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時美國是被迫才採取航母「以空制海」策略么?
如果美國戰列艦沒有被炸沉在珍珠港,是不是就會採用戰列艦「以海制海」的策略?記得斯普魯恩斯喜歡過炮癮的
不請自來了,這個其實不算是,因為當時美國如果真的想去打炮戰是可以的,而且美國海軍也確實打了幾場,雖然戰果不是很好看。
(根據評論中補充一下,美國在1920-30s進行過多次艦問演戲,已經在考慮艦隊主力變革為航母的問題)
日本的海軍有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英國海軍作戰的傳統是戰列艦至上,見敵則必戰,但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在某個海域的戰列艦不會很多,主要用來炮戰、反潛、防空、護航、火力支援的是艦隊的另一種艦隊中堅力量——巡洋艦。
珍珠港襲擊的時候,聯合艦隊的主力是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巡洋艦不是最主要的目標,因而美國保留了相當部分的巡洋艦,這些巡洋艦並非是特別好的軍艦,但就和英國的喬治五世級(1936)一樣,出現在了最需要她們的時候,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撐過了美國海軍沒有Nice boat的最艱難的時期。
彭薩科拉級(CA-24,25),標排約9000噸,10門203mm MK9主炮,最高航速約32節
因為比較老,兩艘船主要負責火力支援和護航。
北安普敦級(CA-26~31),標排約9000噸,9門203mm MK9主炮,最高航速約32節
北安普頓是大黃蜂空襲東京的時候護航的主力,後來參加了一些護航和炮擊活動,塔薩法隆岬角海戰的時候被魚雷帶走,另一艘有名的休斯頓號是ABDA艦隊的一員,奮戰過,也被擊沉了。
北安級的芝加哥號參加過珊瑚海海戰,這幾艘船見證了美國海軍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波特蘭級(CA-33,35),標排約10200噸,9門203mm MK9主炮,最高航速約32節
新奧爾良級(CA-32,34,36~39),標排約10100噸,9門203mm MK9主炮,最高航速約32節
這兩級船建造時間接近,其中波特蘭參加了珊瑚海海戰,新奧爾良級的幾艘大部分參見了珊瑚海、塔薩法隆岬角海戰,是當時海軍的中堅力量,隨後巴爾地摩和南達科他級(1941)那批Nice boat就出現了。
此外還有克利夫蘭級、聖路易斯級、亞特蘭大級這些輕巡洋艦,雖然美國海軍的巡洋艦在和日本開掛一樣的巡洋艦比起來的時候有些無力,但她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發揮了她們的作用。
戰列艦方面兩艘北卡羅來納級已經下水,馬上就能形成戰鬥力,後來就是這兩姐妹糊了霧島一臉。
日本的秋山真之是馬漢的徒弟,在馬漢的著作之中強調了制海權的重要性,並把戰列艦作為爭奪制海權的終極武器,秋山真之的一生都是在踐行這一點,秋山死後,他所做的『海軍基本戰術』、『海軍應用戰術』、『海軍戰務』、『海軍用務令』都是海軍兵學校和海軍大學校的教材,所以日本對戰列艦有一種很奇怪的痴迷,比大艦巨炮發家的英國人還迷信戰列艦的力量。
但戰列艦出發是很麻煩的,護航的船很多,很費油,俾斯麥那樣的是少數。大部分都是輕巡驅逐圍一圈,戰列艦在中央,美國的幾艘戰列艦沉了以後,日本並沒一鼓作氣的去打垮美國海軍,而是給了美國海軍機會去恢復,不然這上面的幾艘巡洋艦,都不需要長門,四艘傻級過去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處理掉。
但隨後的幾次作戰,比如珍珠港和Z艦隊證明了戰列艦其實是可以被航空兵擊沉的,美國海軍自家被打沉了很多,不大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加緊去造航母和格魯門,美國海軍的方法給人感覺是不管什麼,只要盡量少死自己人的戰勝對方就可以,萬能的主又沒說一定要用戰列艦才能得到制海權。
