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帶孩子,還是交給父母帶?

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思考過。我聽到過周圍不少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認為「有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帶」。一是怕父母帶小孩把孩子慣壞,二是不放心。雖然我們的爸媽都把我們養得還算挺好,但可能是有個「責任歸屬」的問題。比如小孩出了什麼事,生病了、受傷了、學習成績不好了、自私自利欺負人了。如果是自己帶出來的,就不會轉嫁責任到父母頭上。基於以上原因為代表的各種原因,我原本是非常堅持如果以後有了下一代,果斷是要自己撫養的。但是最近我在客觀地計算帶孩子的時間成本時,我發現我的想法可能還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拿我自己舉例來說,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和男朋友都屬於工作比較忙的那種,倆人每天一個六點半下班一個七點半下班,早上都是七點半就要出門。更忙的時候男朋友會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一點,我則是通宵達旦趕活。這樣的日子如何還能比較圓滿地撫養一個孩子呢?如果我們之中有一方放棄事業,可能又無法滿足「上有老、下有小」的物質需求。畢竟今後是獨生子女贍養四位老人的時代,我們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擔家庭責任,所以我比較憂慮物質問題。那麼小孩子的陪伴、教育可能真的要移交到爺爺奶奶那一輩手上去了。最簡單來說,可能早上8點送孩子去幼兒園,我們可能就做不到,因為我們要比孩子更早去上班。
我想問問各位已為人父母、或是在這方面有見解的朋友,各位當初是如何思考、如何取捨、如何做為的呢?我目前還沒有結婚生子,提問是由於我老想不出解決方案。謝謝。


作為一個奇葩來說,我可能沒啥參考意義。有孩子之後。我基本上是靠老婆養。我的收入和我老婆比起來算是點綴。我們家幾個老的在錢上不用靠我們。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歷程。孩子最好還是自己養。另外最好也是想明白了再養。爺姥輩帶基本上沒法和爸媽帶比。
我感受來說。父母帶給孩子的體驗是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我可以帶著女兒跑到深山裡面走上幾個小時。坐著地鐵或者公交車從頭到尾的遊覽。隨時背著包就帶著女兒去想去的地方陪她玩玩。這些體驗只能是爸媽給的。
而當孩子出生每天沒日沒夜的來回倒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部分。感受生命的成長可能是人最重要的一次精神成長發育。
》》》》》》》》》》》》》》》》》》》》》》》》》》》》》》》》》》》》》》》》》》》

再次更新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說說我自己對於兩種教育的差別吧。
首先一點,我一直看到的狀態是,由於時代和文化的局限性,這兩代人的意識實在差別太大。特別是現在90後養孩子的。完全不是一個思路系統的。老太太們在一起總覺得年輕的不靠譜,總是沉浸在:我當年也不就是這樣吧孩子帶大的思路上。各位現在稍微學過一點管理和互聯網的朋友們,我們換一個情景來說這個話,你們怎麼感覺:我當年也不就是這樣就白手起家了嘛。我當初也沒啥MBA,CBA之類的不一樣搞得風生水起么?

我們常會說,成功的經歷不能作為成功的理論。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在那個年代出來的人,沒有互聯網,沒有正真意義上的系統化教育,然後現在也到了思維模式漸漸閉環的狀態。我在和老人們坐在一起聽他們的育兒思路的時候,就算遇到過的最放得開的老人,也很難追上一個普通年輕人的思路開放性。對於兒童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知識的學習,這對他們來說本身就是勉為其難。更不要說再在裡面靈活運用。

說幾個常見的實踐例子的對比:

第一個:穿衣厚度
我女兒穿衣基本上是小區裡面出了名的少。其實裡面的道理也很簡單,老人怕冷,就算給孩子穿和她一樣厚的衣服,孩子已經過熱了。而再加上,不能讓孩子著涼生病這個責任潛意識壓在老人身上(對父母來說,自己孩子生病,沒事,本身就是我自己事情。對於老人不是,道理可以換位思考,比如,別人家孩子給你看管,如果病了你肯定會感到壓力。對於長輩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孩子會被裹得厚厚的。
而我作為小年輕,本身穿得就少。我一般保證女兒和我差不多厚度和材質的衣服,如果她活動激烈的話,及時還要脫掉。這樣一比,自然少很多了。像最近上海10度到20度之間的天氣,一般一件T恤加一件珊瑚絨外套,一條單褲就夠了。要是太陽好沒有風的話就直接短袖了。

第二個:心理暗示
我不是專業的心理學畢業的。但我也有試圖用一些我的理解去做一些嘗試,當然,如果有這方面專業的人士能夠指正的話,請直言。
我常會在和女兒聊天或者出門活動的時候給她安排一些事情,我會和她說,我記不住這麼多事情,生怕會忘記,你記性不錯的,給我做個記憶備份啊。女兒會很樂意幫我記清單,算找零。我還會常和她說:親愛的,我覺得你數學真心不錯。比我一樣大的時候強多了。現在時間久了。她已經有一種習慣了。當有人和我說什麼事情,然後她也在場的時候,我都沒和她提,她回頭就會和我說:誒,你答應那個叔叔要帶的東西別忘了。下午說好幾點在哪裡要接媽媽的,昨天答應好要給我買某牌子啥杯型的冰激淋的……
這麼做的最大原因是我發現我老婆記憶力好就是基於一種自己給自己的強暗示,她經常遇到事情就會說:這個我記著,我記憶力很強的。然後,的確,她絕大多數時候就是記著的。但是,不是沒有忘記的時候。但是,這種時候她基本不會當回事。她就是在潛意識的給自己強化這個:我記憶力天生就是好。記住了就強化一下,忘記了了不當回事,不給自己負面暗示。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強化了。
我現在嘗試做的就是,在不知不覺中給女兒留下:我天生就是記憶力好,計算能力好,感受力強,溫柔,善良,愛看書……她到成年以後就會變成和她媽媽一樣的自我暗示。而不是認為是我灌輸給她的。
這樣的事情,我說絕大多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沒辦法做到大家不反對吧。這裡面度的把握絕對不是簡單的說說:我們家小寶真棒!就能達到效果的。
PS:最近女兒已經開始醒悟過來開始,點穿我了。女兒說:爸爸,我發現你到關鍵的時候一點都不迷糊的嘛。放這麼久假,我不提醒你,你一樣記得我要上課的時候嘛。X_X!這模式又要升級了。

