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存在主義(實存主義)?怎麼看待?
實存主義只不過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最強烈的一次喧囂。
西方形而上學自古希臘以來就有一個基本問題:存在者是什麼?
比如說一棵樹,在柏拉圖那裡,眼前的這「一棵樹」之所以能夠被我們看到,是因為人類分有了eidos(愛多斯),或者說idea(相、理念)。
眼前的這一棵樹會衰老,會逝去,因而是不穩定的。那麼柏拉圖認為「此樹」是不夠存在性的,不是真正的存在者。
真正存在者的應該是樹的(相、理念)。
而亞里士多德不同,亞里士多德對相論的駁斥就在於,如果」此樹「能夠分有"樹"相,那麼就應該有「此樹」和「樹」之外的第三棵樹為中介。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有四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而真正存在者應該就是包含著四因的「這一棵樹」。而柏拉圖的(相、理念)不過是樹本身就具有的形式因而已。
柏拉圖是從此樹——樹———善之理念構建形而上學構架。
而亞里士多德卻相反,亞里士多德對存在學做的事範疇列舉的方式,是分割存在屬性的方式。
亞里士多德那裡沒有實存和本質之分,存在的是現實性與潛能之分。
柏拉圖是從多尋求一。
是從實存中提取本質。
柏拉圖認為真理在彼岸,而人類永遠不可能認識真理。
所以源自柏拉圖的西方形而上學就只能是一種神學。
這就是實存和本質的劃分的開端。
柏拉圖學說的的本質就是相,就是理念。
這也是薩特所舉的那個關於鎚子與人之區分的例子的由來:
一把鎚子之所以能夠被製造出來,是因為工匠本身先行有一個鎚子的相,或者說是鎚子的形式因。
鎚子是鎚子從潛在到現實性的實現,這種實現通過工匠的製造而帶入在場。
鎚子的形式是最初之物同時也是最終實現之物。
可是在人這裡,人本身並無任何先天的形式,先天的理念。
那麼實存先於本質的意義就在於人的存在就是去存在。
通過存在創造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實存主義本身就是對尼採的權力意志———永恆輪迴————超人學說的一次膚淺的閱讀。
實存主義並不能建立任何根據來來支撐「實存先於本質」。
實存主義所謂的人道主義完全可以滑向非人道主義,滑向恐怖主義。
因為」實存先於本質"。
我可以殺人,也可以不殺人。
我可以成為納粹份子,也可以不成為納粹份子。
實存主義正是知識—存在論上的無政府主義。是任意妄為,胡作非為的一種謬論。
柏拉圖彼岸理念世界的垮塌正是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在西方歷史上最高,最深的意義。
沒有任何柏拉圖意義上的彼岸世界(道德,倫理,信仰)為尺度去衡量,去評測所謂的人道主義的真理與否。
而尼采對權力意志學說提出的根據就在於————公正。
所謂公正並非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公平,權力意志——永恆循環的公正就在於去存在——去選擇——摧毀存在——重新存在這樣的超越之人意義上的公正,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強力意志就是求強力意志的意志,就是求意志的意志。只要是以求意志的意志為存在方式那麼就是公正的。
但是建立在權力意志本身為根據的權力意志帶來的依然是人類的星際流浪命運。
所謂的星際流浪命運就在於諸神隱遁,上帝死去,柏拉圖的太陽墜滅之後人類再也找不到自身原有的位置。
人被拋出了行星軌道之內,被拋向了蒼茫無邊的星際中。
人成為塵埃。
任何現代人都已經是尼采意義上的「末人」,生而如死,行屍走肉。
而與末人相對的超越之人成為世界的立法者。
那麼世界就成為人可以任意去擺置的質料,人就成為人可以任意去擺置的質料。人居於世界的中心,人類成為一切法則的奠基者。
可是這只不過是虛無主義式的一切皆允許,一切皆無意義的絕對困境。
超人就是末人。
這就是弔詭之處。
而海德格爾的《關於人道主義的一封書信》正是和以薩特為代表的實存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劃開區分的代表。(海德格爾的潛台詞就是:我和實存主義完全是相對立的)
上面這高贊的回答把海德格爾納入實存主義中簡直就是對海德格爾最噁心的歪曲。
求你們看幾本原著再來這裡誤人子弟行不行?@陳后土
存在,單從字面上來講,即是此刻的自己。在我看來,存在主義中的存在,更多的是指人的未來,即「人在把自己投向未來之前,什麼都不存在」「人即人的未來」。可以說,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的存在。
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是現在這個樣子?」
這是因為過去的你的選擇。
所以,存在主義的核心在於選擇。自然而然,它的重心是關於人的未來的。因為只有關注未來,才能體現出當下的選擇,才能讓人感受到責任的份量。
為什麼說存在主義是一種嚴峻的樂觀主義呢?
