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頓莊園需要了解哪些歷史背景知識?
很多地方第一遍看都不是非常懂。例如當時等級制度下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習俗,僕人和主人之間似乎有著嚴格規定但似乎又是朋友間對待等。
============================= 4.17 更新 =============================
感謝大家對答主寫的答案的欣賞,自己寫的東西能夠被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認可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呀。本文分為兩個部分,《唐頓莊園》的宏觀歷史背景和劇集的具體歷史細節,如果想看有意思內容的話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如果想討論本劇,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發私信~
===============================原答案==============================
《唐頓莊園》如此精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恐怕就在於其廣闊、宏大而深沉的歷史背景。在看這部劇之前乃至欣賞過程中,如果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主題乃至細節。
一.《唐頓莊園》的宏觀歷史背景
《唐頓莊園》的故事開始於1912年,終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持續十多年。劇集發生的背景,正是英國社會由近代向現代轉型的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發生著巨變,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局勢也處在波濤詭譎的風雲變幻之中。
1815年拿破崙兵敗後,歐洲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相對和平。期間雖然出現過1848年歐洲革命、1870年普法戰爭,但總體來說,沒有發生過波及全歐洲、延續時間長的戰爭。另一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一系列醫藥技術方面的發明發現,又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延長了人們的壽命。整個歐洲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相信貧窮、瘟疫、戰亂已經過去,人類即將會步入和平繁榮的新世紀。《唐頓莊園》第一季發生在1912-1914年,劇中格蘭瑟姆伯爵一家生活富足,年輕人們無憂無慮,這正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真實寫照。華麗奢侈的晚宴、燈火通明直至午夜的舞會、閑適的下午茶、場面浩大的狩獵,英國貴族們認為,這樣安逸有序的生活還能持續幾個世紀,人們普遍陷入永久和平的迷夢中。
然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悄然發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革命促使工業資產階級快速發展,議會鬥爭、遺產稅等都使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英國貴族制在十八十九世紀達到巔峰後逐漸出現衰落景象。到《唐頓莊園》故事發生之前的二十世紀初,資產階級新貴族已經登上英國議會政治的中心,而傳統的封建貴族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唐頓莊園的主人公格蘭瑟姆伯爵一家,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貴族制度由盛轉衰、逐漸沒落的年代。至於為什麼貴族制會快速衰落,下面會有詳細的闡述。
在國外,新興的德國、渴望重新崛起的奧匈帝國都迫切想要重新劃分世界秩序,這與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法國等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終於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打破了歐洲大地的寧靜。《唐頓莊園》的第二季,正是發生在戰況激烈的一戰中,莊園也被改造成了戰時醫院,「大表哥」馬修、男僕威廉,包括托馬斯等都入伍參戰。
戰後的英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大批貴族子弟在戰爭中的犧牲極大地加速了等級貴族制的衰亡,電話、電報、電影等新技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資本主義發展中產生的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工黨登上歷史舞台,經營方式傳統、思想比較保守的格蘭瑟姆伯爵和他的唐頓莊園,與新技術、新思想發生著碰撞,在變革中希冀能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傳統,這就是第三季到第六季的內容了。
