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文書上有現在讀來很唏噓的文章嗎?

類似我與地壇,匆匆


看到有人開玩笑說又要來一堆枇杷黨了……是啊,《項脊軒志》不知道怎麼就火起來了……
————————————————正經答題分割線——————————————————
語文書上有現在讀起來很唏噓的文章嗎?
你們都現在都不重新讀讀語文書你怎麼來回答這個問題呢……

因為是高中語文老師,所以這幾年我其他大事沒做,高中語文書著實又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讀了幾遍,然後發現有好多文章當年做學生時真的是暴殄天物了,其中感觸最深的有這樣幾篇:

1.《蘭亭集序》
它是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流傳於世的,以前高中學的時候只是感覺它的後兩段實在難背。可再次讀時,讀出了很多過去讀不出來的悵惘。
比如這句「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曾經我坐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地聽老師講這個句子,現在我站在講台上看我的學生昏昏欲睡,所有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曾鮮亮,所有飛揚跳脫的少年都將黯淡,王羲之說「悲夫」,難道不是么?

2.《赤壁賦》
這是高中課本里最好的一篇文章,沒有之一。
我建議所有人都重新讀一遍《赤壁賦》,你們都會唏噓萬分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繚,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你們自己感受下~

3.《祝福》
祥林嫂的悲劇,少年時讀除了那句「我真傻,真的」什麼都不記得了。再讀的時候,看著祥林嫂從一個嘴角噙著笑的踏實肯乾的少婦變成一個木訥獃滯的老乞婆,也不是多有觸動。但在梳理了時間線以後,我發現祥林嫂剛到魯鎮做工時大概才是二十七八歲也就是跟自己差不多年紀時,突然有了強烈的代入感,然後感到一種莫大的悲哀。

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物理學家帕斯卡爾的一篇短文,真的很短很短,其中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寫的——「我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我們勾心鬥角蠅營狗苟,在有限的生命里企圖佔有無限的金錢、權力,而事實上,無論擁有多少東西,最終塵歸塵土歸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宇宙的。這樣想會很消極,不過幸好,宇宙無知無覺,我們卻有思想,這是我們唯一高貴的地方。

5.《逍遙遊》
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逍遙么?蜩與學鳩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不逍遙么?
可是鯤鵬要待六月之息,蜩與學鳩反而不用,到底誰逍遙誰不逍遙呢?
讀《逍遙遊》,讀到最後發現真的逍遙或許大隱隱於市。

6.《蘇武傳》
這個上面有人講過,是的,傳記的最後一句尤其感人,「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歸,鬚髮盡白。」
看到這裡時我會想,人這一生到底該如何度過呢?像蘇武這樣,值得么?
傳記中有一段是李陵勸降,李陵在勸降未果後,長嘆了一句——「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看到此處,我覺得蘇武的一生是值得的,他堅守了自己的信念,在心靈上是自由的,還不夠么?

7.《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我把這八句話設成了手機文件夾的名字,哈哈,是不是有點裝啊……
不過,每每讀起,再想想曹孟德的一生,就會想到蘇軾那句「而今安在哉」,然後嘆息,真是「英雄無覓」啊!

8.《雷雨》
高中讀《雷雨》,只關注裡面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了。
後來給學生講課時,我發現課文選段很有意思,裡邊兒出現了好幾次「你是誰?」「你叫什麼名字?」這樣問句,周朴園這樣問過魯侍萍的和魯大海,周沖也問過魯侍萍和魯大海,他們本來都是什麼關係?他們是夫妻、是父子、是母子、是兄弟。可是在這場故事裡,父子反目,兄弟鬩牆,而且,他們根本不知道彼此間的聯繫。
看戲的人一清二楚,而劇中人物卻茫然無措,不知命運會走向何方。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是劇中人呢?

先寫這麼多吧……大家如果有空,把自己曾經的課本翻出來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呢~


———————————————(閑話分割線)—————————————————
記得大學時有個老師上課吹牛,講他參與語文教材編寫的事情。他說語文教材其實最高大上的一種選文集,如果當代作家誰的文章能被選進教材里,那一定是非常得意的事情,你想想,能跟蘇軾李白這些人平等的在一本書中出現,對於作家而言還有比這更拉風的事情么?
想來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所以,那些進入教材里的文章,它們都經歷了你難以想像的重重考驗,尤其那些歷經教材變遷而始終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名家名作,一定是同類作品中的上佳之作。
這些作品其實有很多並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年齡段。
例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句子,從未遠離家鄉的八九歲的小學生怎能讀出其中的孤寂和憂傷?
又如「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這樣的句子,尚且懵懂無知的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怎能體會出其中的企盼和失落?
再如「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樣的句子,充滿生機希望的十六七歲的高中生怎能品出其中的落魄和苦澀?
(啊哈……看這排比句造的,教作文教出的後遺症哈)

