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一戰後的國際地位為什麼逐漸降低了?

看到原來巴黎和會時還是排位靠前的操縱國,後來好像沒怎麼樣了,如今的國際地位也比不上美英等國,其中的因素是啥?是美英等國對其有陰影而制約和戰爭打擊嗎?還是體制啥的?


謝邀

法國的衰落並不是從一戰開始的,而是從拿破崙戰爭之後。確切地說,從1815年之後開始,法國就已經從它所擁有的優越地位所跌落,再也不是一個獨自追求歐洲和世界霸權的國家了

不管表面上擺出多少標準和理由,但是一個國家國際地位高不高,說話夠不夠分量,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個國家軍事實力如何(到底能不能打),有沒有威懾或者強迫其他國家追隨自己的能力和魄力。而1815年之後,法國軍事實力的衰落自然確定無疑地會帶來國際地位的下降。

從德意志國家在30年戰爭當中自相殘殺殆盡開始,到1815年滑鐵盧的末日鐘聲,接近兩個世紀裡面,雖然法國政府屢有更迭甚至還爆發過內戰和革命,但是大體上都是法國在追求獨霸歐洲,然後和其他大國進行鬥爭——先是和哈布斯堡後是和英國——的過程。

在這期間,法國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並且取得過多次的輝煌勝利,在拿破崙時代的頂峰更是接近實現了這個目標,一度主宰了歐洲大陸,然而在整個歐洲的大國的圍攻之下,這種曇花一現的盛景就馬上消失了。

拿破崙戰爭的最後失敗,給法國人帶來的創傷並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更加是實際上的——法國的人口損失一直都沒有得到填補,也失去了再和歐洲各國同時作戰的勇氣。

人口對法國和列強來說十分重要,因為這是爭霸的根本和力量的源泉,沒有足夠的人口就不會有壓倒性的兵力(西方各國的科技水平差別不大,因而對決的時候更要看總兵力)。在之前法國一直都是歐洲的第一人口大國,而這也給法國帶來了一次次東山再起的資本,但是在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的人口增長極為緩慢,其他各國的人口開始反超了法國。

在1815年到1870年,法國人口從3000萬出頭增加到了3400萬,而德意志範圍內僅僅普魯士一國就增加到了2700萬,自從三十年戰爭之後德意志的人口首次反超了法國,也敲響了法國人歐洲霸權夢的喪鐘。

當然,公平地說,法國人的人口補不起來,不完全是因為戰爭——德國人在三十年戰爭中人口損失更大,但還是恢復過來並且遠遠超過了法國,法國人口補不出來只能是由於在戰爭之後法國人不願意生育了——而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原因多種多樣,篇幅所限就不再贅述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德國的人口是6500萬,法國人口是3800萬左右,相差幾乎一倍,如果兩國單獨對決的話,法國無論如何都不會是德國的對手——而這也是被歷史證明的事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在法國和德國中間選擇了法國來支持,並不證明他們對法國多麼熱愛,也並不證明他們對法國多麼有信心,恰恰相反,這說明他們判斷法國決定性的、不可逆的弱於德國,所以才需要英國來進行支援,以免德國獨霸歐洲。


也就是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法國在其他歐洲大國看來就已經不再是昔日的那個咄咄逼人的霸權國家,而是需要支援以免被人所征服的弱國了——當然這個「弱」,是相對於德國來說的。

1870到1914年的法國,雖然經歷了普法戰爭失敗的創傷,但是畢竟底蘊還在,還是西方世界的強權國家,可以在世界當中相對自由地行動,這一段時間內殖民地大大擴展,而且執行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比如同沙俄結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是以協約國勝利而告終,但是法國在其中創傷巨大(150萬人死亡,佔總人口二十五分之一,而且是青壯年),並且並未得到一個安全環境,德國依舊統一而且潛力巨大(雖然暫時因為戰敗而陷入混亂),法國所面對的環境並沒有比之前更好,甚至可以說更糟——因為他原本的強大盟友俄國已經消失了。

而1918年到二戰開始時的法國,我個人認為可以被視作是一個半強權,也就是一個「追隨著英帝國,在盎格魯-薩克遜強權格局下的一個次等補充」,此時的法國雖然還擁有巨大的殖民地,但是國力衰減,而且極端依賴和英國的同盟,因為他們認識到,自己已經事實上不可能依靠自己來保衛所謂的法蘭西世界了。

