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作為一個戰敗國家為什麼國土卻那麼遼闊?

羅馬尼亞作為二戰德國的僕從國,同時也對蘇聯進行了進攻。對於蘇聯從莫斯科公國時期就表現出了對土地的狂熱佔有慾。對於戰前的波蘭甚至東西領土邊界也向西推進了。策源地德國的領土減少自然不用說。那麼,為什麼羅馬尼亞的國土雖然在有摩爾多瓦等省份及島嶼被割讓給蘇聯的情況下仍舊會向西獲得戰前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亞呢?


首先,現在的羅馬尼亞的領土,基本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的基礎。

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對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參加了一戰。三個多月後的12月6日,德奧聯軍進入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國王,霍亨索倫家族支系的費迪南一世流亡。羅馬尼亞國土淪陷過半,損失軍隊達25萬。之後協約國派出了一個軍事代表團,並運送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到摩爾達維亞重組了羅馬尼亞軍隊。1917年夏天羅馬尼亞軍隊在俄國軍隊的幫助下擊退了德軍對摩爾達維亞的進攻,之後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羅馬尼亞失去了直接後盾,遂與同盟國簽訂了屈辱的《布加勒斯特和約》,之後協約國在西線取得了重大突破,羅馬尼亞宣布再次對同盟國開戰,戰後作為戰勝國領土幾乎翻倍。

就二戰而言,如果要說是為什麼的話,那就是跳船比匈牙利(匈牙利就沒跳船成功,笑)早,而對羅馬尼亞命運有決定權的蘇聯又決定要扶持羅馬尼亞的社會主義政權。


當戰爭結束時,羅馬尼亞永遠不在開戰時所處的陣營,除非這場戰爭足夠長到允許羅馬尼亞轉跳陣營兩次。 雖然這句話的原話是艾森豪威爾形容義大利的,但形容羅馬尼亞也很恰當。

一戰爆發時羅馬尼亞先是首鼠兩端,隨後在英法亂開空頭支票的誘惑下對奧宣戰。然而布加勒斯特不久便迅速淪陷,德軍佔領了羅馬尼亞一半國土,政府撤退到摩爾達維亞靠俄國續命。1916年當年羅馬尼亞就餓死了30萬人。

隨著帝俄政府的垮台,羅馬尼亞政府被迫簽署了《布加勒斯特和約》單獨對同盟國媾和。協約國便認為對羅馬尼亞不再負有任何承諾。那麼為什麼羅馬尼亞可以成為在巴黎和會上斬獲最大的國家之一呢?

一方面羅馬尼亞成功拖延了國會對《布加勒斯特和約》的批准程序,並在1918年11月10日對德國重新宣戰。為了應付協約國的不滿,首相布拉蒂亞努辭職(雖然繼任者是他欽定的)。就法律上說,羅馬尼亞確實可以聲稱《布加勒斯特和約》是無效的,當然單獨媾和還是嚴重影響了羅馬尼亞的領土聲索。而更重要的是,出於限制塞爾維亞的目的,義大利支持羅馬尼亞,要求協約國兌現戰時承諾。

即便如此三巨頭還是認為羅馬尼亞的要求非常過分。出於效率(以及懶惰),最高委員會把羅馬尼亞的領土問題甩給了羅馬尼亞委員會和南斯拉夫委員會處理。

  • 巴納特

羅馬尼亞先是聲索整個巴納特,並且就瓜分巴納特與南斯拉夫發生激烈的衝突。最終根據委員會的劃界,羅馬尼亞獲得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巴納特,南斯拉夫獲得了三分之一。然而羅馬尼亞並不滿足,它還貪得無厭地要求賽格德以南的地區,但是被委員會否決了。羅南兩國對劃界也不滿意,委員會的劃界造成各有幾萬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滯留在對方境內。幾年後兩國才勉強接受了和會的安排。

