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章《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全文:長微博文章
《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這篇文章今天(2015 年 12 月 2 日)在微博火了,凌晨發布,到中午就已經百萬閱讀量,上萬贊。
鑒於原文像裹腳布一樣長,如果看不下去的話,我不妨在這裡概括一下,把原文縮短 80% 貼在這裡(如果還是看不下去,可以看後面的 100 字概括):
********************
知乎,從來就不可能匯聚精英。兩個原因:一是UGC投票模式,二是公司基因。
UGC,就是任何普通用戶可以發表觀點,而其他用戶可以針對的觀點進行表態,投支持或反對票,就是UGC投票。一人一票,非常民主。
那麼,在以下兩個場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知乎是否適用呢?
- 1.1 先看事實判斷領域。知乎是歇菜的。
a) 事實判斷無法回答『未知的問題』。
人人都有言論自由,但客觀事實巋然不動。這是一個不可能被徹底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無法窮盡的。
b) 無法給出事實判斷的人,也無法『準確地判斷』事實。
獨立思考能力,永遠是一種奢侈品。結果,大部分人只能根據別人說話的技巧、回答者的歷史表現、其他人的投票結果,來選擇相信誰。但這與事實判斷的本質根本就是相悖的。
在事實判斷領域裡,要想讓討論有意義,就必須建立專業准入門檻。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知識的個體,對相應的客觀事實是缺乏評判能力的。一人一票是不靠譜的。科學是不能兼容民主的。科學就是事實,不是一人一票。
因此,知乎,對於『真理越辯越明』而言,是歇菜的。
- 1.2 再看價值判斷領域。知乎是一灘稀。
a) 一人一票的價值判斷必然會走向民粹。
為什麼人類天生就喜歡『寧可信其有』(如轉基因),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在面對大量的不確定風險時,最終活了下來。無限放大風險、不關注整個群體的收益,很快個體就會掉進民粹的泥潭裡。『民粹主義』的本質就是認為,人民群眾受到了愚弄,要把他們從精英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b) 民粹就一定會走向反智么?在我國是一定的。
任何群體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學識會長期居於中位數之下,這就使得由大部分普通人組成的群體,天然地具有反智的本能。全社會的整體知識水平越低,這種反智本能越強大。知乎的民粹定位使得它天然就不可能聚合精英,所以也從未聚合過精英。
- 2 再看其二,公司基因
知乎在我的觀念里,是一個『有作惡意圖但尚無作惡能力』的公司。
如果沒有匿名性,這是不可想像的。太多話別人不敢說,所以同樣地太多事你就不知道。尤其在既沒有三權分立又事實上缺少真正的媒體『第四權』的中國,網路監督的力量構成了我們社會的良心。
你一個問答社區,搞什麼強制實名制?哪怕有再多的產品分析、用戶痛點、商業規劃,助紂為虐的本質都不可否認。為什麼說知乎『有作惡意圖』?因為它強推實名制。為什麼說知乎『尚無作惡能力』?因為它後來推不動,放棄了。
我曾想過要改這個回答,但當時知乎剛強推了實名制,不實名認證不讓修改自己的回答。我也是在當時把知乎賬號的簽名改成了『實名制去死』。
有人可能會說,實名制沒什麼不好啊,知乎又沒逼著你用,不愛用滾蛋啊。沒錯,所以你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這裡的『用』,是指不會去提問、回答、評論、支持、反對,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回答仍然會『感謝』和『轉發』。
********************
更概括地說,原作者的觀點是:
- 知乎不能很好地判斷客觀事實,因為它沒有準入門檻,而專業外的人的判斷不靠譜;
- 知乎不能很好地判斷價值觀,因為一人一票走向民粹,走向反智;
- 知乎是一家作惡的公司,因為它曾強推實名制。
- 自己不會『用』知乎,但是依然會『感謝』和『轉發』知乎的精彩回答。
********************
可以看出,原作者是用心寫這篇文章的,文章中的一些論點也是有道理的,然而文章的結論,卻是值得商榷的,簡單地說,就是 「論據頭頭是道,但要麼推不出論點,要麼論點不符合事實」。
- 【1】在事實判斷領域,知乎是歇菜的嗎?
作者提出的理由是:在事實判斷領域裡,要想讓討論有意義,就必須建立專業准入門檻。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知識的個體,對相應的客觀事實是缺乏評判能力的。一人一票是不靠譜的。
這個理由看起來挺像回事的,但它描述卻不是事實。
- 第一,知乎並不完全是 「一人一票」 的社區。如果你在知乎上呆了較長的時間,你一定會發現,同樣是一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權重,一個在社區內發布過較多優質內容的人,會有更高的權重,除此之外,「贊同」和「反對」對回答排名的影響也不是簡單的疊加關係,而是通過一個演算法來實現,「反對」 的效果被提升(請戳:知乎如何對回答進行排序?,以及我的評價:淺析知乎新的回答排序演算法),在專業領域中,現有的排序演算法會使得專業人士和外行人士在權重上有較大差異,只要最初選取的 「種子用戶」 是可靠的,在這之後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從而讓更專業的回答排在上面;
- 第二,對於表述上就很專業的問題,即使沒有硬性的准入門檻,也會有軟性的門檻限制大部分人。隨便舉個例子:為什麼傳遞函數分母中s的階數n必不小於分子中s的階數m? - 自控原理,如果你沒有像我一樣學過一點點自動控制,你能看懂題目嗎?更不用說參與討論和投票了;
- 第三,對於表述上很大眾,但內核很專業的問題,看起來知乎的民主會誤導大家判斷事實。然而,這其實是低估了知乎的「自我修正」能力。什麼叫自我修正能力呢?就是打臉快。在知乎上,一旦一個看起來很大眾而內核很專業的問題火了,而之前的熱門答案存在誤導性,那必然會有人出來打臉,並且打臉的答案傳播得非常快(舉個例子: 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原來 7000 贊的高票回答被迅速打臉,最後作者只好刪除回答)。而這種自我修正能力,在別的平台(如微博、人人、微信朋友圈等)是很難找到的,所謂 「謠言傳千里、闢謠不出門」 說的就是這些社區。而在知乎上,謠言一旦變成熱門,闢謠者就會出現。
- 【2】在價值判斷領域,知乎是一灘泥嗎?