每當我做出選擇時,我都必須考慮到這個選擇的結果,換言之,我必須承擔起做這選擇的責任,而且,要知道,我的這個選擇是完全發自本心的,它不受外界客觀的影響,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把這份責任歸諸於它人,因為它人在我的選擇里毫無作用。這是嚴峻的一點。
更深一層的講,人之所以成為英雄或者懦夫、好人或者壞人,不是因為天性如此,而是通過人的自主選擇。英雄懦夫好人壞人都不是天生的,即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英雄懦夫的心性,只有這樣的選擇。在這種意義上,存在主義否定了先天的性善論和性惡論。
正因為如此,存在主義將人視為人,而不是物,它恢復了人的尊嚴。什麼是物?物是具有某些特定屬性的集合,這些屬性可以被稱為物的本質。人不再是某些屬性的集合,意味著,它否定了由上帝提出的傳統的價值觀理念,人不再是上帝按著既定的模子造出來的物,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話。既然它連最最基本的上帝都否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麼一切都是容許的」,那麼價值觀的顛覆、人性的徹底解放、世間再沒有教條、人就是自由也是順理成章的了。這看起來似乎就是人類的解放,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承認這些,那麼人就徹底失去了精神的歸宿,像浮萍一樣漂泊無依,孤苦伶仃,所有的思考和行為都無可依靠,人無法自解,上帝亦不再對人負責。這該是何等的痛苦與折磨。這也是嚴峻的一點。
上帝已死,人世間再無教條,那麼,我們只能將自己的所有的依靠限制在我們自己的意識範圍之內。我們沒法懷著希望行動。我們無法從自己之外再得到些什麼,無人指路,無人明燈,人在黑暗的世界裡獨自摸索,而摸索的不是這個世界,只是我們自己,這是絕望的,更是嚴峻的。
以上三點都是針對個人而言,而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存在主義有一個鮮明的觀點就是——「他人即地獄」。就是說,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世界裡,無論怎樣,我們走會在其他人身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其他人都會對我產生影響,造成威脅。
這也是嚴峻的一點。
那存在主義里的樂觀體現在何處?
在我看來,樂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樂觀主義,即單純的拋開其他因素而天真的相信一切都將是好的,另一種是在知曉了所有可能的後果之後,依然相信,一切都將是好的。存在主義是後一種。
首先,存在主義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自由。因為上帝死了,人就是自由。不再說人是不是自由,而是人本身就是自由。就像很多人希望的那樣,「不自由,毋寧死」,存在主義是高舉自由旗幟的先鋒。
其次,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是絕望的,無法懷抱希望,我們只能將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的意識範圍之內,但這並不意味這我將採取無所作為的態度,並不意味著放棄,就像薩特所說:「從事一項工作但不必存有什麼希望,只是說我不應當存什麼幻想,而只是儘力而為」。換言之, 我只是知道凡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去做;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把握。除掉行動之外,沒有真實。"人只是在他企圖成為的那樣,他只是在實現自己的意圖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動總和外,什麼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麼都不是"。正因為如此,存在主義不是人從中獲取安慰獲得慰藉的思潮,而是直面人生直面痛苦絕望慘淡卻依然奮然前行的思潮。
再者,前面提到,世界上沒有懦弱這樣的氣質,他所以懦弱,是因為他通過自己的行動成為一個懦夫。一個人是不是懦夫是根據他做的事情來判斷的。英雄絕不是天生,懦夫也不是。這說明,不存在什麼命中注定,變成某一種人的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前提是只要我們向著這方面去行動。