第三個:體力
陪著女兒逛公園,騎車,玩飛盤,踢球,滑冰,角色扮演。說實話,我都覺得累得夠嗆,老年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玩。自己意思幾下差不多了。這畢竟年齡到了。無可厚非。但對於孩子來說是很不過癮的。在她們真的能夠按照規則來玩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是需要大人陪著她們瘋的。我也真的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說一句,就我和老太太們坐一塊聽她們互相之間聊天的時候,那種勞累和無奈其實時時刻刻溢於言表。你真的以為老人還很樂意帶孩子,天倫之樂嘛。人家現在可羨慕我爸媽和我丈母娘家想去哪玩就去哪玩的狀態了。說不定再過幾年,就真的哪裡想去都去不了了。人心都是肉長的。人都是喜歡放鬆和享受的。他們這些年,很多原因都跑不出國門,現在出去旅遊又便宜。腿和心腦還扛得住。他們再不看看就真的什麼都看不到了。

第四個:規則的建立
要知道即使給老一輩一套完整的規則。他們都未必能夠遵守的了。更不要說育兒中各種偶發突發的狀況。什麼時候滿足孩子的要求,什麼時候拒絕孩子的要求這其中的度。老人是很難把握的。他們的見識見聞,年輕人的見識見聞實在差距太大。就算給出很多的建議。老人也往往只是機械的遵守。至於執行的時候根據孩子發展程度考慮孩子的心理活動這種活那是別指望了。

第五個:安全觀念
我覺得身邊老人的安全觀念其實非常的弱。經常可以看見推嬰兒車不系保險帶。帶著孩子穿紅燈橫穿馬路。或者讓孩子站在電瓶車上在機動車道裡面走z字。也有說追不上孩子。讓孩子走到自己看不到地方。這其實我覺得是很為這些孩子捏一把汗的。說實話,我女兒長到這麼大,我都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但說實話,我覺得如果交給我爸媽,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真的是一點都不謹慎。我們以前住的地方,一家小吃店老闆的慘劇就是一個典型。爺爺帶著兩個十來歲的孩子騎電瓶車闖紅燈,被土方車全部壓死。這種故事聽得心疼。但是在馬路上還是時時刻刻能夠看到這樣的劇本隨時都可以上映的時候。我也是挺無語的。


在這個問題上,看來有太多的人困惑了。我就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和大家聊一聊吧。目前的我,老公在國外常駐,公婆和父母都在老家,我一個人上著班,並接送照料5歲多上幼兒園的女兒,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三年了。我周圍的人都覺得我不容易,總之,我累並快樂著吧。我能以這樣的狀態生活,首先要感謝我的領導。我並不是在什麼機關事業單位,而是在一家私企,因為家庭這種狀態,領導允許我晚去早走接孩子,有事時不用請假,可以直接在家工作。

對於題主所說的問題,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 不要過早地給自己找煩惱。題主現在婚都沒有結,不要這麼早就被這些難解的問題困住。船到橋頭自然直,誰都不知道明天我們看到的是怎樣一輪太陽。我有一陣子也總是會對未來面臨的問題做出各種假設,評估這樣好還是那樣好,如果這樣,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如果那樣,我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現在想來,其實沒有太多的必要,否則我們每天都處於煩惱與糾結之中,人生本來就面臨了各種各樣的選擇,順其自然,對於不好決定的事情,就在必須選擇的前一天再去決定好了,而且往往在那個時候,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或者,天無絕人之路,正如上天就這麼眷顧我,給了我這個不想放棄工作又想親自照顧孩子的女人第三條路。

  2. 想清楚什麼對於自己更重要。這是價值觀的問題,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直接決定了你未來應該如何取捨。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看過之後我毅然選擇要自己帶孩子,因為我忽然明白,在孩子的一生中,沒有幾年能像現在這樣總是依賴著你、纏著你問你各種各樣的問題、認真聽你教給她的一切。當她有了獨立的思想,當她有了小夥伴,你就不再是她傾訴的對象,甚至對你告訴她的一切開始懷疑和不屑。我覺得自己一定要珍惜這段時間,時間是找不回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會給你機會去倒帶。所以,這麼一說,在我的價值觀中,感情因素佔了很重要的份量。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樣,有的人看中的是自己能為孩子未來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而捨棄了很多陪她的時間。這就是不同的價值觀所帶來的不同選擇,題主對這點需要想清楚。想清楚了,在你選擇的道路上出現的各種波折對你的影響就不會有那麼大了。

  3. 評估自己家庭的現狀。如果選擇自己帶孩子一段時間,要考慮是否有條件讓你這樣做。這裡有幾個條件,首先是經濟條件:如果辭職,收入的減少和孩子花費的增加會讓整個家庭突然面臨到,愛人每月的收入足夠養你和孩子一陣子,那麼可以考慮;第二是你的工作狀況:如果你的工作在一個關鍵時期,突破了這個時期你將會上一個台階(如升職),那麼你應當想辦法挺過這個時候,這是為未來再步入職場時打得基礎。

