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戰時與同盟國浴血奮戰的法國,到了二戰卻只能被德國吊打,六個周就淪陷?
一戰時三大著名戰役都是在法國境內展開的,法軍浴血奮戰,以極大的代價戰勝德軍。為什麼在二戰的時候,1940年6月,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卻在不到六個周的時間內即宣告投降?
因為法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並沒有獲得足夠的補償,同時由於英美的掣肘沒能對戰敗國德國進行有效的懲罰,最後的結果只是給了德國各種侮辱而幾乎完全保留了德國的工業和科學潛力,然後二戰前期面臨的是一個人口和工業體量都超過自己的敵人,這或許是1940年六周脆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提醒一下,法國人在1940年並沒有全面淪陷,只是停戰;維希政府與希特勒之間也維持著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如何評價亨利·菲利浦·貝當元帥? - lbq 的回答 - 知乎
一戰的慘痛損失(畢竟一戰西線主要是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的):
然後是戰後法國社會自身的僵化與停滯: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掩蓋了這二十年中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以上均引自喬治杜比主編的《法國史》)
這些都是法國歷史學家們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失敗深刻的自我反省
一戰法國人死傷太多,類似於二戰的蘇聯(和中國),是一個世紀都難以消化的傷痛。直到今天一戰主題的電影主要都是法國電影,包括最近罕見的法國佳片 Au revoir là-haut (天上再見)。我們可以見證當年的法國軍人為國捐軀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優待。不僅如此,士兵們意識到最終獲得的利益並不多,而且主要都不是給老百姓的。一戰末期和之後幾個歐洲國家都出現了兵變和虛無主義,國家的神聖性(可為之犧牲的性質)大大減小。
即使如此,二戰初期法國戰績不算特別差,說吊打是誇張了(其他答案已經說過,比如 @Delmar ),撐一撐可以在大巴黎郊區弄成一戰式的戰壕平衡或斯大林格勒式的坦克大戰。但其實誰都不願意玩命了,特別是法國人從普法戰爭後出生率一直下降,人口補充明顯不如德國,而且法國政府明顯不如納粹能洗腦。經歷過一戰的希特勒的外交工作做的也很好,說服了同樣經歷過一戰的貝當以及大批法國左翼和平人士(包括很多猶太人和同性戀),以一種文明的方式結束了法國戰線,類似劉備勸劉璋。
一戰德國左翼的「背刺」是被人責難的污衊,二戰法國右翼和部分左翼的「背刺」是無人清算的事實。
先上結論,二戰法國崩潰的根本原因
相比一戰,二戰軍隊的摩托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使軍隊尤其是裝甲部隊的持續突擊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在這個前提下,聯軍的重兵集團可以快速的機動到比利時,以及德軍採用了風險極高的曼施坦因計劃,通過裝甲突擊從側後將比利時的聯軍同後方割裂,進而取得決定性戰果。
一、德法國力差距
德國實力的增強:
- 戰前納粹德國的工業能力、動員能力、戰爭潛力都得到了顯著的增強。繼承了奧匈帝國的核心資產,奧地利和捷克提供了工業能力和人力資源。吞併了波蘭、傀儡了斯洛伐克,提供了農產品和戰略縱深。
- 蘇聯的務實態度和波羅的海三國、東波蘭和比薩拉比亞地區提供的緩衝區使德國可以放心的把絕對力量投入到西線
- 蘇德條約為德國提供了大量戰爭需要的原材料,使得納粹德國沒有了一戰期間大英帝國對德國的封鎖造成的原料短缺和糧食危機。
法國實力的衰弱:
- 一戰的戰勝使法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中東的敘利亞地區。但是法國在一戰中傷亡巨大,150萬人死亡,佔總人口二十五分之一,而且是青壯年。並且一戰的主戰場在法國境內,進一步導致法國出生率惡化,到二戰前夕法國本土人口4100萬,而德國僅主體民族德意志人口就達到了8000萬,相當於法國兩倍。
- 1939年,不計算吞併的捷克和波蘭,工業品生產佔比,德國佔世界的13.2%,法國佔世界的4.5%,英國佔世界的9.2%。英、法要加在一起才能勉強同德國抗衡。
雖然德國的工業能力、人口對法國呈碾壓的態勢,但在1940年5月這個時間節點上,總體上雙方兵力是相當的,聯軍在技術裝備上質量和數量還略佔優勢。海軍方面聯軍具有壓倒性優勢,而空軍方面德國優勢明顯。
二、戰前實力對比
在法國戰役前夕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此外低地三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還有32個師。聯軍擁有58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鬥。
德軍在一線有9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此外有39個師作為預備役被部署在萊茵蘭。德軍擁有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架作戰飛機。由於剛剛軍事化,德軍只有79個師完成了訓練。
三、黃色方案