二.《唐頓莊園》的歷史細節
1. 英國貴族制的沒落
《唐頓莊園》故事發生於1912年,終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這正是英國貴族制(Aristocracy)由盛轉衰的年代,《唐頓莊園》的故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登陸英格蘭擊敗英王哈羅德,加冕為威廉一世,史稱「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此後在整個中世紀直到近代,基於封建制的貴族制度始終是英國社會的基石。
然而到了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三次議會改革,逐漸削弱了貴族的特權。我們知道,作為立法權優位的議會內閣制國家,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兩院構成,上院主要由世襲的貴族議員組成,從它的英文稱謂——HOUSE OF LORDS 就可以看出;下院則由民選議員組成,稱為HOUSE OF
COMMONS。由於工業革命後資產階級乃至工人階級的興起,對於政治權利的訴求愈發強烈,執政黨被迫對議會進行改革,權力重心逐步轉移至下院。1911年——也就是《唐頓莊園》故事開始前一年,議會通過法案,剝奪上院否決下院議案的權利,奠定了下院至上的原則。傳統上掌握國家軍政大權的貴族的政治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另一方面,遺產稅法案的通過也使得貴族家庭在繼承時「傷筋動骨」,每次發生繼承,龐大的產業都需要繳納數額高昂的遺產稅,這使得不少歷史上家大業大的家族,經歷百年繼承後變得拮据。
此後不久,慘烈的一戰使得大批貴族子弟戰死沙場,後繼乏人的制度從此更加日薄西山。
2.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唐頓莊園》第一季的末尾,老爺在聚會上拿到管家卡森送來的信,面色凝重地宣布戰爭爆發,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青年普林西普刺殺,一戰爆發。
戰爭爆發後,大批貴族青年秉持著傳統的觀念爭先恐後地走上前線。作為日耳曼蠻族的後裔,英國貴族向來有著尚武的傳統,從英法百年戰爭,到玫瑰戰爭,再到與拿破崙作戰的反法同盟,數百年間的各場大小戰役,貴族青年都視之為為君主盡忠、為個人某得榮譽、爵位與土地的大好機會。從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後,歐洲大陸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相對和平,英國人相信,這不過又是一場貴族間的內戰,在聖誕節前就可以回家了。然而戰爭爆發後,殘酷程度很快就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由於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集團力量的均勢,加上機槍等殺傷力極強的新武器的運用,死傷人數遠遠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例如著名的凡爾登戰役,雙方死傷人數超過百萬,被後世冠以「凡爾登絞肉機」的稱謂。
在如此巨大的傷亡中,深受傳統精神鼓舞的貴族子弟死傷如此慘重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一戰的第一年裡,每七位貴族軍官中就有一位在前線戰死,而普通士兵的陣亡率是每十七位里有一位。貴族的傷亡率遠高於普通平民士兵,也足以看出英國貴族們勇敢無畏、身先士卒的品質了。
深受大家喜愛的男主角馬修?克勞利,唐頓莊園的繼承人,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走上戰場的。
在第二季為數不多的戰爭場面中,可以感受到前線戰事的緊張激烈。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戰爭鏡頭,劇中的細節也相當考究,戰壕、沙包、工事做得一絲不苟,手提攝像機跟拍製造的搖晃感渲染了緊張的氣氛,相比起一些戰爭大片也不落下風。
3. 1918年西班牙流感
還記得第二季末,在莊園里爆發的那次流感么?它奪走了馬修的未婚妻——美麗善良的斯維爾小姐的生命,在疫情爆發之初的晚宴上,奶奶還曾不合時宜地開過玩笑。
實際上,這個情節也是有歷史出處的,那就是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
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醫生診斷為普通的感冒,然而就在幾天之內,這個軍營里的數百名軍人出現了類似的癥狀。隨後,流感傳到了美國各地以及西班牙,造成800多萬西班牙人死亡。之後又波及歐洲,大約有2000萬到4000萬人在疫情中喪生。
以往的流行性感冒通常在老人和兒童中致死率高,但這次流感卻在20~35歲的青年人中死亡率特別高,而且起病急驟,許多人早上還正常,中午病發,晚上便死亡。看過本劇的朋友們,一定對格蘭瑟姆夫人和斯維爾小姐病情惡化之快十分震驚,這個細節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生活在公共衛生狀況良好的現代社會,我們恐怕早已淡忘被流行病支配的恐懼。14-15世紀,黑死病在歐洲造成4000多萬人死亡,在全世界造成7500萬人死亡,文藝復興時期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正是以歐洲黑死病為背景的。19世紀,霍亂也數次爆發。直到人們對細菌等微生物的認識不斷深化,在城市中清潔水源,將給水和排水分離,發明了抗生素,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才得到控制,如布羅代爾所說,「生命戰勝了死亡」。
