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獨立贏得抗日戰爭?

如果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美蘇終於和日本玩兒上了),中國是否會輸?


1944 年 1 月 5 日,崇仁親王發表《作為日本人對支那事變的內心反省》講話,列舉了日本自甲午戰爭起侵略中國的事實,揭露日本軍人的殘暴行為,稱日本對中國 「無所不取,掠奪殆盡」,並特別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男女關係極為嚴肅,強姦等於絕無僅有;對民眾的軍紀也特別嚴明,決非日本軍隊所能企及」,「在這種情況下,中共若不猖獗,那將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中的第一奇蹟了吧。在我看來,這樣的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共對陣的。


中國抗戰,首談決心:

老蔣的決心是很大的,先期的部署也是完整的,但是決心最大的肯定是老毛,畢竟他不是坐江山的人,抗戰成敗對他的既得利益損失都不是很大。

二談日軍實際佔領的區域,基本以交通線和河道為主。

上圖為1940年的實際佔領區,河北大部,山東江蘇上海全境,安徽,湖北浙江大部,福建和廣東都只是零星的港口,到戰爭接近末期的1944年才勉強利用了國民黨軍隊的失誤短暫地打通了京廣線(攻克長沙)。所以日本後勤能力,軍隊數量等根本不足以佔領全中國,如果缺乏公路鐵路河道等運輸手段基本是進不了中國的,就像希特勒打蘇聯也勉強到達了莫斯科郊外,然後再也進不了一步了。

三談軍隊,初期日軍攻無不克的原因如下:
1. 裝備:一開始囤積了那麼多的石油,鋼鐵,所以坦克飛機開路,是個部隊就有機槍大炮支援,不像川軍基本最多就人手一隻步槍,還有大刀。
2. 戰術素養:經過甲午,日俄以及30年代的中日衝突洗禮,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基本在戰術素養上已經高中國軍隊幾層了。
3. 士氣:日本軍隊基本都是會打到最後一個人的,國軍的軍隊在抗戰初期都是一觸即潰的,以前軍閥混戰都是鬧著玩的,哪裡看過這漫天的炮火,飛機和軍艦。

所以當該消耗的都消耗掉了,該捏的軟柿子都捏完了,水分都去掉了之後,日本人就再也占不了什麼便宜了,進不去出不來,剩下的事情其實對於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很簡單:
1. 等國際支援,美國的原子彈後來還真扔了下去。
2. 消耗戰,你的佔領區沒法徵兵沒法生產,我的後勤基地在改造之後可以大量生產軍備物資,同時到處可以徵兵。

當然44年的時候國民黨因為輕敵丟掉了長沙河南廣西等地,但是新佔領的區域日本人還是只能控制核心區域,對於周邊的農村和道路的控制力度很有限,無法利用所謂的大陸交通線從他們經營許久的東北獲得後勤補給。

所以結論是不言而喻的,美國蘇聯的介入只是加快了日軍的崩潰,從根本上來說中國還是有贏得戰爭的能力的。


  問: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問:你想,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

  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說,除了主要地看中國自己的力量之外,國際間所給中國的援助和日本國內革命 的援助也很有關係。如果中國抗日統一戰線有力地發展起來,橫的方面和縱的方面都有效地組織起來,如果認清日本帝國主義威脅他們自己利益的各國政府和各國人 民能給中國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來得快,則這次戰爭將迅速結束,中國將迅速勝利。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 《論持久戰》 毛澤東 一九三八年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然能贏。

有句老話,叫做「外行看武器,內行看後勤」。廣義一點,我們可以把後勤也包括工業能力和資源。

日本這兩方面的情況,意味著全面侵華是取死之道。

首先,美蘇最多只會做到不武力介入,而不會真的「和日本玩上了」。

就地緣政治而言,美國從來不會希望其他地區出現霸主。或者這麼說,對於任何一個大國來說,都不會期望其他地區出現出自己以外的霸主。只不過這個問題對於美國更為顯著。美國與世界島(歐亞非大陸)相隔甚遠,施加影響力的能力有限。如果一個地區出現了霸主,那麼美國往往就難以向這個區域施加影響力,也更無從獲取利益了。

日本在東亞的擴張,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是對美國不利的。美國早在1930年代,就有系統的針對日本的戰爭方案(橙色作戰計劃)。尤其要考慮到,美國在東南亞有著巨大的利益存在,如果允許日本在東亞肆意發展,那麼日本的軍力就可能阻斷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這無疑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即便美國的孤立主義佔了上風,而不介入中日戰爭,它也不會和日本走到一起去。對日禁運是必然的。歐洲國家也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日本不打美國,美國就會樂於坐收漁利,不斷向日本出售其亟需的戰略物資。這種說法是無視歷史。歷史上美國在珍珠港之前不但已經對日禁運,而且要求日本退出中國。

對於蘇聯來說,這就更不可能了。日本和蘇聯接壤。而且是和蘇聯脆弱的遠東地區接壤。蘇聯早在1920年代初期就積極影響中國的軍事和政治,試圖排除日本。這就是為什麼蘇聯會援助孫中山。

早在1920年代就積極壓制日本在華勢力的蘇聯,有可能在1930年代支持日本侵華么?蘇聯即便不出兵,也會向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