法國人對一戰的施里芬作戰印象太過於深刻,所以他們吸取了一戰的教訓。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其次是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
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荷蘭境內,建立連亘防線。所以法軍把裝甲和車輛均勻配置到第1集團軍,最大限度提升摩托化,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遠離本土。
一戰施里芬計劃的破產有兩個原因,由於防守東普魯士導致負責主攻的右翼集群攻擊力不足,其次一戰期間部隊的摩托化程度非常低,右翼的速度跟不上導致打出去的右勾拳變成了右直拳。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困擾第二帝國的問題都不存在了,蘇聯的態度使得元首可以把力量集中在西線,而二戰時期的部隊摩托化程度遠高於一戰時期,並且還有10個裝甲師的突擊力量。
以哈爾德為首的陸軍總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總參謀部制定的黃色方案就是一戰施里芬計劃的翻版。突擊能力最強的裝甲部隊配置給最右翼由博克指揮的B集團軍群,借道荷蘭、比利時攻入法國西北部,中路龍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由比利時中部、盧森堡地區進入法國北部。左翼的勒布的C集團軍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當然相比一戰德軍的摩托化程度有了顯著提升,機械化後勤可以確保攻擊部隊可以持續進攻更長時間,總參謀部認為這些優勢可以確保德軍將戰線推進到海峽沿岸,取得進攻英國的基地,達成戰役目標
如果按照這個照劇本發展下去,聯軍主力和德國主力將會在比利時境內對攻,無論結果如何,德軍的動能將在比利時消耗殆盡,最遠突擊的距離不會超過法國北部,最終形成一戰式的消耗戰。而這竟然也是雙方都預期的結果,德軍陸軍總參謀部竟然從最開始就沒打算從根本上擊潰法國的軍事力量。
四、曼施坦因計劃
時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曼斯坦因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按照總參謀部的計劃完全沒有發揮德國陸軍的進攻優勢。取而代之的計劃應該利用德軍的優勢,將決定性的裝甲力量配置給A集團軍群,快速聯軍的薄弱點比利時南部和色當地區,之後右轉彎將在比利時的英法主力同後方徹底割裂,一舉包圍聯軍主力。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將法國徹底打敗。
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曼施坦因計劃相比陸軍總參謀部的計劃可以收穫更大更有決定性的戰果,但同時也具有極高的風險性,它必須同時滿足幾個條件才能達成預想的戰役效果。
- 負責牽制的B集團軍群必須造出足夠大的攻勢,將聯軍主力吸引到比利時。同時聯軍必須有足夠的摩托化程度可以快速的機動到比利時,鑽入德軍預設的口袋
- 負責突擊的裝甲集群必須能快速的通過地形複雜的阿登山區,並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馬恩河。空軍必須能壓制住沿河防守的法軍陣地,給裝甲部隊建立浮橋和橋頭堡的時間。
- 突破馬恩河後右轉直奔大海,速度必須夠快將口袋紮緊,聯軍必須反映足夠遲鈍,否則聯軍按海岸線退回來將功虧一簣。
- 空軍必須有能力代替火炮的作用為突擊集群提供火力支援,並壓制聯軍的炮兵陣地。
- 在突擊集群從色當到大海的過程中,它的左翼將完全暴露給法軍。如果聯軍留有足夠的預備隊或者駐守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向北進行反突擊,那麼德軍中最精銳的裝甲集群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德軍將徹底喪失法國戰場的主動權。
其中第2、3、4點都可以通過主觀努力達成,而第1、5兩點就需要聯軍的配合了。由於曼斯坦因的計划過於大膽,陸軍總參謀部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並將他發配到新組建的第38軍任軍長,雖然他本人一直要求指揮裝甲部隊,明升暗降的讓他脫離了戰役計劃的決策層。但他利用希特勒會見新晉陞軍長的機會向希特勒闡述了他的方案,而希特勒在這方面有異於常人的敏銳。在古德里安的支持下,進行數次論證和兵棋推演終於曼斯坦因計劃落地。集中德軍10個裝甲師中的7個組成克萊斯勒裝甲集群,下轄古德里安裝甲軍和萊因哈特裝甲軍,劃歸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
五、法國崩潰
5月13日,古德里安部強渡馬斯河,14日抵達色當,擊退法軍裝甲部隊的反突擊。隸屬第3航空隊的由里希特霍芬(紅男爵的堂弟或者表弟)指揮的第8航空軍為裝甲先鋒提供空中支援。里希特霍芬在配合古德里安突破的整個過程中,並不刻意發動大規模的空襲,而是分成多波次持續不斷的進行小規模不間斷壓制,不讓法軍的炮兵和坦克有重組反擊的機會,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空軍的壓制在色當地區的法軍第3和第4裝甲師完全有能力奪回橋頭堡,歷史中法軍也是如此嘗試的只是被持續不斷的空中壓制無法有效集結部隊,多次的反突擊被擊退了。第8航空軍在清除突破線路上的陣地同時故意不破壞鐵路和橋樑,為古德里安迅速推進留出一條通道。
