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日網路耳機「友商」攜手「圍毆」小米耳機,到底誰是贏家?

2015 年 4 月 12 日,AKG 和 森海塞爾的官方新浪微博賬號攜手抨擊小米耳機
鏈接:Sina Visitor System

這事到底會怎麼發展?是否會讓人聯想到小米各條產品線的競爭對手一起對小米展開攻擊?比如小米體重秤與雲麥,小米手環與 bong,小米空氣凈化器與巴慕達,全金屬滑鼠墊 iQunix,還有一加的"胸有成竹"等等。

這裡想問的不只是單指小米耳機,而是指,小米每推出所為的"生態鏈"的產品,都有同款或同一類的的初創其它公司或傳統的公司,這樣招來了不少其它公司的憤怒或不滿。如果這些公司攜手群攻小米,結果會怎樣?

我想問的是:這些公司攜手群毆,結果會怎麼樣?這裡討論的不是誰對誰的抄襲,而是,如果這些同台竟技的對手一起圍攻小米,到底會怎樣。


先說關於那副曲線圖的問題。

1、
從標註看,小米提供的這是一幅自稱總諧波失真(THD)曲線圖(圖A)。
簽名為「小米PM」的 @夏勇峰也提供了一張圖(圖B),更像是測試儀錶直接輸出的圖。
兩者的曲線是基本一致的。

2、
把這兩幅圖上 Sennheiser Urbanite 耳機的THD曲線,和全球最大耳機社區 http://Innerfidelity.com 上提供的同款耳機 THD 曲線(圖C)進行對比,有顯著的差異。
在小米的圖上,Urbanite 在 20Hz 時的 THD 超過 10%;
而在 http://Innerfidelity.com 的圖上只有不到 1% 而已。
造成這種數值上顯著差距的原因,是測量方法差異?儀器誤差?還是什麼別的原因?
鑒於 http://Innerfidelity.com 是第三方機構,我更願意相信它。

3、
THD 曲線圖,縱坐標常用 dB 標示;如果用百分比標示的話,縱坐標最小值也不會標註成 0,而是 0.01、或者 0.001、或者 0.0000000001 之類。
大家可以谷歌一下thd measurements(需要翻牆),或者去看Innerfidelity.com的Headphone Data Sheet里各個耳機的測試圖表文件。
我個人沒有見過縱向標註為 0 的 THD 圖,也不知道測試儀器是否可以輸出這種圖。

4、
小米官方的 THD 圖,200-2000Hz 區間,三副耳機幾乎是完全平直的。這樣平直的 THD 曲線,我沒有見過。
儘管縱坐標的值取得比較大,但是這麼平直的曲線,似乎也有點誇張了。

5、
小米官方 THD 圖中有 AKG K551 的 THD 曲線。http://Innerfidelity.com 上只有 K550 的曲線(圖D),也對比一下好了。


以下是 4 幅圖。

圖A:小米官網THD圖 ↓

圖B:夏勇峰提供的圖 ↓

圖C:http://Innerfidelity.com 上 Sennheiser Urbanite 的 THD 曲線 ↓

圖D:http://Innerfidelity.com 上 AKG K550 的 THD 曲線 ↓

——————————分割線——————————


至於「友商」攜手圍毆小米誰是贏家?
我得說,
1、看市值和銷售額;
2、做耳機拜亞森海愛科技是祖宗,做網路營銷小米是祖宗;
3、全球出貨量最大的耳機,搞不好既不是拜森愛,也不是小米,而是蘋果。人家每賣一台iPhone就有一副耳機到達用戶手上。


