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波蘭軍隊騎兵砍坦克事件確有其事么?
我這裡有一個資料。出處是第三輕騎兵團第三騎兵隊一個排長的回憶錄。與傳聞不符。會不會是因這類交戰產生的訛傳。希望大家能給個答案。
Suwalki 騎兵旅,下轄三個騎兵團,一個炮兵團,輕裝甲部隊一部,部署部署位置是接近立陶宛邊境與東普魯士邊境地區,曾與德軍裝甲部隊交戰,戰果不俗。
——以上為回憶錄梗概
波蘭騎兵在開戰之初只參與過有限的幾次作戰行動。「長矛戰坦克」的故事則來自於1939年9月19日在沃爾卡·威格洛瓦附近的遭遇戰,波蘭騎兵陣亡100餘人。
這場戰鬥發生於開戰的第一天。當時波蘭第18騎兵團在掩護但澤走廊波軍總退卻的過程中,向古德里安率領的德國第19裝甲軍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師結合部發起一次攻擊,其中兩個執行迂迴任務的騎兵中隊正好碰上一個就地休息的德軍步兵營。波蘭人出其不意地揮舞著馬刀發起衝鋒,將猝不及防的德國步兵擊潰,然後就地組織防守。但在附近樹林里休整的幾輛德軍裝甲車(不是坦克)正好趕到。在20毫米機關炮的彈雨下,下馬作戰的波蘭騎兵們損失慘重,團長馬特拉紮上校和團參謀長當場陣亡。第二天,趕來採訪的義大利戰地記者喬治·帕拉達聽到關於這場戰鬥的消息。不知是他的想像力過於豐富,還是他輕信了德軍士兵帶有誇張色彩的描述,或是他看到了遺棄在戰場上的斷矛,總之「波蘭騎兵用長矛向德國坦克衝鋒」的神話就這麼傳開了。
另外,雖然一戰後騎兵持長矛衝鋒的戰例確實存在(如第二次摩洛哥戰爭中的西班牙騎兵),但二戰前的波軍騎兵早已不是1683年維也納城下的驃騎兵,其裝備也與一戰那種水平大不相同。長矛已於1934年從波蘭騎兵的標準裝備中消失。少量留用的長矛主要用於儀仗和懸掛旗幟。只是為了保持戰士們的勇武精神,騎兵平時仍有使用長矛的訓練。以當時波蘭的3團制騎兵旅來說,全旅6100餘人,除5100匹戰馬外,還有機械化車輛65台,配有輕機槍89挺、重機槍81挺、反坦克槍66挺、46毫米迫擊炮9門、81毫米迫擊炮2門、反坦克炮14門、75毫米火炮12門、40毫米高炮2門,重武器的數量與步兵野戰部隊相差不大(4團制騎兵旅的重武器數量更多),作戰方式也是以騎馬機動、下馬作戰為主,實際是一種機動性較強的步兵,只是在快速奔襲等沒有重武器參與的戰鬥中,才會使用馬上衝鋒的戰術。如果是真的與敵人的坦克部隊發生交火,騎兵一般會選擇主動退卻。此外,波軍的戰術也並非今人所想像的那樣落後。事實上在開戰之初,波蘭成功地分散和隱蔽了大部分空、海軍力量,只是因為武器性能的差距和領導者的無能,才導致了慘重的損失和迅速的潰敗。
為什麼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參戰的波、德雙方都未出來澄清這場戰鬥的真相,起因應該是雙方「周瑜打黃蓋」式的一種默契:波蘭人需要用這個故事讚美自己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德國人需要用它來宣揚第三帝國鐵流和「閃擊戰」的威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相逐漸被湮沒,更多的「證據」被加入進去,來證明這一傳奇的真實性。
比如在歐美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上,一些德國入侵前波軍騎兵調動的照片中因為出現了長矛(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長矛多半是為了懸掛旗幟),因此也被注釋為戰爭爆發後波軍騎兵準備去對抗德軍坦克。但反對的聲音始終存在。當電影《羅特納》公映後,一些參加過當年戰鬥的倖存老兵就公開發表不同意見,說明真相。
當然,即使「長矛戰坦克」被證明是子無虛有,也絲毫無損於波蘭軍民的形象。在1939年那種恐怖之中,波蘭人民和軍隊奮起反抗納粹侵略者的勇敢鬥爭已足以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某種說法是義大利記者看到德國坦克開過的戰場上躺著一支騎槍(天曉得為啥在那裡),之後腦補出來了這樣一個神故事。對於波蘭這個在戰前能自制戰鬥機(p.11系)和坦克(7ZP等等)的工業化國家,這種在中國都沒發生的故事,還是不要信的為好。
犯得著嗎?
