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二戰那麼糾結於戰列艦?

偷偷咪咪造的大和也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要目標也全是戰列艦(雖然說只是航母「碰巧不在」不是人家不想炸,但當時確實一直在稱頌炸了多少戰列艦)。
而後來的大和除了帥氣點,也沒有打出好看的戰役,就被風箏死了。
如果有那閑錢閑工夫換成航母的話,差不多至少也能多撐一下吧!能多兩艘航母,後期殘存的飛行員也不用急著去自殺式攻擊了呀。
那為什麼比起航母,日本那麼糾結於戰列艦這種二戰結束後就被淘汰了的船呢?
畢竟作為一個外行在那個時代也會覺得作戰半徑大攻擊範圍廣的條件要明顯好過只有正面近戰強吧?
其實我最想問的是為什麼明明沒有多大戰績的大和如今仍是日本國民偶像,如果只是因為大的話,那純粹用來搞笑的鼠式也能是德國國民偶像了吧?


二戰爆發時海軍主力還是戰列艦,航母是輔助艦種,伴隨戰列艦進行偵查和防空,有點類似航空用的驅逐艦。戰列艦在二戰開始時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航母,所有國家都是以戰列艦為主要發展方向,包括蘇聯。這也是為什麼珍珠港被炸後美國就哭了,如果現在把美軍所有航母都消滅掉,那也要傻。

二戰前航母攻擊軍艦主要是靠魚雷轟炸機,但是二戰最主要的卻是俯衝轟炸機,這種飛機出現得很晚,30年代後期才發展出來,40年代才研究出使用方法。所以在40年的時候看航母用處確實很有限。

日本在戰前重視航母,是因為航母受海軍條約限制較小,它的航母主要是用於配合主力艦騷擾敵人,屬於皇軍最經典的九段漸減邀擊戰略的一部分。結果山本一上來就直搗珍珠港,把九段戰法給撕的粉碎,航母的用途完全變了。

日本海軍對航母的理解是當時最先進的,在43年就已經想要放棄戰列艦,只造航母、輕巡和驅逐艦,但是戰況惡化太快,戰略正確也白費。美英的理解都要差一些,基本還是戰列艦和航母搭配造,只是因為國力強,浪費點也沒影響。

九段漸減邀擊戰略說明:
第一段:戰爭開始時日軍將派出遠洋潛艇嚴密監視美帝艦隊,並加以襲擾。
第二段:加以雷擊,日軍將派出潛艇對美艦隊實行魚雷攻擊和水雷阻攔。
第三段:再次雷擊,在美艦隊登錄馬紹爾群島前,再次使用潛艇攻擊,削弱其實力。
第四段:群島前哨戰,日軍將派出超級戰列艦和翔鶴級航母進行攻擊,使美艦隊孱弱。
第五段:群島雷級戰,日軍將派出大量潛艇對美艦隊進行雷擊,以造成較大損失。
第六段:群島空襲戰,用戰場中的日本陸航予以空襲
第七段:群島強襲雷擊戰,夜戰雷擊部隊對美艦隊發起強襲雷擊戰。
第八段:群島機動強襲戰,日軍將派出中輕型航母全力攻擊美艦隊。
第九段:最終決戰,日軍將派出戰列艦編隊,清掃剩餘殘敵。


不能用上帝視角看問題,航母成為海戰主角是太平洋戰爭打響之後才逐漸確立的事情。以戰列艦為中心的大艦巨炮主義在那個時代仍然是主流,包括在美國都是一樣,因此被日本軍方和國民視為精神象徵的是戰列艦長門、大和,而不是航母赤城、加賀等。日本海軍的整個戰略也是以此為基礎制定的,一心想再現甲午和日俄戰爭那種大艦巨炮之間的決戰,以火力和訓練上的優勢(也許還有所謂的皇國天佑)一舉殲滅美國主力艦隊,逼迫美國人坐到談判桌前。