4. 工黨崛起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英國一直由傳統的兩大政黨——自由黨(Freedom Party)和保守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輪流執政。但隨著工人運動的風起雲湧,代表著廣大底層勞工的工黨(Labour Party)逐步登上歷史舞台。1906年,由工會、合作社組織和社會主義團體聯合組成的工黨正式成立。
1923年英國大選中保守黨失利,工黨獲得多數席位。1924年1月22日,工黨領袖麥克唐納組成歷史上首屆工黨政府,這一政府的內閣成員多數是工人出身。(與直接由選民通過選舉人選出總統的美國不同,英國是由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並受國王之命組成責任內閣)。現今在歐洲普遍推行的「福利國家」政策在工黨執政時期顯露雛形,工黨執政期間,增加了養老金和失業補助,改善了保障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對勞工階層有利的政策。劇中,廚房女僕黛西在接受了鄉村教師邦廷小姐的進步思想後,對政治癒發熱衷,屢屢表達對工黨的支持,認為其是一個代表底層人民利益的政黨,就是這一政治背景的忠實反映。
工黨政府推行的比較激進的社會政策受到保守黨和自由黨的攻擊,1924年10月麥克唐納被迫辭職,第一屆工黨政府結束。黛西擔心的「工黨恐怕撐不過一年」變成了現實。
與工黨相對的英國政壇另一大黨是大家熟知的保守黨。傳統上,保守黨秉持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奉行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反對福利國家,維護君主制原則,是一個在諸多方面具有保守傾向的政黨。
5. 封建土地制
唐頓莊園是老爺一家最主要的產業。但老爺一家並不只有唐頓莊園這一處產業,在劇中他們至少還擁有一處倫敦的府邸,以及在艾林漢姆還有一棟房子。
(這就是老爺在艾林漢姆的地產——「唐頓別院」)
英國的土地,名義上屬於英王所有,但實際上,拜《自由大憲章》(Magna Carta)、《權利法案》(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等憲法性文件所賜,英國君主自始至終都沒有取得如我國封建王朝君王那樣至高無上的中央集權的權力,各地的封建領主都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大家在中學學歷史的時候,恐怕都學過「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句話,它的意思就是,君主將土地分封給貴族,貴族再將土地分封給次一級的貴族,如此層層「轉包」;而下一級也要對上一級承擔相應的賦稅、兵役等義務。
對於所擁有的土地,貴族不可能親自耕種,一般來說,他們需要將土地租給農民耕種,這就是「佃農」(tenant)。劇中,那位收養伊迪絲小姐女兒的農民——聲音沙啞渾厚的德魯先生就是一位典型的佃農,他世代耕種莊園的土地,還因為拖欠地租差點被老爺終止租約。
同樣,梅森先生——威廉的父親、黛西的公公,對人寬厚友善的花白鬍子老人,也是一位佃農,但他耕種的不是唐頓莊園的土地,而是約克郡另一位貴族的土地。在他被轉讓土地的貴族解除租約後,生氣的黛西還公開指責那戶貴族,險些丟了工作。
實際上,傳統上莊園主並不會輕易解除與佃戶的租約,在法律上,佃戶們享有一種被稱為「永佃權」的用益物權,他們世世代代都耕作著此塊土地,很多人的爺爺輩甚至爺爺的爺爺輩,就在貴族的爺爺輩甚至爺爺的爺爺輩時就已經租下這塊土地了。作為普通法國家的英國,貴族們遵從習慣法,無權任意解除租約,因此貴族與佃農之間,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尖銳的矛盾關係,而是互相尊重甚至是親密的合作關係。
6. 禁酒令
在老爺前往美國為官司纏身的哈羅德舅舅善後完畢回到莊園後,迫不及待地享用起了美酒,說:「不用擔心喝酒時警察突然出現真是太好了」。
這段話的背景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而又奇葩的「禁酒時期」。
建立美國的先驅——清教徒,崇尚節制、清貧乃至禁慾的生活,不少美國人認為,不斷發生的犯罪活動與飲酒導致的縱慾直接相關,資本家也認為工人飲酒影響勞動紀律和生產效率。19世紀中期,美國一些州縣的居民通過立法禁酒,這一民間運動直至20世紀20年代掀起高潮。
1920年,在全國範圍內禁酒的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生效,其規定:凡在合眾國及其管轄土地境內,酒類飲料的製造、售賣或轉運,均應禁止。其輸出或輸入於合眾國及其管轄的領地,亦應禁止。
這條令人瞠目的規定,禁止了美國範圍內的一切釀造、售賣行為,並且成為一項憲法原則,和長期以來被美國人奉為立國根本的憲法十條修正案《權利法案》並行不悖,真是一大奇景。
然而,禁酒令根本無法遏制人們對酒類的需求,地下酒廠、酒吧層出不窮,釀造和販賣私酒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黑幫組織以此牟取暴利,電影《教父》中,教父的原型盧奇安諾,以及阿爾·卡彭等黑手黨頭目以販私酒發家,美劇《大西洋帝國》講的正是禁酒時期美國黑幫的發家史。
