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知乎、豆瓣哪個能走得更遠?誰會先上市?

雖然上市不是終極目標,但還是想俗氣的討論一番。 果殼瀏覽過沒註冊,豆瓣體驗了幾天,知乎APP下載好久翻了一下,近一個月才有常用。 感覺豆瓣很熱鬧,但比較雜。知乎比較寡,但專一。果殼介於這兩者之間。 有人說豆瓣是 「文藝青年」,果殼是 「科學家」,知乎是 「思想者」。題主目前比較喜歡知乎,看來想的比較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笑了。
PS:看似簡單的問題,著點不一樣竟有各種精彩的答案。


看好知乎,軟文杠杠的,被忽悠了還回頭來一句:謝謝啊
-----------------------抖機靈的分割線---------------------------------------
說點正經的。
我個人確實看好知乎,

果殼geek,豆瓣文藝、知乎精英。
知乎有大V,像新浪微博。
產出的內容質量高,像果殼和豆瓣。
可以說汲取了他們的各自的優點。
知乎接下來可以考慮參照LinkedIn增加社交屬性。
引導大V作自媒體、形成自己的社交圈。
比如有的大V要出書在知乎上先踩點,只要內容好知乎應該多支持。
當然最重要的問答內容的權威性,這點一定要守住。


這張圖僅供大家看看就好~

特別說明:圖片非原創,圖片版權所有:孟小七
佔個坑~ 碼完代碼再回答
——————————————————————————————————————————
尼瑪debug簡直要命,先把回答補充了。
正面回答問題,三個相對小眾社區離上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問最可能上市的是哪一個,毫無疑問——知乎

先看看知乎原型Quora在天才Geek亞當·德安傑洛帶領下的商業化之路。

今年4月,這家僅有70名員工的公司正式披露完成了總額8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這意味著這家社交網站當下的估值約為9億美元。此輪融資由老虎全球基金領 投,此前投資方Benchmark、Matrix Partners、North Bridge Venture Partners和天使投資人彼得·泰 爾(Peter Thiel)參投。

這樣的估值和公司盈利模式的未明,相比於同期創立的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即時通訊 網站Whatsapp等,亞當·德安傑洛帶領的Quora明顯沒有跟上這一波互聯網發展的主流潮湧,可在業內的優異口碑和不斷迭代更新的產品,是這位天才 極客的主動選擇和優勢所在。


正如他在本次融資完成後表示:「我們需要上市或尋找其他投資者,但我們選擇的投資者都專註於長遠發展。"與此同時,他也在做一些天使投資,其中就包括instagram——此後被Facebook斥資十億美元收購,這也顯示出這位領軍人物對趨勢的洞察力和執行力。

這三個社區里,目前最成功的顯然是豆瓣,這也是其中唯一一個進入主頁能看到大幅廣告的社區,知乎只是在側邊欄有小幅廣告,豆瓣急於求成的商業考慮,最終會走向何方不得而知。而果殼作為一個科普性質的網站,首先就受到了用戶基數等各方面的限制,更大的問題是用戶參與度,社交網站的核心之一互動性在這裡大打折扣,更難走出商業化的一步。

豆瓣更多分享的是一種經歷、一種感悟、一種體驗,這和其它社區難免會有重合之處,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這個作用,只不過在這裡分享得更為純粹也更為深刻,豆瓣小組將興趣點分配地更為專一。而知乎表面為知識問答社區,其更多分享的是一種思想,這也是為什麼知乎被稱為「思考者」,每個人都有思想都有個人見解,思想的碰撞才是知乎的精彩之處,這為知乎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再憑藉中國遠超美帝的用戶基數,知乎某種程度上還是有可能重走Quora之路的