如@孟德爾書記所言,日本並非沒有意識到航母的重要性,戰爭後期也不是沒有這方面的努力,但和美帝下餃子一般的造艦速度相比,這種努力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反倒是神風特攻還真讓美國人感到有些頭疼,不過也無力阻止日本聯合艦隊和日本帝國一起成為歷史名詞了。

補充:航母戰鬥力能發揮幾何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航空兵的水平。日本對於優秀的海軍航空兵的損失是基本沒有補充能力的,到戰爭後期基本上是勉強能從母艦起降的菜鳥都派上前線了,這種情況下再造多少艘航母也是枉然。


二戰前,航母和戰列艦時代交替,而這個時候,主要海軍強國在對於海航的認識上,並沒有取得明確的一致,此時戰列艦的戰法還是趨於主流的。
而美國在戰前,對於海航的一系列討論,基本是從「艦問「(Fleet Problem)系列演戲開始的,蘭利級(CV-1)的改裝一定程度上是國會對於國內航空派話語權的妥協。之後,更為直觀地體現效力的在於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的服役。這兩艘(前者為CV-2後者為CV-3)是華盛頓海軍條約過後的直接新造物(美國海軍顧問團還是成功地將改裝航母的噸位放寬到33000噸,再加上條約新增的一條「允許現有艦船再額外增加3000噸重量用於改裝」的條款),直接是日美在天平洋局勢達成妥協後的新一批艦,這兩艘的誕生也標誌著,美國參謀總部必須開始探討」華盛頓海軍體系後「的太平洋海軍戰略」,說白了就是航母和海軍航空兵在美國海軍體系之中,應該佔有什麼位置?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1929年第⑨次「Fleet problem」演習中,就體現了這一點。當時演習的劇本是」攻擊巴拿馬運河「,而此處薩夫人在攻擊Miraflores和Pedro Miguel水閘的時候,體現了航母恐怖的遠距離打擊能力,並且消除了美軍對於航母」受攻擊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飛機投送能力」上面的質疑。故在戰前,美軍的航母相對於日軍要多那麼幾艘,CV-2到CV-8都在列,包括著名的企業號女王。而日軍在列的是一,二,五航空隊百合組。

但是呢,日軍在戰前對於航母的大規模改建,一定程度上還是因為條約體系下,航母的限制相對少,並沒有將航空兵放在很主力的位置。主力艦(capital ship)一定程度上,還是集中炮術,大裝甲,艦隊推進的戰列艦上面。而20年代舊帝國海軍的海軍學校,一定程度上還是延續的這一套作戰體系,戰列艦的炮術和列隊推進(從秋山真之時代開始對於火力的推崇)以及魚類戰術的協同。而對美的戰術構想----所謂漸減邀擊九段作戰,一定程度上還是這套體系的延續,而大學校出身的決策層人士,也並沒有實質性的航空派成員,這和日軍整個體系內部的人事體制有一定關係。

而事實上,即使美軍在這個思路上先發,他也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航母戰術應該怎麼做,「艦問」11和12大致上把戰列艦和航母放在了平行的列隊作戰中,而在大平洋戰爭初期,從威克島開始,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而塔蘭托戰役,英軍(HMS,OR RN)對於義大利海軍的突襲,一定程度上確立了航空兵為主力的超視距攻擊經驗,這和美軍在Fleet Problem12的作戰經驗是一致的,但是由於當時12次演戲中,航母並沒有能力單獨阻止戰列艦的推進,保守的美國海軍還是不願意將航空力量放在核心的位置。

但是珊瑚海給了美軍啟示,首先是意識到航母超視距打擊能力和航母的脆弱,以及與整個戰列艦帶隊的海軍單元的不和諧。所以埃塞克斯級「下餃子」被提上日程,並且開始通過建立航母護航體系,來將航母單元從中提取出來,在之後的戰役中,慢慢體現了航母的中心優勢。而IJN在這件事情上的醒悟算是比較晚的,雖然他們從珍珠島開始就意識到了航母的打擊能力,但是戰爭期,無論投入還是海軍政策上,重視是不夠的,在中途島過後的後期大平洋戰爭,有一定轉向,但是國家的工業能力已經疲軟了。

