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羋」、「?」三個字有區別嗎?
「羋」、「羋」、「?」這三個字,長得像,讀音好像還完全一樣都讀作mǐ,請問三個字意思和用法上是不是也沒差?
謝不邀。
我估計題主的問題應該是這樣的:
其中第三個字 unicode 編碼為 U+2634B,位於表意文字補充平面(Supplementary Ideographic Plane),人家知乎資料庫系統不支持,會吞字元,見 @梁海 的這篇回答 為什麼知乎不支持non-BMP的漢字? - 梁海的回答。
為了後文的行文方便,我暫時把 U+2634B 用位於 CJK Radicals Supplement 的「?」(U+2EB8)代替。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囿於技術條件落後所做的權宜之計,並不意味著我推薦這麼使用。
※※※※※※
以下進入正題。
題主分析得沒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羋羋?」三個字的意思和用法上的確沒差別。下面筆者簡單分析一下這三個字的前世今生。
「?」字,其實是「羊」小篆的隸定寫法,「羊」小篆作:
古人在「隸定」這個字的時候,為了讓「羊」字與「舊」、「雚」、「蔑」等字頭部的「舊字形寫法」保持一致,都寫成了「卝」形,如下圖:
而「羋羋」二字,實際上是在「?」(羊)字上加一小豎筆形成的,差別僅在於「羋」中的「豎筆」與「?」粘連在一起,是大陸方面使用的「規範字」;而「羋」中的「豎筆」與「?」分開,是台灣方面使用的「標準國字」。(或許你可以狹隘地將它們理解為「簡繁」關係),以下我為了行文方便只用「羋」字(其實也完全涵蓋了「羋」)。
「羋」在有些字書(如《五經文字》、《宋本玉篇》)省略中間的一豎作「?」(見下圖《宋本玉篇》),此時「羊」仍舊作「羊」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羋羋?」三個字的意思和用法上的確沒差別。」
「羋」表示「羊叫」,今天加「口」旁作「咩」。它的古文字構形與表示「牛叫」的「牟」(今天加「口」旁作「哞」)十分相似。
《說文》: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氣上出。與牟同意。
《說文》:牟,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
「羋」與「牟」中「羊」、「牛」之外的部分,正是象呼吸時氣息遊走的樣子。
此外,金文中還有這樣一個字的構形與「羋」與「牟」的構字特點十分相似,見《金文編》777號字:
容庚先生釋字謹慎,該字他直接依形隸定作「?虎乙」。另還有郭沫若等學者將這個「乙」形部件視為水形而隸定作「淲」。然而西周金文中的水形都是作數點的,尚未發現如「攸」中一樣直接寫成一筆的字形,所以這種看法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張世超先生《金文形義通解》將該字釋為「唬」初文,並與「羋」與「牟」聯繫在一起;而其在同年發表的《金文考釋二題》中將該字改釋為「號」初文。這個「乙」形部件都在「虎」的口部附近出現,視為「氣息」倒是很妥帖。張世超先生釋「號」的意見,董蓮池《新金文編》(2011)從之。
而林澐先生進一步通過對比秦印文字中的「虒」(見下圖),將《金文編》中的該字直接改釋為「虒」(多出的「?」形即為虎嘯的氣息符號),將這個古文字字形與今文字更為緊密地系聯到了一起,從字形演進上來看比起諸家所釋更上一層樓。林澐先生釋「虒」的意見,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2007)從之。
另外睡虎地秦簡有一字從「言」從「虒」(見下圖),《睡虎地秦墓竹簡》(1990)整理者以為是「號」字,應是受張說影響,以為該字從「號」初文從「言」,易「言」為「口」則為今之「號」字。該字今已據劉釗先生(1996)改釋為「謕」。
事實上「啼」的小篆寫法「嗁」,就應當是表示虎嘯的「虒」的孳乳字。
另外在現代漢字的常用字中,「遞」(規範字作「遞」)中的「虒」作為聲旁使用。
關於「虒」字的考釋經過,筆者主要參考自【你可能不知道的古文字新知1.5】虒
※※※※※※
關於「羋」姓。
「羋」姓是楚國祖先的族姓。
《通志》:「羋,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陸終娶鬼方之女,生六子。六曰季連,是爲羋姓。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爲文王師。至成王,擧文王勞臣,封其裔子於丹陽,是爲楚國。漢初,楚懷王孫羋心,項羽封爲楚懷王,後爲義帝。」
