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越自衛反擊戰給中國的軍事軍隊造成了那些影響或教訓?

對越戰爭暴露了我軍很多戰術和軍隊組織上的問題,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軍銜和指揮沒有必然聯繫!

先來看一段軍銜決定論的典型觀點——「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軍銜和指揮不間斷有沒有必然聯繫?換句話說,是不是有軍銜才能保證指揮穩定?

答案是否定的

軍銜的鼓吹者們,可以說是沒有共軍戰史的常識,軍銜如果那麼重要,共軍從土地革命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都沒有軍銜,那是怎麼由弱到強,奪取天下,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的?共軍戰史已經證明了,軍銜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和指揮穩定沒有必然聯繫。所謂沒有軍銜導致指揮混亂,不過是他們自己腦補的產物而已。

那麼,沒有軍銜的共軍是怎麼保證指揮不間斷的?答案很簡單,卻沒有多少人注意過,就五個字:幹部代理人。

戰前,要指定各級幹部的代理人,以防戰鬥中幹部傷亡導致失去指揮。幹部代理人的人選,要在全連軍人大會上宣布,要在營以上幹部會議上公布,讓幹部戰士都做到心裡有數。戰時一旦幹部出現傷亡,代理人立即接替指揮。代理人也全部傷亡了又怎麼辦?共軍的做法是號召非代理人選挺身而出,自動接替指揮;或者由上級臨時指定。比如:

117團2連在代乃阻擊戰中先是和116團6連並肩戰鬥,爾後繼續堅守五天,打退號稱「王牌」的越軍316A師148團12次衝鋒,斃敵291人,陣地始終屹立不動。戰後榮立集體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守如泰山英雄連」榮譽稱號。我們來看看該連在戰鬥中是如何調整組織的:連長林賢睦犧牲後,副連長王順蛟接替指揮;王順蛟犧牲後,2排長楊金洪代理;楊金洪負傷後,由從後面趕上來的副連長李玉明接替;李玉明不久也負傷,3排長靳濤挺身而出指揮全連堅持戰鬥。在五天阻擊戰中,2連先後有14個正副班長代理排長指揮,及時指定了15名戰士代理正副班長。

115五團3連在攻佔215高地時,在九名幹部有六名傷亡的情況下,1排長王久林挺身而出,及時調整組織,部署戰鬥,指揮部隊堅守了已佔的陣地。

120團7連1排攻打3號高地,帶隊的副連長剛衝上去就中彈犧牲,排長接替指揮,排長犧牲後,政委指定1班長指揮,保證了1排沒有失去指揮。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多看點戰史,對這一制度就不會沒有印象,把軍銜和指揮扯到一起的,只能說明對解放軍戰史的無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


相對於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參加80年代兩山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在諸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和提高,體現了這一時期中國軍隊的建設水平。

在武器裝備方面,相對於1979年的戰爭中還大量使用了半自動武器,兩山作戰時的中國軍隊已全部換用了自動武器。除了原有的56式、56-1式衝鋒槍外,還使用了少量的56-2式衝鋒槍,並逐步換裝了81式槍族。由此,消除了1979之戰時班組自動火力不足的明顯短板,單兵和班組火力已與越軍旗鼓相當。在進行陣地防禦時,步兵連還配備了12.7毫米高射機槍,步兵排配備了7.62毫米重機槍,連排級火力也得到了較大加強。