雖然元首擔心德軍重蹈馬恩河的覆轍,強令裝甲集群停止前進。但到這個時候能阻止古德里安的只有汽油和英吉利海峽了。18日,到達聖康坦,19日,強渡索姆河,22日,攻佔布倫,完成對聯軍主力的切割。而法國已經沒有預備隊了。
德軍A集團軍群由色當到布倫的戰線同樣異常脆弱,突擊部隊由於狂飆突進已經在幾百公里的戰線上拉扯的非常稀疏,但法軍已經組織不了有效的力量進行由南向北的反突擊。 70餘萬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英國人表示你們法國人要死自己死,我們要轉進英格蘭,論二戰逃跑和賣隊友誰敢跟英國爭第一。比利時人看英法聯軍要撤,表示雖然當年我同法國一起欺負德國但是我以前是奧屬尼德蘭啊,自古以來就是德意志大家族的一份子,我們要投降,不是投降是回顧祖國懷抱。
英軍的撤退和比利時的投降,加劇了聯軍的混亂,聯軍由北向南撤退的最後機會被斷送了。法國只能果斷投降,德國再一次錯失攻克巴黎的機會,世界上最強大的堡壘繼英法百年戰爭之後,巴黎從來沒有被外國軍隊攻克過。
法國人為德國人準備了一堵牆(馬奇諾防線)和一扇門(比利時),結果德國人一腳踢斷了門軸(色當)。法國就完了。
1942年3月1日,里希特霍芬被晉陞為上將。最高統帥部特意將里希特霍芬與格賴姆的第5航空軍對調防禦地段,將第8航空軍配屬到克里米亞,並為其集中了前所未見的龐大兵力,交給里希特霍芬7個戰鬥機聯隊,11個轟炸機聯隊,3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聯隊。里希特霍芬和曼施泰因互相之間配合得非常默契。在克里米亞戰役發起的一周之內,連續不停地突擊刻赤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切蘇軍野戰機場和港口,為曼施泰因的11集團軍撐起一張巨大的空中保護傘,更集中俯衝轟炸機,用空中火力輔助德軍在狹窄的蘇軍科赤半島防線正面撕開突破口,最後曼施泰因硬是用一個集團軍的主力,吃掉了突進赤刻搬到的蘇聯外高加索方面軍,避免了類似斯大林格勒的悲劇。然後,11集團軍回頭對付背後的堡壘城市塞瓦斯托波爾。這一次,第8航空軍強化了空中壓制戰術,編組較小規模的轟炸機群,24小時連續不斷地轟炸蘇軍各個支撐點,一個機群返航,另一個機群已經出發,象傳送帶那樣不斷向要塞投放炸彈。這種不間歇的轟炸,可以嚴重打擊守軍的士氣,但是德國空軍自己也疲憊不堪,第8航空軍總共723架飛機,平均每天要出擊2千架次,里希特霍芬親自在要塞外圍的觀察塔台上日夜督戰,只要一看到要塞內蘇軍機場起飛時揚起的煙塵,就立即導引空中待機的戰鬥機予以獵殺。戰役最後階段,幾乎所有塞瓦斯托波爾市區範圍內的火力點,都是用斯圖卡飛機摧毀的。
里希特霍芬從不墨守成規,而是會在戰役中開發出很多新的作戰方法,也鼓勵部下在戰術上創新。二次大戰中德國空軍最大的斯圖卡王牌漢斯-魯德爾就是在他麾下大放異彩的。從蘇德戰爭開始,到1945年戰爭結束,魯德爾一個人總共擊毀了519輛蘇軍坦克和近千輛其他車輛,相當於一個蘇聯坦克集團軍的實力,外加擊沉擊傷各一艘蘇軍戰列艦,擊沉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成為斯圖卡飛行員中的傳奇英雄,也是整個德國唯一獲得鑽石雙劍金質橡樹葉騎士十字勳章的人。基本上,里希特霍芬對待戰爭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體現在作戰指揮上,就是善於革新。沒有里希特霍芬「空中炮兵」的支持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等裝甲突擊先驅很難取得那麼大的戰果。
六、英法自食惡果
肢解奧匈帝國導致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被德國分別吞併,英法為自己重建的中東歐新秩序自食惡果。如果奧匈沒有解體或者奧地利保留了內萊塔尼亞的核心區域奧地利、蒂羅爾、捷克、斯洛維尼亞以及達爾馬提亞,那麼納粹德國是沒辦法吞掉這個龐然大物的。
德國吞併的奧地利和捷克是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的精華,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文化圈的一員,捷克的前身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長期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已經德意志化。第三帝國吞掉奧地利和捷克後得到了1000萬忠誠的主體民族(700萬奧地利人,300萬蘇台德人),吞併捷克又增加了將近1000萬的可接受文化人口。
捷克的重工業區是跟魯爾齊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世界第七工業國,高於日本和西班牙。捷克的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業為德國加速軍事化提供幫助,德國可以節省下來的將產能用於生產更多的戰機,接收捷克的裝備用於新組建的輕裝師,加強了德軍的摩托化程度。 而斯洛伐克成為了帝國的農場。
可以說法國戰役德國速勝的基礎是建立在1938年後德國實力顯著增強這個事實上的。沒有絕對實力作為基礎,再強的計劃、謀略也不能獲取最終的勝利。
七、強行洗白法蘭西
觀點一:法國消極抵抗,沒有充分動員,準備不充分,並且投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導致沒錢裝備機械化部隊,導致的迅速的失敗。
我要是甘末林就咬死你們這些睜眼瞎。法國的迅速失敗恰恰是因為以最快的速度動員自己的部隊,然後就拚命往比利時開進,其結果就是法國人越努力,德國人越成功,法國人的機動性越好,動員效率越高,送入德國人口袋的部隊就越多。
