
今年我的幾次旅行,都帶著一次性相機。買了f3後的這個暑假我上課,也去了埃及,帶著這兩個相機和一個一次性相機(沒錯我還在用)和十卷膠捲去了八天。有這兩個相機,為我的旅行增加了很多快樂,也讓我的回憶更加美好。
有時候人就是會因為一些事而感到單純的enjoy。於我是膠片,於你可能是畫畫,或者玩音樂。不過就是一個愛好。我所喜歡的記錄生活的工具、我的夥伴。在我這種膠片越來越重回人們的視線的不一定正確的感覺下,想要玩玩膠片不難,想要拍出好看的照片不難,但不管是數碼還是膠片、拍照還是寫詩,能夠往裡面傾注我最坦誠真摯的情感的,那麼一定是最珍貴最美的愛好,也會有對於自己最珍貴最美的收穫。
仍舊分享一些我的收穫。大概近期不會再更新了。謝謝看到這裡的大傢伙,仍想和大家相互交流交流心得。
ps最後一張甲板上的船員和紅海是我爸爸的作品。這次去旅行我把我的一次性相機交給他隨便拍拍,也拍出了他眼裡的不一樣的風景,也拍了我和我媽媽。我每張都很喜歡。一次性相機就是這樣,簡易上手,闔家歡樂(我沒收錢打廣告 真的)。
20171006
鄙人不定期更新的LOFTER:penicillininthesky
————??————
一年多後的更新
這一年多我從東方老傻瓜機畢業,又進入了一次性膠片相機的探索過程,最近又有了一個親戚提供的鳳凰205。
去年下半年我在台灣念書,不巧到那第3個月手機就屏幕失靈了,我很難隨手拍照,也不好意思舔著臉借朋友的手機拍。不過我有一次性相機啊。多虧了一次性相機,我記錄了在台灣念書很重要的一些時刻。
我主要用的兩個一次性膠片機,一個是Fujifilm simple ace,ISO400,快門1/125;一個是Fujifilm naruta,ISO1600。(就是上面照片我兩手一邊一個)沖洗我是在台北的全彩現象,在ptt上看到大家說這家的老闆發哥是全台北最會沖片的,真的我拿到數位檔的時候真的完全被驚艷到。對於我而言真的是沖洗得非常滿意。儘管taobao上很多衝洗店和不同的機器不同的師傅,嘗試了下來之後,我還是覺得發哥沖的是最合我的。有真的讓你覺得『合心意』的沖洗也是膠片相機的樂趣。
接手了一個叔叔的鳳凰205之後,我也用它拍照。已經不再擔心技術上是否曝光準確之類的問題了,我更擔心的是這個一直沒人用過的膠片機的硬體還行不行。一看,黃斑已經不準了,湊合著對焦拍了一卷,鏡頭還是有點漏光。還算挺好的,這就是這個三十多歲的大哥的真實水平。
鳳凰205其實也滿足不了我,接下來我打算買個Nikon的f3了,就算真能買個f3,我也不會放棄一次性相機,它簡便、家庭、0門檻的性質真的與大家毫無距離,很多時候就是好玩似的拿出來拍拍,也會有很美好的回憶。我已經安利給了身邊很多想要接觸膠片的朋友,反響都非常的好。
說實話,原本還想認真鑽研攝影的我已經高調地將攝影作為我的高級愛好了,這樣我可以冠冕堂皇地在這上面花大錢。成為了高級愛好之後,我的意圖就變得非常純粹,就記錄我想記錄的東西,拍我想拍的人,不跟人一決高下,也不想著靠他賺點外快,我的進階都是我個人愛好的小小驕傲成就。膠片攝影是我的愛好啊,用的是傻瓜機也好,全手動也好,當它成為我用心去真正喜愛的事物的時候我不再在乎,我只在乎呈現出的是否是我滿意的『作品』。這樣的看我所拍的東西,我非常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喜歡『攝影』,很大的原因是『熱愛生命』吧。而堅持盡量用膠片,可能是我覺得用膠片對於攝影這門『攝魂術』而言能吸取的『以太』更多吧。