總的來說,存在主義是真正拋開虛偽的掩飾之後,直面人生慘淡與對虛無的恐懼的哲學。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洞悉了一切之後,我們還是要「儘力而為」。
以下內容是胡扯娛樂不嚴謹的。
存在主義是這麼三句話
1存在先於本質。
人話版:人不是帶著什麼目的、意義、使命、價值來的,而是一下子就在這了,先有了你我他,然後大家開始考慮:我要干點啥。
通俗解釋:不知道為啥來的,但來都來了,干點什麼吧。
2世界是荒謬的。
人話版:這個世界也是不帶目的地biu一下出現的,不僅不帶目的,還沒什麼邏輯,你以為認識到的真理,分分鐘被現實打臉,又發現一個真理,又打臉。
通俗解釋:別太較真,你看不透的。
3自由選擇。
人話版:大家都是biu一下出現的,誰也管不了誰,誰也不比誰高明,也沒人願意管你,你愛幹嘛幹嘛。
通俗解釋:好像已經很通俗了……就是沒人管你,愛幹嘛幹嘛的意思。
在這三大基礎上,人們活的很開心,這時候尼采來了,一看這設定正合我意,就把「來都來了,別太較真,愛幹嘛幹嘛」這一人生觀更推進一步,變成「老子最牛逼,老子最大,誰能管我?還有誰???」,於是自封超人。
尼采很爽,但薩特弱弱地表達了擔心:對啊,我愛幹嘛幹嘛,別人也能愛幹嘛幹嘛,那別人要是想弄我,誰也管不了啊。於是他說「他人即地獄」,好可怕,要抱抱!
不知道有人抱他沒有。
但存在主義牛逼的同時也有自己的苦惱,在這虛無縹緲的世界上,我雖然牛逼,但是棋無對手,獨孤求敗,似乎失去目標,人生好空虛。所以存在主義的陰影是虛無主義,一個個都是自己世界的王,但這世界似乎只有自己。
好痛苦,怎麼辦?羅曼羅蘭(沒記錯的話是他)心想,哎呀真的好痛苦,但我不怕,我就是這麼棒棒,所以他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之後仍然熱愛生活。(沒錯老子才是好男兒)
那麼對於陷入虛無的人們,該怎麼提起精神,熱愛生活當英雄呢,而不是自暴自棄呢?
其實謎底就在謎面上,請大聲跟我讀:
來都來了!
(邏輯爆炸即視感)
——————
原來除了虛無,還有一個去處,我的上帝啊!
@yes id補充:
索倫克爾凱郭爾和雅斯貝爾斯這一派是擁護上帝的,認為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
海德格爾和薩特這一派是反對上帝的, 認為作為「存在」的人,面對的是「虛無」 。
我覺得解讀存在主義先要從存在主義發展時期背景開始:
當海德格提出「我在故我思」,認為哲學不應該以知識入手,而應該從此在入手,此在不止涵蓋傳統理性,它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歷史的主體。
從此哲學界封閉性的本體論研究不再囿限於人的理性。新的認識論肯定想像、潛意識、原型、挑戰、希望、信仰、同情、抉擇以及意志。
也就是說,哲學開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現,人生無法迴避焦慮、擔憂、耽溺與最終的歸宿死亡,人生最嚮往的處境是絕對自由。
這種轉向,約在19世紀末出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完全成型
存在文學正是於此時蓬勃發展,最重要的存在文學作家,諸如加繆、卡夫卡及海明威的重要作品幾乎都是第一次大戰以後出現的。這些存在文學作家雖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卻相當一致地呈現人生狀態中的焦慮、擔憂、沈溺與荒謬。
存在主義主要是以人為中心。而存在主義中最明確的便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
「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本身並沒有意義,而人類存在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並非是信仰,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等。換句話說並非是信仰,上帝等等給與人生活的真理,而是人選擇去相信。存在主義否定神或者其他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