  4. 看看是不是你或他的父母比你更適合帶孩子。 往往在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會走向偏激,非此即彼。這些年,我的朋友中有完全自己帶孩子的,有和老人一起帶的,有完全靠老人帶的。一頭一尾的不多,更多的就是自己和老人一起帶。這些朋友中的孩子,我覺得確實如眾人所說,老人帶出的孩子大多比較嬌氣、任性、自我,但也不乏懂事禮貌的。有個朋友兩口子常年在國外做生意,孩子交給姥姥姥爺帶了很多年,這個孩子給人的感覺就非常好,他的姥姥姥爺都是老師,對孩子不嬌慣,而且在學習上能夠輔導他。如果像他們這種情況,常年在外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自己帶就不如老人帶。

  5. 最後,無論如何選擇,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說理想,有點虛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是在為理想而奮鬥著,理想對於我們而言又是什麼。假如你到最後面臨的就是親自照看孩子,而且沒有像我這麼幸運遇上一位開明的領導,那麼,不要讓自己淹沒在繁瑣的家務中。孩子終究會要長大,會有不需要我們專職去照顧的一天,那時的我們,仍然需要走入職場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人應當有理想和目標,而且為這個目標去奮鬥。所以為了將來能回到職場的那一天,還要把你專業書看看,網上的時事多關注,經常和原來同事打個電話交流。


這個問題也是我現在糾結很久的問題。從家庭整體來說,必然是父母自己帶孩子對家長、對老人和孩子是三重最優,唯一的障礙是時間。所以,如果真的打算自己帶,一定要生之前算好經濟能力,職業中斷後延續或者職業的變化等問題。
作為母親,可能需要考慮的會多一些,方案有幾種:
1、提前做好職業轉型或者時間儲備,自己帶孩子,家務請保姆
如果是需要朝九晚五的職業,如果還經常需要加班,在自己認可的範圍內如果能夠做一些調整提前準備可能會為自己帶孩子贏得一些時間。比如轉型做不需要坐班的職位,比如有一些非人力資源才可獲得的收入(比如房租、版稅、專利使用費)等來延續經濟。比如換崗到一些有持續發展但不需要加班的職位,等等。這些工作可能在準備要小朋友的立項階段就需要做了。比如攢個一年多的假,再或者找個能帶孩子一起上班的職業……
總之,自己能騰出時間,經濟損失不算太大,自己帶,家務找保姆,老公輔助,下班也一起看娃。老人不會很辛苦,不會有太多矛盾,孩子成長也能健康。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孩子一歲之前可能媽媽很難有太多的個人時間逛街啊,買衣服啊……

2、白天老人帶+下班後和節假日自己帶
這裡面兩種可能性:
(1)一起住,白天老人帶,非工作時間自己帶,有餘力再請個阿姨做家務。前提是房子夠大,父母能溝通。缺點是老人會受累,如果老人控制欲強可能會有矛盾,如果老人身體不好,再累出點病,可能落下更多麻煩。
(2)老人在同小區或者很近的地方住,非工作時間孩子父母自己帶。這算是個比較好的方案,如果有兩套房子,或者另一套租在附近都能實現。缺點是早晨上班的時候可能交接娃有點折騰,尤其是娃小,天氣不好的時候。此外,如果房租&>一個人的收入,從經濟上和效果上都不如一個人辭職在家帶。

3、請人帶/低齡托班+下班後和節假日自己帶
請到合適的育兒嫂或者找到合適的低齡托班都不容易,現在的社會支持系統還太差。如果能找到會比和父母相處可能好一些。

4、主力自己帶,偶爾老人託管1-2天
如果是老師這樣的職業,可以將課程集中在一天或者兩天里,那麼平時可以自己帶娃,每周最多2天需要老人白天代管。這樣也能實現主體自己帶的狀況。前提,父母和自己在同一個城市,並且有自己的住所。

5、老人主力帶,但是和父母在一起住
平時該忙啥忙啥,老人主力帶,但是在身邊。這種孩子還是挺多的,我們小區有小朋友,幾乎沒見過孩子媽媽,永遠是孩子姥姥在遛娃,即使周六日。

6、老人帶回老家帶
如果是短期的,孩子情緒適應能力都還不錯,換個地方偶爾玩玩也挺好。堅決不建議長期分離。老人累,老人和孩子都容易出狀況。

綜上所述,要孩子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我個人認為1是最好的,如果能實現4也不錯,再不濟就2或者3了,不贊成5和6的方式。

==============================================================

以過來人的身份說,咬咬牙,自己帶吧,過了1歲就好帶多了,2歲就可以托班了,最不濟3歲上幼兒園其實就停工2年半。


看過微信號「Apple媽咪要移民」的一些育兒文章,其中有幾篇特別打動我。
《我們為什麼生孩子》裡面有幾段大意是,七八個月眼神靈動,愛哭愛笑,看見媽媽就手舞足蹈的的小寶寶大多是母乳寶寶,奶粉寶寶大多啃著奶嘴,眼神落在不知名的地方,他們不認生,也不粘人,因為沒有和誰建立依賴關係。
2歲左右,小話嘮的寶寶一般是父母陪伴長大的,因為只有父母樂意傾聽,不怎麼願意說話的可能是保姆或老人帶大的寶寶。
這是其中兩段的大意吧。
我現在也是一名全職媽媽,和老人一起帶孩子。從我的經驗來講,老人和孩子的互動比較少,更多屬於安撫型,彼此相安無事型。父母和孩子之間互動較多,因而彼此啟發也較多,老人很少能跟孩子一起瘋玩,大多怕孩子磕著碰著,說no的時候比較多,可能會限制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吧。因為和寶寶互動較多,因而孩子比較粘我,看見我就要讓我抱。現在十個月,會「閃」我了,拿個東西送給我,我一去拿,他就趕緊躲,然後咯咯笑。已經懂得跟媽媽開玩笑。冬天,透過太陽光,空氣中有漂浮的微塵,他會很好奇去用手抓。吃東西會喂我,知道開燈關燈拉窗帘等等。這些都是我和寶寶之間的遊戲,我想如果是老人帶,可能會忽略很多孩子的發現。
有時候我覺得寶寶給我的驚奇很多,雖然每天跟淘氣鬼一起很累,但累並快樂著。
孩子就小這麼幾年,等他有了自己的玩伴和思想,等他長大會和我們漸行漸遠。所以我雖然辭去了工作,但是從來不後悔。反而充滿感恩,養兒方知父母恩,養兒讓我自己也成長和成熟了不少。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遇到的育兒問題還會越來越多,和熊孩子斗,其樂無窮。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感受。從現實來講,還是夫妻雙方可以自立為好,不能因為養兒而啃老。
如果現實實在不允許,那麼工作之餘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
從小建立良好互動,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時候可能父母會少一些被動。