wz.35反坦克步槍,100米距離可以有效應對德國Ⅰ號、Ⅱ號、Ⅲ號坦克和捷克LT-35、LT-38坦克,每個騎兵中隊有三支。
這個我還剛好請教過某為歷史很牛逼的解放軍叔叔,按他的說法,當時一次戰鬥時波蘭騎兵在和德國人(沒坦克)戰鬥,結果半路突然殺出德國坦克,於是騎兵大悲劇。後來這件事情不知道怎的就被人說成騎兵打坦克了
騎兵打坦克這個事情,一是需要騎兵夠不怕死,二是需要坦克夠廢柴
1949年1月6日16時,在杜聿明集團被華東野戰軍追上包圍(1948年12月3日)34天後,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騎兵團奉命準備打突圍之敵。
國民黨軍徐州「剿總」所屬的戰車獨立1團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裝甲部隊,蔣介石之子蔣緯國曾擔任過團長。該團1營被擊毀多輛坦克,剩下15輛完好的,部署在陳官莊「剿總」指揮所北面約200米處的田野上,一方面屏蔽「剿總」所在地,另一方面作為杜聿明手中最後一張王牌。該團1營的主要軍官已得到命令,在萬不得已時,坦克要搭載杜聿明和高級將領突出重圍。
我軍發起總攻後,敵戰車獨立1團1營副營長吳秀章帶領15輛坦克冒著我軍炮火衝到指揮所,尋找不到杜聿明,決定向西南駐馬店方向突圍,1月9日早晨,逃到永城西北的會亭集附近。
1月9日清晨,3大隊偵察組向大隊長王儉元、教導員劉振亞報告:「敵人坦克已經向這邊來了!」王儉元立即命令3區隊隨同大隊出發,並命令通信員通知1、2區隊隨後跟上。順著聲音,3大隊從會亭集向夏邑方向搜索前進,到了胡橋以西的關樓、吳庄,北面隆隆的馬達聲越來越響,只見遠處6隻黑色「烏龜」在蠕動。還沒等王儉元下令,騎兵們就開始向坦克射擊,子彈把坦克打得火星四濺,但美製M3A1坦克的裝甲輕鬆地抵禦了騎兵們輕武器的射擊,毫無顧忌向前行駛。敵坦克繼續向西逃竄,逃至會亭集西北的火神廟附近時,其中一輛掉進溝里,裡面的敵人一個接一個地爬出來,想鑽進前面坦克繼續西逃,3大隊騎兵迅速包圍上去,將第1輛坦克和大部分想要逃跑的敵人俘獲。
王儉元一面讓人搜查坦克,一面審問俘虜,然後,帶領3大隊繼續向前追趕。這時,團參謀長程朝先趕到現場,他讓通信員朱惟金傳令各大隊立即備馬準備投入戰鬥。
追殲敵坦克
1大隊在劉集逼降千餘敵人後,團里再沒有交給他們任務,奉命在會亭集西北的劉大庄休整。
一天早飯後,2區隊副區隊長王廣華在庄頭上遛馬,聽到遠處有槍聲,遠遠地看見田野里駛來敵人的坦克。
大隊長孟昭賢立即讓號目馬文祥吹起緊急集合號,和副大隊長張遵三、支部書記張德才一起,指揮先期趕到的2區隊和1區隊迅速向敵坦克追了上去。追上敵坦克後,孟昭賢令2區隊和後趕上來的3區隊從兩個方向發起了衝擊,以形成夾擊之勢。他們向敵坦克射擊、投彈。但儘管火力很猛烈,這些戰術對打擊步兵也很管用,但對坦克卻不起作用,敵坦克仍繼續向西逃竄,一些騎兵還受了傷。
2區隊長王永豐和副區隊長王廣華率隊邊打機槍邊向前沖,王廣華先向坦克投了兩顆手榴彈,利用靠近敵坦克的一瞬間,大叫一聲「爬上去」,第一個跳上了敵坦克,隨後蔣步寬和郭長青也跳上了坦克。他們折彎了天線,砸壞了潛望鏡,迫使敵坦克行進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忽然,敵坦克炮塔轉了起來,王廣華等人站立不住,急忙跳下坦克趴到附近的墳地里。稍停,敵坦克慢慢停下來,蓋子打開,一個駕駛員鑽出來慌慌張張地往前面的坦克跑,被王廣華一槍打中了嘴巴負傷被俘。這時,敵坦克舉出了白旗,王廣華登上敵坦克接受了投降,這樣1大隊俘獲了第2輛坦克。
剩餘4輛敵坦克則繼續向西南逃跑。孟昭賢留下部分騎兵處理俘虜和坦克,帶領其他人員繼續追擊逃