所以我經常跟學生們說,你們現在讀不懂也沒關係,你把它記住,把它背下來,說不定你到了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說不定你在人生遭遇波折或驚喜以後,你會發現,有些話早已有人替你說出來了。

前段時間,有朋友給自己放了半個月的假,回到了自己大學讀書的城市。一開始,他登山觀水,漂流騎行,呼朋引伴,追憶年華,著實熱鬧歡喜了一番。大概一個禮拜過去了,他給我打電話,說自己怎麼感覺有那麼一點失落,覺得自己年華虛度一事無成。
當時我腦子裡立刻出現王勃這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我就背給他聽了,他聽完以後唏噓不已。
—————————————————————————————————————————
謝謝大家的贊 。


其實語文教材選的古詩文質量都相當之高。雖然因為某些原因只上了一年半語文課,但也算卒或有所聞。

記得最先接觸的是這一句: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那時年紀小,剛有了喜歡的人,不能懂得「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悲哀,也無法理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勇氣。

然後看到這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40個字,在「朗讀全文並背誦」的時候,能讓人樂瘋。但後來讀到《國風·卷耳》,才領會到這首甚至連作者也不知姓甚名誰的古詩中的憂傷。

至於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的亘古不變的對人生的思考與求索,則更令人動容。

無論是曠達如東坡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憂憤如稼軒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抑或悲切如柳永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無不在其詩句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但若要論美,我認為首屈一指的還是這一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江景、月色、離愁、別緒、哲思,於此一篇中,盡矣。

語文教材上的名篇太多太多,一時也難以窮盡,畢竟那是兩千多年的文化積澱,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寶藏。若說「唏噓」,只要用心去體會,感動也絕非只限於枇杷樹下吧。

最後,在這個「精緻利己」被說爛了的時代,我想以我最愛的詩句結束這篇答案: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記不清是什麼時候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叫<老王>楊絳寫的。
具體內容記不清了,有一個片段好像是 楊絳寫 老王給他們家送雞蛋 ,當時走路起來很僵硬,臉色像殭屍一樣! 然後,沒幾天老王就死了。

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課本還配了一幅圖,好傢夥!從此以後,就沒忘記過這篇課文。現在大體都忘了,談不上唏噓,僅僅是印象深刻罷了!


如果說是唏噓的話,有一篇課文叫<小音樂家揚科>(如果沒記錯)里因為摸了地主小提琴而被打死的窮孩子揚科。裡面的其中兩句到現在也印象深刻: 是什麼力量讓他拿起了小提琴? 窗外的白楊樹嘩啦啦的響,彷彿在為小揚科鳴不平!

還有長大後的閏土也讓我很唏噓。。。。。


你要知道,入選語文教材的必然是歷經歲月磨洗的文質兼美的作品,而且擁有很高的適教性。
我想,題主所說的「唏噓」應該是針對感情來說的,那麼主打散文和小說。陽光一點的散文,如朱自清《春》,莫懷戚《散步》,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都是洋溢著輕輕的喜悅和淡淡的回味似的情愫。這些文章,「現在讀來」,是指距離當初我們第一眼看到它們的學生時代而言,添加了不少個人感情,甚至是你當時學這篇課文時老師喊你起來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
情感消極一點的,我是指文章的情感基調略低沉或憂愁的,有魯迅《故鄉》,《祝福》;沈從文的《邊城》,但入選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段還是帶了些歡樂的,翠翠初識儺送,「『你個悖時砍腦殼的』,翠翠輕輕地說…」,然而後來知道了兩人相愛卻無奈分離的悲傷結局,所以現在讀來,不勝唏噓,不勝唏噓。
詩歌方面,首推白居易《琵琶行(並序)》。年少時甚至幻想白居易和琵琶女有否關係,現在讀來,「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怎樣一種遇人不淑嫁錯郎的悔恨寂寞無人訴的無奈與憂傷啊。
其實,為什麼說是現在讀來不勝唏噓呢?我猜想,是學生時代,少不更事,讀書只為了應付差事,應付考試,書中的內容哪有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好看呢?沒有小書店和書攤上《邪魅王爺看上我》《歌迷大世界》《男生女生》好看,甚至沒有《青年文摘》《讀者》《意林》好看,and《最小說》《小時代》(你懂的)。那裡內容多吸引人啊,揮金如土的王爺自然帥過心憂天下的范仲淹,被誤會的女主自然比「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更值得可憐。我們當時對書中人物毫無代入感,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人事變遷,世事無常,哪能體會他們的憂傷煩惱。自己月考成績不理想,隔壁男生和女同學打鬧才是自個兒心裡最惦記著的。
然而,如今了。經歷了一些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洗滌,你似乎看透了些什麼。你開始覺得似乎語文課本中的那些故事,不深不淺地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那些當初看起來深奧的哲理,似乎在一個無眠的夜晚瞬間就懂了。那些文字的雕琢,良苦用心的思想,回味起來略帶熟悉的場景,似乎真的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對,就是,讀書的我們,長大了。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小雞畫竹葉,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
青蛙為什麼沒參加?
它躲在洞里睡著啦!