作者提出的理由是:一人一票的價值判斷必然會走向民粹,而在我國,民粹一定會走向反智。
這 「必然」、「一定」 的口吻,容易讓人深信不疑,卻忽視了它描述的根本不是事實。
原文以「轉基因」為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聽不懂,我就不聽。看不懂,我就不看。有風險,我就不吃。你說什麼,我都不信。放棄對於個人來說可能虛無飄渺的長期和宏觀收益,把一切未知風險儘可能現在就扼殺在搖籃里。
在一人一票的環境里,什麼樣的價值判斷最能迎合大部分人的態度?結論一目了然,只會是最民粹的觀點。無限質疑、無限反對、無限拒絕。這樣的觀點天然就有著更大的市場,因為在任何一個專業問題面前,不懂的人永遠是大多數。而知乎根據用戶的支持和反對,對答案進行排序,又必然會更容易把這類答案頂在前面,讓它被更多人看到
咱們看看轉基因問題在知乎上的討論:
- 轉基因食品安全否?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 生物學
- 如何評價崔永元和方舟子關於轉基因食品各方面問題的爭論? - 生物學
- 如何評價崔永元去美國拍攝的關於轉基因的紀錄片? - 轉基因食品
從排名靠前的回答中,你看得到民粹嗎?看得到「有風險,我就不吃」嗎?事實上,知乎是 「倒崔」 立場占絕對上風的平台,不管這是否合理,和「民粹」 不沾邊吧?
原作者的文章,是寫給微博用戶看的,所以在某些地方信口雌黃也不足為奇了。
然後,作者「論證」了在我國民粹必將走向反智,咱們欣賞一下:
哈哈哈,您確定自己知道「中位數」是什麼意思嗎? 還強調了一次,看來真是深信不疑呢。即使作者的本意是平均數,論證的邏輯鏈也未必成立。知乎並不採用「少數服從多數」 的制度,所謂的「庸眾」 也未必一定會排擠「精英」,也可能會「見賢思齊」,所以,為什麼大部分人低於平均就一定反智呢?
- 【3】知乎強推實名制,所以作惡了嗎?
原作者是這麼說的:
為什麼說知乎『有作惡意圖』?因為它強推實名制。這是一個非常下作的事情。『下作』一詞充分表達了我強烈而廉價的感情。
互聯網的兩次巨大的飛躍,都和匿名性有著必然的聯繫。第一次飛躍,是web1.0使得理論上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地瀏覽任何線上信息,這讓文明變得無比美好。第二次飛躍,是web2.0使得理論上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地發表任何觀點,這又讓文明變得無比美好。
如果沒有匿名性,這是不可想像的。太多話別人不敢說,所以同樣地太多事你就不知道。尤其在既沒有三權分立又事實上缺少真正的媒體『第四權』的中國,網路監督的力量構成了我們社會的良心。
這話簡直就是反著說嘛……
是的,知乎推過實名制,但並不要求你每個回答都用實名啊!如今,「匿名用戶」 可是知乎上最大的一個群體呢!
在新浪微博、百度貼吧、人人網上,每個人都得亮著 ID 說話,即使 ID 不是實名,終究有被人肉的風險,而在知乎上,除去系統出bug,匿名用戶簡直是想說啥就說啥,在知乎上,有不少用戶都在吐槽匿名用戶素質太差,po主倒好,說知乎 「沒有匿名性」……真是無力吐槽了……
- 【4】原作者真的沒有在使用知乎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原作者對知乎的推廣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呢!
他曾在 420 條微博中提到了「知乎」,其中大部分是轉發知乎的回答,這顯然比 99% 的知乎用戶更加熱愛知乎吧?
