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人口數量居歐盟之冠、人口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平,卻依然看起來地廣人稀?
德國面積比雲南還小一點,人口卻達到約8200萬,遠超雲南的4600萬人,為歐盟最多。人口密度約為229人每平方公里,排名世界37,遠超歐洲平均水平的71.6。但是在德國,市區里看不到擁擠的鋼筋混凝土,甚至很多人家是獨門別院,而坐車出了市區,就是大片的山巒、森林、草地、農田,簡直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期待大神解答!
因為德國的城市特點是,沒!有!大!城!市!
我們來看看德國人口最多的所謂「大城市」人口數量:
1,000,000人以上
- 柏林(Berlin)(340萬)
- 漢堡(Hamburg)(180萬)
- 慕尼黑(München)(135萬)
- 科隆(K?ln)(102萬)
來源:德國城市列表 (按人口排列)
看到沒有?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4個!只有4個!
請自行腦補100萬人口的城市在中國是什麼概念。
說是4線城市也算抬高了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留學生稱德國為「德村」
德國人口並不少,那麼人口都去哪裡了?
難道你以為德國人都是農民?
事實是,他們生活在各種中小城市裡。這些中小城市星羅棋布的散落在德國的土地上。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完整的市政系統,良好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文體資源。德國的高速公路網、城際鐵路網十分完善,使得城市與城市間的溝通變得快捷而高效。
所以,即使你生活在小城,你也感受不到絲毫的不便。
如此一來,你初來德國會覺得德國怎麼看起來沒多少人?
是的,那是因為每一個城市人都不多,沒有超級城市的存在,所以你感受不到那種城市的壓迫感。
但是,你出門走走就會發現,德國的城市真是好多啊,走幾步一個,走幾步一個,而且,每個城市人也都不少。
尤其是答主所在的北威州,那城市真叫一個多。(下圖中正左部那一片深藍)
圖:德國人口密度
來源:德國人口總結一下:
德國人口主要分布於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而缺乏超級城市,這使得總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感覺德國「好像」並不是那麼擠。
不像鄰居法國,全國只有兩個區域,巴黎和鄉下。
重新回答一下。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基礎背景,一個主要因素和一個次要因素。
基礎背景:中國感覺如此擁擠,是因為人口密集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中國總體人口密度,且基本高於德國。
一個國家是否擁擠,絕對的人口密度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來看一下中國的地形: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但是平原相對有限。相信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主要平原地帶,學過中學地理的各位都很熟悉。而青藏高原、新疆西北的荒漠、內蒙大草原,由於地形、自然環境和歷史歷程,以這些地方為代表的半個中國非常地廣人稀。因此,我們有了胡煥庸的黑河-騰衝線。隨著地理知識的普及,這點漸漸成為常識。
結合以上兩圖,不難發現,中國人口大多集中在三大平原、四川盆地、廣東福建海岸(及台灣島)等地區。說到這裡,關於本題,其實我想說的就是中國感覺那麼擁擠,並非是因為141人的全國人口密度,而是因為大多人口集中在了東半個中國,更集中在了部分區域。舉個例子,以胡煥庸線以東省份中人口密度舉例而言,題主提到的較疏的雲南省為112人每平方公里,居中的湖南省人口密度為319人每平方公里,而密集的廣東省高達584人每平方公里。因此
結論就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地區,人口密度都不小於德國。
主要因素: 德國平原多,而中國、尤其樓主提到的雲南,平原相對少。
中國整體在上面已經論述過來,接下來看一下德國的地形圖:
這是德國的地形圖。可以看出,在今天德國的版圖中,除了靠近阿爾卑斯山脈的巴登符騰堡及巴伐利亞二州之外,北德(講北德方言、前北德意志聯邦成員的各州)大部分地帶均為平原。結合上面講的,中國人口密集區人口密度總體大於德國(而德國全國人口密度較為平均),結合中國人口密集區平原比例依然少於德國,覺得德國看起來沒有那麼擁擠並不奇怪。再來看下雲南省山脈圖:
左下方的數值可能看不清楚。事實是,在雲南,海拔1500以上非常平常,而這是德國南部海拔最高的南德二州中較高地勢區域的海拔。而這個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雲南山脈延綿不絕,平原少之甚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雲南人,我知道雲南大多城市都建在少之甚少的壩子(就是盆地)上,這點和同樣多山的日本比較像。因此,雲南雖然人口密度看起來只有德國一半左右,但是由於人口聚集在盆地地帶,在人口聚集區,感覺也會比德國那樣的平原國家擁擠得多。
次要因素:歷史沿革,導致最有潛力的大城市柏林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倫敦、巴黎般的人口吸引力。
這個是在網上隨手查到的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排名。可見在那個各大殖民帝國如日中天的時代,德意志第二帝國首都柏林排名名列世界第四位,毫不遜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及美國工業重鎮芝加哥,直追歐陸傳統中心、法國首都巴黎。而柏林也被稱之為「施普雷河畔的芝加哥」(來源於紀錄片「德國人Die Deutschen」),可見其儘管深具容克貴族腹地、工業不及魯爾區繁華,但各項產業欣欣向榮,大有在西歐與倫敦、巴黎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隨著二戰戰敗、戰後多方佔領及兩德分裂,柏林一帶變成了這樣:
曾經的帝國首都柏林,不但被發展較差的東德所包圍,自身還分裂成了西柏林與東柏林。這樣的局勢,導致柏林的真正發展變得難上加難。而在二戰後新興產業興起的大潮中,伯恩成為了西德行政首府,漢堡保持了良港的地位,穩定的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變得更加舉足輕重,而位置得天獨厚的法蘭克福成為了金融業與航空運輸的中心。
加上本身還是聯邦國家,城市各有利益,只有曾經統一德國的普魯士首都柏林,一度有可能統領全國城市的發展,而柏林已經被隔絕及分裂。因此現在德國發展得較為分散,而不是像英法日韓等國土有限、而人口眾多的國家一樣,集中發展於首都一帶。
所以今天的歐洲城市圈人口順序(注意這次不是世界人口排名,而且是城市圈排名)是這樣的:
曾經世界範圍內能排第四的德國柏林,如今其都會區(因為二戰後城市發展與擴張,都會區數據更符合實際情況)僅能名列歐洲第七位。只有它曾經奮起直追的倫敦、巴黎的三分之一左右,也落後於西德工業翹楚魯爾區。
柏林的隔絕與分裂,實際上讓德國失去了發展倫敦、巴黎這樣一個巨無霸城市的機會。
總結一下
基礎背景——中國胡煥庸線以東人口密集區,人口密度實際上並不亞於德國。
主要因素——而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平原率也不如德國,樓主提到的雲南省,雖然人口密度較低但基本都是山脈。
次要因素——二戰後德國首都柏林50年左右的隔絕與分裂,使其無法再追趕倫敦、巴黎。而德國也無法再集全國之力發展一座人口眾多的擁擠首都。
引用:
Top 10 Cities of the Year 1900
List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Europe
European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Cohesion
Google的網路上的各種地形圖(如使用有不妥請指教!)
謝謝大家看完!
反對高票@蘆建斌 的答案
——不過他的結論是對的
西方國家最忌諱的就是用City Proper代替City的概念,畢竟如果按照City Proper算,西方沒有一個城市比北京還大的,全球沒有一個比上海還大的。
就拿德國第一大金融中心,完全沒上榜的Frankfurt來說吧
紅線是City Proper,然而Frankfurt am Main City Proper周邊還有很多離得很近的小的City/Town。從Frankfrut出發到這些小City的確會路過大片農田,但是這就跟大興跟丰台中間也有一條綠化帶一樣
而且這些地方去Frankfurt的City Center,相當方便。例子:Russelsheim在圖中的左下角,離市中心大概22公里。高峰期每30分鐘就有一班S8,每30分鐘還有一班S9,S9可以在33分鐘之內把你送到ECB邊上的Frankfurt Ostendstrasse,S8去那裡的話需要換S3稍微多一點時間大概34分鐘。作為對比,和這個城市地位類似的大興到金融街也是22公里,然而坐地鐵要花53分鐘——只不過地鐵4號線相比看時刻表發車的S-Bahn非常頻密。
所以說,在研究西方國家的城市的時候,不能忽視這些City Proper之外的地方。因為City Proper之外的小城市正好對應了國內有些城市市屬郊區的地位。所以德國還是有很多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的。
至於我說為什麼他的結論是對的…因為算Urban Area Population的話美國日本的很多城市雖然能上榜了,但是德國依然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
