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如今所謂的膠片回暖現象?

身邊人的觀點比較雜,大體是認為數碼折騰的差不多了,所以轉回去折騰下膠片,雖然可玩性不差但僅限於自娛自樂,沒有多少更進一步的空間


錯覺,都是錯覺。

玩的越來越深,可玩的越來越少,身邊的人也是。這個時候膠片成了不錯的選擇,殊不知這個時候你和你身邊的人已經非常小眾的群體,你們的共識已經和大眾迥然不同了。

如果你更進一步玩到了暗房就會發現,查詢資料有個怪現象,雖然從製作思路上,新書的條理更優秀。但是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卻是越老的書越詳細。

我的看法是,膠片的沒落不可挽回,但是消失卻也遙不可及。


更新一下:
我這裡並沒有討論膠片的顏色是不是可以被數碼地重現的問題
我只是對有很多人願意把後期這個事情推給別人(膠捲 掃描儀 或者沖掃店小哥)來做感到不齒
這樣得到的照片功勞算誰的呢?


在一家膠片沖掃店工作過 每天洗掃的膠捲100+
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嚴重欠曝 對焦不準 慢門模糊)大概佔30%
技巧基本過關 但沒有構圖/用光意識的 佔50%
糖水人像佔19%
佳作佔1%

(這主要是指135 120 尤其是反轉片的水準普遍就比較高了)

大部分人拍膠捲是為了所謂的「膠片的色彩」 殊不知那主要是掃描儀的功勞 給不想自己調色找的借口


人們總會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感興趣

當然,尤其這種東西很精緻,外形很拉風,又有幾分古典味的時候

然而,還可以撩妹

玩一玩也是可以的

畢竟攝影,有一種是為了樂趣,膠片能帶來很多樂趣的話,自然會有人願意玩


因為群眾眼睛是雪亮的 知道什麼好看什麼不好看
不過呢膠片還是得自沖自掃,完全不一樣的。那些說裝x的人只是沒見識過合格的膠片作品而已,對著一般店沖店掃的東西我也很難說為啥要拍膠片。
不管怎麼說玩膠片的時間成本太高,對回暖不抱有太大希望,現在誰那麼有時間折騰膠片呢。

對於我來講看到膠片好,導致沒法再拍數碼(也買不起s2這類機器,不然也能拍數碼)但是膠片實在沒功夫玩,只好退休啥也不拍了。乾脆用手機2333


我是不同意上面觀點的。我認為膠片回暖是必然現象。因為它代表了一個不同感光原理的體系。

多麼精巧,一張薄薄的底片,就能感光。

玩久了數碼相機的,無論有沒有後期的,無論深入不深入的,總是會對這種感覺躍躍欲試的。而且數碼相機的好處無非是方便,當你對數碼相機的方便程度習以為常的時候,心裡對膠片的嚮往就會水落石出。

說到底,這種回暖不是功利問題,不是說膠片畫質怎麼樣,就像水銀板,玻璃板,瀝青板,針孔,依舊會有很多人去嘗試。這種吸引力是光學帶來的,而非照片。


兩個原因,一、不大會照片後期;二、裝逼;


好事啊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拍攝膠片,都可以讓這個記錄形式一直保留下去,不用擔心喜歡的膠片停產了

有個別老玩家吐槽拍膠片的新人喜歡掃描儀色彩,懶,不會後期之類的,先不說這是刻板的印象,大多數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接觸的第一部相機就是數碼的,新人如果沒有一開始對膠片的這種好感,哪來的之後對膠片的深入了解呢?
廠商賣膠片除了情懷,更多的是商業行為,拉高膠片入門的門檻對所有希望膠片能持續下去的人都是沒有好處的

很高興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膠片,大家喜歡膠片是可以有不同的理由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把自己喜歡一件事的理由強加給別人,也希望個別老玩家寬容些,引導新人傳授經驗而不只是吐槽和批判