當然了,原作者在文章中辯解道:
這裡的『用』,是指不會去提問、回答、評論、支持、反對,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回答仍然會『感謝』和『轉發』。
然而,私以為,知乎的價值,或說是終極目標,在極大的程度上正是在於 「傳播」。而在站內的互動,反而只是 「傳播」 這個目標下的一些手段。
作者曾經轉發過如此多的知乎回答,再加上這篇熱門文章的加成,終於如願以償,讓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知乎。
#
1、他說的挺對的,不過是從一個角度說了多數人都知道的大白話而已,沒什麼新意,知道的人多了;
2、他在宣傳精英主義,如果依照他的理論,他不應該混互聯網,他能上的網站可能只有公司內網;
3、科學界有句名言「科學的發展就是用另一個錯誤的理論推翻現在的理論」,他如果嚴格執行觀點,他就不應該活著,這個世界就是由各種各樣錯誤構成的。唯有死亡才是正確;
4、在中國不適合討論「一人一票」的制度問題,不然真不好說你是支持黨還是反對黨。。。
5、挺沒意思的,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你逞能說,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孩子,算不得高論。
6、他的核心論點是「知乎不夠優秀」,他只在一味指責,陳述觀點,並沒有橫向對比「在當今互聯網形勢下,知乎足夠優秀是事實」。「不夠優秀」用來指責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都能找出一堆論點、論據。這篇文章的立意很無聊,就跟那些怒氣沖沖地長篇大論說「我要退出知乎」一樣無聊。洋洋洒洒講了一千多字不過想說明一件事:我需要你們關注我,我需要找到存在感。
其實呢,你死不死,以及你用不用知乎,真的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特別在今天,知乎已經是一個八位數用戶的應用了,你說你死不死關人家什麼事?
所以要用就用,不用就不用,非要跳出來說自己不用的八大原因,就有點搞笑了。這跟朋友圈抵制日貨有什麼區別?建議博主可以再寫一篇《一人一天少用一分鐘知乎,知乎就會倒閉》那篇《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的論點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論點到得出結論的過程有巨大的邏輯漏洞,每一段都看似很有理有據,但是通篇讀下來因和果是錯節的。
來捋一捋全文。
「民粹終將反智」這個論點沒有問題。雖然這個作者對民粹和反智的用法和我所習慣的有微妙的區別。單單從這句來理解的話,接下來全文的走嚮應該是
P1:知乎的制度讓民粹主義橫行;
P2:民粹終將反智;
C:知乎的制度是反智的,所以我死也不會用。
把幾個段落分別概括一下
1 知乎的模式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領域都不起作用。
1.1 【事實判斷】每一個個人面對人類的知識庫都是渺小的,「越是細分的領域,有資格說話的人越少」,且
a)事實判斷無法回答未知的問題;
b)無法給出事實判斷的人,也無法「準確地判斷」事實。
分別分析看看以上講述事實判斷的兩段的邏輯,即
【事實判斷(a)】
P1:絕大部分已知的問題深究起來都會變成未知的問題;
P2:人類無法回答未知的問題;
P3:因此人類無法回答大部分已知的問題;
C:絕大部分知乎上的問題不可能有準確的答案,因為這些問題本就沒有所謂的準確答案。
【事實判斷(b)】這段簡直混亂得一句一個獨立觀點,勉強串串。
P1:事實判斷基於對客觀事實的了解;
P2:理想狀態下,人通過邏輯推斷逼近客觀事實;
P3:但事實上,大部分人沒有邏輯推斷的能力;
P4:因此大部分人不可能理解客觀事實;
C:大部分知乎讀者沒有進行事實判斷的能力。
概括:通過a和b,作者想證明「真理越辯越明」在知乎上是不可行的。由a可得:真理本身是不可知的。由b可得:讀者不具備基本的「辨」的資格。
這兩段要純按邏輯來的話,得出來的結論應該比較像是——在a和b正確的前提下,笨人連接近真理的手段都沒有,而聰明人越接近真理越發現真理不可知,於是沒有人類能理解真理。
這已經不是「知乎這個平台給不出真理」了,這已經是「全人類都不會知道真理」的哲學問題了。叢這個結論出發的話前者倒也是對的,但這論證過程完全沒有在針對知乎。這篇文章到這裡為止的論點和結論是脫節的。
並不是說它的觀點錯誤,我覺得說得挺對的。但這是詭辯啊。它不是在證明「知乎,對於『真理越辯越明』而言,是歇菜的」,它證明的是「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本身是歇菜的。然後又由此套到了知乎上。(或者說,他說的是對任何大眾平台而言真理越辯越明是歇菜的。不過倒是很想知道在a的邏輯下,對於有資格辯的「具有專業知識」的聰明人而言,真理到底能不能越辯越明。)
總之,這幾段順下來的因果論證站不住腳。而且是在默認a和b的結論都正確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依然是詭辯。
再看看下一段,段落可概括為
1.2 【價值判斷】即使作為沒有標準答案的價值標準,一人一票地選擇價值觀站隊也是不行的。
分析一下它的邏輯
【價值判斷(a)】……這段基本概括不出邏輯。
總之他論了:規避虛無縹緲風險是人類合乎常理的本能行為。同時規避虛無縹緲的行為會讓人陷進民粹主義。所以他這裡對民粹的定義是:忽視群體利益,由於單獨個人的無知而造成的無視後果的風險規避。
而一人一票的制度下,最高分答案不可避免地會是非理性的風險規避?(「一人一票的制度必然走向民粹」這個主張很對,但這個論證過程到底是想說明什麼?)