轉眼孩子快兩歲了,感觸越來越深。小孩子從十八個月開始越來越會說話。做母親總是因為孩子的每一個新詞而欣喜不已。對比身邊的小朋友感覺小小變成嘰嘰喳喳的樣子還是親子溝通良好的良性反饋吧。另外就是給小孩子買了很多繪本,有時間就會帶他看看,給他講講。小小漸漸有了小大人的樣子,有自己的想法,會表達自己的述求。雖累但很欣慰。


針對題主加黑的話來答吧:
思考:一定要自己帶孩子!因為我小時候被扔到外公外婆家好幾年,大概是1歲到5歲吧,雖然外公外婆很好,但是我只記得自己常常想媽媽想的偷偷哭,而且外公外婆到底是不是親生父母,有寄人籬下之感,所以我小時候很敏感,想吃的想玩的都說不出口,比較壓抑。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小孩子很可愛很好玩(還沒到雞憎狗嫌的年紀),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度過,我覺得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感情培養都受到了影響。(我覺得被隔輩帶大的孩子跟父母之間都有隔閡,且這種隔閡是雙向的,如果家裡有好幾個小孩,這種區別更明顯。)
取捨:因為生存壓力的緣故,所以我不能放棄工作,但是也不能跟孩子分開,所以把父母接來同住,雖然目前有一些矛盾,但是堅持到孩子3歲應該也沒問題。
作為:除了上班時間,剩下的全陪著孩子。


謝邀。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帶孩子的重點究竟是什麼。
帶孩子等於二十四小時陪伴孩子嗎?不等於。
帶孩子等於只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嗎?也不等於。
我認為在遇到這個困境的時候,可以用自己與父母結合的方式來帶孩子。
首先,在白天的時候,孩子很顯然是要交給父母來帶的,那麼既然有給父母帶孩子的想法,在待產和坐月子的時候就不光要自己學習帶孩子的知識,同時也要給父母傳授正確的方法。然後在產假的時候觀察一下父母究竟能不能帶好孩子,必要的時候也有可能用衝突解決矛盾。之後就可以對白天的事情放心了。
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你下班的這個時間。一定一定要親手帶孩子,和孩子一起交流。不要以為小孩子就什麼都不懂不需要交流了,一定要和孩子聊天玩耍,這樣才會給你的孩子慢慢的傳授價值觀,塑造性格。
所以我認為孩子給父母帶不等於就完全扔給父母了,自己帶也不等於一定要萬事親力親為。白天與夜晚的結合是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謝邀。

車到山前必有路,首先沒什麼可焦慮的。

能自己帶盡量自己帶,有困難要大人去克服,而不是犧牲孩子的教育,否則如果家庭教育失敗了,事業也就毫無意義了。

孩子剛出生的頭兩年,如果實在忙不開,可以讓老人幫幫忙,但2歲之後的性格形成期,就要家長絕對負責了,不然下一代完蛋了,物質再優越也是失敗的人生。


我是一名獨立攝影師,應孩子媽媽Elaine的邀請,我和另一個攝影師搭檔一起去她家拍攝了這個滿滿都是愛的家庭的一天。

從早晨起床到夜幕降臨,真實地記錄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私的愛和付出,讓我們很是感動,特別是我的攝影師同事,因為她也有一個差不多大的兒子,深有體會。

這是一份我們送給Elaine的小小紀念,紀念這份無私的愛。為人子女者應心懷感恩,請對家中的長輩再多一些耐心和體諒,他們的付出,我們真的無以回報。

以下是我們拍攝一天後,截取的外公外婆帶孩子的日常照片,配上媽媽親自寫的文字,希望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下文內容和照片已經獲得孩子媽媽以及 one day studio 攝影工作室 敏elena、芋頭小貓的授權
-----------------------------------------------------------------------------------------------------------------------------------
這是一個名叫Grace的20個月的小女孩的一天

7:00AM,起床,她帶她上樓採摘蔬菜。

7:35AM,早餐時間,她都會在樓下拿著Grace最心愛的豬豬包念叨:慢慢走,小心點。

8:00AM,Grace要吃椰子,他買了椰子回來給Grace打開。她在背後洗著車厘子和整理媽咪包,喃喃道:太辛苦了,噶小的伢兒上課要上到12點多才能吃上中飯,罪古啊。