  • 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

十月革命後,獨立的比薩拉比亞決定和羅馬尼亞合併。在奧匈崩潰後羅馬尼亞又佔領布科維納,並和西烏對峙。出於防範布爾什維克的目的,協約國默許了對布科維納的佔領,隨後在《聖日耳曼條約》中確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羅馬尼亞被迫向蘇聯割讓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並在蘇聯反攻後永遠失去了這兩個地方。

  • 特蘭西瓦尼亞

我在另一個答案里提過南阜:歷史上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有什麼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勾結在一起炮製人口普查數據以此瓜分匈牙利。據此協約國要求划出一塊對匈牙利非常不利的中立區,直接導致了匈牙利政府的垮台。布爾什維克上台後,羅馬尼亞在協約國的默許下攻入匈牙利,並在布達佩斯大肆劫掠了一番。

協約國對此異常不滿,一再敦促羅馬尼亞從沒有分給它的領土上撤軍。羅馬尼亞最終不情不願的撤離了匈牙利,匈牙利新政府的代表開赴巴黎進行談判 ,協約國對匈牙利表示同情,然而還是肢解了它。

1940年德國為了拉攏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進行了第二次維也納仲裁,要求羅馬尼亞割讓特蘭西瓦尼亞的部分地區和南多布羅加(但是允諾用蘇聯的領土補償)。蘇聯反攻後,羅馬尼亞及時表示向慈父表忠,即便如此還是失去了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南多布羅加。

反之匈牙利跳船失敗,箭十字黨螳臂當車,只配在地獄裡被公審。


重要原因是能對它領土提出最多要求的國家是匈牙利(事實上正是匈牙利1940年在德國的仲裁下得到了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這也是推動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的原因之一),而匈牙利是戰敗國。羅馬尼亞則是主動投靠同盟的。
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割給蘇聯,南多布羅加割給保加利亞,對於羅馬尼亞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損失了。


轉一篇帖子——小國世仇:羅馬尼亞、匈牙利與特蘭西瓦尼亞


從19世紀末一直到今天,東歐巴爾幹地區一直是整個歐洲最動蕩不安的一片土地。一戰
爆發之前這裡就被稱為「巴爾幹火藥桶」。直到最近,科索沃的危機還不斷提醒著人們
幾個世紀以來蓄積在這裡的難以化解的恩怨。

在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諸多恩怨中,有一樁比較不為人知的公案就是匈牙利和羅馬
尼亞關於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歸屬上的爭議。這樁公案比較不為人知是
因為涉案雙方: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政府層面上早已達成一致:特蘭西瓦尼亞如今是
羅馬尼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近年來並沒有任何像南斯拉夫解體戰爭或者科索
沃危機那樣的國家政治層面上的衝突令全世界感覺到爭議的存在。但這樁公案在20世紀
初給這兩個國家帶來的動蕩卻在兩國民眾的心裡——尤其是匈牙利人的心裡——深深的
埋下了了怨恨的種子,直到今天都無法忘懷

圖一:今天巴爾幹半島的政區圖。羅馬尼亞西北部即特蘭西瓦尼亞,中心城市Cluj-
Naporca和Timisoara。

圖二:奧匈帝國的解體,顯示了匈牙利王國在解體前的廣袤領土(白色)。

如圖一,今天巴爾幹半島諸國疆土,羅馬尼亞一目了然的排名第一。其將近24萬平方公
里的土地幾乎是排名第二的希臘的兩倍。而匈牙利的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不到,站在
羅馬尼亞身旁顯得楚楚可憐。然而僅僅在100年前,奧匈帝國政權框架下的匈牙利王國
(Crown of Hungaria)其面積幾乎是今天的四倍(圖二),而羅馬尼亞的個頭確僅有
今天的三分之二。此消彼長,這一塊從匈牙利身上割下來被羅馬尼亞吃進的土地就是特
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