我認為在存在主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是絕對自由的,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在存在主義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存在主義者所關心的問題。
在存在主義中人都是絕對自由的,可是人是群居動物呀,所以人與人相互影響,影響了彼此選擇的自由,這便是薩特所認為的「他人都是地獄"。薩特認為在他的世界裡其他人都是客體,他們都對我造成了威脅。
而海德格與薩特也有些相似,他認為他和其他人肯定要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關係是」麻煩「還有」煩惱「,如果需要和別人合謀,要麼得贊成別人,要麼得反對別人。
布貝爾認為,人與外部世界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關係。一種是客觀的關係,其特徵是「我與它」。另一類看待他人的「我與你」的關係。如果將人與人之間的「我與你」的關係當作人與物之間的「我與它」的關係來對待,那麼人性就將毀滅。
在「我與它」的關係中,個人以純粹客觀的方式看待外部的東西,把它看作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縱的物。
在「我與你」關係中,每一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內在的意義世界,「我與你」關係的特點是發自兩個人內心的友誼。我和你兩個人都是主體,我們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與你」的關係就構成了人與上帝的關係。
馬塞爾認為,人不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聯繫起來的是同情和愛。人與人的交流是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與他人交流時,他才會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孤獨的,從而看到希望。
讓我用一種很簡單的例子解釋:
在遊戲冒險島里,人物創造以後是有很多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做飛俠,做法師,你可以去選擇做一個刀飛或者標飛,又或者可以選擇做冰雷法師,火毒法師。你是先創造人物(先存在)然後選擇職業(再本質)。
而在選擇下一步的時候你可能會受到其他攻略,或者朋友的幾句推薦讓你改變了選擇,打怪的時候你遇到了別人,你覺得特別討厭!!竟然和你搶怪!!(薩特:他人都是地獄)。
玩這個遊戲的人特別多,每張圖全是人,沒辦法只能委曲求全和人組隊,你想著就煩,如果打裝備被別人撿到了怎麼辦!如果打著打著利益分配不均怎麼辦?!如果隊裡面吵架了要踢一個人怎麼辦,我還要投票!!!(海德格)
你從來不和其他玩家有交集,就像和NPC一樣各取所需,拿到彼此想要的掉頭就走,但是你覺得這樣真的好冷漠,玩遊戲好孤獨,就像打單機一樣,覺得自己和NPC無異。(布貝爾)
你開始變得開朗,找到了一個公會,在公會裡遇見了一個很聊得來的妹子,你覺得這個遊戲忽然更加有意思了,因為你發現你不是孤獨的。(馬塞爾)
與存在主義緊密相連的便是存在文學。
首先是《存在與虛無》 作者:讓.保羅.薩特
然後是《局外人》 作者:加繆
最後是《審判》 作者:卡夫卡
多多指教
以上
-----------------------------
分割線
有知友在回答中@了我,提到了關於海德格爾是完全與存在主義相對立的,他的論據中間提到了海德格爾於1947年於法國發表的《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
在該書信中海德格爾抨擊了薩特於1945年發表的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同時也分析了海德格爾對自己於1927年發表的《存在與時間》的基點----關於「此在」的分析是不夠充分的。同時這封信也代表著海德格爾這位哲學家在這二十年中的思想的轉變,他的哲學思想從關注人的「生存」而轉變到關注存在本身。
這是我正面對於該知友的質疑做出的回答。
我曾在該知友的回答下評論了相似的回答並且想要與他討論,但是不知道為何被他刪除並且限制了我的評論權,我也懶得揣摩他為什麼這麼做。
我沒有誤人子弟,海德格爾其實都可以算得上存在主義很重要的一個人物,怕是這個知友讀的原著還不夠多,需要讀一下海德格爾自己寫的《存在與時間》的原著。
問題:
1.1927年的海德格爾不是海德格爾嗎?
