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財務報表可以造假,那我們看財務報表的意義在哪裡?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財務造假的背後,欲參與更多「財務造假」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學習財務報表的時候,很多會計科目都可以為了利益進行人為調整,所以有這個疑惑
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來說,最討厭的就是你們這些不配合演出的投資人了。
一、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遞進的情緒請省略,你又不是個演員,別設計那些情節
這是所有資本市場的投資人最原始,是基本的需求和呼聲,大家多麼希望上市公司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少講一點故事,別設計那些有的沒的情節。
懶是人的天性,每個投資人都希望全世界的資訊都歸納總結好排著隊等待我的審閱,更恨不得有人可以簡單地告訴他結論買哪支股票可以躺著賺錢。
財務報表的誕生何嘗不是為了迎合大家的這個需求,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每天產生的信息和數據太多了,需要有一種書面的語言簡練地總結表達出來,讓投資人可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這種語言就是財務會計,寫出來的作品就叫財務報表。
然而,一個完美的有效市場是不存在的。
是的,我們在做出某一個投資決策之前,都要從各種手段搜集信息來輔助我們進行決策,投資與賭博的區別正在於此。而財務報表則是獲取這些信息的一個比較便捷實惠的渠道而已,還有其他很多輔助的渠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財務報表上的信息都是高度凝練的,不管是人為還是非人為的因素,就像壓縮一個視頻一樣,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很多的信息失真,而財報的閱讀者就需要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努力還原出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
目前資本市場這種標準化的信息傳遞方式是相對來說高效和公平的,暫時也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說,看財務報表只是投資分析的起點,而非終點。沒辦法,雖然大家都希望說話的方式簡單點,但是事實卻是資本市場就是雙方在鬥智斗勇,於是講的故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懂,畢竟這樣才好騙錢。
財報是用來證偽的,財報本身也是用來證偽的。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注重「證實」能力——各種證明題、實驗題等——而不看重「證偽」能力,但是市場不是考題,它是複雜多變的。要在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里遨遊,不需要我們像在學校里那樣把某個答案證明出來,只需要排除危險的坑洞,框定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並在其中憑藉經驗和其它消息做出選擇,剩下的——只能交給運氣了。雖然在這個範圍內仍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失誤概率已小了許多。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成本效益原則,看財務報表就是一種平衡了成本與效益的模式。
二、沒意見,我只想看看你怎麼圓,你難過的太表面,像沒天賦的演員
現在的作假水平確實越來越高,一般情況下,非從業人員已經很難看出端倪,有的即使專業人員也分辨不出問題的。不過,面對層出不窮的財務造假和美化財報現象,掌握的排除法越多,掉入坑中的概率就越小。
至於財報的真實性方面,不能因為部分的虛假而否定整體的價值。
一方面,財報是不可能完全真實客觀的,無論是折舊、公允價值,還是商譽、資產減值準備……財報中無法準確計算、必須估計的東西太多了。企業為了更漂亮的報表,就如同合理避稅一樣,動用手段也是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真正的造假作案、瞞天過海,也一定會在財報中留下蛛絲馬跡。尤其容易出現造假問題的企業一般有五大類:衝刺上市的;業績下滑保殼的;重組的;關聯交易的;以及炒概念的。
而閱讀財報的意義之一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察覺這些造假企業的蛛絲馬跡。面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縱向對比,又要有同類公司的橫向對比,只有在對比中才能發現疑問和漏洞。現在上市公司歷年的年度報表、季度報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煩的是如何確定「同類公司」。「同類公司」除了必須與分析的目標公司有相同的主營業務之外,資產規模、股本結構、歷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對比越多,識破假賬的概率就越大。