如果法軍的摩托化程度還像一戰那樣,就沒辦法「及時」的將部隊輸送到口袋中,就算德軍穿插成功還有大量的部隊沒有機動到比利時去,那麼在德軍穿插的時候反突擊德軍機動集群的左翼,打斷德軍的進攻浪潮,甚至包圍殲滅這支德軍決定性的突擊力量。
開戰之初法國就動員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歲至45歲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裝部隊兵力超過600萬人,超過整個德國國防軍。法國人依靠自己的勤奮與效率最終把大部分的力量排著隊的往德國人的口袋裡鑽,等到布倫失陷,法國已經搜羅不到兵源保衛巴黎和廣大的腹地了,如果法軍動員的沒有那麼充分,還有預備役在巴黎和中部地區就可以在德軍扎住比利時口袋的時候向北突擊捅破口袋,就算不能全殲德軍裝甲集群,至少也能把自己的主力撈出來。
法國迅速崩潰的原因根本不是他們沒有認真的準備戰爭,或者消極抵抗。恰恰相反他們認真的準備並積極主動的採取了攻勢行動。機械化的發展給法軍和德軍都提供了快速機動的能力,法軍以最快的速度鑽進了口袋,德軍以最快的速度紮緊了口袋,雙方完美的配合完成了這次宏大的戰役,德軍完成以不到5萬人的陣亡,造成盟軍35萬人的傷亡,190多萬人被俘的戰爭神話。
觀點二:雖然法軍被包圍了,他們為什麼不殊死抵抗,跟毛熊比他們簡直弱爆了
自奧地利王位繼承權戰爭之後戰爭對後勤的要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之前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的根本物資是糧食,如果糧食耗盡一個軍隊也就崩潰了。而這之後是彈藥,畢竟糧食耗盡還可以就地搜刮,而彈藥耗盡就沒得補充了。
如果英法聯軍是在法國被圍,他們可以就近獲取附近的軍火庫物資,而他們是在比利時被圍困的,在後勤斷絕的情況下,就算他們想抵抗槍支和大炮還沒燒火棍好用。
其次在現代化攻勢面前,一個軍隊如果脫離陣地在野外被圍,包圍方根本不需要進攻,用重型火炮進行火力覆蓋就可以了。投降與抵抗到底對於進攻方來說意義不大,區別只是投降消耗敵人的糧食,不投降消耗敵人的彈藥,不會有其他任何作用。
最後規模越大的軍隊偏離開預定計劃的轉向都很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混亂,所以法軍發現德軍的意圖以後再轉向是需要時間調整部署的,而當時法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再加上比利時的突然投降和英國人一心逃跑都加劇了這種混亂。
最後再多說一句,法國人在敦刻爾克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的,正是他們殊死的抵抗,才挽救了三十萬遠征軍的命運。如果他們真如傳說中的那樣輕易投降的話,遠征軍至少要有三分之二被抓進元首的黑煤窯。
觀點三:除了被女人和外國人領導法國人從來沒能贏過任何一場戰爭
拿一:我就說一句,本來我只想做德意志的孫女婿,結果做了德意志的小舅子,不過他們都管我叫爹。
葉卡捷琳娜、亞歷山大、約瑟夫紛紛露出尷尬又不是禮貌的微笑。
達武:我這一生只幹了一件事,就是率領我的第三軍2萬7千人打的普魯士主力5萬5千人望風而逃。
威廉三世、貝爾納多特含淚點贊。
拿三:我可是正八經法國人,打得毛熊和蛤堡叫爹。
尼古拉、約瑟夫默然不語。
斐迪南:三十年戰爭中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表示有話說。
查理:我擁有尼德蘭、勃艮第、奧地利、波西米亞、北義大利、匈牙利、西班牙以及美洲的黃金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都打不贏法國佬,你們還有什麼話要說。
斐迪南三世含淚點贊
黎塞留:不好意思我發起瘋來,連天主教兄弟都打
胡德:說起賣隊友,我把盟友按在家門口打
俾斯麥:不是我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首先,看看法國佬對德國造成的損失
二戰初期,法國陸軍的力量當時可以與德軍媲美
BBC網站撰稿人引用的歷史學家的數字:1940年西線戰役之後,德軍3000輛坦克中1800輛不能繼續作戰,3500架飛機損失了1600架,德軍在1個月的戰鬥中死亡5萬人,超過16萬人負傷。德軍事實上經歷了非常激烈的戰鬥。
法軍最後「崩潰」的真相:6月17號,貝當在廣播中要軍隊停止戰鬥(儘管停戰協議尚未達成),觸發了大規模投降
法軍死亡人數在4萬5千人到10萬人之間;德軍死亡人數在4萬5千人到6萬3千人之間。英美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德軍死亡人數是2萬7千人,另有1萬8千人失蹤,德國1940年內部數字是至少5萬人陣亡,包括失蹤
1940年中期盟軍選擇敦刻爾克撤退而不是南北夾擊德國莊家走廊,紅色戰役期間的數據:
從數字上看,法佬在敦刻爾克戰役之後就該停戰了:兵力和裝備數量上盟軍都已處於絕對劣勢。不過西線戰役又進行了20天,這20天是1940年最激烈的戰事
英國當時稱為歷史上最大的戰役
最後並不是投降
覺得停戰和無條件頭像需要明確。國際法上,「停戰」跟「無條件投降」正好相對(in contrast to),在衝突停止時沒有實際投降的一方,當然也有勝敗者(停戰時佔據優勢與處於劣勢兩方或多方)之分。它實質上屬於一種政治性的決議,儘管所涉及的區域部分或全部地可能被敵方軍事佔領,失敗方理論上可以在佔領軍某種程度的監督下保留管理機構,也不必像「投降」那樣執行「權力移交」。
