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與抽象的「空間」一詞相對的「時間」這個詞是本土詞還是和制漢語?


廣州話時間的間讀去聲,可能是來自時刻的間隙。然而空間的間讀平聲,暈。
但也許來自名量式?類似於紙張、船隻。


「空間、時間」不算是和制漢語,兩詞來自漢譯佛經,意思上有所引申。「間」字的意思應該是「分隔、間斷」之義。

《涅槃經》云:「(阿鼻地獄)阿者言無,鼻者名間,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量受業報之界……」。「阿鼻地獄」意譯「無間地獄」,此處「無間」就是「不間斷」,指痛苦之不間斷。

時、空二字單用本就可指時間、空間,從間斷開的時間、空間也可以再引申泛指時間、空間。時間的古譯語還有:時、分、時分、時日,等等。

同樣與「空間、時間」同義的詞還有「方分、時分」,例如:章炳麟 《國家論》:「一切物質皆有外延,此本無當然之理,特以據有方分,互不相容,則不得已而生膚廓。」 胡適 《禪學古史考》:「 印度 人是沒有歷史觀念的民族,佛教是一個無方分(空間)、無時分(時間)的宗教。故佛教的歷史在 印度 就沒有可靠的記載。」《宋書·律曆志中》:「漏所以節時分,定昏明。」

「空、方」,都是指空間概念,類似的古語或舊譯還有:空所、方所、虛空、虛、境,等等。可以查《梵漢辭彙表》。

時空(時間和空間),古稱宇宙。佛經多用世界或世間,也可以稱時方。其中一段或間隔開的,就叫空間、時間,指時間的間隔、空間的間隔。到了近代,日本譯者再用他們來翻譯space和time。清末梁啟超也曾說「時間、空間」二語是來自中國(之前看到,等找到再引述)。

沒有採納日本學者翻譯的中國翻譯家嚴復,則仍舊採用「宇、宙」的叫法,《穆勒名學》按語又偶作「佔位、歷時」。


是本土詞。

晚一點的有清朝的

每日授讀餘閑,必回寓省親一次。往還時間,不差繭發。(眉廬叢話,況周頤 清)


漢典這個垃圾解釋全錯的,居然說空間是物質,拿國外有爭議的學術理論當聖經,誤人子弟。時間跟空間根本不相對,而且時間的最後一句解釋居然是佛教的學說。
時間的定義,物質運動的過程叫時間。


中國的宇宙觀發端於《易經》,而「時位」觀念則來自於卦爻扶搖而上之際。南北朝的《千字文》從一開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就將廣闊幽遠的宇宙描繪成一個恆久的大循環之中,曰「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然後收歸於「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是為佛家的「念頃」觀念。這些詞彙都沒有後來的「時間」觀念、甚至也沒有「空間」觀念。

有關「時位」,請參閱為什麼大家在討論維度的時候都是在時間上做文章?


謝邀,

不是日語詞,時間概念的現代漢語用詞倒是從漢譯佛經來的可能性比較大。。。(時間相關概念與是哲學當中經常涉及的話題,但亦並不能據此認為「時間」一詞來自梵譯)

這個詞表示「時」,我這裡查到最古的用例是六朝劉宋譯經,「——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推薦閱讀:

sóng(俗寫慫)的本字到底是"?"還是"倯"?
亡口月某凡的造字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漢語的「媽媽」這一稱呼來自外語嗎?
敬稱「怹」的語源是什麼?
香港的中文裡有哪些是利用中國古代名詞轉指近現代新事物的言語現象呢,用法是什麼?

TAG:漢語 | 現代漢語 | 漢語詞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