1979之戰時偵察兵主要使用的是64式微聲衝鋒槍,缺點是結構複雜,故障較多。到兩山作戰時則已大量試用了可靠性更高的85式微聲衝鋒槍,以及適合於叢林作戰的79式、85式輕型衝鋒槍,豐富了偵察用武器體系,加強了自動火力。在裝備了85式微聲衝鋒槍後,為了作戰時方便,有些偵察老兵就把64式微聲衝鋒槍前端的消音碗去掉,換用51式7.62毫米手槍彈,作為普通自動武器在搜索打洞時與微聲衝鋒槍搭配使用。79式輕型衝鋒槍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多用途輕型衝鋒槍,攜帶方便,出槍快、精度好、射速高,在近距離交戰時威力很大,於實戰中也有過較好表現;1979之戰時越軍使用了一種蘇制SVD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對中國軍隊造成了不小殺傷,而當時中國軍隊卻沒有同類型武器與之對抗。兩山作戰時中國軍隊已裝備了根據繳獲的蘇制SVD狙擊步槍仿製而成的79式狙擊步槍,在實戰中狙殺效果良好,有力壓制了越軍的狙擊作戰。後來又研製出了85式狙擊步槍,至今部隊還在使用;1979之戰時步兵大量使用了67式木柄手榴彈攻堅阻敵,這種手榴彈全彈較重,體積較大,產生的破片數量較少,破片一致性也較差,殺傷威力不足。兩山作戰時步兵則大量換用了82式手榴彈,重量和體積較67式手榴彈大為減小,而裝藥量和破片數則成倍增加,殺傷威力增強了很多。同時,部分使用了77-1式木柄手榴彈,以增強在山地作戰的適應性;1979之戰時步兵使用的隨伴火炮主要是65式82無坐力炮,兩山作戰時又加入了78式82無坐力炮,其破甲彈和榴彈的殺傷威力都有所增強。兩種無坐力炮配合使用,在實戰中打敵火力點和掩蔽部的效果良好。因而老兵中流傳了一種說法:「200米以內用82無是指哪打哪,沒跑!」另外還有威力較大的75式105毫米無坐力炮參戰,通常編入小炮群和直射火力隊擔負支援步兵壓制越軍火力的任務,實戰表現也不錯;1979之戰時,工兵和步兵排雷破障主要使用320爆破法、直列裝葯、爆破筒、手榴彈和炸藥包。到了兩山作戰時,參戰部隊已普遍使用了69式火箭爆破器、73式/74(改)式火箭爆破器、單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掃雷車等大型制式裝備器材排雷,在爆破器材上前進了一步。不過,兩山地區樹木茂密,高草叢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時常常被樹草掛住爆炸帶,影響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據地形情況分別使用直列裝葯、竹竿挑導爆索和炸藥包、爆破筒等方法輔助排雷,並且發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拋射集束導爆索排雷。時間不緊的情況下,還可以人工排雷。到了危急時刻,甚至要用人體滾雷。為了對付越軍的鐵絲網,中國軍隊還研究出將一種卡口安裝在步槍和衝鋒槍上,只要用槍卡住鐵絲網,一摟火啪就打開了,省去了攜帶破壞鉗的不便和麻煩;1979之戰時,因為主要打的是運動戰,陣地防禦的手段不足,步兵在警衛陣地和斷後阻敵時臨時使用了將手榴彈拉弦後掛在草叢、樹梢上防敵接近的方法,只是聊勝無米之炊。到了兩山作戰時,基本上是陣地防禦,步兵就大量使用了地雷阻敵,特別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容易控制,殺傷效果十分驚人。偵察兵也很喜歡這種地雷,在深入敵後時作斷後使用,在叢林戰中非常易於隱蔽殲敵;另外,兩山作戰時中國軍隊首次小規模使用了雙面迷彩服,主要配發給偵察兵,雖然偽裝效果不是很好,但仍屬填補空白,積累了實戰經驗,為後來的軍隊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臨戰訓練方面,1979之戰時的中國軍隊是臨時擴編,簡易訓練,倉促上陣,屬於臨陣磨槍。當時最早接到命令行動的部隊到開戰的準備時間有70多天,大部分參戰部隊從行動到開戰的準備時間有近2個月,最晚接到命令的部隊到開戰的準備時間只有16天。這種情況下,部隊緊急進入集結駐地後,只能採取先到先訓、急用先訓、突出重點的原則進行針對性的臨戰訓練。以步兵為例,訓練的重點是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戰場自救、互救、穿林行軍和從單兵到營的山林地區攻防戰術,普遍完成了1-2次實彈射擊,投擲了3-5枚手榴彈。但是,因為從上到下都對越軍的作戰特點不了解,也缺乏山嶽叢林地的實戰經驗,在訓練方向和訓練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偏差和無法準確把握。也就是說,一名剛入伍的新兵,只打了幾次槍、投了幾次彈,接受了幾次攻防戰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遠稱不上嫻熟,對亞熱帶山嶽叢林環境也還沒有充分適應,而且不了解對手的作戰特點,就直接上了血火無情的戰場,其戰鬥力可想而知。1979之戰初期中國軍隊遭受了很大傷亡,與部隊訓練不足緊密相關。到了兩山作戰時,一般新一批輪戰部隊從接到命令到上陣地換防,短的有3個多月,長的在半年以上,因而有了比較充分的駐訓時間。同樣以步兵為例,輪戰部隊通常要突出進行「三防三反」(即防炮擊、反炮擊,防偷襲、反偷襲,防特工、反特工)、「五小」(小課目、小分隊、小行動、小火炮、小動作)和「六項基本功」(體能、射擊投彈、自救互救、埋雷排雷、利用地形地物、土工作業)的強化訓練。除了進行能走、打、吃、住、藏,會打槍投彈、埋雷排雷、土工作業、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識圖用圖等基本科目的訓練,還要選擇相似作戰地形,設置近似戰場環境,在人煙稀少、環境複雜、氣候惡劣、缺糧少水的艱苦條件下,連續若干晝夜進行關於上述科目的適應性演練,同時重點加強夜間作戰能力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根據越軍的作戰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適應作戰對象、作戰環境的強化訓練,從單兵到分隊,邊訓練邊研究,集思廣益,總結推廣,及時充實訓練內容,活躍訓練方法,培養骨幹、尖子,並推動傳幫帶活動,使部隊官兵能夠對山地叢林作戰和越軍的作戰特點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如此,部隊有了充分時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和分隊戰術,並在實兵演練中逐漸適應了亞熱帶山嶽叢林環境,同時對越軍的作戰特點有了較多的了解,針對性地進行了反制訓練,其作戰效能和1979年時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戰術運用和組織協同方面,1979年時部隊的戰術比較生疏,很多幹部軍事素質不高,開戰之初打得很莽撞,衝鋒時隊形密集,不敢走大路兩側,不善於利用地形地物,不會嚴密組織排雷,不會邊打邊搜索,不會多面攻擊,組織協同鬆散,因而造成了很多不該有的傷亡。炮兵往往整營整連進行射擊,申請火力支援要逐級上報,與步兵的協同動作差,對步兵的支援不夠及時有力。打到後來,部隊及時總結經驗,改變打法,靈活運用戰術,才越打越好。兩山作戰時,因為部隊已經過了較充分的臨戰訓練和加強了戰前偵察,戰鬥準備和組織都比較到位。同時新一代指揮員已經崛起,很多幹部都是從軍事院校畢業,對於如何實施組織指揮和步炮協同都有較為清楚的概念,軍事素質已大大提高。部隊一般在攻擊發起前通常嚴密實施各種偵察,基本摸清了攻擊地域的地形、路線和越軍的兵力部署,並派工兵提前秘密開闢通路,攻擊發起時步兵採用疏開隊形,小群多路,交替掩護,對越軍陣地實施多路、多方向的連續攻擊,邊打邊剿,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炮兵則與步兵密切協同,炮火準備時逐段護送步兵衝擊,並簡化了火力申請程序,前觀緊隨主攻營連前進,通常接到呼喚後只需幾分鐘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戰鬥。進入陣地防禦作戰階段後,每次組織戰鬥時,步兵、炮兵和技術分隊的指揮員都要開聯席會議,研究具體協同方案,在圖上完成協同,並在現地明確任務和分工,反覆組織協同演練。當時有一種被作為先進經驗的訓練方法叫「八級同台」,即在拔點戰鬥前,軍區首長、集團軍首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戰鬥小組長齊聚一堂,集思廣益,磋商打法,組織協同,完善戰鬥方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戰鬥打響後,步炮雙方指揮員在同一指揮所實施組織指揮,進行當面協同,減少了指揮中轉環節,提高了炮火支援的時效性。攻擊分隊則按照預先協同方案,將協同動作明確到每個戰鬥小組,落實到每一個戰士,強調緊密配合,密切協作,一路受阻多路接應,一波受挫多方支援。在通信保障方面變單級保障為多級保障,有線、無線並用,多網路組合,從而保障了通信指揮的不間斷。總的來看,中國軍隊在兩山作戰時的戰術運用和組織協同能力已較1979年時提高了一大步,從而能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戰果,勝利完成了作戰任務,改觀了1979之戰後被廣為詬病的部隊形象。


