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來,美軍和俄軍在進行的各種軍事改革都在做什麼?
美軍和俄軍的軍事建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有什麼啟示能提供給正在改革的解放軍?
謝邀
這問題太大了,我只能說陸軍編製改革。
===================
美軍篇
①86師(Division 86)和「陸軍最佳」師(Army of Excellence)
到冷戰結束之時,美陸軍共擁有18個師,其師的編製為「86師」型,即重型師下轄10個機動營(裝甲師為6個坦克營4個機步營,機步師為5個坦克營5個機步營),3個旅指揮部,1個戰鬥航空旅的形式。這種旅的分配就意味著旅沒有固定的下轄單位,僅有一個光架指揮部,而是在戰時由師指揮部根據需要分配下屬部隊,這種編製形式可以追溯到1964年-1984年間美國陸軍的ROAD師編製,再往前的話則可以追溯到1942年開始的陸軍裝甲師編製。
一個典型的86師編製如下:
a. 第3裝甲師 -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西德:
——1) 第1旅 - 科西格恩斯,西德:
————a) 第32裝甲團2營:M1A1
————————營部和營部連
————————坦克連(14車)
————————坦克連
————————坦克連
————————坦克連
————————偵察排
————————迫擊炮排
————b) 第32裝甲團4營:M1A1
————c) 第36步兵團機械化2營:M2
————————營部和營部連
————————步兵連(13+1車)
————————步兵連
————————步兵連
————————步兵連
————————反坦克連
————————偵察排
————————迫擊炮排
————d) 第36步兵團機械化3營:M2
——2) 第2旅 - 格爾恩豪森,西德:
————a) 第8騎兵團裝甲3中隊:M1A1
————b) 第8騎兵團裝甲4中隊:M1A1
————c) 第48步兵團機械化1營:M2
——3) 第3旅 - 弗雷德伯格,西德:
————a) 第67裝甲團2營:M1A1
————b) 第67裝甲團4營:M1A1
————c) 第36步兵團機械化1營:M2
——4) 第3戰鬥航空旅 - 哈瑙,西德:
————a) 第12騎兵團3中隊 - 比丁根,西德:M3騎兵戰車
————b) 第227航空團攻擊直升機2營:21架AH-1F,13架OH-58C,3架UH-60A
————c) 第227航空團攻擊直升機3營:18架AH-64A,13架OH-58C,3架UH-60A
————d) 第227航空團G連:6架UH-1H,6架OH-58A,6架OH-58D,3架EH-60
————e) 第227航空團H連:15架UH-60A
——5) 第3裝甲師師屬炮兵群 - 哈瑙,西德:
————a) 第3野戰炮兵團2營 - 布茨巴赫,西德:24輛M109A3
————b) 第82野戰炮兵團2營 - 格爾恩豪森,西德:24輛M109A3
————c) 第82野戰炮兵團4營 - 弗雷德伯格,西德:24輛M109A3
————d) 第40野戰炮兵團A連 - 哈瑙,西德:9輛MLRS
——6) 第3裝甲師師屬通信群 - 哈瑙,西德:
——7) 第23工兵營 - 哈瑙,西德:4輛推土機,8輛AVLB,8輛CEV,4輛M88,12輛MAB (架橋)
——8) 第5防空團3營 - 比丁根,西德:24輛小檞樹,27輛自行火神,72管毒刺
——9) 第533軍事情報營 (CEWI) - 法蘭克福,西德:
——10) 第503憲兵連:
——11) 第22防化連:
在冷戰結束的大背景下,美陸軍開始了大規模的裁減,18個師被縮減到10個師。與此同時,陸軍編製改革也在低調地進行著。
首要的改革是在90年代前中期進行的「陸軍最佳」編製,這一次變化主要是在低級編製上——十人制步兵班變成了九人制,此外在支援單位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8炮連變成了9炮連,24炮營變成18炮營),增加了MLRS的數量。
陸軍最佳師不過是針對86師的微調,而在接下來的時間中美陸軍重型師中的機動營逐漸從10個下調到9個。然而這並沒有撼動師和旅的地位。
————————————
②「二十一世紀部隊」的爭論和第4步兵師(機械化)的試點編製
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發現自己需要應對更複雜的任務:這一任務不再是在東歐平原上和華約陣營打全面戰爭,也很可能不會是1991年海灣戰爭或者90年代中期介入南斯拉夫內戰的模式。隨著美軍進入阿富汗,反游擊作戰和治安戰的重要性凸顯起來。其結果,美國陸軍的作戰綱領從強調大規模戰爭的「空地一體戰」(Airland battle)轉換成了要求應對各種(「全頻譜」)威脅的全頻譜作戰(Full Spectrum Operations)。
那麼,美陸軍應該怎麼轉型?在美軍內部出現了「師派」和「旅派」的爭論。師派認為,師作為基本戰術兵團的地位不應該改變。什麼?你說86師太大?那好,我們可以裁的小一點,用數字化來彌補。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在首先數字化了的第4步兵師(機械化)上進行試點,編製從原來的近
1.8 萬人壓縮到約1.5 萬人。全師的作戰平台減少24%,壓縮重點是坦克營和步兵營——每個營由4連制改編為3連制。比如說,坦克營從58輛坦克(4個14車連+2輛營部車)變成了44輛坦克(3個14車連+2輛營部車)。為了提高偵察能力,給每個旅都配屬了一個偵察連。(在86師時代,起到偵察作用的只有戰鬥航空旅下的那個裝甲騎兵營)
到2004年為止,美陸軍只有第4步兵師採取了這樣的編製。