在1935年,《法蘇條約》簽訂,但是在英國人的壓力下,這個條約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重建法俄同盟,遏制德國」的目的,只是淪為空文。

在1936年的萊茵蘭危機當中,希特勒的挑釁行為引發了歐洲震動,法國政要們詢問總司令甘末林將軍是否能夠以軍事手段來干預,甘末林的回答是「必須要同英國一起行動才有把握」,結果英國人並未行動,法國人只能眼看著德國人重占萊茵蘭而一籌莫展。

種種事例,都十分明白地證明了法國的國際地位已經衰弱,不僅沒有了單獨爭奪歐洲霸權的目標,而且也極端依賴英國支持、以至於外交和軍事都極受影響的事實。


至於二戰後,沒什麼好講的了,那是歐洲的諸神黃昏,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體系解體的背景下,所有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實力都在降低,法國自然也不例外。


一戰是法國走向衰落的重要一環。不過放長來看,法國的衰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此多廢話幾句做補充,大概梳理一下法國衰敗史,不足之處望指正。
滑鐵盧之戰是法國開始衰落的重要節點,此後波旁王朝和奧爾良七月王朝都是處於一個較為弱勢的地位,在外交博弈中多次敗於英國以及神聖同盟(西班牙,葡萄牙王位繼承,東方危機,其中東方危機中法國群情激奮,梯也爾態度也十分強硬,但最後路易飛利浦還是被迫妥協)。不過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出現一度改變這一現狀,拿破崙三世審時度勢,一方面與英國結盟,另一方面又企圖在長期與英國對抗。在19世紀50年代初期與英國關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塔西提島(大溪地),圖阿莫阿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殖民地的爭奪中,法國一反常態佔據了上風。(喀里多尼亞是蘇格蘭的古稱,最早被英國人發現並命名,但在1852年被法國搶佔。)參與爭奪波利尼西亞的英國海軍將軍最終謝罪自殺。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國在和談時也一反常態聯法抗英(之前東方危機等多次事件中俄國均聯英抗法),英國則由於畏懼法國進攻,在1859年於沿海地區大修堡壘。這都足以體現法國地位的上升,法俄同盟的前景也一度浮現(拿三未能加以把握,最終使自己在普法戰爭中孤立無援)。
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地位無可置疑下降了,德國成為第一陸軍強國。此時法國在國際鬥爭中漸漸處於弱勢地位,1875年的預防性戰爭和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都是在關鍵時刻依靠英國俄國才得以脫險,這在過去幾百年都是不可想像的。在與英國的博弈中,法國也漸漸處於不利地位。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而此前從拿破崙入侵埃及開始,包括穆罕默德阿里時期,法國在當地始終佔據絕對優勢,這使得法國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同樣減弱。19世紀80年代,英國一度與三皇同盟和義大利就地中海問題達成默契,更使法國陷於孤立。茹費理內閣一度採取聯德抗英的策略,但註定無法長久。隨後,英法兩國就非洲殖民地的爭奪日趨激烈。1890年,兩國簽訂條約劃分西非殖民地,表面上看法國得到了四倍於英國的土地,以至於法國外交部嘲弄道:「沒有付出任何重大努力,沒有花費任何探險費,也沒有簽訂任何條約,我們就勸誘英國人承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應該連成一片,政治上進入查德湖十分重要。」實際上,沿海富庶地區大多為英國所得。1893到1894年間,兩國又在暹羅地區發生激烈衝突逼近戰爭,最終英國做出妥協。1894年,法國又聯合德國阻礙了英國試圖獲得剛果部分土地,從而實現貫通南北非的C_C(從開普敦到開羅)計劃。但這一些列勝利不過是危機的序曲而已。
1896年,法國為實現法蘭西殖民帝國貫通東西非(勢必與英國南北非計劃衝突)的V~M 計劃(從維德角到索馬利亞),派馬爾尚率軍從法屬剛果向東推進,1898年7月到達蘇丹的法紹達村,升起了三色旗。同年9月,英國克其納也率軍從蘇丹東部到達法紹達村,升起了英國國旗。兩軍對峙。英軍以武力威脅,要求法軍撤走;法軍以「有效佔領」為由,拒不撤軍,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最後,法國由於沒準備好同英國在海外作戰,又擔心同英國衝突會削弱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特別是擔心德國乘機再次進攻法國,便作了讓步。1898年11月3日,法國政府命令馬爾尚從法紹達撤退。最終宣告了法蘭西殖民計劃的破產,在於英國鬥爭中最終處於下風。同時誕生了一個屬於法國的外交名詞「法紹達綜合征」(專指法國在非洲事務遇到麻煩),對其威望造成了巨大影響。