所以,不要把歷史上各大國的態度當成一種偶然,在各國思路的背後是深刻的地緣政治。

————————————————————————————

另一方面,日本全面侵華有三大嚴重缺陷:

1. 沒有預先的全盤規劃,作戰行動缺乏系統性。
2. 缺乏足夠的資源來遂行長期的總體戰。
3. 缺乏對於現代民族主義的認識。

全面侵華的開始,是明顯的「下克上」的結果。日軍在此之前缺乏統一的戰爭規劃。對於具體的進軍路線、所需的資源、人力等問題,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因此,整個戰爭過程非常混亂,沒有一個全盤規劃。

這個問題,在小的戰爭中問題不大,但是對於征服中國這麼一個巨大的問題來說,就是致命的。它意味著日本在一開始並沒有真的做好征服中國的全面準備。

日本之前總是把與中國過往的戰爭當成一種合理的預期。尤其是在東北的案例。發動戰爭的人以為這是一棟破房子,在門前踹一腳,整個房子就倒了。遺憾的是,這房子雖然很破,但也有上萬個平方米,日本如何賣力的踹,也是倒不了的。

對於發動一場戰爭來說,你永遠可以選擇你希望的方式來發動,但往往不能按照你期望的方式結束。保證一個穩妥的結局,是所有戰略家的夢想。而就當年的日本來說,基本上沒有人具備「戰略家」的資格,頂多只是賭徒。

日本侵華爆發出來的最嚴重的問題,是資源。從資金到石油、橡膠,再到人力。日本沒有一項不缺的。歷史上日本襲擊珍珠港,是因為他們計劃攻佔東南亞,他們知道一旦向東南亞動手,就等同於與歐美開戰。那裡是歐美的殖民地。與其等到強大的美軍來找自己的麻煩,還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而之所以要攻佔東南亞,是因為全面侵華已經導致日本資源全面緊缺,經濟瀕臨崩潰。對於日本當時的南下方案,有一個成語可以說再貼切不過了——飲鴆止渴。

因此,日本當時其實是處在一個進退維谷的位置。

要麼,攻佔東南亞,獲取必要的資源,但是必然與歐美開戰。

要麼,儘快結束中國戰事。

在1941年末的情況看,想要短時間內打敗國府,這是不現實的。日本需要更多的軍隊,更多的武器,更多的軍費。而這一切都是日本無力支付的。

所以,要結束中國戰事,只能與國府妥協。

我們都很清楚這樣一個情況。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本來要和你拼個你死我活,忽然改主意了,過來找你談判,說:過去我搶你的,都歸我了,咱們別打了行不?會有幾個正常人選擇妥協呢?

所以,即便日本人想要在維護自己已有利益的條件下進行妥協,從策略角度講國府也絕不會接受。國府的合法性嚴重依賴於它對中國利益的維護。如果它不想把所有國民推向延安,那麼當然不能選擇把日佔區全部割讓給日本。

反過來,日本一邊,更是不可能把吃下去的再吐出來,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日本國內狂熱的戰爭情緒和不切實際的思想潮流。

所以日本必然走向一個苦澀的失敗。

要麼,如歷史上一樣,打珍珠港,被美國人打敗。

要麼,慘淡經營中國戰事,被國共前後夾擊,承受恐怖的戰爭傷亡,最終由於無法在經濟和人力上維持戰爭而選擇以極度不利的條件進行妥協。已經吃下肚子十幾年的東三省恐怕都保不住。

再者,日本完全低估了現代民族主義的威力,以為能夠和滿清一樣輕鬆佔領。佔領南京以後居然不做安撫,還搞大屠殺。這是徹底把中國國民往自己的對立面推。可以說完全是「不做死也會死,但是做了死就死得更慘」的典型。