請注意,到這裡,也就是中文網路上以百度百科為代表的美陸軍編製資料的截止點。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已經是2015年,但中文資料對美陸軍的認識基本停留在2004年之前。而在2004年,美陸軍將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編製改革……
————————————
③模塊化旅級戰鬥隊的誕生
我們不知道第4步兵師的試點究竟得到了什麼結果。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到2004年,「旅派」在美陸軍和國防部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旅派的觀點在於,在全頻譜作戰的要求下,過大的師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要求,時代呼喚更小的、更靈活的戰術兵團——旅級戰鬥隊(Brigade Combat Team,BCT),而師只需要充當指揮機關就足夠了。
在這種綱領的指導下,在2004年美陸軍進行了一輪激進的模塊化部隊編製改革:廢除了重型師、輕型師的概念,師整個被架空,所有直屬支援部隊全都被下放給各個旅級戰鬥隊的旅特種兵營(BSTB),而旅級戰鬥隊現在成了有固定編製的戰術兵團。然而旅級戰鬥隊沒有獨立的番號,仍然像過去一樣被稱為第xxxx師第y旅。(y從1開始順序編號)
旅級戰鬥隊一共分為三大類:
A 步兵旅級戰鬥隊(IBCT):搭乘高機動車的輕步兵單位,屬於輕型單位;空降旅和山地旅從本質上同樣也是步兵旅級戰鬥隊。
B 斯特賴克旅級戰鬥隊(SBCT):搭乘斯特賴克(Stryker)車族輪式裝甲戰鬥車的機械化步兵單位,屬於中型單位;由於斯特賴克可以視為胎死腹中的未來戰鬥系統(FCS)結出的唯一果實,斯特賴克旅級戰鬥隊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
C 重型旅級戰鬥隊(HBCT):搭乘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2、M3布萊德雷戰車的重型機械化單位,屬於傳統的重型單位。
這種模塊化編製強調數字化、模塊化。美軍基本在推廣旅級戰鬥隊的同時完成了全軍數字化。師內的旅級戰鬥隊和旅級戰鬥隊內的機動營都是可以互換的。
這一編製同樣高度強調偵察,每個旅級戰鬥隊擁有一個騎兵中隊(可視為偵察營),而HBCT和IBCT的機動營(HBCT是聯兵營,4連制,IBCT是步兵營,3連制)只有2個,SBCT為3個3連制的營。偵察單位的比例可謂空前的高。
當年幾個「半師」級別的裝甲騎兵團(ACR,它們的規模和戰鬥力在86師時代遠超一個旅)現在也按照旅級戰鬥隊編製重新改組。
與此同時,美陸軍也表現出坦克、身管火炮數量大幅下降的特點。一個重型旅級戰鬥隊只有58輛坦克(相當於86師的一個坦克營,當然了聯兵營本身就是坦克營和機步營對拆湊來的),58輛步兵戰車和40輛騎兵戰車(又一次證明美軍有多重視偵察),當年裝甲部隊里的81毫米和107毫米迫擊炮全都消失不見,擁有的火炮也只剩下18輛M109A6「帕拉丁」自行火炮。至於SBCT和IBCT,自然一輛坦克也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美陸軍現役的坦克事實上從80年代末的超過4000輛下降到了2011年的1000輛,IBCT數量超過現役全部旅級戰鬥隊數量的40%。即便是完全由HBCT組成的第1騎兵師,也只擁有232輛坦克,而第1裝甲師一度只有58輛坦克。(當然了我們也不得不吐槽一下聯邦國防軍只有88輛坦克的第1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
這可能是美國陸軍最為輕裝的一個時刻。
另外一提,此時美陸軍的戰鬥航空旅(CAB)也出現了兩種編製,即擁有2個攻擊直升機營的重型戰鬥航空旅(HCAB)和只有1個攻擊直升機營的全頻譜戰鬥航空旅(FSCAB)。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美國陸軍更看好全頻譜戰鬥航空旅,然而出於保留重型部隊應對大規模衝突的目的,美陸軍仍然保存著幾個HCAB,比如第1騎兵師的戰鬥航空旅,比如駐歐陸軍的第12戰鬥航空旅等等。
可以看到,全頻譜戰鬥航空旅是用一個營的「基奧瓦武士」代替了「阿帕奇」。這也就意味著一架攻擊直升機可以得到1.25架偵察直升機的支援。再說一遍,美軍極端重視偵察。
到此時為止,一個美國師擁有4個旅級戰鬥隊(可以是全都相同的,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1個戰鬥航空旅。在戰時每個師會獲得一個機動增強旅(支援旅)和一個火力旅(相當於炮兵旅)的支援。
——————————————————
④未來戰鬥系統和行動單元
美陸軍在21世紀頭十年的最重大項目就是未來戰鬥系統(FCS),這一系統的超前程度非常驚人。如果這一系統真的成型,其部隊將會被組成於等同於旅級戰鬥隊的未來戰鬥系統行動單元(FCS Unit of Action,FCS UA)的形式。然而FCS計劃最終胎死腹中,FCS UA最後也變成了旨在提高旅級戰鬥隊投送能力和數字化程度的「旅級戰鬥隊現代化」計劃(主要表現在增強監視截獲偵察能力上),而在這一項目中受益最大的仍然是SBCT。
在早期科曼奇計劃還存在的時候,FCS UA下擁有1個陸航營用於偵察,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科曼奇下馬,FCS UA下的陸航營就被騎兵中隊(RSTA)替換了。有些人指出原因在於美軍發現地面偵察部隊也能起到相同有效的偵察作用,乃至做得更好。
X未來作戰系統旅級行動單元
|——I旅部和旅部連(直屬6套NLOS-LS)
|——II聯兵營
|——|——I營部和營部連
|——|——I步兵連(3個排16輛ICV)
|——|——I步兵連
|——|——I乘車戰鬥連(3個排10輛MCS)
|——|——I乘車戰鬥連
|——|——I偵察連(3個排10輛RSV)