很多人眼裡玩膠片就是犯了現在攝影的「原罪」,聽我來跟你隨便講講,說的肯定有不完美,我接受觀點的不同表達,但是試圖來「說服」我的,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另外你問我怎麼看待膠片回暖?理性看待,平等看待,膠片回暖是件好事,絕非壞事。膠片和數碼甚至拍立得,當做不同拍攝方式與媒介就好了。看到很多說玩膠片就是為了裝逼,就是懶於後期。那麼,相比較數碼現在大行其道的套預設濾鏡,交給店掃使用大家看不上眼的富士SP3000和諾日士,誰更懶呢?各家沖掃店現在的緊要問題是如何做得更好更專業,這是操作者的職業素質需拔高,我們拭目以待。有些說送來沖掃的片子參差不齊或者廢片率高的,以此來指責膠片和膠片使用者,難道拍不好照就不配用膠片了?如果這樣是真理,請在數碼上也好好推行,媽的每次聽到別人說現在有個相機就叫攝影師了無力反駁,好氣啊!對,大力推行,拍不好照片,你不配買相機!貌似很多人掃完成片依然會後期,如果作品滿意的話,x5再掃一遍。再深層比較,數碼各家各偏色,怎麼到膠片頭上各家底掃和各家膠片的不同設置偏色成了「原罪」?再說玩膠片必須自沖自掃,否則不配叫做玩膠片,這也是方式的選擇,科技進步,選擇更自動化的沖掃無可厚非啊,這本來就是膠片發展里的一環,怎麼到嘴又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原罪」?所謂「暗房藝術」如果死板地扣著字眼認為一定要在「暗房裡」,差不多跟說表演一定要在「舞台上」一樣站不住腳。很多人一定要區別、排斥不同的拍攝方式和媒介,無非就是養成了現在「非數碼非全幅無攝影」的定向思維,見過聽過無數次自稱拍過很多年的,認為全幅最大。膠片和數碼,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對方無法替代的地方。色調也好,寬容度也罷,存在不同才能讓一個領域持續充滿生命力發展下去,完全的趨同只會加速死亡。同樣的,認為一項「古老」的技術,必須保存其「原始」性,阻攔甚至不承認其任何的「改進」,這導致的不是技術被時代淘汰,而是這群人腦子越來越不好使。用火的高壓鍋出來的湯是湯,用電的高壓鍋出來的就不是湯了?這裡面,原料、調料、水就像膠片,使用高壓鍋是沖掃方法。膠片從來不是跟數碼對立或者中間決裂,覺得二者對立或決裂的人,大概一直急於證明什麼,至於是什麼,各有各人心,但表現出的就像認為剪掉辮子就能維新思想一樣腦子原始粗暴且行為滑稽。我沒用過大畫幅,因為窮,接觸膠片從120一路用下來,現在用135,找到了自己最默契的機器contax g2,這才是一直尋找的目標吧,一台合自己口味的機器是美好攝影體驗之一。我還是會再使用中畫幅,以後有能力了也會去用大畫幅,你問我為什麼,廢話嘛,畫幅大就是吊打啊。數碼從全幅單反,現在用很多人看不上眼的殘幅,很多人詬病的富士xpro2,至於底大一級壓死人?不考慮的。以後如果工作需要仍然會買全幅,你問我為什麼?等我有錢了,我就直接跟你說我錢多咯?開玩笑,因為工…作…需…要…嘛。至於我拍照好不好看,回頭看總覺得自己拍的啥玩意兒!所以即將去考學校了,也想成為科班出身的人,二十幾歲的人如果不多讀書,又賺不到錢多浪費時間對吧,讀完三十齣來,就算賺不到錢……那又怎麼樣!我是成年人了啊 ,決定現在要做什麼,怎麼做,這輩子要做什麼,怎麼做,成年人腦子都應該要很清楚吧!所以對於膠片這事兒怎麼看,成年人應該都很清楚了吧!

放幾張圖,不是拍得好的,只是自己拍的膠片中覺得過得去,自己比較喜歡的。
也歡迎各位前輩、同好加我微信qinyooo或者加我微博@湖南約拍 來一起玩,接下來準備搞些好玩的東西,人生來就是要搞事情啊,沒有惡意,只有趣味


二十年前大潮流搞電腦打字錄入的時候……電子文檔註定了會代替紙媒。但是現在一台進口的打字機賣多少錢當年的人絕逼想不到,而且反觀現在會寫字的是越來越少。

十幾年前聽CD再到mp3的時候……磁帶黑膠這些玩意兒在國內大眾市場就註定要完。但是到現在,該出還在出,好使的收音機價錢都翻番兒了。

凸凹版……明信片……挎斗子摩托……這麼些在國內功能性上早就被跨代無數回了的玩意兒還沒死絕,甚至搞得更牛逼,實際上從業者和研究者都一定會有一種說辭是它在製造和使用乃至於留存的過程中,是如何如何的不同。