8:15AM,Grace說:熊熊,一頭獅子。One Two Three Four 。Grace說:熊熊,喂小小。

8:35AM,Grace跑下樓:熊熊,洗。於是他笑著接過換下來的睡衣,洗了起來。

9:00AM,Grace在9個月的時候,他教會她說拜拜,於是每次出門,她都要和大家說拜拜。是KISS GOODBYE。

12:45AM,Grace的午飯有個大鴨腿。她給她準備的鴨子,燉了一上午。

13:40PM,Grace終於午睡了。從6點起來忙碌的她,在沙發上看看微信,和朋友們聊聊天,累得睡著了。

15:45PM,Grace醒了。她抱著她:想穿什麼自己挑。

15:50PM,Grace最愛畫畫。她牽著她下樓,在車上畫畫。

16:42PM,Grace去了家附近的公園,玩了水,爬了樓梯。她說:水裡有魚,但要小心,有大人在才能玩,要麼就學會游泳。這樣吧,明天帶你去游泳。

18:45PM,Grace爬到桌子上抓菜吃,立馬被發現了。她從沙發上站起來跑過去,拿起竹條:沒樣子,小伢兒怎麼能大人不到就先吃東西。Grace順勢倒在熊熊懷裡假裝哭。

19:05PM,Grace說:走走走。於是,她匆匆吃好飯,帶她出去逛逛吹吹風。然後拎著一盒酸奶回家。她說:熊熊,乾杯。

20:55PM,Grace累了,洗完澡,吃完奶,聽完故事。終於,結束了。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不會無緣無故的知道什麼是辣椒、茄子、番茄。為了給她吃上放心蔬菜,他一袋一袋的扛泥土,每天早晚爬上爬下的澆水。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每次醒來玩一會就能吃上早飯是有原因的。為了這個豬豬包,她6點多起來:因為早點起來燒,涼一涼就能吃呀。

這一天,我才知道。媽咪包每次都能在課間休息的時候里找到好吃的是有原因的。多拿一些,和小朋友可以一起吃呀。女孩子不能小氣的。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不是天生就會數數,也不是天生對小動物友好的。 要一遍遍的教,一點點的感染。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會給爸爸洗衣服,像模像樣的樣子原來是有人教的。 穿白色衣服也不怕,是因為一旦髒了就第一時間洗了呀。

這一天,我才知道。原來拜拜,這句簡單的英文也是學了很久很久的。 拜拜,拜拜,說無數次的拜拜。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會說DUCK是因為每次吃鴨子的時候,都要教一次。恩。對。DUCK。好吃。

這一天,我才知道。為什麼每次收到簡訊是在下午的2點鐘,因為她終於空下來了。 而她朋友圈裡全部是:漂亮的Grace。乖巧給爸爸洗衣服的Grace。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很有主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會很好的表達,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尊重她的喜好。

這一天,我才知道。老師經常表揚她畫畫的時候很專註,是因為經常可以隨心所欲的畫畫:不就是弄髒了么,洗洗就好了。

這一天,我才知道。Grace知道水,知道魚,知道游泳,是因為生活經常能做這些事。 小伢兒要多看看,多學學。

這一天,我才知道。規規矩矩的等吃飯的Grace不是天生就那麼的聽話,是背後嚴格的家教。桌子上的禮貌要從小培養,不然會被人看不起。

這一天,我才知道。原來乾杯是每天和熊熊干出來的。 恩,杯子要低一些,因為是小孩子。

這一天,我才知道。那一聲奶聲奶氣的:晚安。是因為她的發音很像「我愛你愛你」(Wo Ai Ni Ai Ni)。

-------------------------------------------------------------------------------

她和他55歲。我是他們的女兒。Grace是我的女兒。

我和每個同齡人一樣,恥笑過他們扎的衝天羊角辮那麼有鄉土氣息,嘲笑過熊熊非常不標準的:One Two Three Four 的發音。

我會和他們吼叫:每天下班回來很累了,能不能讓我休息下。也會因為Grace不小心磕到了而對他們大動肝火,心裡想:要不是我自己忙,我一定帶的比你們好。

我會和他們說:懂不懂,懂不懂,現代科學,不要給她吃鹽!心底里鄙視一下:沒文化,真可怕。

可是輪到我自己了呢。

朋友們給我看了一張照片,是家裡樓梯上的一個裝飾。幾條圍巾綁起來的照片。這沒什麼奇怪的吧。也就是個裝飾。別說,還挺美。

直到今天,朋友給我發了一條簡訊:這些圍巾,你爸綁了一個多小時,去年綁的。因為怕Grace練習走路,從縫隙上掉下去,蹲在那裡綁的。

我知道,心裡的我又會說:可以買專門的縫隙架啊。幹嗎要用圍巾。但這次,我真心說不出來。

這一個小小的地方,在很久之前,他們都考慮到了。而身為Grace媽媽的我,真正切切為她做過什麼。

她和他55歲了。因為想讓他們的女兒輕鬆一些,再輕鬆一些,接下了照顧Grace的艱巨任務。

我是Elaine,Grace的媽媽。但是,他們所做的。讓我覺得,我只是一個姐姐。Grace的姐姐。

在他們55歲的時候,他們有了一個小女兒。


在讀幼兒園前有幾種選擇:
1、自己帶孩子
2、請親戚照顧孩子和自己住一起
3、請父母照顧孩子和自己住一起
4、把孩子丟回老家
1取決於你的實際情況,4要盡量避免,2、3都意味著妥協、付出和犧牲。經濟負擔不大的情況下建議選2。

如果幼兒園前能解決,幼兒園期間會更從容。

我是2,每天中午回家,每天晚上儘早回家,哄睡陪睡全部自己來。周末基本上全部陪小孩。這是我能做到的極限。每月人工、的士開支就要月收入的一半。未來要是讀附近的私立幼兒園,全部收入都不夠小孩用啊...

