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彈幕場的體驗如何?是否預示著圍繞影幕互動的未來?
06年的niconico就有彈幕功能了。如果彈幕電影是趨勢的話,我相信愛拼拼湊湊的日本人早就嘗試把彈幕放在電影院里,而如今各大電影院也應該都開放彈幕廳了。或許他們這麼做過,但沒有流行。
為什麼沒有流行?以下是個人觀點。
1,彈幕會影響觀影體驗。
電影作為影像藝術,畫面作為敘事主體的地位,較之電視劇、電視動畫來說更大。一部電視劇(某些做得跟電影似的美劇除外),觀眾基本上可以在不看畫面只聽聲音的情況下,獲得電視劇八成的內容,這種情況在動畫中也是如此。(具體可自行查看「肥皂劇」的相關解釋)而一部合格的電影,如果沒有畫面,獲得的信息量是非常少的。大家可以嘗試隨便找一部好萊塢爆米花電影,或者印度歌舞片,關了字幕看,我相信你們是能看懂六七成的。
言歸正傳,彈幕哪怕徹底遮擋了一部動畫片的畫面內容,我們的觀影體驗也不會損失太多。而如果彈幕遮蔽了電影畫面,會造成畫面細節的丟失,或者破壞畫面整體性。影響觀影體驗。
2,彈幕的語言系統不適合電影
彈幕是伴隨著ACG出生和成長的,在世界範圍內,ACG文化圈都不是一個大眾文化圈,至少在中國、美國等電影大國,看電影的人比看動畫的人數多出好幾個數量級。
彈幕在ACG圈內可以被廣泛傳播,是因為在這個文化圈內,形成了一個彈幕亞文化。打個比方吧,如果你跟你七大姑說「注意,前方高能」,她基本是不會明白的。
任何語言系統的意義都不僅僅單純為了交流,也有相應的文化認同感在其中,彈幕也是這樣一個語言系統。看看各種「+1」,「+2」,「+10086」,還有各種跟風,隊形,就知道這種文化認同了。
而電影,作為一個大眾文化產品,受眾並不完全掌握這種小眾語言系統的規律。雖然在中國,電影觀眾普遍年輕,但也有許多年紀比較大的影迷充斥影院,你能指望他們去理解「教練,我也想學鋼琴」這句話背後的槽點么?他們如果針對一個片段發表「這個人的表演真像石揮」,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呢?
所以,對於電影這種大眾文化,彈幕並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這個噱頭在我看來…最起碼是第二遍看才有意思…
對於付出高額票價並且沒有回放功能的電影場來說,我更希望能看清楚電影內容而不是前排妹子的吐槽。
第一次看的話觀影體驗太差了。畫面看不清。
如果第一次看普通場,第二次看彈幕場,效果應該很不錯。但有點不划算。
馬克
個人覺得,如果有廉價的投影技術(手機投影儀)或家庭影院(真?大柔性屏+物美價廉的音響)和豐富、低價、個性化的片源,那麼,傳統電影院該洗洗睡了。
況且,互動與體感有關。最容易實現的,也許是戴一付智能眼鏡,通過眼勢識別,與家裡所有的智能設備相連。在電影院,人太多了,聲音也太雜,不如安安靜靜地坐看電影嘈也不吐。
我覺得電影院是十分落後的,就像大鍋飯一樣,而且還不便宜。而且我還覺得下一波智能化浪潮(媒體-可穿戴設備,介質-柔性屏幕,交互方式-語音/體感識別,傳播方式-wifi,lifi,5G,etc,數據支持-雲,技術支持-人工智慧)足以形成以屏幕為核心的智能生態圈,已有的,眼鏡手錶電視冰箱汽車衣服褲子鞋子帽子床手機桌子卡等,和還不存在的,softPad人型家庭機器人家用無人機懸浮觸控設備自修複電子設備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受這個生態圈的影響。圍繞影幕互動的場景也許包含在其中。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盡量不要在周一買電影院的爆米花?
※在影院,旁邊的女士把鞋脫了,電影129分鐘,和同來的男的說話150分鐘,對於這樣沒教養的人如何處理?
※想做一個特殊的電影院,不只排新上映的片子?
※下映的電影,還有機會能在電影院看到嗎?
※為什麼電影院的標配是爆米花而不是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