Art. 13. — Le gouvernement fran?ais s』engage à veiller à ce que, dans les territoires à occuper par les troupes allemandes, toutes les installations, tous les établissements et stocks militaires soient remis intacts aux troupes allemandes. Il devra en outre veiller à ce que les ports, les entreprises industrielles et les chantiers navals restent dans l』état dans lequel ils se trouvent actuellement et à ce qu』ils ne soient endommagés d』aucune fa?on ni détruits. Il en est de même pour les moyens et voies de communications de toute nature, notamment en ce qui concerne les voies ferrées, les routes et voies navigables, l』ensemble des réseaux télégraphiques et téléphoniques ainsi que les installations d』indication de navigabilité et de balisage des c?tes. En outre, le gouvernement fran?ais s』engage, sur l』ordre du Haut-Commandement allemand, à procéder à tous les travaux de remise en état nécessaires.
Le gouvernement fran?ais veillera à ce que, sur le territoire occupé, soient disponibles le personnel spécialisé nécessaire et la quantité de matériel roulant de chemins de fer et autres moyens de communication correspondant aux conditions normales du temps de paix.
第13條,除了讓法佬完整移交佔領區內的一些君是設施之外,還要求法國政府在佔領區內維持鐵路等君是設施的正常運作。某種程度上是保護了法國政府在佔領區的利益。
1942年的郵票法國國旗在巴黎在這張圖上清晰可見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雖然不是最新的國家觀,但是最先進的國家觀。為什麼說最先進的呢,因為它能解決問題,正所謂「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目前全世界學術界對於「國家」形形色色的理論不少,但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有難以解釋的難題。而馬克思主義往往能無往不利地直指問題最核心。
歷史的經驗無數次證明,當一個國家面臨民族主義危機時,本國的統治階級更傾向於與外國的統治階級合作,而不會站在「愛過我們共同的國家」的立場上,與本國的被壓迫階級共同抵禦外敵。這更加證明了國家就是階級壓迫的工具這一理論。
例如清軍入關之時,李自成雖然經歷了山海關大敗,但元氣尚存,太原、大同、保定、西安、襄陽等重鎮都有精兵良將把守。為什麼清軍能夠迅速地消滅李自成勢力,就是因為各地地主武裝組織起來紛紛投靠清朝、打擊農民軍。這一股勢力最終也成為了清軍南下一統中國的主力軍。正所謂親不親、階級分,剃髮易服不是問題,讓泥腿子們爬到自己頭上來才是問題。
再比如二戰初期的法國,德軍的攻勢如破竹,法軍幾無還手之力;一戰時的法國「民族英雄」貝當臨危受命——然後,他就投降了。為什麼一戰時的「民族英雄」到了二戰時就成了賣國賊、「大法奸」了?彼時法國雖然全線潰敗、首都淪陷,但是尚有三十個步兵師和實力不俗的海軍艦隊可做抵抗,但是聽到了共產黨準備在巴黎發動起義的消息,作為大資本家、大官僚代理人的貝當政府本著「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高尚覺悟,迫不及待的把菊花獻給了希特勒。(貝當生於1856年,是經歷過巴黎公社的人,而巴黎公社就是為了抵抗普魯士而最終被法國政府鎮壓的,只能說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一個普遍規律就是:「上層賣國,底層愛國」。為什麼底層人民容易愛國,不是因為他們愚昧或者什麼,因為底層人民的命運更加脆弱,他們必須依仗國家這個「大共同體」自己才會過的更好,否則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外敵入侵,受害最大的就是底層人民。底層人民的命運既然與這個「大共同體」休戚相關,那麼底層人民的「愛國」之情本質上希望這個大共同體更好的樸素感情。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一個普通的打工族,肯定是希望咱們國家經濟越來越好,GDP越來越高,科技革命創造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樣我也能從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分一杯羹;然而那些大資本家呢,他們自然不用擔心這個,他們想的是怎麼把資產轉移到國外,公司負債纍纍也先要成立個信託保證自己賺的盆滿缽滿,就算把債務危機轉嫁到國內銀行也要在全世界大肆收購為自己留後路。換句話講,我資產轉移了之後,管你國家經濟洪水滔天。所以說我跟一個大資本家,誰更有「動機」去愛國?雖然我知道,國家經濟騰飛也是資本家拿大頭我拿小頭,但是一旦局勢要崩了的話,有權有勢的人可以瞞天過海毫髮無損,我們這些普通人連「苟全性命於亂世」可都不容易啊。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晉司馬家八王之亂把局勢搞得一塌糊塗,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五(和諧)胡(和諧)亂華」,那些罪魁禍首的士族們呢,拖家帶口跑到長江一帶,美其名曰「衣冠南渡」;而老百姓們怎麼辦,被少數民族們屠了幾個遍,人肉做成羹,頭骨被人家斟酒。