Demographia沒事閑的就會post全球每年的urban area population排名
鏈接:http://www.demographia.com/db-worldua.pdf
裡面德國排名第一的是Essen-Dusseldorf,排名只有可憐的第55位,也不過667萬人。還處在戰火中的巴格達周邊加上來都有679萬。
有些人不認可把Essen-Dusseldorf作為單一Urban Area的劃分,他們會把Colgen-Bonn合起來。不過這也才880萬人而已,在排名上勉強能讓他們擠進第40位。根本打不過排第30的巴黎和排第33的倫敦——還是在面積大了N倍的情況下。
剩下的城市一個比一個慘,在一戰時還算是世界六大城市的柏林以Urban Area 409萬人口排第98,被大連和鳳凰城壓了下去。下一個是前面提到的Cologne-Bonn,212萬人。排第236,甚至不如只有倫敦一個大城市的英國的第二大城市曼徹斯特。然後就是排名第239的漢堡210萬人,排248的慕尼黑200萬人——然後才輪到德國第一大金融中心法蘭克福,以193萬人的垃圾成績排了全球第261,這個成績甚至被海口和波特蘭(OR)給秒了。緊挨著的排在他前面的5個城市我全都沒聽過。
對比下西方模式下正常的大城市:倫敦是1035萬人,巴黎是1087萬人,LA是1514萬人,NYC則在典型的西方城市中人口排名第一,2068萬人,在世界上排第9略低於排第8的上海。
所以說德國大城市少沒差。
而且Demographia的表也的確證明了德國雖然大城市少但是中等城市多: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德國有15個。與之對比,法國只有11個,英國14個,都沒德國多。100萬人口以上的德國有7個(上面提到的+斯圖加特),法國只有4個,英國5個。
德國為什麼雖然人口數量眾多,但是各個城市的人口又不多呢?
這個問題應該以歷史為切入點:
德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由眾多的公國、侯國組成。雖然是稱之為一個國家,但是沒有一個固定的首都,每個侯國的最大城市都可以算是一個小的經濟中心。柏林直到19世紀後期才正式成為德國的首都,人口開始大量向首都集中,但由於以前侯國的主要城市已經累積了一定人口,再加上柏林作為首都的時間較短,所以德國人口分布相對分散。
柏林人口:350.2萬 德國人口:8043萬
首都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4.35%
以奧地利做對照組:奧地利公國雖然以前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是維也納長期作為奧地利大公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長期以來聚集在這個地方,所以人口分布相對集中。
維也納人口:137.1萬 奧地利人口:843萬
首都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20.5%
(以上兩組數據由谷歌特別提供,都是2012年的數據)
(城市:聯合國統計資料庫 國家:世界銀行)
再引用一組維基百科上的柏林歷史人口數據:
Demographics of Berlin
(左邊年份,右邊人口)
1631 8100
1648 6000
1685 17700
1709 57000
1750 113289
普魯士王國於1701年成立,柏林是當時普魯士王國的首都。
在王國成立後的幾十年內柏林人口就超越了當時今德國境內的最大城市漢堡。
所以德國人口分布比較平均和首都成立的比較晚也有關係。
不是說地廣人稀,而是說所有的人口都分散到各個城市去了。
歐洲國家分兩類,一類是人口高度集中,一類是人口相對分散。
1)高度集中,代表:俄羅斯、英國、法國
俄羅斯:莫斯科一個城市人口就有1150萬,佔全國1.44億人的7.98%. 這什麼概念呢?如果中國有一個城市佔13億人的7.98%,這個城市人口就將達到1.03億人。
1.03億人,上海北京還需努力。
英國:倫敦都會區人口超過1500萬人,佔全英國6300萬人的23.79%,可以說非常集中。
法國:巴黎都會區人口超過1200萬人,佔全法國6400萬人的19.15%,可以跟英國有一拼。
2)相對分散,代表:義大利、德國
這是義大利人口前10名城市分布。由於中部是亞平寧山脈,城市分布在山脈周圍的平原。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分布是比較分散的。
德國城市也比較分散,分散的原因與義大利有所不同。德國的城市主要沿幾大河流及其支流分布:萊茵河(科隆、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易北河(柏林、漢堡),多瑙河(斯圖加特、慕尼黑)。
而且這三條河流各自有各自的輻射區域,基本把德國的領土覆蓋完。
依靠三條河流,各自造就了較大的城市。東有柏林,北有漢堡,西有科隆,南有慕尼黑。沒有出現哪個方位一家獨大的情況。