除了排除企業外,閱讀財報本身就是一種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巴菲特說過他大量時間花在閱讀財報上,卻沒有說過他會閱讀別人寫的研究報告。因為再客觀的研究報告在實際上都容易誤導投資者。他要的是遠離市場和獨立思考,而讀年報是最好的有引發獨立思考的觸發器。當然不是說研究報告沒有用,只是對大多數沒有獨立分析能力的人來說,研究報告是其很好的輔助,但不能迷信研究報告的結論,投資還是要求自己有獨立分析判斷能力。而用自己的經驗和掌握的技巧,去獨立閱讀財報,考察企業的前途,看出其中的修飾甚至虛假,這就是最好的獨立思考判斷,也是閱讀財報的另一個意義。
美化造假手段之多,無法窮盡。賬務造假犯罪成本太低,特別是IPO財務造假帶來的可能是幾十億、上百億財富,而罰款金額可謂九牛一毛,這也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屢禁不止的原因。而對投資者而言,一次對造假企業的錯誤信任可能就後悔莫及。所以如果對財報有疑問,在附註中也找不到答案,那麼最好就對其避而遠之。排除思維就是寧可錯殺,不能讓自己陷於險境。
一個擁有強大財務分析能力,又能辯證去偽的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形勢和突發情況時也能更加從容。長期閱讀財報,對企業對行業積累的認識與體會是無法用錢衡量的。閱讀財報,是讀者和公司的心理和數字的博弈,雖顯枯燥,但也能樂在其中。
三、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順應時代的改變看那些拙劣的表演,順著別人的謊言被動就不顯得可憐
然而,話雖然這麼說,但在一個博傻的市場中,順應和配合這些拙劣的表演,似乎也可以賺到錢。在這個市場中投資靠信仰,投資基於的出發點在於判斷更多的普羅大眾是不是會相信這個謊言和故事,如果是,這就是風口,就可以賺錢。
那麼閱讀財務報表的意義在哪裡呢?
或許聰明的投資人能夠通過閱讀財報在鼓點停止之前把花給傳出去?
也許吧。
審計職業規劃一:四大生涯
審計職業規劃二:做股權投資
審計職業規劃三:轉型做投行
審計職業規劃四:轉戰信託和大資管行業
知乎專欄:財務自由之路
2001年,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宣告成立,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鎔基為之題詞:「不做假賬」。而當時的我還是個剛畢業的小會計,正在電腦前對著浩瀚的數萬行的會計報表發獃。我畢業於一所財經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激動的對會計系的全體畢業生說:「同學們已經一隻腳邁進了監獄。」
很多沒有接觸過財務知識的讀者會覺得做假賬的會計太可惡了,與做假賬的會計狼狽為奸的事務所也是毫無道德。企業花一分錢就應該體現一分錢的賬簿呀,為什麼要做假賬?
其實這是認識的偏差,雖然我用了大量筆墨介紹財務人員在編製年報的時候所使用的各種技巧,但我用的詞是「修飾」,而非「造假」。因為絕大多數財務人員的財技並非是造假,而是合法的。
一、美妙的入賬規則
下面先看一個我經歷的真實的例子:
公司給員工購置了一部手機,花費8000元。無論是發票還是銀行存款減少,都證據確鑿,入賬應該是有明確標準吧?
然而並非如此。先看固定資產會計準則:
第三條 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徵的有形資產:
(一)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
(二)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使用壽命,是指企業使用固定資產的預計期間,或者該固定資產所能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數量。
第四條 固定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一)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二)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這部手機是辦公用的,是為了企業經營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較長並且金額較大,這應該符合固定資產的標準吧?
但是我的同事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應該進入管理費用,作為辦公費處理。從其實際性質來看,這麼處理也不無道理。而我們的財務負責人卻認為這屬於給員工的福利,應該進入福利費。還有人認為符合公司的低值易耗品管理規定,可以入低值易耗品,入賬的時候攤銷一半,一年後全額攤銷(N年前低值易耗品可以執行五五攤銷法)。
你看,一部小小的手機,竟然有四種不同的意見,哪一種處理方式是對的呢?