金軍南下,岳爺爺連結河朔,北伐中原。這裡的「連結河朔」指的就是與北方抗金農民軍合作。隨著女真的入侵,我國北方爆發了廣泛的農民起義,例如八字軍,都是太行山地區苦大仇深的泥腿子,臉上刺了八個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按理說江山是趙宋家的,人皇帝都跑到南方了,你抗金起個什麼勁啊,誰做皇帝不是做呢。不為什麼,在趙宋王朝下泥腿子還能安安穩穩當奴隸,女真人來了那可是連牲口都不如了,男丁任人宰割、妻女任人蹂躪,這是「當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結果呢,岳爺爺被文官士大夫投降派害死了,高貴的士大夫們可沒有什麼直搗黃龍的情懷,人家「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過著舒服著呢,憑啥管你北方的泥腿子?古代勞動人民,真沒得選,要麼做穩奴隸要麼做奴隸而不得。所以,魯迅先生說必須要打破這樣的周期律。
馬克思主義另一個偉大的成就就是唯物辯證法,要辯證地看待國家在歷史中的作用,辯證的看待「愛國主義」價值觀。並不能簡簡單單將「愛國主義」看成是統治階級洗腦的結果。正因為「愛國主義」「民族情懷」能夠成為團結底層人民的一面大旗,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反抗侵略與剝削,尤其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於反對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的世界浪潮中,起到了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無論是列寧還是毛澤東,都對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權運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切實地大力支持。
轉自趙皓陽《十月一日談愛國》 @趙皓陽1、法軍高級將領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挖戰壕固守待援的水平上,跟不上德軍以裝甲師為先鋒的閃擊戰理論;
2、曼施坦因計劃打了英法聯軍一個措手不及,主攻的A集團軍群越過阿登山區直撲法國腹地,與選擇荷蘭比利時為進攻方向的B集團軍群對法軍形成合圍之勢。另外50萬法軍呆在馬奇諾防線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可能只是牽制了對面C集團軍群;
3、法國經歷一戰後全國上下軍民並無鬥志。1939年9月3日英法率先對德宣戰,你沒看錯是英法首先宣戰的。1940年5月10日德軍才開始入侵法國。這中間八個多月的時間英法聯軍都幹了什麼?
4、確實不能怪法國,在法國這麼大的地方跟德軍打,就算把同等數量的法軍換成蘇軍、美軍一樣抵擋不了德軍的進攻。不是自己無能,是對手太逆天。
因為知乎上很多人都瞧不起的沙俄軍隊
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讓法國在一戰中免於淪亡。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俄國,或者她迅速被德國擊潰的話,那麼全部的德軍攻向法國,一戰的結果會是如何。但是因為俄國,使德國陷入了雙線作戰,瞻前顧後的境地
「她一往無前的攻擊德國和奧地利,可以認為她在拯救法國,在戰爭的頭兩個月為法國免遭毀滅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丘吉爾一戰回憶錄
好吧,其實我不懂戰史,只能簡單說一說:
1,一戰時開戰僅一個月,德軍已經推進到了巴黎附近的馬恩河。而二戰時從實施黃色方案到法軍放棄巴黎,也是一個月。
2,一戰時德軍在馬恩河受阻,是由於需要兩線作戰,留下部分兵力對付俄國,造成西線兵力不足。二戰時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可以對法實施傾力一擊。
3,在法國放棄巴黎後,義大利對法宣戰補了一刀。
4,法國在一戰中傷亡過重,根本不想再打。在德國對波作戰時尚且不敢趁其兩線作戰之際出擊,等到收拾完波蘭基本就是等著投降了。因為時代變了,技術進步了。
法國仍然守舊按照一戰觀點,覺得塹壕戰的機槍+野炮+鐵絲網無敵,靜態作戰,防禦第一,準備放干敵方的血。
科技進步了,機械化時代到來了,戰術空軍+裝甲部隊+傘降突襲打敗了法國。
法國二戰輸在了自己固步自封的戰術上。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藥,病萬變,葯亦萬變;病變而葯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獎。
其實德國最後也輸在了這點上,二戰是制空權決定一切的時代,大西洋壁壘、齊格飛防線在絕對空中優勢面前,什麼都不是........