|——|——I迫擊炮連(2個連8門NLOS-M,4套便攜81毫米迫擊炮)
|——II聯兵營
|——II聯兵營
|——II騎兵中隊(RSTA)
|——II非視線支援營(18門NLOS-C)
|——II前沿支援營
|——I旅情報和通訊連
FCS UA在BCT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偵察能力(給聯兵營里增加了專業的偵察連),各種新式高性能武器(FCS系列有人、無人車族)的列裝將使得FCS UA的戰鬥力相較HBCT和SBCT強悍的多。值得一提的是FCS UA還打破了美軍很多年來的一些基層編製慣例,比如乘車戰鬥連(相當於坦克連)的機動戰鬥車(MCV)採用三車排的編製,這種編製可以視為斯特賴克連中MGS編製的延伸,而在坦克單位中美軍從未採用過三車排,再比如步兵排為5輛步兵運輸車(ICV)搭載一個完整的下車步兵排(3個9人步兵班+1個9人武器班),這可以視為HBCT中「閹割」了武器班的步戰車排和SBCT中載車火力貧弱的機步排的相互彌補,表現出美軍對下一代作戰單位中步兵部隊結構特點的希望。
FCS的下馬造成了美國陸軍現有重型單位的大量先進武器的「缺位」,比如在M106A1自行迫擊炮嚴重落伍之後,用來代替它的原本應該是FCS系統中的NLOS-M,然而NLOS-M被取消,導致美國陸軍的重型旅級戰鬥隊現在沒有迫擊炮可用。同樣的,M109A6的換代計劃先是因為「十字軍」的下馬而暫緩,後來又因NLOS-C的下馬而徹底破滅。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陸軍重型單位不得不繼續使用相對「陳舊」的主戰裝備即「艾布拉姆斯」、「布萊德雷」和「帕拉丁」等進行作戰。
——————————————————
⑤2013年的旅級戰鬥隊編製調整
從2013年末開始,到今年(2015年)年初結束,美陸軍的又一輪編製調整開展並已完成。
這一輪編製調整對師、旅的狀況進行了不大不小的改變,主要包括:
A 重型旅級戰鬥隊改名為裝甲旅級戰鬥隊(ABCT),總算擺脫了整個美國陸軍沒有一個裝甲旅的尷尬。
B 新的ABCT和IBCT每個旅增加一個機動營。
C 裁減陸軍1/4的旅級戰鬥隊,每個師將擁有3個旅級戰鬥隊。
D 將原屬於聯兵營的工兵單位抽提出來併入旅特種兵營,旅特種兵營改編為旅工兵營(BEB)。
E 和師1對1搭配的火力旅撤銷,在師內設置炮兵群指揮部,戰時領帥原歸對應火力旅的炮兵單位。
F 戰鬥航空旅編製調整,偵察中隊(安全支援營)用無人機替代了一部分偵察直升機。
而這也就意味著師擺脫了2004-2013年間「只有200人」、純屬一個空殼指揮機關的狀況,再次開始擁有支援部隊。通過這一輪編製改革,事實上是把86師時代的師炮群下放到了旅,而把軍炮群下放到了師。此外,師再次擁有3個機動旅和旅再次擁有3個機動營也表明美陸軍編製正在向更為傳統的方向回歸。
在這一輪改革完成之後,一個典型的較為重型的美陸軍師大概如下:XX第1騎兵師
——X第1裝甲旅級戰鬥隊
————II第7騎兵團1中隊 ——這是個裝甲偵察營
————II第5騎兵團2營 ——這是個聯兵營
————II第8騎兵團2營 ——這是個聯兵營
————II第12騎兵團2營 ——這是個聯兵營
————II第82野戰炮兵團1營 ——這是個M109A6自行火炮營
————II第91旅工兵營 ——這是個旅工兵營(BEB),裡面不止工兵,還揉了不少奇怪的東西比如軍事情報連
————II第115旅支援營
——X第2裝甲旅級戰鬥隊
————II第9騎兵團4中隊
————II第5騎兵團1營
————II第8騎兵團1營
————II第9騎兵團1營
————II第82野戰炮兵團3營
————II第8旅工兵營
————II第15旅支援營
——X第3裝甲旅級戰鬥隊
————II第9騎兵團6中隊
————II第7騎兵團2營
————II第8騎兵團3營
————II第12騎兵團1營
————II第82野戰炮兵團2營
————II第3旅工兵營
————II第215旅支援營
——X第1騎兵師師炮群
————II第21野戰炮兵團1營 ——這是個M270火箭炮營
————II第20野戰炮兵團2營 ——這是個M270火箭炮營
————II第589旅支援營
————I第26野戰炮兵團目標截獲A連
————I第324通信連
——X戰鬥航空旅
————II第227航空團攻擊/偵察1營 ——這是個裝備阿帕奇的攻擊直升機營
————II第227航空團空中突擊2營 ——這是個裝備黑鷹的中型運輸直升機營
————II第227航空團通用支援3營 ——這是個裝備支奴乾的重型運輸直升機營
————II第227航空團攻擊/偵察4營 ——這是個裝備阿帕奇的攻擊直升機營
————II第615航空支援營
——————————————————
如果要總結美陸軍90年代以來改革的趨勢的話,那麼大概可以總結出以下這麼幾條:
A 模塊化,強調互換能力,模塊化旅級戰鬥隊的出現是二十年來美陸軍改革的核心;
B 全頻譜化,有能力應付各種等級各種類型的威脅;
C 數字化和戰鬥模塊精簡,營內的作戰平台顯著地變少了,然而營的人員並沒有減少,這就意味著營的支援力量進一步上升;
D 輕裝化,重型單位大量被中型單位所取代,方便全球投送;
E 重視偵察,不是一點點重視,而是特別地、變態地、偏執地重視偵察。
====================================
俄軍篇
①大廈傾倒以前……
如果說美軍的改革跨越放在戰術兵團從師到旅的轉換上,那麼我們得說,俄軍「看起來也差不多」,不過實質上大相徑庭。
如果要說俄軍的編製變化,我們就不得不上溯到蘇聯武裝力量的最後時刻——俄軍在90年代以來的一切糾結都來源於此。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蘇聯地面力量(*此處含空降軍)有著199萬人的驚人數量。然而更驚人的是,這199萬常備軍被組成了大概200個師(約51個坦克師,142個摩步師和7個空降師),而相較之下大概120萬人的美國陸軍僅維持著18個師。
看到這裡我們該驚呼了,卧槽,看起來這美軍師比蘇軍師要大上七八倍啊!