答案是,都對(當然,評論區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但事實上這幾種處理方式事務所都不會反對)。
在會計實務處理中,一項業務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不違反會計準則,會計人員通常會採用更有利於公司意願的處理方式。
繼續以這部手機為例,如果按照固定資產處理,電子設備通常按照4年計提折舊來計算(為計算方便,忽略殘值,並假設6月份購入),這部手機減少當年利潤1000元,而按照辦公費或者福利費處理,當年利潤就減少8000元,按照低值易耗品入賬的話,這部手機減少當年利潤4000元。假設除了這筆業務外,這家公司當年利潤為10000元,第一種入賬方式,公司當年利潤總額為9000元;第二種和第三種入賬方式,公司當年利潤總額為2000元;第四種入賬方式,公司當年利潤總額為6000元。
哪一種是假賬呢?都不是假賬。這就是財務的美妙之處,當然,這種美妙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一種災難。假設這家企業是上市公司,如果當年經營形式非常好,為了調劑利潤,會計人員就會傾向於第二三種入賬方式,如果經營形式比較差,會計人員就會儘可能的用第一種入賬方式。如果為了合理避稅,則會使用相反的手法。
一家集團企業一年有可能有數百萬張憑證,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這種情況,這就存在著相當大的利潤金額其實是由會計人員「調劑」出來的情況。
二、事務所的鬥智斗勇
會計人員這樣一手遮天就沒人管了嗎?當然會有人管閑事,那就是事務所。中國的事務所背了很多黑鍋,有些公司背景深不可測、得罪不起,事務所昧著良心在審計報告上簽字蓋章;有些公司規模龐大,普通的抽查方式根本無法保證樣本的可靠性;還有些公司絞盡腦汁和事務所交鋒… …
還是舉個例子吧:某上市公司在接受年度審計的時候,堅持原則的某四大之一的審計師萌妹子一定要去盤點庫存,該企業經營網點眾多,偏偏給她選擇了一個非常遠的海邊的網點。抵達盤點地點後已經是飯點,於是觥籌交錯,一斤白酒灌進去,萌妹子依然倔強的迎風站立,企業安排她去高達幾十米的海邊倉庫頂盤點。萌妹子爬了五米,往下一看,哇的一聲哭了,然後吐得一塌糊塗,乖乖的爬下來在企業準備好的盤點表上簽字。
由於事務所背負著巨大的法律責任,所以在審計的時候通常非常盡責,對於企業明顯的重大造假和無法解釋的賬務處理,都會拒絕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但是,對於企業的想要修飾利潤的意願,只要不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基本是給予配合的,甚至有時候事務所會指導企業如何實現其意願。
仍然需要提醒一下讀者:這些「修飾」並非「造假」。像A股市場上那些腦洞大開的真正的違反會計準則甚至違法的造假,最終都被移交到了司法機關,負責審計的事務所也難逃其咎,會受到連帶處理。
如果我們不認可事務所的審計結論,那麼投資者就毫無依據可言,所以有必要假設事務所的審計報告是正確的。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講,經過事務所審計的會計報表,就是「真」的。
這個問題可以讓美圖秀秀來回答…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大部分情況下,財務報表可能是最佳的信息來源。在不同的場景下,財務報表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其實存在不少的替代品。比如,投遊戲公司的風投可能更關注遊戲的付費率、活躍率、留存率等,從事借貸的公司可能更看重抵押品的價值或者企業所有者的信譽等。這些替代品的使用者可能並不特別看重財務報表;但是,這些替代品的應用場景都比較小,並不適合普通的企業管理人員或者投資者。雖然企業運營某個方面的數據可以從不同的信息來源獲得,但是要了解企業整體的運營情況,財務報表還是最好的選擇。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除了財務報表,可能就沒有其他的信息來源了。另外,財務報表獲取相對簡便,也是優點之一。