今天說起特蘭西瓦尼亞,一般人本能聯想到的就是吸血鬼的老祖宗德拉庫拉伯爵(
Dracula)。在19世紀英國作家Bram Stoker的恐怖小說《德拉庫拉》中,這位化身為吸
血鬼與奧斯曼土耳其侵略者對抗的悲劇英雄,被設定成特蘭西瓦尼亞大公(Prince of
Transylvania)。但實際上,這個人物的歷史原型「穿刺者」武拉德(Vlad the
Impaler)是羅馬尼亞的傳統核心地區瓦拉幾亞(Wallachia)的大公。而特蘭西瓦尼亞
地區的統治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一千年間,幾乎從始至終都是匈牙利國王或者
匈牙利國王的附庸。本文要講述的重點內容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特蘭西瓦尼亞是
如何從匈牙利手中轉移到羅馬尼亞治下。但在此之前的古代史背景我們也必須花些時間
先了解一下。

首先讓我們先來談談羅馬尼亞。

說道羅馬尼亞的起源自然要提到羅馬。羅馬尼亞(Romania)一詞其實就是拉丁文羅馬(
Roma)的「白話」版本(Vulgar Latin)。聲名顯赫的古羅馬帝國無人不知,然而今天
在距離羅馬城八百公里開外的巴爾幹半島東部的那片土地上,卻有人大言不慚的直接拿
羅馬命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是頗令人感到奇怪的。實際上,今天的羅馬尼亞人普遍相
信他們的直系祖先是公元前就生活在此地的達契亞人(Dacians),和出了奴隸起義領
袖斯巴達克斯的色雷斯人(Thracians)是近親。公元2世紀初,達契亞人遭到了色雷斯
人同樣的命運,被羅馬征服,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尼亞人相信自那以後達
契亞人就和操著拉丁語的羅馬移民融合,從語言和文化上都被「羅馬化」,成為了羅馬
尼亞民族的雛形。然而到了公元3世紀末,羅馬帝國選擇主動撤銷了達契亞行省,把帝
國的東北邊境線向南收縮,大體固定在多瑙河一帶。那以後的幾百年間,「民族大遷徙
」的狂潮在這片土地上一波波的向羅馬帝國襲來:哥特人,匈人,格皮德人,斯拉夫人
,阿瓦爾人,保加爾人等等,各路英雄都經由此地向多瑙河南岸的羅馬帝國進發尋求財
富和土地。奇妙的是,所有這些外來者經過這裡時,對被帝國拋棄的羅馬尼亞「先民」
都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載。河對岸的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東羅馬帝國)對這些被遺棄
的「同胞」也缺乏任何可靠的記錄。更加奇妙的是,這片相當肥沃的土地,都沒有吸引
上述任何一個民族選擇在這裡久留。除了全盛時期的保加利亞帝國據信曾經一度統治今
天羅馬尼亞的核心地區——瓦拉幾亞(Wallachia)以外,古達契亞人的家鄉在幾百年
間幾乎是一片無主之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又一支來自東方的強大民族——匈牙利人
的到來。

公元9世紀末,一支神秘的游牧民族從歐亞大草原襲來。他們的語言和當時歐洲和亞洲
大多數已經成名的民族全不相同,既不是屬於印歐系的日耳曼語、斯拉夫語、伊朗語,
也不是屬於阿爾泰系的突厥語或者蒙古語,而是屬於後來被語言學家單獨劃為一系的烏
拉爾語言(Uralic Languages)。這支部落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之一匈牙利人,有時他
們也用他們最強大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馬扎爾人」(Magyars)指代自己。公元10世紀
在歐洲可以稱為匈牙利人的世紀。在這一百多年間,匈牙利騎兵踏遍了東歐和中歐,大
片土地不是被他們征服就是遭到他們的洗劫,其兵鋒最遠曾達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
與此同時,在和歐洲定居民族的接觸過程中。游牧起家的匈牙利人漸漸的歐化,在富庶
的喀爾巴阡山盆地定居下來。而位於盆地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從匈牙利立國伊始就成為
了國家的核心利益區。