可根據編製,一個戰時狀態的美軍重型師18000人,而一個蘇軍摩步師則為14000人,坦克師11000人,連兩倍都沒差出來。
那這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很簡單:美軍的師全都是滿編的,而蘇軍的師絕大多數不是滿編的。
在冷戰時期蘇軍的師分為滿員師、缺編師、架子師、動員師四級,真正在平時就維持著滿員狀態的只有41個師,這其中,30個在蘇軍駐德、北方、南方、中央四個駐外集群,7個是空降師,3個在阿富汗,1個在蒙古。(換句話說,蘇聯國內除了空降師外就沒有一個滿編的師)此外有42個維持55-75%戰時人員的缺編師,平時頂多保證一個團滿員,如果要參戰每個師需要動員3000-5000名預備役人員才能投入戰鬥。再往下是103個架子師,平時有10-40%的人員,裝備差不說,動員一個這樣的師往往需要徵召一萬名預備役人員,訓練還特別不足。至於最底下還有若干個動員師——這些師的存在形式只是一堆二戰時候(真的是二戰時候。舉例來講,到1982年,外貝加爾軍區的第81坦克師(D級)擁有的全部坦克是320輛T-34!)留下來的舊裝備,人一個沒有,戰時慢慢組建。
蘇聯時期,一切好說,畢竟冷戰的過程中,蘇聯地面力量可以說就是為進攻西德和低地國家而存在的,動員體制時刻處於緊繃狀態,可以在瞬間內提供大量的預備役人員。缺員師的動員只需要1-2天,架子師則需要幾周到一個月。不僅蘇聯如此,冷戰前沿的小國更加誇張——北約華約的大部分一梯隊國家全國總動員只需要48-72小時!
然而,蘇聯解體了。
————————————————————
②在大廈傾倒時
1989-1994年間蘇軍(俄軍)駐外集群撤出東歐國家的過程後來被描述為「對軍隊最可恥的背叛」——蘇軍齊裝滿員的30個駐外集群師(在烏拉爾以西蘇軍地面力量全部的滿員師)在完全混亂的狀況下撤回國內,其結果是士兵、軍官很快流失,有戰鬥力的部隊一瞬間消失殆盡。駐阿富汗集群和駐蒙古集群的狀況也半斤八兩。因為冷戰的結束,《歐洲常規武力條約》的簽訂和強力機關的瓦解,徵召制度迅速崩壞,預備役人員的日常訓練不復存在。更糟糕的是,由於蘇聯解體,俄軍失去了原屬於白俄羅斯軍區、喀爾巴阡軍區、基輔軍區、敖德薩軍區、外高加索軍區、土耳其斯坦軍區、中亞軍區所屬的絕大多數部隊的控制權,這些軍區共擁有大概20個缺編師,是蘇軍缺編師總數的一半。蘇軍時代視滿員師和缺編師為「就緒師」,即可以很快投入戰鬥。可現在,俄羅斯陸軍已經幾乎沒有就緒的師了。
一句話,俄羅斯陸軍所繼承下的「蘇聯武裝力量」的家底,只是一個白花花的骨架。
於是到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前夕,葉利欽和格拉喬夫震驚地發現,俄軍空有180萬官兵,卻無一支齊裝滿員,可以投入隨時戰鬥的部隊!