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很強。我們在評價一家公司的時候,需要進行比較才能知道公司運營情況是好還是不好。財務報表的格式有一定要求,因此不僅本企業前後期間的數據可以進行比較,而且在不同企業之間同類數據也可以進行比較。我們在日常調查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數據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因為這就造成了前後幾年的數據無法比較。這些問題在財務報表中雖然也時有發生,但是比其他數據要少很多。另外,財務報表是要求永久保留的,而其他歷史數據可能過一定時間就找不到了。
財務報表可靠性很高。雖然題目提出財務報表可以造假,但是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其實很高。首先,財務報表的編製是經過審計的而且有各方面監督的,儘管有各種各樣的造假事件,但是造假比例還是比較低的。那些沒有足夠監督的數據反而更加不可靠,比如之前提到的企業運營數據如遊戲的付費率、活躍率、留存率等數據造假在我經歷的案件中是很常見的,只是沒有曝光大家不知道而已。其次,財務報表的各張報表之間是存在勾稽關係的,這造成了某個數據造假會導致其他數據的異常,這也正是財務報表造假調查的基礎,而其他數據並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最後,財務報表因為其全面性,數據可以和其他信息來源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樣更容易發現問題;而獨立的數據通常是無法這樣簡單看出問題的。
因此,我們不要因噎廢食,而是要更好去了解財務報表。即使是那些造假的財務報表也傳遞出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關鍵是怎麼理解了。
-----------------------------------------------------------------------------------
更多舞弊調查和風險防範相關資訊,請關注微信號:費雪和他的夥伴們
財報的產生,根源在於現在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的拆分, 進而產生了代理問題。 最早的審計, 主要也是對內部監管的一部分。 所以從企業擁有者的角度來講, 是渴望看到真實的賬務情況的 ,這是財務得以發展和存在的根本 。
然而,你現在看到的財務報表,大部分都是有瑕疵的。之所以說是瑕疵,是因為有些不是刻意舞弊 ,而是核算的工具和顆粒度,達不到報表分析的要求。比如現金流量表 ,我在很正規完全沒有假賬的美國上市公司工作的時候,現金流量表很多內容也是拍腦袋拍的。為什麼?因為覺得沒有用, 企業現金夠不夠,看看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老闆都有數,投資者也都有數 。然而現金流量表正向和逆向編製起來,對巨型公司而言 ,是需要強有力的系統支持再找個明白人編上半天的,根據重要性和及時性的原則,基本沒人會煞費苦心來搞這個,審計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那麼問題就可以拆分為 ,刻意舞弊和一本爛賬下的財務分析
先說刻意舞弊, 我一直認為所有刻意舞弊的公司, 應該是有真假兩本帳的。初級的舞弊, 多數是為了偷稅漏稅,高級的舞弊, 多數是為了資金。低級舞弊損傷的不請自來的第三方稅務的利益,可以說是所有者和管理者達成一致的「聯合對外」的行為,其財務分析(其實一般這種階段的公司根本用不上財務分析)依據真賬進行就可以了。後一種比較麻煩,一般而言大股東還是能看到真實報表的,關鍵是大債主和小股東,也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公開信息,不過話說回來,就如其他答案所說,大債主(銀行)也是有專業人事撐腰的,哪有那麼容易哄騙,多數都是沆瀣一氣才能形成最後的舞弊,而小股東如果知道財務分析這個概念還會有那麼多韭菜么?
然後說一本爛賬,其實這種才是最恐怖的,也是我覺得最無用的財務分析,尤其是管理報表經營指標被用作kpi和預測的時候,不僅僅坑外部甚至連自己內部都坑。可能有天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而審計對這種公司往往也是無可奈何,尤其當公司業務複雜時候,審計這種工作更像是疑點歸於被告的一種工作方式,試想一個在公司幾年的會計都搞不清楚的帳,審計幾個月怎麼敢說對還是錯,給出一些限期整改意見已經算是盡職盡責。
綜上,我個人認為,財務分析的有用性是建立在精確核算的基礎上的,至於最後那紙財務報告,只是精確核算或者是經過加工的精確核算的一個展示,絕對不是財務分析的基礎。而公司拿到的那些公開信息,距離財務分析的根本,還有十萬八千里。好的分析師,是有辦法拿到更多信息的人,至於拿到更多信息的辦法,可以是專業的針對數據的疑點脅迫也可以是非專業的請客吃飯,只拿財報做PPT的最多叫市場分析。國家統計局披露2016年每季度GDP增長率都是6.7%,就是這麼巧,你說真的假的?那這個數據有意義嗎?有啊!民眾對國家經濟的信心需要它,企業對經濟基本面的判斷需要它、國外對中國經濟的判斷需要它,當然政績也需要它。
