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
具體地說,該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的出征行為?
我很困惑 因為我覺得中國遠征軍也有幫助英國統治緬甸的性質在其中啊?
打仗的關鍵是打糧草、打後勤。中國對日以弱打強,更是必須持久戰,而持久戰的損耗是對雙方的。而基於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和資源狀況,若是不從國外進口物資,那是絕對無法撐住的(可以對比日本,日本工業比中國發達,還佔領了朝鮮、東北及中國當時所有的發達地區,一旦美國切斷了對其物資出口,就受不了了,何況中國)。
當時的中國,沿海領土盡失,如果英屬緬甸再丟了,那就徹底被日本包圍,再也無法從外面引進抗戰物資了,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英國人緬甸戰場節節敗退時候,中國必須派出遠征軍保衛緬甸,保衛世界援華戰略物資的輸入線。不但得派遠征軍,這個遠征軍還必須是最精銳的部隊,來保護好能支撐我們持久戰的後勤命脈。
同時,當時反法西斯同盟已經成立,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大國,出兵緬甸戰場也顯示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局觀,展示了自己的大國的擔當,而不僅僅是在自己家裡和日本苦撐。因此,這一戰對於樹立戰後國際秩序中中國的地位有著重要意義。
倒是在緬甸問題上,英國人表現是比較小氣的。早在中國戰區未成立之前,中國統帥部就已根據情報判斷出日軍進攻緬甸的意圖,因此專門從國內抽出了杜聿明第5軍等三個軍,以十萬精銳的兵力,準備幫助英國保衛緬甸。然而都到了這個地步,英國人卻還怕中國到它的殖民地上來分一杯羹,因此堅決拒絕讓遠征軍進入緬境。待到日本進攻緬甸,兩個月及兵臨仰光時候,戰局已經糟糕不堪時候,才請求中國支援。使得在前期戰鬥中,中國遠征軍有很多無謂的犧牲。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知識青年從軍歌》
這首當年流傳於軍中的歌,幾十年後又有人加上了「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這樣的歌詞,只可惜他們中很多人都沒能看到這樣的場面。
中國遠征軍的出國作戰主要原因有二
1當時中國沿海地區盡失導致美國的物資無法正常的送達,英國對緬甸的不重視導致入緬日軍如入無人之境,輕易拿下緬甸,一旦緬甸全境被占那中國就會完完全全的人陷入到日本的包圍圈之中,戰略物資不足將難以支撐國內抗戰局勢,所以出兵緬甸打通運輸道路是必然也是無奈之舉
2當時中國雖然在國內戰場焦頭爛額但是在國際上依然因為是對日作戰的主力軍而贏得各方的尊敬,隱隱躋身幾大國的行列,出兵緬甸也是承擔國際責任的一種表現。
遠征軍內部的不和諧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羅卓英雖為司令長官卻無法指揮副司令杜聿明,因為羅卓英是陳誠系的,杜聿明是何應欽派系的,兩人派系不同自然無法通力合作,所以後開羅卓英基本處於被架空的狀態,再說主力師之間的互相看不起,廖耀湘是杜聿明的嫡系又是黃埔出身,孫立人屬於留美回國,出身於弗吉尼亞軍校,又因為在緬甸打了第一個勝仗:仁安羌大捷,深受史迪威的信任,廖耀湘和孫立人的相互不服氣自然沒什麼好的影響,最後遠征軍堪稱悲壯的兵敗野人山,孫立人的的新38師滯留後進軍印度,廖耀湘的新22師在翻越野人山時損失過大不得不轉向進入印度,這也就成為了後來的駐印軍新一軍和新六軍的班底,堅決回國的杜聿明率部翻越野人山損失極為慘重不僅被氣候所折磨日軍的騷擾和伏擊更是源源不斷,軍隊傷亡慘重成功回國的人數僅僅3000多人。
縱觀遠征軍體現的是可歌可泣的戰鬥精神,其中戴安瀾,胡義賓等高級將領也以身殉國,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國際社會的尊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日後成功對緬甸作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中國遠征軍是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一支軍隊,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機械化師——第五軍的200師。當時國內抗戰物質匱乏,而沿海地區被日本封鎖,為了保證救國物資能夠安全運到國內,國民黨派出軍隊修建滇緬公路,遠赴緬甸等國。
