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快3歲,要離開父母,送到爺爺奶奶家。小孩能習慣嗎?會造成心理傷害嗎?如何幫助小孩?
女兒快3歲,一直在外婆家,很依賴外婆。外婆身體不好,要送到爺爺奶奶家。路途很遠,語言不通。女兒能習慣嗎?會造成心理傷害嗎?如何幫助女兒?
外婆說廣州話,奶奶說潮州話。
奶奶曾1歲的時候,帶過4個月。-----------
樓主會儘快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但至少還要幾個月。
我一點不擔心語言問題.
擔心的是女兒非常依賴外婆,把外婆當自己母親.這相當於要讓她離開父母.
--------
呼喚答案!如何幫助小孩?
發現很多人都愛批評教育別人.頂得最多的不是好好回答問題.好的一面也是有的:外婆常罵小孩,奶奶不會罵小孩.
------
小孩帶到爺爺奶奶家裡了,有時會吵著要回家.暫時孩子爸爸陪同,接下來主要是語言問題.
1。什麼情況下,要,或者說必須和孩子分開?父母家庭不穩定,經常性的忽略孩子,或者比如母親情緒不穩,時喜時憂,並老拿孩子撒氣。又或者經常性的家暴,孩子長時間被打沒有尊嚴。總之,如果是一個常年沒有愛的家庭,不給孩子尊嚴,不照顧孩子吃喝拉撒正常需求的家庭,非常希望這樣的父母把孩子送到一個相對溫暖的地方。話說這樣的父母你們生孩子做甚!又話說現在要考慮送孩子給老人養的年輕父母,又有哪幾個是這種情況?恐怕很少吧。
2。年齡。1-6歲都是非常關鍵的。其中1-3歲是非常關鍵的階段,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以後獨立成人,立足社會的最基本感覺的階段。3-6歲又是孩子性格智力發育,理解父母關係(比如孩子和其他有爸媽的比)甚至理解男女角色,情商,智商,等等等等的關鍵階段。父母在孩子的養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左右。
3。如果把孩子送走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個每個孩子都不同了。最普遍的就是安全感的缺失,自信心不足(多數孩子會把父母的遺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以為自己不夠好),和人交往邊界搞不清楚,就是該對人多好,還是該防人多少之類。膽小,害怕,敏感,自負......這個單子可以一項項列下去很多很多,每個孩子自己躲起來哭的時候都知道~ 或多或少,或這樣或那樣,被遺棄的孩子,心理傷害都會有,不過在這裡列出來這個單子沒有大多意義,因為每個個例不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這個跟孩子後來的caregiver就是父母託付那個人,那個環境也非常重要。 做父母的多觀察觀察孩子,盡量找機會彌補。
4。如果非要離開孩子,一定要給孩子找一個好的照顧者,好的環境,就是有愛的環境,會愛孩子的人。不在乎這個新環境多富有,不在乎這個照顧者說什麼方言有多高的教育水平,一定要一個會愛孩子的人。好嗎?另外,一定要跟孩子多聯繫,並且一定一定要多嘮叨自己不得不離開孩子的原因,相信我,再小的孩子,不管他多不願意,有一個理由在,他都會慢慢接受,而且最關鍵的是,孩子不都會把這個事情歸結到自己身上,不會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可能你不會覺得自己是拋棄了孩子,可是在孩子的眼裡,或者事實上,父母選擇了離開,孩子被拋棄(abandoned)的事實就已經發生了。
5。提問者的情況,其實父母已經abandon孩子一次了,現在孩子很可能已經和外婆很親了,又要被迫離開,又要被abandon一次了。我真為這個孩子可憐,這也是我不停在這兒敲字的原因吧。
6。父母把孩子送人後,一定要仔細想想,以後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對自己和孩子關係的期望。如果你們之間發生了問題,你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孩子,往往在青春期,又由於各種原因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比如念書,比如老人去世,比如父母突然又覺得要和孩子在一起了...而且青春期又是最容易出現摩擦矛盾的時候。為人父母,為孩子計劃一下未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想問題行不行,不要總是臨時出現了問題又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又去問怎麼辦怎麼辦。
7。愛孩子,然後再愛生活。
8. 兩歲時父母離開三年,和十歲時父母離開三年,是完全不一樣的。