豆瓣前員工,現在跟知乎打交道,匿了。
本人為豆瓣、知乎用戶(非深度用戶),極少接觸果殼。

豆瓣:
相對來說體量更大,弱勢是感覺有點"過氣",近年來也沒有新的有影響力的產品推出。
產品多且散,這一點在移動端更加明顯;終於推出的「大豆瓣」APP終於讓人看到些眉目。
商業化方面,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廣告;各個產品也有自己的嘗試-
- 豆瓣讀書向來跟各大賣書的電商關係緊密,走賣書分成路線
- 豆瓣電影做過O2O賣票的業務,不過說實話豆瓣電影的核心用戶喜歡看國產電影的佔比不高吧
- 豆瓣FM之前推出過收費版服務 FM Pro 但是感覺吸引力很弱
- 豆瓣音樂推出了音樂人金羊毛計劃,走類youtube廣告分成的方式
- 豆瓣閱讀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產品,也是我在豆瓣上消費最多最固定的一個產品
- 今年雙十一,豆瓣東西也開始邁出賣貨第一步,尚不知銷量如何

知乎:
體量沒有豆瓣大,但是還處於上升階段,人氣較旺,產品相對集中,用戶人群素質也比較高。
但是隨著用戶群的擴大,其實越來越魚龍混雜,有些問題/回答更像"豆瓣小組"裡面的八卦帖子。
商業化方面,目前看到的也是廣告:banner硬廣+品牌圓桌
但是廣告應該不是知乎想要的盈利方式,至少不是現在。

果殼:
我只是在SNS上看到過人轉載,上去看過一次,覺得其實只是極少數精品內容、絕大部分內容質量都一般;也沒有什麼慾望再翻下去就ctrl+w了...

說走得更遠,我覺得是豆瓣——當然前提是阿北趕緊把移動端做起來——因為豆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先上市我覺得可能是知乎,如果知乎的原版Quora先上市了,那麼知乎就順理成章好多...


果殼和知乎用戶。豆瓣那邊有賬號,但沒上過。
雖說知乎比較熱鬧,果殼是科學內容「極客」群,豆瓣是文藝青年聚集地,但感覺這三家是小眾平台。
先把用戶數量與產品屬性搞得跟微博一樣再說吧。
即使用戶數量差不多了,但因為創收的問題(果殼幾乎沒有廣告,知乎有小廣告,但不影響閱讀),怎麼上市?


現在是2016年1月,現在看來最有潛力的是知乎,用數據說話:

1.搜索指數:

15年中,知乎的搜索熱度已經超越了豆瓣,移動端尤其明顯。果殼可以忽略不計。

2. App下載排名(數據來自appannie)
豆瓣:

知乎:

不相上下,平均來看,知乎的下載量更大些。果殼可忽略。

3. 融資(IT桔子)
豆瓣:

知乎:

豆瓣從2011年後沒有公開融資信息(也許已經有穩定營收?),似乎知乎融資更順利些。

4. Alexa排名(1月15日):
知乎:當日排名267,平均排名244
豆瓣: 當日排名7671,平均排名7911

5. 站長之家排名:

社交類,豆瓣第二,知乎第五,但是人人還在第四名,排名權威度存疑。綜合看來,知乎的上升比較快,而且總體影響大一些。


知乎 高頻率 用戶
豆瓣 低頻率 用戶
果殼 無頻率 用戶

我的情況也許代表了多數普通網路用戶,非極客,但是網路重度使用者;非文青,但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知乎的活躍度比較好,發展節奏也把握的很好;豆瓣,內容多而亂,曾經的小站已經很久沒有打理和更新了,感覺豆瓣越來越邊緣化;果殼,過去沒有登錄過,現在也沒有太強烈的登錄慾望。


一個公司所能獲取利益的預期與其服務的客戶所擁有的消費慾望成正比,我們更精確點說,就是客戶越雞賊,錢越不好掙. 你看看豆瓣吧,上面都是些啥人? 那麼文藝清新的一群孩子啊! 一起同城拼飯六個人點三個菜,上一盤搶完一盤的啊! 我要是服務的這樣的客戶我都感到絕望.