中國遠征軍的出征行為一方面是為了打通生命通道、救國救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幫助印緬軍抗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中國遠征軍應該可以說有幫助英國統治緬甸吧,都是英國差不多在緬甸已經放棄抵抗的想法了,他們當時是準備去統治印度,所以對緬甸這塊地也就基本不稀罕了,但遠征軍改變了戰爭格局。另外,遠征軍在緬甸於日軍大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緬甸的解放,假如沒有遠征軍的話,緬甸很可能會淪陷於日軍。
關於中國派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原因和背景:
1、1939年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40年希特勒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日本東南亞已經將多個國家征服,正在調兵準備進攻緬甸,而英國無力再抽出多餘的兵力來支援緬甸
2、中國和英國達成作戰同盟,出於支援盟國也需要派兵支持
3、美國對中國的援華物質多數是通過緬甸的滇緬公路運回中國,必須確保這條路的暢通
4、中國在當時屬於反法西斯的大國,也需要支援其他國家的抗日戰爭,以保證自己的國際形象
第五軍(第200師、新編22師、新編第96師)、第六軍(第49師、第93師、暫編第55師)、第66軍(新編38師、新編28師、新編29師)
總指揮: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初期) 1942年總指揮 羅卓英 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到1944年10月後索爾登接任) 史迪威
由於英國人擔心中國軍隊進入緬甸會影響其以後的利益,對於運送中國軍隊入緬一直推諉,直到42年2月中旬軍隊仍然只到緬甸景東地區。日本開始進攻緬甸後英國人預感打不過,開始催促中方出兵緬甸,於是第五軍200師於3月7日到達同古,史迪威和杜聿明計劃以第五軍200師在同古吸引敵人,在同古於日軍進行一場會戰,但是由於英國人承諾的部隊運輸遲遲不能到位,200師在同古阻擊敵人12天以後傷亡慘重,被迫突圍,同古會戰被迫放棄。此戰擊斃日軍4000多人,200師傷亡2000多人,傷亡比例為1:2。
隨後中美英三國計劃準備平滿納會戰,由於西線英軍一直撤退,導致平滿納側翼暴露在日軍火力之下,並且東線兵力薄弱也未能守住,中央的第五軍有被日軍包圍圍殲的可能,平滿納會戰不得已取消。
4月14日,中國遠征軍指揮部首到英國亞歷山大的來電,請求中國遠征軍解救為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7000英軍士兵及500傳教士和記者。當時孫立人師長的新38師是離仁安羌最近的中國部隊,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
平滿納會戰失敗後,中英聯合指揮部計劃在緬甸曼德勒與日軍進行會戰,並派遣200師向東佔領堂吉。4月20日,中英聯合指揮部輕信英軍情報仁安羌和橋克柏當之間有3000日軍出現(橋克柏當處於仁安羌以北,實際日軍不可能到達橋克柏當),2000師到達橋克柏當後發現並沒有日軍,只有在新38師的掩護下向印度撤退的英緬軍。200師隨後趕往堂吉,因為耽誤3天的時間,堂吉已經被日軍佔領,200師花費1天半的時間於25日下午攻克堂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此時防守堂吉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1942年4月26日放棄棠吉。
29日凌晨日軍繞道從叢林中行軍直接攻擊臘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中國遠征軍退回內地的通道被切斷,曼德勒會戰被迫取消,而且還必須想辦法如何撤退,否則將面臨日軍南北夾擊包圍的危險。
關於中國遠征軍,第一印象難道不是先把英國人母親問候一遍?
