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期間日軍很少裝備衝鋒槍?
上面很多答案已經給出傳統上的觀點,下面本答案會從一個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的方面進行解說:槍械工業。
實際上,日本並非對於衝鋒槍無動於衷。如果大家看過卧煙社「走向戰爭的日本」系列(沒看過的請移步:行不改名能代醬的個人空間),就應該知道二戰日軍的建軍指導方針來源於對於一戰的考察。MP18在一戰末期的驚艷表現自然得到日本軍方的重視。因此,日本衝鋒槍的研製始於1920年,1927年就已經有第一把試作型問世。這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相當早的。當然鬼子的產品多數比較奇葩,比如這個:還有這個:
此外,從德國進口的MP18/28在日軍中也多有裝備,按日本人自己的說法:
昭和初期に國軍が近接戦闘用としてスイスSIG社製の「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を輸入して陸海軍?警察で使用したほか、「滿洲事変」?「支那事変」で捕獲された機関短銃が部隊で多用された。また後には再軍備後のドイツより「一九三四年式機関短銃」も輸入している。
日本にも輸入され(ベ式機関短銃、獨國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シマイセル自動短銃などと呼稱)、海軍陸戦隊に配備された他、日本陸軍の機関短銃開発の研究素材にもなり、1939年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の開発につながっている。
啊,懶得翻譯了反正大家都應該看得懂。
這張照片清楚地表明日本海軍陸戰隊在淞滬會戰中使用MP28作戰。因此,所謂日本人不用衝鋒槍之傳言可以休矣。當然,日本大量使用輸入的MP28,並不能否認日本國產衝鋒槍開發的遲緩。或者應該說,日本的衝鋒槍開發一直以來步履維艱,遭遇了很大的困難。比如說他們的第一支國產衝鋒槍
「試製自動短銃」の第一次試作銃就被評價為発射速度が1200発/分と高過ぎる、命中精度が悪い、構造が複雑で脆弱、などの問題點があった。
該槍的改進持續到1931年,下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昭和6年(1931年)の満州事変の勃発により、予算上の制約と生産優先順位の點から開発は停滯した。
1935年,日本再次開始研製衝鋒槍。他們開發的衝鋒槍型號包括「南部式機関短銃一號」、「南部式機関短銃二號」、「試製一型機関短銃」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共4個型號。並且規定了衝鋒槍的編製:
師団付屬の騎兵連隊は師団捜索隊として機械化偵察部隊となりつつある時期にあたっており、こうした機械化偵察部隊の運用に適する火器として三八式騎銃ないし四四式騎銃を補完するものとされていた
也就是說這些衝鋒槍準備裝備師團屬騎兵聯隊、師團搜索隊和機械化(實際是摩托化)偵察部隊,補充三八式和四四式騎槍火力不足的問題。
但是到1937年,由於全面抗戰的爆發,日本衝鋒槍的研製再次遇到困難:「支那事変」の勃発により「単発小銃」の増産のために「自動短銃」と「自動小銃」の整備?生産は見送りとなったのである。
騎兵科の開発ということで予算も開発資源も十分でなかったが、落下傘部隊が開発に參入したこと。
在騎兵部隊開發預算不足,傘兵部隊接手的情況下,日本終於在1939年製造出了百式衝鋒槍的最初原型「試製三型機関短銃」。該槍實際上是MP28改進型MP34的南部8mm子彈型,大概長這個樣子:
這裡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在二次大戰中的其他工業國家,凡是大戰開始,資源匱乏,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衝鋒槍產量。這一點在英國身上尤其明顯,美國、蘇聯和德國也與之類似。唯一與之相反的就只有日本,他們是一打仗就以節約資源為由停止衝鋒槍的研發。
這一點非常反常。在二戰中的其他工業化國家看來,衝鋒槍是一種高性價比能夠大量供應前線的武器。德國的MP38/40衝鋒槍甚至是STG44突擊步槍都比98K步槍要便宜,更不要說其垂死掙扎階段為國民擲彈兵準備的國民衝鋒槍。蘇聯大量生產衝鋒槍的重要原因也是這東西造起來又快又省錢。當然最登峰造極的肯定是英國人10美元一支的管子槍。不過米佬的湯姆遜是例外,反正鬼畜有錢任性。
那麼,為什麼在其他國家以省錢省資源著稱的衝鋒槍,為什麼到日本反而成了浪費資源必須為其他武器讓道呢?
這當然不是捨不得幾顆子彈的問題。日本雖然只是末流工業化國家,但子彈好歹也是有幾十億發產量的(順帶說一句,抗戰中國子彈產量只有幾億發,還沒毛子的76mm以上口徑炮彈的產量高),不至於說幾支衝鋒槍都養不起。更何況衝鋒槍用的手槍彈本來造價就很便宜,只有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上所述,對於其他工業國家而言,越是缺資源就越是大量製造衝鋒槍。這東西是最省錢的。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導致日本就是要和其他國家反著來呢?