圖三,喀爾巴阡山和山脈圍繞下的喀爾巴阡盆地。盆地東部即特蘭西瓦尼亞,西部即今
天的匈牙利領土。

公元11世紀初,匈牙利大公聖伊什萬(Szent István,匈牙利語版本的「斯蒂芬」
Saint Stephen)受洗皈依天主教,被教廷加冕成為第一代匈牙利國王,標誌著歐式匈
牙利國家的正式成立。武力建立的國家從此也開始了文明的進程。文明國家的標誌之一
就是民族歷史的編纂。公元12-13世紀成書的第一部匈牙利史Gesta Hungarorum就是這
樣的一個標誌。非常有趣的是,這本書不僅追溯了匈牙利民族的起源,而且第一個有名
有姓能夠和現代羅馬尼亞民族聯繫上的羅馬尼亞人的記載也首次出現在這本匈牙利史書
中。據該書記載,在匈牙利人征服喀爾巴阡盆地的過程中,有一名瓦拉幾亞(當時稱
Vlach)的王公叫做歌盧(Gelou)的被匈牙利人所殺。瓦拉幾亞前文提及是位於喀爾巴
阡山以南的一片土地,乃今天羅馬尼亞的核心地區,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所在地。在近代
羅馬尼亞國家形成之前,瓦拉幾亞人就是羅馬尼亞人的祖先之一。那麼根據匈牙利史書
的記載,這個戰死的王公在匈牙利人到來之前就已經居住在喀爾巴阡山以北的特蘭西瓦
尼亞。這成為了近代羅馬尼亞國家對特蘭西瓦尼亞主權要求的最早證據。

(待續)


奧匈一戰戰敗後,特里亞農條約將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割讓給了羅馬尼亞。從此這些地區成為羅馬尼亞領土。
二戰前匈牙利通過第二次維也納仲裁收復了部分領土,保加利亞通過克拉約瓦條約割佔了南多布羅加。但是由於在二戰中站錯了隊,三國的領土再次被恢復到站前水平,除了比薩拉比亞被蘇聯割走。此後各國並沒有正當理由讓羅馬尼亞的領土減少。
因此,雖然羅馬尼亞是二戰戰敗國,但他也是一戰戰勝國,他作為一戰戰勝國割佔了戰敗國的領土,而他在二戰戰敗時他的對頭們仍然是戰敗國,自然也就能保住這麼大的領土了。


羅馬尼亞是一戰戰勝國,得到了匈牙利的大片領土。後來二戰又反水蘇聯,和毛子搞到一起之後蘇聯自然保住了羅馬尼亞從匈牙利那裡奪來的土地。
匈牙利不可能反水,一是它入伙的主要目的就是奪回原匈牙利王國的領土;二是霍爾帝很早就被納粹德國抓了軟禁。德國直接扶植了法西斯政黨十字箭黨。匈牙利算是被牢牢地捆在了德國的戰車上


一戰末虛報人口普查數據是最重要的。


有功之臣要賞!請看下列資料

英文部分作者劍橋大學學者Dan Dimancescu 引自其《PARIS - WW-II PEACE CONFERENCE - 1946 Settling Romania"s Western Frontiers》一文
前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各國開始通過各種談判與外交途徑來解決一系列的戰後問題。對於羅馬尼亞來說,其國土問題成為戰後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946年的巴黎和會上,各有關國家與羅馬尼亞開展了談判,並確立了羅馬尼亞的邊境線。


問題的複雜性
首先看羅馬尼亞本身,他在戰爭爆發時,由親納粹的安東內斯庫政權控制,並且跟隨德軍進攻蘇聯。但在戰爭結束以前,羅馬尼亞脫離了軸心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並對軸心國宣戰。戰爭結束以後,羅馬尼亞GC黨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政權。因而羅馬尼亞既不是單純的戰敗國,也沒有多少戰勝法西斯的貢獻,雖然戰後的羅馬尼亞政府刻意強調自己的正義立場,但歷史的本質總歸沒有改變。

其次看羅馬尼亞西部領土問題。這一地區的領土問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產生了。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羅馬尼亞,佔領了原奧匈帝國的布科維納和俄國的比薩拉比亞,以及保加利亞的多不羅加。但從此,羅馬尼亞與保、匈、俄產生了尖銳的領土,三國從不承認羅馬尼亞對上述領土的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在東線爆發全面戰爭以前,蘇聯就武裝奪回了比薩拉比亞,匈牙利在德國的支持下將特蘭西瓦尼亞的40%,約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據為己有,一個被肢解的羅馬尼亞被捆綁上了納粹的戰車。

