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戶為何無法善待在知乎上做營銷的人?
為何明明知乎已經提供了「不感興趣」和「屏蔽」這兩個功能,還是有人擺著這兩個功能不用,屢屢做出不友善行為?
再說,看一條營銷問答又不會掉根毛,就算你不想看,你怎麼知道別人也不想看?你有權管別人嗎?
為什麼不管自己,只管別人?
知乎的產品設計決定了用戶關係中的一對矛盾動力:
一方面,知乎的社交媒介屬性致力於讓用戶與用戶的關係變得更近,促成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職業背景,和不同階層的用戶進行直接對話。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而「問答」這種表達方式,跟寫文章不同,本身帶有極強的互動屬性,客觀上消弭了用戶之間的身份鴻溝。回答問題代表著一種對提問者的關注,每當看到各行各業的大牛耐心細緻地解答那些看似初級的問題,為了素不相識的人們的好奇心,甘願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的時候,除了讓我感嘆世界之大,往往還會感動莫名。而贊同、感謝和評論的機制,也讓我感受到能與這些答案的創作者產生直接的關係。最初上知乎時,真有「我靠,原來跟他們的距離可以這麼近」的驚喜,就像最初在《獨唱團》看到「所有人問所有人」那個欄目時的興奮。我一直認為這是互聯網社交,尤其是知乎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但是請允許我指出,這種越來越近的人際關係,本質上還擺脫不了網路社交的屬性,仍然屬於一種「弱聯結」。弱聯結的特點是追求關係的快速建立,廣闊交遊。情緒表達停在表面,有時口無遮攔,不顧他人感受。對於任何一段關係,彼此都是對方的過客,沒那麼重視,也重視不過來。凡是網上的社交,無論人人、微博、朋友圈,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都會有這種及時行樂的酒肉氣。比如有的人在網上隨口罵人「腦殘」,其實換到現實生活中,說起話來唯唯諾諾;又或者在網上隨意發信約炮,但現實中遇到喜歡的女生,就沒膽子表現出那份猥瑣。——總之,一上網就不在乎,想說就說,反正你也不認識我是誰,得罪就得罪了,你能拿我怎麼樣?拜拜,說話的對象還多得很。
而另一方面,「認真」作為知乎一直極力推崇的精神品質,某種程度上在試圖突破「弱聯結」的關係限制。認真意味著深入,當人們認真思考,認真提問,認真回答,認真點贊,以及認真討論的時候,我們的關係開始走向嚴肅,默契,相互有了共鳴。我本人就在知乎上結交了好幾段這樣的關係,這是在其它社交網路從未有過的體驗。素未謀面的知友,一見如故,長談到深夜也不會睏倦。這也是知乎特別有魅力的一點,認真的人在這裡氣味相投,真誠相待,竟可以向「強聯結」轉化。
但是這種偏向深入的關係,本質上與前一種及時行樂的交遊難以兼容。「弱聯結」是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強聯結」則是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兩者相遇,彼此都會消化不良。就好像一幫醉醺醺的,渾身散發著荷爾蒙氣息的浪蕩子,抱著去夜店呼朋引伴痛飲狂歡的心態參加了一個PARTY,打開門卻是一個安靜的沙龍,人們在那裡坦誠分享,友好交流,彼此守禮而秩序井然。受這種氛圍影響,浪蕩子多半會採取兩種行動之一,或者大呼小叫地吹著口哨一通亂贊,或者啐一口痰:
「我呸!」他們說,「不就是為了約炮嗎,裝得那麼人模狗樣幹嘛?」
我翻譯一下這兩種行動的意思,其實都是在說:
「你們這麼認真,搞得我差點覺得不屬於這裡了。這樣不好,希望大家像我一樣放開點。」
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以前的同學,他對我說:我看了知乎,你現在很能寫啊!
我說:哪裡哪裡,隨便寫著玩的。
他一聽,趕緊搖頭:怎麼能是寫著玩的?覺得你花了很多時間啊!
然後他詢問我的工作情況,最近在忙什麼,當他得知其實我很忙所以是各種擠出時間在知乎上寫東西的時候,他很有把握地說:其實這也是一個打廣告的辦法,可以拉不少生意,對吧?