——————————————————————————————————————

最後再說一下持久戰的問題。

蔣的持久戰和毛的持久戰是完全不同的。

蔣的持久戰,說白了是層層防守,直到外國介入。可以說,蔣從一開始就不認為中國能單獨戰勝日本,而是寄希望於歐美武裝干涉。

毛的持久戰則是說利用中國遼闊的國土和巨量人口,從人力和物資上拖垮日本。

在毛之前,提持久戰這個名詞的人很多。但是他第一次說清楚了中國怎樣才能夠單獨戰勝日本。這就是為什麼在歷史上毛的《論持久戰》會那麼出名。

至於所謂蔣百里的持久戰,我到目前還沒看到有人提出可靠的出處。《國防論》我通讀了一遍,沒看到有任何有關對日持久戰的內容。


一句話,題主的假設不可能存在。
先說蘇聯不參戰,蘇聯此時是斯大林主義,啥意思,極極端政權。德國此時是國家社會主義,啥意思,極極端政權。
希特勒說過什麼?斯拉夫人和共產黨是他最大的敵人。這兩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國家,同樣強大,同樣極具侵略性,兩方的領導人,希特勒和斯大林又都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鐵腕人物,不開戰?你在說笑嗎?斯大林會放任德國統一西歐?1941年人家蘇聯的軍官學院全面擴招,軍隊全面擴充,這是啥意思?德國不打蘇聯就行了?斯大林怎麼說的,人家準備好了可是要把紅旗插在英吉利海峽上的,怎麼會不參戰?
再說美國不參戰,這更不可能了,美國為什麼參戰?直接原因是因為日本襲擊了珍珠港。日本為什麼襲擊珍珠港?因為日本此時戰爭資源不足,必須控制東南亞和菲律賓獲取橡膠,石油等戰爭資源,不然的話,中國戰場就打不下去了,沒資源還怎麼打?菲律賓是美國勢力範圍,東南亞的印度支那是法國殖民地,馬來半島是英國殖民地,日本必須對這三個國家宣戰,這是它從進攻中國的開始就註定要乾的事。
硬要說美國不參戰,無非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日本不打東南亞及菲律賓。那行了,日本必輸了,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日本戰爭資源耗盡,日本只能停止進攻,最終憋死,撤回本土或留在中國據守一些據點和城市,這並沒有什麼卵用。放心,這麼做的人,會被少壯派的那幫瘋子直接槍殺,還是會對英法美三國宣戰。
第二,東南亞和菲律賓不屬於三國勢力範圍,日本不需要對美國及英國宣戰,只需要對東南亞那些弱國宣戰,泰國肯定還是直接投降,接著日本就可以大大方方的派幾個兵佔了整個東南亞和菲律賓。
那麼隨著第二種假設,日本就不可能輸了,毛老爺子的論持久戰是這麼寫的:
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 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毛老爺子說持久戰能贏就是因為日本沒資源了,沒有後備兵員了,沒錢了,所以被我們拖死了。
但是如果是第二種假設,日本不費吹灰之力佔了東南亞和菲律賓,又不用打太平洋戰爭,那簡單了,馬來之虎?來,調到中國戰場。甲種師團?來,全部調入中國戰場。一個板垣甲種師團忻口會戰打的我們丟盔棄甲。太平洋所有師團?來,調入中國戰場。
各位,毛爺爺說的人力缺,是因為毛爺爺料定日本肯定會多線開戰,獲取資源,所以肯定人力不足,那現在日本只要對付一個中國,4.5億和7500萬,這人口差距真的沒你想的那麼大。勉強達到6:1。淞滬會戰,精銳中央軍70萬人和日軍20萬人開戰,傷亡27萬人,日軍傷亡4萬多,戰損往好了說約6.5:1。台兒庄大捷,中國方面29萬人和日軍5萬人開戰,傷亡5萬多人,日軍傷亡1萬多人。約為5:1。這還是兩場打得已經相當不錯的戰役了。南京保衛戰,中條山會戰,更是遠遠超過6:1。而第十八集團軍雖然能打,但是只有多少人?裝備是什麼樣子?上正面和日軍硬拼估計要完蛋。日本在有足夠的資源情況下,可以把所有兵力全部參加中國戰場,那就真的麻煩大了。而且隨著日軍的逐步進攻,我們損失的領地和人口會越來越多,我們對日本的戰略縱深優勢和人口優勢會越來越小。
也許話很難聽,但是,中國真的會亡國。
所以,綜上,題主的假設絕無存在的可能。


恩,這個問題下果然有許多拿著《論持久戰》吹牛自得的——很可惜,凡是覺得中國能「獨立」贏得抗日戰爭的,都是不好好讀書的。太祖本人根本不認為中國能獨立贏得抗日戰爭
……
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然而單只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還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否則是不能勝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國的國際宣傳和外交工作的任務。這個階段,戰爭已不是戰略防禦,而將變為戰略反攻了,在現象上,並將表現為戰略進攻;已不是戰略內線,而將逐漸地變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才算結束了這個戰爭。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後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這個階段我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說,第一階段的陣地防禦,由於當時的條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階段的陣地攻擊,由於條件的改變和任務的需要,將變成頗為重要的。此階段內的游擊戰,仍將輔助運動戰和陣地戰而起其戰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階段之變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日本都沒有能力獨力贏得侵華戰爭(美國人一停止對日銷售廢舊金屬,日本工業三個月就要停產),你問我中國有沒有能力獨力贏得抗日戰爭?你以為抗日戰爭發生在17世紀么。三十年戰爭以後,除了腦子進水的逗比和天賦超凡的超人之外,已經幾乎沒有哪個文明國家的領袖會試圖在國際爭端中單打獨鬥了。(當然,有時候盟友不是你想找,想找就能找)


