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琴師們,你們會如何評價沼澤樂隊音樂中的琴聲?
臆測黨免答。
比較有代表性的曲目例如專輯《滄浪星》中的《落木》和《遠》中的《世界是塊憂傷的石頭》、《失夢客》、《離》等
蟹妖。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範圍可以再擴大一點,比如如何琴人看待搖滾樂中的比較鮮明的古琴元素運用。
古琴進入搖滾樂有一個緩慢而明顯的趨勢。最初使二者發生聯繫的是受粉絲熱愛的竇唯同學,大概在本世紀初,他與青年琴家巫娜合作將古琴與搖滾相結合,也師從巫娜學琴,此後推出了不少有鮮明古琴元素的音樂,也大概是這個時期起聽眾們說他的音樂讓人不再聽得懂了。這個事件中古琴界中被視為離經叛道。因為古琴自身的歷史原因,那個時候不大的古琴界的人或老或小(古琴老師一般是中老年人,學生則一般產生自古琴申遺成功前後的一段熱潮中湧入的孩子們,那個時候處於玩搖滾的黃金年齡的琴人幾乎非常少,另外學琴的年輕人也都有些復古的學究氣,通常不會喜歡搖滾)。這個事情基本上是被我的師長們當成一個反例一帶而過地提及。我個人也對此表示不能接受,認為是嘩眾取寵的行為。因為古琴是一種很「獨」的樂器,在古代勉強可以和簫、阮等樂器合奏,但永遠是獨奏的效果最好。古琴跟現代的小提琴、吉他的結合是有好的,但都是其它樂器來遷就古琴,這樣尚且被視為戲筆,更遑論古琴和搖滾相合了。不過竇唯後期的音樂還是十分的小眾,所以儘管他是將古琴引入搖滾的先行者,卻沒有在大眾範圍內引起多大的影響。
由於古琴是一種極簡主義的音樂(甚至給人的享受是非音樂的成分更大),一般來講只要喜歡上古琴,很容易覺得其他樂器「五音令人耳聾」,所以彈古琴的人一般都在自己的古琴世界裡自得其樂著。琴人排斥古琴進入搖滾樂,還有個潛意識裡的原因是,古琴自古中國最高的陽春白雪,而搖滾生來是下里巴人的。
而這些年間大概與我學習電影有關,對於通俗藝術的好開始體會漸深,越來越能把古琴還原成一種普通的聲音,一視同仁。說句題外話,那些年裡有一部小成本電影比較有反響,即馬儷文的《我們倆》,裡面的古琴配樂可以說將這部電影的氣質提升了一個層次,而配樂同樣是竇唯。前面說過古琴是很「獨」的音樂,很難去「烘托」誰,但這部電影里的配樂可以說是既體現了古琴的原汁原味,又貼合了故事內涵,難能可貴。
後來偶然得到一張叫《成長之痛》的電子樂,裡面有一首將古琴作為主旋律的,竟然十分迷幻驚艷。裡面的古琴聲被處理得有一些電子化了,但依然留有古琴的韻致。古琴其實是很容易發出迷幻之音的,只是古人崇尚沖淡平和,但只要想,古琴是可以非常綺艷的,那張電子樂可以說是讓古琴做了「另一個自己」。那段時間偶然看到的一期劉索拉的節目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她說古琴和現代音樂有非常大的共性:節奏、調性模糊,旋律無規律。從這個角度來看,古琴能良好地融入電子樂也並不奇怪。
另一例古琴融入民謠的歌曲也很成功,即台灣小清新組合大喬小喬的《漁樵問答》。《漁樵》本是古琴名曲,在這個民謠曲目中已經和原來的樂曲沒有任何關係了,但是保留了古代琴歌的典型風格,且歌且彈。
再就要說到沼澤樂隊了。初次聽到號稱古琴後搖的沼澤樂隊是在看婁燁新片《浮城謎事》的時候。聽到主題曲中的一段旋律,直擊人心,聽起來似古琴又似吉他,比古琴粗糙,但吉他決表現不出那種頹廢(古琴的尾音長)。可以說這首曲子還是將古琴用得點睛的,沒有浪費古琴的屬性。
但是可惜沼澤對於古琴的態度太過激進,在題主提及的那些曲子里,古琴的主體地位太過突出,旋律太過鮮明而通俗,太保留古琴原來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卻不古樸也不精緻),這樣給我的感覺是並非帶有古琴元素的後搖,而完全是在創作一首現代古琴曲了。如果是創作現代古琴曲,這對於琴人來講,要求就瞬間提高了。如果說對古琴了解不深的樂人將古琴寥寥數筆融入自己的音樂,只要得其韻就可以是好的。比如之前提到的,都是用古琴來點綴,達到點睛的效果,很會藏拙。但如果是對古琴了解不深的樂人來作古琴曲,那麼就難免一下子暴露其短。