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的12兵團能不能走出 《大決戰》淮海戰役里這個水平的隊列?
最近重溫三大戰役,淮海戰役黃維兵團進軍的鏡頭實在是經典。這是解放軍走的隊列。
有人笑言如果國軍有這個水平的組織,37年就把日軍推下海了。
但我比較疑慮,隊列不是什麼新鮮事,國軍也是學蘇聯學德國,普魯士一脈相承的。精銳軍隊應該也能有這個水平。
歷史上的黃維12兵團,胡鏈的整編十一師老底子,寶貝家當,精銳中的精銳,能不能走出這個水平的隊列? 換句話說,國軍最精銳部隊的最高組織水平是什麼層次的。具體水平還是很高的,各路縱隊整齊有,能夠在不寬的浮橋上行進兩路縱隊,中央留出摩托化炮兵行軍道路以及騎兵快速通道。行軍隊列交叉而不混亂。
先插入視頻,再分析。
【走你】人民群眾日思夜想的黃維兵團進兵-大決戰_電影相關_電影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淮海戰役》上這段長鏡頭要真是黃維兵團走的,我跟他老蔣的姓。
這個長鏡頭不要說國軍,就是1949年的我軍都走不出來。
開始的坦克三角進攻陣型不說了,摩托化部隊四路行軍擺出閱兵的架勢不說了。
單單就是過河那段,鏡頭一掃,五路步兵行軍縱隊,恰到好處的佔到了河灘、公路和田埂上,這些地方是行軍中最好走的地方。
鏡頭推進,你會發現近處的兩路縱隊中間留下的寬度恰好便於摩托化和機械化部隊行軍,十輪大卡車組成的摩托化縱隊也正好行進在這個位置上。遠一點位置上,是一條公路,步兵自覺靠邊行軍,摩托化縱隊在公路中間快速推進。公路再遠的位置是河堤,堤上是個狹窄的道路,不適合摩托化部隊行動,但是非常適合步兵和騎兵快速機動,從鏡頭中可以看出,這個通道讓給了騎兵快速機動。要知道,當時的騎兵主要是用來當作偵察通訊用的,對機動性要求非常高,讓出這個通道說明各基層指揮官們知道這個通道是幹什麼的。
鏡頭推進到23秒左右,河上的橋已經開始顯現。一近一遠兩座已經搭好的浮橋,中間還有座浮橋正在搭建。
我們來看近處這座浮橋,浮橋兩側是步兵行軍縱隊,中間是摩托化部隊和騎兵的快速通道。行軍快慢不一,各不相擾。嘖嘖!這水準。
各位看官,現在馬上要到最關鍵的地方,這個地方也正是我說的,1949年我軍也走不出來的地方。45秒開始,仔細看準備過河的部隊:步兵是四列縱隊,摩托化部隊是兩列縱隊。而這個橋上是兩列步兵縱隊,一列摩托化縱隊。鏡頭到了48秒可以清晰看出,近處兩列步兵縱隊自動合成了一列縱隊,遠處的兩列步兵縱隊也自動合成了一列縱隊。摩托化縱隊則是一路上橋一路向前開去,步兵縱隊和摩托化縱隊交叉地方沒有交通管理指揮,自動避讓。完全不亂。
再回到開始時候,五路步兵行軍縱隊,近處四路完全是從這座浮橋上過的河。也就是說一條浮橋承載了四路步兵縱隊一路摩托化縱隊,完全不亂。這水平。嘆為觀止!
你們以為這就完了嗎?圖樣圖森破啊!鏡頭進到52秒,過河前的四路步兵縱隊實際上是由六路步兵縱隊整編而來的。完全是多而不亂啊!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兒。並且在摩托化行軍縱隊的道路上還有補給點(帳篷)。到了1分5秒時候出現了坦克縱隊,而步兵就在坦克縱隊前穿插過去,也沒有交通指揮。又是一個雜而不亂的行軍隊列變換。
鏡頭再往前推進,就是五對輪們在步兵縱隊中的狂飆。雙方各不相擾的並排行軍。
1分44秒,河上的第三座完成的浮橋出現,一列步兵縱隊快速有序的通過浮橋過河而去。橋頭還有部隊向前行軍到第二座第一座過河。橋頭秩序井然有序。
1分52秒,黃維在磚窯上的指揮部出現了,車輛停放的井然有序,各部門各自就為。
果然了得啊!