在個人看來,一方面,是日本人腦子比較軸。
日本衝鋒槍的開發思路始終不對。對於其他國家而言,衝鋒槍是一種以大規模生產為第一要務的武器,PPsh也好,Sten也好,MP40也好,甚至是美帝的M3,都拚命降低成本,務求武器簡單實惠。而日本人則總是試圖強調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和遠射性能。在1935年開發南部式機関短銃一號時,日本人就要求該槍能夠殺傷700米處身著防寒服(顯然主要假想敵是毛子)的敵人。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也要求有效射程達到500米。百式衝鋒槍雖然實際有效射程僅120米,但是卻裝著一個1500米的表尺,簡直喪病。而現代測評表明,百式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在二戰衝鋒槍當中也是靠前的。
日本人對衝鋒槍有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他們希望衝鋒槍能夠部分替代機槍的作用,所以他們給百式衝鋒槍還加上了兩腳架。相對於刺刀(反正本子連機槍上都有刺刀座)來說,這個兩腳架才是百式衝鋒槍上最奇葩的部件,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對衝鋒槍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短機關槍」上,並沒有認識到衝鋒槍應當是一種突擊兵器。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日本人。因為輕機槍還不夠成熟,一戰當中衝鋒槍真的就經常被當作短機關槍使用。英語中衝鋒槍也是submachinegun,即替補機關槍,說明衝鋒槍被定位為用於填補重機槍的火力缺口的自動武器。這是確確實實的一戰經驗,雖然完全不符合二戰戰場就是了。二戰戰場上真正的「替補機關槍」應該是輕機槍。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日本衝鋒槍變成了一種加工精細、成本高昂的武器。這和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正因為如此,在其他國家一打仗就大量製造衝鋒槍的時候,日本反而是一打仗就下馬衝鋒槍。
而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槍械生產工藝的落後。
至1943年,太平洋戰爭前線的實踐已經表明了衝鋒槍的價值,也證明了德國陸軍對於衝鋒槍的定位是正確的,而日本衝鋒槍定位則是錯誤的。因此,到1944年,日本對陸軍長期拒絕裝備的百式衝鋒槍進行了改進,並於當年4月投入大規模生產。改進措施主要是按照德國經驗,對百式衝鋒槍的生產工藝進行簡化:昭和19年より、戦況の逼迫により自動小銃?機関短銃の必要性が高まり、従來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を省力化した「一〇〇式機関短銃?戦時生産型(制式名稱不明)」が設計され
著剣裝置が銃身の下に直接設置されているほか、照門が簡易化されるなど、各所に戦時生産を意識しての簡素化がなされている。部隊によっては、「機関短銃」ではなく「自動小銃」と呼稱する部隊もある。
名古屋造兵廠?鳥居松製造所で1944年4月より8000?9000丁が生産され、南方向けの「決戦部隊」や「挺身斬込隊」と、「本土防衛部隊」に配備された。
順帶說一句,南方部隊沒能收到百式,因為運輸船在途中被擊沉了。因此這部分生產的百式基本完全供本土防衛使用了。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決心大力生產衝鋒槍,並且對百式衝鋒槍進行了簡化以後,其產量仍然十分捉雞。需知,其他參戰國都是以數以百萬計的產量在生產衝鋒槍。美國生產了大約200萬支M1和M3。德國生產了120萬支MP38/40和40萬支STG44,加上MP18/28/34和大量繳獲的PPsh也至少有兩百萬支以上。英國生產了375萬支司登和10餘萬支仿MP28的蘭開斯特。蘇聯更是生產了500萬支PPsh和300萬支PPS。相比之下,百式不到一萬支的產量就實在有點太可憐了。
在本土防衛部隊大量還在使用竹槍的情況下,能夠大量快速製造的衝鋒槍本來無疑是救命稻草。至少德國人就是這麼乾的,雖然「國民衝鋒槍」和「人民突擊步槍」都扯淡到可笑,但至少比讓JK舉著竹槍去跟米畜賣萌要強不是?
但顯然,即使粗劣如此的武器日本人也無法提供。他們搞出的是這東西:
居然是他娘的火繩槍!還他娘的是蛇桿式!連土八路的單打一都不如啊!