分享一些珍貴的瞬間吧。
希望等我買了f3再來更新一次。
20170607
————??————
今年冬天我媽給我找出來了她二十多年前買的老傻瓜相機,名叫東方 EF-35Ⅱ。
從舊盒子里拿出來,推上閃光燈,開開後蓋,打開鏡頭蓋。這個年紀比我大了好多的老相機,還能繼續上卷拍照,還可以雙重曝光。
在家鄉可以沖洗膠捲的機器全市可能只有兩三台了。我帶著膠捲回到學校所在的城市,等待著塵封二十多年的第一次「曝光」。
一年前我進大學後上了專業課的圖片攝影。我有了第一台自己的單反5DMarkⅢ。從一個只會用卡片數碼相機的人成為了一個熟練操作感光度快門速度和光圈的人。我覺得拍照很美妙。
後來因為對膠片電影的喜愛和內心的文藝之魂(笑),我想嘗試用膠片相機。然後從師哥手裡借來了我第一台接觸的膠片單反。
右上角這個 Canon A-1
誒然後一個暑假,我就拿著這個膠片相機四處招搖晃蕩。掛在脖子上處處kuakua地摁快門再豪邁地上卷。 其實因為沒接觸過膠片相機,能不能洗出來都不知道,曝光對不對、快門速度怎麼樣、光圈是不是太大太小,這些我都是瞎碰的。
然後當我送去照相館洗出來之後,拿著和小時候看到的一模一樣的黃色的柯達紙袋,裡面的膠捲卷著包裹著一沓我的「作品」 ——我夏天的記錄、我的朋友、我僅僅去過一次的街道、炎熱的長壽路等等。那種實感 是勝過電腦屏幕、勝過手機屏幕、遠遠更美妙的實感。 拍的很爛。真的很爛。但是那種等待,等待後的確定,令我安心啊。
(fuji100 color)
相機開學還給了師哥。但我留下了那台相機為我記錄的一些人生的小部分。
媽媽把東方ef35Ⅱ給了我。我還在等待沖洗出來的家鄉的過年。也許一張都沒洗出來、也許有很多好看的照片。不過又有什麼關係呢。取景器里看到的那個當下的畫面,是每一個我眼裡值得紀念的瞬間。如果能通過膠捲、有著那麼好看的顆粒和「時間」過的顏色,沖洗出來拿在手上,那又是多麼的成就感和喜悅喔。
《一一》里,洋洋拿著爸爸給的相機,要拍下來大家所看不見的、不知道不了解的東西。午間休息時溜出學校、穿過新生南路、穿過居民區、去師大路買膠捲,取那些拍下來要告訴爸爸的事情。
「洋洋 你在幹嘛?」
「阿姨 那裡有蚊子一直咬我 我要拍下來給爸比看」
「怎麼拍得出來啦!」
好喜歡拍膠片。希望可以一直喜歡,一直有夥伴,一直可以洗膠捲。
20160307
小透明來回答一下
初二開始接觸攝影 有一台佳能的入門單反600d
然後之後突然被膠片攝影所吸引
所以初三暑假把攢的壓歲錢拿去買了膠捲機
Canon ae-1p
某寶上買的二手貨 當時一千左右
然後正好初中畢業旅遊 就帶了膠捲相機去 當時用了現在絕版的sunny卷(敲黑板 如果要入坑趁早入啊 不要等好看的膠捲都停產了才後悔)
這個掃描儀沒選好有點暗 但是sunny卷的色調還是很清新很好看的!當時我也帶了數碼單反去 但是我拿膠捲機拍攝的頻率更高些~
然後之後燒膠捲便一發不可收拾
送圖
偶爾會幫好基友拍寫真
悄咪咪放一隻漂亮小姐姐
最後放一張自己對著鏡子的自拍(應該是高二的時候)
放了這麼多圖 來總結一下吧!