但沒事,值得!何況未來我收入還會漲啊。我很慶幸自己能找到合適的幫手,可以兼顧工作,還能陪伴小朋友長大。


我呢是打算搬去父母附近,早上把寶寶送到父母那兒晚上接回來,當然我爸媽也很願意幫我帶寶寶~~把孩子扔到父母那兒我是做不到的,因為我一表弟從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脾氣不好也不太會教育孩子(在我看來哈),所以小表弟成績不好,脾氣不好還不太愛說話。我覺得孩子毀了,讓我全職帶寶寶,說實話有一點點不甘心,因為畢竟工作了幾年,辭職還是捨不得的


跟公婆同住,白天上班,晚上自己帶孩子。
婆婆寵孩子,每天中午抱著孩子睡,放下來就哭,她就一直抱著睡幾個小時,兩個人經常熱一身的汗。

我給孩子買了餅乾放在桌子上就去上班了,主要是怕孩子偶爾嘴饞,給她吃一點。回來的時候公婆拿著僅剩一半的餅乾來責怪我,都怪你買了餅,搞的她吃了這麼多餅乾,都不肯吃飯了。呵呵,明明是他們自己太寵孩子了


不知道題主多大,建議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之後再養孩子,否則什麼設想都是空談。
目前教育成本這麼高,小孩子的童年經歷又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部分,還不能重置,所以拚命掙錢吧,直到可以把時間掙出來。


這個我和老媽討論過了,應該請保姆。
不過常見情況似乎是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白天由父母帶孩子,周末和晚上的時候可以自己帶一下。

我的考慮很簡單:
一是我喜歡小孩子,樂於跟他們相處,給父母帶豈不少了一份樂趣?
二是我覺得叫給父母帶其實在逃避責任。
所以我斷然不可能完全把帶孩子的事交給父母。

至於說自己上班時間是給保姆帶還是自己帶:
父母帶,首先要看他們願不願意。
另外父母一起住,會引起摩擦也是一個方面。父母嘛,從立場上來說就是要教導人,被他們教導那麼多年了,先不說自己,可能連孩子也要被他們教導,太可憐了。
另外,有人說養育之恩還不完,那憑什麼再給父母帶孩子的負擔?不人道啊~

順便說下,以上都是紙上談兵。誰先來給我做女朋友啊,掀桌!


現在的家長因為工作很忙,大多沒有時間帶孩子。我的小甜蝦三歲前都是我自己帶,之後是母親幫忙帶。

其實,無論是自己帶孩子,或是交給父母帶都存在一定的誤區。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總結,大家參考下。

一、孩子3歲以前誰帶比較好?

孩子3歲前父母自己帶是最好的選擇。

孩子3歲前正是自我意識、個性發展和認知世界的快速階段,也是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年輕父母比較容易接受新的養育觀念和方法,對寶寶的性格培養和智力開發都會有很好的正面影響。

二、父母自己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


1、不要高估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教育過程需要經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四個階段,而家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若父母過分強調自己的力量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最終只是害了孩子。


我同事的老婆是中學的班主任,因為自己是教師身份的原因,在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全是她一個人說了算。有一次我們兩家約著一起去早教中心看看,她的孩子3歲多,她想報蒙氏數學課,但是別人早教中心的老師給孩子做測評,發現孩子的專註力不夠,擔心上蒙氏數學課會無法吸收到知識,老師建議她先做一些專註力方面的訓練,等孩子專註力夠了再上知識性的課程。不過這個媽媽非常頑固,還跟早教中心的老師說自己就是當老師的,不需要別人給意見。當然是不歡而散咯,後來她還是給自己的孩子在別的地方報了蒙氏數學課,後來我問我那個同事小孩學得怎麼樣,我同事直搖頭,說孩子滿教室跑,沒有一節課是能從頭跟到尾的,進步也很小。


2、不要強加自己的夢想在孩子身上。

孩子不是家長夢想的複製品,他們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引導」,引導孩子尋找自己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性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


3、不要過分寵溺和包辦,父母變保姆。

溺愛、包辦太多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主動性。有些男孩由於整天圍著媽媽轉,缺少男孩應該有的陽剛氣概,這些對孩子今後的性格、心理都有影響。


4、努力學習育兒經驗的同時也不要跟社會脫節了。

年輕父母缺少育兒經驗,因為要善於學習,增加自己的育兒知識和能力。但是也不要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忽視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父母如果跟社會脫軌,會導致家庭的不和諧,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三、老人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

1、年輕父母與老人在教育觀點上要達成一致。

教育觀點的不同不僅容易造成家庭矛盾,而且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建議在家庭教育中確立第一責任人(多數情況下為母親),有利於全家的教育觀點統一。最好是老人負責白天帶孩子,父母晚上回家負責孩子的教育。

我家小甜蝦在吃飯這事上還算是很聽話的,但是前段時間生了場病,之後就開始不愛吃飯了。生病期間,小甜蝦的胃口不好,不想吃飯,爺爺奶奶就說不吃不行,一定要多吃點,還要都吃完,要不然身體好不了。我們兩口子就不贊成,看到孩子那麼不想吃,又難受的樣子,我們就覺得不想吃就少吃點,餓了自然就會吃的,逼著吃搞得本來就身體不舒服的孩子又心情不好。為這事在桌上沒少扯。病好了後發現小孩吃飯時沒以前那麼乖了,吃飯也不是很開心。後來跟他聊天才知道,他說我們跟爺爺奶奶吃飯時總是說來說去,他都不知道聽誰的,他又不想讓我們失望,所以他很討厭吃飯。之後我們兩口子私下跟爺爺奶奶談了,以後在教育觀點上要一致,就算不一致也不能當著孩子面爭。小孩現在又開始慢慢回到愛吃飯的正規了。


2、年輕父母要尊重並理解老人。

如果老人願意帶小孩,我們應該感恩。年輕人要嘗試去理解老人,當遇到矛盾時多溝通,不帶情緒。在孩子養育問題上可以爭論,但是不要爭吵。爭吵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