我只好說:對對對,確實有很多人看了這些東西來找我。
這時候,我很清楚地觀察到,有那麼一剎那,他露出了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
他好像是鬆了一口氣,說: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他那一瞬間如釋重負的表情,現在還映在我腦子裡。在那之前,他跟我說話時一直有種緊張和不自然,好像我和他之間隔了什麼東西。多少帶著一絲不理解吧,我猜。但我說完那句話之後他就放鬆了。他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還好還好,只是打廣告,這個人的行為我可以理解了。
我覺得,很多人對「營銷」的敏感,本質上起到的是同樣的一個功能。
如果一個人想在知乎上做營銷又不想被罵,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了:
在每篇回答和文章前面,加一段利益申報,或者直截了當地說:看好了,我在做廣告。
相信我,這樣反而不會有多少人介意你的營銷行為,說不定還會贊你坦誠。因為你大方地承認了:我就是別有用心的。我來知乎是出於私利,不是為了什麼認真啊,分享啊,發現更大的世界啊……於是在酒肉快活的人眼裡,你跟他們並不矛盾,你的行為動機可以被理解了,乾杯。
——只要你別跟我提認真,我們聽不懂,我們覺得那太假了。
真正讓這些用戶生氣的,是那種拒不承認營銷的「營銷」。你說不是營銷,那是什麼?難不成你一點都不為私利嗎?總是有利可圖的吧?還敢不承認?嘴硬!當我們是傻子?……
抓不住把柄的時候,他們暗暗不爽,反覆猜疑。
一旦抓住了把柄,那就沒什麼好說了:打,吊著打。
這樣就好了嘛,吐吐槽,灌灌水,聊天打屁,屁完走人。誰也不認識誰,這樣多輕鬆多自在,有什麼好認真的呢?你笑我是段子手,我說你是營銷狗。大家都是屁,誰也別裝逼。
這背後隱藏著一種動力:弱聯結的用戶總在嘗試用自己的框架去解構強聯結的用戶行為,試圖把他們拉回到自己能理解的範疇。他們需要待在一個自己可以理解的環境里,這樣會玩得更安心。這種理解越困難,他們越會絞盡腦汁地去挖掘「隱秘的真相」,同時怒氣暗生。這方面,就算是捲入不深的用戶如我,也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被要求自證清白。我為什麼來知乎答題呢?博眼球,裝逼,秀優越感,這是最通常的解釋。好在我沒有為任何產品做廣告。但是,我總為自己做了廣告吧?我反覆提到自己是個心理諮詢師,又在心理諮詢這個話題下騙了那麼多贊,我的目的不是很明顯么。
所以這種反營銷的情緒發展到極致就是:所有大V都在營銷,至少他們在賣自己。鄙視他們。
當然了,兩種關係碰撞的結果可想而知:弱聯結毫無疑問地會成為贏家。
你坐在咖啡館正跟朋友聊天呢,一個醉漢嘻嘻笑著湊到你身邊:營銷狗!來打營銷狗!
你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麼,你也不會解釋你為什麼不是營銷狗,唯一的反應只能是站起身。
時間到了,該離開了。
你要營銷,你就大大方方的走過來,「先生,我是六環啤酒的營銷員,我們今天有活動,買一打贈半打」,我想你要麼買了嘗嘗,要麼告訴她不需要謝謝,你是不會反感的。
然後你叫了一個小姐陪酒聊天。
「美女你老家哪的,介紹一下」
「這位客官,我老家河西省的,我們家窮呀,要不要我給你講個故事?」
「好呀好呀!」
「我們家比別人家都窮,從小上不起學,天天幫媽媽忙活地里那點活,別人家好多女孩都受不了,出來賺錢了,聽說在城裡陪喝酒就能賺到好多錢」
「可是那些靠這個賺錢的姐妹們全都長的如花似玉,可是我,又黑又瘦,姐妹們說我幹不了這個」
「直到有一天我喝了六環啤酒…」
營銷其實沒問題,但有問題的是無中生有,甚至轉移目標。
這就是詐騙了,好么?
比如我前幾天聽說這位所謂『清華女神』在知乎涉嫌營銷+抄襲。既然涉及了日本我就不袖手旁觀,也是仔細觀察了整個過程。
話題標籤正確使用指南 - 不又齋|軒翎詩社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55793
想去日本深度旅遊,有哪些冷門的地方景點一定要去? - 韋思嘉的回答
說實話,本來這位『清華女神』只要從此注意自己的文章質量,倒也沒事了。這事兒完了就完了,當事人自己認識清楚錯誤,然後換個姿勢自己玩自己的本來也沒什麼。
可是今天我看到她給了這麼一篇回應: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89841
Chivn桑這文章最重點的地方在於告訴大家,這所謂『清華女神』的這篇文章是抄襲來的。
也就是說,文章的內容根本不屬於她自己,而是屬於這本《時髦鬼》。
這一點她不但避而不談,而且在聲明裡還如此再次強調自己是原創,並且避重就輕聲明自己引用的圖片以後要加出處。
同時居然貼出一大堆圖片,以證明自己的確去過東京。
我們質疑的是文章本體來源,並不是去沒去東京的事實,又或者圖片的來源。
這是什麼意思呢?
開車超速肇事,撞出人命,然後在舉證的時候拚命告訴大家自己其實沒超速。
你超速了沒超速並不重要,我們在追究你撞出人命的責任。
你卻在告訴我們你並沒有超速。
這種避重就輕的手段在她涉嫌營銷的兩個事件中均有出現。
我不去惡意揣測是否為同一個人。
重點在這裡:
第一:此人涉嫌以外行的身份隨意教別人出國游,連tabelog都能搞錯,這內容來源已經十分不可信。並且在一筆略過那些本來比較重要的地圖的情況下,把那個翻譯軟體的使用方法乃至積分和人民幣的換算方式全部都介紹得一清二楚。讓人不懷疑都值得懷疑。
第二:在已經面臨嚴重文章抄襲指控的前提下,居然去聲明自己以後會加強圖片來源聲明。
第三:在這轉移責任避重就輕的事後聲明裡還擺出一中受害者的姿態,似乎『總有刁民想害朕』
這種轉移目標的手段之惡劣,避重就輕的態度之坦蕩……
別人證據都舉出來了,你在說別人蓄意抹黑?