隨後的一戰中,由於西線的主戰場在法國,因此法國方面付出了重大犧牲。1914-18年法國及其殖民地陸海軍(航空部隊尚未獨立成軍)共傷亡567-568萬人,英國本土陸海軍共傷亡近235萬人,比利時及其殖民地陸海軍共傷亡近9萬人;德意志帝國及其殖民地陸海軍共傷亡628萬餘人(大部分是在西線)。從數字上看,德國損失似乎還略高於法國,但由於當時法國生育率急劇下降,從中長期來看,法國的兵源越發匱乏。在法國將士流血流汗時,英國人則在波斯灣一帶明爭暗鬥,通過軍事和外交努力佔有了大量石油份額,控制了這一世界新能源的命脈。而法國僅在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黎巴嫩能地區獲得了少數份額,其力量遠遠遜於英美兩國,也決定了法國未來的實力。
總之自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之後,法國便很難再發出獨立的聲音,尤其是法紹達事件之後,法國很少能夠脫離英國的陰影。由於德國的威脅,迫使其在大多數時間內依附於英國。二戰後英國為平衡美蘇兩國影響,力推法國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促使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仍然保持了這一政策慣性。乃至1957年法國因為阿爾及利亞問題及政府內部鬥爭鬧的不可開交時,法國總理居伊摩勒竟然建議英法合併,法國加入英聯邦並且以女王為國家元首。這一狀況直到戴高樂將軍上台才得到扭轉,1963年法國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終於讓法國揚眉吐氣。(戴高樂將軍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就緣於1898年法紹達危機給他童年帶了陰影)。戴高樂將軍在位期間,執行獨立政策,退出北約,研究核武,與中國建交,在各股勢力間縱橫捭闔,讓法蘭西再一次獲得了世界的尊重,重新樹立了自己的地位。相比之下,英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成為了美國的打手。

法國的衰落與其文化上影響力下降也可以說是同步的。自路易十四以來,法文逐漸取代拉丁文成為國際外交文字。1814年法國雖然戰敗,但在維也納會議上,法文也被確定為唯一的官方外交文字。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後,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英文首次出現在外交文字中。一戰後法國雖然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但英美世界的話語權已毋庸置疑,英語和法語共同成為了外交文字。二戰後,法語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儘管至今有法國政府大力推廣,並成立法語國家組織,但仍然難以再現當日輝煌。

從軍裝上來看,18到19世紀初,法國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其軍裝樣式始終為各國效仿,包括與其不共戴天的英國。

三角帽最初來自西班牙,卻是在1667年傳入法國後被路易十四的軍隊採用才得以風靡歐洲。(上圖為腐國龍蝦兵)

法國大革命後普通士兵戴高筒shako帽,也在1800年左右被大多數敵國所採用

沙俄亞歷山大一世完全效仿法式風格,且更加誇張,看那大帽纓子。

大概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可見法式高筒帽的影響依舊不減。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英軍,大概是1850年代末換的裝,可見英國牛了,翅膀硬了,脫離法國影響了

1850年代後法國軍裝大概是這樣的,戴kepi帽,穿祖阿夫紅褲子。
而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依舊效仿,明治天皇改革時最開始全面引進法式風格

美國北軍

沙俄(此圖來自網上,有疑點:下面標明的是法文,軍服幾乎與法國雷同。不過看背景的話此人應是貴族,沙俄貴族普遍使用法語,而且此人褲子明顯不是法國的紅色。還望高手指教。

日本
19世紀末,大多數國家都開始採用英式,德式大檐帽了,法式風格風光不再(當然也有所保留但並非主流)。20世紀初我國編練新軍時,陸軍採用的是德式及日式,海軍則是英式。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賽斯學說的毒——孫中山

1950年法國人口佔世界人口比例是1.6%
2010年法國人口佔世界人口比例是0.94%,下降了66個百分點。

綜合國力 = 人口 + 經濟 + 軍事
人口↓ = 經濟↓= 軍事↓
法國綜合國力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影響力下降是正常的。
============
我們看看孫中山如何評價法國:

百年前有一個英國學者,叫做馬爾賽斯,他因為憂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給的物產有限,主張減少人口。曾創立一種學說,謂:「人口增加是幾何級數,物產增加是數學級數。」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剛合他們的心理,便極歡迎馬氏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賽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賽斯學說的毒