在技術保障方面,1979之戰時中國軍隊的技術保障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沒有太大的差別,還是很落後的狀態,因而這場戰爭雙方在技術保障方面都沒有什麼較突出的特點。到了兩山作戰時,隨著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程度的提高,參戰部隊已能夠運用相對較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增強指揮、控制、偵察、通信等作戰能力。如從西方進口了著名的「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投入作戰,有效克制了越軍的迫擊炮遊動作戰;使用大功率電子干擾機對越軍的無線電指揮網實施電子壓制,干擾了其正常通信,打亂了其戰場指揮,使其炮火難以準確命中,取得了很大效果;先後指揮出動無偵-5型高空無人偵察機(共出動2批2架次)和BJ7104航模飛機,對越軍前沿陣地與河江縱深地區進行高空、超低空偵察拍照,獲取了有關越軍陣地布防的許多重要情報,開創了中國軍隊歷史上首次將無人機用於實戰的戰例;1986年10月14日,第47集團軍139師實施「蘭劍-B計劃」時,還運用了先進的微波傳輸技術將戰鬥過程傳輸到了師指揮所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9之戰期間中國軍隊在戰場上被俘了200餘人,其中還有幹部帶連隊集體投降的事例,成為了全軍難以言說的奇恥大辱。戰後,在總結中就提出了革命氣節教育不夠的問題。到了兩山作戰初期,第14軍40師進攻老山時又有一名連級幹部被俘,後來在越方的威逼折磨下說了一些政治上很不好的話,影響非常惡劣。此後,輪戰部隊的幹部戰士在上陣地前寫決心書和宣誓時,都要加上一句「誓死不當俘虜!」
由於老山戰場的特殊態勢,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越軍特工又到處出沒,隨時都可能與敵人遭遇。因此,參戰官兵為了以防萬一不至於落到敵人手裡,採取了很多辦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光榮彈」。顧名思義,一旦掛上「光榮彈」,那就要隨時準備著光榮犧牲。當時一線部隊官兵多選擇體積較小、彈體光滑、輕便易攜帶的82-1式卵形攻防兩用手榴彈作為「光榮彈」,從拉火到爆炸時間為2.8-3.8秒,能產生330多個有效破片,密集殺傷半徑大於6米,那是神鬼難逃。部分官兵會選用77-1式木柄手榴彈作為「光榮彈」,爆炸時可產生300多個破片,威力也很大。上了戰場後,「光榮彈」隨時不離身,一旦遇到無法挽救的危險就要將其拉響。另外,軍工人員執行任務時配備的槍支較少,故多隨身帶上庫存量較大的67式木柄手榴彈,既作為「光榮彈」,同時還是自衛防身的武器。