而你的反擊居然是選擇那個輕的罪去認。
這到底是給你自己看的,還是給營銷對象看的呢?
這種營銷手段還能大行其道,我看大概是因為你乎有一大把人都特別吃這一套吧。
但是我並不吃。
只可惜還是有死忠粉只看立場黑白,不看事實如何。
那隻能很遺憾地表示這些人只能當營銷對象和產品了。
看你不順眼是打人時最常用的一個理由,至於為什麼看你不順眼,總要拿出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嘛。
真要是因為做營銷。李楠還不得天天被人吊著打。因為絕大多數的所謂營銷建立在謊言與不真實之上,說白了就是扯淡,就是忽悠,就是吹牛逼。
對環境中虛偽的事物產生反感是人類的本能——即便你說它可能無害,也無法視而不見,尤其是當善良的我們無法分辨那些別有用心的低劣的狡詐的營銷陷阱時,出於自我保護自然而然會更加強烈地抵抗,說痛恨也不為過,這一切既合情又合理。
但我們不鄙視硬廣,哪怕視頻網站片頭長達三分鐘;我們也不嫉妒真正有才華的人賺錢,天才小熊貓一直很受歡迎;我們更不能只管自己,因「看客文化」乃專制壓迫之膽怯,人本教育之匱乏。
以上全程不接受營銷人員任何善意或惡意的嘲諷,不能分辨並不丟人,一不留神慘遭扒皮才可悲,東窗事發之後不能坦蕩面對反而強行裝逼一波的行為更令人不齒。
如果是真心推介某個產品,發自肺腑地與有榮焉,根本不怕被人噴營銷,無論是否涉及利益相關,都可以是光明正大的。
知乎的群眾運動最近愈演愈烈了。
每次的理由都很冠冕堂皇:這樣下去會毀了知乎,所以我們要幹掉它。
起先是反對抖機靈,結果呢?從微博搬段子的、講不好玩的笑話的仍然到處都是,反而是一些精闢的一句話答案,甚至2011、12年的舊答案,都被摺疊了起來。
感覺就像文革時大家昨天還一團和氣,今天就把其中一位揪出來遊街:「你二十年前批評過毛主席!」
然後又搞出一次反對講故事。
反對就反對吧,結果仍然有好多講故事的,只是不像以前那樣動輒贊同幾千而已,架不住仍然有人喜歡有人愛看。
被傷及的仍然是一大堆老故事帖,有的被摺疊了,有的挨了一堆反對跑到底下去了。
最近又開始打擊營銷,沒錯,我以前也打擊過,但那種很low的、殭屍號互相點贊的方式本來就該打擊,連許多人看不上的微博也在打擊。
但只要提及品牌名就是廣告、稍作推薦就肯定是收了錢,這樣的誅心是不是過了?
包括以前群起而攻劉念、吳遇安時也是,他們的營銷low不low、產品差不差先放在一邊,這種群眾狂歡式的落井下石我就很反感。
但還是避免不了,因為人性總是有這種看出殯不怕殯大的地方,特別是以前越風光,看人家倒霉就越開心。
真正成功的營銷哪這麼容易被看出來呢。
想到《黃金時代》里說,
「那裡的人習慣於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說成破鞋,而對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大家對這種明火執杖的破鞋行徑是如此的害怕,以致連說都不敢啦。」
再加一句,在葛巾心灰意冷走掉之後,大家又開始怒噴兩個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以至於將他們兩位也逼走。
這種「駱駝被壓死了,把最後那根稻草千刀萬剮」式的群眾狂歡我也很討厭。
成龍說他要用過霸王才做廣告,我只想問,當我懷著一絲信任來購買某些人答案中推薦的「最愛吃的」、「親測最好用的」、「從小吃、用到大的」的東西的時候,這些人真的吃過、用過推薦出來的這個東西嗎?真的覺得它是最好吃最好用的嗎?
我被淘寶騙了我不難過,我就是被知乎騙了才難過。
兩個原因。
一、知識是最純粹美好的東西,它不應該跟利益摻雜到一起。
二、大家並非反對營銷,而是反對欺騙。
第一點不言自明,不贅述了。主要說第二點。
何謂營銷?
A為B創造價值,從B獲取回報,就是營銷。
從廣義上來說,知乎上的每一個ID,都是一個個人品牌。每個人的發言,都是在進行印象管理,也就是一種Brand Building。這也是營銷。創造的價值,是知識。獲取的回報,是人氣。
知乎上認認真真答題的人很多,也獲得了相應的人氣。然後,有些人出書,有些人提供有償諮詢,這是良性營銷,大家對此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那大家反對的是什麼樣的營銷呢?無非這幾種:
- 經歷造假。
杜撰出子虛烏有的出身和經歷,藉以在短時間內聚集高人氣。 - 利益相關造假。
拿了品牌的利益,對此閉口不談的。
其實還不如老老實實地聲明:「以下是廣告。但我確實試用過,覺得還不錯,大家可以試試。」 - 傳播內容造假。
吹噓自己品牌的;編造不實信息的;寫故事編段子的……
重點不是營銷,而是欺騙。只是多數情況下,營銷都離不開這三種。願意進行良性互動和營銷的人,不多罷了。
而為什麼大家不能容忍欺騙?