而且這個前提是不是有悖事實也不一定。雖然我也是「沒有資格的一般大眾」,但這個觀點沒法說明闢謠的傳播,而闢謠也是目前這些科普平台最大的用處之一。如果套回a和b,那這個闢謠本身本身就不可證,我也無法判斷它,那這事就是一個死結了。
還有一點,這一段講到後來已經脫離了【價值判斷】,又走回了【事實判斷】了。結果繞了一大圈還是在說明民眾的選擇是不理智的。又回到了b。這篇文章里所謂的價值判斷不過是事實判斷的一個衍伸而已,並不是並列關係啊,拿自己的論點1支持自己的論點2有意思嗎?!
在這篇文章里,【事實判斷】=事情的真相,【價值判斷】=不明真相的時候做出的反應。也就是說這裡的價值指的不是平時我們說價值觀的那個價值,而是「面對這種情況怎麼做才應該是對的」的價值——也就是說這裡的價值其實指的是利益。
所以這一段論點其實是:因為你無法做出正確的【事實判斷】,所以就只能通過本能來最大限度地【增加利益】。是不是又跑題了?!這一整段並非是單獨地辯證「知乎上的價值判斷是一灘稀泥」,只是在講無法做出【事實判斷】的不利後果而已。
(這裡放上「民粹」這個詞也並不十分合適,「民粹」這篇文章里的定義不僅十分狹義,而且用法還怪怪的,全文並沒有提到什麼「認為自己受到愚弄的民眾」,也沒有「懷疑精英理論的民眾」呀,更像是為了「此處應有一個不明覺厲的辭彙讓你們驚嚇一下」硬扯上關係的(……)。就結果來說是民粹沒錯,假如「愚念的大集合」=「民粹」的話。)
【價值判斷(b)】又整段寫的是事實判斷。作者已經放棄用【價值判斷】這個詞了,直接原文就是事實判斷!搞毛啊?!
「客觀事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到底事實如何,不會因為你是平民還是所謂精英就有絲毫變化」這句話就是把【事實判斷(a)】換個語法再重複一遍。什麼叫民粹和精英都是反智?!絲毫沒有在解釋為什麼精英是反智的啊?!而且根據前文,民粹本身就是反智的,什麼叫民粹會走向反智?!
所以【價值判斷(b)】在說:管你是精英還是平民,通通不要想知道真理,通通狗帶!!!
「民粹就一定會走向反智么?在我國是一定的。」怎麼還能扯上我國的?根據呢?理由呢?雖然我很想贊同,但是理由呢?扯不下去了嗎?
後面還寫到「為了支持平民、為了政治正確而歪曲事實的人」……我吐血三升,這已經不論是跟精英還是民粹還是知乎都毫無關係了。這句話出現在這裡到底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知道?!各位,我是在說,【價值判斷(b)】這一段的每一個字,都是辣雞啊!而且均值的那一段又重複了一遍【事實判斷(b)】!!!
「所以,我國的民粹走向反智是一種必然,只是時間問題」……excuse me?這個結論是從哪裡冒出來的?論證過嗎???這已經是在講輿論操作了啊!幕後黑手了啊!幕後黑手和知乎有個毛線關係啊!到底為什麼死也不要用知乎啦???
最後作者又用起了「三觀」這個詞,簡直就好像前面有講到過【價值判斷】一樣,為什麼可以從「大家都不吃轉基因的原因」導到「知乎的三觀是稀泥」這個點上的?說到底,這裡「三觀」的定義又是什麼?邏輯論述的時候給定義是好習慣啊旁友們!而且,在三觀判斷這個領域上有所謂的精英主義嗎,不要騙我。
2 【公司基因】
公司基因後面的段落就不說了,商業運作和實名制的利弊嘛,這個都吵爛了。
總結一下,哇噢,這篇文裝的逼真的好厲害。全文除了商業那邊提了一下知乎以外,基本都是在否定全人類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最後卻得出了不用知乎這樣的結論。大寫的服氣。
所以很明顯,作者是混淆概念和偷換概念了。以他的論點並不足以支持他的結論。不過這個作者的詭辯和在關鍵時刻上幌子的能力可以給滿分。
(這個作者大概也許可能是寫著寫著就high了……或者要是帶有目的性地寫出這樣的文章那真的是細思恐極…………一篇用偏見寫成的偏見文章,作者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不能給自己放小透明標籤的小透明三無用戶來說說。
作為一名小透明用戶,我的回答一般是沒有人會關注的,但是不妨礙我表達我的觀點。
首先,我不反對任何人。我只安靜地講一個觀點,它叫做『過度解讀』。
『過度解讀』可以不僅僅針對事物本身,還包括人本身。
我作為沒有人關注的、未參加過任何興趣群和相關組織的小透明用戶,在知乎這樣『准精英化』社區中是存在價值較低、參與程度較低的一類用戶,我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挑我喜歡的問題認認真真寫上我自己滿意的回答。
我記得,知乎主頁上有這樣一句話: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說的多好。這也是我喜歡知乎最主要的原因。
回到問題本身,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作為沒有任何利益相關的小透明用戶,我覺得,作者說的還挺好,至少,行文流暢,有理有據。
雖然,我個人並不同意他的全部觀點。
如果在知乎社區,我會憑著良心認認真真點『感謝』這個標籤。
認真看了其他朋友的回答,我簡單說說我自己淺薄的觀點。
就事論事是一個有知識、有見識的成年人的基本素質和行為方式;但事實上,可能對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而言,人們往往是使用『對事不對人』的借口去執行『對人不對事』的行為。