每次看到下雪心裡就自動湧出這段話。


又將爬出一大波枇杷黨


滕王閣序 非常喜歡的一篇文章 當時學的時候沒用心沒感覺 後來複習一次偶爾翻出驚嘆不已 早讀常常誦讀 竟然背過了


自己讀書的時候覺的《荷塘月色》不過爾爾,自己現在再讀,第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再到:熱鬧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最後:妻已然睡熟了。真是唏噓不已。再想想朱自清生平,一個人養著一大家子人,人之一生的痛苦,不得不令人唏噓。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祭十二郎文,岳陽樓記,伶官傳序,陳情表,出師表......幾年前學的時候只覺得文章精巧或者講了一個怎樣的道理而已,而今學的多了,知道的多了,仔細讀讀,每篇之中,就讀出了更多古人對於生死,天地,宇宙,人生的感慨,他們構建起了一個浩大的精神世界,裡面是有他們獨特的經歷和感情在的,甚至會產生共鳴——你表達不出的東西,他們都替你說了。這種歷史已經過去但是歷史留下的內涵仍能與現在的人們產生溝通的感覺是讓人唏噓的。
所以就像古詩一樣,有些內容不懂沒關係,但還是要學要背,它給了把你所不能明確認知和表達的情感體會表達出來的機會和途徑,你可以通過這些認識自己,認識生命,認識世界。語文課程的教育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認字寫字會理解會做閱讀題,更多的是一種對於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對人們人文素養和情懷的培養。


作為語文老師,我的答案是初中學過的《與妻書》


【背影】朱自清。
那時我就是太聰明。
經常不由得想起這句話。


高中語文課本上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不談其中流露出的對母親,對兄弟的感情,只看這一句: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少年時,讀到文章最後一句的時候一怔,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短短二十一個字,勾勒出的思念綿綿如斯,至今讀來仍令人慨嘆,唏噓不止。


得夫如此,婦復何求。


不過呢,只是文章打動人而已,真實的故事卻是:

《項脊軒志》里這句話寫的是原配妻子魏氏,而魏氏去世後兩年,歸有光再娶王氏,王氏去世後他寫了文章來懷念,僅一年又娶第三任妻子費氏。這句話是費氏還在的時候寫的,不知道費氏心裡什麼感受。


儘管如此,我依然覺得這二十一個字,真的很厲害,也很令人動容。就像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什麼時候寫的不重要,他身邊是什麼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哀切的感情真實地存在,穿透歲月,絲毫未減。


再娶的人無數,但如今有幾人留下這樣的字句?還有,勿以今日的標準去苛求古人。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拿來主義》


《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作為語文課的腦殘粉
我最喜歡最迷戀的是《琵琶行》
要是說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歸結為懷念故國這樣的立意
那麼那個琵琶女呢?
潯陽江頭 楓葉荻花 一個人在船上彈琴的故事
其實最開始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自己彈琵琶 雖然唐朝琵琶和現代琵琶有不同 比如那時候用撥子 現在用指甲
但是白居易對於琴聲的描寫還是很到位
這也符合他嫌棄「山村羌笛」的品味而認為琵琶女彈的《霓裳》《六腰》是「仙樂」

後來大家都在說「封建社會的無情,商人的寡意,剝削婦女勞動人民」可是我想問,要是沒有商人「浮梁賣茶」哪裡有她坐著船在江上彈琴呢?

但是琵琶女確實是寂寞啊。年輕的時候,貌美,彈一首曲,京城的富二代們爭著搶著送奢侈品。那擊節碎的髮飾 ,灑上酒的裙子,可以是不小心丟了的凡克雅寶,可以是沒留神弄髒的杜嘉班納,當然,不必介意。
可是現在,沒有人再捧她了,她只有自己的琴,從長安,到九江。

但是,作為一個學藝術的姑娘,作為富二代ex說明天不能陪你了但是你去買衣服啊這類,作為也會擔心遲暮的人,作為也曾夜晚失眠時會想起來少年時代的事情感嘆那時候可真美的人
琵琶女很幸福了 過去重農輕商 現在能老大嫁作商人婦
是多少人心心念念的呢