六歲前父母如何去愛孩子,以及為何,以及安全感,親子關係重要性等等,請參考兩篇舊文《寫給家長,如何愛孩子》,分別寫的是1-3歲和3-6歲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a8133d0100b9k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a8133d0100b9kb.html
第一篇里,介紹了幾種典型的親子依戀關係,Secure(安全型),Avoidant(迴避型),Ambivalent(矛盾型),和Disorganized/Disoriented(混亂型),並且對每一種都有介紹說明。你們可以試試看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就知道問題有多嚴重了。這些從小生成在孩子潛意識裡的東西是不可小視的,潛意識決定了我們一生中很多重要的選擇,將會影響孩子以後和這個社會,和親近的人的關係。 當然,說1-3,3-6,絕對不是說3歲就是一個明確的年齡分界,適合每個人每種情況的,只是一個大概的階段劃分。3歲前盡量去愛孩子,3歲後可以開始關於規則、道理等的『教育』。不要太早就開始『教』,先『養』孩子,等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你的『教育』才會有用,才不會適得其反。
我們都不是生來就懂得人生,懂得人的發展成長,也並不是生了孩子就知道該如何養育,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對嗎?我們生下來連路都不會走話都不會說呢。所以我們不能迴避問題,對嗎? 還有,長時間不和孩子在一起,比如我妹,已經找不到做媽媽的感覺了,這樣不多學習多思考多做準備,等到有機會和孩子一起了,能一下子進入父母的角色嗎?能一下子找到感覺,找到和孩子最好的交流方式契合點?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
最後說一句,對於樓主的提問,這個必須離開外婆的關鍵點,也是父母修正彌補以前的一個機會,把孩子帶在身邊吧。什麼都比不上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選擇了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注意先彌補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要一上來就是各種說教。不要一上來就覺得自己做父母的,當然是對的,比孩子懂得多,千萬不要抱怨孩子和你們不親,不聽話,有很多壞習慣。一切以愛為主,你們要面對的是彌補一個孩子的感情裂隙,先把孩子小時候缺的愛給她,讓孩子重新愛上你們,那時候她就會聽你們的。那時候你就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學期選了一門課,就是討論育兒歷史問題的。懶得翻書,憑記憶說兩句。
其實呢,隔代育兒,從原始社會起就是主流,英國中國美國全這樣,真沒啥不好。毛病出在工業革命,青壯年大規模向城市遷移,生育年齡的新移民在陌生城市缺乏社會資本,育兒開始成為負擔。然後一戰二戰期間勞動力缺乏,要求女性走出家庭,於是大量出現託兒所,但兒童福利問題隨之湧現。然後開始有社會學家關注兒童-父母情感紐帶與未來成長之間的關係,重新呼籲家庭育兒而不是社會育兒。但問題是,西方婦女解放的一代自己當年就不帶孩子,更別提看孫子孫女,所以boomer們的下一代只好自己上陣,反而成為最累最不瀟洒的夾心層。現在中國許多育兒專家照搬的都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的那一套,但問題是歷史背景差遠了去了。結果弄得70後80後女性——中國的boomer一代——為育兒進退失措,又要學習美國好榜樣,又沒有相應的社會資源提供支持幫助。其實想開點,人與環境相互影響,沒有什麼是必然的,關鍵還是在自己。要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No one can be a better parent to your kid than yourself~
好吧,我來說說我家,我是父母帶大的,而我老公是他外公外婆帶大的,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我和我的父母非常親,什麼話都跟他們說,也會發脾氣,人性。反正我怎麼想的就怎麼做,一點不掩藏自己。有時候我們家裡也會吵起來,不過吵吵就好了,還是很親很親
我老公和他的父母就像隔了一層紗。我老公非常非常懂事,孝順,體諒父母。但,就是從來都不會任性,發脾氣,小性子。對待父母就像傳統意義上的長輩,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不會親昵。他總是在為家人著想,為父母著想,為外公外婆著想,就是很少為自己著想,因為他太孝順了,太乖,太懂事了,這是不是早熟呢?