這份本領,我軍也是從朝鮮回來之後,開展正規化建設之後才能達到的。
鑒於上面姓魏的刪評論還拉黑這種低端手段,我就直接上來打一圈果粉臉,這年頭小孩子穿著開襠褲就想上女人的太多了,得回去提高一下知識水平。
小妹妹這麼小出來混果粉我不管,但是在十八軍的一些事情上叔叔還是有打你臉的勇氣的。你讀過十八軍的軍史嗎?土木系走出來不少軍界要員,左岸右岸都有一大票,你好歹讀讀老兵回憶錄和相關文章吧?你知道五大主力裡面相比於其他單位十八軍長處在哪裡短處在哪裡?當時的中下級軍官是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水平?神馬都不懂就出來混果粉是不是太low逼了哪兒來的底氣強答的?除了刪評論也不會別的了吧。
下面是魏小白同學刪掉的評論主要內容。
----------------------------------------------------------
直接把對前面答案的評論整理一下發個回答吧……
先說,這組鏡頭是由駐守徐州的12集團軍參演的,據說把部隊一路拉練到固鎮拍攝的,沒有38軍啥事。
十二兵團走不出來這種隊形還真有可能,尤其是非主力的部隊。看過廖明哲將軍(時任18軍33團即老虎團的營長)的回憶錄,部隊在過河的時候渡河點不明確,河寬水速也不甚明確,有機槍手渡河時候淹死,他甚為惋惜很多人未及交戰就已捐軀,部隊過河之後還去撈過掉進河裡的重武器……後面他還吐槽過3營朱營長修築工事直接用窩棚搭,打仗了就跑路的各種事。主力部隊尚且如此,可見兵團素質並未高明到哪裡,而且部隊力量參差不齊走不出來這種隊形很正常,畢竟地形在那裡擺著不適合機械化行軍,據說當時現場很多地方泥濘的路都沒有了車根本走不動,這種條件走不出來就更理所當然。
至於隊形難度,行軍和遊行不一樣,遊行你一直走就行了。行軍隊形,什麼時候變線什麼時候併線?兩隊中間間距在什麼位置保持多少?哪裡走人?哪裡走車?哪裡跑馬?哪裡人車馬分開走?哪裡人車馬一起過?各個單位之間怎麼標示聯絡?補給站中轉站在哪裡?掉隊的士兵怎麼收容?遇到什麼地形應該探查側翼,遇到什麼地形應該改變行軍隊形?這一切都要考慮,稍微走不好部隊就會亂,最差也是會改變軍團行軍陣型導致前進速度下降。事後一些回憶材料寫到黃維在行進途中真的沒有考慮行軍的一些細節,最典型的就是補給站收容站沒有明確設置,大軍開始時候泥路行軍後來一路突破解放軍防線行軍,中途損失掉隊的人有很多。不過這也算情有可原,畢竟校長發話了底下人全都干瘋了一路馳援沒那麼多閑功夫像12軍那樣演戲規劃路線。
國軍其他部隊,杜聿明西撤時候各兵團各部隊搶奪路線問題嚴重,各種隊伍制定了撤離計劃都走不好,隊伍就是這樣很快走亂的到頭來還要休整,幾天才走出徐州屁大的地方,汽車速度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完全就是步行效果,結果給了華野追擊時間,還是步行的追擊。徐州大撤退,上面制定的計劃,到師級部隊開始無法執行撤退掩護任務(李彌兵團的某師象徵性掩護一下就走了),到團營級部隊就已經無法順利執行撤退路線了,路線交叉大家爭先恐後的跑最後跑亂套大軍一天沒走出徐州。別的不說,撤退時候拆電話線把杜老闆到各兵團部的線都拆了,杜老闆半個晚上找不到各個兵團司令官,這種撤退方式你指望能走齣電影里的隊形?不要說因為帶著市民眷屬,先頭部隊不可能卷著這些走。個人認為,一突圍就垮的部隊,組織性差,很難做到毫髮無傷的長距離大兵團行軍。從新一軍到十八軍,國軍能打的部隊大多都是靠解圍活下來的,突圍之後還能有戰鬥力的屈指可數。
