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 48 幀率是電影的未來?

此文《霍比特人》在美國上映不久時,外媒發表的一篇對48幀率(HFR、高幀率)的強大討論,我翻譯出來跟大家一起交流。文章從電影技術、神經學原理等多方面,深入討論了HFR現在面臨的問題,以及爭論產生的原因,更討論了我們能否適應以及是否應該去適應HFR等等。作為48幀率的擁躉,希望這6500字能讓更多影迷選擇支持這項技術的革新,不要讓它像70年代那次一樣,前功盡棄。翻譯有刪改,我的豆瓣原文見:【為什麼說48幀率是電影的未來】。下面是正文。(請不要修改這個問題!)


【譯者注】:此文《霍比特人》在美國上映不久時,外媒發表的一篇對48幀率(HFR、高幀率)的強大討論,我翻譯出來跟大家一起交流。文章從電影技術、神經學原理等多方面,深入討論了HFR現在面臨的問題,以及爭論產生的原因,更討論了我們能否適應以及是否應該去適應HFR等等。作為48幀率的擁躉,希望這6500字能讓更多影迷選擇支持這項技術的革新,不要讓它像70年代那次一樣,前功盡棄。翻譯有刪改,我的豆瓣原文見:【為什麼說48幀率是電影的未來】。下面是正文:

作為影迷,你大概看過不少電影。據我們的統計,你們多數人已經看過《霍比特人》了,而且看到的是每秒48幀的《霍比特人》。幾乎你們所有人都會覺得這種高幀率看起來有些奇怪,至少開始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然而,《霍比特人》導演彼得?傑克遜宣稱48fps會是電影製作的未來。評論家們對此深表懷疑,說那是「華而不實的高清畫面」、「不僅直白單調,過於真實也是不可饒恕的」。

傑克遜對48fps(又稱高幀率,High Frame Rate,HFR)的推進,已經引發了一場出乎意料的熱議,而作為熱議主體的48fps原本看起來是相對簡單的技術革新。儘管我第一次看《霍比特人》時感覺有些奇怪,但是我仍是48fps的信徒。在本文中,我會分析關於48fps的爭論、反對聲音背後的神經學因素以及如何才能使高幀率得到廣泛的認可。

【最離譜的事】

開始前,我推薦各位聽一下這段來自Radiolab的《音樂語言》(Musical Language)節目片段,這個節目片段主要討論了對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美籍俄羅斯作曲家)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音頻的測試結果(譯者註:音樂略,見下段描述,不耽誤理解)。

《春之祭》劇照

簡單回顧:1913年5月,伊戈爾在巴黎首映了芭蕾舞劇《春之祭》。伊戈爾的作曲聽起來與觀眾熟知的瓦格納(德國歌劇家,作曲家)那種傳統優美的音樂不同。尤其是,他用了一種刺耳的弦音,整個過程中一遍又一遍使用。觀眾很是反感。他們變得煩躁不安,開始叫嚷、廝打,最後演變成一次暴亂。這場暴亂肯定不僅僅是因為人群中那種不滿的情緒。一定還有其他原因。

神經學家喬納?萊勒解釋說:「成群的神經細胞中,每個神經元的作用是轉變那個刺耳的聲音,分析它,分離它,並且試著去理解它。Radiolab表示,在《春之祭》那刺耳的聲音一遍遍到來時,那些神經細胞無法搞清楚它們聽到的是什麼意思。識別失敗後,導致了大腦化學過程(尤其是多巴胺層)的改變,進而使那些觀眾臨時變得有點兒瘋狂。

然而,在1914年4月,《春之祭》第二次公演時,觀眾陸陸續續地來觀看並且喜歡上它,當然肯定有一部分人是來看看是怎樣的音樂導致了那場暴亂的。他們報以熱烈的歡迎。《春之祭》成為了古典音樂的一部分,僅僅20年後,它便已成功地出現在了迪斯尼兒童電影《幻想曲》中。萊勒稱之為「證明大腦驚人的可塑性的最好證據」。

我們的大腦對新的信息是一直開放著的。開始的時候,會難以接受,我們討厭它。之後,我們慢慢知道了來龍去脈,接受了新的信息,並且學習去評價它。我相信48幀率能遵循同樣的路線,從爭論變成理所當然的革新。但是下面的討論也是必要的。