至於,大和的存在,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大和只是一出歷史悲劇而已,它的沉沒象徵著海軍大火力重裝甲戰列艦的沒落,但是在戰爭初期,在日本當時的海軍思路下,大和的建造是沒有問題的,IJN需要一艘世界頂級的新艦帶著自己的老家底一起,形成艦隊的推進主力。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和從建成開始,並沒有很好地被使用,並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產出,而且成本實在太高,而在「航空兵轉向」的太平洋戰爭進程中,因為各種原因被放置了,最後跟隨整個時代一起悲壯落幕。


什麼叫做「糾結於戰列艦」?《倫敦海軍條約》至珍珠港事件前,日本對航母以及改造航母的建造計劃如下:

  • 1931年 - 丸1計劃:建造條約外的大鯨號潛水母艦(後改為龍鳳)
  • 1934年 - 丸2計劃:建造條約內的蒼龍型航母(蒼龍、飛龍),條約外的千歲型水上飛機母艦(後改為千歲、千代田),高崎型潛水母艦(後改為翔鳳、瑞鳳)
  • 1937年 - 丸3計劃:建造翔鶴型航母(翔鶴、瑞鶴)
  • 1939年 - 丸4計劃:建造大鳳號裝甲航母

開戰之際,日本擁有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龍驤、鳳翔、翔鳳、瑞鳳、大鷹,合計十一艘航母。船台上還有大鳳、飛鷹、隼鷹、雲鷹、沖鷹這樣的裝甲航母和改裝航母。在南太平洋海戰前都可以稱作是航母的霸主。再反觀戰列艦方面,自長門、陸奧以來,日本海軍近二十年沒有造過新艦,這到底是糾結於戰列艦還是糾結於航空母艦?

———————————————————————————————————————————
此 處 應 有 一 條 萌 萌 噠 分 割 線 ( 明 明 是 兩 條 啊 魂 淡 )
———————————————————————————————————————————

本來不太想認真回答這個問題的,結果看到這麼多人回答了。還是認認真真說一下吧。接下來我講不會根據題主的問題逐一回答,而會花上一點筆墨以講述日本海軍航空發展的經緯:

  • 海軍航空運用思想的演進

20年代至30年代是海軍航空的黎明期,戰艦派與航空派間人盡皆知的對立正是在這一個摸爬滾打的階段埋下了種子。經過1921年的華盛頓條約和1930年的倫敦條約,日本被牢牢地卡死在了60%大關,東鄉平八郎元帥所支持的納爾遜式「見敵必戰」「總決戰」理論開始動搖。而重新對海軍進行定位迫在眉睫,日本海軍再次從回到了以弱者姿態挑戰強者的局面上來。

就像當年面對北洋水師一樣,如果無法在鐵甲艦上與對方抗衡,那麼就只能另闢蹊徑。深諳法國綠水學派理論的日本海軍扛起了以攻勢防禦作為戰略、以漸擊漸減作為戰術、以輔助兵器作為手段的三桿大旗。而輔助兵器則指的是水面雷擊、水下襲擊和航空攻擊三種方式。

自1935年起,隨著海軍航空兵各科的練度不斷上升,聯合艦隊年度演習過去由戰艦獨舞的場景一去不復返,海軍大學校的教官們開始以航空理論為基礎,力圖建設新型的海空作戰體系,這也引起了海軍中戰艦派的極端不滿,雙方的觀點都開始趨向極端,分歧也愈演愈烈。

1936年,航空派的柱石大西瀧治郎大佐(後官至中將)根據年度演習中海航攻擊隊足以壓制戰艦隊的傲人成績提出了劍走偏鋒的」航空主兵戰艦廢止論「,主張以純粹的航空攻擊殲滅對方的戰艦,這一思想也成為了珍珠港攻擊的理論基礎。