竄的敵坦克。他們不斷地向敵坦克射擊、投彈,但未能起作用,有的同志手榴彈已用光了。王廣華、袁化先、杜津民等同志企圖用「跳下馬、再跳上坦克」或「直接從馬上躍上坦克」的辦法,逼敵投降,均沒有成功。副大隊長張遵三指揮機槍組,繞過去迎頭阻擊,效果也不佳,敵開路坦克用「37」炮和重機槍還擊,張遵三頭部負傷,1區隊長袁化先身負重傷(後在後方醫院犧牲)。孟昭賢急令部隊與敵坦克保持一定距離,讓部分人員把傷員後送,自己帶著其他人員繼續追擊。
行至會亭集東南方向的一片野地時,1輛坦克陷在泥坑內,轟轟地加油企圖開出,但履帶下都是污泥和水漿,光打轉不能前進。1大隊迅速包圍上去,坦克內的機槍和火炮還擊了一陣子,見前面坦克已經逃走,只得投降。
光榮載戰史
敵坦克繼續西逃,1大隊繼續追擊。忽然前面遇到一個小河溝,敵坦克怕陷入河中,先是停了下來,然後突然掉回頭來,和追擊他們的1大隊形成面對面,一面隆隆地向1大隊衝擊,一面集中平射炮和機槍猛烈開火,火力十分兇猛。大家急忙下馬,在一片墳地散開,集中火力向敵坦克還擊。一陣衝擊之後,敵坦克繞過一條小河溝後繼續向西逃去。
孟昭賢一面令黨支部書記張德才帶領部分人員迅速把傷員和烈士遺體後送,一面召集剩餘人員,明確表示「不能硬拼」!他考慮到坦克雖然裝甲厚,火力猛,但坦克里的人也是人,他們也要呼吸、吃飯、喝水,只要緊追不捨,就會有機會。於是在以後的追擊中,他指揮剩餘人員採取窮追、緊纏、硬憋的「狼群」戰術,一般情況下,與敵坦克保持著一定距離,成扇形進行尾隨追擊,遇到有利地形立即衝上去,朝天線、駕駛孔等處投彈,有時還將幾個手榴彈捆在一起投。
這時,3大隊部分人員趕了上來。
到白廟北附近的小常庄時,由於長時間的打炮和
快速行進,再加上嚴重超員,坦克內熱不可忍,被迫無奈,這輛坦克打出了白旗。
最後的兩輛敵坦克仍然向西逃跑。1大隊人員和3大隊3區隊人員仍然繼續追擊。追到亳縣東北楊庄,又1輛坦克陷入溝里,坦克里的敵人想逃到前面的坦克上,2個大隊的騎兵縱馬飛馳上去,連人帶坦克一齊控制。
最後一輛坦克仍然頑強地向西逃跑。這時,騎兵們的馬匹已十分疲勞,許多已跑不動,不斷有人掉隊。孟昭賢挑選了20餘匹體格較好的馬,帶領王永豐等20多名騎兵繼續追擊。這時天色漸晚,到亳縣蘆家廟附近時,敵坦克發出幾聲轟隆隆聲響後終於停了下來投降。
至此,從陳官莊突圍出來的國民黨軍6輛坦克全部被我軍俘獲,從早上8時到晚上8時,騎兵團兩個大隊追擊12個小時,行程100餘里,俘獲坦克6輛,
偏個題,轉一個維基上的卡莫羅戰役,波蘭騎兵以少勝多幹掉過紅軍哥薩克騎兵的戰役。
卡莫羅戰役一譯科馬魯夫戰役,是1920年8月31日發生在波蘭境內的一次戰鬥,是波蘇戰爭後期的一次戰役。由於參戰人數的原因,這次戰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規模最大的騎兵戰,有時也被稱為1813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騎兵戰,或扎莫希奇的奇蹟(烏克蘭文學中)。
由於蘇聯第一騎兵軍在利沃夫戰役陷入泥潭,導致蘇聯軍隊在華沙戰役中被波蘭軍隊擊敗。8月31日,蘇聯第一騎兵軍在謝苗·布瓊尼的率領下,放棄圍攻利沃夫,去支援撤退的蘇軍。當他們到達扎莫希奇附近的卡莫羅,波蘭軍隊已經布置好了防線。結果,波蘭騎兵大敗蘇聯騎兵,著名的第一騎兵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戰爭背景
1919年,新建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和蘇俄開打,牽涉到的還有烏克蘭地區的各方軍閥政權,這場戰爭就是波蘇戰爭。雖然蘇聯紅軍一開始因為內戰而無力抵抗波蘭軍隊的進逼,卻在1920年春夏之際得以把大批兵力動員到東歐前線,欲把波蘭和親波的烏克蘭軍閥一路驅趕到中歐,波蘭節節敗退,存亡岌岌可危。