豆瓣還算是稍微有點直接盈利渠道的,畢竟靠逼格做文學影音作品的推廣算是豆瓣比較強勢的道路,但這必須建立在一個出版業務足夠發達的土壤上,一個百度不到txt, word, pdf原版小說的土壤上,一個一本書貴到你哭的土壤上,因為只有這樣的情勢才能讓書商下力在豆瓣上推廣並反利.

知乎與果殼我們放一塊說,就拿Quora對比. Quora作為個體並不具備任何盈利的直接手段甚至動機,但作為互聯網數據生態下的一環,其數據能輔助更多大型互聯網公司更好地盈利—真正爽的是雞巴,但你不還得用手拉下拉鏈不是?

所以我認為這三樣被打包進一個大互聯網生態系統集體上市的可能性比較高,當然像微博那樣被拆開來上市也是有可能的,但這隻能在主控股集團拳頭產品只剩微博的情況下. 所以這問題可以被重新定位為這三個準備認哪個當乾爹.


知乎最好別上市,上市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從用戶量和增長情況來看,那個更吸引弱智用戶哪個先上市,畢竟有好奇心、愛動腦子的人是少數派。吶吶,我不是黑豆瓣啊。


體量上都是非主流的小蘿蔔頭,沒法和土豪比美。小巧,不美、不奢華,但有獨特的味道。
【豆瓣】 小眾。文藝女青年聚居地。
【知乎】 微眾。IT文藝青年聚居地。
【果殼】 窄眾。泛IT粉聚居地。
雖然文藝女青年可能只有10%,但是人類中干IT的只有1%,這裡面再出文藝范兒的多難。好消息是,發現知乎拐帶進來的跨行人士逐漸湧現。


果殼資深用戶。
知乎資深用戶。
豆瓣用戶。

從我多年潛水經驗看:
1.接觸網路最開始註冊的是果殼,當時發現世界上還有這麼D的網站,作為一名學生我深深希望了解各種理性的東西,科學的知識。「謠言粉碎機」作為果殼最熱的科普小組,讓我感受到大眾的以訛傳訛實在是三人成虎。它讓我明白了輻射是否危害/韭菜壯陽/可樂殺精/手機自帶電池放電/紅棗補血等等是否是真的還是假的。果殼網還有很多小組不再一一舉例,主要是一些興趣小組。後來發現知乎,我覺得果殼網的內容太「科學」,意思是它的內容沒有知乎親民。裡面的大牛太大牛。

2.關於知乎,所有內容都來自於生活又返璞歸真於生活。這裡的大牛能切身的體驗來告訴你關於生活裡面的故事,經驗,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情感。愛知乎,因為它好像在你身邊,不僅可以長知識,還可以改變世界觀人生觀。

3.豆瓣影評書評以及各種興趣小組與果殼裡面的小組差不多,也是分享生活經驗。比果殼要親民。

依我看,果殼網和知乎網的發展必勢如破竹。豆瓣應該追不上。

果殼網有MOOC,在線教育必將成為中國未來教育先鋒!
知乎網有高質量和親民的回答,版權的保護必將改變中國無版權的弊病。


豆瓣。


幾個網站看起來都是踏踏實實做內容,實實在在搞科普。那麼盈利模式到底在哪裡?沒有盈利模式去上市不就是騙錢么。
說句題外話:是不是做互聯網的終極目標都是上市?讓我苦惱了很久。但凡是這個行業的,很多起步都是虧本做流量,做PV,做用戶,然後融資上市,然後上市真正掙錢的就那麼幾家。


果殼應該快掛了,不掛也馬上會失去中原逐鹿的資格...
豆瓣可以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想更進一步還比較難...
知乎比較耀眼,但是流星還是恆星就不一定了,成王敗寇...
=============================
尼瑪。。。果殼又拿了一輪投資。。。2000萬刀。。。打臉的節奏。。
好吧。。。我依然不覺得它能做好。。。