所以,我們評論的觀點大多數都是:作者,你,你如何如何,你作了多少惡,你做了多少錯事,你的觀點有多少錯誤。
也許我們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考量的完全是作者本人,而不是針對這個文章提出的觀點。
在互聯網時代,知乎作為新型社區崛起有其必然性。參考2015年的數據,為何人人迅速隕落,為何豆瓣平穩中前行,為何知乎快速增長。這是時代的選擇。
70年和80年後出生的社會群體們——也包括部分90年後出生的——他們是當前時代下主流的社會階層,是社會價值和群體意見的主流聲音,他們逐漸參與到廣義上的社會行為和生活中,滿足這部分社會階層的需求是全世界互聯網公司的共同目標。
無論知乎如何標榜自己是平台是工具是社交,他至少是一個有作為的好公司,至少,他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我們自己都覺得優雅的環境來分享和交流我們的見解和知識,並且,還能不時聽到其他人的聲音。
這是好事。
但實際上,從知乎開放註冊到生產『讀讀日報』這樣符號化的工具產品,在我眼裡,是遠遠落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求;甚至是,作為小透明用戶,知乎對於這些用戶的維護是完全不夠友好和友善,因為,他們不能為知乎生產優質內容。
這也是我個人居心叵測地認為『讀讀日報』誕生的必要條件之一。
當知乎的用戶們認認真真寫下他們認為滿意的答案的時候,得到的不是『贊』和『感謝』,而是無端的爭執和留言的謾罵,挫敗感是無以復加的。
但還好,少了我這樣的小透明用戶,至少,知乎上還留有我喜歡的那些人,是他們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最優質的信息和知識。
我感謝我在知乎遇見的每一個這樣熱心的人。
至少,在2015年之內,知乎做的還不錯。但十年後的事,誰知道呢?誰知道知乎會不會在若干年以後又成為一個衰落的人人網,或者,淪為廣告和二維碼紛飛的平台。
這是知乎最應該操心的。
一位理性的人、一群有知識的用戶、整個社會願意發出個人聲音的那部分人,這些,才是知乎最寶貴的財富。
但正如一個比喻可以這樣說:武器既可以保家衛國,也可以濫殺無辜。
所以說,作惡的,是人本身。而不是我們手中的工具。
大致如此,不匿。
他說在一個群體中一定有大多數人的智商在中位數之下,他說的可是中位數啊!!!
「任何群體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學識會長期居於中位數之下,注意不是均值,是中位數。」
我只想請教作者,假設一個群體有10個人,如何做到有8個人的智力及學識在中位數之下。其實要是有人寫一篇《我死都不會用百度貼吧》在知乎社區可能就是另一番風向。
來知乎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找答案。
(本文很長)
摘要:
1. 我在討論本文時發生了不自覺地尋找認同的行為,讓我頗感羞恥。
2. 我為什麼會這樣?尋找認同是人的本能,從很多方面講都不是個錯誤。
3. 信息口號化簡單化符合傳播規律,但一定會造成信息失真。如果不忍痛壓縮信息,「真理」的傳播就會處於下風。
4. 還有時候,真理仍在討論,可是人類已經等不及了。如果不馬上給未定問題尋找一個答案(哪怕是錯的),社會就會面臨即時的緊張。
5. 作為支撐文章的重要論點的一部分,文章對「精英」二字的定義模糊,引發了後續的大量爭論。
結論:尋找認同是人性。在讓人性歸人性這方面,我們永遠需要一個尋找認同的地方,而知乎就是這樣的心靈港灣。
(正文)
1.
今天我在別的地方看到這篇文章(原諒我不關注時事晚了兩個月才看到),但是我一看編輯的摘要立刻開始評論,被轉發此文的小夥伴鄙視說「你能看完全文再評論嗎?」
我為這句話感到憋氣又羞愧,於是看完原文,回去翻微博,了解所有來龍去脈,再把這個問題下的答案翻了一遍,做完整套動作基本是一個多小時以後了。然而我是否能修補因為盲目點評而慘遭踩踏的個人形象仍然是個問號。
我在群裡面拚命打字只為了證明我只看標題摘要就得出的評論並不草率,我的直覺符合我深思熟慮後的結論,一瞬間自己的形象顯得醜陋而渺小。
我為這樣的自己感到很可憐。
2.
然而我還是本能地這麼做了。我回頭想想,為什麼呢?我可以用爭辯來打補丁也可以道歉說錯了就是錯了,但最後還不是希望對方「求求你理我一下吧,對我的觀點給一個評價吧」?
我覺得,就算你再高冷,你依然需要對某些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人展現低姿態,想辦法去尋求他們的認同。你有在意的人,你希望ta能認同你。你沒有在意的人,你希望哪怕有人認同你,讓你覺得這世界並不孤單。
知乎是一個尋找認同的地方,但尋找認同這事是人的本能。從很多方面講尋找認同都不是個錯誤。真理不需要尋找認同,但往往情況是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忽視這些因素,最終會讓真理的傳播被扼殺。此外,對很多尚無定論的問題(一般發生在社會科學領域而不是自然科學領域),人們連思考的方式都不一樣,共識都缺乏,就更不用談真理了。
3.