1920年8月,波蘭陸軍在瀕臨戰敗的情況下發動大反攻,紅軍在戰略錯誤、派系不合等原因下潰敗,這場戰役被稱為華沙戰役,更有一個知名的稱號「維斯瓦河的奇蹟」,是歷史上波蘭對俄作戰取得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Komarow」。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 File:Komarow.png根據CC BY-SA 3.0授權
在這一年的8月17日,一支330人的波蘭部隊在利維夫附近的一個車站中血戰十一個小時,終於以318人戰死或被處決的代價拖延了一整天,給予紅軍戰略上的嚴重挫敗,被稱為「波蘭的溫泉關」。
蘇聯的第一騎兵軍成立於1918年,是紅軍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內戰中戰績輝煌,多次擊敗白軍。這支部隊參與了上述的戰鬥,儘管損失輕微,仍因此失去了動力和珍貴的時間,無法及時加入華沙戰役,對紅軍的大敗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騎兵軍的指揮官謝苗·布瓊尼在主力大敗後才揮軍北上,攻擊由約瑟夫·畢蘇斯基指揮的波蘭軍隊的右翼,然而卻在利維夫和西布格河上游的激烈交戰中難以前進,行動拖延。當第一騎兵軍在1920年8月30日抵達扎莫希奇的時候,波蘭陸軍已經完成重新部署,在該區域組織出一道防線。
前哨衝突
8月29日,蘇聯第一騎兵軍和波蘭第一騎兵師第一次交鋒,一個波蘭的「特殊營」從哥薩克人的後方反擊,打了一場成功的牽製作戰;同天較晚的時分,波蘭第一烏蘭團攻擊數個缺乏保護的紅軍單位,俘虜150人、三門火炮和七挺機槍。
隔天,紅軍繼續向扎莫希奇邁進,但是難以突破波蘭陸軍的機動防禦。堅守在要塞中的守軍包含烏克蘭第六步兵師的殘部、一個團和兩個營的波蘭步兵、三輛裝甲列車、一些較小的單位(共700挺刺刀、150把軍刀),同時波蘭第一騎兵師移駐城市西側的兩個小鎮上,其中一個小鎮叫做卡莫羅。
終於抵達扎莫希奇後,布瓊尼只剩下三個選擇:一、攻打重重防禦下的城市,二、試圖突破城市西側森林中的波蘭第十三步兵師的防線,三、或向更西邊20公里外數量不明的波蘭騎兵進攻。雖然對敵方的軍力缺乏情報,布瓊尼仍選擇從西側繞過扎莫希奇,並認為不會遇到頑強抵抗。
第一階段:奮身纏鬥
1920年8月31日清晨,紅軍的一個騎兵旅跨越沼澤向波蘭人的北方前進,紅軍第十一騎兵師在一座小鎮中和波蘭步兵交戰,紅軍第六騎兵師卻在城市西 側被波蘭步兵重創。早上六點,兵力200人的波蘭第二「羅基特拿」騎兵團奉命奪取己方騎兵戰線北方的255高地,並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得手。
不久之後,該騎兵團目擊一個龐大的俄軍車營,該車營和紅軍騎兵混雜且陣列紊亂,波蘭人毫不遲疑地勇猛衝鋒,在敵軍的後衛造成大量死傷,但是俄軍隨後反擊,波蘭人被迫棄守高地,退往附近的Wolica Sniatycka小鎮(地圖上正中央的小鎮),該鎮隨後又在交戰後淪陷。
俄軍在佔據255高地之後嘗試繼續前進,卻被機槍火力阻擋;早上十點,波蘭第九「小波蘭」烏蘭團發動反擊,重奪255高地,俄軍數次反撲都被擊退;波蘭第八「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烏蘭團則重奪了Wolica Sniatycka小鎮,俄軍丟棄了大量重裝備和布瓊尼的指揮車,布瓊尼本人僅以身免,紅軍第四騎兵師潰散。