法國軍力並不差,裝甲部隊甚至強於德國。
二戰的失敗純粹就是戰略失誤而已。加上完全沒有縱深可言,低地三國到巴黎才兩百多公里,缺乏容錯的空間。巴巴羅薩時,蘇聯在戰略上的失敗遠遠超過法軍,但是德國還是無法拿下蘇聯。
從托克維爾到戴高樂,法國的有識之士都認為,法國這個國家,由於地理因素和中央集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經濟的命脈,都集中在巴黎附近。
這一點看過巴爾扎克作品的朋友也應該有印象,法國人心目中的法國就兩個地方:巴黎和外省。除了巴黎,基本被認為是窮鄉僻壤或者三線城市。
所以,只要巴黎被拿下,法國直接就得癱在地上,立刻咽氣。一戰當中德國的戰術還是「旋轉門」,從側翼推到巴黎,這就好像先鋸掉一個人的胳膊,一時半會兒死不了,所以法國能有效抵抗好一陣子。
而二戰當中德軍運用裝甲車,並從阿登山區出奇兵,一舉擊穿法軍防線,直插巴黎,法國就像被剜掉心臟一樣,立刻完蛋了。實力,民族性格,體制。。。。。
不過決定性因素不是這些。
決定性因素是二戰初期的德軍戰法,是革命性的,基本吊打一切對手。蘇聯開始也是被吊打的。
法國小,所以沒緩過來,蘇聯大,被暴打後還能緩過來。英國要是在歐洲大陸,不會比法國好多少。除了財力 實力 國際形勢均處於劣勢之外
主要還是對自身信心的完全崩潰吧 畢竟傾全國之力挖了那麼多年的馬奇諾防線 一點作用沒起到 同時也見識到了德國閃電戰的全新戰術,認識到了自己無論是坦克設計理念或者是陸軍戰術的全面落後
試想你玩紅警 花了幾乎所有錢和時間
圍牆碉堡防空炮光棱塔巨炮修了整整一路
對面突然超時空傳了一堆天啟坦克之類的繞過你的防線到你家門口
主要是沒有意識到,鋼鐵雄心裡,法國有2個debuff,一個是混亂的政府,一個是一戰的勝利者。
政府就沒準備好打仗,認為和一戰那樣,靜坐就行了,裝備和訓練都是一戰水準的,被教育也很正常。
你要明白如何做到的,首先要更改腦袋中對戰爭的概念「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這話是不是看起來很奇怪,你會覺得不管是不是韓信,都是兵越多越好啊,為什麼韓信要這麼說。
因為戰爭不同於打架,10個人對10個人,選個場地直接對砍就行了。但大規模的戰爭卻不是這樣,首先就是補給,最基礎的是食物。一個師1萬人需要多少食物。一個人一天1斤肉,那麼1個師一天就需要15000斤肉,一頭豬150斤肉就需要100頭豬,如果部隊要再一個地方駐紮十天,就需要吃1000頭豬,這個數字如果沒有補給在戰爭年代是很難在當地收集到的。
德國的閃電戰是指用裝甲部隊迅速推進,推進速度遠遠大於法國軍隊的撤退速度。然後在法國軍隊撤退的必經之路建立防線,切斷法國軍隊的補給和後撤道路。
比如法國的補給主要是通過A市中轉,但A市卻被德國佔領了。在二戰,防禦作戰實際在戰術上還是處於優勢地位的,沒有優勢的兵力是很難進行攻堅的。要有優勢的兵力必須通過時間來集結,而法國軍隊沒有料到德軍會繞過防線突襲了法國軍隊的後方,幾百萬兵力全集中在德法邊界,一旦發現德國的意圖,速度又沒德國的裝甲部隊的速度快,等到了關鍵地點的時候,德軍已經建立好防線了。這時候法國後方並沒有集結好足夠打通補給線的軍隊,而被包圍的法國軍隊缺乏補給,燃料,彈藥,藥品,食物。食物還可以部分在當地採集,但燃料,藥品,彈藥就只能是消耗。你可以想像一個士兵能攜帶多少子彈,1000發子彈得多重,1000發子彈又能打多久。所以陷入包圍圈的軍隊必須通過突圍,但德國裝甲師僅需要守住一定的時間就可以了,包圍圈裡的軍隊會越來越弱。
其實這個僅僅是閃電戰的成功原理,閃電戰關鍵在於快!