答案也不言自明。
- 侮辱智商,辜負信任。
誰也不會喜歡被欺騙的感覺的。 - 可能造成損失。
不用說了。 - 最重要的:容忍欺騙,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欺騙一定是基於這樣一種前提:短期來看,它付出的邊際成本較低,而邊際收益較高。
如果一個社區里,這樣的欺騙行為一再被容忍,無疑會打擊那些認認真真答題的人的積極性。
如果欺騙被發現,卻不用承擔任何後果,那還有誰會勤勤懇懇地去創造價值?
容忍欺騙的後果,就是大家都成為欺騙者。
這是一種投機主義。
它之所以可怕,就在於,它獲取的短期利益,是以損害社群的長期利益為前提的。
對欺騙的不容忍,是一種社區的自我糾錯機制。 - 欺騙,並不適用於「反對」和「沒有幫助」。
「反對」是什麼意思?是:我不認同你的觀點。
「沒有幫助」是什麼意思?是:我認為你的觀點對問題本身沒有幫助。
這兩個選項,都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答題人本身,是以答題的目的在回答。
它們是在遊戲規則的範疇內,用於規範回答的質量。
但是欺騙,已經超出了這個範疇。它本身就不遵循遊戲規則,怎麼用規則去約束它? - 「不感興趣」和「取消關注」不能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
我想,沒有人願意看到知乎變成一個水軍和廣告的陣地的。
對「營銷」的深惡痛絕,就是對知乎最大的責任感。
我覺得,這是一種基於傳統文化的、沒有經過審慎思考的自動道德判斷造成的現象,換句話說,「拿錢辦事就是不道德」。
拆解成兩個問題:
1. 知乎用戶憑藉自身聲望和信譽來推薦產品,可以不可以?合適不合適?
2. 知乎用戶憑藉自身聲望和信譽來推薦產品,可以收錢嗎?合適不合適?
對於問題1,當然可以,但自身會承擔風險。
當今世界是個商品(尤其消費品和消費服務)極其豐富的環境,這意味著產品同質化嚴重,或者不同產品在使用前難以區分。現在,隨便說一種東西都有好幾個牌子N多種型號,到底什麼好用?如果你仔細觀察,就單看知乎,就存在很多這樣的真實需求。比如說,想學心理學,麻煩推薦本書?想去普吉島,推薦個酒店?想租房,到底怎麼租?想治XX病,該吃什麼葯?
俗話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很多人傾向找用過的朋友推薦。而且在所有營銷方式中,口碑營銷的轉化率是最高的,為什麼?因為,向你推薦東西的人,其實是在用自己在真實社交環境中的信譽來做擔保,在「被營銷者」看來,可信度高。所以在不知道買什麼的情況下,口碑營銷就附帶著一個擔保屬性,更容易被信賴。
口碑推廣本身就是一件對消費者有利的事。一個好的推廣,可以降低消費者甄別、實驗、試錯的成本和風險。但同時,要求推廣者本身非常謹慎,因為一旦推廣的商品出問題,他要背的不是幾十、幾百、幾千這種的買錯東西的風險(消費者的風險),而是名譽掃地的風險(詳見郭德綱、趙薇)。像羅永浩、陳歐這種直接為自己產品背鍋的人倒還好,很多代言人其實對自己推廣的產品沒辦法直接控制。因此,一旦產品出問題,或者說因為消費者的一些誤解,導致個人名譽損失,這其實也是一件吃力但未必討好的事,尤其對於很多義務推廣的人來說。他們的潛台詞是:我是真的覺得好用才推薦給你的,你用了不合適憑什麼罵我?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也只給熟人推薦產品,而不給陌生人推薦。我憑什麼要為一個陌生人的生活,自己來擔風險呢?
那麼回到問題2,可不可以收錢呢?
當然可以收錢,只不過,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心裡清楚了
首先,知乎平台素有「認真」、「真實」的口碑,上面也有各領域的權威大號,如果能為一個品牌或產品背書,那麼帶來的流量、關注和品牌宣傳效應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對於消費品和大眾服務業來說。但「影響力」這個東西是稀缺資源,因為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就那麼多,每個人的時間、精力也有限,而相對來說,需要營銷的商家則很多。因此,這屬於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類似央視每晚黃金時段,黃金時段就那麼點,因此每個企業都應該有這樣的覺悟:做廣告要花錢的。
但參與這種營銷對於知乎用戶來說是有風險的。
- 如果我不了解這個產品,盲目做了,坑了人,就無法繼續在知乎混下去,這個損失很大。因為,如果我認為這是一個長久的變現渠道,那必然不可能為了一單千八百塊錢的生意,而損失我日積月累攢下來的聲望,我又不缺錢,何必呢?犯不上。(而且這東西錢都換不來,文章花多少錢公關,現在怎麼樣?能洗白嘛?)