現在,我和老公也兩地分居。孩子我來帶。老公每兩周看一次孩子。他自己得到的父愛不多,沒有親昵的父愛,所以,也不大會親昵自己的孩子,總是告訴我要怎麼教育她,不要太人性種種。我反問,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不任性,他如何釋放自己的想法呢?
我老公總想等孩子大了,送到西南的爺爺奶奶哪裡,讓爺爺奶奶帶帶孩子,想像天倫之樂。這就是情感缺失。他自己沒有怎麼想想多彌補一下孩子的父愛,卻要去滿足爺爺奶奶看孩子的願望,太不愛自己了,太不會當爸爸了。所以,我總是不斷的努力去加強孩子和爸爸之間的父子關係,讓他明白,孩子和父母的親昵才是最好的現狀。
所以,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不是父母帶大的孩子,會非常沒有自我,一味的去討好身邊的所有人以換得大家對自己的愛,這是不是太可憐了呢。
盡量自己帶吧,父母不是名字,是對孩子的感情與責任。對孩子來說,分離等於拋棄,不要一次又一次的讓她經歷被拋棄
還有,大家不是指責你,是覺得你自己對自己的孩子感情都不足,理性得不正常
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首先,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當他看到別人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就會納悶:為什麼別的小孩都有爸爸媽媽,而我的爸媽都哪裡去了呢?是不是他們不要我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其次,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三歲左右的小孩,開始用他們的小腦袋來理解周圍的世界,他們的思考能力變得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複雜。他們不但開始會了解大人所說的話,也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存在。
所以說,當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開始慢慢形成,他們也開始對日常生活有關聯的東西形成恐懼。不只如此,他們還會開始感覺罪惡、丟臉、妒忌、討厭等情緒。三歲小孩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東西,而是強烈的安全感。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會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父母離開孩子,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沒有自信,對事情產生逃避的心態,無法面對事實的真相。
當然,我不是一點也不贊成孩童獨立。不過三歲就開始獨立還為時過早。「玩」是孩童的天性,幼兒園只是一個讓孩子與其它小朋友多接觸的地方,城鄉教育都是一樣的。總之,幼兒教育不宜過早。小孩子喜歡黏著大人,可以多培養下感情。等小孩長大了,那份感情就比較疏遠了,越大與父母的隔閡就越深,想要補可不是那麼容易了。為了小孩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家長們不要做將來使自己後悔的事,請你們不要離開她……有什麼困難能阻止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呢?根據個人成長經驗,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最好的
能自己帶就自己帶,實在不行就讓老人帶著孩子和父母住一起.若還是沒辦法.那肯定會有心理傷害的.畢竟已經三歲了.
看過一部小說,其中的母親由於受到政治迫害,生活極度困窮,但是這個母親意志極其堅定,下定決心就算要飯也要和孩子在一起,結果是孩子長大後回憶過去,一點也不介意艱苦的生活,和母親感情極好,對於窮困的生活,覺得是社會的問題,談起自己的母親充滿了同情、愛意和理解。人格也很健全。
與之對比的是後來90年代另一個富裕人家的孩子,初中畢業就被送到國外,父母都在國內,其結果是親子直接就只剩下金錢關係了,這個孩子在國外濫交、打胎、總是處於一種痛苦的情緒中。其對父母深深的恨意一生也沒有化解。
所以,別以為孩子真的需要多麼多麼好的物質生活,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對於爸爸媽媽的愛,兒童期的孩子處於深深的饑渴中。