但如何不同,在大眾消費眼裡並不重要,大眾要的是不同就夠了,或者說的淺顯一點,現在在家種瓜果蔬菜的,你真是為了果腹么。

膠片作為攝影藝術創作的媒介,在放大圖以及其他一些效果上,確實仍舊無可替代,但大眾和法師們的點一定不會在這上頭。

言盡於此,感覺給行業抹黑了。


之前在網站上看到這段話忘記出處,很喜歡貌似也很合適這個回答


數碼相機普及之後,越來越多的攝影小白端起相機開始拍攝,但每每後期的時候就喜歡套用各類濾鏡來模擬膠片效果(包括我),時間長了有些按耐不住的就開始想是不是乾脆試試膠片拍攝?比如我,淘寶蜂鳥等二手區一看,卧槽,二手徠卡膠片機不貴啊,比有些全畫幅數碼便宜的多,趕緊裝個X抱回來一台,然後錯誤百出的拍完第一卷,然後就是自鳴得意的覺得自己一下子逼格高了!當然也就有了繼續拍下去的動力!時間長了,坑越挖越深,從135膠片到了120膠片,目前本人主要拍攝用機就是120膠片機了!
拍完數碼後一大堆懶得處理躺硬碟上了!拍完膠片則是屁顛屁顛的拿出去沖洗然後回來掃描,當然,學會黑白沖洗後,那種手沖的儀式感自我感覺更強了!驀然回首才發現,這些年膠片機加鏡頭沒話多少錢,但膠片真是花了不少錢了!


玩膠片的目前存在三種人,一種是情懷黨,一種是喜歡膠片獨特的成像,另外一種就是窮。

就我身邊例子來看,很多是因為暫時買不起數碼,或者就是覺得膠片不貴,可以買回來玩玩。

玩膠片不存在什麼問題,問題是很多人玩膠片不好好玩,還瞎吹膠片秒數碼,這是讓人比較討厭的。

很多人大家比較看不起膠片黨,認為他們裝逼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其中確實有那麼些人是這樣的。


數碼玩夠了,就回去懷懷舊、裝裝逼,都是有錢攝影師的利器,還不用後期修,一次性成片,更顯牛逼


玩的人很多,願意去鑽研的人少,用心去拍好的人更少。如果沒有充分了解它的一切,就請不要去隨意揮霍。


很多東西都分用和玩兩種用途。
手機攝像頭的高速發展到現在,造成了全民攝影的現象。十幾年前幾千塊我買了台數碼相機,為的是能拍640x480的視頻,為了玩。
現在每個人都擁有性能不錯的手機上的數碼相機,一般的數碼相機哪怕是徠卡旁軸數碼也都是常見玩意,反倒膠片相機的魅力吸引了不少玩家。
數碼的普及導致玩相機/攝影的人口基數增長到很大了,很多人是從數碼到膠片;相對以前的從膠片轉數碼來說,一個是專業攝影者居多,現在是玩家局多了。


不得不說,膠片市場的回暖感覺主要還是國內的情況,國外該玩膠片的玩膠片,該玩數碼的還是玩數碼。個人感覺一般玩家還是嘗鮮為主,畢竟目前回歸膠片市場的還是年輕人為主,而且也只是體驗為主,要他們長期使用膠片進行創作成本還是偏高,智能手機的數碼拍攝目的就是讓「大家都可以成為攝影師」,我覺得這說明在此之前,攝影還不是非常普及的,其實背後就是成本問題。

當然,膠片市場的回暖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的帶動了商家的生產、開發慾望。這也讓原本就主要以膠片為主的攝影師的壓力有所緩輕。

我個人也是從數碼跳到現在只玩膠片,最大的體會還是成本問題,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本來想著自己拍照也就是玩玩,只不過膠片對於我這種不想對著電腦屏幕修圖的人來說可玩性更強,可能我更適合配藥晃罐子之類的活


膠片確實有其區別於數碼的味道。

數碼拍出來的照片很乾凈,膠片則通常多少帶一些顆粒感。色彩的呈現也有明顯可見的差異。

有人就是喜歡膠片的色調,再加上數碼已經好多年了,玩也玩膩了,回味一下膠片也挺好。


不可否認膠片成像確實有獨特魅力,非數碼濾鏡可以取代。獨特的東西總會有人喜歡。


就和音樂器材一樣。
黑膠,CD這種看起來早已遠離普通用戶群的東西,卻一直有他們各自的受眾體。
數碼格式的音頻不可能比CD更好,CD不可能有黑膠的模擬味。

膠片也是如此。
目前人們照片濾鏡的調色,有極大一部分是由膠片的顏色演變過來的。
所以在顏色這一塊,就有一小部分人選擇的去追求更為原始的感覺。
還有一個就是數碼格式永遠模擬不出來的顆粒感。
膠片顆粒是鹵化銀聚集而成,有著自己獨特的質感,而數碼只是單純的在上面加了一堆沒有絲毫質感的點點而已(此處不指數碼相機自身因高感光而造成的噪點,而是後期加上去的顆粒噪點)

富士velvia ISO50


推薦閱讀:

黑白膠片如何沖洗出厚重的銀鹽的感覺?
500元以下的膠片掃描儀哪款好?
將膠片掃描成電子圖片,理論上像素上限是由什麼決定的?
攝影師和模特兒都是怎麼交流的,讓其擺出各種造型?
Argus C3膠片機的對焦和測光方法?(一個誠心的少年的提問)

TAG:膠片 | 膠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