外部環境不光要考慮美蘇是否對日宣戰,還要考慮美蘇對華的軍援,如果沒有前期來自蘇聯的援助和中後期來自美國的援助,蔣校長應該熬不過39年:
1.後勤補給上:在武漢陷落之後,國軍已龜縮西南一隅,而卻要供養百萬大軍,雲貴川的產出明顯是不夠的;但不養那麼多軍隊,又難以抗住日本的進攻。同時出海口已經被日軍封死,沒有滇緬公路的話很難獲得一些必要的資源進口——最重要的,即便可以一直獲得外國物資進口,在失去江浙的賦稅之後,國府的外匯遲早會用完。
2.武器裝備問題:退守重慶後,國軍雖然仍保持一定的武器彈藥自給能力,但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要禁受長期的消耗顯然還是困難的,更不用提武器的升級了。反觀日軍方面,武器供應充足,並且即使在太平洋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也一直有新武器的研發,一直這麼耗下去,中日之間的武器代差會越來越大。
3.官僚集團內部的信心:本來在國民黨內部就有無力單獨對抗日本的普遍觀點,蔣校長也正是為了獲得美英支持才發動淞滬會戰。而如果沒有美英的支持,國名黨官員們縮在重慶的日子不會比延安好到哪裡去,相信在汪精衛投降後會有大批其他國名黨成員一同投靠過去。
以上是沒有外國軍援、完全孤立的情況下的問題,而即使得到美蘇的援助,如果沒有美蘇直接介入戰爭,結果也是很懸的:
4.關東軍精銳入關的問題:我們知道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也就是「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日軍調關東軍主力入關作戰,馬上把國軍打得滿地找牙。而這些關東軍主力一直駐守東北邊境預防蘇聯進攻。試想如果沒有來自蘇聯的威脅,這些部隊早點調入關內,國軍肯定會潰敗的更快。而如果沒有太平洋戰爭,日軍一定能投入更多的國力用於對華作戰,中日的相持階段會很快被打破。
5.國民黨內部的腐化問題:在國共內戰的時候我們已經能看到國民黨已經腐化到何等地步,而這一腐化過程正式在重慶時期惡化的,如果中日一直相持,仍由國民黨系統的腐敗發展,結果也是很容易想像的。
至於一直被我黨宣傳的游擊戰,如果國軍在正面戰場完全失敗、日軍精銳都調回後方鎮壓的話,我共的游擊戰失敗也是沒懸念的。


謝謝邀請。
首先,我覺得歷史是無法形而上地去分析的。「如果沒有外部環境」這種假設是無法推演下去的,因為戰爭本就是多方勢力博弈的結果,割裂他國關係來看的話:
1. 日本用於侵華的資源,半數鋼鐵來自美國,石油來自佔領下的印尼,鋁礦來自呂宋(菲律賓),一旦分割來看,日本發動的戰爭根本無以為繼。
2. 即便是以戰養戰,日本的侵華速度遠遠大於其發展根據地的速度:東北基地是南滿鐵路公司和關東軍幾十年的開發建設才建成的。而31年後大舉入侵中國,戰線迅速拉長,若不依靠從海外運來的物資,缺乏補給的部隊會馬上潰不成軍(東南亞的日軍就是一例)。

而反過來看,中國在戰爭中的勝利,也無法切斷外國的聯繫:
1. 如果蘇俄和日本的合作再緊密些,中國很可能會被蘇聯和日本瓜分(蘇聯和日本的高層合作關係,甚至延續到1945年,日本曾經考慮過單方面向蘇聯投降。)當然,也許是蘇俄的代言人執政,就像外蒙古的「獨立」模式一樣。
2. 日本倘若沒有在41年對美國開戰的話(話說當年那幫海軍的人,真是自信爆棚!),美國也許仍然得意於東亞戰爭中坐收漁利的角色(日本在41年前從美國採購大量的鋼鐵、石油、煤炭,而國民政府也在不停從美國借債來維繫戰爭)。這樣下去,中國軍隊恐怕很難看到勝利的希望。
3. 中國在戰爭中最不利的局面是,自11年清廷退位後,中國長時間未產生統一且強力的政權。無論是北洋政府的軍閥戰爭,還是廣州政府的北伐,滇、桂兩派主導的護國護法戰爭,都使中國的各地方勢力加緊了割據。這種局面下,中國的割據勢力很容易被外國勢力所滲透,使中國的軍隊無法成為一支利益一致的作戰力量。


你以為日本人為什麼搞珍珠港?
並不是因為他們跟《新警察故事》里的反派一樣吃飽了撐的,很空虛所以要找刺激。
而是因為進攻中國以戰養戰的圖謀落空了,需要從別的地方去搶資源。
好了,為什麼他們的企圖會落空?
說中國靠國際環境打贏抗戰的非蠢即壞。幫助我們打贏的那個國際環境是中國人自己流了無數人的血創造出來的。這種思維和 常公早期對「友邦」的幻想並無區別。


看到前面貌似客觀的技術派分析得出所謂中國必敗的結論,其酸腐迂訥氣息,實在令人作嘔,不吐不快。
------------------------------------------------------
排除國際因素,中日對決,中國必勝。

第一,日本國內資源貧瘠,喪失海外原材料供應,其紙面的產能難以維持。日本作為工業國之所以強大是可以調動全球其他地區的資源,之所以脆弱,是因為一旦原材料來源斷絕,它工業潛力就難以發揮。真實二戰的擴大化,不就是這樣的結果嗎?美國對其經濟封鎖之後,日本工業將在數月之內停擺,它對中國的工業優勢將大幅萎縮。日本當年就是把原料短缺和貿易封鎖視為國家生死存亡的事情。日本面臨戰要亡,不戰也要亡的絕境之中才選擇偷襲珍珠港,賭一把。否則它完全可以繼續穩穩噹噹地把中國吞下去啊,而事實是,一旦外來貿易斷絕,它根本不可能維持軍事優勢了,甚至國內基本經濟社會生活都會受很大影響。