至於戰列艦,那個時代戰列艦就是海軍的臉面,也是國家的臉面,不造戰列艦怎麼行,而且戰鬥也確實需要,畢竟203mm和406mm不是一個級別的武器,海軍高層那批人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船。所以航母戰列艦一起造,航母為主,戰列艦為輔,但就是輔助地位,還是造出了2艘3.5萬噸的南胖和4艘4.5萬噸的小依。
美國對日本海軍的策略還是比較明顯的,就是用水面、水下、空中三支力量去圍困日本,打擊日本的經濟,日本是島國,國內缺少資源,極度依賴航路,如果切斷航路這個島國無非就是困獸之鬥(見彩虹五號計劃,另外大體來說這個思路至今依然正確),切斷航路主要是潛水艇和航空兵負責,實際上按噸位來算,是美國的潛艇絞殺了帝國的各種船隻和帝國的經濟。
出身潛艇的尼米茲在這一點上認識很到位,這種封鎖作戰下戰列艦不是很重要,因為對於二戰這種總體戰來說,局部決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在逐步下降,美國一開始就損失大量軍艦和飛機但最終卻取勝就是最好的例子。
日本不是沒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只不過那人政治上不太正確,使得日本輸了先機。
所以美國不太可能像日本設想的那樣,海軍全家老小和帝國海軍的戰列艦決戰,一戰定勝負,而是用潛艇和航母把日本逐漸圍起來,消耗掉帝國海軍本來就不多的家底。等到實力差距明顯的時候,如果海軍有斯普魯恩斯那樣的大艦巨炮粉絲打一仗當然可以,但肯定不會選擇在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時候,而是最後打漂亮的一場炮戰,成為舊時代戰列艦和海軍軍人光輝的頂點,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以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嚴格來說不是,這個政策調整是主動性的。
。。海軍航空兵在美國海軍的崛起,基本上要延續到的所謂」Fleet Problem「演戲中整個智庫對於海軍策略,以及戰列艦定位的討論。而
20世紀初期初期,美國海軍決定利用每年冬季艦隊集中的機會來舉行演習,以便讓艦隊的大部分兵力都能參加。這一系列年度演習一直舉辦到二戰前夕。在初期的艦隊問題演習中,飛機出場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海軍航空兵此時還處在襁褓之中,而且美國也只有一艘航母――試驗性的蘭利號,由運煤船改裝而來。
1942年2月27日在載運P-40驅逐機至爪哇時,受到重傷,後做了自沉處理。
也就是這貨(CV-1):
三座鍋爐+兩軸推進+齒輪透賓機,最好航速15節。
算是一個類型的試驗性作品,至此海軍航空兵開始進入美國的冬季演戲。
而真正引起海軍航空兵在美國海軍中定位發生直接性變化來說,必須要說道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的服役。這兩艘(前者為CV-2後者為CV-3)是華盛頓海軍條約過後的直接新造物(美國海軍顧問團還是成功地將改裝航母的噸位放寬到33000噸,再加上條約新增的一條「允許現有艦船再額外增加3000噸重量用於改裝」的條款),他直接是日美在天平洋局勢達成妥協後的新一批艦,這兩艘的誕生也標誌著,美國參謀總部必須開始探討」華盛頓海軍體系後「的太平洋海軍戰略」,說白了就是航母和海軍航空兵在美國海軍體系之中,應該佔有什麼位置?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1929年第⑨次「Fleet problem」演戲,就給了這麼一次實踐機會。
CV-3
CV-2
而29年的演戲,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實際上海軍航空兵的討論,在之前在一戰期間和戰後初期,總務委員會為了考量海軍航空兵的地位和潛力,曾經舉行過大量的聽證會,最傑出的海軍飛行員代表,包括穆思定、惠廷和陶爾斯等人都曾上場發言。他們堅信飛機不僅能起支援作用、更能成為一種進攻武器,委員們對此卻滿腹懷疑(注)。不雖然有分歧,但是仍然決定了做一些試驗,1919年4月總務委員會還是建議將木星號運煤船改裝成航母(即後來的蘭利號)。