只想說一句,當初耳機出來的幾個月前,孫總在微博上說beats是最好的耳機品牌(現在已經搜不到了),孫總屌屌噠~


如果要看耐用性的話,手中十年前的MX400還可以用。我覺得從耐用度角度去討論一個耳機好壞實在是有點不科學。
我覺得小米一直秉承的「破壞式創新」理念在追求品質的領域上走不通,畢竟在技術帶不來邊際成本降低的領域內(如HIFI耳機),它怎麼能夠做得到低價出貨?你可以理解為小米找的往往是傳統行業在享受科技帶來低成本+消費者習慣高價格的領域,快速出擊用一個低質低價(從全產品線角度看)的產品憑藉自己的品牌和營銷快速推向市場。其實能看到,它現在的每一個產品其實同價位都有大量競爭對手,但是很可惜要麼是進入的晚了,要麼是傳統行業轉型慢了(產品線豐富的代價還是挺高的),很難有快速推土機的效果。但是HIFI耳機?你真的不是在搞笑嗎,在一個20年前的產品(如R10 ER4 KK)依然「封神」的領域,在一個技術決定不了品質的領域你這麼搞真的合適嗎?
回到小米耳機。在小米之家搭配手機聽了一下,也搭配我自己的前端(推大耳機還湊合)聽了一下。怎麼說呢,作為一個半開放式耳機,居然做出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封閉式聲音,一點開放式耳機的通透都聽不到,實在是太厲害了。低頻混成一團,中高頻明顯發悶,典型的「暖厚糊」,一切都讓我覺得這明明是個封閉式耳機,為什麼有個開放式耳機的外殼?明顯耳機結構沒有控制好,封閉式耳機通病就是這個,實際上就是反射造成的。作為一個看起來像是開放式的耳機,它的這個問題比一般的封閉式耳機還要嚴重。
從主觀聽音感受來說,它在我自己前端下聲音延展性還是不錯的,層次感和聲場還是能感受得到,解析上只是一般版,相對於K420這個級別的要好一些,但是比K240這個級別的又要差上不少。主觀感覺很像是一個更加渾厚一點的BOSE的聲底,整體聽上去雖然不算壓抑,但是混亂和模糊是有的。「這種聲音非常適合看電影。」人聲很是缺乏魅力,嘗試了若干首中外歌曲都讓人覺得十分乏味,悶,沒有線條感,缺少清晰的結象,人聲上做得甚至不如晨光復刻K314P的那個平頭塞好(這個才79元啊),更不用說中用不中看的IGRADO了。其他方面似乎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做工看起來還湊合,比K420 IGRADO這種好多了,佩戴反正就那麼回事吧,也不算很舒服,但是也不算難受。當時我真是想不到這個耳機除了插電腦看看電影比較合適,還有什麼適用的場景。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聲音上來說沒有什麼審美趣味(聲音質感很糟糕,音色很糟糕),純粹追求有一定素質的「我不能讓別人一耳朵覺得坑」的耳機。500元,要好聲音為什麼不選擇IGRADO,要低頻爽為什麼不選擇KOSS PP,要出街為什麼不考慮K420?本質上來說,這就是個小米版的BEATS。它是為了讓你看電影,為了讓你給自己一個「積極」心理暗示,讓你出街去秀的。想聽點好聲音?那還是換個牌子吧。不過說句實在話森海都市人的那個聲音也真是有點水……森海大BOSS還說森海想要推出一個聲音不錯還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耳機,看起來只是個稍微靠譜點的BEATS而已……
至於贏家,自然是產品本身更差的一方,反正現在就是個只求曝光度的時代,不是么。
補充:我覺得KOL已經可以開始撰文「秒殺小米499!500元內大廠靠譜耳機推薦!」之類的文章了。有些事情我確實覺得做小米耳機的也挺不容易的,本身需要貼合的就是入門級別用戶,不做個轟隆隆怎麼對得起觀眾?


本人不懂玄學,看到一篇文章,轉過來給大家分享下,有錯誤大家可以指出,我也學習學習,再次說明,該文章不是我寫的,我貼出了地址。

不知道什麼時候知乎墮落到討論了N久除了抖機靈就是無腦黑或者粉的地步,對於一個答案是不是正確不是基於答案本身而是基於個人好惡。沒的說了還要翻翻別人原來的答案都是關於什麼的,我就是小米和魅族的問題進的多,那又如何?

耳機史上的大決鬥——「名門正派」正在圍攻小米光明頂

一個幽靈,小米耳機的幽靈,在耳機界徘徊。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美洲與日本的一切勢力,Sennheiser和AKG、拜耳動力和天龍、鐵三角和Klipsch,國民老公和林sir,耳機大家壇和耳機吧,都聯合起來了。

在新浪微博,短短几個小時就泛濫對小米耳機的一片噓聲。4月10日@木慕牧_穆世豪 發了小米宣傳的三款耳機的失真測試數據對比圖,轉發給AKG官號,AKG官號發給森海塞爾官號,然後被國民老公王思聰轉發了,然後更多耳機達人轉發。

王思聰微博: Sina Visitor System

圍攻小米2.jpg

小米這個圖說明了什麼?說明小米耳機的低頻失真率遠遠小於森海塞爾和AKG的同類耳機,雖然那些產品的價格比小米高得多。

AKG和森海塞爾的官博如何反應?

圍攻小米3.jpg

高譜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O 截圖說:「全世界耳機廠商及聽友,從未如此團結!!!」

圍攻小米004.jpg

耳機商家@雞老師說你有病 畫了一幅漫畫記錄今天的熱鬧:

圍攻小米1.jpg

網友怎麼看?如果你看看王思聰和耳機林sir的微博轉發和評論,大約95%的罵小米不要臉的。總體罵法是這樣的:小米不要臉不要臉不要臉不要臉真他媽的不要臉,就憑你們也敢叫板森海和AKG。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並沒有幾個人正兒八經就技術問題做出反駁。

更令人奇怪的,一向被認為很團結很不理性很狂熱的米粉,竟然出奇的冷靜,那些期待著被米粉圍攻而享受悲壯英雄快感的人,竟然失落了。博主@木慕牧_穆世豪說:「天吶,我覺得我要被米粉殺了……」