----------------------------------------------------------------------------------
最後在此立個flag叫囂一下,這種隊形我相信新一軍能走出來,七十四軍能走出來,但是十八軍我還真不信它能走出來。順帶黑一下十八軍: 它真素質高的話一路馳援就不會走的那麼窩囊。能挺那麼久是因為中野太弱,而且初期戰術用的不對,換華野圍的話,就雙堆集那個地形,能不能挺到胡璉飛回來都是問題。
---------------------------------------------------------------------------------
附段廖明哲的戰後關於兵團馳援的回憶吧:"我大軍僅在一條道路行軍,兼以雨後,道路泥濘,隊間距離全無,行軍序列大亂,走得快的,耐不住走走停停,悶頭前進;走得慢的,坐坐起起,昏睡而行。"他突圍後去台灣最後以陸軍中將身份退役。
考驗果粉同學文獻檢索能力的時候到了。ˊ_&>ˋ
不知道為啥發現突然又好多回復,我就順便貼一些文獻截圖吧。在各種回憶錄和戰史裡面隨處可見關於十二兵團行軍狀態的描述,多如牛毛,果粉啊,還是要切實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1
2
3
4
5
6
7
上面是整個兵團包括十八軍包括十四軍包括八十五軍等等的狀態。一句話:
捉雞啊!!!
寫答案的時候沒有wifi,剛才又仔細看了下視頻,是有導調存在的50秒之前,出現了兩個,看著是拿的白色旗子。另外在一路縱隊旁邊出現了基層指揮員的身影,就是那個獨立於隊列之外一起行進的人。(特此糾正一下)
……………
一天下來竟然有100個了…不勝惶恐,看來認真答題還是會有收穫的。謝謝大家!知乎有很多更高質量的答案,希望大家能將精力更多的向他們傾斜。畢竟摩步乃至以前的戰術都已徹底過時,大略了解即可,不值得花費太多精力。當然有研究需求的除外。
再次謝謝大家抬愛。
……………………………………
終於碰見我最熟悉的專業了。
相關背景:前摩步團汽車連前指導員
1.部隊摩托化之前的訓練和作戰我不懂,但電影上的明顯是大規模摩托化之後的本能反應。各級指揮員對汽車,坦克等裝備已經很熟悉,在制定行軍計劃時就充分考慮到了。所以不光黃維兵團做不到,當時的我軍絕大部分也做不到。因為如電影般行軍隊列,必須對各裝備性能非常熟悉,對途徑地域做過細緻勘察才能做出來。這是個明顯擺拍鏡頭。
2.作戰時期即使掌握完全制空權,也很難做到如此程度。如果沒有絕對制空權,這麼走就是找死。
3.各交通節點沒有導調控制人員,應該是為了電影效果省略的。
4.部隊訓練科目主要內容是隨裝備情況而逐漸修訂的。你讓現在的pla不經專門訓練,直接拉動也做不到這個水平。因為機械化,信息化作戰對行軍要求不同。仗怎麼打,兵怎麼訓(我以前帶的後勤連隊,如果不加約束,在本連隊自己行動時,畫面不要太美……當然,老兵油子們還是知道在過村莊,與兄弟單位同行以及有領導在的時候給我掙面子的。)。但是對當時的軍隊來說,這樣的行軍組織應該是團以上參謀人員和指揮員必須掌握的。營以下的重點在隊列組織,隊形變換,不會太涉及到其他方面。
5.再說一點行軍和走隊列的事。隊列更多的是培養服從命令聽指揮的本能,形成集體向心力,包含一定的政治工作在裡面。而部隊行軍則純粹考驗參謀人員和指揮官的軍事運籌能力和營連主官的組織指揮能力了。
手機碼字,想到哪寫到哪,混亂之處多諒解。
那個姓魏的
國軍走不出已經被證明了
是更小的都走不出——忘記你們可愛的漢光軍演啦?