相對來說,科隆周圍出現幾個稍大的城市,可以說是城市群。實際上,科隆往西,包括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黎在內的這塊區域,人口超過4000萬,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上面 @Sven 說德國的全國城市規劃做得好,發展相對平衡,我是不太贊同的。如果說德國城市分散是因為城市規劃做得好,那麼義大利呢,它的城市是怎麼規劃的,誰規劃的?如果說德國因為城市規劃做得好,那麼英國、法國、俄羅斯就是做的不好,才會造成一家獨大。
其實城市都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之上,地形河流區位適合,才會發育為城市;有好幾個集中大量人口的城市挨得很近,才會發育為城市群。
哪裡形成城市,城市能容納多少人口,這是地理經濟因素,說這是規劃的作用,這是太看得起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了。1750年左右:歐洲工業革命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統一
二戰後:德國分裂
90年還是91年,柏林牆倒塌,再次統一
相對的
1750年左右:歐洲工業革命
公元5世紀,法蘭克王國成立。所以法國只有兩個區域:巴黎,鄉下。
829年英格蘭統一,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合併。所以英國也就兩個區域,英格蘭,鄉下。
1949年10月1日:中國統一,啊不,新中國成立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普遍認為工業化開始
1978年12月:改革開放
所以天朝只有:北京,深圳,上海,雄安新區,鄉下,以及應評論區強烈要求,我所遺漏的廣州。
天朝比英國法國好的地方是,人特么實在太多了,多得裝不下了,所以勉強在鄉下和北上深雄之間,還有天津啊,重慶啊,杭州啊,成都啊,等等二線城市,排名不分先後。
明白了嗎?
------------------------------------------------------------------------------------------------------------
解釋一下啥玩意兒:
核心本質原因:
任何權力都更願意快速發展,
快速發展的基本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以任何權力都喜歡集中力量辦大事。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鄧提出的,但並不是他發明的。
所以一個政權會把它所有的力量儘可能往能產錢的地方集中。
這是馬太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
所以,一切工業化之前就基本完成統一的國家,統統有資源分布不均勻的大城市病。
天朝就是典型的統一後剛剛開始工業化的國家,資源傾向極度明顯,特大城市病極端嚴重。
而一切工業化以後才統一的國家,因為工業化的時候各自為政,資源投放中心就會有好幾個,於是,資源分布平均,人口自然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大城市病就沒有了。
典型如德國,德意志統一的時候,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了,再加上二戰後分分合合有人搞事情,資源分配相對均勻,自然沒有特大城市病。
歐洲除了倫敦巴黎就沒有特大城市,我們國內待慣了去歐洲的一般城市就會感覺人特別少,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全英第七大城市,44萬人口,44萬,在中國就一個鎮吧
試著答一下。
就我高中社會學學到的知識,德國這種「地廣人稀」的特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歷史原因:德國不同於歐洲其他國家,是有很多諸侯自治區組成的(德國幾次戰爭的主要原因都是為了通過打仗為統一作努力)。所以均勻的城市分布一開始就已經存在。
2.政府作用:德國政府的目標一直是城市分散化,城市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盡量縮小。像法國就是一個負面例子,除了巴黎以外,其它城市的經濟明顯跟不上。這是德國一直在避免的問題。德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張均勻城市網,而不是建立幾個所謂的「大城市」。
3.交通問題:這其實還是政府作用。德國的交通非常方便,無論是火車或者公路。所以人們沒有必要住在真正的城市。很多人選擇在附近買一個比城市物美價廉一點的房子,然後每天開車上下班,提高居住環境。而且德國小學中學差別不大,購物環境更是幾乎沒有差別,所以更加減少了住在大城市的必要。
4.順便吐槽一下,比起十年前的德國,現在的德國真的稱不上地廣人稀了,因為大量的移民和外來人員,經濟好的城市其實還是挺擁擠的。搞兩極分化的國家都不會好過的,也過不長。只有真正的讓大眾都能分享到社會紅利,老百姓都能去消費的時候,這個社會才真正的流通起來。
謝邀
覺得德國地廣人稀是一種錯覺。讓人有這樣錯覺的原因是因為德國的全國城市規劃做得好,發展相對平衡。