作為知乎用戶,被否認,被貶低,抱團否認;作為TFBOYS的粉絲,被否認,被貶低,抱團否認;作為挺轉或者反轉鬥士,中醫粉黑,抱團維護自己貶低另一方,以及作為同性戀的不反對者或者反對者,各自抱團……這裡面,有些是對的,有些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判斷哪種抱團是對是錯,難道你就可以了?
或者你認為所有抱團都是錯的?那麼,在你掌握的「真理」的傳播方面,則必然是「光腳不怕穿鞋的」,你會存在天生劣勢。我也知道喊口號和壓縮到摘要一定會壓縮信息量,導致信息失真,但面對一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一方「尚不明確」「還有不同意見」「尚在爭論中」,戰鬥力又是孰強孰弱呢?這就是上面說的「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的一個「其他因素」。忽視這些因素,最終會讓真理的傳播被扼殺。
對於一些涉及公共事務的話題,你說得再對,也得遊說管理者接受你吧?不然事情就不會順著你走對不對?你就假設眼前是一個「槍杆子出政權」「人多力量大」「強權即真理」「看到祖國那麼流氓我就放心了」的野蠻人種群,你要怎麼辦?你要等他們殺過來引頸就戮,臨死前說「讓我畫完這個三角形」嗎?這樣很容易感動你自己對嗎?
4.
還有時候,真理仍在討論,可是人類已經等不及了。
比如人民用收視率投票的好萊塢,所有影視作品無一例外符合政治正確,這就意味著哪怕是現實題材的影片,也難以在世界觀設定上反映社會真實,讓人看著有明顯的不和諧感。然而有廠商膽敢不這麼做,分分鐘讓它沒錢賺還賠到剩底褲,這反過來又無比符合經濟學原則。
(說到這裡我真的很難斷定,萬一中國沒有廣電總局,一切全憑觀眾姥爺喜歡,那涉及到轉基因、同性戀等敏感議題的時候,吸納了十三億人大數據的電視劇會符合誰的心愿。就算現在,國產動畫片的創新阻力,最大的都不是來自官員,而是關心下一代的革命老區紅軍老爺爺呢……)
還說各種各樣的「病」。多動症、抑鬱症、同性戀、閱讀障礙、密集恐懼症,後面名單還有一長串,好多問題的看法,只要二三十年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你可以說這反應了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但這些修正反映到政策和人心,則永遠需要浪潮般一波一波漫長的推演。你的最新研究成果證明某個群體是「病」,他們就奔走號啕;你證明「不是病」,他們就舉杯慶賀,或者怒而上街。你說「是不是病現在還很難說,有一定概率符合對疾病定義的判斷,但又不能表露出明顯的疾病特徵」,你讓他們怎麼辦呢?
還有,針對族裔之間智力發展、經濟水平、犯罪率的研究,大家都知道這類研究最終會揭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說「族群的天生區別是導致族群差異的原因」是政治不正確。那麼這些研究該怎麼做?開宗明義就得去掉上面這一選項,而是說成「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管理層發現問題成因,從而對症下藥的解決族群不平等問題」。你只能這麼說。
有時候真相違反你心中直覺。有時候真相違反你的共產主義信仰(如李森科)。有時候真相違反社會共識。作為最親近真相的人,研究人員自己,和用科學方法思考的人,會很容易接受,並用真相來修正自己。但說真的,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的。
當「基因」「遺傳」概念衝擊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的革命者時,他們心理崩潰的程度,和當「同性戀是病」「黑人天生智力低於白人」這類研究成果一旦成真(重複一下,這是假設情況)時候,現在這個人類社會的心理崩潰程度,我想是等量齊觀的。
所以,一個時代的人永遠只能做一個時代的事。個人有可能超然於時代之上,而全體人民永遠只能被限制在他們的時代里。這就是上面說的「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的另一個「其他因素」。
5.
任何一個開放社區做到足夠大,最後都會變得和這個社會一樣複雜。用我之前的話說就是,「UGC做大了,都害怕內容變水。」
巧合的是,我自己評論2013年知乎狀況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知乎:為「精英用戶」服務》。
本文作者提出,
有人說知乎由於用戶基數擴大而從最初的精英集合變成了雞湯平台。這說法我是不信的。知乎,從來就不可能匯聚精英。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可能。
我自己正是看到這句話就立刻反應有問題,結果慘遭鄙視。我覺得,這句話當中對「精英」二字的定義並不明確,有可能導致自己樹靶子自己打。
(來,回頭看看,我在對話中犯了多少錯誤:至少還包括一個以作者身份判斷立場的錯誤)
在我自己的文章中,我用「精英」一詞代指的就是在知乎作為話題領袖的人數上佔少數的內容產生者,我不關心他們的社會地位或者文化水平:
現在知乎已經聚集了幾十位非常優秀的主力作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的交叉領域,通常在知乎這裡表現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常能夠「跨界」作答,收穫的都是「真沒想到你一個搞X行業的居然對Y行業也鑽得這麼透」的好評。
相對的,「草根」則是發聲音之後無法激起迴響的普通訪客。
再來看下作者對「精英」的定義:
相比於科學體系里似乎被一小部分所謂精英壟斷的「封建專制」制度,在價值判斷領域裡實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不是更文明更進步么?