理論我說不來,也沒有潛心研究過薩特波伏娃,只看過他們的幾本書,但是自己卻自認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存在理論體系",任何行為都可以通過此體系解釋,在我看來存在主義無非就是如下內容:
人活著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
通過觀察、學習、了解世界(自閉症患者都會做的事);
通過對環境的影響,"我有能力所以我會去做"說的就是這個;
通過與他人的溝通證明自己的過去(傾訴,自己的發現想讓別人知道);
通過努力用未來證明自己的現在;
而人一旦不想證明自己存在了應該就會自殺(看看<<人都是要死的>>),甚至很多自殺也是一種證明存在的方式。
補充:恐懼除了生理因素以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不存在了"或者"沒人知道不能證明"
而文化是人類存在的普遍方式,歷史顯得重要是因為它證明了過去的存在,而那些固守錯誤的習慣不肯改變的原因可以說成"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因此在試圖改變一個老人或者甚至是一個民族的習慣時你是在抹掉他們過去存在的意義,其困難可想而知了
存在主義強調屁股本身的神聖性。
相對於存在主義的道德主義把精力都耗費在屁股坐在哪,用什麼姿勢去坐這種問題上,道德主義者認為這是屁股的頭等大事。
道德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重要地位,比如宗教里的禁慾道德就促使人類避免爭端,沒有各種傳統道德,人類就不能完成現代文明的原始積累。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些舊的習俗已經從規範變成了掣肘,但是道德主義的慣性導致人們還是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屁股的位置和姿勢上,這個時候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存在先於本質」就是對屁股神聖性主張的一種闡釋,在討論屁股坐在什麼位置,用什麼姿勢去坐之前,要先確定屁股的存在。屁股並不生來就必須去坐的,我可以選擇坐,選擇怎麼坐,也可以選擇不坐,我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是存在主義的主張。
存在主義的這種特性同時與自然、天然等概念發生關聯,他們認為人生來是自然的,如果自然是神聖的,那麼屁股也就是神聖的,任何人不應把自己的屁股觀強加於他人。在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中,他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寫了一個自然屁股人被一群道德屁股人迫害的故事。
至於如何看待,存在主義的實踐性真的很差,存在主義是對質道德主義出現的東西,這是它的局限性,它是被動的,所以它只能用於某些領域的抗爭。存在主義要獲取主動,走出對質某種意識形態的局限的時候會發生悖論,因為任何一種主流道路都是道德主義的部分從屬,結果一幫人就開始穿奇裝異服聚眾吸毒,對,就是嬉皮士。沒有正路,留下的都是歪路,這就是存在主義實踐的窘境,另外它還很容易被各種精緻利己者利用。你要非把薩特梅洛加繆都稱為存在主義,那我只能回答,他們都是關於存在的哲學(或者更確切地說,關於人的荒誕處境),如果特指薩特的理論,你為什麼不能把玩知乎的時間用來看看《存在於虛無》?
存在主義實質是對理性直觀的解剖
存在主義
對自舉問題的思考:
問題:自己用力抓著自己往上提,無法把自己提起來。
@推論一:不藉助外力,人無法改變自己、發展自己。
說明:假定認為一個空間體,其對自己的作用亦是自己的反作用。亦可以說對自己的付出無用。但所有外力推動,這個空間體無法不運動。
結論:人的努力沒效果,外界對人起決定作用。人沒有能動性。
分析:
人可以對外界施加作用,從而獲得反作用,則可改變狀態。既說明人是可以改變外界的。且外界會作用於人。
但人能對外界作用的效果到底能有多大還不知道。若說是宇宙的尺度,那麼我們可能約等於零。但從絕對意義上來說,€總不是0即使它是無窮小。
結論:人可以改變外界,從而改變自己。即使某種意義上,可能很渺小。
…………………----------------------------------------------------------
存在問題的重要:
一個人決定要做一些事,當其不順心時這樣的問題就會來了。
一些形式比如:
這真的是我嗎?
我真的是我嗎?
我看的真的存在嗎?
我是真的存在嗎?
我想像的那個世界能存在嗎?
夢裡的世界存在嗎?
科學是建立在對物質的研究上的。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產生了規律,科學就是研究這些規律,以及猜測可能存在的規律。
所以即使是數學這樣的基礎大類都要問一問存在嗎?也許你會說難道沒有物質,就沒有1+1=2了嗎,它是客觀存在的啊,人是物質吧,人死了,它還是成立的。
但這裡就涉及了證明了。你要拿什麼材料來證明1+1=2呢?是現實,是物質的運動規律吧。
我也可以這麼說1+1=9,這有意義嗎?所謂意義是需要與現實物質規律來驗證的,即用宇宙來驗證數學。所以我們說數學規律是從現在的宇宙產生的,但它有可以導向出過去的宇宙和未來的宇宙。至於為何,我也不太懂,是個物理問題了。
如此種種,都是在質疑現實。一個人會找這麼一個借口去逃避現實:你是誰?我是誰?我若不存在,我為何還要努力?