於是,就像蘇聯時代的戰爭計劃一樣,俄軍各個單位充斥著大量的剛動員出來的新兵;
(當然了,當時俄軍似乎在像美國學習試點志願兵役制,因而這些單位仍然不滿編。在1994年12月-1995年1月的格羅茲尼戰役中,參戰的俄軍各團、旅都僅有理論編製的一半力量,而且嚴重缺乏步兵。在此戰中「一戰揚名」的北方集群第131「邁科普」摩托化步兵旅,雖然是在1992年剛從架子師第9摩托化步兵師縮編而來的,而且還是格拉喬夫的計劃中要達到滿員的僅有的三個值班部隊之一,然而其實際能夠拼湊出來的戰鬥部隊就只有兩個加強了的摩托化步兵營而已……)
就像蘇聯時代的戰爭計劃一樣,這些新動員出來的單位擁有著陳舊的裝備;
(從北高加索軍區的位置來講,不難想像它在蘇聯時代處於多麼次要的地位;不過參與車臣戰爭的俄軍獲得了剛從德國撤回的第8近衛軍——原第8近衛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加強,所以一部分部隊裝備還不錯)
就像蘇聯時代的戰爭計劃一樣,這些新兵沒有經過有效的訓練和適當的指揮,士氣低下,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官很少。
(很少有架子師有能力組織營級的訓練)
其結果……
這大概是蘇聯時代的戰爭計劃留給俄羅斯陸軍的第一個贈禮。
也就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陸軍為了遵守《歐洲常規武力條約》以及維持基本的戰備值班部隊,開始將師(尤其是蘇聯時代的架子師)縮編成旅。旅的編製大概是以過去一個團的4個機動營為主體進行了一系列加強:機動營加強到5個,增加了過去給師配備的支援力量,相當於一個「小師」或者說「半師」。這樣一來摩步旅和坦克旅總算有了過去團不具備的獨立作戰能力,又比師顯著的小。
90年代中後期的俄軍摩步旅和坦克旅,圖自《俄軍作戰研究》
這種編製狀況到1998年左右開始穩定:俄陸軍此時由師和旅混合組成,少數的旅是滿員的戰略值班部隊,大部分師旅處於缺編或者架子狀態。
然而俄軍無法維持這種狀況,因為俄羅斯的經濟還在不斷惡化,陸軍仍在不斷裁減,從150萬到120萬,從120萬到75萬,從75萬到50萬。裁掉這個部隊,那個部隊又招不夠列兵了;裁掉十個單位,二十個,還是不夠,而且越來越不夠。舊式的集團軍-師-團-營指揮鏈也越來越僵化。
到2008年的俄格戰爭時,俄軍的這種弊端徹底暴露出來:北高加索軍區身為俄羅斯聯邦最重視(唯一打過仗而且打過兩次)的一個軍區,第58集團軍身為俄羅斯陸軍中滿員度最高準備度最高(沒有之一)的單位,竟然在開戰時遭遇到團找不到上級,師找不到下級,團不滿員被迫組織成營戰鬥隊參戰等等一系列問題。說不好聽點,這簡直就是第一次車臣戰爭的重現。那麼普京總理不禁問了:「這是在北高加索;那好,彼得堡方向怎麼樣?莫斯科方向怎麼樣?外貝加爾方向怎麼樣?遠東方向怎麼樣?」
答案是:很不怎麼樣。俄軍在遠東的各集團軍和軍里充斥著架子單位,各單位的平時人員可能只有戰時編製的不到30%,剩下的……都靠戰時動員?這准得是克里姆林宮講過的最好笑的笑話。
問題就來了:
俄軍有沒有能力應付未來的多樣化的威脅?(尤其是像2014年發生在烏克蘭和2015年發生在敘利亞的、以快速反應對外干涉為特徵的威脅?)
在此時俄軍的體制下,是沒有的。
因而緊接下來的就是由時任國防部長阿·愛·謝爾久科夫所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新面貌改革「。
————————————————————
③謝爾久科夫的新面貌改革
新面貌改革要求:
A 縮減人員:俄羅斯可憐的軍費不能分攤給那麼多軍隊。俄軍總數從125萬裁減到100萬。陸軍首當其衝,要從45萬裁軍到30萬,目標25萬。這個狀況才能允許俄陸軍進行集中換裝,淘汰下蘇聯末期開始用了20年的那套玩意兒。
這一措施給俄軍帶來的變化是字面意義上的「顯而易見」的,就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幾張圖吧:
1993年的俄軍(憲法危機,第2近衛摩步師)
1999年的俄軍(第二次車臣戰爭,不明單位)
2005年的俄軍(俄塔邊境,邊防軍)
2008年的俄軍(俄格戰爭,「維和部隊」)
————分割線————
2014年的俄軍(克里米亞危機,第98近衛空降師)
整個畫風都變了,「新面貌」名副其實。
B 師改旅:既然俄陸軍已經證明其沒有能力在平時填滿14000人的師,那好,我們乾脆不要師。在這種思想下在2009年俄陸軍撤消了除駐守北方四島的第18機槍炮兵師之外所有的師(包括「著名」的第2「塔曼」近衛摩托化步兵師和第4「坎捷米羅洛夫」近衛坦克師),改為分別裝備BTR、BMP和MT-LBV的三種摩步旅以及坦克旅。新的旅進一步縮小為4個機動營,營的規模和旅支援部隊的規模有有限的增加。現在的「謝爾久科夫旅」更像是一個大號的加強團。
C 精簡編製和員額:和師改旅同時進行的當然是編製的精簡。動員單位一律取消,人員用來充實滿編部隊的編製,大量裁減軍官,清退了56%的大尉,75%的少校,64.5%的中校上校和20.8%的將軍。其結果是俄聯邦地面單位的軍事單位從1890個驟降到172個!