鏈接:政府為什麼要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 臧大為的回答


1 因為德國和義大利統一了。這個效應不是即時呈現的,威望的建立需要時間。

如果在工業化上存在代差,那麼肯定先進的對落後的存在碾壓
沒有的話,基本就是拼人口

大家可以看一下西歐人口排名,俄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波蘭烏克蘭。

一戰再往前幾十年,俄國沒工業化,德國和義大利剛統一,波蘭烏克蘭沒完全獨立

一戰後,俄國革命加工業化,德國義大利統一,實力迅速拉近。
人口幾乎是法國兩倍的德國(算上吞併的奧地利、東歐波蘭捷克等地區的德語人口)超過法國是理所當然的。

扣除東歐,當今人口排名幾乎就是西歐國力排名。
美國日本的人口更不用提。

2 高度工業化會帶來副作用,就是缺乏活力和動力
人口下降,工資提高……很美好是吧?但是不適合打仗。於是只能找海外軍團,輪到自己打就是絞肉機。

德國一直有大量的廉價人口,從東歐。在東西德合併前本身也一直沒富裕起來。
美國更不提,1/3非wasp。六十年代前貧困現象也很普遍,打得起

3 殖民地和金融業的控制
一個國家有海外殖民地,和控制金融業的話,就能發揮比國力更強大的力量
你有人有什麼用?你有錢嗎?你國家的公民有錢,你政府能拿出來花嗎?
一戰前扣除一些城市國家(瑞士,荷蘭比利時之類),世界上金融業最強大的就是英法。

而法蘭西銀行未能執行政府對他的期望,起不到整合國內甚至外國力量的作用。
法國殖民地爭奪也輸給了英國。


手機簡答:

1,法國當年的殖民經濟其實拖垮了自己。法國殖民地在它們獨立前的經營是失敗的。這個失敗一直延伸到現在法國阿拉伯人和黑人問題。

2,法國政治家普遍缺乏戰略眼光和獨立自主的「情懷」。唯一的兩個人克雷蒙索和戴高樂都是含恨而退。「68年事件」是第一場「顏色革命」。之後法國政治逐漸屈服於美國(歐盟基本上北約的延伸)。

3,法國的國際地位所謂降低是相對於中美俄等國地位的升高。其實只是在全球化中各國找到了應有的位置。戴高樂主動扔掉阿爾及利亞後,法國的地理限制了它的獨立發展和發言權。


一國的國際地位,不僅與其實力有關,而且與其威望有關。按摩根索的說法,威望就是「是使別國對自己國家實際擁有的權力,或它自認為擁有的權力,或想使別國相信它擁有的權力產生深刻的印象」
有實力而無威望,也難以獲得別國的尊敬。比如一戰前美國已經是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一戰後自身經濟軍事實力在列強中保存最完整,但威望不夠,所以凡爾賽會議仍然操諸英法之手。二戰前夕日本對於美國的戰爭潛力有深刻的認識,但卻以為美國軟弱可欺,便想通過珍珠港奇襲來嚇阻美國,迫使其承認日本在太平洋的霸權。
核大國之間的博弈,威望的作用也非常明顯,核戰的結局是共同毀滅,所以對於博弈雙方都是非理性的選擇,但如果不懼核戰,或者至少表現出不懼核戰的一方,卻能在談判中獲得優勢,迫使對方讓步。
而法國在兩次大戰之間的行為就屬於自毀威望。修築馬其諾防線,姑且不論其軍事價值,已經天然地把自己擺在防禦的一方,將進攻的主動權拱手相讓。希特勒做出重占萊茵蘭的舉動,自己對於法國可能的干預懷有莫大的恐懼,結果發現法國一聲不吭地接受現狀,這也是昭告全歐,法國已無意用武力來維護自己一手打造的凡爾賽條約體系。至於後來的綏靖政策,張伯倫背上了最大的罵名,但法國陸軍時為歐洲之冠,理應負有最大的維護歐洲和平之責,反而為了和英國保持步調一致,拋棄盟友。希特勒入侵波蘭後,法國也是宣而不戰,靜坐以觀波蘭亡國,事已至此,縱無日後亡國之辱,威望亦喪失殆盡,至少被拋棄的經歷會讓中東歐的小國不再信任法國。
當然,威望也是要有實力做基礎,朝鮮金氏三代不乏血勇,但美國不過視之為小孩搗蛋。艾登警於張伯倫前車之鑒,於是在對待納賽爾國有化運河問題上毫不退讓,直接聯手法國軍事干預,最後卻落得灰頭土臉,自己被迫下台,淪為英國戰後最不受歡迎的首相。原因不過是世殊時異,此時美蘇才是話事人,所以一待赫魯曉夫威脅核戰,艾森豪威爾不表支持,英國也無計可施。當前的普京也是如此,經濟學人吐槽普京混淆了被人尊敬與受人懼怕,但假使俄國還保有蘇聯時期的實力,則歐美各國也只會口頭抗議,甚至連引誘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念頭都不會有,因為他們會認為烏克蘭理所當然地屬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正是俄國實力的衰弱,使歐美覺得有機可乘,可以放心東進。