- 即使我了解這個產品,平時又都是在用這個,但你要我對著這麼多人說,我只能說我用著覺得不錯,但絕不保證這個產品一定對所有人好。比如說我喜歡吃「呀!土豆」,是因為這款薯條口感獨特,有點面且不硌上顎,而且我本人不怕咸。我同事就不能理解因為她覺得太咸了。看慣了甜咸豆腐腦黨相互征(mai)伐(meng),你就明白了:任何產品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就像人一樣。鼓吹自己的品味(或者貶低他人的品味)是一件很多餘的事。
所以,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如果這個東西我不了解、也不是真的喜歡的話,犯不上為了點錢去招罵。那你說,如果真的覺得一個東西好,寫了個「保證中立客觀」的文章並且順手收了點錢,這合適不合適呢?我個人覺得合適,我把它當做對時間和勞動的尊重。寫文字的和寫軟體的、做遊戲的、醫生、公務員、公交司機是一樣的,勞動都是有價值的,你不可能期望別人像天使一樣免費或者低價為你服務。對於信息的受眾來說,沒有任何差別,因為我就算拿錢發廣告,依然要對我的言論負責,如果我說得不好依然要接受批評,要有答案被點反對、點沒有幫助、點取消關注、被群眾運動趕出知乎的覺悟。
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把所謂「知乎大號」和「知乎讀者」都想得那麼蠢。別人不會隨隨便便拿錢就做營銷,消費者也不會隨隨便便就上套。有句話叫,正義可能會遲到,但不會不來。我混知乎快兩年了,這個規律還沒打破。
說點題外話。
我自己拒絕過無數「合作請求」,要麼是那個東西我真的不了解,要麼就是我用過覺得不好,我說我要黑他,他就不讓寫了。我覺得,很多企業做營銷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能發正面的聲音,不然就不發。結果產品做得爛,還不讓人罵,結果就導致沒聲音。你在市場上連聲音都沒有,還怎麼營銷啊?所以,這點我欣賞老羅,有人噴他也急,但他不像有些人刪光互聯網所有負面評論,他知道負面聲音也是營銷機會。那好了,現在假設我花錢來做負面營銷,就像芙蓉姐姐、鳳姐或者《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富》的確難看,我也說他難看,保證黑出翔,而且是收發行方的錢來黑他們自己,這樣做,你如何評價我的道德呢?
很多時候我寫東西需要舉例子的,這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兩款產品,從營銷的角度上考慮,這種曝光度也是有價值的,如果我收錢了,你如何評價我的道德呢?
我要是為了愛情、友情、或者為了事業的崇高理想(有可能是老闆洗腦的結果)而寫文或點贊,你又如何評價我的道德呢?
收錢不收錢,根本就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懷疑別人收錢、或者揣測別人的動機,也沒有任何意義。在知乎,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講道理,你是不是有證據。如果一個人見過世面,一般的廣告預算根本無法買通他的節操。你只要找到這樣的人就行了,因為不論他收不收錢,他不騙你。
謝絕詢價。
這個問題,剛剛在TL看到並關注的時候,還有些奇怪,然後順著TL繼續往下看,呵呵,明白了。
廢話不多說,咱們把這道題分為三個部分吧。
(本篇回答不可避免會夾帶私貨,即有私人情感部分,請隨意點反對+沒有幫助,還是那個問題——我沒有專欄,但又想說話。想看與本題有關的答案的話,請看最後。)
1、您所認為做了營銷的人,真的做了營銷?在對您認為做了營銷的人反感與口誅筆伐之前,可否確認事實?可否多方取證?您不是理智又理性的知乎er嗎?
被懷疑者立刻就上來解釋了。
請注意時間。
2、被推薦產品真的那麼差勁?
其實昨天關於刀的那篇專欄我看到得很早,但當時想了一想,沒想出來是指哪一位,所以沒有繼續追後文。現在那篇專欄也已經刪了,我也只能記得那篇專欄中摘取了不少淘寶知乎er的差評,比如刀砍了骨頭卷刃之類,老實說,挺可笑的,因為我們家從來不用菜刀砍骨頭,我還以為這是常識。
咱們一起來看看。
在該店銷量最好的商品下,有1357條評論,追評72條。
72條追評的內容比例如下:
缺口3
鈍2
刀側面沾菜1
銹6
刀太小太輕1
刀柄不上檔次、改進把手材質2
廣告2
砍凍肉崩裂1
剩餘54條好評,佔全部追評2/3以上,其中包含自己滿意老媽滿意丈母娘滿意以及抱怨太鋒利切到手讓大家務必擔心若干。
差評中,缺口、鈍、銹、崩裂是直接與菜刀本身品質有關。
比如這是出現在專欄里被作為例證截圖的那位——
是哥的問題還是刀的問題,很明顯吧。
切肉能切成這樣?這麼大的一個缺口?什麼肉比不鏽鋼還硬?
(順便一說,這位顧客是沖著店裡的獎品去買的,不是來自知乎。)
所以昨天有知乎用戶如此說——
切(砍)豬腳那位小哥,您為何不買這一把?