1938年僅用九個月開通的滇緬鐵路是繼華北,華中,華南三條海上運輸線淪陷後,中國唯一的一條對外交通運輸線(蘇聯那個時候已經和德國掐起來了,管不了中國),中國遠征軍入緬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最後的生命線。其存在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在二戰中國對日作戰除正面和敵後抗戰外,開闢的國際戰場,具有國際影響力。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歷史也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國民黨先後兩次入緬作戰,投入四十萬人,背井離鄉,在西南那種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不僅要生存還要打仗,加上國民黨內部對於指揮權的爭鬥,外加上與英美同床異夢的合作,遠征軍真的很不容易,打了前後三年多,人幾乎死了一半。
建議可以看看中國遠征軍的紀錄片,看不下去就看看那個電視劇吧,很催淚,歷史歸屬感很強。
在開羅會議上。老蔣和羅斯福會面時,兩個人就討論過很多事情,包括戰後說服英國放棄殖民主義思想。成立聯合國等事情。
在英法都支持殖民統治的情況下,美國才希望引入中國這種反殖民主義的勢力加入聯合國五常
如果有實力的情況下,誰願意和別人分享啊,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只能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了。英國人對緬甸來說,也是殖民者,但有什麼用講這些有什麼用呢?當時最緊要的事情是如何取勝。
至於遠征軍本身,充分證明了中國士兵不比任何一個國家的差,也充分說明了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之下,「這一切都是體制問題啊」!
多圖預警
流量黨慎點,土豪隨意
可憐杜聿明,可憐中國遠征軍,垃圾亞歷山大,歐美狗羅卓英
看點歷史就會發現,英軍給了中國遠征軍多少虛假情報,各種理由不給遠征軍裝備,多少輕重裝備都被日本人繳獲了?羅卓英又是多少次唯英國人馬首是瞻,呵呵
「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 這段歷史值得後人銘記
1944年9月16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即席演講稱:「國家在此緊急戰時關頭,要先其所急,使知識青年效命於戰場,因為知識青年有知識,有自動判斷的能力,隊伍中增加一個知識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個普通士兵。」他號召全國知識青年積極從軍,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隨後,國民黨中央決定廣泛發動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徵集知識青年十萬人,編組遠征軍。
遠征軍的歷史資料可以參考下面的網址:
中國遠征軍網: 中國遠征軍網-紀念中國遠征軍抗戰歷史-宣傳中國遠征軍功績
鳳凰網-歷史:古來征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征軍_鳳凰網
在國內這是一段被多數人遺忘的歷史,當時入緬作戰的幾乎都是國軍中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清一色美式裝備,不得不提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200師(師長戴安瀾),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日軍55、56兩個師團4萬多人),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同古堅守12天,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其戰事是相當殘酷的,當年的戰士如今已是風燭殘年,縱然生活困難,卻從不曾埋怨哀嘆。細讀這段歷史多少讓人感到悲愴,每當看到電視中當年的老兵,內心都油然頓生一種崇高之情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緬甸自然環境主要是熱帶雨林,與內陸相差很大,交通條件也極差,
當時國軍入緬作戰也是形勢所需:
一是日本戰略重點改為南進。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被迫在中國戰場停止戰略攻勢,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對外擴張戰略重點逐步由大陸政策由海洋政策轉變,既由北進改為南進。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擺脫中國戰場困境。
二是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 。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繫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14-15] [16]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15]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戰事:
第一次遠征: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解圍戰 緬北大撤退 (十萬精銳損失殆盡~ )
第二次遠征: 緬北戰役(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 滇西戰役(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
------------------------------------------------------------------------------------------------------------------
有一個紀錄片就是在講《中國遠征軍》,還有一個《滇緬鐵路悲歌》,還有電視劇關於中國遠征軍的,其中關於遠征軍後代的可以看一下
目前緬甸國內武裝衝突的克欽族獨立軍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_明朝吧_百度貼吧
目前緬甸國內武裝衝突的克欽族獨立軍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
中國「遠征軍」後人在「金三角」的辛酸史!-軍事縱橫
中國「遠征軍」後人在「金三角」的辛酸史!
推薦閱讀: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二戰時,關於「日軍一個兵可以單挑中國軍隊一個班」的說法是否屬實?當時一個日本普通士兵的真實寫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中國古代真的有過百萬軍隊的戰爭嗎?
※為什麼德意日軸心國敢挑戰英法蘇美中澳加?
※為什麼很少提及70年代末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