被米粉殺.jpg

等到天亮也沒有米粉殺過來的感覺真的很尷尬。

中立大眾如何點評?典型的風格是這樣的:

@眾樹歌唱:無論如何我不欣賞森海和akg兩大V的語言風格,實在是給森海和akg減了不少分。就事論事,小米的論據有錯可以據理反駁,若覺得不值得一駁就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裝高冷和自說自話只能讓我覺得是因為理屈詞窮扮阿Q。無論是綠壇紫壇還是耳機吧,這樣說話的都是沒料的半瓶子醋。

再點擊國民老公的微博看看,基本上都是賣萌抖嘲笑小米的。翻了幾百頁的轉貼和評論,終於找到了幾條設計技術的內容。

@財智無商:這個頻率響應曲線......
@aLBFcoolboy:最恨畫坐標圖橫縱坐標都不標的,真心不能忍,一個好好的幅頻響應曲線就感覺變成山寨的了//@王思聰: 逗死了…
@劉疲憊hhh:意思就是小米連失真率概念都搞不懂就做出這麼一張神圖以顯示自己的耳機多麼XXXX順便還把AKG和森海踩了幾腳,AKG有些看不下去想拉上森海打個副本打一頓小米,森海說還是饒了這小傻逼吧他把自己吹的那麼牛我怕我打不過呢
@葉凌Stephon: 小米這樣的頻響曲線根本就是太外行啦[哈哈]不過米粉並不懂什麼叫頻響曲線,有沒有這個圖都沒關係
@珈琲_背燈櫻花越前漆:小米分不清頻響和失真。。。//@Sennheiser中國: 孩子的事兒,當大人的就別跟著摻和了。現在科技發展太快,快到畫個坐標圖連單位都不寫了。我覺得我打不過,你去吧。我先把總諧波失真和頻率響應的概念複習複習。

這是一件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為什麼所有評論都認為這是一張幅頻曲線圖?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是小米把幅頻曲線圖誤當作是失真圖而加以嘲笑?

@Fin_x:大家注意,官網的圖已經變了,加了單位,縱向為THD,橫向為HZ,本來可以說用錯圖的,結果現在就是用響頻曲線圖硬說是諧波失真,這是什麼用心

官網.jpg

嗯,我還是不明白,這樣的曲線,即使你把所有的坐標都去掉,隨便拿給任何一個做耳機的電聲工程師,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跟你說這就是諧波失真曲線。至於小米宣傳文案中出現的錯誤,多半是編輯截圖截掉的——做文案的大多數是文科傻妞,對吧?我的觀點與某網友評論一致:

@Christinez:理科生提供數據底稿,文科生提供文案,製圖員做圖,審稿的是三樣白痴。

但是,從這些評論看,這些人分明完全不懂電聲技術啊,怎麼可能會眾口一詞地說這是幅頻曲線圖呢?你丫見過中高頻這麼平坦的耳機幅頻曲線圖么?

再回頭看看,明白了,這是森海塞爾的微博官號的誤導:

@Sennheiser中國: 孩子的事兒,當大人的就別跟著摻和了。現在科技發展太快,快到畫個坐標圖連單位都不寫了。我覺得我打不過,你去吧。我先把總諧波失真和頻率響應的概念複習複習。

這言下之意,就是你們小米的人把諧波失真和頻率響應的曲線搞錯了。【原來森海塞爾的官方微博號竟然不熟悉諧波失真曲線,這也太……讓人驚訝了!!】

於是,我們看到更多的為森海官號洗地的評論。對於這些有趣而無知道極點的評論,我也在方括弧【】里對他們點評幾句。

能量分布.jpg

@可可的老豆:科普一下,這個叫響頻曲線,不是表示失真,而是代表聲音能量的分布,因為低頻衰減得快,一般好點的耳機都會是低頻到高頻是由高到低的趨勢,高頻可能會有個小增高提高聽感,而小米這樣的曲線結果是,低頻很少,人聲薄,高頻暗,簡單來說就是乾冷硬,完全不能聽

【親,你以為這是頻率能量密度曲線么?你不會以為圖中的森海和akg耳機的曲線是粉紅噪音、而小米耳機的是白噪音曲線吧?】

【你以為這是用白噪音來測試幅頻曲線么?如果輸入一個白噪音,輸出的低頻能上翹到地步的話,就不是森海和AKG了,只能是BEATS轟頭耳機。】

【所以,你就別科普了,你竟然都能從這曲線看出「低頻很少,人聲薄,高頻暗,簡單來說就是乾冷硬,完全不能聽」來,你也可以寫耳機測評當KOL了。】

@q小小k:那我來給文科生科普一下,要解釋總諧波失真和頻率響應幾百個字不夠寫。但是你知道這條微博是用騙人的手段來營銷就對了。小米是出過不少性價比很高的產品,但也站著騙了不少善良屌絲的錢。他們只是不忍心,站出來說了真話而已。不能因為是國產,就無腦支持。也不能永遠相信一個商人說的話