源田 實:
「秦の始皇帝は阿房宮を造り、日本海軍は戦艦大和をつくり、共に笑いを後世に殘した」

1938年,從中國戰場歸來的源田實少佐開始擔任橫須賀航空隊飛行隊長,在此期間他開始謀劃大規模集群的協同攻擊法。1940年,轉任駐英副武官輔佐官的源田在參觀英德空軍,尤其是英國海軍航空兵後回到日本,以空母分散配備而航空兵通過測航法集中的方式成功攻克了"空母集中使用論」的瓶頸,制定了「攻擊基地時,全部空母集中;攻擊敵空母群時,空母以航空戰隊方式集中,航空戰隊各自分散配置」這樣的方針。

(值得玩味的是,中途島的慘敗恰恰就是栽在了攻擊基地時必須集中空母的桎梏上。而到了南太平洋海戰,日軍又用協同攻擊給戰術思想搖擺不定的美軍上了一課。)

1942年2月,時任飛龍艦長的山口多聞大佐提出了以空母14艘,飛機780架(其中零戰477架)攻略夏威夷的設想、以戰鬥機而非爆擊機或雷擊機作為艦載機基幹,以制空為優先目的的空母集中使用可以說是又站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反觀美軍方面,直到南太平洋海戰都未能確立航母集中使用的體系。單打獨鬥的大黃蜂號只能在第一波攻擊中發送29架飛機(F4F戰機8架、SBD15架、TBF6架),卻要承受翔鶴、瑞鶴、瑞鳳三艦合流的62架飛機圍攻。足以將大規模集群的協同攻擊戰術成功地轉化為了打破敵我均勢的能力,日本海軍航空兵在戰前戰術思想上的優勢積累不容小覷。

  • 海軍航空軍備的發展

(噫...已經太晚了,明天還要去cp...先去睡覺_(:зゝ∠)_)


題主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在1941年12月7日以前全世界都沒意識到航空母艦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包括日本.戰列艦是一支海軍最最重要的家當,沒有之一
你說日本二戰糾結戰列艦.但是日本戰前及戰時造且只造了大和一級戰列艦,只造成了兩艘,第三艘就改成航母了.大和級之前最新的戰列艦是長門級,這可是二十年代的老船.日本二戰可是連1913年竣工的金剛號都在用.
而美國.37年開始造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39年造了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42年八月到44年又依次下水了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注意這點,42年八月中途島戰役已經打完一陣子了,海軍們都看出來戰列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帝居然還按照計劃依次將衣阿華級造了出來.對比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後日本才造出兩艘戰列艦,美帝造了十艘,這麼看起來似乎美帝更糾結於戰列艦啊!更重要的,三號艦密蘇里號92年才退役.我估計以後遇到外星人的時候她還得上
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日美主力艦之比為6:10.日本二戰之前戰術規劃是九段迎擊,為此發展了完備的夜戰體系,不惜安全問題執著的用上了氧氣魚雷,戰艦全部最大戰力化.在那個戰列艦就是老大的年代,若是能在開戰前一擊消滅掉美軍戰列艦,預料到的效果等同於消滅掉美國的整個太平洋艦隊。
所以我覺得珍珠港戰役日軍的想法就是要消滅美軍戰列艦部隊,甚至為此拼上六艘航母也是值得的。完事之後覺得沒炸到航母可惜那都是事後的想法,事前哪裡會以航母為目標.所以美軍陰謀論也是沒有根據
再,題主說道不造戰列艦多造點航母.前面說了日本那段時間只造了兩艘大和級,按照造價來說滿打滿算能造出三艘翔鶴級.也許珍珠港能取得更大的勝利,也許珊瑚海、中途島能贏.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待到43年埃塞克斯級和F6F服役.該來的還得來.國力問題就擺在哪裡。
----------------------------------------------
前幾天戰列艦吧討論了一個問題.如果大和級計劃在造前公開,各國海軍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結果無論如何都是英美法意(千萬別小看法意啊.黎塞留級和維內托級說明了他們的造艦技術)紛紛以對付大和級為目標,出台自己的新銳造艦計劃.造的是戰列艦。海軍戰列艦軍備競賽就是這麼回事了。珍珠港事件終結了一個時代,是海軍史上一個里程碑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到戰列艦無用論里去。有種說法是日本戰略思維先進,最早放棄BB,而英美在戰略上不如等等。其實這種論點沒有考慮到英美所需面對的戰場環境和日本的有較大差異。

