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純音樂里聽出思想性?
看到那些交響樂賞析里,很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宗教、哲學、命運、人生等這些主題。請問,這些是創作者的原意還是後人的解讀?我怎麼就聽不出來呢?只是聽到了美感,其他的是怎麼聽出來的呢?
你確定你要聽出思想性嗎?我可以給你開書單啊!
話說,聽出思想性之前,你認譜不?讀起交響樂總譜能跟上速度不?能搞得清楚今晚演的是雙管編製還是三管么?聽得出這會子演的是主部、副部么?……相關的問題浩如煙海,這些都是你所形容的解讀音樂的基礎啊,沒有這個基本能力,那就有點束手無策了。
你提到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宗教、哲學、命運、人生等這些主題」都必須在譜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社會、作曲家個人經歷等等因素的解讀,在這個過程中,考證大量的歷史文獻、判斷當時的審美取向等等因素而得來的。
音樂本身就是音高用不同速度、節奏的組合。除了審美功能外,不承載任何諸如教育、價值觀、情感、階級鬥爭等任何其他功能。
很多人提到的思想性、教育性,都是人為加上去的,在人心中,不在音樂本身。
讀古文要看註解、考據典故。同理要想真發掘交響樂里的東西,文章大了去了。國內各大音樂學院的音樂學系裡,從本科生到教授,乾的都是這樣的事情。這裡面有個人的理解,但大多是通過科學的分析方法,儘力去還原作者的本意。
聽眾們沒有必要背負著那麼多學術目的去聽,太累,容易影響到欣賞情緒心態。如果一定要聽,從簡單的入手,先聽聽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等,再結合一點音樂欣賞的書籍(推薦外版書,中國人寫的有很多不靠譜)舉非常簡單的例子,你聽命運不可能跟你聽四季一樣。 你聽二泉映月不可能跟你聽賽馬一樣。你不能把聽進行曲聽成圓舞曲,夜曲。不可能把stravinsky聽成莫扎特。你聽小調的不可能跟聽大調的一樣。快的不可能與慢的一樣。所以,不可以說音樂本身不承載東西。 音樂本身是與人的情感聯繫的,與不同的文化有關係的。是相輔相成的。光有心,沒有客觀的音樂,不可能隨便產生所謂的「思想性」。
不同的音高的速度的組合都是有規律可尋而不是隨便放的。在對內心的衝擊上也是與文學,繪畫一樣的。只不過,文學最直白,繪畫也比較直白,音樂最不直白。當然,現在的文學繪畫,按照某些人對音樂的觀點來說,也是無法懂的。都只不過是些符號而已。
所謂的思想性,都是聆聽者附加上去的。你自己也可以為音樂附加思想,哪怕是別人聽不出來的思想。就跟紅樓夢一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好比一朵花,你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欣賞它,去分析它,可以俯視仰視正面側面,可以改變光線和背景,可以用X射線或者激光去照射它,可以用顯微鏡去觀察它,可以聞它的香,可以用手指去探索花瓣的質感,還可以欣賞它在地上投下的影子。但是不能把一個影子或者一種香味當作這朵花的終極意義。如果說某一首曲子表達了某種極有格調的思想,那麼這可以理解為某個聆聽者從一個比較巧妙的角度觀察到的花的影子,而不能說明這個影子就是一朵花所表達的一切。
你從音樂里聽到美感,就是很大的收穫了,我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音樂是純粹的形式之美,我為這句話傾倒不已。當然我也不排斥與此對立的觀點,即音樂具有思想性;對我個人來說,這兩種音樂態度可以並存,我可以時而沉溺於純粹的形式之美,時而為音樂的思想所啟迪。個人比較不喜歡背負什麼目的性的去聽音樂或者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純音樂要聽出「思想性」呢?天津文藝廣播電台有一個DJ,叫做歐陽,這個人是一個超級音樂發燒友。他講,對於音樂,僅僅是「好聽」就可以了。
古典音樂之所以生生不息,至今擁有那麼多的愛好者,並不是因為其中有多少深刻的「思想性」等待聽者去挖掘(那多累呀!),而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好聽。
情緒激蕩的時候去聽。
應該跟自己的經歷感悟,修養什麼的有關吧,每種音樂都有其特定的音樂曲調,我想這是區分這些音樂的本質吧!
哲理無法單純依靠形象傳遞,音樂只塑造聲音形象,無法直接表達哲理。音樂中的哲理只有一個來源,腦補。
推薦閱讀:
※周杰倫的歌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了?又是哪裡不一樣了?
※our last hope lost hope,資料不是很多,誰來介紹一下這隻樂隊?
※有哪些新手要知道的耳機知識?
※有哪些有趣的「空耳」現象?
※想給 6 歲的小女孩買架鋼琴,預算 1-2 萬,有什麼好的推薦?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