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後搖的「後」是什麼意思?後現代主義嗎?


先說說後搖滾(Post Rock)這種音樂風格的一種定義吧

將搖滾樂中的人聲減到最少,甚至一點也沒有,純樂器來烘托氛圍,伴奏樂器成為了主角。那種自發性的合奏具有極強的顛覆性和宣洩意味的這種藝術形式稱為後搖。

我認為後搖渲染出來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意境,一種形而上的超脫感。

我待過後搖風格的隊,排練時在對音樂織體還有配器的承接上更多崇尚一種「推起來」的精神。把音軌一軌一軌往上loop是達到這個效果的一個途徑。

就像「後現代主義」一樣 兩者所謂的後 都是一種反傳統主義

由於後現代主義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評判價值的標準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從而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拘泥於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從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徹底的解放,也使人對於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這種顛覆放在建築、繪畫、文學等領域 能具象化的藝術中 和在音樂中 表現的效果和給人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語言文字功能與情感表達的關係 與音樂的功能有類似之處
「音樂幾乎不可能像文學那樣描繪具體的故事情節,也難以像造型藝術那樣『畫』出一個事物的形象即使是標題音樂,也不能像文學那樣具體而細微地描繪情節……音樂的主要功能是人的情緒情感的表達」(《曲式學基礎教程》謝功成 著)

再說說音樂在音樂治療的音樂引導想像技術中的作用
音樂的各種因素、如樂曲的形式、音量、音色和節奏為體驗提供了可預知的結構,因此為來訪者提供了安全感,而這種可預知性和安全感反過來又促進來訪者面對自己的情緒困擾和潛意識的活動,而面對潛意識的矛盾又進一步促進了情緒的釋放和對自我內心的理解,最終導致行為的改變(BurnWoolrich,2004)

雖然這是應用在音樂治療上的音樂
但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音樂的可預知性,可以給聽者安全感,對促進面對情緒困擾和潛意識活動有積極意義。

我列舉前面幾個例子想闡述的觀點就是:後搖風格音樂不能讓聽眾有明確的對接下來旋律和織體走向的預期,而且也沒有明確的情緒對應。聽眾只能根據樂感和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既往經驗來體驗音樂本身所帶來的感覺。

回到「後搖」這種音樂風格,它的誕生本意就是反傳統搖滾,對於傳統的搖滾曲式結構、織體等進行解構。

這種解構在我看來並不是一種無規則的解構,後搖音樂聽起來大部分還是很好聽的,不像二十世紀的很多微分音音樂和序列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太好聽。

當然,討論這些作品的意義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除去20世紀以來許多作曲家創作的作品本身被賦予的意義及其蘊涵的內涵之外,目前音樂界的確存在有一堆數學上、或者理論上很有意思但是聽起來就是很難聽的作品。

後搖對於「人」的關注(主要是情緒等感受層面),是後搖風格音樂如此有魅力的一大原因。

對於理解這種解構 先從我個人喜歡的幾首來聽聽看吧
Pg.lost 的Yes I am 【Yes I Am】_Pg.Lost-Yes I Am在線試聽

在歌曲3分20秒之後的一段推進之後有一個短暫的休止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段鋪天蓋地的釋放
在不斷重複中變化、再變化、再變化。
「Yes I Am」是聽眾理解這首樂曲語言上唯一明確線索

一首曲子結束了 是否有人能回想起這首曲子的主題 它在描述什麼 包含了什麼樣的情緒
在我看來,情緒對應並不明顯,聽眾獲得的是其中每一個樂段的張力。
同時不同的聽眾會根據樂曲中的織體 和聲 編配 走向 音量 調性等等因素
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感覺 比如寬廣感 明亮感 豁達感 清新感 不平衡感等等

大家或許能注意到,極弱和極強力度的銜接的運用
就是一下什麼聲音幾乎沒有,一下突然很強。
這樣的手法在後搖音樂中十分常見
這樣在音樂的表達上就與 「後」的意思貼合了

雖然說後搖風格音樂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效果
很多電影的配樂就是用的後搖風格音樂
但排開這些就後搖音樂本身來看的話
每一首後搖樂曲彷彿都在告訴人們這樣一句話

「我不要明確的表達,我就是不想明確表達,這就是我,我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彷彿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情緒但是不會告訴你具體的情緒指向。有的是音樂中各種效果、疊加、loop、失真、躁動、營造的氛圍的張力」