膠捲相機可能初期會比數碼單反便宜
但是長期成本是個坑
可以粗略算一下 一卷膠捲15塊+寄出運費8塊+沖掃費22塊+寄回運費8塊=53塊 再加上有的優質膠捲要二三十塊甚至更貴 偶爾會想敗一敗
不過我燒膠捲不太厲害 算來玩了四年多膠捲
也就用了二十幾卷 差不多換算一下一千多
所以其實學生黨還是可以敗一敗膠捲噠
為什麼喜歡膠捲
一是因為它的色彩。可以根據膠捲的牌子感光度和你選擇沖掃的掃描儀型號 搭配出不同的色調
但所有膠捲色彩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膠捲魅力吧
二是可以讓你的攝影時間慢下來。聽起來很奇怪吼 但是我還蠻喜歡那種耗上比數碼單反自動對焦來得慢的多的時間來手動對焦 可以順便測試視力(不是
三是驚喜感。在你沒有拍完所有膠捲 沒有把它送去沖掃之前 你永遠不知道你拍的是好是壞 是否對好焦 是否調好感光度 偶爾會沒蓋好相機後蓋導致漏光 也許會毀了你的照片 但也許會給你的照片加上美妙的色調 再研究每一卷拍出的膠捲問題所在或者加分點是什麼 然後再延續到下一卷膠捲 不斷地累積經驗
四是可以裝逼啊(劃掉)。膠捲機的復古機身真的是太美了,而且也是各種拍照擋臉的神器,試問哪個女孩子(比如我)不想使自己的臉看文藝地看起來小很多呢
好啦~暫時是這樣的
碼字還蠻累的(推眼鏡)
也許也沒人看啦~~
如果有人想問問題可以評論噢(x
PS:剛剛回答了類似的問題
就基本copy了一下
但是換了很多新圖片啦!得不償失(什麼鬼
膠片能做的數碼都能做,膠片唯一的優勢只有情懷了
就和一般數碼相機一樣啊,出了沒有液晶顯示屏以外,也沒有什麼特別感受,出圖效率低一點。。。
並不是什麼大神,現在用著X700的機子。
用膠片要一年了……可是最近還是經常失誤撕壞了好幾卷底片(?_?)
用膠片拍照總是讓我有一種慢下來的感覺,平時逛某寶種草最多的就是膠捲,一卷膠捲可以拍上一個月,因為基本上每一次按快門的時候透過取景框都會經歷「啊這個...好像沒什麼意思呢/這個場景有必要拍嗎?(???‵‵)?」類似這樣的內心掙扎,對焦對到感覺自己快瞎了(下次一定買自動對焦的???),膠片寄出去等待掃描片傳回的那段時間內心活動都很微妙(期待啊緊張啊激動啊擔心啊...)。
不過儘管膠片出片的確很慢,而且還參雜著很多不確定性,有些場景有些瞬間拍下了如果底片出問題了那個被定格下來的畫面也就只存在自己的回憶里了(是因為我渣才會把底片弄壞的???),而且還很貴啊什麼什麼的,但這些完全不能影響我對於膠片的狂熱?(???????)??
夏天的時候特意選在天氣好的時候去文殊院,然後等到五六點鐘光線最柔和的時候,蹲守在找好的綠樹紅牆的點兒上等著路人走過(對焦失敗...