JK說算了,我們還是繼續用竹槍賣萌吧……
非不願,實不能也。實踐證明,衝鋒槍這種對於其他工業國家而言最為便宜性價比最高的武器,偏偏就是日本玩不轉的。而制約日本衝鋒槍生產的瓶頸,就是槍械生產中的機械加工能力。
日本的步槍價格和其他國家的手動裝填步槍相差無幾,換算成美元都在20~30美元之間。但是日本的機槍生產成本卻明顯高於其他國家。92式重機槍的造價高達2100日元,相當於500美元。而一挺MG42的造價僅為400馬克,換算成美元僅100美元左右。美國的.30機槍稍微貴一點,也不過150美元左右。
這是因為在二戰前,輕武器生產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以衝壓工藝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加工技術被引入槍械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槍械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馬克沁M1911重機槍造價500~600美元,和92式重機槍相當,但被讚譽為「最低的成本,最快的生產速度,最好的武器」的MG42通用機槍的造價一下子降低到前兩者的1/5。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衝鋒槍身上。MP38/40、STG44、PPsh、PPS、司登和M3全部是新工藝的受益者,因此他們的價格普遍相比間戰期的湯姆遜、MP18/28/34等舊型衝鋒槍大幅下降。一支湯姆遜要價近200美元,一支MP28也要100美元,而一支MP40僅僅20多美元。只有手動裝填步槍由於多是幾十年前的舊設計,活動部件少,在這一波工藝革命當中受益不大,所以仍然基本維持了以前的價格。
這就是工業生產的威力。這就是為什麼衝鋒槍成為二戰性價比最高輕武器的奧秘之所在。
而日本的輕武器生產卻完全沒有趕上這波革命。一直到1945年,日本的輕武器生產與1930S仍然沒有大的區別,新工藝的使用幾乎為零。具體到衝鋒槍上來說,百式衝鋒槍的原型MP28/34就是一支典型的間戰期衝鋒槍,而百式也完全繼承了原型的工藝特徵。MP28造價100美元左右,百式的造價也不會與之相差太多。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
一支百式衝鋒槍的造價,可以製造:
4支三八大蓋
4支STG44
5支M3
10支司登
或者
1挺MG42
日本人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在1940S,製造出20美元的衝鋒槍!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相關回答:二戰中,日軍是否裝備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 章易的回答
華北綏靖軍(偽軍)也有衝鋒槍。
至於為什麼少,因為衝鋒槍本就不是步兵的主力武器(步槍才是),尤其是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日本陸軍。然後才是資源匱乏、思維保守等原因。
而思維保守的根源又在於資源和產能的嚴重不足。
說起來,MP.40衝鋒槍雖然是納粹德國的標誌之一,但受限於產能不足,二戰德軍的衝鋒槍從來沒夠用過。二戰德軍步兵班「一堆栓動步槍圍繞一挺機槍」的戰鬥模式其實也是產能低下的產物(德軍從開戰就在用「萬國牌」)。
其實這個問題也沒那麼多彎彎繞繞,原因很簡單。
火力強大的好處,日本人自然懂。
也不能說一向「哈德門」的日本陸軍故步自封,無視世界軍事進步發展。
(雖然說那時候的魏瑪德國國防軍乃至於波蘭戰役前的國防軍步炮兵也是一戰經驗的老皇曆)
要不然日本陸軍當時也不會有「改革派」(總體戰——軍備現代化)與「信念派」(速勝戰——強調精神作用)的爭鬥。
乃至於引進外國衝鋒槍小規模裝備部隊,太君們也不是沒做過。
然而——
彈藥極端不足,軍械預算大部用於生產彈藥,彈藥費1937年度占軍械費的56%,1938 年度實際上占軍械費的76%,所以火炮和坦克只能生產那麼多。
這是我軍首次同蘇軍戰鬥,是一次現代化戰鬥。
為防備萬一衝突擴大,陸軍對彈藥生產能力作了研究,彈藥生產能力在日中戰爭第二年仍然極低。
而受張鼓峰事件的刺激,日本陸軍才想起來要追加彈藥生產,彈藥費佔軍械費的比重也隨之水漲船高。
然而日本還是禁不起大量彈藥的消耗,無論是炮彈還是槍彈。
像蘇聯工農紅軍那樣裝備百萬挺輕重機槍(單單「大轉盤」DP機槍就生產了80萬挺,)
接近1000萬支的各類自動槍: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PPSH和PPS一共生產了840萬支,哪怕是以「複雜、精密」聞名的SVT-40半自動步槍都生產了160萬支。做個比較,在戰爭電影中頻繁露臉的德軍主力衝鋒槍MP-38/40衝鋒槍也就生產了120萬支。)
當然,近千萬支半自動自動槍械,其彈藥的消耗也是極為可觀的——戰爭期間,蘇軍每年單在步兵武器槍彈一項上,就要消耗60億發槍彈。
二戰期間,蘇軍的各種自動槍械,其數量之多,只能用這一個詞兒來形容——泛濫。
相比之下,1941年日軍槍彈生產達到了頂點——4億9518萬發,這個生產量只有蘇軍每年60億發消耗量的十二分之一,更何況此後幾年日本槍彈年產更是連年下挫。
太平洋戦爭時の、口徑8ミリ未満の小銃弾の生産量は、1941年から44年まで、年間4億発程度で推移しています。それに対して、この銃弾を使う銃はどれだけ生産されたか。
三八式歩兵銃340萬丁、九六式軽機関銃4萬丁(以上口徑6.5mm)、九九式小銃250萬丁、九九式軽機関銃、九二式重機関銃各5萬丁前後(以上口徑7.7mm)。すべてあわせると600萬丁くらいになる。年間4億発というとすごい數に見えるけど、1丁あたりにすれば、年間たった70発。當時の日本陸軍歩兵は、120発の小銃弾を攜行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した。機関銃は、當然それよりずっと多い。この攜行定數をすべての銃について満たすだけでも2年くらいかかるほどに、弾薬の生産量が少なかったのです。
——從彈藥上,就不存在使日軍步兵大量使用單兵速射自動武器的可能性。
1937 年度日中戰爭第一年的武器產量為:步槍42,600 支,機槍2,300 挺,火炮670 門,坦克330 輛,飛機879 架,與1931年度相比,約增長了9 倍。但是,72 架重型轟炸機、10萬支步槍和部分炮兵用觀測機,則是採取權宜之計從義大利緊急訂購的。
仗越打越長,槍械的缺口也是愈來愈大,隨著日中戰爭長期化,到了1941年12月,步槍生產已經滿足不了陸軍自己的需要了——短缺44萬支。
附帶一提,此時日本陸軍的員額不過212萬人。
為什麼說「不過」?——1945年「終戰」時,陸軍足足有540萬人。
可以想像,兵員大肆擴充而槍械產量卻原地踏步的情況下,單單步槍的缺口就有多嚴重......