【你這是在說森海和AKG的中國官號在打抱不平么?問題是:森海塞爾的微博官號竟然不懂幅頻曲線,或者是他從未看過THD失真曲線?】

@金薔薇000:只是為被坑過的室友不平而鳴:1,耳機的好壞不僅取決於頻響關係,保真性能、阻抗性能、環響都很重要,而且上述性能和頻響不一定正相關。2,頻率響應和幅度響應應該綜合看,單看的話我做的模具都能達到小米的頻響曲線。3,踩著愛科技和森海欺騙信賴你們的消費者,罪莫大焉

【我實在看不懂你說的意思,高保真性能、阻抗特性、環響(round sound?loop echo?)和頻響正相關什麼意思?那本統計學書說正相關是這麼用的?】

此外還有陰謀論的觀點:

@瀉水平地:小米其實很精明,他用這樣的圖片迅速篩選出看不出來的弱智,直接成為潛在購買方。看懂的反正不會買。

【所以森海塞爾的官號就沒看懂,所以王思聰也沒沒看懂,所以王思聰的諸多轉推粉絲都沒看懂,所以連耳機林sir也真的沒看懂,或者以一個著名耳機KOL的身份假裝自己看不懂而放任幾千人轉他的推去抹黑小米?】

@double地:現在看到這個小米與別的國際品牌對比。我想到了,小米就是一貫的在使用對比策略,然而對比中露出些許漏洞,讓對手抓住這個機會反擊,在這樣的你來我往的「交手」過程中,得到炒作,達到了廣告的效果。最後推出一個具有「催化劑」效果的價格。之所以有驚人的售價,因為小米靠生態營收,友商靠產品自身。

【這個評論基本上有點靠譜,但是小米真有這麼精明么,我還是懷疑雷軍有沒有這麼聰明,如果是簡書網的CEO林立,我相信是可能的,因為他親口對我說:「老飽,寫文章一定要有漏洞,才能讓別人反駁你製造話題。」】

以上說了這麼多,我也該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米不厚道。他用的數據是真實的,還是實測的數據,儀器測出來的,你無論如何重複,結果都是差不多,絕對不會跟那些只談聽感的人那樣拿不靠譜的聽感說事。(典型的案例是張大大主持的一個節目,讓一些路人用筆記本電腦聽《我的滑板鞋》,結果萬元的 AKG K3003輸給了十元的地攤貨)。

小米的不厚道在於:他用自己的強項與別人的弱項比。從各種介紹看,小米頭戴耳機的設計思路是面向喜歡稍微有點轟頭的熱愛低頻的青少年消費者,也就是小米手機的主流用戶。因此它的振膜大而偏硬,用的是夾層的鈹振膜(兩層聚酯薄膜中間夾了一層鈹(沒事千萬別拆開耳機、再割開振膜、然後把那層鈹刮下來吃掉,這不利於身體健康,要自殺卻又劑量遠遠不夠,除非你有錢買八百個小米耳機刮鈹自殺)。因此在低頻失真方面做得比競爭對手好。

而森海的urbanite和AKG的K551,走的是中高音路線,靠的是犧牲低頻的性能換取高中頻的高解析度,尤其是中頻之美,是非常出眾的。任何一個耳機都不是完美的,它有自己的目標人群,有自己的定位,小米的不厚道在於看準對方的軟肋,用自己的硬肋去撞一下。

而AKG和森海官號的反應,卻非常掉價。雖然現在是無節操賣萌時代,雖然段子手KOL林sir都開始以掉節操為微博帳號的背景圖了,可是作為聲名顯赫的AKG和森海塞爾,無論如何得保留一點歐洲貴族的風格,絕不是以這種無賴段子手的手法回擊。

他們可以大大方方地說:沒錯,你們低頻失真比我們小,但是還有別的呢?你們小米不是說「不服跑個分」么,這一項我們分數低,咱們比別的分:敢不敢比50赫茲和500赫茲方波響應?敢不敢比階躍響應和短脈衝(也就是狄拉克函數)響應?敢不敢貼瀑布圖?敢不敢比互調失真?敢不敢用聽感說話,也就是到大街上找一群人來蒙上眼睛盲聽一些經典發燒古典音樂,看看誰的分數高?敢不敢再找專家來盲聽,找幾個專門給耳機調音的電聲工程師來蒙上眼睛盲聽PK?敢不敢找一些頂級發燒圈的金耳朵來盲聽,比如說給鎚子手機和飛朵 A71調音的林sir來盲聽【最後一條還是算了吧,林sir已經親口承認他根本聽不出動圈耳機和靜電耳機的區別了】。

記得不久前剛剛去世的李光耀先生有一句名言:你把我逼到死胡同,你要跟我決鬥,我當然要跟你玩命PK。李光耀先生還有一個要求:如果他的團隊的任何人被人誹謗卻不敢上法庭應戰,會被立即淘汰。