【為何要增加幀率?】

膠片

電影通過拍攝、投影單張靜態的畫面模擬動態運動。早期無聲電影大多是16至24幀率的,之後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電影的幀率標準被定為24幀。電影製作者們想要更高的幀率,這樣可以更好的捕捉動作、獲取合適的音質。可是電影採購者們卻支持低幀率,因為高幀率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膠片,膠片是昂貴的。最終的結果是折中的24幀,這一幀率對於上個世紀來說足夠了,但是未必是最理想的。見鬼的是,據說電影先驅托馬斯?愛迪生親自推薦46幀率,因為少於這一幀率會使眼睛疲勞。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Douglas Trumbull)在70年代末開始研發「休斯坎」技術(Showscan,採用60幀率的高品質畫面沖印技術),這種技術被用在主題公園裡(迪斯尼樂園的星際之旅、香港的環球影城主題樂園都使用60fps),但是一直沒在電影院里流行起來。詹姆斯?卡梅隆早在2008年就開始宣揚高幀率的好處:

詹姆斯·卡梅隆

「經過了75年的2D電影製作技術,我們已經習慣了24幀率帶來了頻閃效果。同樣的東西,我們在3D狀態下看,這種頻閃的效果就會更明顯,不是因為它本質上更糟糕了,而是因為所有其它的地方都變得更好了。(3D技術使)畫面突然看起來如此的真實,好像你就跟角色站在同一間屋子裡一樣,但是當搖動鏡頭時,會有一種奇怪的虛影。可能你以前從沒發現過,事實上它一直被隱藏在最顯眼的位置。一些人管它叫做抖動,也有人管它叫頻閃。我把它叫做「煩人的東西」。它也很好解決,因為數字電影可以實現立體再生,而且它也提供了解決頻閃問題的方法。」

卡梅隆很是沮喪,因為即使是《阿凡達》之前,我們技術上也是有這個能力來改為48fps的:
「如果需要,提高放映機和伺服器的計算能力不是什麼難事兒。我已經測試了立體48fps,效果很棒。攝像機可以實現,放映機(做輕微的調整)也可以實現。所以作為一個產業,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

卡梅隆已經表達過他想用48fps來拍攝《阿凡達》系列的意向。於此同時,稀有的技術控電影創作者之一,在電影工業中有跟卡梅隆幾乎相同大的能力的彼得?傑克遜,帶頭開始了這場48fps的戰役。如下是傑克遜在2011年4月拍攝《霍比特人》期間,發表在他facebook上的一段宣揚高幀率的內容:
「成品看起來是正常的速度,但是畫面的清晰度和流暢度大幅提高了。看24幀率的也許沒啥問題,而且在過去90年中,我們已經看過了數以千計的像這樣的電影。但是(當主體)快速移動時,畫面經常有模糊,而且如果是攝影機快速移動時,畫面會有抖動和頻閃。用48fps拍攝及放映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48幀率看起來更逼真,更容易觀看,尤其在3D的情況下。這幾個月里,我們已經觀看了《霍比特人》的測試片段及樣片,並且我們經常連看兩個小時也沒有普通3D帶來的眼睛的疲勞。」

所以高幀率聽起來倒像是基本的自然的技術發展。那問題出在哪呢?我們大抵可以把批評的聲音分成兩類:1.看起來像廉價視頻。2.看起來太真實。

【肥皂劇效果】

「感覺就像在看日間肥皂劇,糟糕的BBC廣播,或者是《神話劇場》(約1985年的劇集),只不過非常清晰然後再加上些霍比特人。」——-Jen Yamato, Movieline。

除了幀率問題,我們也必須要考慮到閃爍率或者是刷新率。當放映電影時,放映機每關閉一次快門(「閃爍」),換上一個新的一幀。所以24幀率的放映機需要每秒至少閃爍24次(Hz)。現在多數的放映機已經是在48hz下播放24fps的影片,意味著對於每一個新的幀,快門要打開關閉兩次。一些放映機甚至已經支持72hz(每幀3下快門)或者更高。這已經超過了一個觀看者確認光是穩定的的臨界閃光融合率(CFF)。(比如一個60Hz的燈泡。燈泡並不是一直都有光,而是不停地閃爍著,只是60Hz已經足夠使人眼分辨不出它在閃爍了)。