都很難


最不可能的就是知乎 完全看不到知乎有什麼盈利模式
知乎的困境幾乎和果殼是一樣的 就是越牛逼的用戶對廣告的接受程度就越低
意指我這麼牛逼的人 還需要你告訴我什麼是好東西嗎 廣告的轉換率可想而知
關於豆瓣 豆瓣主導的是大眾消費品 從電影 音樂 書籍三條明線 輔以小社團的暗線
雖然對於廣告還做不到精準投放 但至少能夠區隔人群投放廣告 效果已經要好的多
這也是相對於新浪微博而言 豆瓣的廣告從來不像微博那樣礙眼的緣故
這裡最重要的是 豆瓣主導的是大眾消費 所以它最可能和市場結合 不管是豆瓣音樂 豆瓣閱讀 豆瓣電影 都可以明顯找到商業合作夥伴
這點上 知乎和果殼則完全沒有爭鋒之處 難道靠出書賺錢嗎 ?
很多人提到豆瓣的用戶素質下降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相對的 用戶基數大了 質量自然下降了 甚至這都說不上是一種下降 至少基數的提升 對於用戶的分層產生了明顯的界線 人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而不同層次的人出現就認為是下降 這很正常 這對個人層面是下降 但對豆瓣本身 卻喜聞樂見
至於知乎的原型網站融資 知乎是否可以沿著這個步伐照搬而行 這個未可知 但明顯 原型網站也未能尋求到盈利模式 照搬的模式複製到國內又是否會水土不服 所以對此 只能謹慎樂觀 於此不如問一個問題 知乎的用戶們 能留下一個你給知乎掏錢的理由嗎 ?
順便說一下 如果果殼和知乎同樣是提供知識的網站 那果殼的乾貨也明顯多於知乎 這本身也許涉及到偏文和偏理的問題 文科的內容本身就頗具爭議 就算是涉及科技的事情 知乎最喜歡的方式也是 如何評價xxxxx事件 這種內容 本身就是涉及主觀層面 只要你寫過議論文 有論點論據和論證 怎麼說都能成立 而果殼裡的純乾貨就要客觀的多 所以這還回涉及我上面提到的 果殼出的書我會買 知乎的書 買過一次 就沒興趣了


我的感覺:知乎偏社科,果殼偏自科,豆瓣偏人文。

題主的問題我不好推斷,因為我不怎麼用果殼。


看口碑趨勢的話,豆瓣下降,知乎上升明顯,果殼基本沒有起伏了(關鍵詞輸入果殼網而不是果殼是因為果殼的指數更低)。
豆瓣的增長勢頭已經過去了,說實話是有點過氣。web 端看起來也就那樣了。如果移動產品上沒有太大改進,這個勢頭有點止不住。豆瓣的商業廣告之前觀察都是內鏈(硬廣+品牌小站的打包售賣),這樣運營成本還蠻高的,現在外鏈變多了。大概變現壓力還是大的。豆瓣很散,每個產品線的推廣都有專門的人負責,而不是統一的品牌部門操作。豆瓣品牌是什麼?一直以來似乎都是由用戶特性來決定他們的品牌特性,並沒有看出為了品牌本身主導什麼樣的社區文化而付出努力。
果殼……唔,和其它兩者相比,用戶過窄。曾經一度比知乎高很多,現在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後了。這個是百度指數,相信流量上也是一樣。不是那麼喜歡姬十三把自己當做一個科普藝人到處跑場子的宣傳方式。宣傳的重點似乎都是他本人,沒有他的網站什麼事。現在整個品牌影響力沒有什麼起色的樣子。接盤《學姐知道》的播出也沒有對他們的百度指數有任何貢獻。
知乎現在和豆瓣的差距還很遠,產品上很多對新用戶不太友好的地方,很多人聽過了知乎,但是來了知乎並不知道怎麼融入,缺乏新用戶引導,既對老用戶產生影響,也對留存很不利。雖然知道知乎的人越來越多,到處都能看到來自知乎的內容,但是社區本身的日活似乎距離豆瓣差距還不小,比口碑的差距還要大一些。