即朔源問題:
推導:
我看到一棟樓在那裡。
那棟樓於我而言,是一個印象,一個符號。
假如我沒去那裡,它存在嗎?
可是我看到了,或許是錯覺。
但我拍了下來,感光膠片證明,至少那裡有一個立體發出了光。(或是反射鏡反射的)
換句話來說,更多的捕捉光線的設備,越說明現實的真實。
最後可以肯定肯定有一棟樓存在,而且我看到了它的光。
同樣的道理,能用設備捕捉自己的光線,那麼就可以說明自己存在。此處不舉了。
其實最簡單的證明就是破壞外界,從而證明自己存在,比如砍倒一棵樹。
但是,但是,若是存在問題這麼好解決,它也不是哲學最最基本的問題了。
有人會一眼看出:
難道我在夢裡砍倒樹,就能說明夢裡的我存在?夢裡的世界存在?
解夢是精神上的,醫學上的,心理上我的,這麼專業,我不懂。
有人還會說,我覺得自己的夢是另一個現實,就是傳說中的莊周夢蝶了。那又如何證明解釋,哪個是真的?
我想了很久,恐怕無法證明。
最後只想到態度:
在夢裡做最好的現實,在現實做最好的夢。
能想到自己和世界的存在問題,這個我就已經很有意義了,即使物質不存在,但精神存在,這就夠了。
------@……...……,……......……………………......…………
當然了即使你用現實打敗了無數和夢,你也要明白現實的艱巨。
精神存在與空間存在及物質存在,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人類一直以來追尋的答案。也許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沒有一個神來回答這樣神一般的問題,所以我們找了基督和安拉。
存在主義作為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哲學二字,很多人(克爾凱郭爾所說的「群眾」、尼采直言的「民眾」、海德格爾談論的「常人」、薩特論及的「有人」)認為和哲學有關的同學都是非正常人(其實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成為一個不正常的人),認為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產物,認為哲學太飄渺太遙遠。
「哲學」的拉丁語里是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合成,即喜愛、智慧。哲學最樸素的意思就是喜愛智慧,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所以思考我們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問題和思考如何和在淘寶上買到最便宜質量又最好的衣服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只要你去思考,你就是哲學家
思考是為了讓我們活的更好,畢竟像笛卡爾、尼采這樣為哲學殉葬的人用手指頭都能數出來,不要害怕哲學讓你瘋掉
而存在主義,和其他的哲學流派相比對現代社會具有更大的意義,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當今的生活已經並將繼續受其影響,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或多或少的有著存在主義的味道。
一戰後,面對著由物質構造的現代社會,我們在享受物質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失去精神寄託之苦。這時候以個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存在主義出現了!然後,成為了一大批人的精神歸宿,說明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在恰當的時候切入市場是有多麼重要。
存在先於本質
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你之所是便是你所選擇的結果。就是說你先是有自我,再去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自我,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附在你的存在上,你沒了,你看過的電影,去過的地方,愛過的人,你的信仰就全都不在了。
少年們,趁還存在,多看些電影,多看看這個世界,好好去愛。
意向性
意識憑意向性指向(意向)世界中的對象。存在主義是和現象學解密聯繫在一起的,存在主義者認為任何意識都是對一個並非意識者的意識,意識的本質就是指向他者。對於「我」來說其他一切都是意識的產物,我們無論認識外部世界還是內部世界都是一個意識的指向性過程,我」僅僅是意識的主體,指向的客體便是「物」。即使我們在認識自己的時候,也是感到「他人」才反思到「自己」,此時的自己就是客體「物」
這就是個很神奇的理論。。。同時。。。也是存在主義的思想根基
他人是地獄
因為對於你來說,他人就是物。對於他人來說,你就是物。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把別人變成石頭,別人把你變成石頭,和自己把自己變成石頭都是很可怕的。愛情也是如此,好的愛情不應該把對方緊緊抓在手裡直到對方窒息死去。
克爾凱郭爾的人生階段理論:
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宗教階段
就是在說享樂、道德、信仰。