從以上2點來看,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的邊境問題成為了戰後羅馬尼亞最主要的一個問題。羅馬尼亞的優勢在於匈牙利是以軸心國的身份戰敗,而羅馬尼亞在1944年已經開始對德國和匈牙利作戰。

巴黎和會


1946年,各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就羅馬尼亞展開了談判。羅馬尼亞派出了50人的代表團。劍橋大學的學者Dan Dimancescu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列舉了當時羅馬尼亞代表團的具體成員:

代表團主席:羅馬尼亞人民委員會副主席Gheorghe Tatarescu
主要成員:羅馬尼亞外交與公共事務部長Gh GHEORGHIU DEJ
羅馬尼亞司法部長Lucretiu PATRASCANU
羅馬尼亞教育部長Stefan VOITEC
羅馬尼亞駐華盛頓大使Mihail RALEA
羅馬尼亞勞工部長Lotar RADACEANU
羅馬尼亞外交部副部長Gheorghe MAURER
羅馬尼亞國防部副部長Gnl Dumitru DAMACEANU
羅馬尼亞駐倫敦大使Richard FRANASSOVICI
羅馬尼亞駐巴黎大使Simon STOILOV
羅馬尼亞駐布拉格大使Horia GRIGORESCU
Serban VOINEA
Elena VACARESCO
Doctor Florica BAGDAZAR
代表團顧問:Dimitrie Dem. DIMANCESCU
其餘人員34人。

羅馬尼亞代表團主席Gheorghe Tatarescu

會議重點討論的問題有2個


第一,確定羅馬尼亞從何時開始對軸心國作戰,究竟是1944年8月24日,當羅馬尼亞國王邁克爾宣布加入同盟國;還是1944年9月12日,當羅馬尼亞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停戰協議。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多的利益糾結,我猜測僅僅是明確法律上和名義上的一些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羅馬尼亞代表團列舉了如下數據,這些數據得到了各方承認。

No less than 15 divisions and up to 18 totaling 385,000 men plus an air corps were engaged against Germany and its Hungarian-Horthyst allies during this interim period. From the 23rd of August to May 10, 1945, a period of 260 days, 12 divisions moved 1000 km into enemy territory.
羅馬尼亞軍隊至少有15到18個師共385000人加上羅馬尼亞空軍參與打擊了納粹德國及其盟友匈牙利。(1945年1月7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盟軍中軍隊數量僅次於英美蘇的。)從1944年8月23日到1945年5月10日共260天的時間裡,羅馬尼亞有12個師深入敵方領土達1000公里。

我們應該看到羅馬尼亞急於挽回自己國際地位的心態,一方面要與納粹德國劃清界限,另一方面強調自己為打擊法西斯所作出的貢獻。從一個細節我們就能看到這種心理,羅馬尼亞代表團提供數據中,其戰爭時間為44年8月23日至45年5月10日,顯然羅馬尼亞人認為44年9月12的參戰日期縮短他們打擊法西斯的時間。


羅馬尼亞這種心態的背後正是要在戰後謀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其提供的數據無疑增加了羅馬尼亞在戰後談判的話語權。

會議第二個重要議題是羅馬尼亞主張恢復其戰前的國境線,這一主張要求將比薩拉比亞、多布羅加以及特蘭西瓦尼亞的全部領土歸還羅馬尼亞。


比薩拉比亞以及多布羅加的歸還都遭到蘇聯的發對。比薩拉比亞是羅馬尼亞與蘇聯的爭議領土,但戰後蘇聯的政治影響力以及社會主義老大哥的權威不是羅馬尼亞能夠企及的,羅馬尼亞當然不可能收回這片領土。