1933年,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羅斯福總統廢止了第十八修正案,禁酒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7. 王室風雲
第四季的聖誕特輯,講述了羅絲小姐前往白金漢宮進行presentation的故事。王宮中,端坐在王位上的那位大鬍子國王就是喬治五世。(有些朋友不了解這一集里的活動是什麼含義,實際上這是貴族少年少女,在一定的年齡要前往王宮覲見國王,從此算作成年的儀式。這裡的presentation不是我們上課或者上班時做的presentation = =)
1901年,統治英國六十多年的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後,愛德華七世即位,九年後去世。1910年,其子喬治五世登上王位。整個《唐頓莊園》六季的故事都發生在他的統治之下。
1917年,一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國內的反德情緒異常高漲,而德皇威廉二世就是喬治五世的表兄。喬治五世照顧到民眾情緒,將自己家族的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Saxe-Coburg)改為溫莎(Windsor),由此開創了溫莎王朝,延續至今。
聖誕特輯中,那位拒絕和哈羅德舅舅握手,因為丟信差點鬧出醜聞來的王子,則是喬治五世的長子,後來的愛德華八世。
因為「不愛江山愛美人」,堅持與離過婚的辛普森夫人結婚,加上二戰前夕有與納粹過從甚密的嫌疑,最終在重重壓力之下退位,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喬治六世,正是電影《國王的演講》中那位嚴重口吃的國王。然而雖然有這樣的缺陷,在二戰中不列顛空戰那段最灰暗的時期,德軍轟炸機日日轟炸倫敦,喬治六世和整個王室卻堅持不離開自己的國家,留在倫敦,與丘吉爾戰時內閣全力合作,發表了一篇篇振奮人心的演說,極大鼓舞了英國人民。
1952年,長期吸煙的喬治六世在睡夢中去世,他的女兒從非洲飛回英國即位,也就是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劇中,國王稱自己的兒子愛德華八世為「威爾士王子」(Prince of
Wales)。「威爾士王子」這一頭銜,原先是威爾士公國的元首,自1301年英格蘭征服威爾士之後,英王便將這個頭銜賜予自己的長子,婚後則稱威爾士親王。從此以後,君主的男性繼承人即受封「威爾士王子」。
8. 愛爾蘭問題
看過《唐頓莊園》的筒子肯定對個性鮮明的湯姆?布蘭森印象深刻。從唐頓的司機到西珀爾小姐的丈夫,再到大家庭的一份子、瑪麗的好兄弟,從桀驁不馴到逐漸溫和,湯姆都牽動著大家的心。但在劇中前幾季,他為什麼一直心系著祖國愛爾蘭?為什麼思想異常激進憤懣?
愛爾蘭原先並非英國國土的一部分。12世紀,原住民凱爾特人受到英王亨利二世的入侵,此後英格蘭逐漸蠶食愛爾蘭的領土和主權。1801年,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然而歷史原因導致愛爾蘭與不列顛之間一直矛盾不斷,特別是1845年,馬鈴薯歉收導致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卻並未提供多少援助,任由災情蔓延,致使愛爾蘭人口減少四分之一。愛爾蘭人對英國因此深感憤怒,獨立運動呈現星火燎原之勢。也就是因為這場大饑荒,大批愛爾蘭人背井離鄉,許多人前往新大陸謀生,成為在美國底層社會中有很大影響的愛爾蘭移民。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大地雄心》講述的就是民不聊生的愛爾蘭人移民美國,艱難生存的故事。
1919年4月,愛爾蘭共和派發動獨立起義,數千名志願軍佔領了首府都柏林,這就是著名的「復活節起義」。隨後,英國政府調遣軍隊鎮壓,2萬名英軍被派往都柏林,炮轟起義軍並包圍了市中心,起義最終宣告失敗。這也是湯姆在馬修婚禮前夕的宴會上被下藥後失態,壓抑不住心中怒火,抨擊英國政府「屠殺」愛爾蘭人民的背景事件。
然而,英軍的鎮壓無法遏制愈來愈洶湧的獨立思潮。
1919年,在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前往英國下議院任職,而是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並以 「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發布了獨立宣言。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則仍屬英國。這就是英國現在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由來。
劇中,湯姆剛來到唐頓莊園工作時,思想深受愛爾蘭新芬黨的影響,因而相當激進。如果說新芬黨的名字還比較陌生,那它的軍事組織——愛爾蘭共和軍的名聲就大得多了。
在愛爾蘭爭取獨立的鬥爭中,共和軍反對南北分割,主張建立統一、獨立的國家。其具有更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不斷進行爆炸、暗殺等暴力活動。1979年,共和軍在遊艇上安置爆炸裝置,刺殺了英國海軍元帥路易斯?蒙巴頓。蒙巴頓就是最新的那部講述英國女王的美劇《王冠》中菲利普親王的叔叔,提出印巴分治,留下克什米爾問題的上層標誌性人物。
9. 新教與天主教
湯姆的女兒小西珀爾長大將要進行洗禮時,湯姆和老爺發生了矛盾。信奉天主教的湯姆堅持讓小西珀爾信天主教,這讓信奉新教的老爺非常不滿。這一情節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呢?