一場耳機界的大戲,竟然由於一張小小的圖片引發,而由於國民老公王思聰的轉發成為熱門。俗話說: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我們希望這場架吵得越熱鬧越好。

現在,小米已經把決鬥的白手套扔給森海塞爾和AKG,歐洲的、美洲的、日本的著名耳機品牌都已經聯合起來嘲弄小米。但是,人們期待的,不是彼此嘲弄的口炮黨,而是真槍實彈的PK。

PK只有兩種:你要用數據和測試說話的,好,咱把能想到的參數都測出來,這有國際標準,沒什麼好爭執的。

不承認參數么?咱比聽感!也就是科學界一致認可的雙盲測試!被試不知道品牌,誰也不知道帶的是什麼耳機,完全靠聲音說話,誰也別想用一張儀器測出來的數據貶低對方!

那時候,如果小米不敢應戰,那就是小米丟臉。我們希望森海塞爾和AKG能夠用真槍實彈的PK讓小米耳機聲譽掃地,讓大家看看國際大品牌的真正實力。

誰是口炮黨鍵盤俠大忽悠,誰是實力派,一目了然。


Hi-Fi是一種奢侈品。這種奢侈不是單指金錢上。很多人(包括知乎上一干粗糧的明星員工們)由於時間、生理、音樂鑒賞能力、閱歷的限制,無法享受到這種奢侈。但這不應該成為這些人無知無畏,滿嘴跑火車的理由。

至於耳機的耳機的頻響問題,轉個文,做個科普吧。
--------------------------------------------------------------------------------------------------------------------------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耳機的頻響指標,有其十分獨特之處,和喇叭,音源,放大器的頻響指標是不同的,不能一致看待.

另有一句話,我說過好幾次:
耳機參數里,只有阻抗,靈敏度是有意義的,而耳機的頻響指標是毫無意義的,我從來不看.
不管他包裝上印著20-20000也好,5-40000也好,40-18000也好,我都不看.

耳機的頻響指標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為什麼頻響指標沒有參考意義呢? 下面說兩點.

首先,耳機的頻響測試方式並不統一,僅這一點,就使得耳機的頻響指標無法進行橫向的比較.

耳機和喇叭不同,是直接與人耳發生親密接觸的,而且接觸的方式,鬆緊,角度,距離,耳罩的狀態,每一個微調都會嚴重影響聲音.
你把耳機帶緊些,鬆些,角度換一下,耳罩壓扁些,都導致聲音直接變化. 這個問題是喇叭所沒有的.
所以測試耳機的頻響,不是一件易事,每個廠家和實驗室所使用的系統和測試調整環境,都會直接影響結果.
我可以這麼說,同一副耳機,在兩個實驗室里測,通常就會測得兩個結果,在三個實驗室里測,通常就是三個結果.
(下面還會通過事實說明,在一個實驗室里測幾次都會得到幾個不同結果!)

所以我才一直說一句話,耳機包裝盒上的頻響指標,不要看,毫無參考意義.
因為各個廠家的測試系統,設備,甚至測試方式都不統一,你把蘋果和梨子去比,是要誤導的. SONY
R10的頻響標著20-20000,而一些兩百塊的耳塞標著5-28000,你說如何比較呢? 根本就是無意義之事.

一般而言,耳機頻響的測試牽涉到假人頭和微型話筒的使用. 但假人頭系統有好多種,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
同樣一副耳機,在不同的假人頭系統里測試,得到的會是不同的結果,你說如何實現世界大同呢? 所以不要把耳機的頻響測試這個問題看得簡單.
耳機的頻響概念既和喇叭不同,實際的測試,也並無世界統一的方法,系統和設備.
所以才有各家廠完全自成體系的做法,以及得到結果的不可參比性.

關於耳機的頻響測試問題,STEREOPHILE上曾經有一篇有益的文章,有心者可以一讀. 作者做了實際的測試和對比分析.
在文章末尾他的總結詞如下: All told, measuring headphones is a challenge very
different from measuring loudspeakers, but it encompasses at least
as many mysteries. Much of a headphone"s sound quality clearly
resides in its frequency response, but what that response should
look like remains unclear. I"m hoping that amassing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subjective assessments will eventually
bring enlightenment. (測試耳機是一件與測試喇叭非常不同的事. 但兩件事都包含著許多神秘之處.
耳機的音質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頻響,但耳機的頻響究竟應該看待至今仍未清楚解決.
我希望更多的測試結果,以及客觀測試與主觀聽感評價的對比,能最終帶給我們光明.)

作者做的頻響測試里,有一個頗能說明問題. 這是對同一副HD650所做的5次頻響測試的結果.
同一設備,同一副耳機,但區別是每次做的時候假人頭的耳廓都被重新安置過. 可以看到出來的結果就誤差很大. 每次都不同.
可以想像的是,同一套測試系統,同一隻耳機,5次出來的結果都如此不同,那麼不同的廠家使用不同的假人頭系統,測試出來的結果,就偏離更大了!