看一個地方是不是地廣人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人口密度。
德國的人口密度是233人每平方公里,世界第16。歐洲真正稱得上地廣人稀的是北歐國家。芬蘭是15人每平方公里,挪威14,瑞典20。德國人口密度是這些國家的10倍。與之相對的,中國是141,世界第81。單看數據,比起德國的話中國才是真正的地廣人稀。
要是拿德國和中國對比的話,即使中國除去並不宜居的西藏,總體來說德國的人口密度依舊要比中國高。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
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經濟發達的地方承擔了很多功能。比如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北方的經濟中心,同時還是教育文化中心。這樣的集中化非常容易造成超級大城市的產生。一樣的超級大城市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發展相對較慢的農村會出現空心化。超級大城市裡面人擠人,偏遠農村裡面就只剩下老年人了。
但是德國不同,在城市規劃時德國政府很有意識的分配城市功能。比如前西德的首都波恩,只有30萬人。而波恩周邊則是歐洲著名的金融中心杜塞爾多夫,有60萬人。法蘭克福這樣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也並不是他所在州的首府。同時大力投入小城市的基建。有目的規劃使得德國的城鄉差距特別小。各個城市都有很完備的基礎設施。人口分散了,看起來就相對少了。沒那麼多人,大城市的房價自然也高不起來。
德國的城市規劃雖說堪稱典範,但是依舊還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東西德差距了。兩德統一後,雖說德國政府對東德做了相當大的投入,但是東德相對來說經濟發展依舊滯後,同時工作機會較少,很多地方的失業率非常高。而且德國近年來也出現了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各大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的房價也有了很大的漲幅。看到前面的回答,都是在城市規划上考慮,稍微補充下幾點。
自然差異:德國地形主要是平原與南部平緩的高原山地(阿爾卑斯山區除外),對於城鎮的建設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人均建設面積大得多了。與之相對比的雲南則主要是高低參差的山地,城鎮主要集中在較為平緩的山區,地少人多,人口擁擠則不言自明了。
歷史沿襲:德意志民族為德國的主體民族,但在俾斯麥發動的三次統一戰爭前,德國散落著大大小小公國等自治地區,民眾有散居傳統;但工業革命也一定造成魯爾地區密度遠超平均水平,但隨著產業升級、土地成本的上升、交通便利的因素,民眾也樂意散居周邊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且房價低的小城鎮,城市人口密度隨之下降。而雲南,漢民族則主要定居在少數適合耕種的如昆明的等地區,周邊廣大地區則分散著少數民族,改革開放後的人口流動則更是主要聚集在大城市,進一步加劇城市的人口密度。與之對應的山區,更可以用山多人無來形容了,但開車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中國特色:中國大城市與一般中小城鎮之間的福利保障制、教育、醫療等水平相差之大吸引著大批的有本事、有氣力的人為城市建設奮鬥。有的父母為孩子的教育著想,不得不忍受高房價、空氣污染的迫害。
最後,中國的城市化率真的很低,現在的改革方向也是全面放開小城鎮,也算是自由遷徙的一大進步了。每次看政府政績報告中的城市化率提高了多少百分點,就笑了,你丫知道常住人口與永久定居人口的區別以及城市化的定義是什麼嗎?
無意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回答一下,大家的思路都是每平方公里多少人,但是大家沒有意識到,容積率為1,佔地面積1平方公里,人均住宅面積40平方米,1平方公里可以住2.5萬人口,大家可以想像容積率為1是什麼概念?純別墅建築的高端樓盤容積率可能在0.5左右,人均50平米的住宅面積,1平方公里也可以住1萬人,所以根本問題不在這裡!! 其實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歷史問題,義大利和德國很多都是城邦制,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完成統一,工業化基本完成,有點類似國內的縣域經濟模式,各個城邦之間獨立的工業系統已經初具規模,城市化進程已經完成。而我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慢,因社會制度問題地區發展不均,導致產業集中,人口湧入。而在區域經濟和地區管轄權整合不統一的前提下,又因為教條式的土地政策問題,導致城市發展規劃受限,城市土地供應不足,容積率過高,導致現在的居住舒適度不高! 個人拙見,歡迎批評指正!