在中世紀,天主教在西歐各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在天主教會中,一些機構、教士利用自己的身份牟取暴利,在教徒中激起了不滿。1517年,神學博士馬丁·路德寫下《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贖罪券,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新的基督教教派紛紛建立,包括路德直接建立的路德宗(信義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等,這些教派被統稱為新教。
宗教改革期間,新舊教徒矛盾激烈,常藉異端之名,彼此迫害。由於新舊教之間的矛盾,加上各國間為了爭奪地盤、利益,致使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間戰爭不斷。特別是1618-1648年波及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異常慘烈。
1648年,歐洲各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reaty of Westphalia),宣告戰爭結束。這一和約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法國的崛起,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相對均勢的格局, 確立了國家主權、國家獨立等原則,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另外,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規定了條約必須遵守等原則,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在英國,對新教更進一步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清教。1620年,一百多名受到迫害的清教徒登上了「五月花號」前往新大陸,這就是美國最早的先驅。
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的萌芽有著深遠的影響,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此有重要的論述。
那麼同屬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有哪些不同呢?
這裡以路德宗為例,兩者的區別主要有:
1. 對於人如何才能得救的問題,天主教認為除了信仰,還有善行也可以得救;而路德則認為,只有信仰能得救。
2. 對於宗教權威的來源,傳統教會認為,除了聖經,還在於傳統教義;而路德認為權威僅僅在聖經。
3. 對於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形式,教會認為,宗教生活至高無上;而路德則認為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一樣重要。
4. 天主教所用的《聖經》有46卷,新教所用《聖經》則是39卷。
在《唐頓莊園》的時代,主要的歐洲新教國家有: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天主教國家則包括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等。當然, 英國的新教——安立甘宗與歐洲大陸的新教與一定的區別,在此不再展開。(此處感謝 @王少辰 指正)
在長期以安立甘宗新教為國教的英國,不難理解老爺為什麼對於湯姆想讓小西珀爾信天主教如此不滿了。
10. 猶太人與歐洲反猶主義
《唐頓莊園》中,美麗活潑的羅絲小姐最終嫁給了阿提克斯——一個猶太家族的繼承人,然而當流亡英國的沙俄貴族知道阿提克斯的猶太身份時當即翻臉;羅絲的公公——辛德比爵士,也並不太受人待見。
大家可能都熟知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但實際上,長期以來西歐對於猶太人都持歧視甚至迫害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宗教原因,根據基督教傳說,那位出賣耶穌導致耶穌死去的猶大就是猶太教的教徒,這造成了長期以來基督徒們在宗教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其次,猶太人歷來善於經商,在中世紀,大量的猶太人依靠商業活動特別是放高利貸為生,而基督教教義卻是嚴禁放貸收息的。猶太人放高利貸的行為使得歐洲主流社會對他們相當不齒,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塑造的夏洛克就是典型的歐洲人眼中的猶太人形象——吝嗇、卑鄙、暗藏禍心。直到近代,猶太商人及銀行家們如著名的羅思柴爾德家族,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財富,對歐洲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歐洲人對他們相當嫉妒甚至仇恨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戰中,全歐洲的猶太人都遭到了殘酷迫害,在他們流亡途中,世界上不少排猶情緒濃重的國家都對他們關上了大門,接納他們的反倒是一座意想不到的城市——中國上海。在戰爭期間,約有2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形成了許多猶太社區。淞滬會戰後上海已經淪陷,弄堂里的上海人自己的生活已非常艱難困苦,但面對同樣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善良的中國人無私地幫助接濟了他們,猶太人同樣投桃報李,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戰亂年代流下了一則則感人的佳話。不少猶太人終身銘記著中國人的包容善良與無私幫助,如前美國財政部部長布盧門撒爾,就曾在虹口避難,中美建交後他多次返回上海。
戰後,在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下,猶太人在聖城耶路撒冷附近建國,即今天的以色列,這遭到阿拉伯人的強烈抵制,雙方爆發多次中東戰爭,以巴衝突至今沒有停息。
11. 蘇格蘭場
劇中,命運多舛的貝茨夫婦先後入獄,特別是安娜在遭到懷疑時,警探維勒先生多次來到莊園調查,詢問安娜時問的問題看似平常實則步步緊逼,令人印象很深。
這位警探工作的地方就是蘇格蘭場。這個名詞,看過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或者大熱英劇《神探夏洛克》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福爾摩斯的警察朋友雷斯垂德探長也為蘇格蘭場工作。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機構,與蘇格蘭又有什麼關係呢?