首先這問題便是一個假命題。國際地位法國不如英美?英美有打擊?可以說提問者對現代這方面並不熟悉。
事實上法國的國際雖然不如美國,但是有啥國家的國際地位比美國高?然後歐盟的領導者、西非憲兵的國際地位會比當代「迦太基人」「特洛伊木馬」低?
可以說這壓根沒點到點子上去,然後法國在90-00年代是美國設想中的no.2也就是假想敵,這叫不如英美?和被限制?冷戰時期的「第三極"就在提主和各種答主的答案中變為了一個軟包子了(這麼多答案我就看見一個提出了質疑的)。

很多人認為法國在拿破崙戰爭後便開始衰落,但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並且還有人列舉了如人口和軍事、外交方面的數據以及觀點。但這些觀點的話,我個人認為都挺有問題的,不是不準確就是缺乏對社會經濟方面的綜合性理解(並且很多人的評價標準是軍事,這就更片面了)。

20-40年代,梅特涅:法國打個噴嚏歐洲就會感冒
50-70年代,拿三:沒有帝國就沒有和平
70年代-一戰前,美好時代、法蘭西殖民帝國
戰爭間,國聯的雙頭之一、小協約國領導者
戰後,五常、第三極、西非憲兵

所以那些認為法國拿破崙後就萎了的,認為只有軍事才算國際地位和最佳表現的,認為是英國跟班的都應該回去好好再看看書。

然後再舉一個較近的例子,你們都忘了哪怕08年的時候法國支持了一下藏獨咱們都鬧的不行嗎,標準的西方大國嘴臉(滑稽哭)。


一戰後法國國際地位還是很高的:國際聯盟行政院(國聯最主要機構)四個初創常任理事國之一;在歐陸絕對是第一大國/盟主的風範,捷克、波蘭等一堆小盟友跟的緊緊的;殖民地繼續擴大,在非洲就佔地400萬平方公里。
然而,到了二戰前夕,法國和英一起對納粹搞綏靖,慫了;等二戰一開,法國不但對小弟們全都拋掉不管,自己居然也很快被打垮投降,崩了。二戰後要不是丘吉爾力挺,美國本來都不打算讓法國進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
總結:1、打鐵還需自身硬,法國自二戰(而非一戰)國際地位下降,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其自身整體國力下滑。2、放大了看,法國國際地位下滑是歐洲整體在國際格局中下降的具體表現。


法國的衰落不是一日完成的,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從普法戰爭的失敗開始,法國就無可避免地滑向了衰落的深淵,這不僅是法國的悲劇,更是全球化趨勢下整個歐洲衰落的縮影。換言之,一戰之後衰落的不僅僅是法國,更是整個歐洲。

事實上,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歐洲雖然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巨大發展,但在體量龐大、進步神速的美國面前,還是相形見絀。十九世紀末期的歐洲,在達到巔峰的同時,也走向了「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衰落之路,並且在戰爭的烈焰中狂舞著宣告了歐洲的衰落。

法國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中,仍然是主宰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但單論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已經難以與傳統海洋強國英國相抗衡,更遑論新興工業大國美國。

最近太忙,先寫這些。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話題,我很感興趣(笑),今後一定會抽空將其努力完善的!