(*為什麼從大尉開始裁減呢?因為過去的蘇軍/俄軍架子單位保留著連級及以上的全部指揮機構)
至少,現在的俄陸軍基本滿編了。
D 改革兵役制度:合同兵役制將代替義務兵役制,動員制度將會廢除(這一點是自從俄羅斯武裝力量誕生以來的一貫目標,但是到現在還是沒有完全實現)。
E 政令分離:像美軍和很多歐洲國家軍隊一樣,俄軍的集團軍失去了對下屬各旅的控制權。這些旅將歸屬給軍區控制,戰時根據需要交給集團軍指揮。
一個典型的「謝爾久科夫式」的摩托化步兵旅:
——旅部
——II坦克營(4連制)
——II摩步營
——II摩步營
——II摩步營
——II榴彈炮營
——II榴彈炮營
——II火箭炮營
——II反坦克炮兵營
——II防空火箭營
——II防空火箭炮兵營
——II工兵營
——II通信營
——II器材支援營
——II維修營
——II警衛連
——I偵察連
——I電子戰連
——I防化連
——I醫療連
2009-2012年間謝爾久科夫暴風驟雨般的改革使得俄陸軍完全改頭換面,從一支以全面戰爭為目標,極大依靠動員的傳統防衛型軍隊轉型成了齊裝滿員、編製小而精的快反干涉型軍隊。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對自己面臨的武裝衝突預判的變化。
可以說,這個過程僅靠俄軍自己或者像過去那種軍人出身的國防部長是無法完成的:改革會涉及太多人的利益,涉及到很多傳統和習慣,而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要麼很難做要麼不能做。然而謝爾久科夫是一個「圈外人」,他以純粹官僚的眼光來看待俄羅斯軍隊,他才不管什麼傳統習慣,他曾經跟造船廠放出話「好吧你們造不出登陸艦,那法國人能造」,而且他真的去法國採購了兩艘西北風!這種事情在蘇聯或者俄聯邦軍隊的歷史上都是不可想像的,然而謝爾久科夫可以做,他也做到了。
——————————————————
④「復辟狂人」邵伊古和他的反攻倒算
2012年,謝爾久科夫因種種原因(官方說法是「貪污腐敗」)而被趕下國防部長的寶座,新任國防部長邵伊古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了謝爾久科夫時期一些「過激」的改革方案,在陸軍方面這主要表現為:
A 恢復了2個師即第2近衛摩步師和第4近衛坦克師
*短期內俄陸軍還要恢復更多的師,可能是第10和第15近衛坦克師。
*現在(2016年9月)看來,恢復了一個摩步150師。
B 恢復了集團軍對下屬單位的控制權。
C 重建了一些預備役單位。
然而,邵伊古的措施歸根結底還在謝爾久科夫留下的「軌道」上實施,本質上還是謝爾久科夫改革的延伸,而謝爾久科夫的改革已經給當代的俄羅斯陸軍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印記,以至於如果要討論俄羅斯陸軍,那麼就無法躲開新面貌改革。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的俄羅斯陸軍,也還會在謝爾久科夫指出的基本方向上前進。
——————————————————
如果要總結俄陸軍90年代以來改革的趨勢的話,那麼大概可以總結出以下這麼幾條:
A 俄羅斯陸軍需要平時就齊裝滿員的、可以隨時投入戰鬥的部隊,這是俄陸軍改革的一貫目標;
B 俄陸軍對未來戰爭的整體看法和預見已經改變了,這是新面貌改革的前提;
C 俄陸軍從理念、裝備、編製上都正在向西方靠攏。
冷戰之後,美軍由原來的與蘇軍全面對抗,逐漸轉變為全球打擊部隊。俄軍由於經濟等問題,逐步演化為一支歐亞打擊部隊(可以這麼說吧……往西可以到達西歐,往東兼顧日本)
這些都是各自按照自身能力和需求來的,對土共也一樣,搞清楚自己要什麼,有針對性的搞,不要胡來。外行,但是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安利一篇文章,套話請自動替換。
「改變現有的軍委總部體制,將作戰指揮與軍隊的建設分開,是此次軍隊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此次軍隊改革幅度之巨大,不少人以「從蘇軍到美軍」的比喻來形容。這一描述雖不準確,但的確大概指明了我軍的改革方向。我軍也要吸收美俄在改革中的經驗和教訓。 」
施洋:看看美俄,中國軍改要躲過哪些坑?