刷新率也已經是一台電視的銷售點。基本標準是60Hz,每秒刷新60次,但是更新的電視已經達到120hz、240hz,甚至已經達到480hz。通常視頻是隔行顯示的,即把每一幀的畫面拆分開,分別填充到畫面的奇偶行中。所以一個60hz的電視會以30fps的頻率來顯示隔行掃描的視頻,每行每秒刷新30次。這種方法使用了全部60次刷新,但是可怕的「肥皂劇效果」用的是更高的刷新率。

由2個臨近幀計算得到中間插入幀

擁有120hz或者更高刷新率的電視,有一個「插入幀」的功能設置。這個功能不是簡單的重複一個相同的幀,而是通過計算相鄰的兩個幀的平均明暗和顏色,得到一個新的幀,把這個新幀插入到兩個原來的相鄰幀中間。對於那些意識到這種效果的人,會覺得看起來不自然,因為它本來就是人造的。計算機演算法會估算實拍情況下的中間幀,然後給這個多少會有失真的中間幀添加信息。尤其是攝像機快速移動時,兩個連續幀的差別較大,計算後插入的幀也就會不太精確。

肥皂劇是以30fps的幀率拍攝的隔行掃描視頻,會有廉價視頻的感覺,不過它也多少在努力營造一種電影的感覺。插入幀人工地提高了幀率,來改善這種肥皂劇般的廉價視頻(之類的畫面)。

可是採用48fps拍攝是完全不同的。48fps沒有廉價或是虛假之感,它是通過實際拍攝時,記錄兩倍的視頻信息來達到插入幀的目的的。高幀率是完全真實的生活,或者說是比24fps更真實的生活。

【太真實】

「它讓一個畫面看起來如此的清晰以至於看起來不再真實。或者如此的真實以至於讓你齣戲。好像……你就在片場」 -Mike Ryan, Huffington Post

其它主要對48fps的抱怨是,它的畫面展示了太多的細節,看起來太真實。高幀率在兩個幀之間增加了視頻信息,所以我們在每個畫面上看到了非常多的細節。但是由於高幀率減少了動態模糊,每一幀都那麼逼真,它製造出了如此清晰透徹的電影畫面,以至於有人說,它已經把電影屏幕轉換成了一扇窗戶。雖然一些尖銳的批評者也都承認:「這個(高幀率)對動畫、體育和自然攝影是有用的」。但是這看起來與《霍比特人》追求的沉浸感不對路,或者說爭論還是存在。

超精細的畫面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一個虛幻的電影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以及通常所說的「看起來像電影」到底是什麼意思。《霍比特人》不是48fps理想的測試用例,它是一個虛幻的電影沒有錯,但它是在一個「非常熟悉的」虛幻世界裡拍攝的。我們之前都在《指環王》上花了很多時間,所以已經熟知了傑克遜的中土世界。但是《指環王》是35毫米、2D、24fps的膠片電影。一下子都換成數字的、3D、48fps,確實會顯得有些突然。如此巨大的變化是難以被接受的,於是當大多數評論者說故事不好的時候,這個高幀率技術很容易會被當成阻礙觀眾感知這個電影的罪魁禍首。

我相信只有24fps才是電影是絕對的謬誤。覺得24fps才是電影,是因為在過去的世紀中,主要電影都是用它,但是我們不該假設使用24fps是因為它定義了電影的理想標準。電影仍是一種相對較年輕的藝術形式,它因技術而生,所以我們仍該繼續通過實驗來定義電影到底能成為怎樣的東西。20年代有了聲音,30年代有了顏色,50年代有了寬熒幕,70年代有了環繞聲,90年代有了CGI,而現如今什麼都可以數字化。當下,我們正在搞IMAX,3D,4K投影,最後終於開始著手弄幀率了。

現在,我們把高幀率使用到高清體育和紀錄片中。但是伴隨著膠片到數字的必然轉變,這種使用(的局限性)是可以被打破的。傑克遜想提供這個神奇的體驗,但是2012年,48fps在實現這個目標上,不像是工具,更像是絆腳石。48fps會使任何細節上的錯誤都無法被掩蓋,這也許會迫使電影製作者們改變他們設計場景、道具、服裝以及化妝的方式。如果做出這種改變,他們會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而且傑克遜會邀請你進入一個虛幻的世界,那裡沒有「動態模糊」這樣的東西。

當然,48fps的成功完全取決於我們適應高幀率的能力。

【我們能適應得了高幀率嗎?】

Movieline之前有一篇文章,大膽揭示了高幀率的原理,或者說是為何採用48fps的《霍比特人》看起來很糟糕。文章中,電影人James Kerwin基於量子論提出了一個理論:

眼睛接收外界信息,後台大腦同步處理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人類每秒有40個有意識的瞬間。換句話說,我們的眼睛看到很多,但是我們每秒只能識別其中的40個瞬間。所以,如果一個幀率達到或者超過40fps,它看起來就是真實的。反之如果遠低於這個標準,比如24fps、哪怕是30fps,就會有間隔,就會有不同,我們會立刻意識到我們看到的東西是不真實的。有人說,你看(低幀率)時間長了以後,就不會再有肥皂劇的感覺了。這是沒道理的,不科學。這不是習得行為。它是一種我們大腦固有的觀察事物的方式。

我對此半信半疑,而且當有人下定論說人類大腦每秒只能識別某個數量的「幀」時,你應該也會懷疑的。Vulture聯繫到約克大學人類知覺反應的專家Rob Allison,Rob否認了這個說法:「人類不是每秒接收24個幀,也不是每秒處理24個幀。我看到網上那些愚蠢的說法,說人類每秒處理40個幀,但是(人類知覺)是沒有「接收限制」這回事兒的。

Tim J. Smith,伯克貝克大學視覺認知專家,對Tested確認:光連續不斷地從實物上反射到我們的視網膜上,不是像電影那樣是一系列分離的幀,所以無論怎樣增加幀的頻率也不會超過(眼睛看到的)實物的「幀率」。

人類大腦有著足夠的能力,來處理現實生活中連續運動的無窮的幀。所以應該不會有適應48幀的生理問題。然而,我們已經在影院里訓練了自己幾十年,來認同24fps(和相關產物)。我問過Michael J. Berry II,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我們能否同樣地訓練自己適應48fps。他回復到:「可以,我認為我們可以適應。我們的視覺系統毫無疑問有能力處理更高幀率,因為所有閃爍地傳來的視覺刺激物所帶來的信息量,都比我們能夠處理的現實世界的信息量要少。所以這真是個「先入為主」的問題。認為那(24fps)就是電影該有的模樣。

這個觀點得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驗光與視力科學教授Marty Banks的支持。他對Vulture解釋到:「電視或者顯示器里的顏色(與現實相比)不那麼多,畫面不那麼流暢,亮度不那麼好。可我們已經適應了,也接受了。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比我們之前所習慣的更接近現實的畫面時,我們會有「過度真實」的感覺。我認為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兒。(《霍比特人》)看起來太過清晰,然而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更接近現實的。如果人們失望,是因為它看起來跟我們認為的常態不符了。想想有色電影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的反應,或者高清,或者杜比音效!最初對這些技術也都有消極的反應。但是現在如果少了這些,你不會滿意的。」

所以,好消息是,沒錯,我們能適應(高幀率)。永遠不要低估大腦驚人的可塑性。只是需要點時間。

【我們應該適應嗎?】

(2012年)4月份,傑克遜預估觀眾能夠在看完他電影的前10分鐘後,開始逐漸適應48fps。事實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需要花超過10分鐘的時間的。Allison則比較保守:「等你看到第4個或第5個高幀率影片時,你就能適應它了」。這跟Berry的推測是一致的,Berry推測說「適應48fps電影的過程,是逐漸發現這種電影的種種細節的過程」。不過他也提醒到,「我希望要有幾分克制,還需要通過繼續看24fps的電影,來加強我們當前對「普通」電影的認知。」

當下是關於48fps未來的關鍵時刻。與3D不同,高幀率放映是沒有附加費的,所以電影公司和電影院不會因為推進48fps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華納兄弟選擇小範圍放映高幀率3D版的《霍比特人》來試水。根據這些高幀率放映的銷售情況,華納兄弟會決定是否要把《霍比特人》系列接下來分別會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7月上映的兩部影片推廣到更多的影院。2年內3部電影也許不足夠(讓影院、影迷和電影製作者)調整好來適應48fps,但是如果觀眾(通過他們手中的錢來投票)仍然廣泛地抵制這項技術,高幀率會再次停止,就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儘管有特魯姆布的努力(前文有提到)。

那場暴亂是評論家與音樂愛好者們,用來批評和埋葬《春之祭》的好理由,藉此希望回歸那些更熟悉的旋律。《春之祭》的轉折點是在它的第二次公演,當一個好奇的觀眾不抱任何成見來到影院,才發現了Stravinsky的作品之美。《春之祭》的成功讓其他作曲家開始去嘗試Stravinsky所為,Stravinsky也在古典音樂的改革中開闢了一條新路!