下車跑一小段路都沒影了,歸隊都忙活半天,最後都去營房看模擬了
這麼點人都醬紫……
我說……
辣么多人
你哪來的自信?
這還是現在訓練條件更好,裝備更好,國軍部隊都不能夠很好的做到……解放軍訓練強度一直不低,只是水平有差距,這種基本性質的東西主要看強度。
你丫要那時候國軍走這個?
當然也不是不可以,提高一點部隊「傷亡率」就可以了嘛。參與這組長鏡頭拍攝的是12集團軍36師,現在的特戰旅。
正兒八經的「雲龍兄」的部隊。不是傳統認為的38集團軍。當然,這支部隊擁有的榮譽並不遜於38集團軍。詳情搜索:百將團。 這種行進需要的組織調度能力不是1948年的中國軍隊能走出來的,兩支都非常困難。
當時條件下,都不能做到。
不能
真能搞這樣 解放戰爭還得再打8年
我沒當過兵,但是訓練過別人的隊列,在這裡我要跟大家普及一個知識——密集隊形的隊形保持,其實不如大家想的那麼困難,反倒是疏開隊形要保持是很難的。
我的訓練對象是一群服刑人員,可以說通過對他們的訓練,我發現幾點:
1齊步走走到排面整齊是很困難的,手腳一致更困難,非經過強化訓練不可,但是大規模集中隊形保持基本不變形是不難的。
2越是人少,越是疏散隊形,行進時保持一致不變形越困難,訓練200人隊列大體不變型和訓練20個人隊列不變形,前者更容易,但是到了排面一致和手腳一致,就反過來了。
3散漫的行進隊形不經訓練和口號校正,走都能走散了去。因為集中隊形可以相互比較,矯正速度,疏開隊形就差多了,而且不經訓練每個人的步幅和遇到障礙或者轉彎的選擇都不同,很快就散了。
所以拿閱兵式來說話真的沒啥意義,走出基本不走樣的閱兵式不難,集中訓練就是了,走出行軍隊形是要靠腦子的,掉隊是常事,收容看水平。
至於國軍走不走的出,雜魚就不說了,隊列都未必走得好,精銳不好說,但是如果沒有主動性的部隊,估計是練不出的,因為善戰之軍不可能只會防守,結合18軍名望,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你們都太小瞧了國軍的行進速度了
當年劉峙一口氣夜行百里 你們忘記了么。。。。
1944年都能打出豫湘桂大潰敗的軍隊,訓練水平和士氣能好到哪裡去?這電影都是解放軍參演的好嗎。果粉恐怕歷史全靠自己想像,不顧客觀實際
最上面一張肯定是黃維了,下面都是國軍在淮海戰役時候……另外《全國文史編輯》難找,《楊伯濤回憶錄》不好找么?
參與這組鏡頭拍攝的的是萬歲軍——38軍,夠強悍吧!
至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問答這個問題——「實力強大,訓練有素的黃維兵團為何被擊潰?」
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內鬥!
先分析黃維兵團的組成吧,黃維兵團下轄四個軍,即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
其中第十軍為胡璉所控制,陳誠嫡系;第十四軍前任軍長羅文廣是陳誠系分子,曾任第十八軍第十八師師長,並曾一度任第十八軍軍長,和胡璉關係緊張;第八十五軍屬於湯恩伯系。
那黃維的嫡系部隊是什麼?沒有!在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官之前正在新制軍官學校擔任校長併兼任陸軍第三訓練處處長,中央直屬幹部。那他是怎麼成為兵團司令的那?