第二,日本代表的政治文化的殘暴和落後。日本的野蠻行為出現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前的古代或許行得通。可是在民族主義已經大行其道的20世紀30年代,日本還在搞大屠殺,瘋狂同化的,某種程度上連當年滿清都不如的做法,可謂人心失盡,一盤散沙的中國硬生生因為日寇的殘暴而空前團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發揚。日本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徑根本不可能征服中國。直到今天,日本對周圍哪個國家有政治吸引力和向心力,幾個國家願意跟著日本走?日本想入常,除了用錢買,他還能用什麼吸引和影響他國?這恰恰是日本和美國這兩個經濟發達國家的根本性的差距。美國人以其強烈的理想主義感召世人,很多人願意跟著他走。可是日本不行。

第三,中國國內政治力量的根本性變化。日本侵華時,中國共產黨已經誕生並且日趨成熟。用教科書的話說,自從了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這是一支空前強大的政治力量,具有強烈的精神吸引力,為什麼那麼多人成群結隊地投共,不是基於共軍煉鐵鍊鋼,機槍產量多少云云。而是因為信仰的力量。共產黨不僅豎起民族主義大旗,也豎起共產主義理想主義大旗。在抗戰後期,數千日軍起義或者被俘虜,甚至很多人加入八路軍。而國軍總共才俘虜多少人?直到戰後60年代還有很多日本人受毛主義影響發動社會運動。這就是精神、思想的力量。一種顛覆性的政治思想對頑固無比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都形成衝擊。這是酸腐無能的國民黨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抗日戰爭結束時,美蘇等人進行技術分析認為蔣介石具有最大實力,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摧枯拉朽般崩潰。幾十萬國軍可以在幾萬日軍面前一觸即潰。而短短十年之後,加入共軍後的國軍可以在朝鮮對抗美軍巨量鋼鐵的傾瀉而頑強不屈,憑什麼?為什麼?

戰爭從來就不是單純技術對抗的,而是體系的對抗,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方面的綜合實力較量的結果。從孫中山開始的中國人已經覺醒,再加上有太祖這樣的大神出現,中國不會輸,更不可能滅亡。


我認為是不能,當時日佔區已包括了大部分較發達地區、糧食產地和交通要塞,同時日本國內對於天皇絕對忠誠,而中國光政府就有三個。日本純耗也耗死中國了。
個人認為二戰是歐亞兩洲洲內戰爭被已經統一的美洲干涉導致失敗的過程,美國不會允許一個統一的歐洲或亞洲存在。根本原因還是當時國際環境下德日實力與能力不夠,如果德日能閃電戰打下中蘇那麼美國也沒能力出面干涉了。


估計不能。按照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戰爭比拼的是把各種國力資源集中到一點的能力,中國當時科技不行、工業不行、農業不行、軍事不行、行政組織更不行,人多是沒有用的,否則就不會出現幾千英國士兵統治幾億印度人,並且完爆清朝幾十萬兵勇的故事。沒有美、蘇幫助的話,佔領東北、東南沿海和內地鐵路沿線的日本人,憑藉對經濟命脈的掌握和對軍事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完全有可能長期統治中國大片地區的。回過頭來,英國統治印度的法寶除了軍事能力,還有就是分化和利用印度長千上萬封建領主的能力,日本也搞了幾個偽政權、招了百萬偽軍,讓中國人打中國人。人多、地大、物博,不僅成不了優勢,反倒是劣勢了。


作為歷史意淫強人,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分析一下中國當時的抗日力量。
國民黨左派和陝甘寧的共產黨。
我是表示悲觀。
汪精衛已經投降, 如果蔣介石再不小心被幹掉,我會懷疑國民黨左派是否還有和校長一樣有威信的人物出現,且有堅定的抵抗意志。假如蔣公他老人家福大命大,一直鼓舞著國民黨同志,那麼如果美國遲遲不參戰,我還是懷疑會蔣介石的抵抗意志。
如果蘇聯也被德國幹掉,國民黨中央政府被日本徹底干翻,我甚至也懷疑TG的抵抗意志。


所以乾脆把這個假設放的更大,二戰前世界經濟危機中,羅斯福被美國右派激進主義者刺殺,且右翼經濟寡頭干預政治,美國敵視向美國輸出革命的社會主義蘇聯,後來美國政府為國民轉移注意力侵略墨西哥,古巴等地受挫……美國寡頭之間傾軋,被法西斯主義者利用,經濟寡頭多是猶太人,基督徒也開始反對猶太人的運動……德國在敦刻爾克順利消滅英法大量陸軍,炸死了丘吉爾,然後在英吉利空戰中取的勝利,英國女王宣布英倫三島投降德國,英聯邦國家望風而降。運用外交手段,劃分南北美為美國勢力範圍,成功與美國緩和關係,並且共同對付蘇聯。然後德國一兩年穩定歐洲局勢,同時和義大利盟軍擊敗北非英法部隊,瓜分非洲。日本進軍南亞東亞,澳洲等地,英法部隊潰逃至中緬邊境。然後軸心國在羅馬舉行會議,合謀行動進攻蘇聯,邀請美國參加,承諾保證美國戰後利益,汪精衛被邀請成為中國戰區總司令,進軍東南亞所有亞洲英法殖民地,以及騷擾駐蒙蘇聯軍隊和中蘇邊界。然後德國自西向東進攻莫斯科,義大利德國聯軍經黑海土耳其進攻烏克蘭地區。假使最後蘇聯在兩股力量下軍事崩潰但一直不投降。然後軸心三國和美國又在伊斯坦丁堡開會劃分世界秩序,建立聯合國。德國邀請日本出兵中國蒙古和遠東地區,同時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投下兩枚核彈,給蘇聯致命一擊……

這時中國大部淪陷,重慶危在旦夕,剩下蔣介石猶豫哪裡避難,下令國軍繼續抵抗。延安也淪陷,毛澤東藏在太行山區繼續鼓舞民族主義青年繼續打游擊,中國會贏嗎?