事實上作為耳機發燒友大家都曉得,耳機戴在頭上,耳罩新一些,硬一些,或軟一些,戴得高一些,低一些,緊一些,松一些,聲音都是不同的,反映到頻響測試結果里,就是每次測的差異非常明顯.
這是耳機頻響測試一個獨特的難題.


再看一個圖,這是美國HEADROOM公司用它們的測試設備對HD650做的頻響測試.
你和上面STEREOPHILE雜誌作者做的測試比比看,一致嗎? 可以說根本南轅北轍! 是HEADROOM公司測試亂做?
還是STEREOPHILE作者在亂做測試?
都不是,就是因為耳機的頻響測試,可變因素太多,無法統一. 這個無法統一的程度有多嚴重,請形象直觀地比較兩張HD650的頻響測試結果!

其次第二點,還有一個因素是必須考慮的,那就是人的耳道的聲學特性.
簡單說就是,科學研究早已發覺,如果耳機的頻響是絕對平直的,那麼人耳聽到的聲音,反而是不平衡的!
耳機廠家都知道這個道理,知道應該如何去設計一個合理的頻響曲線,使得人聽上去覺得聲音是平衡的.
其實此時耳機的直接輸出並不平均,頻響曲線並不平直.


在這一點上,耳機的頻響和喇叭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如果有人簡單地認為應該象看待喇叭的頻響一樣去看待耳機的頻響,那他根本還沒搞懂耳機的特點.

如果一副耳機的頻響是完全平直的,那它的聽感是很差的: 低頻缺乏,高頻過量. 為什麼會如此?
在喇叭放音的情況下,低頻不僅被人耳聽到,很大部分是被身體感知到的.
耳機卻只能作用於耳膜,於是缺少了身體感知的那一塊,所以耳機的低頻必須相應地加強,以補償它無法作用於身體的"缺乏",否則的話人就會認為低頻是缺少的.
同樣,高頻必須加以衰減,因為耳機單元太靠近耳膜,高頻能量集中地針對耳膜,會造成感知上的高頻過量.
而喇叭聆聽的情況下,高頻能量在空氣傳遞時被部分吸收掉,到達人耳的只是一部分.
人耳在適應了這種喇叭高頻能量自然衰減的聽感後,若耳機的高頻不加以衰減,則會感覺耳機的高頻是嚴重過量的.



上述只是很簡單而基礎的兩點,但已經可以說明一件事,即耳機聽音和喇叭聽音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耳機是有其獨特之處的;
耳機的頻響必須根據耳機聽音的特點加以調整,而不可能做得"平直".
只有不理解耳機聽音獨特之處的人,才會去指責耳機的頻響曲線很不平直,或者不如喇叭平直.


討論這個問題基於三個前提:
一.國內大部分消費者是耳機方面的小白
二.耳機是一分錢一分貨,一塊錢兩分貨。
三.國際大廠的低端貨太多坑。

小米在耳機上科研水平必然不如森海塞爾和AKG等國際大廠。
耳機市場很大,但是不少人滿足於聽個響,真正好一點耳機的消費者並不多。由於國際大廠低端貨大多比較坑,國內也有不少DIY的小廠,性價比也相當好。
耳機作為玄學,其實往上走,物料成本占售價的比例相當低,更多的是攤調音和研發的成本。
小米要做的是規模效應,把調音和研發的成本攤薄,貼著物料成本定價,自然就能與比自己貴不少的耳機一戰,因為你去了解那些耳機的成本,物料成本也就那麼多。最後的差距只會體現在調音上。
整個行業的產品的成本架構越透明,對小米越有利。小米的對手不是森海和AKG,而是國內廠商如漫步者等。
誰也不能把整個市場份額吃完,小米把蛋糕做大,從中分一部分就足夠了。

最後補充幾點,一,以上全部圍繞小米活塞而言,頭戴式的就放過我吧,我也覺得是個坑。不是說這個產品不好,而是小米的消費群根本不可能花500去買,願意花這個錢的不會買。真正玩這個的是不願意談性價比的,掉份。

二,耳機方面我確實不夠懂,我只談商業模式。噴我不專業的我接受,但是商業模式噴我請給我理由。

專業分析請戳 耳機史上的大決鬥——「名門正派」正在圍攻「小米光明頂」


小米屬於讓人又愛又恨的企業
讓消費者愛:小米進入某一行業,一定會把價格壓倒底,消費者實惠(同類產品迫於壓力降價)。
讓生產者恨:小米徹底打破既有價格體系,不按套路出牌,且不說其產品如何,單看把價格水分甩干,有著光膀子拼刺刀拚命的套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氣勢,再微創新一下就夠同行業友商喝一壺的。


如果你有beats朋友你可以花300買到1700的耳機,音響。
如果你是小米的你應該最多只有一個F碼。
如果比實際數據各種曲線和參數,小米不用1個月就可以達到你的要求,
但是耳機是玄學,是信仰,是腦補(雖然我不信,畢竟我聽的都是水力發的電,其他都沒聽過)
這樣結果只會對小米越來越好,越來越透明。


你看樂視董事長賈躍亭致信蘋果的時候,蘋果理他了嗎?