而後來在1922年的聽證會上,「戰列艦黨」和「航母黨」召開了非常大的爭吵。
這期間也進行了很多次演戲
海軍決定以舊戰列艦印第安納號作為靶艦進行試驗,以驗證空襲對於設有分隔艙的軍艦的效果。對印第安納號的試驗內容包括:從飛機上投下模擬炸彈,隨後安放炸藥以模擬炸彈在艦上和周邊爆炸。海軍於1920年10月14日至11月1日舉行了上述試驗。
從1921年6月20日開始,目標是舊戰列艦衣阿華號和一批原屬德國的戰爭賠償艦,包括戰列艦東弗里斯蘭號、輕巡洋艦法蘭克福號、雷擊艦G-102以及三艘U艇。,第一批被擊沉的是U艇。海軍飛機在6月29日衣阿華號的試驗中出場,對該艦(加裝無線電操縱系統,可以航行)進行空中搜索,並用模擬炸彈進行轟炸。
這些事件,直接導致了海航局(
Bureau of Aeronautics )的成立,但是這依然沒有使得海軍航空兵登上大雅之堂。
我們來回到第九次演戲,把時間放到1929年。
這次演習,實際上是要解決兩個目的:
1,讓軍方探討如何保衛巴拿馬運河免受海空聯合攻擊的方案,
2,讓艦隊在諸如偵察、船隊護航之類的任務中得到鍛煉
嚴格來說,兩個目的都達到了,驗證了航母獨立發動空襲的威力,但是在早期艦載機的技術缺陷影響了一些發揮。
William V. Pratt中將為黑方。旗下部隊:
三個戰列艦分隊、三個巡洋艦分隊、兩個驅逐艦中隊、若干潛艇、各種艦隊輜重船隻、以及一個中隊的掃雷艇。最重要的是薩拉托加號和Aroostook仍留在Pratt麾下。以及擁有來自薩拉托加、Aroostook和其他水機搭載艦的116架飛機。
藍方是Montgomery M. Taylor中將偵察艦隊作為主力,加上(從戰鬥艦隊抽調的)列剋星頓號和一些地方單位(包括若干陸基航空中隊和掃雷艇),CV-2上有64架艦載機。
地圖和劇情和整個「Fleet Problem」早期一樣,就是「攻擊巴拿馬運河」
過程就很複雜,這裡就不贅述了,其中,直接驗證了航母部隊獨立有效空襲能力就是
薩拉托加號終,在83架飛機組成的攻擊波下,一舉創下了當時單艘航母一次出動最多架數的紀錄。薩拉托加號機群必須在母艦受到攻擊或是保護運河水閘的戰鬥機有反應之前起飛並攻擊運河。攻擊的目標是運河太平洋一側的Miraflores和Pedro Miguel水閘。
薩夫人全線出擊!!1
這次,官方態度卻非常之好:
美國艦隊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United States Fleet=CinCUS)Harold Wiley 說:」海軍航空兵已經得以在美利堅海軍中找到了自己的重要位置。」
而之前,莫羅委員會和泰勒委員會的爭取。使得國會通過了以下海軍撥款方案
1931年前建造1000架飛機的規劃。這一規劃意味著大大增強海航兵力,它後來也導致了一些困惑:1000架是不是海軍所有飛機的總數上限呢?國會在1934年撥款建造總共1650架飛機
。
而第九次演戲過後,海軍學會刊登了兩篇重要文章:
一個是里夫斯的一篇題為《艦隊中的航空兵》 。
另一個是《關於航母和巡洋艦設計的若干問題》中,海軍少校福雷斯特?謝爾曼(Forrest Sherman )
但是國會方面依然信任巡洋艦作為中堅力量。
該法案要求建造25艘巡洋艦和5艘航母,國會卻大刀闊斧地將其削減到15艘巡洋艦和1艘航母 。
其中2艘波特蘭級重巡、7艘新奧爾良級重巡、5艘布魯克林級輕巡、以及威奇塔號重巡。
但是這些問題在第十、十一次艦隊開始被重新思考,因為在依然靠著戰列艦和巡洋艦組的思路,並未把航軍航空兵和航母當作主要攻擊目標的,而這兩次演戲中,雙方都吃了這方面的虧。
而直接把「戰列艦和航母」的對比真正提上日程的是第十二次演戲。
里將軍得出如下結論:「空中力量無法阻止戰列艦隊的推進,也無法防止其採取登陸行動;戰列艦隊與空中力量是互相依賴的;戰列艦隊與空中力量通過協同作戰可以互相促進;遠程炮擊在校射機的幫助下更加有效,因此空中力量在艦炮最大射程的問題上直接影響了戰列艦設計。」
這次演戲即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他暴露了空中力量無法阻止戰列艦線的整體推進和航母的油量問題。但是也是成功的,他在一個前沿海戰的模擬狀況下,真正意義驗證了航母編隊的實質性力量。這不僅僅打動了媒體,軍事參謀界,也打動了國會。。