彼得·傑克遜

如果我們把電影轉變成48fps也會有缺點。傑克遜在他的facebook里寫到:「實際上我現在已經習慣48fps了,已經到了看其他(低幀率)電影會覺得有點粗糙的地步。我周日看了一個新的電影,中途被搖晃和閃爍弄得不斷齣戲。我們被(48fps)寵壞了!」

Badass Digest的Devin Faraci提出了一個合理的問題:如果對48fps的適應導致了24fps的觀影體驗變得糟糕,這也會是另一個跨在未來電影和一整個世紀的傳統電影之間的障礙。他說:「我不傻,舊電影對於新一代人來說總是難做的買賣。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對於Kurt Cobain自殺以後出生的人來說,會顯得過於陳舊。但是高幀率的廣泛採用只不過是讓這種差異更加明顯、更加深化而已。有些老電影比如《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或者《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即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依然受用於當代觀眾。想像一下這樣的未來,那時不僅有美學上(與傳統)的疏離,而且還有表述格式(譯者:如24fps到48fps的格式轉變)上的差別。對我來說,這樣的未來會是一條非常鮮明的分割線,就如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之間的分別,一邊是人們在當下看的電影,另一邊是100多年的電影歷史。」

我們離全部48fps化還要有幾年的時間,所以最後24fps對我們所有人是否會看起來很奇怪還有待觀察。即使出現了這種不大可能的情況,使我們每看到24fps都會使眼睛疲勞,也不能作為拒絕48fps的理由。電影,必須總是在它所處時代背景下被觀看,不管它是默片、黑白、老式表演風格還是粗糙的效果。也許有一天,低幀率也會是上述這一系列名詞之一。而用48fps帶來的好處,來完成下一次電影技術的改革,是值得的。有顧慮時,(就告訴自己)不要為了保護舊事物而拒絕新事物。

批評家在為他們所愛所認知的藝術爭鬥,我對此表示尊重。但是這不是一個我們可以單純基於我們自己的第一次主觀體驗來判斷的問題。24fps陪我們幸福得度過了過去的那些歲月,但是48fps帶來的是更棒的東西。作為影迷,給48fps一個機會是我們的責任。摒除所有成見,然後試著去看看那些喜歡高幀率的人們所看見的世界吧!

【原創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用來傳播的微博】


可以參考外媒一篇討論:
Why 48 Frames Per Second Is the Future of Filmmaking, Starting with THE HOBBIT

心生翻譯版:
【為什麼說48幀率是電影的未來】(需跨欄)
【為什麼說48幀率是電影的未來】(豆瓣)

本人對此尚存疑,希望找到更多答案。


這兩天才關注到這個問題,我就作為一個半外行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吧。
-
我自己的專業是在視覺藝術的領域,我覺得技術本身絕對是好的,48fps肯定是未來電影的趨勢,但是問題在於電影本身。首先關於@心生的答案里提到的「過度真實」,我覺得其實不是過於真實的原因,而是電影本身不夠真實。我就列舉幾點不夠真實的原因:
-
1. 人造光源的痕迹太明顯,和真實世界中人眼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樣。
-
2. 道具和化妝技術還停留在24fps時期。
-
3. 演員演技問題,48fps意味著演員需要更真實的表演,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的「演」的感覺透露出來,48fps的熒屏下都會一覽無餘。尤其是打鬥的場景,我覺得48fps下拍攝動作片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
4. 特效技術沒跟上。
-
總的來說,主要問題就是用著48fps的技術,拍著24fps的東西,好比保時捷的引擎裝上長安奔奔的外殼,聽聲音以為是超跑,回頭一看是一輛長安奔奔。更真實意味著更高的要求,我個人覺得48fps時代是電影行業的一場革新,而且我相信它還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推薦各地屏幕亮度比較ok點的電影院吧。?
香港的電影引進位度是怎樣的?哪裡可以查到香港院線排片?
怎樣避免浪費《獨立日2》的票錢?
香港有哪些有故事、有歷史的著名劇院或者電影院?
為什麼沒有隨座椅提供耳機的電影院?

TAG:電影 | 48幀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