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交互和人因工程研究方向有何不同?
包括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水平和就業水平。
個人以為人機交互和人因工程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從屬關係。如 @伊利亞特約茲努爾 所說,人機交互可以包括HMI和HCI,題注的問題可能與HCI更為相關
先來談人因工程。
從計算機出現之前,就有學者研究人與工具之間的交互。泰勒(1911)使用19世紀的技術進行了時間-動作分析,吉爾布雷斯夫婦(1914)結合科學管理與心理學開發了動作研究的方法。一般後者被認為是現代人因工程的雛形。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現在人因工程的研究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動作研究。關於研究領域的細分,不同的人可能會持有不同的觀點。一般可以分成生理與職業人因、認知人因、組織人因三個大類。人機交互與前兩者均有較深的聯繫。複雜系統的HMI確實一直都是人因學界的研究主題,但HCI的情況就比較複雜。
在九十年代之前,人因對人機交互的研究集中在軍事、飛航、通訊等複雜系統上,相對忽略了商用計算機的領域。就在這段時間ACM的SIGCHI形成,並且將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這一部分。在90年代後期,HFES(美國人因工程學會)形成了認知工程與決策技術組,並且很快成長為HFES中最大的技術組,但值得注意的是,認知工程這一概念是CHI先提出的。但人因對HCI的研究始終傾向於複雜系統。
於是現在與HCI相關最權威的國際會議是CHI,參會的有計算機學家、設計者、開發者等等,其中也不乏有人因的學者。但CHI的參會者除了人因學者以外很少會說「我做的東西是人因工程的一部分」,並且採用的方法也不僅僅是人因工程的方法。而在人因工程最全會的會議HFES上,絕大數多數研究都會與駕駛、飛航、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相關,關於商用和個人計算機的研究還是少之又少。
所以實際上,從學術社群上來看,HCI和人因已經形成了兩個學術領域,儘管兩個領域有許多交叉,並且研究的邊界也很模糊。但總體上來說,相較於HCI社區, 人因工程更關注複雜系統任務中的人機交互,相較於人機交互,更關注人-機-環境的交互,即將人作為系統的一部分,而非針對界面進行研究。
至於生理/職業人因和組織人因,和人機交互的關係就不是很大了…
答主有段時間沒寫中文的東西了…語無倫次請見諒orz
參考文獻
Jonathan Grudin, A Moving Target—The Evolutio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andbook (3rd Edition), Taylor Francis, 2012.
對高票答案做些補充。非常贊同答案中這句話」人因工程更關注複雜系統任務中的人機交互」,相較於人機交互,它更關注人-機-環境交互對系統整體的影響。
先補充一下答主說的SIGCHI的歷史發展吧,其實在IJMMS發布的那年1969年,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ocial and Behavioural Computing (SIGSOC)也誕生啦,主要是做the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with computers, 這個被認為是SIGCHI 的前身 (Borman, 1996).
從HMI這個角度談談吧。HMI作為一個研究學科要追溯到60年代末,當時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 machine studies的誕生(IJMMS),94年呢又改名為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HMI 轉到了 HCI, 美國那邊因為SIGCHI的原因叫CHI),整個90年代都尤其火紅,現在呢又慢慢轉回了HMI, 因為隨著科技元素的增加,應用場合的增多,這個學科的範疇逐步得到了擴展。傳統的HMI的研究的確是dyadic的一個research paradigm, 但是HMI本身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學科,一直是在嘗試rationalize人機交互附有的各種特性,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等。基本是四個大的原則在支撐這個學科的發展,安全,性能,易用,和審美 (也是很久沒有寫中文了,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啥..= =),所以今天的HMI其實它的範圍已經涵蓋了物理層面,認知層面, 還有社會學的層面的研究 (Boy, 2011)。舉個HMI下面的典型且熱門的研究領域包含有human automation interaction (Sheridan, 1992,2002),system complexity / JCS (Hollnagel amp; Woods, 2005), 還有Rasmussen (1986) 的Ecological interface
design等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HMI也逐漸產生了research paradigm shift (Kuhn, 1962), 從以前的對use of artifacts 的研究過度到design / maintenance 還有 organization / technology 的這樣一個wide-focus HMI,也算是和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殊途同歸",回歸複雜系統的一個過程吧。
Reference:
Borman, L. (1996). SIGCHI: The Early Years (Vol. 28 No.1, pp. 4-6): SIGCHI Bulletin.
Boy, G. A. (2011). The Handbook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 Human-Centred Design
Approach: Ashgate.
Hollnagel, E., Woods, D. D. (2005). Joint Cognitive Systems: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ystems Engineering: CRC Press
Kuhn, T.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smussen, J. (1986).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 Approach to Cognitive Engineering: Elsevier Science Inc.
Sheridan, T. B. (1992). Telerobotics, automation and human supervisory control. Cambridge:
MIT Press.
Sheridan, T. B. (2002). Humans and Auto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Research Issues. New York:
John Wiley.
人機交互會指代人與計算機交互也會有人與機器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和Human-Machine Interaction,可以被分為人因工程的一個分支。但是HCI在國外除了被分在工業工程下面,很多時候也是CS、Cognitive Science的department的下屬專業。像CMU這種學校的HCI學生就是「HCI-oriented碼農」。
研究領域這個。。維基一下就知道了,到知乎上來問幹什麼?
國內外研究水平、應用以及就業都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的差別。
國外以美國為例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就業情況可以看美國人因工程學會官網,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有信用卡可以每年花幾十刀註冊成為affiliate membership,一堆一堆的電子雜誌定期發給你全部都是最新研究和應用,以HCI為多。
就業水平多一嘴,我研究生申請的是人因工程,專挑的和HCI沒有什麼關係的項目申請,現在到手的幾個offer之一有專業排名前十的學校。我研究生申請這個專業的時候就給我爸媽說從現在開始的十年我不能保證我能回國找個和人因工程關係很大的工作,但是在美國就不一樣,汽車、航空航天、軟體、互聯網、工業設計、工廠、公共政策等等許多行業都需要人因專家。人機交互是人因工程的一個小分支。就像人因工程是工業工程的一個小分支一樣。不說了。明天人因考試,啥都沒記住。趕緊看去了,不然真要掛。。
推薦閱讀:
※車企中從事人機交互設計的職位是什麼?
※故意不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慧,會給人類帶來安全隱患嗎?
※交互設計和人機交互的作品集有什麼區別?
※蘋果公司在其最拿手的人機交互上犯過什麼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