首先,兵團司令之所以由黃維來擔任,這是陳誠對付何應欽、白崇禧刁難的不得已之計。因為蔣介石曾為兵團司令人選的問題特意派林蔚去徵詢在上海養病的陳誠,陳誠本想讓其嫡系愛將胡璉出任,但林蔚從中斡旋道:"胡璉當司令,下面的羅廣文肯定不服,上面的白崇禧也不理睬他,到時候兩頭受氣,很難把事情做好。"權衡之後,陳誠遂舉薦另一嫡系愛將黃維;其次,因為整編第十八軍在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指揮之下,一方面,第十八軍所屬部隊是華中的主力部隊之一,白對胡也想拉攏;另一方面,白對陳誠及其嫡系第十八軍向來有成見,對胡璉屢有攻擊。國防部長何應欽因與陳誠是老對頭,自然對胡璉不滿。加上何應欽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於是,他聯合"小諸葛"白崇禧準備共同保舉後來投靠他的羅廣文出任。但最終因顧祝同的一句"老頭子都親自找黃維談過話了,你們還爭什麼"而作罷。(源自百科)
即使如此,中原野戰軍擊潰黃維兵團也不容易,先是華東野戰軍派遣3-5個縱隊協助,再是勸說85軍一個師投降,很是艱辛。(在《亮劍》中有類似鏡頭,李雲龍借調到中野打楚雲飛,趙剛深入敵營策反一個師)
總之,黃維兵團軍事素養不差,但是指揮嗎...
所以,我相信這組鏡頭是真的。
國軍精銳在某一段能走成這樣我感覺也是可信的,其實訓練是一方面,士氣真的很重要,廖耀湘在緬甸的新六軍撤退就搞過滾筒式的撤退,皇軍瞅了半天也無從下口,那時候從上到下心氣兒足呀,到了東北又搞過一次,可惜心氣兒沒了,對手是林彪的四野,然後就完蛋了,十八軍要說是精銳,可內鬥的太厲害,在蘇北安徽這邊又是白崇禧的桂系地盤,王外馬甲的傘兵里這麼說的來著,從地方到政府沒人搭理,要糧沒糧,要嚮導都沒有,搞得在外國打仗一樣,要不是華野前階段打開封打區壽年損失太大,中野也沒恢復元氣的話,估計國軍都挺不到雙堆集。
話說回來,士氣真的很重要,看看國軍的回憶錄等資料,沒吃過共軍虧的國軍精銳不論是邱清泉第五軍還是快速縱隊那真是精銳,一水的美械,所到之處盔明甲亮,聲勢浩大,別共軍,連一般嫡系沒放在眼裡,估計大決戰里的行軍規模能走出來,畢竟美國人幫著訓練的,傘兵步行的時候還按照規律按著腳印行軍呢,可一旦很共軍交了手吃了虧,士氣就完了,然後就是熬,熬到撤退拉倒,什麼隊列交替掩護啊,都玩,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當然了也被說國軍,王師在伊拉克也狼狽,有當過王師的人在網上說,遇到複雜街道車都是倒進去的,遇到危險好跑嘛
當年國軍共軍都不行,德蘇美日四大天王小菜一碟
解放3:主攻方向高清二戰 士氣高揚 德軍摩托化機械部隊
我服!你不服不行
影視劇嘛,拍攝的時候請的當前的軍隊模擬,行軍拍出來好看就是了。那個年代黃維麾下的國軍要是能走出那等水平,神馬74軍18軍新一軍新六軍統統靠邊站,妥妥的頭等主力了。不是說有個段子么:導演跟軍方聯絡員,你們走的挺好,拍出來效果也挺好,可這個效果怎麼看也不像是潰敗的啊。軍方聯絡員:這咋整啊?俺們部隊從成立那天起就百戰不殆傳下來的,潰敗從來沒體會過,要不你找台灣軍隊來試試?