英美是全球海軍,要適應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戰鬥,而日本只需考慮在太平洋作戰。要知道北大西洋海況惡劣,能見度低,日照也相對短。因此在海航不具備全天候作戰的情況下,貿然拋棄戰列艦這個兵種是非常冒險的。一旦無BB護衛的航母在惡劣氣象下遭遇敵人的BC甚至CA,都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種真實戰例並不是沒有。與之相比,太平洋的海況要好很多,航母的作用就被放大了。但是儘管如此,在萊特島美軍登陸場還是差點被豬突的日軍BB CA血洗了,要是當時美軍留幾艘衣阿華或者是北卡在薩馬島,戰況也不為那麼危險。

此外日本43年以後放棄BB建造也是有客觀因素的。當時打到43年,日本開戰前積累的cv沒有剩下幾艘能保持戰鬥力了。而BB的損失相對小很多。補充也要優先補充損失最大的不是?況且日本可憐的國力也不容許它同時爆兩種主力艦。

說一句題外話,現代海軍是個體系作戰。諸兵種缺一不可。珍珠港就算不是BB全滅而是DD全滅。開戰前半年美軍也照樣痛到肉里。

至於為什麼說日本人好像更喜歡談BB,很簡單啊,當年建造BB的技術難度要高於cv,BB在外觀和氣勢上也更勝cv一籌。而且日本二戰擁有最大的BB(儘管大到了SB的程度)但是人家作為工程師驕傲一下也是可以的嘛。「大家看呀,我犯傻都能犯的這麼diao!你能么?」


因為海軍是最需要實力和眼光的軍種,沒有之一,而且兩者缺一不可;

在海軍的BB轉CV的過程中,主要有三個職業玩家,日本、英國和美國,恩,法國、德國、義大利這種奇怪的國家就不要混進來了。因為軍艦從設計到建成,再到形成戰鬥力,起碼需要5年,5年呀!由軍艦組成的艦隊形成戰鬥力,沒有10年,能成嗎?Top3實際建成的最後一級BB都是在戰前設計的,差不多陸續在戰爭初期投入服役,其中日本的大和還最晚,居然都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才進入。很多優秀的設計又怎麼樣,等你設計製造成型出來後,要麼規模不夠,要麼戰爭都結束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國的潛水艇和飛機。

那你說能把BB轉為CV嗎?三家最初的航母都是這樣的;可以呀,大和級三號機就是呀,但你讓已經完工80%的一號機和二號機轉,我看還是有點困難,還不如做BB算了。而且日本的CV還錯誤的借鑒了對象,就是抄襲了英國,這個真是習慣問題。以大鳳號為例就是了,大鳳號的造價是大和的2/3,尼瑪呀,怎麼那麼貴呀,因為日本建的是裝甲航母。這東西在歐洲戰場還是管用的,比如英國就玩的挺好,但是太平洋呢?恩,那烏壓壓的艦攻和艦爆A過來,一切都是浮雲。最好的就是全部建成的是兩鶴級CV,價格便宜量又足才可能暴兵出來。

美國在二戰中暴兵26艘埃塞克斯級CV,覺得不過癮,還一次爆了九艘輕型CV,還有不計其數的CVE,你說這些日本能想像到嗎?想到了又能做到嗎?


如果有那閑錢閑工夫換成航母的話,差不多至少也能多撐一下吧
----戰列艦.. .. ..就是戰列艦
航母你要有艦載機啊.. .. ..還要有艦載機飛行員啊.. .. ..
是飛行員不是船員.. .. ..