沒有美國對抗德日的二戰,蘇聯假如也投降解體,中國對抗日本有意義嗎?
當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代表中國成為了世界五大國。在重慶的蔣介石,張學良等人還有什麼信念抵抗?蔣百里的《國防論》?重慶淪陷,蔣介石會繼續逃亡到青海?
毛澤東在這種國際大形勢下,還會堅持《論持久戰》嗎?或許還會,或許他還會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就直說吧,兩國戰爭最要緊的是政府和國民意志的對抗,軍事實力次之。朝鮮戰場,小米加步槍的新中國解放軍戰平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抗日戰場上,中國戰勝日本也不是沒戲,具體蔣百里的戰術還是毛澤東的戰術都是其次,問題是沒有國際大環境的支持,靠當時並不同心的各派軍閥和國民政府,很難在逆境中始終保持必勝的信念和持續的軍事動員能力。
這個真的很難。

最後假設:
假如正義這次真的敵不過邪惡,假如中華民族再一次被蹂躪,被分裂,假如全世界都屈服於法西斯建立的人種秩序……我們是否有信念繼續鬥爭,繼續有信念堅持我華夏文明?
我們從不絕望,那麼我們還有希望。


-
中國不會輸。

最好的證據,是蔣百里的國防論,它明確地預言了抗戰早期,日本軍隊的所有動向。
一直到日本會在中國的湖北一帶,陷入一連串的失敗。

@安騅 更正

我讀了《國防論》。書中是分析了中國作為農業國應採取長期防守戰略,並且提出「戰鬥條件和生活條件相一致」的國防經濟學。但,這本書中並沒有「明確地預言了抗戰早期,日本軍隊的所有動向。一直到日本會在中國的湖北一帶,陷入一連串的失敗」。
事實上,蔣將軍是在1923年坐車途徑徐州時有所思,向友人說,日軍將來會佔領津浦、京漢兩條鐵路,中國應以洛陽、襄陽和衡陽為據點應戰。即以西南四川為大後方,「以空間換時間」。
這些預言並沒有著書成冊,至少沒有出現在《國防論》這本書里。

這些,都被蔣百里明確地證實了。唯一沒被證實的,是美國的參戰。

對於獨立抗戰的可能性,蔣百里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日本的戰爭機器有許多問題,這個帝國的現代化程度,遠超過中國(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中國還不能獨立製造航母和研發飛機),所以,日軍對資源的仰賴程度,也是難以想像的高。

最明顯的例子,是南雲忠一率領的大日本聯合海軍艦隊,偷襲真珠港後,這支艦隊竟然就再也沒有回過日本本土了,為何,就是因為沒有「重油」。事實上,到戰爭的後期,日本帝國海軍總部,早不在瀨戶內海的吳港,而是在新加坡,只為了離婆羅洲、印馬一帶近一些,為了什麼?就為了油源,為了補給。

我們可以假設日美沒有開戰,日本的情況會是如何?

首先,南方群島的產油地,還在英荷手上,越南,在維琪法國,或是流亡法國手上,美國雖未攻打日本,可是對日本的廢鐵和石油禁運,早在二戰前已經展開。

(日本是為了侵攻中國,才去侵攻美國,為了搶奪南亞各島資源。可現在很多人以為,是日本與美開戰,才救了中國,簡直是倒果為因,胡說八道!)

換言之,日本要依賴他的本國四島,加上滿州國,作侵攻中國的後勤基地。而這樣的想像空間是不存在的。日軍,不可能無止境地和中國作消耗戰。他就是單點突破,最後,也會被反撲。(像崑崙關戰役一般,日軍前鋒部隊,已經非常接近四川)。

我認為,就是美軍沒有參戰,我相信蔣百里的估算,中日戰爭也許會持續八年以上,也許是十二年,十五年,但到最後,日軍還是會敗亡。因為中國軍隊組織原始,武器彈藥的補給也低階,它沒有像日本戰爭機器那樣大的需求。

最重要的,我們是保衛祖國,他們是「支那事變」「進出支那」(日文中,漢字「進出」二字,就是「侵略」,不用想太多)。作為侵略者,若是他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他會要退卻的。

歷史是有跡象的,日軍一直在華扶持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包括內蒙,包括華北自治區,包括南京汪偽政權,只因日本人太清楚了,他不可能吃下中國。也不可能平靖中國。他的帝國政策,就是讓中國分而治之。(日本人跟各地方軍閥接觸,史有明載,但,日本人也很清楚,一定要打倒蔣介石,不打倒民國政府,分裂中國的可能性,不會存在。)

也就是所謂的「東南亞共榮圈」。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說這個,也就是一個目的。

中國人,不能妄自菲薄。

當年甲午戰爭,日軍其實國力已經耗盡,開始向外舉債,維持軍隊運轉,若是滿清有對付太平天國一般,起碼的志氣,甚至如李鴻章上奏一般,遷都西安,「和日本戰至無盡期」(李鴻章言),說不定,甲午一戰,就會要了日本帝國的小命。