3、尊重老人的智慧,帶著老人學習。

年輕父母要正視老人的傳統智慧和經驗,不要盲目的推翻。同時也可以通過聊天或者打比喻的形式把先進的育兒觀念傳遞給老人,跟老人共同探討。


很多時候不是老人不教孩子,而是我們沒有告訴老人應該怎麼教。我一個朋友是兩個寶寶的媽媽,她跟她老公都是忙的要死的人,兩個寶寶就是外公外婆帶的。孩子不僅性格好、習慣好,而且會的東西也多。我向她取經,她說遇到她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她會用「別人的孩子」來舉例這樣的做會帶來的惡劣後果,老人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外孫好,所以這樣「嚇嚇」之後他們馬上也會改掉自己不好的做法。然後她說她會給孩子選擇玩具和書,然後告訴老人這玩具和書可以怎樣跟孩子互動,所以她和她老公上班去之後,老人會按照她們說的跟孩子一起學習、遊戲。我真的覺得老人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也肯定是願意孩子好的,只是他們缺乏現代的方法,但是我們可以教啊。


4、姥姥和奶奶不要同時帶孩子。

能不同時帶孩子,就不同時帶。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負責孩子餵養,姥姥負責家裡的家務等。


5、老人帶孩子最容易犯的9個問題。

1)迷信 2)強迫孩子吃飯 3)給孩子穿很多 4)限制孩子探索5)毫無限制的給孩子吃零食 6)「代替」孩子做事 7)缺乏活力 8)欺騙孩子 9)孩子摔倒追究桌子的責任


以上可能會出現的這九個問題,需要我們與父母多溝通,避免問題的發生。

四、保姆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

1、弄清楚保姆的背景和人品。

務必通過正規途徑選擇保姆,或者選擇知根知底的熟人。最好是有家裡人跟保姆一起帶孩子。如果做不到家裡人跟保姆一起帶,在前期最好家裡人先觀察一段時間,建立起信任後再讓保姆單獨帶孩子。


2、選擇有一定文化水平,會說普通話的保姆。

孩子在3歲以前語言發展、認知發展非常迅速,保姆跟孩子待的時間很長,如果保姆不會說普通話,或者不善於表達,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如果保姆文化水平太低甚至是文盲,對孩子早期智力開發很不利。


3、帶著保姆學習,教她一些好方法。

父母要將一些育兒理念和知識傳遞給保姆,並且交給她方便可實施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每天要詢問孩子的情況,發現問題時及時做溝通。

五、託管班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

1、孩子3前不要全托。

孩子在3歲前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比較弱,不適應全天離開家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安全感的建立都不利。如果有需要,可以在2-3歲期間選擇半日託管,讓孩子接觸集體生活,為之後入園做準備。


2、專業、安全、便捷,一樣都不能少。

選擇託管班一定要考察是否正規,了解老師的專業性和園所的教育理念,同時環境安全很重要,同時不要離家太遠。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較高頻的帶孩子的方式,個人建議孩子盡量要自己帶。但如果真的沒有時間,交給別人帶孩子,一定要避免一些誤區。

小甜蝦媽媽微信:xtxmama。歡迎添加微信與媽媽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我這個地方有點奇怪,大家生活都並不差,可是年輕人大多在外面打工,這樣別人才覺得你比較出息。於是孩子大多都是交給爺爺奶奶帶。那種孩子一滿月就交給老人,自己出去打工的很多,而老人家尤其是奶奶帶孩子都快要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所以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困惑也挺難受的。沒有孩子之前我一直都想著自己帶孩子的,我覺得帶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老人給帶是幫忙但不是義務。我很看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一輩子的,可能我切身體會深有感觸。我和父母關係並不十分親密,小時候村裡上學太遠只好寄宿在親戚家,後來一家人在一起的父母又很忙,我又在學校住宿在家時間很少,和父母感情上交流很少,在父母面前從來都沒撒過嬌。從小到大感覺都是自己一個人長大,特別孤單而且容易沒安全感。因為這樣的經歷我特別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好的父母,能陪伴他,替他遮風擋雨,朋友一樣與他傾心交流,不管工作再重,也不能以此為借口忽略了他。所以有了孩子後我就一直母乳餵養,想帶他到一歲半再去工作。和公婆住在一起,老公剛到外地工作,公婆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很辛苦。婆婆一直想退休在家帶孫兒,所以常和我談孩子一斷母乳就出去工作(計劃孩子哺乳到九個月),說我們倆什麼都不用管,只管好好工作就行了。說實在,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心裡其實挺難受的。我很想多陪陪孩子,不想錯過她成長這麼重要的階段。婆婆就說誰誰家孩子剛滿月就出去工作,留給家裡帶。我心裡很困惑,難道自己帶孩子不好嗎,現在父母願意親手帶孩子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嗎?但心裡也很慚愧,自己沒工作像在家啃老似的。我其實並不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帶,婆婆是很開明的人,帶孩子也帶得很好。只是我不想她還不到一歲就要跟我分開。如果我在當地工作,就要和老公長期兩地分居,如果和老公一起,又要和孩子分開。但就算是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倆人也需要一段時間安穩下來,還要考慮租房買房。當然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我覺得爸媽把孫子的教育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可孩子是應該我們自己來教育的。孩子需要父母,不是爺爺奶奶照顧長大就行的,唉,感覺在跟爸媽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似的。


四歲之前,我都在鄉下和姥姥姥爺住在一起。
那時候姥姥姥爺待我很好,疼愛我教育我。我就跟著姥爺背唐詩,跟著姥姥下灶台。傻乎乎的在村子裡上樹下河抓小雞,騎著棍滿村子瞎跑。我過得很快樂,我從來不覺得人為什麼要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是什麼,我都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我爸媽來看我(也許之前來看過我,但是我已經不記得了),那時候我不認識他們,隨我舅舅家的弟弟叫他倆姑姑姑父。
「姑姑姑父」把我接回城市上學,我開始了痛苦的幾年甚至更久。