再聽聽這一首吧
RQTN的 All my feeling were fake All My Feeling Were Fake-酷我音樂

這一首感覺又不一樣了
基本上整首曲子只有一個旋律主題,就是最開始吉他四個音的簡單織體。
主題沒有轉調,也沒有變化,只有同樣的分解重複。
重複,再重複 長達將近9分鐘的樂曲,就彷彿在催眠聽者一樣

還有一首我覺得不錯的
She Left Me When I Was On The Battlefield - RQTN 【She Left Me When I Was On The Battlefield】_RQTN-She Left Me When I Was On The Battlefield在線試聽

這一首個人認為挺能發人深思的
Debout, Décharges Passives - RQTN【Debout, Décharges Passives】_RQTN-Debout, Décharges Passives在線試聽

當然後搖風格的樂隊和作品非常的豐富
這裡舉幾首例子想讓大家理解什麼是後搖音樂

人們向來對於指向不明確的東西是焦慮的,所以人們會投射。
而正好音樂與潛意識活動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即非語言性。

所以我認為每一首後搖音樂,都是一面鏡子,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具有著不可量化的巨大包容性。
而把容器填滿並品嘗它的滋味的,是聽眾本身。
聽到的是音樂本身,也聽到的是自己。

————————2016年5月6日更新————————

我相信,一個人安靜地、不被打擾、無理性思考地聆聽著音樂時
當自己感覺到心靈在隨著音樂流走的時候,身體會進入一種非常寧靜、靈感出沒的一種自在的狀態。

不妨跟著我一起,聽著音樂,藉由我聽以下這首後搖音樂,來看一看我在聽這樣一首曲子時,內心的感受究竟如何把。
我選的是這首:Caspian樂隊 Dust And Disquiet專輯的Rioseco(鏈接: 【Ríoseco】_Caspian-Ríoseco在線試聽)

第一秒,吉他美妙的泛音忽然出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開始放鬆下來,接下來是一段吉他的分解和弦。
14秒時,溫暖的bass聲音進入,隱約聽到在高音部分多了一軌吉他,幾個吉他聲部進來相互交映,彷彿我的思維一樣慢慢擴散開來。我開始覺得舒服和平靜,並且對音樂產生了好奇。我開始體會自己發散思維的這種奇妙的感覺。
1分2秒,鼓進入,把我發散的思維拉了回來,然後用明確的速度給樂曲定了一個基調,讓我在這趟音樂之旅上感覺到了安心。
1分27秒,大提琴的聲音緩緩進入,大提琴的保持長音,此時給樂曲帶上了一縷凄涼和悲傷的感覺。
我彷彿此時在夜間的公路上,頭頂上只有一盞路燈。路燈下只有我。我的面前什麼也沒有,但是光影下的我如此的清晰,周圍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隨著樂曲的進行,律動和旋律帶給我一種非常舒服的美感。
2分40秒,吉他開始用滑棒演奏,這連貫的美妙感帶著我,彷彿飄蕩在一片小船上。路燈下的我開始慢慢動起了身體,就像快進的畫面中隨著太陽動起來的向日葵。音樂,就如這陽光一樣,照遍了我身上的每一個角落。
4分30秒,樂曲開始進入了重複段,我覺得聆聽到這裡,感覺非常熟悉,配器慢慢變得簡單,我開始感到隱隱的不安。
果然,5分11秒的失真吉他,隨著我的不安,引領著音樂,開始躁動,開始迸發,開始共鳴。我的眼眶,也不知怎麼的濕濕的。打這段字的時候已經看不清顯示屏了。
7分01秒,電腦上foobar的Spectrum中的音柱告訴我,音樂的頻率開始集中在了282~1.4k的這個區間。
樂曲結束。一首樂曲處處皆是華彩,但已然落幕,留在腦海中的,那個路燈下的我的感受,卻能清晰地被我回憶起。

或許當你聆聽時,腦海里浮現的是另外一幅畫面感、感受完全不同的畫面。
而這恰恰就是後搖音樂的魅力所在。

雖寥寥數音,卻勝過千言萬語。

————————2017年1月9日更新————————

*加入20世紀音樂相關內容

————————2017年10月18日更新———————

*修改了一些用詞

我在答案中說過,目前音樂界存在有一堆數學上、或者理論上很有意思但是聽起來就是很難聽的作品。

當然,可能只是當下的人們大多聽起來覺得難聽,或許隨著人們聽覺的變化,曾覺得難聽的東西開始變得越來越能接受了。

有位研究音樂敘事的老師在介紹完一些從音樂敘事角度來分析的幾首後調性音樂後,說過一句話:聽覺上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不影響作品的偉大程度。