而很遺憾,拋開彈藥消耗的問題,百式也不能說是一支足夠便宜,足夠粗劣的衝鋒槍。
沒辦法,畢竟這時候日本人還在走芬蘭索米之流的邪路,想把衝鋒槍搞成用手槍彈的輕機槍。
——換言之,不能湊數。
在槍械設計上,日本槍械在設計與製造上也鮮見在減少零件、改善工藝、降低成本、增產增量上下功夫。
同樣以蘇軍槍械為例,DP輕機槍全槍只有65個零件,在組裝工序和製造工具上,只需要納甘手槍的一半,莫辛納甘步槍的三分之二。
而PPSH衝鋒槍除槍管需要機床外,其他零件皆可衝壓成型,而後經鉚接、焊接、組裝即可。而當時技術落後粗糙的中國在仿製PPSH時,甚至連鉚接都省掉了。後來的PPS-43,更是比PPSH少了一半工時。
至於百式?日本人都在抱怨這廝的切削工藝耗材費事,木頭槍托費時費力(PPSH:???)
哪怕窮困如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都認識到了以衝鋒槍為代表的自動火器對提升步兵火力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不過這張圖中,八路軍們頭戴日本陸軍便帽,手持湯姆遜衝鋒槍......很容易被人誤會。
因此,工業與後勤的局限性使日軍不可能大量裝備自動槍械。步兵火力的不足促使日軍轉向以「精神力量」克敵制勝,一如上圖所說的「端著刺刀衝上去」。
原先的「改制派」得勢之後,依舊鼓吹精神戰至上。
嗷嚎著「總體戰」的菁英們,還是要尋求速戰速決。
於是,陸軍從諾門罕的戰爭教訓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裝備之劣勢替換兵力之不足,希望以將士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裝備之不完備。
戰鬥之情勢,從以步槍、機關槍殺傷兵員的時代向以炮彈、炸彈破壞戰鬥力要素的時代轉變。
正如諾門罕的體會一樣,那是具有精神力量不可克服的特性。
無視這一點的日本軍政當局者犯了大罪。
日本陸軍知道了,然後呢?
拖延改善裝備之代價,在諾門罕事件中完全敗給了蘇聯軍隊。但是,陸軍中央統帥機關採用以精神力量來克服裝備上的差距,沒有對過去的軍備從根本上加以研究,迅速擴充軍隊的數量。這一時期的國家力量已經無法完成從根本上改善裝備的任務。
恩,知道了,此時他們能做的,也就是「知道了」而已。
所以在最開頭的那份報告中,他們還是得自欺欺人的將「蘇軍偏重於物資裝備」看作是缺點,更自以為抓住了「蘇軍近戰缺乏衝勁」這個「巨大弱點」。
要不然能怎麼辦?告訴皇軍中下級官兵:「我們大日本帝國技術落後,生產無力,裝備匱乏,所以你們要忍耐。」嗎?
————————————————————————————
不過日軍,及其他個別國家對於單兵自動火器的認知不足與裝備缺乏,應該說還有戰術上的認知不同。
一如其他答主在其他答案所說的,二戰期間的「步兵」,終究還是要以「步槍」作為其裝備主力,以及成為單兵火力支柱的。
日軍一個標準的小隊(班),除輕機槍組之外,全「隊」皆無自動火器。
二戰中德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除使用50發彈鏈盒的MG機槍組之外,全班只有班長擁有衝鋒槍一支。而一般情況下攜帶衝鋒槍的班長還要和機槍在一起,以指揮全班最重要的火力來源。
而二戰中,「步槍為王」的思路,無非是認為步槍有兩點好處——
步槍打的准,步槍打得遠。
然而......