走的更遠的話,覺得走的最不遠的應該是果殼,領域過窄,而且約稿式的運營和傳統門戶沒有太大差別的樣子,就是一個網媒+垂直社區。

其它兩家,誰能走更遠,都取決於產品的改進吧。目前看,上市都還沒有什麼希望的樣子。


必須是果殼。 奇怪這麼多人不看好它……
1,時事熱點抓的很快,能廣泛吸引眼球,貼合需求;
,2,標題吸引人,風格也覺呆萌(俺主觀感受),在快節奏的時代里,第一眼抓住你的注意力就成功了一半;
3,科普內容廣(物理考古醫學植物心理文學藝術……),總有一些是你想了解的;
4,能又接地氣又登典雅之堂適合各種口味者(從俺熟知的到俺看不懂的……233),專業的或者入門的都可以好好說話;
5,小組很多話題廣泛,活動不少獎勵眼饞~ 職業和技能的原因,俺關注藝術類多點,參加的活動也有幾個~
6,MOOC(俺很感興趣,不過俺一直沒深入了解……)
7,文章水準一般較高。 看起來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那種現象,而這在知乎上卻存在。豆瓣……光顧的太少,不好說。 不要小看這點,這將稀釋一個網站的含金量。未來果殼繼續發展,論文數量更多,有影響力的話題更多,那麼含金量會更大。不知道未來他們怎麼規劃的,不過至少看到了不錯的勢頭~~

隨著社會發展,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展,人們多科學的重視以及對下一代的科學素養的培養等等……都會讓一個優質的科普網站在未來大有作為,我國還很缺少這樣專業的科普平台。它在未來能夠繼續穩紮穩打的話,樹立領域權威後將有很大的發言權,這點比知乎和豆瓣更有生命力(俺覺得各方面考量果殼以後都應會被國家大大扶持吧……)。國內同類型能被熟知的科普網站不多,競爭壓力小,但是這個想做出彩並來快錢是難度很大的。而另外的兩個則多少有些老同行,發展軌跡更成熟和有跡可循,但是後者的精神和組成方式比之是分散的,雖然被整合在同一個區間內,他們仍然大抵是零散的缺乏唯一性和代表性的。


我覺得吧,其實這三家都有可能,但其實說實在的,這三家還都是小清新啊~~~為什麼不算上窮游?!哈哈哈
不多聊,想給知乎商業化運作提個建議,所有文藝小清新氣息嚴重的公司都有個毛病,不接地氣,逼格有點高,這就是天涯和知乎的區別,可是,哈哈哈,知乎有我們啊,我們這種有文化有品位上進的青年才是target audience好嘛~~~所以啊,向我們收錢不就可以了嗎哈哈哈嘿嘿
我覺得吧,知乎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其實是社交,這個功能有點弱,就像微博一樣,但是更專業、更全面、逼格更高!!!知乎的大v不多,即使有,使用率也不頻繁,而深度使用的往往是中間檔,暫叫他「中v」。所以知乎管理團隊應該加強大v引進和聯繫了~~~
還有,我發現知乎有周刊,這貌似是一個不錯的盈利模式,除了廣告之外。但是,要注意兩點,首先是權威性和專業性(或者是娛樂性,主要取決於管理團隊自我定位),反正就是要做就做到底,不要半吊子,不然沒人會買。其次就是營銷,這個知乎貌似不夠活躍,發了本周刊,除了總上知乎的人幾乎沒人知道,這個要好好反省一下渠道問題~~~
總之,希望知乎越來越好,撒花~~~
其實剛剛突然想到,為什麼知乎不做創業者平台啊?眾籌啊?天使啊?或者創業者社交軟體app啊?這些都是很好的思路,誰說移動端就要和網頁一樣?用的爽才是硬道理!!!望參考~~


推薦閱讀:

豆瓣為什麼不提供第三方登錄?
「人人網像夜店,豆瓣像咖啡館」 ,像還是不像?
如何看待《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三部曲在豆瓣無法評價?
豆瓣電台為什麼不做 HTML5 版的播放器呢?
豆瓣和人人網哪個價值更大?

TAG:知乎 | 互聯網 | 果殼網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