中法戰爭,就是因為張之洞,唐景崧,劉銘傳,馮子材,劉永福等衛國勇士,奮力血戰,打敗了法軍,不但讓特遣隊司令官孤拔埋屍澎湖島上(現馬公小學操場旁),更讓法國的費茹里政權,轟然倒台。打敗侵略帝國,讓他們喪失侵略意志,甚至讓他們政權倒台,不是沒有先例。

「和日本戰至無盡期」

中國半壁江山的南宋,和蒙軍對抗近五十年,難道,小日本鬼子,四個卵蛋小島,能比蒙古帝國還大?別忘了,連蒙古的大汗,蒙哥,都喪命宋軍之手,死在釣魚城外。(這不是金庸小說,這是史實)。

總之,任何說中國獨力打不敗日本的,都是扯淡。

-


簡單一句話
絕無可能

不過如果在那個次元,日本吃全球都不是問題了吧......


首先,完全隔絕外部環境是不可能的。

當然,就按照題設,假定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不出兵,蘇聯和德國打得難解難分……

應該說日本佔優的可能性還是大一些,倘若日本多出幾個戰略家,遷都大陸,把海軍資源往陸軍上轉,剋制對平民的傷害,……到1950年國共能守住秦蜀之地就不錯了。

有的人光說國共的抗戰熱情,但是日軍的戰爭熱情難道就低?
物質決定意識,人的戰爭熱情在充分多的失敗之後總會熄滅的。
對於老百姓而言,生存才是最在乎的。
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敢罵簽割地條約的外交官,敢砸自己人買的外國貨,但他們未必敢跟真刀實槍的軍隊硬幹。

不過,日本人自己犯狂,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自己挑起的,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最後,慶幸日本沒有獲勝,假如讓性格偏激的日本人整合了東亞,按照連勝思維的慣性,不大可能滿足於此,接下來大約就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決戰,那麼原子彈炸的,可能就不止是廣島長崎了。


會輸。
按照題目的意思,在沒有外部干涉的情況下,相當於日本和中國PK一下。也就是基於美國不打日本也不援助中國。

這在戰爭直到結束前都很明顯,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前,日本佔領中國所有大一點的城市和所有出海口,而且還在最後一年進行了第零號計劃,成功打通中國到越南的補給線,戰鬥目標全部完成。
還有就是,日本對白區的控制沒有那麼差,日本人也不是見了中國人就殺的,不要說中國人一定不能被日本統治,中國都會被蒙古人、滿族人統治,為什麼不能被日本人統治?
綜上,日本在中國完全可以成功,而且在歷史上也是成功的。
更新一下,我的答案只是我理解的歷史的一部分,可能會引起一些人心裡的不舒服。
我當然不希望中國被打敗,對於從晚清到之後到建國的那段歷史每次讀到都非常難受。但是只有勇於面對歷史,承認自身的缺點才能前進,不能一味自欺欺人。


我懷著十分沉重的心情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既然拋出了這個疑問,想必也是想了解下除去感性的愛國熱情外衣,殘酷的真實情況吧。

雖然我很愛國,也希望我們能在二戰中獨立對抗日本取得完勝。

但現實告訴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沒有美蘇的支持下,當時我們根本無法打敗日本,亡國也未嘗不可能。

@yolfilm 同志一腔愛國熱情可以理解。但我們還是在此討論下這個「獨立抗戰「的虛擬問題,權當茶餘飯後的雜談吧。

++++++++++++++++++++++++++++籬笆牆++++++++++++++++++++++++++++++++++++++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二戰時期的綜合國力,最主要體現在工業上。強大的工業國必然誕生強大的工業化軍隊,日本在二戰期間早已是工業國,而中國仍是農業國。

以1937年為例:
日本的年工業產值約60億美元,而中國的年工業產值約13.6億美元;
日本鋼產量為580萬噸,而中國的鋼產量僅4萬噸;
日本煤產量為5070萬噸,中國為2800萬噸;
日本石油儲備為169萬噸,中國石油僅1.31萬噸;
日本銅產為8.7萬噸,中國僅700噸。

看到上面工業產值數據對比,嚇著了吧?

同志們別忘了,工業是可以直接轉化為軍力的。

而軍力的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底下。

以1937年為例:
日本製造飛機1580架,中國0架;
日本生產大口徑火炮744門,中國0門;
日本製造坦克330輛,中國0輛;
日本同年製造汽車9500輛,中國0輛;
日本生產軍艦52400噸,中國0噸;
日本航空母艦…中國(現在才有囧)…

海軍我就不說了,就當那時的中國沒有。

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能投入的戰鬥機約200架,日本每年能生產戰鬥機約1500餘架,到了戰爭後期,年產10000餘架!!!

當時中國軍隊整體訓練水平,兵員素質能力和日本相比,不用我比了吧?!


在沒有美蘇等國的幫助下,農業國拿什麼和這樣的工業國打?(人數?漢陽造?)
你們說這能贏么?!