可是 曲終無人來和這種感覺,不是什麼物件就能填補的
所以 夜深忽夢少年事 夢啼妝淚紅闌干

而我呢 我也喜歡可以出海的船 我也想在船上彈琵琶
在靜影沉璧的夜晚
可是 要有人在

我的歌聲
他要聽得懂
我的情
他說得清楚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小學課本裡頭朱自清的《匆匆》,那時要求全文背誦的,因年紀小,只覺文字流暢美麗,並沒真實感觸。後來看《金粉世家》,燕西在物是人非的院子里念了這段話,無限凄涼,叫人心酸。而今深感時光匆匆,最好的日子不剩幾年,也終於體會到傷春的詩人和朱自清他們的無奈和惶恐。很多人匆匆遠去,一去不返,今生永不再見。同時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唏噓不已」。


《出師表》。
小時候炫技經常會高冷地講:「你這文章看下來,感覺就跟出師表最後一句說的那樣……」
中二病滿滿,捂臉逃走……

正經答一下,兩首詩歌
1.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2. 高一時參加朗誦比賽選了這首,正式比賽時到最後把自己的眼淚都念了下來,身臨其境不過如此,依然中二病滿滿_(:з」∠)_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
舒婷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乾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纍纍的乳房
餵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有啊
一,朱自清的背影。
一個兒子,看到父親的老態。
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生離死別,不忍卒讀


蘇軾的一篇散文和一首詞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
人生境界之高低,態度之瀟洒,觀蘇軾一人足矣。
———————————————————————————————————————————
經評論提醒補充原因:
以前年少不經事,覺得瀟洒一生、書生意氣是一件易事。後來涉足社會之後,對比東坡先生之言語,感嘆先生境界之高,態度之瀟洒。故而唏噓不已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儘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魯迅《故鄉》

少年魯迅,家境殷實。但作為一個公子哥兒,魯迅的日常生活著實平淡乏味,「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個忙月的兒子的到來,為魯迅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個新世界裡,有角雞,跳魚兒,貝殼,猹……

小學時,語文老師特意提問道:「魯迅和閏土是朋友關係嗎?」不,是主僕關係。只不過,在兒童的世界裡,哪有什麼社會階層劃分?兒童關心的永遠只有好玩新奇的事物。

這樣的友愛會一直持續著,直到一件事情發生——我們長大了,所以我們除了在扮演我們自己,還在扮演我們所處的社會角色、社會階層。

在物質匱乏、生活貧苦的舊社會,閏土這樣的農民們,只會經歷一種模式的人生——每日極其艱辛地種地、打工,也依然難以填飽全家人的肚子。被生存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閏土,怎麼可能還有無憂無慮的孩童才會有的閑情逸趣?

在傳統偏見中,如果一個中年男人,每天還在想那些閑情逸趣,會被人說成「胸無大志」「不務正業」,甚至「不是個男人」。

魯迅在小說里感慨人到中年再次見面時閏土嘴裡喊出的那句「老爺」。可是,即便中年閏土真的是一個不受封建禮教束縛的人,真的是一個心態非常豁達樂觀的人,一見面就跟魯迅打招呼「嗨!迅哥兒!還記得我不?小時候咱們還一起玩哩!」然後熱情敘舊,回憶兒時歡樂,魯迅真的就能和閏土再次成為好朋友嗎?

我覺得不會。

很多人,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相遇了,擦出了鮮亮的火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距離當然也會越來越遠。

重逢的第一天,魯迅和閏土可以談笑風生,因為兩個人有共同語言。

但是童年趣事的談資用完了以後,兩個人還能聊什麼呢?總不能天天都聊「海邊碧綠的沙地」吧。魯迅是個文人,閏土是個粗人,兩個人的共同語言,也就僅限於「海邊碧綠的沙地」了。關係就是這樣,無話可聊,自然就會逐漸冷淡。

因為人生軌跡不同,因為成長速度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已經和多少小夥伴變成了陌路人,你數過嗎?曾經還聽說過一個說法:平均每個人,6年就會更換一次社交圈。

魯迅面對「無聊」的閏土,心裡可能也會感慨一句:我不想長大,我想回到無憂無慮的、不用承擔任何負重的童年。

現代社會,多少人懷念大學時期的友誼、大學時期的愛情。因為在象牙塔里,我們沒有生存壓力,我們風華正茂,可以書生意氣。而且在大學裡,同學們的水平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線上。當畢業後,能力、視野、知識、財富、地位都拉開差距,曾經的「睡在上鋪的兄弟」還能一起談笑風生嗎?

寫到這裡,腦海中不由得響起了電影《後會無期》的主題曲,很是傷感。因為我自己過往的人生,也曾像魯迅失去閏土一樣,失去過很多曾經非常親密的朋友。曾經,我們是同路人,後來,我們在岔路口分道揚鑣。

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ineeddopamine


推薦閱讀:

台灣地區的民眾對《亮劍》如何評價?
有哪些詩句讓你覺得,原來文字還可以這樣玩?
有什麼很棒的演講題目?
如何以王家衛的方式寫水滸傳?
如何把《紅樓夢》寫出《三國演義》的感覺(或反之)?

TAG:文學 |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