厲害,這種電影導演的行軍果然是厲害。
第一個鏡頭,我們看到重炮在隊伍的前面,大家想過原因沒有?一旦遇到敵人,車上的炮兵立馬可以以重炮應敵。
第二個鏡頭,4列縱隊,把位置最高的給騎兵快速通過,民國時期大家要知道交通上習慣左行,導演厲害啊,完全沒有被今天的交通習慣給誤導了。接下來大家可以看到的是4列行軍和摩托化的卡車錯落開來,而且是左、右依次一輛,完全像計算機一樣分隊排列,不會造成局部路面過多的壓力。
第三個鏡頭,看浮橋上部隊和汽車的讓位,橋墩上站著對隊伍指揮的人員,這樣不平的浮橋都能有序進展,鴨綠江邊學會的步調,夠狠。
第四個鏡頭,看那個後勤的帳篷了嗎?後面在黃維指揮的高地上,第二座浮橋旁邊也是這樣布置的,相隔上橋之處位置選在隊伍中間,沒有靠河讓上橋那段擁堵。
第五個鏡頭,坦克部隊壓後,但坦克基本上在部隊的右側,坦克後走避免重型坦克壓壞前面的浮橋,同時坦克在行進中是不搶步兵的道路。
第六個鏡頭,我們看第二座浮橋,聯想前面的隊伍分拆和集結密集隊伍,走得如此高效,不得不服!
第七個鏡頭,黃維選的指揮點,2條浮橋都有高坡,黃維選的點靠後面這條浮橋,明白真正好的指揮在後腰部分。
這就是現代軍事裡面做的協同,我認為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走不出這種陣勢,讓1942年日本精銳機動部隊也未必走得出,太強大!
今天搞什麼童軍訓練的,我就沒看見把這個視頻好好想想學生如何做組織能力和協同合作訓練?
這種規模的行軍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麼簡單,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並不是說士兵訓練有素就行的。就以我軍現在的水平,刨除掉現代的裝備,換上那個時代的裝備。沒有經過長期組織謀劃,都不太可能走成這樣。更別說國軍了。
黃維不清楚,但許多四野的老兵對廖耀湘兵團的行軍讚不絕口
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
首先不能拿後來杜邱李兵團撤離的一團混亂說事,國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撤退。遠到北伐近到抗戰,常常是明知去送死的士氣也比撤退的高。只要聽到什麼撤退啊突圍啊就一潰千里了。依據老兵回憶,當年連敵人都沒見到,只是上頭傳下來一句「突圍」就沒士氣了。那還是新六軍!
第二,十八軍是五大主力之一,鏡頭裡大約是一個師左右的隊列長度,十八軍里有一個師能走成這樣還是可能的。而且這是白天行軍,某一段走成這樣也有可能,與後來夜間渡河有人淹死並不矛盾。
第三,這是渡過渦河的時候。此時十八軍士氣高昂(內戰三年從未輸過,而且黃百韜兵團也沒被殲滅),而且正是匆忙啟程後的幾天,部隊秩序逐漸恢復。考慮到當時12兵團雖然行進迅速,但遠沒有華野那種晝夜跑步的強度,士兵沒有那麼疲勞,能保持隊形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
沒有制空權,這麼走就是作死。
這是紅軍長征血海里淘來的經驗。
我想說的是1952年拍的《南征北戰》開頭解放軍行軍片段雖然規模不如《淮海戰役》但具有相同的模式,所以我覺得當年國軍的行軍隊列是有可能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外國電影都說中國槍是垃圾?
※如果你穿越到長征途中,你會帶一張什麼照片給紅軍看看?
※二戰期間,德軍的伙食怎麼樣?
※歷史上有哪些人的父輩很有成就,而自己是個渣渣?
※通過N-1人公開成績排名從而強制透露剩餘一人排名,屬於侵犯隱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