出土文獻中楚國族姓一律作「嬭」姓(如《楚王鐘》),「羋」應是秦漢學者的通假。(類似的還有「燕國」的「燕」在出土文獻中作「郾」)
※※※※※※
關於「羋」的讀音。
中古反切:綿婢反。
中古音韻地位:聲母,明母m。韻部,支韻A類ie。聲調,上聲。
按潘悟雲擬音是mi?(上聲)。
這個中古讀音演變到現代北京音,是mǐ。
因此對於中古人來說,「羋」(mi?)就是表示羊叫聲的擬聲詞。
現代的「咩」是miē[mi?],相當於是白讀存古。
現代人用其後起字「咩」以及存古的白讀音miē[mi?];而「羋」本身成了只存在於字典的「死字」,所以現代的各類字典都使用了「羋」中古韻書記載的反切的推導文讀音——mǐ。
另外注意到在台灣方面,《敎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將「羋」的存古讀音miē保留下來:
※※※※※※
本文在午休期間倉促寫就,因此條理有些混亂,茲總結如下:- 「?」即「羊」字,在有些古籍中又被視作「羋」。
- 「羋」、「羋」僅有細微的字形差別(短豎筆與下面的「?」粘連與否),大陸地區用前者,台灣地區用後者。
- 「羋」「牟」「虒」古文字構形相似,在「羊」「牛」「虎」的基礎上加入「象呼吸時氣息遊走」的指事符號,表達「羊鳴」「牛鳴」「虎號」的構字意圖。接著又演變成今天的「咩」「哞」「嗁」(啼)。
- 「羋」姓歷史悠久,是楚國祖先的族姓。傳世文獻作「羋」,出土文獻作「嬭」。
- 「羋」在中古的讀音中即為[mi?],是羊叫聲的擬聲詞。在現代,這個字的讀音和字形全部由「咩」承擔,「羋」基本只保留作為姓氏的用法。
「羋」「羋」及它們的各種異體寫法,都沒有音、義、用法上的差別。
台灣以「羋」為標準國字(中豎斷開),內地以「羋」為規範字(中豎連接為一筆)。「羋」的台灣標準國字下部寫成「干」,但傳統上(國字標準推行之前的傳統寫法)是出頭的。
謝邀!
沒區別,大陸一般通用「羋」。
「羋」是羊衍生的象形字,最早表示羊叫,古音讀miē,後來成為最早期的姓氏之一,讀音逐漸轉為mǐ。同時也因為書法的演變和書寫的遷徙,產生了羋、羋、 等不同寫法。
三個字都能寫,兩個讀音也都可以用:)《大秦帝國之縱橫》里出現過這個羋字,當時查過,劇中讀音也是mie月,自個始終讀其為mie。
另,大推此劇(貌似只有CNTV有),尤其是末集,張儀和公孫衍那句「敬那大爭之世,敬這小酌之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之歷感唏噓不已哉。
羋姓女子在此
咳,講一件事,就是關於羋和羋這兩個字,初中中考時要填資料,一個印刷室老師(就那種列印列印東西寫寫黑板報那種),女的,她把我的羋字打成了羋,我當時很不樂意,因為我這個姓總是被人認成畢啊辛啊之類的錯別字,時間久了,玻璃心啊我,央求老師,能不能把我的名字寫對,好歹是中考啊,挺重要的啊,那老師不愛理不理的樣子,擺擺手,說,看著都一樣,就那樣吧,沒什麼然後就玩手機去了,尼瑪,我忘不了他那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噁心透了,結果這「沒什麼」到了兩年後我的高中會考,就變成了「很有什麼」!會考對身份證啊名字啊之類的,尼瑪我電腦顯示一直我信息不對,不能考試,我花了一天時間,找這個老師找那個老師,這個老師說我也沒辦法,那個老師說我也沒辦法,把我當球踢,人家老師都嫌我煩,我是個很怕別人說(指責)我的人,都不敢去找人家了,然後在學校天台上站了幾個小時(哈,沒有想自殺的想法啊,這點事還不至於,只是不敢找老師而已),最後,花了幾個小時鼓足了勇氣厚著臉皮找了一個老師,後來那個老師覺得奇了怪了 這名字身份證號學號什麼的都對啊 怎麼就對不上呢,然後那老師把我中考的資料調了過來 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尼瑪就是那個羋字!我的其他資料都是羋字!難怪對不上!當時我特么就想回去打那女老師打一巴掌!傻逼啊!害我會考都考不成!雖然不是當天考的 但這一天時間我可以背好多書,算好多題啊, 浪費我時間,這要是高考該怎樣!這高考可是爭分奪秒啊!尼瑪我也是醉了...
額,好像有點跑題...
薦於羋姓很少 上知乎的也很少,為了防止有朋友認出,我還是匿了吧 啊哈哈哈哈
後兩個字一樣啊。
=======
羋 羋
拼音打不出這些,用手寫。
(忽略我寫的字,專心搞學問)
羋 女王,有分封別人的資格。就是¥
不要說楚王姓羋,他跟周王不能通婚
跟孔子家也不能通婚,周古音kong
楚子還不是天生的。跟姬周矛盾來自於大媽小媽。
推薦閱讀:
※「熊」字為什麼是「能」+「灬」?
※「庶」字的釋義變化?
※漢字還可能有新字出現嗎?
※有哪些好的中文字典網站推薦?遇到幾個生僻字,在漢典、縱橫在線都查不到。
※《甲骨文字詁林》的詁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