多布羅加是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爭議領土,由於2個國家都在戰爭結束前對德宣戰,再加上戰後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多布羅加的人口也是保加利亞人為主,因而羅馬尼亞收回這片領土的希望也不大。當然羅馬尼亞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對於前2個要求他們也僅僅是喊喊罷了,因而會議的重點完全集中到了羅馬尼亞西部與匈牙利的邊境劃定上。


匈牙利作為戰敗國本來就處於政治上的劣勢,並且沒有得到蘇聯的支持,而且匈牙利所控制的特蘭西瓦尼亞有幾個羅馬尼亞的重要城市與經濟區,對此羅馬尼亞人當然也很清楚,對於西部領土的爭奪他們勢在必得。

匈牙利代表團最初希望保留22000平方公里的領土(大約特蘭西瓦尼亞的22%,匈牙利原先控制特蘭西瓦尼亞的40%),但很快遭到拒絕,後來匈牙利方面將這一要求縮小為4000平方公里。匈牙利代表團的M. Paul Auer先生在46年8月31日表達匈牙利方面的觀點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return to Hungary of this territory, 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the geography unity of Transylvania and which,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did not constitute an integral part, would seem to be a simple frontier adjustment.」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匈牙利保留那些在地理與歷史上不屬於特蘭西瓦尼亞的土地,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邊界調整方案。

G. Tataresc先生在最終仲裁前發表了一篇演說,使得羅馬尼亞最終如願得到了特蘭西瓦尼亞的全部土地


但羅馬尼亞顯然不能接受匈牙利的提議,羅馬尼亞代表團主席G. Tatarescu先生在最終仲裁前(46年9月2日)發表了一篇簡短有力的演說,其部分段落如下


[Romania』s pre WW-II boundaries were established at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more than a quarter century later, they were confirmed on May 7, 1946, by the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But against this decision, Hungary interjects a new appeal. Reappearing in this new appeal are claims that were examined and debated twenty-five years ago.」
羅馬尼亞在二戰前的邊境線是在1919年的國際和平會議上確定的,在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後,即1946年5月7日,羅馬尼亞的邊境線再次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外長所承認。但匈牙利政府無視這一決定,公然提出一項新的領土要求,然而這一要求不過是25年前被否決提案的再現而已。

「The frontier of 1920 is an ethnic frontier. Its path coincides as perfectly as possible with the line of contact between the Romanian element and the Hungarian one.

羅馬尼亞與匈牙利1920年的邊境是一條民族分界線。它儘可能的沿著羅馬尼亞與匈牙利2個民族以往交流聯繫的結合部來劃分。
「If, on the borders, the infiltrations are greater and islets of Hungarian more numerous, it is due to the forcing back of the Romanian element away from the richer plains and into the poorer hills and mountain regions.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areas into the frontiers of the Romanian State is linked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omanian popul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verished long ago by design by the Hungarian regime.


如果在邊境劃分上,再向羅馬尼亞一側滲透並讓匈牙利獲得更多零碎領土,那羅馬尼亞人民只能被迫離開富饒的平原進入貧瘠的山區。這些受爭議的領土是直接與羅馬尼亞增強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聯繫在一起的,匈牙利前政權常年來策劃控制這些領土以致使羅馬尼亞陷入貧困。

「The territory included in the frontiers of 1920 consists of a single economic unit from which one would not know how to extract any one fragment without resulting in serious inconveniences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The railroad and the parallel road that originate at the Danube follow the western frontier thereby assuring the sole link between these regions of Transylvania. In addition, the plain regions posses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at the adjacent mountain regions could not do without...


1920年羅馬尼亞國境所包含的全部領土(特蘭西瓦尼亞),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如果這些土地的任何一部分被分離出去,沒人知道這將會給羅馬尼亞人民帶來多大的困難。同時,從多瑙河畔順著西部邊境向北延伸的鐵路和公路(這些鐵路和公路都位於受爭議領土內)是聯繫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唯一樞紐。另外,平原地區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與之鄰近的山區卻沒有這種優勢…

The 4.000 km2 newly claimed by Hungary represent, it is true, 4% of the Transylvania territory. But on this territory of 4% live, not a corresponding percentage of people, but one that is equal to 8.5% of the Transylvanian population which should be enough to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ngarian pretensions. Further, this area small as it appears, contains the three large towns of Arad, Oradea, and Satu Mare. And this, again, contrary to Hungarian affirmations, is of extreme importance for Romania.... To cut out these towns would result in the immediate collapse of the provincial economy...