我想家,直到現在二十多歲了我仍然覺得姥姥姥爺家才是我家。
五歲的時候有親戚在深圳打工,送了我家一副很漂亮的大扇子(裝飾物)。夜裡我思考了很久,我不想在那個家裡待,我想獨立想長大。我把姐姐搖醒堅定地對她說:「我也要去深圳打工」。這個事情被爸爸媽媽當笑話講了十幾年。
我一直對父母的愛持懷疑態度,雖然在理性上我清楚得知道他們很愛我,但是就是會從生活的各個細節裡面發現他們不愛我更愛我姐姐的「證據」。這是不由自主的。

所有這一切,還建立在我爸媽後來對我非常好非常好的基礎上。
我問我爸媽,後來為什麼把我接到城市來。他們的回答是我懂事了。他們一直以為小時候我不懂事。
可是沒有記憶,不代表沒有影響。那幾年,足可以影響一輩子。

父母不自己帶,欠下的債會深深得烙印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我發誓,以後有了孩子,無論再苦再難,也要陪他一起成長。
不要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為理由放棄對孩子的撫養,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什麼錦衣玉食,只有擁抱和陪伴。


自己不帶的話…都算欠賬,遲早要還回來。


轉自微博,現在應該知道誰來帶吧?


本來是搜學步推車和學步帶的選擇的,結果撞入這個問題,我作為全職媽媽獨自一人在家帶孩子,應該是有發言權的。【有條件還是自己帶孩子吧,並不是虛度光陰逃避工作,帶孩子真得比上班累多叻,而且是一年365天「日夜」無休。】
我是我媽媽獨立帶大的,當然以前單位里有託兒所幫忙帶娃的,所以我媽媽還要上班。而我的老公是他爺爺奶奶帶大的,親密到什麼程度?我老公說從他記事起他就是睡在爺爺奶奶中間的,記憶里最好吃的早餐是奶奶做的炸豬排。我婆婆和我聊天的時候和我說過兩件事,我覺得她作為母親很悲哀(當然我沒有傳話給我老公聽)。一是她問我為什麼我的六個月的寶寶睡覺醒來會哭而不是叫人,她說我老公小時候睡醒了就會說「我睡醒了」;二是她說我老公喜歡吃她做的蛋炒飯做早餐(我老公說他對她媽媽的記憶就是那一碗泡麵和火腿,以及他早上絕對不要吃油膩的蛋炒飯)。
我媽媽陪伴我成長,我覺得我媽媽從某種程度上亦師亦友,雖然我遠嫁到離家800km的城市,但是我和我媽媽天天聯繫聊天視頻;而我的老公,雖然我們和他爸媽住在一個城市相距不過20km,但是他一年主動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去超市也可以成為他周末不回去的借口,對此事我也碰壁挺多懶得再勸,因為我意識到,有些父母子女的關係和我的家庭並不一樣。
本來我的寶寶我老公的媽媽是想來帶的,陰差陽錯最終是我辭職在家獨自帶娃。我老公對此很滿意,他一直認為孩子還是要自己帶好,事實上他也對孩子很上心,不上班的時候陪玩帶他遛彎。我現在也覺得很幸福,看到寶寶就像看到小天使,再難再累都開心,而老公也在隨著孩子成長,也許應該說是我們一家人都在成長,這種成長讓我們更緊密更幸福。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父母願意替你帶孩子,很多人先入為主覺得父母就應該給你帶孩子,憑什麼啊,誰的孩子誰抱走。
接下來進入正題,其實自己帶還是交給父母帶無非是經濟因素、育兒理念、對孩子的成長負責程度幾種因素之間的平衡。
第一,經濟因素。如果是父母中有一個不上班對家庭經濟影響不大的話,我猜大部分人應該也不會有多少猶豫,肯定會選擇自己來帶孩子。當然現實很殘酷,父母中一人不上班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會有較大影響,特別是有了孩子支出會增加,需要提前做好計劃,算好錢。
第二,育兒理念。如果自己也沒啥育兒理念,也不用在乎自己帶還是父母帶了(當然前提是父母願意帶),反正就是讓孩子吃了睡,睡了玩,玩了吃,哭了哄,哄不好換個方式哄唄。如果自己跟父母育兒理念一致,那也沒啥好糾結的,如果不一致(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倒也罷了),最好還是自己帶,不然會有吵不完的架,扯不完的犢子。。。
第三,對孩子的成長負責程度。這點毋庸置疑,肯定是自己帶孩子對孩子最好。當然首先要取決於前兩點。因為前兩點是眼前的,後面一點短期體現不出來。
我家經過民主協商的選擇是:老婆辭職成為全職媽媽(暫定三年,等孩子上幼兒園了再議,小孩怎麼睡,怎麼吃,怎麼穿,怎麼學基本由她決定,我或父母可以提異議,但是采不採納聽她的),另外我媽住我們家幫忙做家務(主要是做飯,打掃一下衛生,衣服如要手洗的我洗,當然很多時候我媽會搶著洗掉)。從經濟來說,我跟老婆兩人年薪均在10-15萬,有車有房無貸有20萬左右儲蓄。雖然她辭職後家庭收入減少一半,短期應該不會有很大困難,所以果斷選擇辭職在家帶孩子。從育兒理念來說,畢竟改革開放都快40年了,父母確實跟不上時代變化了,還是我們自己來帶比較妥當。最後我們兩個都認為我們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負全部責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會辱罵提倡使用正版產品的人?
如果發現自己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抑制自己?
為什麼有很多人會覺得愛狗人士腦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立場而已,為什麼要用腦殘這樣的辭彙來形容他們?
情商跟會不會處對象有聯繫么?
如何提升說話能力? ?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