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價後搖樂隊 Mogwai?
12-28
《Young Team》 作為debut,出道即巔峰,旋律、結構、氣氛,無一不是完美,是可以帶進墳墓里的專輯。不得不說,mogwai在富士銀行之後再也沒有like herod的那種可以讓人在一瞬間想死在歌里的那種情感的宣洩和爆發了。
後面的出的專輯,在情感上更為克制,結構上更加精密多變,可以說是所有pr樂隊的模範。最關鍵的是,mogwai一直在求變,沒有拘泥於後搖歌曲為人詬病的『規律』:鋪墊-高潮-結束。mogwai不但脫離了這種結構,而且做到了注重於創造情緒/氛圍,所以會聽到他們很多歌其實沒有高潮。。= =
相對於多數後搖算是比較高產的了,Mogwai的人聲對比某些團那種強行插入不知道高到哪去了(說好的找不到主唱才玩後搖呢?)Rock Action這張的是我聽過最舒服的幾張加人聲的後搖專之一了
最有創造力最風騷的音牆 個人認為他們在Hardcore那張磚以後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
說實話,我不懂音樂,當別人津津樂道地說著各種樂器,主唱啊、假聲啊什麼的,我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聽著喜歡的歌,我接觸的第一首mogwai的歌是cody,記憶猶新的是當年自己休學半年在家看英劇皮囊第一季第二集,開頭卡茜醒來背景音樂就是這首cody,當時聽歌識別還不是很廣泛應用,我只能拼了老命去聽寫下那隻言片語,記得當時一直在搜old song, stay to the end, sad song, remind me of friend.但是就是找不到,然後翻牆找皮囊的原聲,找到一大堆音樂,我也閑得沒事,所以就一首一首地聽,就找到了,之後還找到幾首後來我很喜歡的歌:low-sunflower、low-point of disgust、aut uh mi hed,當然這都是題外話了,自那以後,我迷上了cody,單曲循環了近一星期後開始搜Mogwai的其他歌曲,後來愛上的第一首就是《blue hours》那時我才開始知道mogwai是個後搖樂隊,blue hours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人站在西伯利亞的雪原上,天際邊是一望無盡的松樹林, 一旁響起火車鳴笛聲,如幻聽一般,那種感覺很迷惘,我愈發喜歡,後來喜歡上風格更搖滾的更吵鬧的《no medicine for regrets》《too raging to cheers》、還有一直都很喜歡的懷舊風格的《emergency trap》 再後來、迷茫的時候一直聽《heard about you last night》有時一人出去旅行,帶上耳機單曲循環《take me somewhere nice》和《letters to the metro》當時還是專註於魔怪這一支後搖樂隊的,後來就開始了解了sigur rós,惘聞等,但是魔怪在我心裏面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過,或者是每一首歌都承載著回憶吧,在所有這些事都過去很久之後,我也沒有再聽他們的歌了,也許是膩了,也許是沒空了,或者自己早已把酒和煙當作安慰劑了,有一天我乘車去另一個城市,在車上也是閑著沒事幹,搜了letters to the metro, 久違熟悉的旋律,令我感概萬千,卻發現不再有之前那種欲落淚的感覺了,我想,人都會變的吧,長得越大,發現能感動自己的事越少了。自己不再是那個會單曲循環cody一星期的人了。
最早讓我接觸後搖概念的樂隊,對後搖有一定的審美疲勞之後就很少再聽,發現他們今年還出過專輯,不禁感慨當初瘋狂尋找所有出現在我視野里的後搖的時光已經過去。
在我所知的常被貼上後搖標籤的樂隊之中,魔怪是最富才華的,最不甘寂寞,最自命清高,最接近音樂創作的。
早期的採樣,失真,鋼琴,鋪墊爆發的套路逐漸被用爛之後。這群人(或者是其中少數的創作者,我不造)並不留戀舊模式依然保有的巨大商業價值。而是追求音樂形式上的變化,還居然持續地成功著。從young team過來一路聽到remurdered,history day還對這個樂隊的崇拜有增無減的死忠,我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這種追求,即使是空爆,黑帝,俄羅斯圈圈這樣牛逼的團,也並沒有堅持至今。我斗膽揣測,這無關信仰或者原則,只是病態的潔癖般的驕傲,加上一些自戀狂對凡人的蔑視唯一,pr得巔峰。
推薦閱讀:
※後搖,新世紀兩個流派是音樂的進步還是退步?
※黃偉文有沒有像林夕那樣收徒?詞人怎麼帶徒弟?
※周杰倫的編曲是什麼水平?
※如何評價周杰倫的《煙花易冷》?
※林夕、方文山、周耀輝、周博賢、黃偉文這幾位詞人各自的特點,說詳細點最好帶舉例?
TAG:音樂 | 搖滾樂 | 後搖PostRock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