二戰前期,戰爭理論還延續了一戰的線型防禦。什麼叫線型防禦,就是說防線是呈現一條線狀。發現對方的進攻重點就拿預備隊去補漏。防線被突破就撤退到後方再建立一條新的防線。但德國卻巧妙的繞過了法國的防線,而純機械師的進攻速度遠遠大於法國軍隊的後撤速度,在法國軍隊的預備隊及軍隊到達關鍵地點的時候,德國已經建立好防線了。這個時候包圍圈裡的軍隊要麼突圍要麼投降,但突圍你得發動進攻,發動一場大型進攻是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的。但包圍圈裡的軍隊卻得不到補給,所以只能越打越弱,最後只能投降了。
在二戰後期,都普遍採取了縱深防禦,閃電戰的作用就小多了。
在朝鮮戰爭,中國雖然沒有採取閃電戰,但卻採取了誘敵深入,其戰略效果和德國的閃電戰如出一轍,都是在敵方後面建立防線切斷敵人補給。但不同的是,美國當時可以通過空投來補給,所以志願軍包圍的美軍整編部隊仍然有很強的戰鬥力,有補給進行突圍,沒切斷補給的軍隊,就不存在戰鬥力減弱的情況。
曾記得有對於各國士兵戰鬥意志的玩笑:義大利是剛開打就投降,法國是打不過就投降,英美是被包圍了就投降,德國是突圍不出去再投降,中蘇日是不投降(當然有個別情況)
一戰是法國人硬碰硬地和德國人在正面戰場上杠,施利芬計劃最後被小毛奇瞎改廢了,法國人不太擔心後方。二戰是還沒準備好就直接被人家掏窩了,兵力還沒有集結好就到處是德軍,意志再怎麼堅定也會喪失信心的,何況還是個工業國。
個人感覺光明正大的打,法國人的戰鬥意志不差,好歹也是拿破崙後代(不過義大利貌似是羅馬的後代)。可能是在戰術使用上不如德軍變化莫測,所以在一戰前期不太佔便宜。
不得不說,小鬍子生平做的幾個正確決策之一就是批准了曼施坦因計劃。
個人看法別噴
不投降就是法蘭西蘇維埃,那群資本家怕啊
和一戰德國投降是一樣的
巴黎公社當年不也是相同情況
樓主打DOTA不?
天災軍團和近衛軍團都只剩下主塔了。裝備都差不多,團戰誰也沒把握必贏。近衛軍團打法比較保守,退縮防衛,穩站高地,天災戰法就比較靈活飄逸,各種秀操作。天災準備冒險一次,於是偷偷摸摸的用鳥運來了五把跳刀,等兵線上了近衛高地後,忽然全部偷襲,近衛根本沒想到這戰法,沒想到天災會這麼激進,也沒想到會出五把跳刀,機動性這麼靈活,於是一波就被帶走了,近衛買活都來不急啊。如果這場偷襲戰發生時,近衛防衛塔都還在,那還沒這麼悲劇,因為天災想推到高地,得有個三四分鐘,近衛復活後可以接著干,並且知道天災有跳刀了,也就沒這麼容易被團滅了。對了,近衛退出遊戲時,五個隊友都打出了幾個字:SB隊友。
法國人一樣,也是這樣打蒙了,根本沒反應過來就亡國了,僅僅如此而已。戰略空間小就是個悲劇。
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法國打了一戰發現就算贏了代價也實在太大了,一天就能扔下幾萬具屍體。
一戰在英文里的說法是「Great War」,意思是從來沒見過如此規模的戰爭,甚至把一戰稱為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不曾想到也不敢想這樣的戰爭還要來第二次甚至更慘烈。
法國和英國從政府到民眾普遍懼戰反戰,更何況希特勒一開始都是往中歐東歐伸手,或者可以說是原日耳曼民族的勢力範圍,法英覺得沒必要為了捷克人波蘭人而和德國人死磕,最多丟了一戰的戰利品而已。
可你這麼想希特勒卻不這麼想,德國這不服輸的尚武民族可不這麼想。而且一戰你又是慘勝,希特勒認為要不是共產黨和猶太人德國就贏了,而且凡華體系里法國吃相難看,英國忌憚法國和德國玩曖昧,美國孤立主義。希特勒可是光腳不怕穿鞋的。
真打起來了法國相比英國又首當其衝,戰爭準備不足戰術思想又落後,地理位置又差四面環敵(法西斯主義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一觸即潰的小國荷比盧)你不敗誰敗?
推薦閱讀:
※東風雪鐵龍和標緻到底犯了什麼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如何評價法國前總統戴高樂?
※在法國A類工程師學校可以學到什麼?
※法國女人究竟是什麼形象?
※如何看待2017年3月26日法國巴黎警察槍殺華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