我就不蓋LOGO了,認為我也收錢了的,請隨意。
對於缺口情況,店家也解釋過——
店家解釋了為何會缺口。
店家表示可以免費修理。
店家承諾修好後照樣好用。
還有這一種——
哪怕沒有缺口,店家也提醒不要切凍肉。
當然還是有人非要跟刀過不去——
請問這怪誰呢?
(砍凍肉,危險動作,小朋友不要模仿)
另外一類差評,就是表示刀生了銹。
對此,請看:
不鏽鋼也會生鏽,淺談刀具保養技巧
不鏽鋼為何會生鏽?
生鏽會在鋼材上留下污點,並使刀具狀態欠佳。熔煉時在鋼材中加入鉻,並降低碳的含量,就可以使其成為「不鏽鋼」。有些專家認為,不鏽鋼的表現具有矛盾性:增多鉻減少碳能增強抗銹能力,但也使刀刃更難於打磨鋒利,刀鋒持久性也會降低。反之,增加炭含量減少鉻會使刀更鋒利,但其防鏽性能又大大折扣。所以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對刀具的保養顯得非常重要!
刀具製作材料不鏽鋼也會生鏽?
用來制刀的不鏽鋼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不鏽鋼,刀具不管是哪一種鋼材, 都必須加以保養, 更不要說工具鋼等本來就會生鏽的鋼材. 否則一旦生鏽就會影響刀子的使用及壽命。
關於銹的問題,店家對此也有回應:
刀,除了屠龍刀以外的任何刀,都是需要保養的,我以為這也是常識。
而且在追評中就已經有顧客指出了這一點——
很顯然這位顧客比一般顧客更懂得使用菜刀。
店家詳細解釋了鈍、缺口和銹的問題,我不知道截差評圖的那位為什麼沒看到。
差評中,除了缺口和銹的問題之外,有說刀側面會沾菜,我不知道這位是不是來賣萌的,就不評價了;太小太輕屬於習慣問題;刀柄改進屬於建議。72條追評里,再沒有其他。
看完後我覺得我可以去買一把了。
還有什麼問題嗎?
叫著說打臉的各位,到底在打誰的臉?
大家不是一直以理性著稱嗎?
為什麼到這種事情上就拋掉您最引以為豪的理性、客觀、求真、求知了呢?
昨天的事情里,有兩位,包括最初專欄發布者和今天專欄道歉者我都關注了。我欣賞所有能夠提供好答案的知乎用戶。可是寫到這裡,有一瞬間我不明白,到底這裡還是不是我所喜歡的那個知乎。
我還是很愛這個地方,可是,我又真的很失望。
※※ 私貨預警 ※※
或許我應該慶幸昨晚知乎抽風,沒有讓我看到葛巾一條條刪除答案那一幕。
因為幾個月前的一天晚上,我看著這位刪光他所有回答的時候,心裡的難受,難以言喻。
對於知乎,我一貫秉持的態度是——只要你能提供好答案,你就是好用戶,你所提供的好答案越多,能給予大家的幫助越多,我就可以給你我最高的敬重。
我一直是信奉這一條的——不管你本人是個怎樣的人。
佐藤君的離開是我第一次親身經歷知乎高質量用戶的出走,而他對我意義非同小可,因為我正是在微博看到他的回答,才來知乎的。
在那之後,我挽留過的人有安雨寧,yol叔。
甚至對於像貓不群這樣的用戶再次出現我都認為,只要他肯好好寫答案,只要他可以幫助別人,他就有留在知乎的理由。
可能在您看來我很沒原則,但其實我不是沒原則,只是跟您的不太一樣而已。
然後到了今天,我看到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葛巾。
佐藤君讓我來到知乎,但是,是他們倆的答案讓我留在這裡的。他們倆都是讓我覺得這個地方真美好的人。而現在他們全都走了。
趕走大牛,這感覺太舒爽了,有沒有?
我不知道此時此刻我還能說什麼。心裡百味雜陳。
我只想問一句話:
我們,為什麼,不能
對
幫過我們和別人的人
心存——
不要說感激,哪怕只是一點點的
善念?
善念意味著什麼?
在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先別忙著反感,可否先問一問,為什麼,到底怎麼回事,對方是如何想的,可否給對方一個說話和解釋的機會?可否多問問其他人的看法?
如果沒辦法,或者實在不想聯繫本人,而又確實忍不住,很想一吐為快,那麼,可不可以在搜集來的例證上,功夫做得全面一點——要打倒一個人,起碼要用全面十足的證據,而非一面之詞或誅心之論吧,知乎提倡理性不是嗎?讓我們把打倒別人這件事做得更理性一點!^_^
3、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我不反感做營銷,我只反感拙劣營銷。
就像,我不反感段子,只反感拙劣段子。
(再註:葛巾沒有做過任何營銷,她犯不著。)
知乎本身都要做營銷,何況是相當於自媒體的各位用戶?