十二點,波蘭第九團向高地下的俄軍第十一騎兵師發動另一次衝鋒,後者被派來接替潰敗的俄軍第四騎兵師。經過激烈戰鬥,俄軍擋下了進攻,雙方都承受慘 烈傷亡。俄軍第十一騎兵師在半小時的戰鬥後撤退,但是波蘭第七騎兵旅的兵力嚴重損耗。波蘭第九騎兵團在這次戰鬥中也因友軍炮火誤擊而產生嚴重死傷。
波蘭第六騎兵團被當作預備隊,直到此時才往高地下方發起追擊,他們往紅軍騎兵的左翼衝鋒,後者混亂的向扎莫希奇撤退。波蘭第十二「波多里亞」烏蘭團接手追擊的任務,帶給俄軍更多傷亡,直到下午五點才停止。
第二階段:誰與爭鋒
大約下午五點,波蘭第八騎兵團在Wolica Sniatycka小鎮附近遭到紅軍騎兵的又一次攻擊,為了對抗這個威脅,整個波蘭第六騎兵旅(第一、第十二、第十四烏蘭團)都被投入衝鋒,經過這場大規模衝擊,此處的俄軍向北後撤。
在短暫的休息後,紅軍在本戰區實力最強的俄軍第六騎兵師終於突破波蘭步兵的包圍圈並抵達主戰場;同一時間,剛結束追擊的波蘭第六旅正在 Niewirkow小鎮歇息,第七旅也向東北方向這裡前進會師,但在半路上目睹了Wolica Sniatycka小鎮附近的森林中開始出現的龐大俄軍戰線。
俄軍第六師(包含六個團)組成了戰線,但並未發起進攻,波蘭方面的指揮官尤里烏什·隆美爾(德國名將隆美爾的親戚)則下令所有能行動的部隊都發動總攻擊。波蘭第八、第九團向俄軍正面衝鋒,第一烏蘭團奉命向敵軍右翼衝鋒,第十二團的殘部不久之後也從Niewirkow小鎮前來加入,向俄軍後方衝鋒。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的俄軍在半小時後下令撤退。
俄軍唯一的退路通往東方,路上有波蘭第二軍團步兵師的陣地,紅軍付出極大的代價才突破封鎖。戰役在傍晚以俄軍的敗退結束。
結尾與後續
波蘭第一騎兵師向逃亡的敵軍追擊,俄軍雖然突破封鎖向東撤退,仍陷入混亂。9月2日,波蘭第六騎兵旅在瓦什丘夫包抄了俄軍第四十四步兵師,後者的其中一個團慘遭殲滅(僅一百人存活被俘)。第一騎兵軍在1920年9月5日丟了赫魯別舒夫,隔天又被攻陷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可以說是一路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作戰決心和攻擊能力。
1920年9月20日,從第二次尼曼河戰役中抽出的波蘭部隊入侵紅軍控制的沃里尼亞地區,紅軍第一騎兵軍面對四面八方的攻擊而崩潰,羅夫諾在18日淪陷。波蘭士兵在九月底到達斯盧奇河,接近俄軍發動整場攻勢之前的陣線。
第一騎兵軍因為損失太過慘重,被從前線抽離、派到後方處理白軍的殘部,直到雙方在十月簽訂停火協定之前都沒有返回東歐。
波蘭騎兵最後的輝煌
卡莫羅戰役對紅軍第一騎兵軍來說是一場徹底的災難,擁有兵力和科技優勢的紅軍未能把部隊組織起來,各單位分別發起的攻擊最後都蒙受挫敗,缺乏聯絡和偵查更讓俄軍慘遭重創。本次戰役也讓人確認騎兵衝鋒的威力猶存,絕不是淪為騎馬步兵。
被擊敗之後,紅軍指揮高層失去了對部隊的掌握,士氣和紀律低下的紅軍─特別是「紅色哥薩克」─傳出多起暴力事件,引起民眾之間反感。第一騎兵軍更有紅軍之中罕見的反猶行為,曾傳出謀殺猶太人的事件。
在8月31日主戰場的騎兵戰中,波蘭僅有六個團、約一千七百人,紅軍第一騎兵軍總兵力卻高達二十個團、一萬七千五百人,即使部分紅軍被擋在戰場外 圍,兵力仍然相當懸殊,沒人想過會有如此戰果。波蘭軍隊在卡莫羅戰役中損失約五百人和七百匹馬,沒有人被俘;紅軍並未公開損失,外界估計陣亡人數約四千 人,另有大量士兵受傷或被俘。這個問題很眼熟哈,鄙人在百度知道已回答,