財務報表的意義,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普通股東,一個是對投資者、銀行等特殊對象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
對普通股東:
因為有需要,所以有存在。而存在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財務報表即使存在造假,但也只能是部分造假,是「粉飾」,不是「平地起高樓」。
首先,現行的制度也好、監管體制也罷,都限定了財務造假在99%的程度上只能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小範圍內走走賬、虛贈虛增收入好操作、不容易被發現。但是一旦超過一定的範圍,這就不是你想不想造假,而是你有沒有能力造假了。
因為財務與經營數據之間複雜的勾稽關係,非常容易露馬腳,沒辦法做到天衣無縫,以目前絕大多數公司的財務水平,不管是通過縱向還是橫向對比、內部分析都很容易被發現。上市公司有審計師和證監會、注協好幾道砍盯著你,非上市公司的也有審計師這道坎。
審計師有沒有可能跟企業串通造假,有!但是它只要不是大傻子,都會把風險控制在能承受的範圍內,它對100萬的造假可能睜隻眼閉隻眼,但是對1000萬的可能就不敢了,畢竟壓上的是自己的職業前途啊,尤其是上次大智慧造假,股民起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圈內都喊以後事務所都要負連帶責任了,說明監管政策一直在收緊,你讓它造個大假它也得掂量掂量。
所以,這個報表對普通股東還是有意義,你能有一個基本判斷。
對特殊對象來說:
對於投資者、銀行這些特殊用戶來說,企業自己出的報告,對他們來說只是個形式,他們會做另外的盡職調查,來對企業進行判斷。
甚至很多企業去銀行貸款,根本就是雙方串通來造假的,一個需要借錢,一個有貸款指標,大家一拍即合,財務報表就是走個形式而已。為什麼需要走個形式呢?因為需要找個人來背鍋 ,也就是需要一個第三方出具的東西來為自己「免責」。
所以對這些特殊對象來說,報表也有意義的。
實務類:
張小凡: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辭職是什麼信號?
張小凡:你知道哪些隱藏的財務數據造假細節?
張小凡:如何看待大連老虎灘公園的出納員、會計挪用單位 500 萬公款?
張小凡:集團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如何稅收籌劃?
職業規劃與職場:
張小凡:會計師事務所有什麼潛規則?
張小凡:四大審計三年想轉投行,是否合適,應該主要提升哪方面?
張小凡:如何判斷面試者的財務水平?
張小凡:如果最終留不到大城市,去北京四大拼幾年還是否有意義?
張小凡:學習/工作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
輕鬆幽默笑劈叉的小知識:
張小凡:如何用會計的知識玩好狼人殺?
盤點2017年那些讓人笑劈叉的報告錯誤
張小凡:為什麼有的審計人員喜歡自稱審計狗?
張小凡:會計專業是個苦逼專業嗎?
財務報表可以造假,不是代表財務報表基本都是造假,如果是普遍造假,那麼看財務報表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人、財、物),任何東西都可以造假,何況是財務報表啊!但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沒有被假貨困擾,因為假的東西生存環境相對困難。
財務報表造假與在會計準則允許下進行的調整(包括為了利益進行的調整),前者是違法的,後者是完全合法,甚至某些會計準則允許下的調整,是為了財務報表更加公允,有的則是技術性的修飾報表數據,讓當期報表看起來符合意圖。
先說財務報表造假:
首先,財務報表造假的成本高昂,以至於企業不敢輕易編製虛假報表。財務報表造假是指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虛構、編造或者隱匿有關經濟事項,以誤導財務報表使用人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的判斷、決策。財務報表造假一定有其動機,而一旦被發現,是上市公司的,將會面臨嚴重處罰,處罰手段有罰款、高管禁入、退市等等,造假企業股票將被投資者拋棄,最後損失慘重的估計是造假者,以曾經的「萬福生科」造假案為例,主要責任人移送司法機關,未移送司法機關的責任人被行政處罰和行業禁入,企業賠償股民損失及被罰款,保薦機構平安證券被暫停保薦資格3個月,罰沒合計7650萬元,賠償投資者1.79億元。