以及:
與「民粹主義」相對的是「精英主義」,其本質是認為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由於具備心智、地位、資源上的優勢,應當被視為精英,比其他人更重要。
很可能有的盆友會以為我反對「民粹」的同時一定是支持「精英」的。恰恰相反,我覺得「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都是傻逼。因為其本質都是反智。
在事實判斷領域,人與人應該完全平等。這裡的「平等」,並不是說一人一票給真理投票,而是說在真理面前,在座的所有人類,都是垃圾。再說一次,客觀事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到底事實如何,不會因為你是平民還是所謂精英就有絲毫變化。
為了支持平民、為了政治正確而歪曲事實的人,跟他所反對的所謂邪惡精英,其實是一樣的愚蠢而狂妄。
任何群體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學識會長期居於平均值之下。這就使得由大部分普通人組成的群體,天然地具有反智的本能。全社會的整體知識水平越低,這種反智本能越強大。
當手持民粹主義大旗的意見領袖有意無意地將這種人群間知識和智能上的差異翻譯為政治立場和利益分配的對立之後,他將批量收割由洶湧民意和反智本能帶來的巨大的個人好處,緊接著他將同時被權力的幻覺和群氓的期望綁架,騎虎難下,一路到黑。
我自己的理解是,她認為「精英」在民眾中代指看起來好像更懂科學的人,實際上可能包含有真正掌握科學知識的人,以及秉持科學精神思考問題的人。她本人實際屬於這個定義範圍內,但她對這個定義並不認同。她還認為這個「精英」定義中可能包含,或者互相利用了民粹主義意見領袖。
這種「含糊不清」的定義,正如我前面說過的那樣,足夠嚴謹,符合科學精神,然而很難具有傳播能力,讓人難以理解。最終造成大家對「精英」一詞幹脆採用各自心中自己的解釋,導致雞同鴨講的一場戰鬥發生。
後來,隨著 @曾加 等加入反駁陣營,她開始翻看這些反駁,為的是捍衛自己的觀點。而她後來說:
有趣的是這個文章的評論和轉發,恰好印證了我對ugc會走向反智的擔心:知乎用戶一看說知乎不好,馬上就站隊了
這樣的表態,難道不是一種想要尋找認同的行為嗎?尋找自己對自己的認同也是認同啊。站在只有一個人的隊伍里,也是站隊啊。
結論:
尋找認同是人性。在讓人性歸人性這方面,我們永遠需要一個尋找認同的地方,而知乎就是這樣的心靈港灣。
1. 這個人長期使用知乎,對知乎比較了解。
2. 他在文中所說:這裡的『用』,是指不會去提問、回答、評論、支持、反對,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回答仍然會『感謝』和『轉發』。
也就是說,他使用知乎的方式限於:登陸、瀏覽、感謝、轉發。
3. 他對知乎很不滿,這是顯而易見的。
4. 人人都有言論自由,但客觀事實巋然不動。這句話說得極好。為什麼就不能承認他說的問題是對的呢?就因為我們也是知乎用戶所以被否認而惱羞成怒嗎?我想大多數人加入知乎的目的就是因為這裡客觀,說任何話都是有理有據使人信服的。
當然原作者又過於偏激,這些問題存在,但不至於到不用的地步——畢竟相比微信朋友圈、百度貼吧、天涯知乎還是不那麼偏激或假消息霸屏的。
舉個例子:一個來過很多次中國外國人說我死都不會來中國,那裡空氣極差、那裡很落後、那裡不夠自由、那裡靠人情不靠本事……
你不能否認他說的這些不是中國現存的缺點,更不能因為他來過中國就說他自打臉,畢竟來了才能評價,人家不來你又會說"你沒來過你有什麼資格說"?可能他過分誇張了或證據不足,可你知道他說的問題確實存在,一個勁罵人家然後一點不反思有意義?
同樣的,我們現在常常在說知乎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你看看這個問題的一些答案
"我選擇死亡"
"知乎不給錢"
"關我屁事"
這還不夠說明這個問題嗎?甚至一些答案的贊數還很高,最近抖機靈的答案也是越來越多,點贊系統雖然有權重之說但質疑的人也極多,比如反對的權重比贊大太多等等問題都確實存在,開放註冊後這些問題是確實存在的,知乎似乎在原來定位的「精英聚集地」不斷轉為「20?35歲青年聚集地」,可這些人並不一定是所謂精英,甚至一部分就是大家在別的軟體上所反感的人,這是實際存在的問題,置之不理或嘲笑一通才是真的跟知乎的初衷背道而馳。
不得不說還有很多問題,可是反過來看知乎依舊是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地方,趁著沒有被完全同化儘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而他提的問題,雖然證據不夠邏輯略扯,但現象存在,也是給知乎管理層最好的反饋,希望@黃繼新真的在一邊鄙視他一邊可以改進這些,這才是關鍵所在。
就像中國的問題即使被那些外國人挑了出來,我們就看看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畢竟無風不起浪,判斷問題是否真的存在然後儘力改正存在的問題然後才是真正的進步對嗎。
以上。該文章說得很有道理,然後灌輸了一個情緒化的私貨結論。道理和結論之間並無邏輯聯繫。縱然文中所指的知乎問題全都存在,但用知乎又何妨,又不會坑害到誰。
比如知乎有幾個問題是如何評價某企業。這個企業存在著客觀的問題。
我看到有A答主,指出了了該企業的這些客觀問題,然後義憤填膺地說這個企業是騙人的。A獲得了很多贊,評論里贊他的都是該企業的黑子。
而在另一個類似問題中,B答主同樣指出了該企業的這些客觀問題,然後非常樂觀地說,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該企業必能造福人類前途無量為國爭光。B同樣獲得了很多贊,評論里贊他的都是該企業的鐵粉。
上述A和B就是採取了和《我為什麼死都不會用知乎》的作者同樣的手法:先講一些客觀事實,然後給出偏向性情緒化的結論,吸引持有共同的情緒化立場的人的認同。