英國人開工喬治五世級的時候也有爭論,到底造航母好還是造戰列艦好,最後結論還是要建戰列艦,因為把國運賭在一種從未證明過威力的武器上是一種極危險的做法


管子越粗越正義,炮塔越多越革命


大和的建造,一個是自己家的戰列艦有點老,的確要換;另一個是政治上的象徵,老百姓可分不清楚航母戰列那套,只知道俺們這麼苦B幹活終於又能看到好大的軍艦出來了,同時告訴陸軍那幫土包子我又很牛了。


秋山真之遺留下的九段邀擊作戰方針一直影響到太平洋戰爭中期。


世界第一次成功航母主宰海戰應該還是塔蘭托。如果深究,也許俾斯麥勉強算。那已經是二戰開打了。英國還是有貨的。
航母的絕對價值是打出來的,是在二戰中期的事情。
日本狂造軍艦是之前的事情。


二戰爆發前,戰列艦是海軍力量的絕對核心,航母只是打下手的角色。


戰列艦其實也是國力軍力的展示,460霸氣還是幾架艦爆霸氣?


情懷=路徑依賴
以前的勝利都是大炮的勝利,習慣了對轟還不習慣天誅


航母上升為艦隊第二核心是二戰前沒多久的事
真正完全取代戰列艦成為艦隊第一核心是戰後的事
二戰後期純屬美國優勢很大美國碾了過去而已,戰列艦作為水面艦隊前鋒/前衛核心的地位依舊無可動搖,在空戰沒被打出碾壓局的情況下依然十分重要,且其政治地位始終未能被某一艦種完全取代
你告訴我不造戰列艦了?
大概是石樂志
日本戰前戰列艦隊極度陳舊,不造新艦是準備在水面炮戰中歡聲笑語中完全GG嗎。大和級保密那麼嚴格、實力那麼強,也就是為了能以質代量、通過建造單艦戰力遠強於對手的戰艦並嚴格保密來少造幾艘戰列艦…
多造幾艘航母…翔鶴級有多貴你造嘛…
且不說日本艦載航空兵由於過於嚴苛的選拔標準導致現實情況中飛行員都不夠,哪怕放寬標準補齊了飛行員
………艦載機產能也跟不上
真成浮動棺材了233333
若不能做到碾壓級的空中優勢,能夠做到迅速擊垮敵空母機動部隊、使其喪失戰鬥力或將其逼退,並仍有足夠的攻擊機隊迅速實現逼退敵以戰列艦(特別是27節以上航速的「高速」戰列艦)為核心的前衛艦隊,(TF38/58完全有這個碾壓級實力,IJN炮戰也完全不是其對手)則若對方作戰決心堅定,將不得不選擇放棄作戰目標撤離(而且撤離過程中很可能是沒有機會放出機隊進行反擊的),甚至有可能在敵空母機動部隊協助下被逮住= =
你確定真的就這麼不要戰列艦了?
另,戰列艦是於五六十年代由於導彈技術的發展、本身地位的下滑及經濟原因真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的,其政治地位被CVN及SSBN瓜分繼承


航母為核心的觀念,是在太平洋殘酷的海戰中逐漸佔據上風的。而在此之前,戰列艦為核心一直是各國海軍的正統思維。


因為本子有一流的士兵,用啥武器都能用的爐火純青,可惜將官沒有眼光,歷史的進程告訴我們,統一和擴張最好的手段不是戰爭。


這個拿遊戲《文明5》來演示會很直觀,空中力量還不是很強大的情況下,航母作用真不大,海上最強大的單位是戰列艦,其次是潛艇。


據說大和在1937年就開始規劃建設了
後來的用途是為了參加本土的決戰


推薦閱讀:

抗戰時期國軍游擊隊戰績如何?
日本戰敗後為什麼只賠給中國雪風?
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戰艦設計師?
昭和日本為人類做過什麼貢獻嗎?
羅馬尼亞作為一個戰敗國家為什麼國土卻那麼遼闊?

TAG:軍事 | 航空母艦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