非上市公司造假,一旦被發現,也會面臨被稅務罰款、新投資者放棄入股、投資人或者管理團隊變更等等。
有很多企業被各種外部監管部門管理,有稅務的稽查機制、國企有主管部門的監督,同時造假者還要內部平衡各方利益,所以造假獲取的利益是否足夠大到讓造假者願意去做是個問題。
證監會處罰案例,
萬福生科造假案曝光_財經頻道_新浪網
保千里造假上市 公司及庄敏等12人遭證監會罰235萬
其次,經過會計師事務審計的財務報表,有事務所的合理保證,確認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公允性。這種第三方機構的引入,增加了報表的可信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財務報表的造假。
以上,保證了財務報表雖然可以造假,但是造假絕對不是普遍現象,看財務報表還是客觀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再看財務報表的調整:
第一種情況,為了會計報表更加公允進行的調整,包括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譬如,預計固定資產由於技術升級,使用年限實際預計可使用5年,原會計折舊為3年,那麼可以將會計折舊調整為5年;壞賬準備由按照賬齡整體比例計提改為按照個別確認法。
第二種情況,根據會計準則的變化,修改了原有的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例如,2017年5月10日,財政部頒布了《關於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通知》(財會[2017]15號),自2017年6月12日起施行。根據該準則第十八條,企業對2017年1月1日存在的政府補助採用未來適用法處理,對2017年1月1日至本準則施行日之間新增的政府補助根據本準則進行調整。某公司修改財務報表,在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項目之上單獨列報「其他收益」項目,與日常活動有關的政府補助從利潤表「營業外收入」項目調整為利潤表「其他收益」項目。
第三種情況,為了修飾會計報表需要,在會計準則允許範圍內調整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例如為了完成業績目標,強勢企業要求經銷商年底增加進貨等等;根據需要,調整資產、長攤的折舊、攤銷年限;對投資性房地產後續計量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
當不涉及利益相關者時,財務信息是無需披露的。但是諸如上市公司,涉及眾多的投資者,而許多投資人又不可能去企業實地考察已了解真實情況的條件下,閱讀公司財報便是唯一選擇。
而作者的擔心也恰是很多人擔心的嘛,所以也就有了審計。
而且對於財務造假,涉及企業規模越大,金額越大,需要的技術要也要越高,因為財務信息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勾稽關係,一般人很難不露馬腳,正所謂說了一個謊,就要用千千萬萬的謊去圓。所以當涉及大型企業的財報,經過審計後,可信性還是有的。對於小企業,造假可能相對容易,但是考慮到規模,其影響也不算大了。
是從實際角度來講,大部分正常公司的報表都有微調的動作,就我自己碰到的情況來講,有幾種原因:
1、為了達到所謂的target,從個人利益來講,獎金分紅這塊就是最大推動力。從上市公司本身來講,預算目標達成率是相當重要的。
2、和某些有協議,影響在稅務,這塊不方便細說。
其實調整隻要在合理範圍內,沒大影響,畢竟影響大方向的是margin,大部分都只是發生期間變化,而不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那就是假賬範疇。當然了發生期間的調整也是仁者見仁,展開又是長篇大論。
至於上面提到的審計,呵呵,真正的問題基本都是內審的範疇,外審絕大部分就是走個流程。信不過那家公司就不要投資。
通過報表分析,觀察企業經營特點,發現報表造假。然後作為投資信號,判斷自己的投資風險,進而規避風險
我們的目的是看到真,只是,要透過假看到真。
女人化妝是一件平常事。往往很多女的不漂亮,但化化妝就漂亮了,難道我們會覺得所有女的都化過妝,所以沒得看頭了?