@蘆建斌 說德國看起來地廣人稀是因為沒有大城市,這個相當於沒有解釋。 @圖靈Don 提到了自然條件。實際上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從來不是大一統的國家,地方具有很多自治權。有地方自治傳統的國家城市不會大得太離譜(相對於全國人口),而有大一統傳統的國家則會加強各級政治中心本來就具有的地理優勢。法國和中國一樣,有悠久的大一統,所以除了巴黎幾乎就是外省鄉下。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的規模也是那麼大得離譜。中國的省會和縣城這些年變得越來越大,因為資源集中在這些地方。曾有報紙預言在不遠的將來北京和上海會變成億級人口城市,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又堵又擠容納不下了?加幾條地鐵,矮樓拆了修高樓,不就又可以像磁鐵一樣吸納人口了嘛。大一統是按行政級別來分配資源的(大家聯想一下985和211吧,聯想一下副省級城市、副部級校長這些稱呼吧),而真正的聯邦制會更多地考慮地方的利益。
德國自古以來就是小國林立,一度有幾百個諸侯國(所以格林童話里才有那麼多王子和公主),雖然在歷史上吃夠了分裂的苦,受盡了法國的欺凌,但是五百年河東,五百年河西,有地方自治傳統的德國統一後欣欣向榮。中國的三大差異(城鄉、地域和收入)帶來的社會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解決。巴伐利亞(歷史上的巴伐利亞公國)的面積一直比較大,所以在德國南部造就百萬級的慕尼黑也就不奇怪了。沒去過德國南部,但是從地圖上看,慕尼黑的地理條件(例如河流和平原)實在不比州內的Nürnberg, Ingostadt, Augsburg好到哪裡去,估計不及河流匯聚的Regensburg,但是因為行政和歷史原因成為了大都會。
另外,從行政角度也能解釋為什麼地理條件不佔優的長春(相比吉林)和合肥(相比安慶)的城市規模比省內其他城市大。答主的判斷應該是蠻準的。我想到了另一個國家~日本。日本的人口密度世界第二,為338人每平方公里。但除東京為一超級都市外,幾乎沒有人口稠密的城市了。第二大城市大阪,第三大城市名古屋都是兩百多萬人。全日本到處是山脈、森林、公園,大部分日本人住在獨棟兩層的房子,一點也感覺不到人口稠密帶來的壓迫感。日本的行政單位,市下面就只有町了,市的數量多得不得了,每個市都能為市民提供絕大部分行政和商業服務,使得分散居住成為可能。
在海德堡附近某小鎮生活過快2年,講講自己的的感受。 大公司一般開在市郊衛星城、鎮(自己買地);小公司、服務業、學校、在市區downtown。 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小鎮)很多。 小鎮和城市的交通很暢通:開車不堵( 公司在距離海德堡downtown 30km的小鎮,每天上下班開車20分鐘)。 火車很方便:尤其是慢車,每個小鎮都停,幾乎24小時運行(晚上車次很少),火車上可以放自行車。
總結一句話: 德國發展很均衡,城鄉差異小,人口也就分布比較平均
我覺得,應該看看德國的財政預算分配吧,再對比下,大清國一個清華的經費
就知道是集中建一個擠破頭又出不了諾貝爾的清華
我這裡只是做一個補充。這也是一個曾經困擾我的問題。最開始我的想法也是和 sven 的答案相似的,德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未必比中國整體,甚至排除了一些地廣人稀的省份更密集。
但是在答題之前我想先框定一下地廣人稀,問題里的 「看起來地廣人稀」 其實強調的是一種直觀感受: 即在德國生活,或者通過有關生活方式的文化產品獲得的直觀印象。當然地廣人稀是相對的,從我們的視角去看地廣人稀。然而中國幅員遼闊,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煙稀少,在這裡我們默認的並不是在將中國人口攤大餅撒在全中國的密度,而是在生活可以接觸的範圍之內的實際感受。所以我傾向於找中國的一個地方作為隔離樣本來進行對比,在選擇樣本的的時候面積地形經濟發展狀況盡量選擇相似的地方。
1 德國以我們的標準是不是「地廣人稀」?
德國常識科普時間,德國有多大,人口又有多少呢?
