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巨頭為什麼都採取跨行業跨領域兼并收購,不採取橫向收購和縱向收購?

BAT最近兼并收購了很多企業,但都是擴展核心業務,而不是深化核心業務。比如阿里巴巴沒有整合收購唯品、聚美、京東等電子商城,而是投資窮游、銀泰文化中國傳播集團、快的打車等。騰訊沒有整合收購陌陌、人人、微博等社交通訊領域企業,而是投資易迅、去哪兒等。

與此同時,美國facebook、google不像中國互聯網巨頭過於注重做大,而是更注重於做強,對待核心業務更加「專心」。


一是被嚇得,二是被逼的

6,7年前吧,當滿大街都是諾基亞的時候,誰又能想到這個芬蘭巨頭幾年後會幾近破產,最後淪到被收購的命運

又是十幾年前吧,滿大街都是柯達照片沖洗店對不對,哪個又知道這個黃色巨人說倒就倒了呢?

在這個颱風亂吹的時代,要沒點憂患意識,只抱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今天你還在颱風口,明天就掉鍋里被不知哪冒出的熊孩子給煮了你信不?

而這颱風過去幾年是互聯網,現在是移動互聯網。你看BAT收購的公司,大多都有移動支付場景應用的潛力,而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時代變現的基礎設施。巨頭如BAT,先發優勢那麼強,資源資本那麼雄厚,不順勢而為跑馬圈地,難道想當下一個諾記和柯達嗎?

第二,自然就是為競爭對手所迫,BAT三巨頭無論誰往哪插了一腳,其他兩個就算沒看出個所以然,那也得跟上,這叫跟進戰略,不求有功,但怕錯過。

而且題主說的現象還很片面哦,這些跨行業收購案的時間,其實主要集中在最近兩三年,而這段時間正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日子。

再回去看看互聯網時代,巨頭們的橫向或縱向的收購整合就比較多了。

騰訊:
引用一下騰訊都收購了哪些公司?的圖片

我們可以看到,騰訊還是非常專註自己的核心業務深化的。

百度:
百度的主營業務是搜索,它技術本身就強,而且只在中國運營,國內哪裡還找得到他看的上眼的核心技術,所以近幾年來,其收購案都是以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為主
2007年以來百度收購過哪些公司?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在互聯網時代也是縱向投資收購了很多企業,為鞏固其主營業務立下了汗馬功勞,怎麼算不上專註核心業務的做強呢?
阿里巴巴投資或收購的公司有哪些?

所以,所謂的跨行業收購就是巨頭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戰略布局,颱風已經轉移,再站著不動不就是等死嘛。

另外在提下題主所說的Facebook和Google,去看看他們最近的大動作,還不是同樣的在為移動互聯甚至更未來的趨勢做布局準備?(Whatsapp Oculus Google氣球 Google眼鏡······)

總而言之,他們都是在順勢而為,而且做得對做的好。


一個是避免行內惡性競爭和壟斷
第二個是為將來的轉型打下基礎
補充修改:所謂轉型應該這麼理解:完善自己的生產供應鏈,減少外包的依賴和影響(可以參考早期蘋果和ARM以及康寧的合作,到現在大量收購專利技術和配件小廠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產業生態系統甚至是閉環。
個人理解。


互聯網行業併購大約可以分三類:一為技術,二為人才,三為市場。
先看最近一條google併購消息:香港時間4月15日消息, Google 已經收購了太陽能無人機生產商Titan Aerospace(以下簡稱「Titan」),希望藉此推進其向全世界偏遠地區提供無線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計劃。
再看一篇對騰訊前任CTO張志東的訪談:

騰訊科技:互聯網潮起潮落,你如何看騰訊如何應對未來 ?

張志東:面向未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Google,它投入巨大的資源投入未來的技術理念研究,完全不局限於其主營業務。 騰訊目前無論是人才、視野還是技術,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們持續的努力。中國與美國有不一樣的國情,我們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相對不足,用互聯網來幫助中國社會更有效率、幫助人們生活更為優質,這是騰訊應努力的方向。

張志東這段話應該能部分解釋題主的問題。


兩點:1.互聯網從來都是贏者通吃,沒必要去關注行業老三。
2.網撒的越大越全,在下一次顛覆來臨時你才有可能賭對。


當一個公司在某領域市場佔據了50%的份額,那就永遠不能翻倍。


推薦閱讀:

2016 年有哪些快速衰落的公司?有哪些快速崛起的公司?
無印良品是個怎樣的品牌?
做老闆是一種什麼體驗?
電影院購買一部電影的播放權大概多少錢?
財務自由有多重要?

TAG:互聯網 | 騰訊 | 阿里巴巴集團 | 商業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