「考慮到蘇聯戰場上的狙擊作戰發生的範圍都不大
——郊區一般在400米範圍內,市區巷戰則只有100米。」
不過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期間使用莫辛納干狙擊步槍在600米上也能遊刃有餘的狙擊目標。
但扎伊采夫只有一個,他的本事可和普通步兵搭不上什麼關係。更別提二戰期間普通步兵的槍械瞄具極大多數都是機械式的。
交戰距離近。研究和戰例分析表明,只有5%的目標在100 米外。
90%以上的目標在50米內或者能識別單兵的距離上。 在50 米外辨認出人員目標的機會極少,通常在35 米內。
一定要考慮到交火距離最小化和把部隊保持在尾焰和破片威脅區外所帶來的影響。
......
交火時間短。瞄準敵人只有短暫的一瞬,敵人佔據的建築通常會有火力防禦,很少有預 有準備的交火和仔細的瞄準。目標甚至在很近的距離上仍然會模糊不清。——FM90-10-1 野戰條令 步兵城市戰鬥技巧
天氣的變幻、炮火的硝煙和進攻方釋放的煙霧,同樣會在野外環境導致「目標甚至在很近的距離上仍然會模糊不清。」
而很不幸,單發的栓動步槍還必須要有「仔細精確的瞄準」。
「很少有仔細的瞄準」對其來說,是非常要命的——
引自《民兵軍事訓練手冊》
為此ORO調查了超過300萬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報告,又向參加過朝鮮戰爭的士兵進行訪問。在調查中他們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神槍手經常在1200米距離上射擊,但大多數被射殺的人都在100米範圍內中彈的。
而參加過朝鮮戰爭第602步兵團接受訪問的士兵中有大約87%的士兵表示:
受地形及其他環境因素的制約,他們的射擊目標的距離有95%是在300碼(273米)以內,許多士兵更說他們所射殺的敵人都在100米以內。
而在這種極近的交火距離內,諸如德軍、日軍那樣,只有機槍作為班組火力支撐,步兵沒有(缺乏)自動武器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這意味著,如果機槍組被炮火打掉,或者被狙擊手壓制(蘇聯射手好這麼干)
——全班都無法組織起能夠阻攔步兵衝擊的密集火力。而在隨即進入的近戰、格鬥白刃戰中,缺乏近戰速射火力的一方則被擁有強大自動火力的那一方迅速擊潰。
俄國人有的是經過專業培訓或者自學成才的老練射手。蘇軍在進攻作戰中也大量使用狙擊手為己方步兵清除對方重火力,提供掩護。
更不要提,自一戰至二戰,步兵戰鬥的模式已經成為在炮彈彈幕的護送下,憑藉坦克掩護快速前進,掃除殘敵的合成作戰模式。
換言之,步兵的戰鬥節奏加快了,交火距離縮短了。對於火力的要求大幅提升,對於射程的要求有所下降。
第二十五條
當進攻時,戰士應頑強地前進,以便於迅速接近敵人投入戰鬥,消滅敵人。
第三十條
只有堅決的衝鋒,才能消滅敵人,戰士轉入衝鋒,是依照指揮員的命令實施之;或親見衝鋒時機的成熟(敵人已被火力壓服)自動實施之。
戰士在裝上刺刀,準備好手榴彈之後,即發起[殺]的喊聲,堅決勇猛地衝上前去,突入敵人的陣地,拋擲手榴彈,迫近射擊,刺刀的格鬥,槍托打擊去消滅敵人。——蘇聯工農紅軍步兵戰鬥條令(1938年版第一部)
第二節 「在進攻戰鬥中的戰士」
由此,慣常進行激烈、殘酷血腥的步兵近戰、巷戰為主的俄國人大量裝備火力猛烈的衝鋒槍。
而後方生產能力極其強大,參加歐洲地區主要戰鬥非常之晚,對於近距作戰要求也不高的美國陸軍則有餘裕全員換裝半自動步槍。
而早期在太平洋上守著春田步槍的海軍陸戰隊,也力求在步兵輕武器火力方面集中機槍、衝鋒槍,單兵隨身攜帶手槍來應對日軍的大規模步兵衝擊。
拿一戰西線塹壕戰思維套二戰,鼓吹步槍射程遠精度高,較衝鋒槍有優勢的說法更不成立。
日軍也竭盡全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自動半自動武器,例如這些日軍士兵從國民黨軍手裡大批繳獲的捷克機槍和美國M1918自動槍。
好像日本軍備很富裕似的。
日本裝備好只是跟TG比,有代差的優勢。實際在滿足作戰需求方面也是很不足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自己的槍械和彈藥供給都出現了供應緊張問題。根本不具備使用衝鋒槍的條件,更別說大規模使用。
「日本軍工生產最高峰的1944年,日本的彈藥工業一年內也只能提供54個師團(約60萬人)所用的會戰份彈藥」, 而實際這些彈藥卻要被130萬駐華日軍和近100萬豬隊友日偽軍消耗,還要用於太平洋戰場。實際從1941年開始,日軍彈藥已經做不到足額供給了。