引用維基資料:
克羅加提戰役(波蘭語:Bitwa pod Krojantam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戰役中發生的一次騎兵衝鋒戰鬥,發生於1939年9月1日波美拉尼亞克羅加提的一個小村子附近。波軍沿著普魯士東鐵路自丘涅希(Chojnice)7公里處,以騎兵攻擊德軍步兵營。在攻擊途中,波軍騎兵受到附近德軍裝甲運兵車的機槍攻擊,被迫撤退。波軍聲稱由於德軍攻勢受阻,算是達成了任務。
這場戰鬥發生於戰爭的第一天,也是突丘拉森林戰役的一部分。這個事件後來有一名記者來戰地採訪,並看到成群馬匹與騎兵的屍體,誤認為波軍騎兵攻擊德軍戰車,成為一個著名的誤解。納粹宣傳機關利用這個事件,宣揚波軍誤以為德軍戰車是《凡爾賽條約》限制下所製造出來的假戰車,而以長矛與馬槍對其衝鋒,造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波蘭騎兵的錯誤觀念-------------------------------------------------------------------分隔線
簡要論述一下,波蘭軍騎兵部隊沒有主動出擊過德軍裝甲部隊,根據相關文獻,是穿插的德軍裝甲部隊偶遇到撤退中的騎兵,由於波蘭騎兵欠缺反裝甲武器,所以一敗塗地,謠傳波蘭騎兵手持長矛企圖洞穿坦克裝甲應是部分迂腐學究的想像,但是波蘭軍的英勇亦並非空穴來風,當時波軍是有幾樣殺手鐧,比如WZ.35馬諾斯奇克反坦克步槍,是二戰初期單兵反坦克神器,另外波蘭軍中也不乏勇將,比如Roman Edmund Orlik中尉,來自波蘭Wielkopolska騎兵旅,在1939年9月19日Sieraków的戰鬥中獨力擊毀了7輛德軍坦克,事後統計,他在整場戰役中以他的兩人編製超輕型坦克TKS(重2.6噸,體積比現今的農業拖拉機還小)共擊毀了德軍使用的捷克制10噸重的坦克35T型,甚至還有26噸重的四號坦克合計約15輛,其座車與其犧牲品的巨大技術差距之懸殊令人咂舌,這些也許是那些學究們炮製出英勇波蘭騎兵衝擊坦克的現實依據。
隨便繞開了扯點別的,大波波並不是總那麼弱,其實在歐洲那個民族流動異常大,成分異常複雜,互砍如此頻繁的地區,稍微手軟一點的民族早完蛋了,根本不會象大波波這樣還佔了東歐平原那麼大塊地盤,大波波的人口和地盤在歐洲除去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外,只列在歐洲五大國(英法德意西)之後,和西班牙的體量相近,只是近代以來太菜了,被德國和俄羅斯來回虐,才給人羸弱的感覺。
大波波最輝煌的是和立陶宛組同盟國家的時候,經常打進莫斯科虐俄羅斯人,還長期統治烏克蘭人,烏族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長期被大波波統治,才逐漸和俄羅斯人分離成兩個迥異的民族的。
大波波的騎兵更是具有輝煌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曾經是東歐平原上阻擋異教徒進攻最強悍的一支武力,屢受教皇嘉獎。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翼騎兵」,http://baike.baidu.com/view/304221.htm 身後有羽毛狀的裝飾,既漂亮又勇猛,所以波蘭軍隊中有騎兵的編製,應該是歷史傳統的某種延續,具體作戰的時候,騎兵應該還是能保證一定的機動性的,然而去干坦克就太扯了,之所以有這種悲劇,可以參考李宏傑的答案
挑滑車嘛
確有其事。到了那個時候沒辦法了,不去砍坦克又能怎麼著?徒手拆坦克?