這次過後,海軍撥款的分配上面,海軍航空兵以及航母的建成幾乎佔了主要位置。
此刻到第十三次演戲中的進一步深化,美國的「以空制海」+「戰列艦航母雙軌」的水面艦隊建成方案,以及海軍戰略才開始確定下來。
而對於日本而言,日本舊帝國海軍在秋山真之時代,就如同舊皇家海軍一樣,在制海權問題上,對於戰列艦的推線能力和重火力輸出有一種「藝術般」的迷信,龐大的戰列艦不僅僅是舊帝國海軍的臉面,也是作為島國,開始保護有效海軍,通過戰列艦線保證周邊戰時航路網的整體性。。
但是美國並不一樣,先不說在戰列艦上日本已經存在了先手,日本作為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將整個20世紀初期的經濟成就(排除關東大地震的損失),幾乎都拿來置辦下了現有的戰列艦家當。當然,後期也隨著海軍思維變革,也訓練了強大航母編隊
而作為更大體量的美國,首先在「Fleet Problem」演習中,以及各種海軍航空兵的探討,開始著重發揮空中力量對於戰列艦此類大型平台的打擊能力,以及航母的獨立打擊能力,在建成混合艦隊上本來是對於舊帝國海軍而言,要早一些的,華盛頓體系後的新美國海軍從開頭就是「戰列艦-航母-巡洋艦組-潛艇」的混合思路。同時保證水面,水下,空中,對於整個太平洋海面上,日本防賴以生存的「有效海域」和「戰列艦線維持的航線網」進行打擊。這個思路在二戰前都有了,但是二戰初期,美國佬的神經太過遲鈍,以及舊帝國海軍的實力,妥妥被打蒙了一把。但是總結了太平洋的戰略失策,聯繫起戰前討論的海軍建成思路,加上恐怖的工業能力保證「下餃子」,美國艦隊的「以空制海」,以及「多方位打擊」政策,就是出現明確的戰績了。。珍珠港事件前的1923年到1940年,美國海軍舉行過十多次「艦隊問題」演習,在這些演習中,已經逐步回答了海軍航空兵如何融入艦隊?是否是主力?如何發揮最大的能力?等等這些問題。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關於這些演習的記錄。經過這些演習,美國海軍應該在30年代就逐步將艦隊主力從戰列艦轉移到了航空母艦,而不是到了珍珠港海戰之後吧。
可以這麼說,也可以不這麼說。 珍珠港偷襲確實毀了美國一大批戰列艦,美國海軍在當時也並沒有拋棄大炮巨艦主義,然而太平洋戰爭迫使倖存的企業號,大黃蜂,列剋星敦,薩拉托加必須儘快投入戰爭,navy也從航母的使用上嘗到了足夠的甜頭,中途島一戰如果沒有航母,恐怕以當時的美軍戰力很難幹掉鬼子4艘航母,從此美國就在航母的發展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美國實際上很早就開始嘗試通過航母起飛戰機進行攻擊測試,美國歷史第一艘航母蘭利號已經在20年代開始嘗試艦載機起飛轟炸訓練,之後在30年代的軍事演習中薩拉托加和列剋星敦的優異表現已經讓美國認識到航母艦載機進行攻擊的優越性。如果不是受困于海軍假日和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限制,恐怕美國的航母發展比日本要早。
美國一直都很注重海權,雖然當時大艦巨炮主義在美國仍然比較流行,但是海空主義也的確越來越被人接受,所以說美國是被迫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只是這一戰讓美國徹底改變以往,開始注重航空母艦,不過就算如此美國也造出來了愛荷華級戰鬥艦么(據說蒙大拿龍骨都做好了,不過戰爭結束了就拆了)
威爾士親王號一炮沒發就被日本航空兵硬生生炸沉了,在這種教訓面前還會搞以海制海的那是腦殘了.美國人在珍珠港之後也沒有再去新建戰列艦而是暴航母了.再說珍珠港美軍也只有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兩條戰列艦算徹底報銷了,其他還不是撈起來修一修又出去打了么.
推薦閱讀:
※陝西方言是不是全國里最像普通話的?這裡面有什麼歷史淵源?
※張學良和張作霖在九泉之下相見會說些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糟粕都有哪些?
※如何看待「4名男子穿二戰日軍制服在上海著名抗日遺址拍照」?
※越南人是怎麼看待張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