日軍為何無法佔領全中國?並非全因兵力不足--文章--雷曼軍事網作為陸軍來說,衝鋒槍從來都不是主流槍械,步槍才是主力,現在也是這樣。不只是日本陸軍少配衝鋒槍,就是機械化程度高的美國陸軍,德國陸軍,英國陸軍的主力槍械還是步槍。美國的M1步槍,德國毛瑟步槍,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都是二戰著名步槍。相比步槍,衝鋒槍只是小角色。
二戰中大規模配備衝鋒槍的軍隊只有蘇聯陸軍,因為相比步槍,衝鋒槍對於新兵來說訓練時間較短即可掌握,而熟練操作步槍需要的時間就較長,步槍強調遠距離精確命中,而且還要拼刺刀的要求,衝鋒槍基本沒有刺刀,而且也沒辦法精確射擊,對於蘇聯巨大傷亡消耗來說,短時間沒辦法訓練出大量合格的步槍手,所以對於新兵蛋子來講衝鋒槍是最容易掌握的武器,突突還不會嗎,而且波波沙衝鋒槍的彈鼓裝彈量很大,足夠給新兵壯膽了。
這與資源什麼的關係不大,美國資源多,美國也沒把衝鋒槍當做主力,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步槍,而不是衝鋒槍。八路軍窮,所以看日本鬼子覺得裝備精良不缺物資
其實和其他主要參戰國一比,日本也是數一數二的窮,哪裡玩得起衝鋒槍這種浪費子彈的東西
首先,日軍基本沒有衝鋒槍(百式總共三萬的產量,能裝備幾個師團?)
其次,日軍的戰術一直強調射擊的準確性,強調"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怎麼整的和窮八路一樣摳),到今天日本自衛隊還給突擊步槍配腳架以提高射擊精度.
最後么,總體來說日本太窮,火海戰術是日本工業支撐不起的,另外欺負裝備還在一戰前的中國軍隊,中國派遣軍的裝備已經相當的碾壓了.
第一是窮
同樣殺死一個人,步槍單發只要一發子彈,衝鋒槍,怎麼著也得來個三發點射,射速快的一摟火5發子彈出去了。這樣一來彈藥消耗就上去了。彈藥是什麼?是金屬,是火藥等等。類似的材料可以做成炮彈,航空炸彈,魚雷等等。作為一個資源窮國,日本對於資源肯定是慎之又慎的。
第二,戰場需求。
題主問為什麼不用衝鋒槍替代步槍。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三八大蓋和百式衝鋒槍的參數
首先,三八大蓋
然後是百式衝鋒
有效射程一項,三八大蓋是450m,百式僅為120m。而日本在中國的作戰以野戰為主(中國當時城市少),射程優勢使得步槍更適應中國野戰的需要。當然,近戰步槍是吃虧的,所以日本用拼刺刀解決了這個問題……
據稱,侵華日軍前期身高1.55米~1.6米,後期平均身高1.46,而三八大蓋加上刺刀後的長度是1.66米……
三,作戰思想落後
日本對於射擊精確性和拼刺刀有著迷之迷戀。日本人看來,衝鋒槍離遠了不如步槍准,近了不如拼刺刀痛快。
四,中國的實力
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有蘇聯的水平,日本人自然會去琢磨武器更新。
但實際上三八大蓋這種東西在當時的中國軍隊看來也是奢侈品。所以日本也就沒必要再去搞什麼換裝了。一句話,沒子彈。
但是日本有多缺子彈呢?說出來挺嚇人的。1937年,彈藥費佔陸軍軍械預算的56%,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把正面抗戰的烈度推向了頂點,結果1938年彈藥費佔到了76%。
38年彈藥已經極端不足了,但38年已經是日本彈藥最充足的時候了。接下來的情況更加嚴峻
38年日本的彈藥生產達到頂點,然後是槍支彈藥產量暴跌,軍隊從20多個師團一路飆升到170個,後期被米畜炸到懷疑人生開始砸鍋賣鐵搞航空兵絕對優先,大部分彈藥又分配給了陸航使用,45年四成的彈藥被航空部隊分走。
因為陸軍馬鹿啊。
在當時的日本,政治正確成為了一個瀰漫在軍界的麻煩因素,不只是在陸軍裝備上,保守的主張大艦巨炮的艦隊黨和新晉的主張航空作戰的航母派軍官在大和號的建造上的分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這都是由於戰術思維的落後和沉浸在舊時代戰鬥當中的結果。
這裡有一個很鮮明的社會性原因,就是日本社會極端重視論資排輩。很多有功勞又有資歷的老人即便不具備戰略與政治眼光,其一旦發言低資歷者哪怕官職更高也不得不正視(比方說運氣很好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於是決定這些事情的就成了那些老人,而對於一個團體的決策層面來說新鮮血液的缺乏幾乎是致命的。
在衝鋒槍這件事情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原先的有過並且日方勝利的陸戰例子(日清和日俄)中,日軍都是依靠步槍取勝的。而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日本的步槍技戰術與軍工體系已經很成熟了,這個時候想弄出新東西老人們肯定是不樂意的。這不僅僅是政治上和利益上的問題,也不是日方獨有的——在美空軍後來的戰機換代中老飛行員們也普遍對擁有數字儀錶和電傳的新飛機不感冒,喜歡這些的多半是新飛行員。當然,日本資歷至上的特性讓這件事變得更加麻煩了。