實際上,就像老婆餅里沒老婆一樣,蘇格蘭場並不位於蘇格蘭,而且也不負責蘇格蘭的警務,它是倫敦大都會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的別稱。其任務是負責大倫敦地區的治安、刑案調查、維持秩序等(但倫敦市除外,其警務由倫敦市警察管轄)。由於大倫敦地區是英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大都會警察廳集結了警界的精英,許多全國性的刑事案件也由其偵辦。在尚未形成現今職責分明、系統完備的現代警察制度的十八十九世紀,偵探們承擔了許多偵辦刑案的工作,那也是偵探的黃金時代。
「蘇格蘭場」的得名,源於大都會警察廳的舊址——白廳廣場4號,當時警察廳總部的後門,正對著 「大蘇格蘭場」 (Great Scotland Yard),而大蘇格蘭場原先是蘇格蘭國王訪問英格蘭時使用的宮殿。久而久之,「蘇格蘭場」就成了大都會警察廳的別稱。1890年,警察廳遷至維多利亞堤岸(Victoria Embankment),被稱為「新蘇格蘭場」,《唐頓莊園》的情節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1967年,警察廳又遷至現址,新地址也同樣沿襲傳統,被稱為「新蘇格蘭場」。
一個彩蛋:
蘇格蘭場用以偵破刑事案件的犯罪資料庫被稱為Home Office Large Major Enquiry System,縮寫為HOLMES,與夏洛克?福爾摩斯同名。
來源:HOLMES 2 - Wikipedia
12. 布爾戰爭
貝茨先生作為老爺的貼身男僕,忠誠可靠,兩人的交情始於軍中。根據劇中的種種細節可知,兩人在布爾戰爭中成為生死之交,因此多年後,老爺還挂念著腿腳並不方便的貝茨,讓他回莊園當僕人。
提起發生在南非的布爾戰爭,恐怕很多熟諳歷史的人都並不熟悉,但這場戰爭實際上卻在西方近代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荷蘭人率先來到非洲最南端建立了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南非開普敦等地。經過長期的開拓逐漸站穩腳跟,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
進入18,19世紀,隨著英國的崛起,大批英國殖民者也來到南非,與布爾人之間衝突不斷。19世紀中期,北遷的布爾人建立了德蘭士瓦共和國。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方人不斷在南非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和鑽石礦,這直接導致英國人和布爾人對南非殖民地的爭奪驟然升級。
1877年,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此後的1881年2月,布爾人在馬祖巴山附近擊潰英軍,英國總督陣亡,英軍傷亡近千人。這是強大的大英帝國在19世紀遭受的一次重創,長期以來被英國貴族視為恥辱的一場戰役。
在與英國人武裝衝突的過程中,布爾人獲得了母國荷蘭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英國因而視之為自己殖民體系的重大威脅。
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全民皆兵的布爾人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與英軍周旋,屢次獲勝,最終迫使英國坐回談判桌和談。
布爾戰爭導致英國花費了巨大的戰爭開銷,同時,多達數十萬的海外英軍主力始終無法消滅布爾人,顯露出了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爭奪中的疲態,成為日不落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之一。
關於這次戰爭,可以參考知乎上的另一個答案
如何評價布爾戰爭? - 近代史 - 知乎
13. 新技術初入唐頓莊園
在《唐頓莊園》劇集一開始,就出現了奶奶以及廚房女僕黛西對莊園新裝的電燈的非常不適應,這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批技術革命中的新發明進入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史前文明到中世紀,人們在夜間照明的工具從未改變,那就是火把。直到近代,對於礦物燃料——煤的運用產生了煤油燈、煤氣燈,《唐頓莊園》每集的那段片頭都有點燃煤油燈的鏡頭。另外,和如今的路燈一樣,當時大城市的道路兩旁也有街燈,但那時的街燈是用煤氣點燃的,街道下面鋪設了煤氣管道,為路燈提供燃料。煤油燈、煤氣燈使用時有濃烈的黑煙和臭味,並且要經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很不方便。更嚴重的是,這種燈很容易引起火災,釀成大禍。
在此背景之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嘗試著用電來製造很有潛力的電燈。