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從而拉開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規模空前的軍隊改革的序幕。
對於此次軍事改革的內容,無數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加以介紹,官方報道也在文章開頭就註明了改革的關鍵重點:要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對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進行一體設計,通過調整軍委總部體制、實行軍委多部門制,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等重大舉措,著力構建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
正如許多文章所分析的一樣,改變現有的軍委總部體制,將作戰指揮與軍隊的建設分開,是此次軍隊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此次改動幅度之巨大,不少人以「從蘇軍到美軍」的比喻來形容。這一描述雖不準確,但的確大概指明了我軍的改革方向。
四總部的蘇聯來歷
我軍的指揮體制傳統上是師承蘇聯,在中央的軍隊機關上也受其影響採用了中央軍委——總部機關的指揮體制,國防部則是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的部門。國防部在接受國務院領導的同時也接受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領導。需要國防部辦理的事宜,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分別辦理。可見四總部在軍隊事務中的極端重要地位。
在作戰指揮上,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採用的是國防委員會——國防部——總參謀部的三級管理,其中又以總參謀部作為管理作戰的指揮部門。不過四總部並非照抄蘇聯的軍事制度,而是在不斷發展中自行摸索的成果。
新中國初期,我軍也採用了類似的結構,在軍委下設總參謀部、訓練總監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總政治部、總幹部部、總後勤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等八個總部機關,1957年還專門成立通信兵部。作為參照,蘇軍在國防部下設總參謀部、建築和營房部、總監察部、總政治部、總幹部部、武裝力量後勤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等八個總部,基本與早期我軍的結構相似。
當時我軍的總參謀部專管作戰的任務十分清晰,下設:作戰部、情報部、通信部、裝備計劃部、組織編製部、隊列部、動員部、軍事交通部、測繪局等。
1958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通過《關於改變組織體制的決議(草案)》,將原有總部機關進行調整,訓練總監部歸併進入總參;總幹部部歸併進入總政;總財務部歸併入總後。比較值得關注的,是武裝力量監察部被分解為軍事監察、政治監察和後勤監察,分別歸併進總參、總政、總後;總軍械部歸併入總後,成為後來著名的三總部。
1998年總參和國防科工委的相關部門合併,建立了總裝備部。至此,我軍的四總部制度開始形成。由於每個總部機關都接納了其他的相關部門,因此在職能上往往要負責多項內容,包括相當規模的行政工作,因此在實際上成為一個兼具行政職能和指揮職能的機構。
蘇軍較早意識到了這種問題,因此在中央一級上很早就開始純凈總參謀部的作戰職責,將行政職責交由其他的部門執行。從這一點上看,蘇聯的總部機關細分管理專業性更強。不過對於蘇聯而言,重要的不是中央的指揮分割,而在於總參謀部指揮的,是兼具指揮和行政職能的軍區。
從軍區到軍區
相比中央調整的容易實施,從蘇聯到俄羅斯都有一個改革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軍區。俄國軍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二戰初期和冷戰早期,這些軍區更是直接成為組建方面軍的基礎。在戰區上,由於中央總部無論作戰還是行政命令的實施都需要下級機構,這些軍區便一直承擔著作戰指揮和行政管理的雙重任務。
對於中俄這樣以大規模陸上作戰為主要戰爭形勢的國家而言,軍區在過去指揮大量陸軍部隊的情況下有著相當大的意義。軍政合一的形勢不僅顯著節約了人力和幹部資源,也使得部隊的管理區域和作戰區域相互統一。俄羅斯從沙俄時代就開始設立軍區,二戰後初期一度有多達30餘個軍區,上世紀80年代雖然經過削減,依然保留有16個軍區和4個軍隊集群。中國則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到新中國成立時的6大軍區,歷經增減,最終形成今日的7大軍區。
傳統的陸地戰役作戰力量以陸軍為主,海空軍都是輔助力量,因此這種以軍區為主導作戰形式在最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蘇聯的指揮體系下,海空軍都有直接供指揮的艦隊或者航空兵集團,陸軍司令部的上級是負責作戰(實際主要是以陸軍為主的地面作戰)的總參謀部,下級是擁有指揮權和行政權的軍區。軍區實際上是陸軍指揮機關,導致陸軍司令部這一機關的實際被架空。至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在組建之初實際只有陸軍,更是乾脆沒有設立在蘇聯基本虛設的陸軍司令部,直接由總參謀部代行陸軍司令部的指揮職責。
面對現代戰爭越來越高的合成化程度和作戰複雜程度,傳統的以陸軍為主的軍區制度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新的作戰指揮部必須要能夠綜合指揮三軍作戰力量,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軍區陸軍指揮機關的能力和水平。1977年蘇聯的「西方77」軍事演習中,陸軍方面軍與空軍集團軍、海軍艦隊之間的行動缺乏應有的協調,促使蘇軍開始對傳統的軍區制度進行改革。其結果就是建立了類似美國戰區司令部的各方向總司令部,統一指揮一定方向上的三軍部隊作戰。
按照正常的邏輯,方向總司令部建立後,原本的軍區應該將指揮陸軍的權責向上移交,而專門成為一個行政單位,形成方向總司令部管理作戰,軍區管理行政的權責分離。但一方面許多軍區領導人強烈反對這一計劃,另一方面方向司令部的人員多數來自軍區各級單位,因此在編製晉陞、福利待遇、家屬安排等問題上依然依賴傳統的軍區,這使得方向司令部和軍區的權責分離問題在蘇聯解體前一直得不到解決。最終還是蘇聯解體解決了一切——解體後方向總司令部不復存在,6個傳統的軍區恢復了它們行政指揮合一的傳統。
俄羅斯在1992年、2004年和2005年先後三次提出合併軍區為戰略地區司令部的建議,但每一次都會受到來自軍區和高層的巨大阻力,直到2008年俄格戰爭後,伴隨著俄羅斯新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的上任,俄羅斯才在2010年第一次實現了軍區的大重組,建立4個全新的軍區,並以這種接近方向總司令部的新軍區替代了傳統的陸軍軍區。而因為在改組中過多損壞了俄羅斯傳統的軍人和軍工複合體利益,謝爾久科夫雖然完成了戰區的設置,也大大提升了俄軍的戰鬥力,卻仍然被俄羅斯軍政界借反腐敗的名義徹底清出了國防部。
對於開始進行改革的中國軍隊而言,俄羅斯的經驗相當重要,而更加要緊的,則是美國的教訓。
聯合萬歲!聯合萬歲?