看到了一些人對宗教高於倫理表示質疑,認為亞伯拉罕在揮刀的瞬間,他就是作惡了。就算是上帝要求他這麼做,他也應該拒絕。
我是這麼認為的,我相信一種神性的存在,神不是指的某個個體,是一種本源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力量在推動。當上升到宗教階段的時候道德便僅僅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約束所存在,當神要求你這樣做的時候你面臨的不是選擇道德不道德,是你根本就不能去選擇,只能去遵循神的要求,遵循萬物根本的規律。
不誠
薩特術語,指的自欺。人有真實性(先在的狀況)和超越性(可能性)不誠的兩種形式
1、設法把超越性瓦解成真實性(分為自身主體和另一主體)
2、試圖把真實性瓦解成超越性
前者的一種情況就是在說「勞資這輩子就是這樣了,愛咋咋地。」另一種情況就是講「我媽讓我如何如何,上什麼學,選什麼專業,工作,老婆,房子,孩子,一輩子就都讓她規劃好了」
後者就是指的不能正視自己的過去卻又不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把希望寄托在中500萬彩票的人
本真
那些接受挑戰,生活在關於他們狀況真相之中的人,就是薩特說的「本真的」人
現代社會讓人變得趨近於雷同,看的、想的、談論的也都近乎相似。大眾傳媒代替人們去思考,黨派代替人們的信仰,主義代替人們做出選擇,這種時候擁有自由人格和獨立思想的人會顯得尤為珍貴。
尊重自由中的「自由」也是指的有限的自由,如薩特所說「自由是被迫的自由」以個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並不是肆無忌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起責任。
成為一個個體是我們必須承擔並堅持、但也許永遠不能實現的使命。我們要盡己所能的去活出最本真的自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身邊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生,彼此自由的把雙手伸向那些與他信仰不同的人
————————————————————————————
我避開了存在主義所有的悲觀情緒,像那些為之生為之死的人敬禮不要天真的認為存在主義就是一種積極向上選擇自我的哲學,在選擇的同時也要直視他黑暗的一面
生活 也是如此
————————————————————————————
真是牛啊 好答案
共鳴存在主義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尤其是疏離,隨著社會在物質世界的一路高歌猛進,個人與世界的疏離也不可阻擋,求解良方!
存在主義。hmm。
我的意義不在於被定義而在於人不是能被廣泛定義的東西。
精確地說是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是什麼,世界是我要求如是。
至於如何看待,我不能說,因為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決定。
我頭像的遊戲就是存在主義的作品
我不是學哲學的,所以很不專業。。。。
不過個人對於存在主義有相當的好感。存在主義是真正拋開虛偽的掩飾直面人對於虛無的恐懼而產生的哲學。科學和基督教一樣,只是一般人作為維護自己價值實在感的一種託詞而已,啟蒙運動儘管破除了陷入思辨和信條不能自拔的基督教經院哲學,但是卻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宗教形式--科學信仰,這無非是人們面對無限的自然和未知的死亡而逃避所採用的策略而已,科學似乎解釋了一切,儘管從根本上講,科學所思考的死亡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不是真正的死亡,但是卻完成了這個社會對於「死亡」的祛魅。
後來胡塞爾認識到康德所設立的「先驗」實際上是虛妄的神學幻象,從他試圖用現象學還原的方法把先驗知識徹底轉變成為真正可以得到的東西開始,理性把理性自己懸置,終於扯下來自己長久以來構築的虛幻面紗,直接面對的就是人們一直以來沒有觸碰到的真正死亡所帶來的無意義和虛無。胡塞爾的現象學不但沒有得到真正本質的知識,反而引發了深藏於人類無意識之中的不安。
存在主義就是這種無意義感的頂峰。無論是克爾凱郭爾對於黑格爾的嘲諷還是後來海德格爾對理性哲學的反思而步入詩的境界之中,都意味著我們真的僅僅活在自己的頭腦的幻象之中,別無其他。
科學,不過是我們的幻想而已。別當真,當真你就輸了。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存在的兩種狀態,寂:事物純粹的客觀存在。顯:介入主體活動的事物顯明狀態。陽明先生在500年前已經解釋了存在主義。
推薦閱讀:
※如何以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解釋群體與自我的關係?
※如何用通俗淺顯的語言解釋"存在主義"?
※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斯賓諾莎:存在屬於本質 對於存在與本質的關係 大家有什麼看法?
※如何理解加繆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薩特和米蘭昆德拉都是存在主義者嗎?
TAG:哲學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