戰爭局勢到了那個時候,是兵就得上,至於你說對方是坦克部隊-----波蘭司令也想用坦克打坦克,問題是沒有坦克啊。不是騎兵就是步兵,步兵還好點可以挖戰壕,騎兵你不去沖坦克還想在後方養膘?
騎兵部隊追殺潰退的德軍步兵。然後裝甲部隊來支援了,就出現了「騎兵打坦克」
怎麼會問出這種問題
記得以前有個研究二戰的哥們跟我說這個波蘭騎兵衝擊坦克的事情,實際上是一支不大的波蘭騎兵部隊襲擊德國裝甲部隊的一支落後於主力的維修隊。是去衝擊那些德軍官兵而不是去衝擊坦克。
我會說初中歷史課本上提到了嗎……
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讚揚波蘭軍隊作戰英勇,也提到過波蘭軍事高層迷信騎兵可以衝鋒。他還說戰爭之前就對波蘭軍隊高層此種「短視與無知」表示憂慮。事實證明波蘭白白犧牲許多優秀而又英勇的軍人。
據此推斷:波蘭騎兵很可能衝擊過坦克,發現這樣的戰術等同於自殺,當然不會再次採用了。
基層軍官又不是傻子,白白讓兄弟喪命的事情也不會做。只是在面對一場閃電般的侵略戰爭,有著強烈民族自豪感的波蘭軍人,在孤立無援時會不會做出這樣的自殺式衝鋒也很難說。
書中沒有具體提到某個戰役波蘭動用騎兵衝擊坦克,只在第九篇尾聲第四十章結論-戰爭第一階段一節中提到: (波蘭)這些兵力在裝備和用兵思想上又極為落伍,甚至仍然把信念寄托在大量的乘馬騎兵之上——當他們面對著德軍的坦克時,也就被證明出來是一籌莫展。
當時法國也軍事思想也不算多麼先進。同樣小節中有一個括在注釋里的故事:我的一位法國朋友,當時在馬斯河負責某一地段的防務,他曾經要求上級准許採用這樣的措施——伐木阻路,遲緩德軍坦克,但上級卻告訴他道路應該保持暢通無阻,以供法軍騎兵所用。這些騎兵確實進入了阿登地區,可惜進去比出來還快。他們拚命地逃跑,而德國坦克也就是在後面拚命地窮追不捨。
或許法國人也這樣干過呢。
是一支被圍的波蘭騎兵突圍,撞到了德國的一個裝甲部隊,不過只遇到了步兵
然後開打,打輸了
好像是《戰爭史研究》上有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二戰期間的波蘭騎兵。波蘭是一戰後東歐軍事強國,對自己的軍事實力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都有清醒地認識,馬匹的作用只是快速行軍,機械化步兵效果當然更好,但是他沒有啊,馬倒是有很多,有什麼是什麼吧。但是遇到裝甲部隊必須下馬步戰這是波蘭騎兵作戰條例中明確規定的。至於說騎兵戰坦克,這應該來自戈培爾的宣傳。
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是的確有德軍坦克被弄癱瘓 好像是德軍某型號坦克比較小乘員少 而且因為觀察孔是開的 所以被插了騎兵槍搞死觀察兵 以致坦克成了瞎子。。。
=_==_==_==_==_==_==_==_=
附上那本書的信息
(*/ω\*) http://m.douban.com/book/subject/1881832/?session=d0deb00b
ps書在家裡 不能拍照=_=
沒有發生過!
波蘭騎兵是馬上機動,馬下作戰。只是因為大家聽說是騎兵戰坦克,就想像出來罷了~~~
可能是受紀錄片影響,因為在表現兩國戰鬥力差異上,一面拍德國閃電戰坦克,一面拍波蘭騎兵師。
波蘭騎兵的確很出名也很出色,但是還沒有蠢到被派去與坦克戰鬥的地步。
推薦閱讀:
※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國力軍事上差距大嗎?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是否是必然?
※平時在稱呼上都是Lord,那麼侯爵,伯爵這些什麼時候使用呢?
※天國王朝這部電影中,哪些情節是虛構的?
※波蘭領土、人口、歷史都不差,為何近代以來沒有成為歐洲大國?
※羅馬帝國有什麼鎮國神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