此次解放軍軍事指揮系統改革中,「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可謂是一個關鍵的改革目標。對軍隊體系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發覺,新的戰區並不是傳統軍區改頭換面的產物,而是與美國的地區司令部一樣專門化的指揮機構。此次軍事改革無論是形式還是目標,都和《1986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改革後的美軍聯合作戰體制極為相似。
美軍作戰指揮體制主要包括「國家指揮當局」和戰區指揮系統兩級。
「國家指揮當局」由總統和國防部長構成。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就國家安全問題向總統提供諮詢。參聯會則成為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諮詢機構。
戰區指揮系統是美軍作戰指揮體制的重心,聯合司令部通過參聯會領受總統和國防部長下達的命令,對美軍作戰部隊實施指揮,並直接向國家指揮當局負責。在實際指揮中,戰區指揮部內有三軍派出的軍官和參謀人員,統一指揮三軍在戰區內部隊的行動。
戰時受援聯合司令部司令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可有效調動各種資源用於作戰行動。這種權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指揮當局授權,由總統和國防部長兩位文官組成的國家指揮當局,戰時通常把作戰指揮權下放給聯合司令部司令;二是軍種參謀長不會與聯合司令部司令爭權,美國軍政軍令分開的體制剝奪了軍種參謀長的作戰指揮權,軍種只有提供兵力的責任;三是受援司令部和支援司令部關係的確定,使戰區聯合司令部司令的權力進一步增大。美軍規定,支援司令部有責任支援受援司令部,這意味著戰區外的其餘九個聯合司令部都是受援聯合司令部的支援者。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受援聯合司令部司令有權調動全軍的資源實施戰爭。
從理想的角度看,三軍司令部及下屬單位不再直接參与作戰指揮,主要負責部隊日常的建設和行政管理。真正做到了行政與作戰分開。這既是美國1986年國防部改組的動因,也是此輪中國軍事改革希望出現的結果。
美軍在此次改革之後的戰鬥力提升有目共睹。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及此後的幾次戰爭中,美軍無論是合同作戰程度還是諸軍兵種配合的密切水平都大大超過越南戰場那種美軍幾個司令部聯合打起來的局部戰爭。不過在碩果累累的同時,美軍的聯合作戰體系也不可避免地在非作戰的時候衍生出許多缺陷和不足。其中特別突出的一點,便是因為過度重視「聯合」導致的決策失誤與不必要浪費。
由於1986年國防部改組著重強化了聯合司令部指揮合成作戰的權力和能力,因此戰區司令部的不僅權力空前巨大,很多時候甚至自成「帝國」。由於這些「帝國」之間的任務並不是完全區隔,很多時候,聯合指揮反而變成了聯合協同。
美軍共有10個聯合司令部,其中6個按地區設,分別為太平洋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南方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4個按職能設,分別為戰略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運輸司令部和聯合部隊司令部。
特種作戰司令部在過去十多年的全球反恐作戰中承擔了大量特種作戰的指揮工作。由於這些特種作戰往往涉及特定地區,因此在行動中需要特定的區域司令部予以配合。但在這類行動中,地區司令部一方面不願意讓特種作戰司令部牽頭領導一切,只同意以「協同」的方式行動,使得聯合作戰司令部捋順指揮關係的目的無法達到。另一方面,戰區司令部對於特種作戰司令部將轄區內特種部隊調動的行為也十分反感,而傾向於將這些部隊「歸屬」到本戰區,以利於本戰區在預算爭奪中處於有利地位——這樣的事情在過去的美國表現為軍種間爭奪預算和武器裝備的控制權,諸如當年空軍執意禁止陸軍擁有固定翼飛機;在國外則表現為不同軍區之間爭奪相對精銳的作戰部隊——聯合指揮並未避免這些不良現象,只是讓它們改頭換面之後重新出現而已。
對於美軍而言,聯合思想的過度強大還導致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聯合採購帶來的軍種牽制印象。聯合採購在各國軍隊中都經常出現,美國軍隊則不止一次有過國防部主導推進的聯合採購和聯合裝備。
其中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就是F-35戰機項目。這個從一開始就由國防部啟動主導,旨在替換海空軍和陸戰隊幾乎所有現役戰機的計劃堪稱三軍聯合招標、聯合研製、聯合採購的典範。不過這個項目目前雖然依然在推進,飽受各方質疑和批評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其中,F-35為了實現三軍聯合,滿足不同軍兵種的需求,將多個性能要求差異巨大的戰機種類強行整合起來。
結果,戰機一方面為了滿足三種不同型號之間的通用性,不僅體型臃腫,研製難度加大,性能也較專門設計的戰機遜色不少,甚至出現了四代機格鬥不如三代機這樣的荒唐情況;另一方面,由於三軍需求的巨大差異,F-35的三個型號上的差異之大使得最早所謂通用部分十分有限,而隨著戰機複雜程度升高和反覆延期導致製造成本升高,使得其最初設想的廉價賣點也無從實現。
以上這些,都只是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聽證會上對美軍86體制的一些缺陷的批評。對於在軍事改革中與美軍模式殊途同歸的此次中國軍事改革,自然也要吸收美國在改革中的經驗和教訓。解決這些可能出現缺陷的制度隱患和管理漏洞,是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的重要準備,也是我軍落實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各項任務,推動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重要貢獻。
http://weixin.qq.com/r/tjt7Y5PENM5LrdcA926k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是在《南方周末》上看到的兩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軍的變革:打仗就像搭積木?》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89?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俄羅斯裁軍得與失》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91?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推薦閱讀:
※如果現代兵器和部隊用古代方式命名,是什麼樣子?
※剛剛看了兩集美劇蠻族崛起 裡面說羅馬崛起就要控制古代世界 到底我們那時候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誰更強?
※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規模究竟如何?
※為何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長江那麼長,別的地方不能渡河嗎?
※為什麼身為大將的夏侯淵在漢中之戰時親自修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