的確,比如傑克·波蒂《十四種狀態》中對14 stations of cross的隱喻,其中的宗教內涵、表演時呈現的角色設置、隨機性部分的呈現。

也不難看出新的作品出現的同時,新的理解音樂的體系也在逐步建立。


一開始我也將post-rock理解為後現代主義背景之下出現的音樂,將它少人聲、重器樂、重個人情緒的形式理所當然地與宣稱「一切有意義的都煙消雲散了」的、碎片化的、崇尚消解姿態的後現代主義社會聯繫起來。但後來聽多了就覺得它和後現代主義的精神還是不太一樣,基本百分之九十的後搖曲子都是有話要說的,也許它們要表達的精神或許是消解的,但客觀講它是有意義的追求的。
從形式上來說,後現代主義是要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就像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裝置藝術、拼貼藝術等,它們宣稱再也沒有所謂的「權威」,沒有所謂獨一的「準則」,從這點來看,後搖倒的確符合。且後搖的形式豐富,器樂的編排多樣,曲子內部也富於變化,有的曲子我甚至聽了好多遍都還是會有驚喜的感覺。


最初「後搖滾」的內涵是「反對經典搖滾樂的音樂」的意思
但是隨著搖滾樂內涵的不斷豐富,後搖滾的最初內涵已經不再有意義,現在只用來狹隘地表示器樂搖滾的這一搖滾樂的分支了==

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樂隊可以發現,90年代的樂隊mogwai、sigur ros、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tortoise等,樂隊間的風格具有非常大的差異;而本世紀以來新興的樂隊的風格則愈發模式化和套路化了....


個人覺得「後」主要是表達一種意欲顛覆的感覺。覺得我可以取代你了,你已經是過去時了。

後搖的初衷是「反搖滾」,他們認為傳統搖滾已經失去了他應有的精神,變成了爛俗的東西,於是從樂器在音樂中扮演的角色,整首歌的編排(沒有明顯的AB段,而且動輒長篇大論,總之徹底顛覆搖滾樂的編排套路),演唱方式(大部分沒歌詞),等各種方面來跟傳統搖滾唱反調。


用搖滾的配置與方式製作不像搖滾的音樂


我們經常會用到類似於
「後XX時代」這麼個詞。也就是XX不在了,卻又還受到其影響的這麼個時代。
同理,後搖,就是基本上跳脫了搖滾範疇,卻又受搖滾樂的一些概念影響的。不是搖滾的搖滾


後搖 Post-Rock,後朋克 Post-Punk。

Post-Rock,將電子音樂加入老式搖滾中,形成了一種輕鬆自由的音樂風格,多為純音。

這兩種搖滾類型,我都特喜歡。。推薦你幾個我收集的後搖特輯~
沉迷後搖〇..
【後搖催淚彈Ⅰ】
【後搖催淚彈Ⅱ】


Post Rock意味著真正的搖滾在當下並不存在了,其音樂格局在宏觀上是搖滾時代的遺產。


不專業。不太懂。

就想說一下。

古典和後搖在我看來其實是很相似的。
不過一個更加虛無,更加空曠。
但是另一個卻非常抽象。
只是聽的話也只能以樂器區分。
但是感覺卻極為相似。
都會有種氛圍,瞬間捕捉到你的情緒。
讓我有種,真的有人與我有一樣的經歷感覺。這只是小部分。

你可以在音樂里聽到所有你想聽的東西。


搖滾多講反抗
後搖多講孤獨
大概都是年輕人和世界作對的故事吧
所以有人講後搖是用玩搖滾的樂器來反搖滾,個人覺得不是很準確,二者大概是有重疊部分的,後搖是受傳統搖滾影響的
我覺得這更多是一種傳承的意味,是兩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獨立
當然我水平實在不高,想到哪就耿直地講到哪。


我舍友堅持說後搖就是後面一部分是搖滾 而且一反駁就 說你知道什麼! 完全無語


區別於搖滾,所以很多後搖樂隊都不說自己是玩搖滾的,後搖這個詞更多是聽眾和樂評人加上的。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後搖 (Post Rock) 與新世紀 (New Age) 音樂?
後搖愛好者多在從事什麼工作?
網路唱片店「月之詩 Lunar Poetry」背後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故事嗎?
如何假裝自己很懂後搖?
一人樂隊怎麼製作後搖?

TAG:後搖PostR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