187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使用碳絲作為燈絲改良燈泡,通電後成功維持13個小時。之後,他製作的炭化竹絲燈泡成功在實驗室維持發亮1200小時。此後,愛迪生又改進抽空設備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使得碳絲不易燃斷。
從此,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電燈終於被製造出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房屋通上電,電燈也逐漸普及,走入千家萬戶。這就是1912年唐頓莊園裝上電燈伊始的背景。
與電燈類似,電話機初入莊園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好奇的僕人們紛紛到卡森管家的房間里圍觀。一般公認的電話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貝爾,1876年他用兩根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次實現兩端通話。此後又經過多次改進,在19世紀90年代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莊園里裝上電話機後,卡森和奶奶都鬧出過不少笑話,這和今天爺爺奶奶們接觸電腦、智能手機的情形何其相像。
14. 「She』s crossed the Rubicon.」
第二季中,當老爺聽聞西珀爾已經懷孕的消息後,無可奈何地說了一句:「She』s crossed the Rubicon.」直譯過來就是:她已經越過了盧比孔河
這句話的典故是什麼呢?
盧比孔河是義大利北部的一條河流,羅馬共和國時期,這條河是羅馬本土與高盧行省的界河。為了防止將領擁兵自重破壞共和制度,羅馬法律規定,將領不得帶領軍隊越過盧比孔河進入本土,違者將受到嚴厲的制裁。公元前49年,在高盧征戰9年的愷撒率領羅馬軍團越過盧比孔河,打破了數百年來未曾被逾越過的禁忌,並留下了」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經擲下)的名言。
此舉震動羅馬元老院,愷撒最終在法爾薩拉斯會戰中擊潰龐培主力,實現獨裁。
從此,cross the Rubicon也就成為西方的一句諺語,用來形容木已成舟(並帶有將自身置於危險境地之意)。
15. 狩獵——貴族的傳統
《唐頓莊園》中,多次出現狩獵的場面,包括劇集開始時,瑪麗小姐與土耳其大使等人一同騎馬狩獵,第三季聖誕特輯在蘇格蘭高地打獵,第五季聖誕特輯在羅斯的猶太人公公租下的城堡附近打獵。
獵狐和獵松雞是本劇中出現的兩種狩獵方式。
在過去的歐洲鄉村,狐狸大量繁衍,對農作物危害很大,獵狐也因此流行起來。在獵狐的過程中,獵手們著傳統獵裝,騎在馬上,不帶獵槍。到達獵場後,專門的放狗人放出數十條獵狐犬,興奮的狗會迫不及待地沖向樹林,放狗人通過喊口令、吹哨和鳴號來指揮獵犬的方向和速度,訓練有素的獵狐犬會通過敏銳的嗅覺來追蹤紅狐直至將其獵殺,獵手則騎馬緊跟在獵狐犬之後。
獵狐的最大樂趣在於追捕過程。在歐洲鄉村的狩獵中,地形複雜,往往分布著灌木叢、流水、柵欄等障礙物,因而馬匹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應當具備良好的耐力、彈跳和冷靜的頭腦,同時馬匹和馬背上的騎手須配合嫻熟。
另一種典型的狩獵是獵松雞。松雞是英國貴族標誌性的獵物之一,射獵季節一般在每年10月至來年2月。
獵松雞有固定的陣位,每位獵手配備一位裝彈手,兩人各持一支獵槍。手持棍棒的趕鳥人帶著獵犬,在樹林中負責製造響動,驚擾松雞使起飛起。當發現空中出現松雞時,獵手射擊,子彈打完從裝彈手手中接過第二支獵槍繼續射擊。
16. 英國早期的歷史——一部入侵與征服史
英倫三島早期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用三年時間征服不列顛島大部,不久後,羅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了一個聚居點Londinium,這就是今天倫敦的雛形。
羅馬人征服了不列顛,但北部蘇格蘭地區已是帝國的邊陲,羅馬軍團難以再向北推進,公元122—127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建設一道橫貫不列顛島東西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長城以南,是羅馬帝國的疆域,而長城以北則是廣袤的蠻荒地帶,那裡的部落是未受開化的「野蠻人」(Barbarian)。看到這裡,有同學肯定產生了聯想——是的,哈德良長城就是《權力的遊戲》中那道由守夜人軍團守衛,抵禦北方野人和異鬼的「絕境長城」的原型。
(圖片來源:絕境長城)
公元5世紀初,羅馬帝國崩潰,駐軍全部撤離不列顛。隨即,活動在歐洲大陸的日耳曼蠻族入侵不列顛。由於長期以來,歐洲的中心始終是南部地中海地區的希臘、羅馬,羅馬人自視為文明的種族,而將今天法德境內的部落稱為蠻族,包括高盧人、日耳曼人等,愷撒的《高盧戰記》所記述的正是羅馬對北方蠻族的征戰。征服不列顛的日耳曼部落,包括盎格魯-撒克遜、朱特等,他們建立了七個國家,稱「七國時代」。此後維京人又入侵不列顛,並在英格蘭東部定居。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越過英吉利海峽,擊敗英王哈羅德,加冕為威廉一世,英國正式進入封建時代。