回到本題,微博上的人,如果常玩微博不玩知乎,當然就認同那篇文章了。而知乎上的人,當然要反對了。這是立場問題。但其實,文章里寫的知乎的問題倒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不看作者的結論的話。這個時候就該上這張圖
侵刪
作者的觀點,頗有一種「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倒了」的感覺。
我怕我喝水嗆到,那我就索性不喝。
我怕我吃飯噎死,那我就索性不吃。
我怕我在知乎上看到的觀點是錯誤的,那我就索性不看。
作者的這種態度,我只能用三個字來評價——
真無趣。我看了全文,覺得沒錯,說的很到位,知乎有很多問題。
但是呢,這東西本來就是自願用的,所以愛用不用。
本來就沒有指望能在這裡把所有人都變成智者,所以無所謂。別的不說,我對中位數的概念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趕緊讓我翻出中學課本壓壓驚。
PS:個人認為寫這種文章表達自己或是引導讀者完美切合了他所說的民粹主義。。。自己反對自己嗎?好吧,我得承認,我笑了出來。
要看待這篇文章,我們要知道:首先,這是一篇預設立場的文章。其次,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並不單純,批判知乎估計只是順帶。(知乎:又想用我搞個大新聞 360:呵呵 小米:日了狗了,這都能躺槍)
如果有看這篇文章,你大概會發現它邏輯混亂(我很懷疑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何為「民粹」),很多觀點甚至自相矛盾(比如轉基因那段)。
這裡不必細談文中的錯誤,我們不如來把微博和知乎做個簡單的對比:
1.推送機制:
微博的推送方式主要是粉絲推送,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東西主要來自你關注的人,少部分來自熱點,你所能看到的東西大多是你喜歡看到的。
而知乎採用的是話題(領域)推送,你所看到的東西大多來自於你所關注的話題,少部分來自大V的推送和知乎官方推送(也不一定,或許有些人並不是這樣?)。
2.辯證機制:
在微博上你很難去公平的去和扳倒某種觀點(這大概也是原作者不在知乎發表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吧),因為作者可以通過採用關閉評論、拉黑、不反駁等方式來阻止你觀點的傳播。
知乎不同,如果答主出現錯誤,其它答主可以直接進行反駁,答主關評拉黑等手段並不能影響到其它答主的反駁(實名反對BALABALABALA......),還記得jun痛批《穹頂之下》造成的波瀾么?最後其刪除了在類似話題下的幾個答案。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知乎相對於微博更加開放,而微博更容易「反智」,也就是說「我死也不會用知乎」恐怕是他自己的問題。
本人比較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那篇文章,逐條反駁,也許你能獲得很多樂趣。
—— —— —— —— —— —— —— (嚴肅的分割線)—— —— —— —— —— —— —— ——
說回知乎,雖然那篇文章不值一提,但也許能藉機讓知乎正視自身存在的缺陷,知乎這幾年的變化大家也有看到,最早一批知乎核心用戶逐漸減少回答或離開,知乎平台也逐漸轉向娛樂化,認真答題的答主雖然基數是在增長,但比例卻下降的厲害,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很難說它會變成什麼樣子。
不知道大家現在再看到下面這段話是何感受?
我們相信,娛樂至上的中國互聯網,需要一個與眾不同的新世界。
在這裡,認真、求知、信任與相互尊重,比膚淺的趣味更有意義;
在這裡,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在這裡,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言之有物的分享,建立起真誠而友善的關係。
建立這個新世界並不容易,但你會發現,這也不難,只需要你和我們一樣:
認真、專業:言之有物,不灌水,為自己的話負責
友善、互助:感謝每一個用心的回答,同時尊重與你觀點不同的人
獨一無二的你,總有見解值得分享;世界那麼大,也有等待著你的未知。
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創造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
《為什麼我死都不會上知乎》——Linda Lin
這裡的「上」,是指不會去與之發生性關係,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內容仍然會提問、回答、評論、贊同、反對、感謝、關注和轉發。
※※※※※※※※※※※※※※※※※※※※※※
偷換概念搞個吸引人眼球的大標題這種事,知乎大V個個都比你6。
沒錯,所以你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
這裡的『用』,是指不會去提問、回答、評論、支持、反對,但對我個人認為精彩的回答仍然會『感謝』和『轉發』。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黃曉明在節目中自黑我連演技都沒有你憑什麼要我有唱功?
※如何評價「核彈之下無冤魂」?
※如何看待日本新幹線車體出現嚴重裂縫和漏油,公司高管道歉?
※羅永浩說的「我不在乎輸贏,我就是認真」,他的認真體現在哪些方面?
※如何看待王威鬥魚直播超過三千粉?他的節目真的有那麼受歡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