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與中國對馬哲的解讀有何不同?

答不完


恕我直言,這個問題大到無以復加,二十篇博士論文也未必能講明白,在知乎上由個人「作答」,無異於痴人說夢。

知乎上那種常見的簡明抖機靈式答案,應對通俗類的歷史人文問題尚可,放到專業的學術研究領域,實在有狗咬泰山的無力感。

問題在於,題主的問題本身就很有問題。「西方」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在思想史線索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處於古典哲學到現代哲學的過渡階段,要體察它回應的理論及現實問題,則必須通識德國古典哲學與英法啟蒙哲學,前者是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到青年黑格爾派的觀念論傳統,後者是洛克、霍布斯、盧梭的政治社會哲學,它們定義著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問題意識與思想框架,這些「西方」思想與馬克思學說的交集,是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鑰匙。與馬克思同時代的青年黑格爾派、格律恩等「真正的社會主義」、蒲魯東、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工聯主義、社會民主黨內部的思想攻訐…不勝枚舉。

以上還僅僅是與馬克思同時代的「西方」,至於馬克思身後的西方,同屬左派政治激進主義陣營的第二國際思想家,自己後來的法蘭克福學派,乃至當下的生態主義、女權主義甚至於神學馬克思主義,都相當程度借鑒和發現了馬克思的學說。哲學界其他陣營,如意志哲學、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古典共和主義、後現代……都批判並回應著馬克思主義,它們的不同評價,可以直接構成一部獨立門類的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主流西方學術邊緣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南美洲的解放神學、南亞的社會運動理論,都值得關注。此外,日本馬克思主義算不算「西方」?早期社會運動理論到廣松涉等思想家的解讀,蔚為大觀自成一派。這,還僅僅是在哲學和政治學領域,如果拓展到社會學、歷史學…其工作量之大,簡直難以想像。

「中方」是政治談判術語,用詞不規範,應改在「中國」或「近代中國」。近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相對簡單,但也演繹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博大命題,即馬恩列斯毛鄧三個代表發展觀四個全面的「家族相似」理論脈絡,理解這種理論,勢必不能脫離具體的革命實踐,即中共黨史與中國近現代史,這二者已經發展成為學科,而非可以速成的學問,想簡單說清楚它們,綜述類著作估計也得三五十萬字。

真心無意掉書袋,只是這類問題,儘管無多少關注,也不想誤導任何一人。

推薦書目: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這些只是最無用且無聊的教科書,不過它們能建立一個最基本的認知框架。有了認知框架,問題本身也會變得合理而具體得多。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的。
能問這個問題的人,比其他那些天天提垃圾問題的人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官員為何不喜歡上網?他們真的不關心網民怎麼議論他們么?
法國國民陣線主席勒龐贏得 2017 年法國總統選舉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評價環球時報談內陸核電安全爭議時質問——「中國人莫非全世界最膽小」?
讀毛選卻對歷史背景不了解該怎麼辦?
英雄史觀、唯心主義就一定是不對的嗎?

TAG:政治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