這個有幫小米炒作的嫌疑了。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一件事:哦,小米出了個耳機,還和兩大廠撕逼呢。

再說說耳機本質的問題。小米活塞耳機的文案再有煽動性,再有科學依據,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音質一般,非常一般。
同樣音質一般的還有beats,但是別人至少帥氣,雖然二B,但是心裡很爽。小米耳機就是一個沒背景沒技術還妄圖冒充富二代的屌絲,這種情況下就得往自己臉上強行貼金了,具體可以看看文案。

小米活塞二代文案

新版小米活塞文案

大家可以上某寶看看,基本上每一個DIY耳機的賣家都自稱能秒IE800 k3k3什麼的。說白了就是讓大家產生一種「我的耳機非常牛X」的感覺,實際能不能秒大家心裡明白。

但是小米耳機還是有點自知之明,咱不去秒超平那些旗艦耳機,高個檔次就行。

所以小米耳機不是一款優質的耳機,但卻是一款出色的產品。


不懂玄學,上面有人懷疑覺得米粉不會花錢買這麼貴又沒檔次的耳機,我想說,我已經買了,用我自己來聽的經驗來看,沒發現比一般耳機好多少,可能耳比較木吧!

利益相關,小米全系列產品用戶,去年到現在換了三個小米手機,丟了兩個。

-----------------------------------------------------------------------
為什麼好幾個人要上圖,就五百塊錢的東西,還要騙?
叫天天的那位朋友,生活估計對你很壞,把你變成了一個到處對外散發負面能量的娃(是不是有個網路流行詞叫垃圾人),利用別人沒做的事情(刪評論?)來攻擊別人,這是怎樣一種路數,有人懂嗎?這個問題下各種答案排名也是醉了,我這種只有個位數贊都曾經排過第一。。


國內多少牌子拿小米當靶子,小米搭理他們嗎?

多少大佬級牌子整天和蘋果比,蘋果搭理他們嗎?

凡事一說到比較,其實就高下立判了。

而小米又要和akg森海比,其實已經說明問題了,但是這兩個牌子竟然回應了,瞬間逼格下降了一大半啊

這時候,即使你有理有據地吊打了小米,不明真相的人看到,也不過是看懂了小米是「不如akg森海的HiFi」,這真的不是誇?

小米從來不是做東西的,他是炒概念的,但是炒的非常之精妙,認真你就輸了


你見過一群大人圍毆一個小孩的么?說白了這種群起而攻之反而不利於這樣品牌,給消費者一種小米耳機已跟他們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了的錯覺。


怎麼評判輸贏呢?應該是看誰占理吧。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THD) is the percent of the total signal affected by harmonics distortion. It is the power sum of all the harmonics excluding the fundamental, divided by the power sum of all the harmonics, including the fundamental if IEC Method is selected.」


講個我和朋友的事:我13年底官網99購入小米耳機,14中年幫他在京東119購入鐵三角,買來之後我們倆特意換著聽了聽對方的耳機,說實話我們兩個木耳也聽不出什麼區別,就是他感慨了一句,你的耳機線比我的耳機線要粗。
2015年剛過,他找我幫他弄個售後:鐵三角耳機分線的地方斷線了。。。
ps:他是一個用東西特別仔細的人


先回答問題:小米是贏家
先說小米耳機。
今時今日的口水一如Mi1發布時,唱衰者振振有詞,支持者瘋狂辯護,結果是Mi1經過初期的市場檢驗之後,銷量開始節節攀升,之後小米手機已經顛覆了2000元檔的手機市場。2000的售價是爆點,成為所有口水的集中地,有人認為2000做不出那麼高的配置,即使做出了其他方面肯定都是垃圾,支持者認為手機行業目前(當時)是暴利行業,小米是良心企業。今天回過頭看一看,顯然是支持者更有理。
回到小米耳機的口水之中,價格依然是爆點:以小米在耳機方面的實力,用這麼低的價格怎麼可能比得上AKG等廠商!?
誠然,akg等廠商有技術積累,但是你真的以為在500元以下的耳機上有用到了很多技術(包括調音)?簡單的例子,小學裡1+1全班都能做對,99+99可能就有一部分人不會了,整個微積分全校都沒有學生會做了。小米的產品都是切入在20以內的加減法這個檔次,就是所謂的中低檔,有技術但不用太高。
綜上,小米耳機是不錯的耳機。
再說小米營銷
小米的營銷為很多人所討厭,我也很反感,但是Mi1時還是架不住高配的誘惑入手了一台,在我最喜歡玩手機遊戲的年代,Mi1完全滿足了我,所以個人對小米還是有一定的好感度。
畢業後參加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所補償,入了Q460,K420S,iPC,手機換了925,G3,6。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小米,有點複雜。
不扯遠,小米耳機的營銷和手機營銷是一個路子,不同之處在於他挑戰的對象回復了、跟他撕逼了,雖然不是官方回復,但是在業內的影響力也是足夠爆炸的,小米的態度應該是三種:
1.始料未及。
2.有恃無恐。
比較的數據沒造假,而且我粉絲比你多。
3.喜聞樂見。
結論:小米是最終贏家
一句話:
還不錯的產品加上狡猾的營銷以及品牌知名度,不贏就見鬼了。