德國既不是非常大, 也算不上小。德國面積 35.7 wkm2( 簡寫,萬平方公里,下同),總面積是中國的二十七分之一。人口8217.5 w *(簡寫,萬,下同)( 31. 12. 2015)在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中,浙江安徽江蘇三省加起來面積和德國大致相當,地形因素也大致相似(沒有巨大的不適宜居住地帶),加在一起形狀也相差不遠,於是姑且虛擬一個江南國和德國做比較。
浙江省 面積 10.4 wkm2 人口 5508 w GDP(ppp)1109 b
安徽省 面積 13.9 wkm2 人口 6600 w GDP(ppp)576 b
江蘇省 面積 10.3 wkm2 人口 7950 w GDP(ppp)1798 b
---------------------------------------------------------------------------------
江南國 面積 34.6 wkm2 人口 20058 w GDP(ppp)3483 b
德國 面積 35.7 wkm2 人口 8217 w GDP(ppp)3513 b
也就是說這三個東部發達省份加在一起 (34.6 wkm2 )大致等於德國的面積,略小。而三個省總人口是多少呢? 2億! 大致相當於德國人口的2.4倍。同樣的面積卻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你看,按照我們的標準德國當得起「地廣人稀」四個字。
順便提一句,考慮購買力平價的GDP江南國經濟總量已經和德國相當了,名義GDP大概只有德國的一半,人均GDP嘛。。。
德國與江南國(偽)面積比較
底圖來自 中國地形衛星地圖_中國地圖查詢 有修改
2 按照這個標準,除了德國都有哪裡「地廣人稀」
世界人口密度地圖 (2005)
來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7/Bevoelkerungsdichte-2005.png
地圖比較老,不過趨勢仍然是很明顯的。按照上面的標準,絕大多數國家都可以被定義為「地廣人稀」。
而且這一點和我們腦子裡面的直觀感受是一致的。這種直觀的感受是一種被媒介植入和影響的感受,並不一定是事實。我自己的主觀感覺是,全世界在人口密度認知上面,可以被劃分為四個種類
a 地廣人稀
基本都是地廣人稀。譬如俄羅斯,美國除了大都市以外的地方,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北歐四國,中亞五國,蒙古,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可以和地廣人稀掛上鉤。
b 人口稠密
東亞的中日韓,整個南亞印巴孟,以及東南亞地區在我們的認知裡面都是被劃定為人口稠密地區。
c 概念模糊
除了地廣人稀的地區和人口稠密地區以外,還有大量的地區在我們一般人的頭腦地理裡面是沒有直觀印象的,或者講是標籤化的,在深入了解之前,我們對於這些地區的人口分布情況是模稜兩可的。比如南美,中東,東歐。
最後還剩下很大一塊的西歐,因為文化相對比較發達,西歐各國人口是否稠密在直觀上也是比較模糊的。西班牙,好像人口蠻密的,不過事實上西班牙也有大量人口極為稀疏的地帶。英國,一派田園風光,倫敦之外都不太熟悉。義大利,你讓我想義大利美食足球我就有概念,義大利人口密度並沒有概念。
德國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地方,因為德國的小城鎮分散布置一個概念,是一個傳播比較廣泛的概念。事實上知乎上關於德國(或者其他外國)的討論或者德國生活的趣事裡面,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 你的家鄉是一個大城市或者小城市,每當對比起來就會發現德國的單個城市人口顯得很小。這就又植入了一個地廣人稀的概念。
一點人不地廣人稀,你們來北威州看看,同感什麼啊?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火車汽車, 要多擠就多擠
德國最大特點就是人口分得散,坐火車10分鐘就是一個小鎮,而且配套生活設施都有,工業區也是分開的,大家都不用擠到大城市上班居住,雖然德國大城市人也很多。交通方便,鐵路系統超級發達,而且家家有小車,工作在附近,大學也分布在很多中等城市,所以就成這樣了。
我覺得中國的城鎮化真的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不要像法國或日本那樣,而且像北京上海可以說是搶了內地其他省市很多資源才形成的,本身就是惡性膨脹,對本地居民也沒有好處,如霧霾,擁擠。二線城市現在也有這個趨勢,所以還是要發展中小城市,這些OK了,北上廣自然不會有那麼多人,生活條件也好了,春運,上學,醫療各方面都會改善了。關鍵是執政者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意識。毛爺爺當年還說過工業分布要像撒沙子還是撒穀子一樣撒,不能集中在一坨,後面的繼任者都沒能做到。德國大城市市區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還是很多的,不過市區的建城區之間的綠地和綠樹甚至河流湖泊也有很多,所以給人以地廣人稀,不太擁擠的感覺。另外,慕尼黑市中心的混凝土建築是相當擁擠的,狹窄的街道給人的感覺甚至比國內一些大城市還壓抑。
推薦閱讀:
※在沒有橋的地點,坦克如何過河?
※你心中的未來世界版圖是什麼樣的?
※分開紅海的是摩西還是東風谷?
※哪些遊戲能夠增長政治、歷史、地理知識?
※為何說蜀地天險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