從戰爭的角度上講,其實衝鋒槍的重要性也沒有那麼大。二戰中到最後用衝鋒槍代替過步槍的制式配置的位置,這是有原因的,因為衝鋒槍本質上是一種功能型武器,其實擁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雖然在小範圍的戰鬥中擁有著極為優秀的火力投送能力,但這個使用距離是普遍小於近現代戰爭的常見交戰距離的。當然,只要條件得當,雖然出場率不高,其作用顯然也是絕對大於一般步槍的。即便單純作為功能型武器,其在常規部隊中的部署也極具意義。
當然,傳統的武士道精神的荼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陸軍馬鹿們自譽為天皇的武士,每天喊著為天皇玉碎的口號,對他們來說近身肉搏是一種浪漫的追求,也幾乎是新晉士兵們爭取地位的唯一途徑。傳統的步槍刺刀給了這種念頭在近現代戰爭中施展的空間,而效率至上的衝鋒槍顯然很難迎合這種需求,即便是日本自產的百式衝鋒槍也有下掛刺刀的設計,但定位決定了它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突突突上,雖然這樣無論是殺敵還是保命都更具效率。
還有一點來自於日軍的另一個極端愚蠢的戰略眼光缺失,那就是對於後勤的不重視。在當時海陸軍的軍校教材中,基本就沒有兵站與物流這樣的字眼,他們對於後勤的理解還停留在原始的把子彈和燃料運到前線的概念,這也是在陸上作為裝備與軍事素養都落後了數個檔次的游擊部隊能夠屢屢偷襲補給部隊得手,以及在海上被美軍幾艘潛艇幾乎輕易地切斷大部分補給線的原因。而在這種缺乏有效物質支援概念的軍隊當中,單兵自攜的裝備數量對於戰鬥的維持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畢竟這群陸軍馬鹿不聽上級命令愛衝到哪衝到哪然後給包餃子的事情可是時有發生,事後美其名曰一句我是為了天皇上級還真沒什麼辦法。在這個時候基本沒有火力續航可言的衝鋒槍,不受陸軍歡迎也是可以想見的。
有很多人提到資源消耗上的問題,其實這對於日本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至少相對於油、鋁的稀有資源來說,彈藥還不至於扣到這個程度上,雖然也不大方就是了。
至於精確射擊則是個寫在日本軍事指導思想上的大蠢話,可以說它直接導致了日軍很多畸形概念的誕生,比方說射程超遠的酸素魚雷,這東西跑完最大射程要40+分鐘,陀螺儀又經不起戰速發射,即便質量遠超美軍魚雷卻在戰場上少有斬獲。當然,同類型中最典型的例子還是大和旅館和她的9門460大根。
問題還是在日本的社會性上,日本是一個很容易自己騙自己的民族呢,這點在二戰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有興趣不妨去找一找當初日軍大本營對於敵方戰略信息的評估文件,當中有相當的部分早已知曉真相的我們一看就可以得出基本就是在意淫的結論,然而當時的日方顯然沒有這個自覺。
對他們來說,三八大蓋就夠用這個結論迎合了兩種心理——一種是沉浸在過去多次戰爭勝利得餘韻當中,仍舊做著大日本帝國皇軍無敵,只要敢拼就能贏的美夢中;另一種則是滿足於現狀的既得利益者。而恰好這兩種心理在日軍高層泛濫成災,最後的結果就是明明在十年前就開始研發的衝鋒槍,卻直到戰爭的末期才小範圍的裝備使用。
小鬼子那個資源,都是一點點攢著用的,哪裡會大規模裝備衝鋒槍這種武器。
從歪把子,到三八大蓋,到零戰,到豆戰車,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省資源。
再說,三八大蓋那個長度,一是保證精度,而是為了拼刺刀,主流兵器都這種思維,衝鋒槍這種武器不太對路啊。中國戰場不是很需要衝鋒槍,另外就是日本人腦洞很清奇,衝鋒槍本來是講壓制,日本衝鋒槍講精度……造成日槍結構很複雜,維護不便。
最後,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沒用衝鋒槍的動力。腦子軸,明治年間西南戰爭可以說是靠拔刀隊扳回來的,日俄戰爭的勝利及教訓更是讓軍頭們瘋狂迷信白刃戰的作用,沙俄時代蘇沃洛夫的那句名言『子彈是懦夫,刺刀是好漢』只有日本一直當做教條遵守。看看友坂步槍的長度,那就是為白刃戰設計的。
所以不能裝刺刀的衝鋒槍對於軍頭來說根本毫無用處,至於說前線官兵被對手的衝鋒槍教做人後的呼聲……那是什麼?為了皇國上刺刀板載衝鋒才是昭和真男兒的風采!