4月15,魅族與AKG發布新 品耳機,要不怎麼一月份的產品,現在拿來說事。


玄學有什麼占理不佔理的。。。


居然還真的有雜糧員工在這裡扯耳機大廠的物料成本問題哈哈哈哈哈哈哈。

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小米這款500塊耳機是一款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的產品。
不管它怎麼在微博上做「痰盂營銷」,至少我覺得這個耳機是不可能大賣的。

儘管這幾年小米毀了「發燒」這個詞,燒友們都轉而自稱「愛好者」了。但是這裡還是要說一下「發燒」。

發燒是什麼?
發燒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一塊錢兩分貨,100塊三分貨。
但是我真的太喜歡這個東西了,我願意花1000塊錢買比三分貨體驗還要稍微好一點點的東西。

說白了,發燒這個東西其實跟情懷差不多的。它本身就是偏執的,所以它必定是小眾的。
一個人可以為了把感測器和聽筒做到一個孔里去、聽筒開孔考慮到視覺偏差去買T1,那這個人大概對設計是有點偏執的。

其實我對於小米這家公司的態度在這一兩年內是在慢慢變好的,雖然它的營銷仍然噁心,仍然作惡。但是我至少看到了它在對於將一些品質還不錯的產品帶到一個比較低價格上,讓這些東西能被更多人接受上所做的努力。

我也希望小米能做好自己這樣一個「把兩分貨做到7、8毛錢」的角色。


雖然現在的初燒學生黨都是ie800、k3k3、se846這樣的上,但是有人買幾千上萬的耳機,不代表500塊的耳機在耳機的品質取向里是一個「兩分貨」的存在。

不能在生活中擔當一個不可或缺角色的商品,其價格的痛點永遠在100塊錢左右這個位置上。
你可以出一個聲音還不錯,能跟earpods一比的耳機,賣89,我毫不懷疑它能大賣。

但500塊的耳機,普通的消費者是很難接受的,比3000以上的安卓手機還要難賣。

因為耳機要成為一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是好聽,這一點我相信,木耳的那些小米教徒們是不可能沒理由地開始成為耳機愛好者的,而普通消費者成為了耳機愛好者之後,正因為這個圈子小,輿論口徑會非常緊密地保持一致。
且不論在這個非常需要技術沉澱的聲學領域,我還沒看到小米的任何技術優勢,只看到一張沒有標單位的圖。即使小米真的做到了能媲美那些積澱了幾十上百年的企業的實力,只要不是什麼黑科技,什麼大奧的聲音賣500塊,不經過時間的沉澱,也是很難做到行業領先的地位的。

第二是好看,這個圈子則比靠耳朵收貨的耳機愛好者圈子更緊密。千元以內的耳機,比小米好看的貨多的是。更不用說美觀和設計帶著更重的品牌導向,我認識了那麼多人至今,還沒見過哪個生活中很注重外表潮流的人是小米的粉絲的。


耳機愛好者這個圈子其實是很主觀的,也正是因為聽感這種東西主觀性,被圈子內輿論主導之後所導致的腦放大開其實也是再正常不過了。這個領域「痰盂營銷」是真的沒什麼意義的。


懂的人不用看單位,也心知肚明。

不懂的人看曲線差不多,也能得出大致的印象。

耳機是玄學,沒錯。聽感永遠無法用文字和圖片來做直觀描述。

但是小米可以嘗試,給用戶提供另一種選擇。

我們只是想給用戶提供另一種選擇而已。

至於這個過程中為什麼有人會破口大罵,有人會故作高冷的呵呵,有人會故意懂裝不懂的賣傻,

大家自己判斷。

「圍毆」,「血腥」……這樣的字眼,說實話,只能顯出有些人的語言貧乏。

至於題主問的「輸贏」問題,我希望,是消費者贏了。


推薦閱讀:

普通耳機,好耳機和Beats的區別是什麼?
耳機是不是阻抗越高越好?
iPod classic 配什麼耳機比較好?
新發布的小米三代活塞耳機怎麼樣,值99元這個價嗎?
如何評價 Bose 在 2016 年中發布的 QC 30 和 QC 35?

TAG:小米科技 | 森海塞爾Sennheiser | AKG | 耳機選購 | 小米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