有人被妝容蒙蔽,有人可以透過妝容看到其本貌。
這都是一樣一樣的啊。打假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審計的原因!然而我想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對財務報表有興趣……
1.代理人理論。財報作為企業運行狀況信息系統(簡稱財務會計)的信息輸出,其作用就是告知外部利益相關者該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運行的情況。對於外部利益相關者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決策信息之一。這是財報存在的意義。
2.contingency theory(抱歉不知道國內是怎麼翻這個片語我就直接搬來了)。不同實體所處環境、時代不同,因此不同實體對於處理某一會計事項時為確保最後會計信息的質量,需要做出適當調整。所以會計準則也就賦予了管理層在會計過程中一定的靈活性(discretion姑且翻譯成靈活性吧。。)。
3.判斷財報信息的質量,我的觀點在於會計信息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否有用。而一般意義上的質量高的會計信息需有高相關性和高可靠性--因為財報表示的信息是過去的信息,而使用者往往希望通過財報進行未來決策,因此對於時效性有高要求,而相關性(時效性等)多少會損害可靠性(未來永遠不比過去可靠)。因此會計才會出現大量的假設來迎合可靠性。。從而為題主所說的盈餘管理(或者說利潤操縱)留下空間。但有些盈餘管理並非是不道德的或違法的。
4.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就好比確保一個人體檢報告的準確性一樣。。自從本世紀初那些驚天動地(在財物界)的醜聞爆出後,我目前體會到的確保(上市公司)質量的措施可以大致分為倆部分:一是由管理層擔責的公司內部控制,二是由事務所共同擔責的外部審計。
1)對內控的要求國內我不熟悉,大概和審計差不多照抄國外然後稍微有些改動然後國外的就是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我更喜歡簡稱SOX。。#滑稽)。。對其有較為生動的規範。。然後主要是管理層擔責,作用對象我估摸著也就上市公司了。。非上市的嘛。。你懂的。
2)對於外部審計,他們的任務就是評判其審計對象財報有無重大差錯。。財報非聖經,孰能無各種小動作?只不過這些小動作並不會對使用者的決策構成重大誤判,所以就放過了。。當然對於非上市公司。。你懂的。。
最後。。對於假賬。。嘛。。我本科時候曾經故意做假賬給我的老師看。。結果老師看了看賬就說這帳這個樣子只有三種情況:要麼在虛增存活或應付票據,要麼在虛開增值稅發票,剩下一種可能是洗錢。。當時感覺就是做假賬也不容易啊。。
財務報表能看出很多問題,就算能造假也是可以看出來的,而且可以看出管理層到底是通過經營公司獲得長期發展,還是通過某些手段曲線套現。
下面是某公司一季度的公開報表,大家可以看看練習一下。(備註:本人對下面的財報不持有任何意見,僅供網友學習參考。)
財報只是顯示了當年的經營狀況,就跟護士每天一次的脈搏測量一樣,一次的數據參考意義不大。但是如果每天測一下,這些大量的數據還是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趨勢的。
財務報表只是一種反應經濟狀況的手段。錢可以造假,那麼信任人民幣的意義在哪裡?這兩者的共性就是,可以造假,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全是假的。人民幣辨別真偽靠驗鈔機,財報辨別真偽靠審計(雖然也有很多事務所不靠譜,但你要相信大多數還是盡職的)
內個,財報報表沒啥好看,也看不出來啥,我們來討論下財務報告吧~
鑒於現在財報都是權責發生制,其間有很多賬務處理存在較多的職業判斷,無法論真假,題主說的財報造假,應該是指財報的誤導性吧。
那麼,我們看有誤導性的財報意義在哪裡:
1.全面性。
除了財報,沒有其他載體能夠更全面的反應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和時點的財務狀況。
我有同事說資金流水,但是,如何切實可靠的判斷我們已經掌握了所有的賬戶及真實的流水記錄呢?資金往來何其頻繁,用途全部靠客戶一筆一筆的告訴,說實話,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確實有限。
2.實質性。
賬務處理中,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即使是有指向性的誤導賬務處理,也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家公司欲蓋彌彰的問題點在哪裡。
所以,如 @一直走啊走下去 所言,可怕的不是舞弊,是一本爛賬,簡直不給任何機會T-T
比如那種,自欺欺人調完賬以後為了確保不被查出來而搞得自己也分不出來的,深諳「要欺騙別人首先要騙到自己」的同志們,這才是最可怕的呀_(:зゝ∠)_
不能因為「說謊話」而否定「說話」。
推薦閱讀:
※Tesla 2013 年三季度財報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Tesla 2013 年第二季度財報有哪些亮點?
※cost model 和 revaluation model 分別是什麼模型?請解釋一下?
※會員積分的會計處理方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