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箭射出去不會打到弓?

我看反曲弓教程一定要把主羽放外側這樣就不會打到弓了,為什麼?傳統弓箭沒有箭台會不會打到手?


請這裡移步:Archer"s paradox
Clarence N. Hickman發現射箭悖論是現代射箭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可以說現代反曲弓和複合弓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哈克曼研究基礎上的。這個在中國聯合弓會那邊我們進行過專題討論,因為內容比較火爆,就不發過來獻醜,有興趣可以自己搜。
在現代射箭運動開展以前,中國古典射箭(也就是傳統弓)領域弓右箭通過整體動作協調(特別是手部動作)實現類似箭台的作用。


箭桿在撒放後會在弓弦的推動和自身慣性作用下產生彎曲。
弓和箭匹配得好的時候,箭桿飛行狀態在一開始是有點類似於蛇行的(當然扭得沒那麼大也沒那麼多彎),這個彎曲能夠讓箭繞過弓把。


我的觀點是,中國傳統射箭(這裡指明清的大拉距射法)和西方射箭在解決Archery『s Paradox時所用的方法不同。中國是使用「前撇後絕」,也就是轉弓的方法,來使弓把避讓箭桿的。但是,這種轉弓絕不是有意識的轉動,而是源於人體筋彈力釋放的自然甩動。

原創文章:【個人體會】太極拳原理在傳統大拉距射箭中的應用

我自己的弓只有25磅,使用8毫米茶桿竹箭,箭非常硬,用地中海式射法,延長線瞄準,在十幾米距離上,偏差達到一米(注意:我後來才發現搭箭的問題,左搭地中海的偏差要小得多)。而用拇指射法,撒放後前後手自己發生彈性運動不是有意甩動),弓自然轉動,則箭出筆直,正中目標。人為故意甩弓過度,甚至能讓右搭的箭偏左射出。
注意:這裡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我需要進一步的實驗才能知道,是不是轉弓在起作用)。

定量分析一下,半個弓把寬度1厘米,拉距83厘米,回彈中的平均距離設為50厘米,則弓只需要在回彈過程中以箭扣為軸轉動arcsin(1/50)=1.15度,就可以讓弓把避開箭桿。即使按弓檔寬度(17厘米)計算,弓也只需要轉動arcsin(1/17)=3.38度。結論:弓只需要伴隨前手的平移,轉動不到5度的角度,就可以避開箭桿。轉弓避讓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轉弓的力學機制:當大魚際推弓而不握弓的時候,弓就可以左右擺動。而在撒放瞬間,人體的整個肩膀和手臂開始卸載在弓的回彈過程中,人體上被拉長的筋也會回彈收縮,使手臂發生自動的彈性運動。這種彈性運動使前手產生一個橫向的加速度,而因為傳統弓的重心在弓把之後,所以在慣性力的作用下,弓體必然順勢轉動。因為這種轉弓不是有意識的過程,轉弓的發力來自於筋的收縮,而非肌肉的主動運動,所以在沒有意識干擾的情況下,開弓發力一致,則轉弓必然一致。

估算表明,弓在回彈過程中,弓把只要平移1厘米,弓只要轉動不到5度,就可以起到避讓的效果。我們看到的大幅度轉動,其實是慣性運動的產物,不是真正起作用的轉弓。真正起作用的轉弓,是弓在回彈的短時間內進行的非常小幅度的轉動,伴隨著弓把的平移,因為動作幅度很小,時間很短,所以除非用高速攝影機拍攝,否則看不到。然而,我們看到的轉動,可以反映發力是否正確。


這就是側箭墊存在的意義


箭之所以不會打到弓把是因為在合適的撓度下箭會發生適當的形變剛剛好避開了弓把,至於反曲弓主羽要朝外是因為朝內的話膠羽會撞上箭台使得箭的軌跡出問題而不是會打到弓。


如圖,這就是為什麼選箭需要看它的撓度,重量。

箭在飛行過程中是會彎曲的,合適的撓度可以保證箭在射出時不會因為觸碰弓而影響精度


射擊傳統弓時有個「甩弓」動作使手和弓身讓開射出的箭。


傳統弓裡面有一個操作 叫做弓反,持弓手持弓的時候蹦著勁,撒放之後自然而然的 在箭矢經過弓的時候讓弓向持弓手的方向偏轉 躲過箭羽。


箭是彈性體而不是理想剛體,購買箭桿的時候有一項重要參數是繞度,繞度越高的箭越軟,繞度要根據弓種,拉距,拉重(磅數),效率和減力比(複合才有)進行匹配,一般箭速越快匹配繞度更低的箭桿,也就是更硬的箭桿,由於箭頭質量比較大,箭桿會彎曲離開搭箭點,選用合適繞度和箭長的箭可以使它離弦時的的彎曲恰到好處,避開箭側墊(反曲)手(傳統)鋼片箭台(競技複合)的同時不會影響飛行姿態


主羽沖外,剩下的兩個箭羽就是垂直箭台出去的,不會影響精度。傳統弓蒙古式撒放說實話不好好練會被箭羽打手,所以我們通常採取的對策就是把箭羽根部用膠帶纏起來,或者採取高架箭的方式,即用大拇指第一環節架箭,避免打手,實在不行,只好帶扳指了。


推薦閱讀:

複合弓為什麼不能空放?

TAG:射箭 | | 反曲弓 | 弓箭 | 美式獵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