營銷,ok,但前提有二:
1,所推薦的東西,人也好物也好答案也好,的確有價值
2,要麼隱晦得讓人看不見,要麼直接說明我就是在推銷東西
這方面,我覺得 @李嫑嫑 老師的做法非常讓我欣賞。
他在發現一位用戶有自我營銷嫌疑的時候,主動私信溝通,然後做出判斷。
當時我心裡也存有些許反感,但聽到了解釋後,我覺得我可以接受。
真正有價值的答案,不應該為其營銷行為否定。
同理可及其他。
我一直不覺得在知乎上通過宣傳自己的微信號、漲粉絲,進而變現的做法有什麼值得指責的。通過寫文章本身的得贊、轉載收入來賺錢,或是吸引到自己的微信號里打廣告賺錢,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靠自己的筆頭功夫,和這麼多年來自己的閱歷與知識為原材料去賺得應有的報酬——願打願挨,無可厚非。有人能通過你的文字感到獲益良多,感到增長了見識,感到學到了知識……乃至純粹感到了爽,感覺開心快樂,就行了。
我們所要摒棄的,是欺騙、是誤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作惡——為虛假抄襲的商品做廣告,為質量低劣的服務做廣告,為作惡的公司洗地,造謠傳謠、抹黑他人、人身攻擊……儘管看似都是道德的要求,實則也都有背後的法律——現在的廣告也要求明星要為內容負責,同理。你不能說你的時間成本高就忽視你的甄別義務——既然大 V通過提供內容來賺錢,那麼他就要為提供的內容負責;出了錯誤不要緊,要低頭認錯,不要為了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
題主,我想您應該想看到的是這樣的回答吧?
我不希望有人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靠個人微信號去變現、去賺錢謀生的做法。需要去批判的,從來都只應該限定在「作惡」本身,而不是一概而論地封死某種渠道。只要不抄襲,只要不做昧著良心的事,寫在這裡得贊賺錢、寫在微信里漲粉賺錢,沒有本質的區別。
但是如果要作惡,不論是寫在這裡,還是寫在自己的公眾號里,那都是「惡」,都需要揭露並糾正,都需要誠懇的道歉甚至法律的追責。否則,就不配用這樣的方式去賺大 V口中的「吃飯錢」——既然擔不了吃這飯應盡的義務,就不要想著去享受這份果實。
我是非常欣賞這種講歪理的邏輯模式的,題主的問題改改關鍵詞就是答案:
為何明明知乎已經提供了「黑名單」和「禁止評論」這兩個功能,還是有(臭不要臉的)廣告號擺著這兩個功能不用,去反駁正直知友的不友善行為?
再說,被不友善對待了又不會掉根毛,就算你覺得自己違規有理,你怎麼知道別人就覺得你有理?你有權管別人嗎?
為什麼不管自己,只管別人?
割——————
發軟文,製造網路牛皮癬,明明是社區蛀蟲,就不要忘自己臉上貼金了,還營銷,你們也配叫營銷?想宣傳就老老實實的交錢在媒體網站做廣告,再不然就去百度競價排名,不要弄髒別人的社區。
同時感謝奮鬥在舉報羞辱廣告軟文一線的知友,為了咱們知乎社區整潔,你們辛苦了,每一個舉報過廣告和軟文的知友都是英雄。營銷問題會增大篩選有用或有趣信息的成本。至於已然點進營銷問題的人,時間已經浪費了,其實還真的算掉了根毛。題主不妨上街去拔人汗毛(而且不能有預警——正如在知乎做營銷問答),試試看人家善待不善待你。
「就算你不想看,你怎麼知道別人也不想看」是廢話——既然你感覺到不友善了,就意味著多數人都認為你只是浪費了他的時間。這只是跟其他爛問題或爛答案下場相同。
況且,知乎式自封高尚的《藝術人生》格調已經夠難看的了,怎麼再經得起營銷問題進一步拉低。先把軟文寫得夠軟再來吧,這裡有劉志軍(21世紀初年第一能吏)的粉絲、李鴻章的後代(記錯祖先事迹)和無數幫你溫習叢林法則的冷眼國際戰略家(中國必然崛起),那時你會和他們玩得開心的。
做營銷的如果能如同李楠一樣堂堂正正的表達出自己的目的,說實話,接受,沒問題。如果裝的正兒八經,貌似在正兒八經的答題,卻不知不覺的編織廣告的植入,做的人覺得自己牛逼,被忽悠了一把的人倒覺得跟舔了牛逼一樣噁心。
做營銷其實無可厚非,自由市場嘛,你有做廣告的自由,做得好有人買賬,做不好別人也有自由不看。——這是理想狀態。
然而現實是,做得好的沒幾個,全是做得不好的,讓人看了尷尬到臉酸,完了它還好死不死一個勁兒地用殭屍粉刷贊,買大V推送,基本上就等於一坨屎一直在你面前晃,雖然你當然還可以取關這些「大V」,但被多晃幾次你也反胃可不是?