看到這裡,或許有同志要問,日本當年這麼牛13,最後還不是我們贏了,我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可以論持久戰啊游擊啊消耗啊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啊……

那我下面就簡析下,日本為什麼輸。

日本的失誤,主要是戰略層面上的。

用一個詞來講就是「冒進」,戰略上的冒進。日本沒有採取穩步推進的紮實戰略,而急於同中國開展全面戰爭,企圖迅速滅亡中國(三個月滅亡中國論調)使得從戰爭一開始就註定以悲劇的失敗而結尾。

但日本人是傻子嗎?這麼著急幹嘛?

當然不是,日本在二戰中其實是個倒霉蛋,雖然有較強的工業軍事實力,但從地緣政治來講根本就是個天生的「小弟命」。


攤開世界地圖,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本土所處的位置。
西北蘇聯(戰後成為超級大國,日本已經見識了該國的實力);
西南中國(當時實力弱,但按發展軌跡來講必定狂拽吊,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東部美國(靠戰爭立國,二戰中各種優勢和主角光環籠罩)。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按照後來的國際形式發展,蘇俄、中國、美國都成為了超強國家。

日本就是被這麼一個既有實力又有潛力的三個國家包圍著。取得對中國的征服,是他翻盤的唯一也是最後機會。那麼要想真正的參與到未來的世界爭霸,佔領中國廣袤的土地是必須的。

日本在佔領東北後,分成兩派。一派北上,一派南下。諾門坎和蘇聯死磕了一場,北上派徹底悲傷了。於是只得全心全意南下攻打中國。

從日本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講,征服中國簡直可以說是當務之急的事。

在國際關係上,日本與蘇聯已經交惡,與美國已是貌合神離。抗戰爆發以來,美國一方面不斷多種形式援助中國(表面上繼續中立),另一方面在貿易上,對日本採取逐步升級的制裁。

日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受制於美國的切膚之痛,因此希望迅速佔領中國,攫取中國的土地與資源,擺脫工業原料等受制於美國的窘境。

而美國是萬萬不希望日本在中國取得全面勝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的擴大企圖逼迫其不要擴大戰事和對中國進一步戰爭援助。

日本最終忍不住了。

1941年12月7日的那個清晨(珍珠港事件)日本期望通過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徹底結束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威脅,可惜他又失敗了。(從戰略層面上來講,珍珠港事件日本沒有達到目的,航空母艦沒炸著。)

然後眾所周知,日本帝國一步步的完蛋了。


以上是真實情況。
(傳送門:既然日本當年都打下首都了,卻沒能佔領中國,日本失敗的原因是?與蒙古人、滿人、相比,其戰略錯在那?)

那我們下面簡析下,在沒有美蘇等外國勢力干涉的情況下,日本如何來個蛇吞象並成功消化:
徹底擊敗中國。

還是戰略層面的問題,一定要從頂層設計開始。

日本在佔領了中國東北後,繼而順勢佔領中國華北。同時,佔領中國大部分東南沿海重鎮(完全做得到)然後就此打住,憑藉東北華北東南的廣袤土地與豐富資源,精心發展十餘年,穩紮穩打向華中推進,接著佔領華南。(在此不討論戰術)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實際控制領土僅在西北和西南地區(雖然面積還不小),佔領了中國半壁江山後,即便和中國對耗,以我們當時的國力,和日本耗得起嗎?

恐怕那時候我們會比南宋更慘,日本人完全可以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佔領我們所有港口,把我們逼成一個內陸國家。然後利用中國境內的機場,憑藉完勝的空中優勢,對西南西北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設施等狂轟濫炸,讓你根本發展不起來。

一個貧窮的落後的內陸國家,想翻盤?

好,死硬,沒關係,繼續耗。

用不了幾年,日本憑藉著綜合國力的優勢和中國土地的資源,將產生新技術。火箭、原子彈、人造衛星問世了。而我們仍然在西南的崇山峻岭和西北空曠的大漠上堅守我們的國土,看著每天頭上轟炸機飛來飛去,過幾年就會變成導彈和原子彈。

發展到這一步,還能持久戰嗎?


然後會有兩個結果:
1、日本對我們採取強滅,亡國;
2、天災、國內餓殍遍地,人民起義內鬥,日本輕鬆入侵,亡國。

看到這裡同志們覺得在沒有美蘇等國幫助的情況下我們能取得抗戰勝利嗎?

當然,以上都是虛構的,因為歷史沒有如果,無論怎樣我們都贏了。

也許有的同志還問,即便對方軍力工業強我們百倍又如何,人定勝天,朝鮮戰爭我們不一樣阻擋美軍於三八線?


我要說,你確定當時美國是要和中國死磕打全面戰爭么?美國有原子彈,下不去手不往我們頭上扔擔心戰爭擴大(變為三戰);但日本人有原子彈了,按照他們的獸性(日本軍人乃手持現代武器的野蠻人)你確定他不砸我們個天翻地覆?
他們肯定下的去手。

Ps:我只是推測,千萬別把不愛國、漢奸之類的屎盆子扣我頭上。


推薦閱讀:

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行為是否違背倫理?
如何看待「日本曾是中國的最大援助國」?
為什麼很多人堅持認為日本對侵華行為沒有道歉呢?
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為何不沿用秦隋元之戰略,採用大縱深大迂迴的戰略滅中國?
如何看待《FGO》畫師松龍擅自繪製漢奸間諜川島芳子卡牌圖被網友指責以及部分國人畫師的言論?

TAG:日本 | 歷史知識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