結語
《唐頓莊園》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忠實地復刻了那個業已逝去的時代,使我們可以一睹那個階層昔日的榮光。格蘭瑟姆這個家庭,是許許多多貴族家庭的縮影,透過它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上流社會的思想、活動、生活方式;而在樓下的僕人中,又可以一窺下層勞工的生活。無論是貴族還是僕人,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感情真摯飽滿又深沉克制。從這個角度說,《唐頓莊園》遠不止一部「豪門肥皂劇」那麼簡單,而是描繪了廣闊歷史的長幅畫卷,是歷史洪流下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寫照。這一切,使得它足以成為一部流芳百年的經典時代劇。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些和《唐頓莊園》有著一定相似之處、反映英國貴族生活或鄉村生活的時代劇,暫時先推薦三部,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補充。
1.《傲慢與偏見》(1995年電視劇;2005年電影)
英國文學史、藝術史上的瑰寶,原著由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所著。以愛情為主線,全景式地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生活和貴族、士紳、軍官、平民們的思想風貌,是歐洲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作。影視劇則以1995年6集電視劇和2005年電影最負盛名。
2.《王冠》第一季(2016年電視劇)
以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主人公,講述了女王由少女成長為一國之主的故事。每一集都講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王室或社會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對女王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刻畫也非常細緻真實。全劇拍攝方式比較傳統,鏡頭語言沉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正劇。
3.《南方與北方》(2004年電視劇)
改編自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成長在英國南方陽光明媚田園中的牧師女兒,移居到陰冷的北方工業城鎮,與年輕的紡織廠主間發生感情糾葛的故事。如果說《唐頓莊園》中展現了鄉村中土地貴族與佃農、僕人間互相尊重、和諧有序的圖景,那麼《南方與北方》則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城市工業資本家與產業工人間尖銳的矛盾。全劇沉鬱頓挫,是一部風格迥異的現實主義英劇。
故事從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撞冰山開始,屬於喬治五世時期,個人覺得,可以稍微了解一下20世紀初的歐洲史,一些英國的文化史也可以看看,比如當時的繼承法,以及貴族的式微,女權運動的發展,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當時人們對社會階層分工的認識,好比有的僕人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做一位貼身男僕,這在當今中國是不可想像的,1949後大家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論上人人平等,···寧有種乎,所以稍微了解一下當時的文化,也許有助於更深入了解這個電視劇。
看自己喜歡研究哪個方向啦~可以從唐頓的時代入手,也可以從那個方面的時裝入手,當然,看這個劇研究一下工業設計史也是感覺自己萌萌噠~考試周沒事準備研究一下~
寫錯了,是一戰為背景,不好意思,還有熱門回答寫的比較好,比較全面。
以二戰為開端,莊園隨時代發展而發展。包括三女婿小司機的思想問題以及與其他老一輩人格格不入的問題。以及英國奶奶和美國姥姥因國家不同一個保守一個開放而導致的二人的互懟。以及隨時代發展,六季變遷莊園制度一步步走向衰敗。以及莊園內年輕僕人的獨立意識。值得一看。良心推薦。
推薦閱讀:
※《唐頓莊園》為什麼受歡迎?
※《唐頓莊園》中的哪位角色最具人格魅力,為什麼?
※為什麼唐頓莊園里大小姐自私又勢利,反而招人喜歡呢?
※外國影視裡面的僕人是不是不會像國內影視裡面那樣卑微?
TAG:唐頓莊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