匈牙利代表最近提出4000平方公里的要求,的確,這隻占特蘭西瓦尼亞總面積的4%。但在這4%土地上生活的卻不是與之對應的百分比的人口,而是相當於特蘭西瓦尼亞總人口的8.5%,我想這已經足夠我們重視匈牙利的這一要求了。此外,在這片領土內,包含了三座重要的大型城鎮:阿拉德(Arad),奧拉迪亞(Oradea)和薩圖馬雷(Satu Mare)。這些城市對羅馬尼亞是極為重要的,而絕非匈牙利說的那般輕鬆… 如果這些城市被分離出去,將導致附近省份經濟的直接崩潰…

「A simple look at the physical map of Romania, one of which is executed in relief and on which are marked in white the regions demanded by Hungary and put at the disposal of the Commission, is enough to realize the insurmountable geographic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a new railroad further east...


簡單看一下羅馬尼亞地圖吧,這是一個地勢起伏的國家,而上面被白色標記的土地正被匈牙利所要求並等待著的會議的裁決。這些都足以說明,如果在靠東的地方再修建一條鐵路將會遇到地理上與技術上不可逾越的困難…


「For its frontiers and for its independence, Romania, in the last phase of the war, let loose against Germany and Hungary all its living forces. For this global war of liberation, the Romanian nation mobilized all its reserves of men and its last material resources. Fourteen fully equipped Romanian divisions cooperated in the fight which permitted the world to shake the Nazi yoke and for Transylvania to escape the Horthyst yoke .... 120,000 dead and wounded fell in the hills of Transylvania, in the plains of Budapest and in the valleys of the Tatras. And it is precisely under the walls of Arad, Oradea, and Satu-Mare, of Hungary now dispute our sovereignty, it is under these walls of these towns and for their liberation that our soldiers shed the best of their blood and that our elite divisions were decimated...

為了自己的土地與獨立,羅馬尼亞在戰爭的最後時期,動用了全部的有生力量來對抗德國與匈牙利。在這場全世界的解放戰爭中,羅馬尼亞動員了全國的預備兵力與最後的物資儲備。

十四個全副武裝的羅馬尼亞師參與了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並為特蘭西瓦尼亞從匈牙利法西斯的枷鎖下解放而戰鬥… 12000名傷亡的士兵倒在了特蘭西瓦尼亞的群山中,倒在了布達佩斯的平原上,倒在了塔特拉的山谷里。

嚴格來說,是在阿拉德(Arad),奧拉迪亞(Oradea)和薩圖馬雷(Satu Mare)這些匈牙利與我們有主權爭端的地方,我們的士兵為這些地區的解放,將他們最寶貴的鮮血撒在了這些城市的城牆下,我們最精銳的部隊在這些地方的城牆下被消耗殆盡…

「To accept the Hungarian claims would be a defeat for international morality, and would be a fatal error for history.」
如果匈牙利的要求被通過,那這將會是國際道德的失敗,也將是一個無可挽回的歷史錯誤。

最終結果

最終羅馬尼亞恢復了戰前與匈牙利的邊界,圖片按照從北到南的順序排放,紅色為最終邊境線(即羅馬尼亞所主張),紫色為匈牙利主張的邊境線

羅馬尼亞人最終在談判桌上取得了勝利,但與其說是羅馬尼亞的外交勝利,不如說是匈牙利作為戰敗國的無奈。迫於蘇聯的影響,羅馬尼亞毫無收回比薩拉比亞、多布羅加的可能,二戰後的談判其本質也是背後大國的決定。