下課和一起上日語課的小夥伴去逛逛學校附近的書店
等朋友的時候去附近的溜冰場待著看看
去人民公園的時候正好那裡在舉辦菊花展
每周坐動車從家到學校,夏天天氣好的時候常和夕陽一起趕路,下動車就能看見山,圍繞著雲霧,現在也會有「終於到了」的感嘆了。
用膠捲對於我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體驗,手上拿著相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也會對生活多了點熱愛,那些沒能沖洗出來的畫面,也會回想丟掉了哪些畫面,比如上一卷工作完和新老朋友們一起往酒店走,路過足球場,晚上的足球場,上邊兒有打燈,綠色的場地上的年輕的身影,比如像這樣的畫面;又或是下雨天學校盛開的梨花被打落,打著小黃傘的同學從樹下落過,比如這樣的畫面……
(有些手機也有拍下,有些則是跟著壞掉的膠捲一起沒了)
逗貓的日常,看花的日常,被雨淋的日常,趕動車的日常,等人的日常...各種各樣的小事被拼湊起來變成生活,而膠片則成為紀錄這些小瞬間的工具,饒有興緻地按下快門,讓自己和生活一起變得熱忱而又從容。
感謝現男友邀請
想知道拍膠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么!
一隻卷洗出來,不只有我還有前女友和前前女友!
貼張過期膠片 死心吧我是不會貼出前女友的。
當人生第一卷膠捲洗出來掃成電子版的時候,被驚艷到了。從此基本沒有摸過數碼相機。。。
黑白的~~
Canon 7 Model + fujicolor c200 + ilford pan 400
差不多快十年前
這麼說覺得自己很老
迷過一段兒lomo
入了一個DianaF+
買了好多過期膠捲
開捏
我問過專業點兒的攝影師,他們管這個叫糖水兒
開始我是真的被他的色彩意境吸引
後來是質感
我不會畫畫,好遺憾
但是我可以拍照
對著我覺得有意境的場景
對這件事樂此不疲
那時候上哪兒都拿著相機
時不常就興奮地拍拍怕
但是當時拍的那些一張都沒有沖洗
直到機緣巧合
去年十月,找了個工作室沖我的相片
我學著怎麼曝光怎麼看樣片怎麼沖洗
說實話,麻煩死了,而且什麼溫度時間還有複雜的流程
我通通記不住啊
也是陰差陽錯,我的柯達彩卷用了黑白藥水
一卷120的,十幾張只有兩三張能勉強看出圖像
還好有底掃跟ps
經過調整,出來的記賬也還是挺讓人心神蕩漾的
有一張小狗的照片
我看到的時候有點兒激動
他已經死了有些年了
雖然大部分沒能出片,ps了也是出不來
我還是很高興
像是發掘了寶藏
所謂一期一遇就是如此
數碼相機拍完可見,不浪費相紙,可以拍好多可以拍不好重拍
但對於膠片機,一切都是難能可貴
等待迎接的幸福感與失落感無法複製
我喜歡膠捲相機,不是因為我有多高超的技藝
只因為,他難能可貴
人生稍縱即逝的東西太多了,即使是遺憾
膠捲幫我們記錄也幫我們遺憾
更真誠的人生
當然是我行我素啦。
我端著F3出去,就是有人拿5D3也不能說我low啊,反正沒人認得 (′~`;)。
點我頭像看lofter地址,有照片。
至於體驗嘛,就是慢了下來,舒緩。可以帶著相機步行很遠,一下快門都沒有慾望去按,或者遇到美的,平時看不到的卻拍個不停。
至於能不能拍出好照片,一要看運氣,二要靠自身內在的提升。好照片能看出「禪」意。
在攝影上,我是直接膠片入門的,其實主要也是個人喜好,我比較喜歡膠片風格以及膠片機。