這種短處簡單說來,就是古琴曲在數千年發展中,自成很多規律和演奏方法,你作新曲必須是在熟知舊的規律和方法再在基礎上創新。否則只是浪費古琴這件樂器,只是借它的音色彈你的吉他罷了。聽到沼澤用古琴創造的旋律,和彈奏古琴的指法,和對於音色的粗糙處理,讓人感覺有些浪費這件樂器的資質和積澱。具體說來,對於古琴音樂來說,有門外的聽法和門內的聽法。自門外聽,古琴沒有節奏曲調,每首都大體相似,但音色韻致獨一無二。自門內聽,尤其是學琴之後聽,完全是另一回事,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規律,同一段旋律不同指法彈出完全是兩回事,曲子之間或溫暖或凄涼相差懸殊。竊以為古琴融入搖滾,還是自門外融入的好,取其音色氣質。如果是進入門內,則完全是古琴自己的體系,這時候如果妄加創造,給琴人的感覺就是不忍卒聽。但基於上文總結的古琴進入搖滾的過程,這依然是歷史潮流中自然而然的產物,不至於要打擊批判,只期待可以做得更好。
現在對於古琴融入搖滾的態度是很平常心的。前陣子我問一直跟我學琴的一個姑娘怎麼會去草莓音樂節,她說自己一直很喜歡搖滾。
「你不覺得古琴跟搖滾其實很像嗎?」
——我愣了一下,但細想想是這樣的,古琴也是一樣的自說自話,不顧他人的眼光。古琴是唯一無品無柱的,整個面板都是指板的樂器。學習弦樂的人知道,這意味著它擁有所有弦樂中最大程度的——自由。每個琴人都對琴樂愛之彌深,怕它的體系不能完整地長久地保留(事實上由於體系嚴整其保留程度已經好過大多數民樂,只是從事的人極其稀少),但我想這種愛也不必讓我們阻礙其與生俱來的無限可能。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去聽了幾張沼澤的專輯。
先簡單地講一下結論
沼澤是一個 一直在進步的好樂隊,認真聽過之後,確確實實喜歡上了沼澤的曲子。
沼澤有一個水準一般的古琴演奏者。
沼澤的核心不是古琴
沼澤的古琴手在技巧上面說實話,並沒有超出一般水準太多。
他的長處是,當處在絕大部分古琴愛好者的confort zone(10徽到6徽2之間的區域)里時,有還不錯的發揮,但是高音的音準拙計,基本一走上高音區一定會有失誤。吟猱水平很一般,很多處理欠考量。除去用琴弓拉古琴以外,技巧方面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地方。
不僅沒啥特別,而且樂曲中古琴的部分真沒什麼難度。
至於編曲方面,其實更像是一個人在用古琴跟著樂隊jam。不過話說回來,能跟著樂隊jam的古琴手在今天確實也少見。從這點來看,雖然古琴上的技術一般,但是個人的音樂素養還是遠超現今業餘古琴圈的平均水平的。
額…謝邀
去聽了,講真,不喜歡
我不是反對對古琴進行音樂創新,但這是要建立在古琴為本的基礎上的音樂創新,是要將古琴的特點更加的發揮出來的,在沼澤這裡,並沒有,更多的給人的感覺是古琴在這裡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以上
謝邀。。。我能說後搖不是我的菜嗎,聽的頭皮發麻,也許可以讓更多的國人知道古琴,不過,正在學琴中的我是覺得,好憂傷,特別是看到用小提琴拉弓來拉古琴。。。。。
不好聽。
要麼與時俱進,要麼帶進墳墓。
這可能就是國樂需要面對的現實吧。
事實證明,不是我們不喜歡聽國樂,而是國樂不願意演奏我們想聽的旋律。
聽過一些沼澤樂隊的歌,感覺打多數時候古琴的在其中太過牽強,整個製作缺乏整體感,錄音質量比較差,氛圍感差,比較難讓人有欣賞音樂帶來的意境,個人一直感覺這個樂隊的創作感覺過於小家子氣,所以個人更喜歡竇唯 王勇,還有待進步
推薦閱讀:
※歷代古琴演奏名家很多,流派各異,但為什麼卻未見幾個古琴作曲名家?
※笛子,簫,古琴哪個女生學好?
※想跟各位音樂教育者討論下,成人學生流失率有多高?如何有效留住成人學生?
※25歲學古琴會不會太晚?如何系統的開始進行古琴學習?
※練古琴十年以上的人在彈琴時都是怎樣一種心境?
TAG:後搖PostRock | 古琴 | 沼澤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