會議最終結果以一份和平協議的形式確定下來。1947年2月10日下午3點30分和約在法國外交部正式簽署。


四位羅馬尼亞代表簽字:Gheorghe Tatarescu
Lucretiu Patrascanu
Stefan Voitec
Genl Demetre Damaceanu
同盟國簽字代表:James Byrnes (美國)
Viacheslav Mikailovich Molotov (蘇聯)
Ernest Bevin (英國)
各國簽字代表:Bogomolov (蘇聯)
Duff Cooper (英國)
Caffery (美國)
Beasley (澳大利亞)
Kisselev (白俄羅斯)
Mjr Gnrl Vanier (加拿大)
Masaryk Clementis (捷克斯諾伐克)
Sir Samuel Runganadhan (印度)
Jordan (紐西蘭)
Senin (烏克蘭)
Parminter (南非)

轉自兵戎軍事社區 二戰綜合


蘇聯控制區這些小國這裡等待蘇聯宰割,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是監獄放出來的小偷


首先我們先來談一下二戰以前的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其實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在東歐有著不小的話語權。匈牙利一戰以後大量丟失國土其實也是羅馬尼亞在協約國四大巨頭的默許下一手操辦的。(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1919年的羅馬尼亞與匈牙利戰爭以及特里亞農條約)而且當時東歐協約國的盟友有兩個,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是羅馬尼亞。如果說波蘭是英國放出來限制德國並且騷擾蘇聯的打手的話,那麼羅馬尼亞則是東歐小協約國的老大哥(雖然不少決策要法國點個頭就是了)。再加上羅馬尼亞是歐洲油田,況且西歐的一票國家和蘇聯不對頭,所以羅馬尼亞在二戰開始以前有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黃金時代。各國的爭先和羅馬尼亞保持良好的關係,一時間羅馬尼亞的經濟產值一下子飆升可以和義大利相媲美。更因為羅馬尼亞優秀的地理因素,使得他成了壓制匈牙利,支援波蘭,保護希臘,監視蘇聯和控制土耳其的多面手。同樣羅馬尼亞也是第一批對戰後德國進行經濟支援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因為次支援才開始有了後續的發展。
二戰前夕,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全球經濟危機,羅馬尼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大量人員失業,民不聊生,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其皇室卻依舊過著驕奢的日子,國內社會矛盾劇烈。然而在這個時期,羅馬尼亞始終保持著和西歐社會的良好關係,對德國的貿易往來,和蘇聯的外交會話。可以說是三方都在討好。
時間到了1939年以英法為首的同盟國對德國宣戰。英法就強烈要求羅馬尼亞取消對德國的貿易往來並對其進行制裁,羅馬尼亞以外交中立唯由拒絕了。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呢英國卻主動開始採取軍事手段干擾羅馬尼亞的貿易(包括對德國和對蘇聯的貿易),甚至還搞死過羅馬尼亞人。再加上蘇聯強行要求羅馬尼亞把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後,羅馬尼亞決定跟隨斯拉夫地區絕大多數國家一起加入了軸心國。
其實換句話來說,羅馬尼亞完全是被逼入軸心國的,根本就沒花心思在打仗上面,外加上1943年蘇聯已經收復國土開始反攻的時候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共產黨就已經開始對同盟國示好,所以在蘇聯剛攻入羅馬尼亞沒多久他們兩國就投降了,本來匈牙利也像投靠西方的,但是因為希特勒發現,讓箭十字黨發動政變,最後才出現說羅馬尼亞有機會拿回第二次維也納協定丟失的土地和割讓給蘇聯的土地,最可憐的匈牙利也不過只是那德國拿給他的土地又還了回去。
換句話說,義大利都沒丟國土那麼羅馬尼亞不丟又有什麼稀奇的呢?滑稽


那麼好的地方給了羅馬尼亞,真的可惜了


推薦閱讀:

二戰末期如果日本堅持不投降,美國不停扔原子彈,炸死了數千萬日本平民,是否也是正當的?
1944 年,美軍為什麼沒在柏林上空扔下原子彈?
為什麼有人說「仇日是智商問題」?
在西方國家,一戰的地位高還是二戰的地位高?
戰術性勝利和戰略性勝利區別在哪裡?

TAG:歐洲 | 歐洲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羅馬尼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