以及,都怪米英鬼畜沒在二戰前開這種腦洞,不然皇軍裝備衝鋒槍的阻力估計會小一點
補張賈隊長
因為衝鋒槍真的是很消耗子彈啊。日本真的是沒有那麼大的生產能力啊
少年,德軍也不是人人拿自動武器的啊。。。。
一是日軍戰術,脫胎於法軍的戰術
二是對手渣渣
有空更
原因一:
三八式步槍在亞洲已經是比較先進的步兵設備了,據說很多經歷過抗戰的老兵對於有坂子彈彈頭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槍兩眼」(貫穿力)的效果,但實際上至今唯一能查到的此說法來源是小說&<烈火金剛&>,並未有任何一篇文章能提供回憶者的姓名;在Beyer, Arima Johnson 在美國陸軍軍醫部二戰出版的「彈道殺傷」第一章「敵人彈藥」中有以下對日本38式步槍的 6.5 毫米子彈有細緻的描述,稱其中頭部到軀幹中彈後形成可怕的巨大穿出傷的亦不在少數。而據北美的槍支愛好者的記事,該槍可以在150-200m米有效射殺棕熊!
原因二:
還有,日本以為三八大蓋是全世界極其先進的裝備了(注意,只是「以為」),當然我們還要承認三八大蓋是二戰精確性很高的步槍,日軍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曾經以精確射擊擊敗俄軍,應此日本軍部深信既然日軍有這麼好的步槍為什麼要用衝鋒槍代替呢?應此整個2戰中日軍各師團都以機槍,步槍為主,基本沒有衝鋒槍部隊!而且日軍的新兵訓練3個月中頭1個月練刺殺肉搏,後兩個月練精確射擊,不主導用機槍掃射,原因就是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短缺.那說到這日軍就真沒有衝鋒槍部隊了嗎,答案是錯誤的,上海戰役,日軍華東派遣軍下轄第十軍第16師團宮本大隊(600)人曾做為突擊部隊裝備過德國進口的7.63毫米(柏克門)衝鋒槍,在10月16日上海閘口的巷戰中與中國守軍激戰過,還有亮劍中的山本大佐的特攻部隊在現實中也有,1939年日本華北派遣軍成立全配備美國湯姆森衝鋒槍大隊,約350人,隸屬與華北派遣軍司令部,一般各師團要徵用,要經日本大本營許可才行!翻閱(大東亞聖戰)一書,有記錄的日軍衝鋒槍部隊也就這兩支!!
補充:網友CLark LI指出,百式衝鋒槍主要產地為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數量在3萬把左右。。。但是百式衝鋒槍作戰主要是在太平洋戰場應用:
第一次正式作戰是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對印尼巨港油田的傘兵突擊,但是此時傘兵用款式尚未正式配發,傘兵仍然無法在降落時攜帶衝鋒槍而是必須在降落後撿拾空投下來的武器箱,作戰中日軍傘兵來不及回收武器箱就以手上的手槍以及手榴彈直接對荷蘭部隊突襲,因此百式衝鋒槍的實質效益並不明顯,隨後傘兵部隊因為戰況陷入膠著而沒有投入作戰。
第二次比較明顯的作戰為沖繩戰役期間由傘兵部隊所進行的義號作戰,突擊隊大量裝備了百式衝鋒槍作為單兵標準武器,作戰中突擊隊雖然成功的癱瘓美軍機場3天運作,但是整場作戰中美軍僅傷亡20人,突擊隊卻死亡50人以上。百式衝鋒槍的火力在這場作戰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傷,為其威力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原因三:
當時亞洲軍事是相當落後的,歐美已經是火力至上,但是亞洲還是兵力至上,三八大蓋侵華足夠用了。但是,美國步兵裝備的伽蘭德自動步槍已經可以把小日本在太平洋上虐出翔了。衝鋒槍的普及率並沒有那麼高的,即便自動化最先進的德國,MP44突擊步槍1944年才完成該槍改進定名,德國自己都不夠裝備的,一般只有士官才配備。就是小日本想要幾把,希特勒也不會答應。
在陸軍馬鹿眼裡,沒有什麼事兒是不能靠一發三八大蓋的子彈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發。
因為這是陸軍啊!
一方面是成本問題。二戰期間的衝鋒槍只能在可靠性和成本當中選一樣。另一方面日本陸軍也沒有意識到衝鋒槍將是日後戰場的主流,就當是中國戰場那種打法,衝鋒槍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了
推薦閱讀:
※抗戰中有哪些國貨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有那些缺點?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
※二戰德國海軍為什麼就不能把巨艦集合起來和英國人打一次日德蘭那樣的大海戰?
※為什麼日本二戰那麼糾結於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