爸爸和太爺爺都是攝影師,算得上是真正熱愛攝影的。我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爸爸給我的建議就是:膠片入門。一開始是用家裡淘汰下來的膠片機(非機械 半自動膠片單反nikonF60 )非常笨重的機子,不過拍了兩卷之後就真的淘汰了。爸爸只是教了我簡單的光圈、快門速度等知識,我很想向他學習構圖方面的知識,後來他也沒教,只是說這些東西要自己感受/然後我就自己感受了ˊ_&>ˋ F60淘汰之後,爸爸買了F55給我輕便很多,也是半自動膠片機,是全新的機子,沒錯,全新的膠片機!是爸爸在一個老賣家那裡買的,翻箱底翻出來的貨,據說翻出來的時候還要把底下的銹颳了。到現在我一直用F55,配一個尼康小痰罐,這就是我的器材了,還有一個老變焦鏡,好像是奧林巴斯的,但是我基本不會用,因為太灰了。
其實玩膠片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窮。媽的單反太貴了啊!/但是膠片也是無底洞啊(╯°□°)╯︵ ┻━┻然後,我就玩膠片機玩了一年了,偶爾用爸爸的7D拍拍風景,暑假借了D90拍妹子,還算滿意吧,第一次數碼人像拍完之後才覺得,膠片入門真有卵用!自己的人像拍得比學校攝影小組的好/自我感覺 驕傲臉(?ω?)ノ
我買膠片相機是想體驗早年攝影師們拍攝的感受,雖然從拍攝結果來看,膠片和數碼並無大異,但從過程的角度說卻完全不同。
現在的數碼相機拍攝成本可謂低廉,除了快門損耗外其他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膠片就不一樣了,填上膠捲,每按下一次快門,都能感覺到人民幣在燃燒,如今膠捲漲價了就更是如此。
因此,使用膠片相機會讓人在拍攝時比較謹慎,認真計算曝光、焦距、景深,仔細構圖,這本身就是一個鍛煉技術的過程。現在的數碼相機太智能了,讓攝影者對機器產生了依賴,反而淡化了對攝影本身的理解。
此外,膠片相機拍照後是看不到效果的,所以你要在心裡預想成片的樣子,既要考慮到參數設置,又要考慮到炫光、光暈、星芒等鏡頭效果,這就讓你對自己的機器和鏡頭有深入的了解,而且拍完照片等待沖洗的過程也是另一種美好。所以膠片相機,尤其是早期全手動、全機械的膠片相機雖然原始,但自有他的魅力。
家裡的OLYMPUS OM-1放著好久沒用了,上次用還是談戀愛的時候。
怎麼說呢,其實膠片沒有什麼特別,比起數碼就是多了一份情懷,它總是會讓你覺得這一禎會是最特別的。
按下快門到沖洗出來之間會有一段時間,也許就跟距離產生美的原因一樣,時間的發酵下你會覺得拍出來什麼都是好看的特別的。
當然最後拍出來可能廢片不少,但是能有幾張好看的就已經覺得很高興了。
幫舍友在宿舍拍的,機緣巧合下半張過曝+重曝+虛影
幫姥爺姥姥拍的合照
跟前女友去廈門時候拍的
膠捲未廢,其實也沒有那麼多理由
以前只是想標新立異,興許還有點裝逼
後來收藏大於拍照,摸著歷史感高潮
現在已淡出器械,只想拍得慢一點,享受整個過程
也許有一天,燈光熄滅,真真就剩下情懷
簡答,匿了
除了當時拍了看不到圖以外 其他都挺不錯的 還能裝一裝文藝 說真的 過片那一下太爽
等待 不安 焦急。尤其在還不太熟練的時候 拍完一張不確定能不能有想要的效果 擔心著曝光有沒有對啊 手抖了怎麼辦 這麼好的一個畫面錯過了就再沒有了。沒有「所見即所得」 全部要在36次快門之後 掐著時間洗出來 慢慢掃出來才知道。但是掃出來之後放在lr里一張張看過去 滿意的稍微不滿意的 真的都那麼美 就又有點如釋重負 得意洋洋的感覺。
最近新洗掃了幾個卷
用的都是便宜的練習卷 。還不太熟練 獻醜啦。
推薦閱讀:
※在135畫幅之前的時代,有等效這個概念嗎?
※完成一張膠片照需要具備哪些暗房技術?
※新聞圖片使用需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則?
※準備入手Sony A7,希望熟悉手動鏡頭的朋友能推薦一隻35或50大光圈鏡頭?
※自由攝影師是怎樣維持生計的?收入構成又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