我舉個例子,我家最近新買了路由器可以翻牆了,於是我終於能上多年沒上過的youtube,發現那上面的廣告竟然是可以五秒後跳過的。儘管如此,依然有好一部分(百分之三十左右)廣告能在五秒內激起我的好奇心繼續看下去。我家路由器用的是日本IP,廣告都是日語的,我啥也聽不懂,但有的廣告的確做的有意思。反觀國內視頻網站,廣告一個比一個長,我見過最離譜的一次,三分鐘的視頻要看90秒廣告……這些基本上我都是靜音切別的事做的,這麼久以來,印象中能吸引我看完的廣告只有一個(就不說是什麼廣告了)…這種營銷不被罵才有鬼咧。
對於文化人氣質的人來說,潛意識裡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知乎於他們而言是「專註探討的地方」,搭上利益的邊角,則有不誠心的嫌疑。
可對於商人氣質的人來說,反駁上述觀點則是魯迅大先生那句「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這裡的「路」和上文的「道」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啊,我私以為「世上本來有路,中國人來了就沒有路了」。
真是開荒牛多,可是耕田不多啊!牛來試一試這地能不能開荒,又有人嚷嚷著這地那地都不行。
說白了就是民粹。
在民粹眼裡,掌握著優質資源和信息的人,只能依靠信息不對稱來欺騙別人,為自己謀利。
而不存在……通過自己掌握的信息為他人提供服務,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以較低的成本為他人代勞。
這種社會分工和掌握信息的比較優勢是諮詢、中介、營銷服務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這其實與工程師利用自身知識,給消費者提供……自己做成本高,買來的價格低……的商品,本質是一樣的。
當然,民粹源於強權,盜版源於壟斷,確實有那麼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牟取暴利。
但是民粹,淘汰不了這些人,只能劣幣驅逐良幣,這個時候就要看「良幣」的修養了。
我個人來說,反感的不是並不是營銷和營銷者本身,而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對外行進行誤導(出於某種目的給出行業和產品整體的錯誤信息,誇大自身產品品質,詆毀競品等)這種行為。這種情況下如果做營銷的在並不了解產品本身的情況下夸夸其談,就很容易造成反感。
而那些即使最終目的是為了營銷,但在答案中做到了為外行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人(例如產品品質種類分析等行業內部普遍知曉但外行很難獲得或者被各種營銷手段污染的信息)並不會引人反感。
再嚴謹的免責聲明也無能為力
一早上起來,看到葛巾宣布退出的消息,
讀罷,我承認我都快氣炸了。
佐藤先生和葛大是我自2013年加入知乎已來最欽佩的二人,他們是我留在知乎的理由。
他們都走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有所體會,花了四五個小時編輯出來的答案,有人五分鐘讀完,然後開噴。
每次被別人攻擊的時候我就會想,我是閑得蛋疼嗎?花時間給自己找罪受。
一次兩次尚好,但如果次次都這樣呢?
水淺王八多,一個殘酷無情的事實是,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中文。再強調「個人觀點,個人而言」,有些人也照噴不誤。
無論是購物,還是生活經驗,乃至情感話題,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何必含沙射影的謾罵?
求同存異,真的有那麼難嗎?
每每點開噴子的首頁,總是看到寥寥數贊,總想著我不和你一番見識,卻依舊被死纏爛打。
現在好多人留在知乎,只是因為對知乎還存有一絲留戀罷了。
當知乎變成了網易評論區,那還有什麼待下去的必要呢?
建議知乎限制百贊以下用戶的評論。
嗯,跑題了,就是這樣。
我覺得吧
在知乎營銷無可厚非
看到腦白金,你可以換頻道,看到知乎的二逼營銷,可以點反對+沒有幫助,急了還可以舉報
至於知乎用戶對營銷行為的激烈反應,也正常
腦白金那麼二,你咬不到史玉柱,他也不給你咬
但知乎,我們忽然有了可以「媽的,咬他」的機會,這種機會讓人衝動,衝動後,不加思考的群咬就會頻率增加了
很多營銷,你沒看出來罷了,沒看出來的叫好營銷,看出來的,未必都是壞營銷,對吧
但知乎用戶比較堅貞純潔,或者說矯情,一看到自己不樂意的,就跳出來,這都不是站隊了,是站在隊前面
別想那麼純潔,存在即合理,反應太大,孩子就掉了
我個人來說,反感的不是並不是營銷和營銷者本身,而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對外行進行誤導(出於某種目的給出行業和產品整體的錯誤信息,誇大自身產品品質,詆毀競品等)這種行為。這種情況下如果做營銷的在並不了解產品本身的情況下夸夸其談(比如某蛋糕店),就很容易造成反感。
而那些即使最終目的是為了營銷,但在答案中做到了為外行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人(例如產品品質種類分析等行業內部普遍知曉但外行很難獲得或者被各種營銷手段污染的信息)並不會引人反感。我在知乎一些疑似賣車賣酒開餐廳的答案里就學到很多,雖然可能我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去買那個牌子的車,去那個店裡買酒,去那個城市吃飯,雖然私貨和誤導總是難免的,但我還是感謝這些人因為通過這個平台營銷讓我「發現了更大的世界」= =
另外,葛大必然不是營銷啊這還會有疑問嗎,我相信那個專欄也只是在諷刺無腦跟風狗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文中的「大部分的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
※有哪些明星曾被知乎捧上神壇,又被拉了下來,為什麼?
※知乎上有哪些問題或者答案顛覆了你的三觀?
※被知乎大 V 關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知乎上越來越多不好好討論問題,遇誰噴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