我不會告訴你法國300年來一直是在吃黎塞留的老本


一戰的絞肉機式打法,把法國人的戰爭恐懼症徹底引發了,戰後巴黎很多中學的同學聚會,只有幾個男生的情況相當普遍。
法國人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使得國際衝突中的對抗成本遠遠大於周邊諸國,這就是英國有錢也不修建豪華宮殿的心理動機。因此,未來中國極不可能獨步天下。
法國多政客,機會主義盛行,毫無情懷;難得戴高樂這樣的理想主義分子,早早被擠出決策舞台。


法國的國際地位開始衰落是在拿破崙戰爭以後。法國人口幾乎沒有恢復在歐洲強國中的優勢地位,別的答案也提到了法國的人口優勢消失。這就是法國在歐洲優勢不再的最根本原因。

法國開始衰落還有一個一個原因是國內政治的長期不穩定,長期的革命使法國的大量實力損失於內耗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有150萬青壯年人口陣亡,幾乎損失了一代的法國人,一戰的巨大傷亡使英法國內厭戰情緒高漲,使得英法的政客為了討好民意採取了綏靖政策。二戰中法國有一個著名的口號「我們為何要為但澤而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中,法國的損失相對較小(尤其是跟英國相比)(論提前投降的重要意義)。法國直到1956年戴高樂將軍重新出山才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政治體制。

法國長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同對岸英國完全倒向美國不同,獨立自主的法國研發出了自己的三代機,四代機 核彈 核潛艇。

戰後的非殖民化進程中法國受到的損失較小,法國雖然再非洲的殖民地獨立了,但是法國依然在原法屬非洲仍有巨大的影響力,法國因此有「非洲憲兵」的稱號。再冷戰結束前,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法國再原法屬非洲的特殊影響力受到了美國的默認。

但是好景不長,蘇東劇變使法國的實力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原先在歐盟中是以法國的軍事和影響力來平衡德國的經濟。由於法國密特朗政府的錯誤政策 在非洲搞人權外交,在對東歐的擴展勢力範圍上的遲鈍。以及美中俄英對非洲重新的重視(挖法國再非洲的牆角),法國可以說是在冷戰結束後損失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國)。再加上法國經濟冷戰後長期疲軟的現實而考慮,法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

手機碼字,一點simple的見解 大神輕噴


法國一戰後國際地位衰落啦?你是在逗我嗎?一戰後的法國是國聯兩強之一,歐陸老大,小協約國盟主,在你眼裡,這也算得上衰落?論經濟,法國在20年代經濟增長十分迅速,在西方主要國家中排第一,這也叫衰落?因此,一戰後法國國際地位下降是個偽命題。二戰後法國地位下降了嗎?好像也不明顯,二戰後法國仍然在五常之列,國力也僅此於美國蘇聯,算世界老三,這要叫衰落?那你定的衰落標準要太低了吧?要知道60年時代初法國的常規軍力就100多萬,是英國的2倍多。論經濟,戰後黃金三十年你以為是開玩笑的?論政治,戴高樂三次否決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這叫衰落?就是最近的08年,某國不也因為法國支持藏獨而憤怒不已嗎?一副被西方標準大國欺負的樣子,所以啊,年輕人多學點東西,別總是自以為是。


二戰前法國在歐洲搞小協約國還算是有聲有色,關鍵二戰崩得確實太快,推薦一本書《第三共和國的崩潰》


歷史書上講了的啊,法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就是小農經濟和小資本家,嗯,拿破崙的鍋。
這個缺陷是和工業化的大生產極度違背的,但是《拿破崙法典》……
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不但有和英國同樣的問題,資本家不願意更新技術,甚至打壓新技術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且法國的小農經濟和小資本家極度阻礙了工業化大生產,英國好歹通過羊吃人弄死了小農經濟。
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法國的完成度和完成時間,實際上是滯後於德國等新興國家的。殖民地也沒有英國的多和猛。
衰弱也是必然的了。
人口方面,我不太認可數量這一說,現代國家,人口是按工業人口算的,沒有被納入工業化的人口,除了能當兵源,其實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沒多大用,生產和消費都基本可以被忽略不記。


當然了,一戰大家都已經都是工業國了。法國這種傳統的農業國優勢不大。
美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一。德國第二。英國艦隊無敵。這就是其他國家有地位的原因。
法國沒什麼地位因為法國實力弱啊?


拿破崙以後法國正兒八經的獨立戰陣打贏過誰?


法國只有被女人和外國人統領才會雄起


每次都是她剛正面,每次都被摘桃子搶人頭,這發育有點艱難啊。


推薦閱讀:

二戰 日軍打的過法軍嗎?
你支持還是反對法國大革命?為什麼?
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時記的「今日無事」的日記,代表他盲目嗎?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可以用那麼快的速度重建?
如何評價袁殊?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法國歷史 | 歷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