就說一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為PLA提供了一大批具有實戰經驗的高級將領
這筆紅利,PLA從1979年開始吃,一直吃到現在,三十多年了都還沒吃完

這裡不談自1988年以來的各種上將
我們就看中央軍委,PLA的最高層
自十四大以來,每屆軍委的上將們,都有幾個參與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
十四大~十五大:
張萬年(1979年東線,時任陸軍43軍副軍長兼127師師長)
于永波(存疑,可能以陸軍42軍126師政治委員或廣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參與了1979年東線作戰)
傅全有(1985年南京軍區輪戰,時任陸軍第1集團軍軍長)
郭伯雄(存疑;可能以蘭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的身份,參與了1986年蘭州軍區輪戰行動)
十六大~十七大:
郭伯雄(存疑)
梁光烈(存疑,一說以昆明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的身份,參與了1979年西線作戰)
廖錫龍(1984年者陰山之戰,時任陸軍11軍31師師長)
常萬全(1986年蘭州軍區輪戰,時任陸軍47軍139師副師長)
十八大至今:
常萬全
張又俠(1984年老山之戰、松毛嶺之戰,時任陸軍14軍40師119團團長)


文革對軍隊的破壞顯現,高級指揮員戰術略顯僵化,中下級指揮員和士兵缺乏經驗,尤其全軍缺乏在敵對領土作戰的經驗,造成很多不必要傷亡,武器裝備,尤其是單兵裝備不佔上風,可以說自衛反擊戰是一記警鐘,讓中國意識到軍隊改革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


「官兵平等」的缺陷。

由於取消軍銜,戰場上官不像官兵不像兵,關鍵時刻不知道誰聽誰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砥平里戰役?
戰爭中的殲敵數字是怎麼來的?
張靈甫為什麼感覺名氣比王耀武還大?
二戰各國士兵戰鬥意志哪國最強?
二戰期間中華戰區的日軍是怎樣進攻陝甘寧邊區的?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