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和「繼」這兩個字的相同部分(?)是什麼意思?

「斷」和「繼」這兩個字的相同部分是什麼意思?


謝題主邀。
一言以蔽之,在先秦文字中,「繼」右側的「?」和「斷」左側的「?」沒有一點關係,是兩個不相干的字(見下圖金文)。

  1. 「繼」右所從的「?」,是「繼」初文,像四「糸」相連之形,中間的一橫是指事符號(表連接)。左側的「糸」旁是後加的。
  2. 「斷」左所從的「?」,是「絕」初文,像以「刀」斷「絲」之形。「斷」從「斤」從「絕初文」會意。

只是演進到秦漢時期,兩者同形了。在《說文》小篆中,「斷」從反「?」,與「繼」所從的「?」鏡像對稱。後世小學家以為這是「反訓」,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兩種後世混同的「?」的金文:

由於時間關係,加上知乎貼圖比較麻煩,這道問題我恐怕沒時間詳細論述了。
回家後,正好想起我在很多年前初學戰國文字時,曾在何琳儀先生的《戰國文字通論》看過有關「絕」、「斷」、「繼」三字的論述。便借花獻佛貼出來吧:

何先生是戰國文字研究領域的執牛耳者,9年前在授課時病倒在講台上,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委實令人痛惜。每次翻開何先生的著作,總是感覺滿手沉甸甸的厚重感。關於「絕」、「斷」、「繼」三字的歷時演進,可參下面幾個鏈接:

  1. 漢語多功能字庫-絕
  2. 漢語多功能字庫-斷
  3. 漢語多功能字庫-繼

本來我打算周末有空時再細細地回答這道題的,但是最近比較忙,各種 deadline 加身,可能以後很難抽出時間寫一些東西了。
這道題我接受了題主的邀請,但怕到時候忘記,遂於今日草草作答,聊博一哂。


是絕的古文。季旭昇《說文新證》P926


這個「?」的論述就此完結,殊為可惜。其實 「?」 為古 「繼」字,從 「反(無足旁之躖)」,而 「無足旁之躖」為古絕字,象連體絕二絲。這些論述都沒有問題。但「反(無足旁之躖)」為「指事字」,或更認真一點說,為「以會意定指事字」,或「以事為主而以意成之」,其所會意者,則為「?」的反文會意,但因「?」已反,故必須與「反(無足旁之躖)」之本字合而論之,乃可得其意。何以故?「?」從「反(無足旁之躖)」、而「無足旁之躖」又必須以「?」之會意定其指事,何其混淆?這其實與「門、戼、丣」之不可分、或 「後、反後(司)、反司」 必須合而觀之相同,因為造成 「?」 之所以可以 「繼」,或 「反?」之所以可以續,皆因「?」或「無足旁之躖」由兩個疊在一起的「雙ㄠ退藏於乚」而成,而這麼兩個「雙ㄠ退藏於乚」並不是緊密相疊,故可斷可續,「雙ㄠ」者「微」也,從二ㄠ,所以「雙ㄠ退藏於乚」者,「退藏於密」也,以「乚」為「匿」也。

「退藏於密」是《易傳》的思想,而戍守這個「退藏於密」的思想就是「幾」字,故「幾」從雙ㄠ從戍,「微」也,故孔子曰「幾者動之微」,其微而戍守者,「雙ㄠ退藏於乚」時所引發之「震」也,曰「震來虩虩」。這些「字象」與「卦象」均通,甚至老子的「反者道之動」亦通,所以說「以文化之」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是曰「文化」,更是全世界獨一無二、能夠在「文」裏「自化」的「文化」,璀璨緻密。

兩個「雙ㄠ退藏於乚」中間的「空白」與「巷」之正反兩邑以中間空白為路,乃有「鄰道」,或與「隧」之正反兩阜之間有空大谷,乃成「隧」意,其意皆通。因「?、無足旁之躖」皆從「雙ㄠ退藏於乚」,而「乚、反乚」之「匿」俱象屈曲隱蔽形也。


推薦閱讀: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樣分析?
為什麼偏旁「方」的右上部總會有一個「」結構?
「亓」是什麼字?
「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在古代是如何造字的呢?
「命」字的由來是什麼?怎麼理解這個字?

TAG:漢字 | 文字學 | 漢字字源 | 古文字古漢字 | 古文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