語言不是問題。雖然教育界對於學習語言的最佳時間沒有定論,但十歲之前的小孩子語言能力適應能力顯然非常強。
從廣州話到潮州話的切換至少還是在中文範圍內,應該比去上英文小學簡單得多,而且爺爺奶奶又不像幼兒園同學會嘲笑你女兒。
父母不在身邊不會造成什麼明顯傷害,我覺得。我小時候爸媽也經常不在身邊,唯一的後果就是……我長大之後也離他們很遠。
我覺得教育方式比語言更為重要些,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陪孩子,那奶奶教育也是可以的,畢竟老人家們也會有很多優良的生活習慣,不過對於小孩來說期初肯定是很難適應的。不過你是父母,盡自己的所能多打打電話給她吧,還有多跟奶奶溝通,多了解她成長的細節,這樣你和她打電話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話題,讓她覺得你很了解她,彷彿就在身邊一樣。溫暖的愛會讓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地成長。
小孩子同時接觸兩種語言還可以接受,同時3種語言就非常困難了,普通話加廣州話加潮汕話,Oops~
另外,也無須對樓主太過譴責,自己的小孩自己帶是對的,但是你怎麼知道人家是什麼情況?也許樓主為了多拿點工資正在非洲大陸的某個角落忙碌著,難道也要把孩子帶過去?你是做父母的嗎?把孩子丟給老人養不是一個好做法。
無論多難,孩子都要跟著自己。自己8個月大的時候,被父母從農村送到城裡的爺爺家,每天和爺爺、奶奶、姑姑在一起生活,但是晚上總是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哭。
每年姑姑都會帶我回家的,而幾乎每次在離開的時候,都會很不舍,還拿著磚頭,威脅姑姑,不回城裡了。連哭帶吵的剛回到城裡,就和爺爺、奶奶哭著嚷著,要回去,每次都這樣,而且持續很久。
漸漸的一切也都習慣了,性格變的非常內向,學校裡面很少朋友,而且總被同學欺負,所有這些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承擔,慢慢的變的很膽小,很少和周圍人說話,學習也是班裡最差的,老師也總批評我。
(初中後,有一個人改變了我,和家人無關,這個就不說了)
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渴望愛,但是別人卻很難進入他的心理。
和父母的交集,也就是每年回去一次,待在家裡的蘋果園吃蘋果,然後媽媽給我做很好吃的煎餅;初中時,給我買了台電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高三時,離高考100天的時候,和我一起住在學校複習,那會是我最感動的時候,也因為一些事情的看法、價值觀和她吵過架,到現在還非常後悔,其實和父母快樂的記憶並不多。
畢業後,一直在外打拚,時常想念的還是爺爺、奶奶還有姑姑,是他們伴我度過的童年。
有機會還是和孩子在一起吧,在一起才會有故事、有記憶、有感情~
我一歲多就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另外組成一個家庭??一直感覺自己都是一個人,在經濟完全獨立之前,總感覺「寄人籬下」,感覺很不好,而且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自己懂事的時候起,就擔心如果他們哪天不小心掛了,我不是要去做乞丐了嗎?總之,現在智商不錯,但情商基本為0??
過完春節,初六,回Q城,車上遇到一女帶著一個女孩,哭得厲害,是她姐的孩子,6歲。姐姐跟Q城當地人結婚了,有了這個孩子,丈夫結婚後一直混日子,胡搞,從不管家裡和孩子,便離婚了,孩子判給了姐姐,姐姐就回老家L城,但孩子戶口在Q城,Q城發達教育也好,就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上學,春節時姐姐接過來小女孩過年,過完春節正好妹妹要回Q城,順便把小女孩帶過去,因為姐姐要上班,包括今天。媽媽本打算送孩子到車站,可根本請不了假,小女孩就一路從家哭到汽車站,本以為車一開哭一會兒就好了,可車一發動小女孩就哭得更厲害,甚至哭得聲音都發不出來了,喘氣都顯的困難,眾人都沒辦法只好把正在上班的媽媽叫來,媽媽好說歹說沒起作用,無奈只好作罷,由媽媽帶回去。只是媽媽也相當為難,就今天請兩個小時假都很困難,平時根本是沒有周末的,每天工作時間長,親自送到來回Q城怎麼也要兩天,請兩天就連工作恐怕也要丟掉。接回老家也是由於工作沒多少時間照顧孩子,由外婆外公來照看,而且戶口和教育Q城明顯有優勢,母親考慮的是孩子前途重要。孩子哭媽媽也哭,這不是誰想要的。
妹妹和她丈夫兩人一起外出打工,也有個孩子,兩歲,由爺爺奶奶照看,帶到Q城也是沒人照顧的,因此一年就見一兩次孩子。
車上還有個年輕小伙,也有個5月的孩子,獨自一人在Q城打工,感慨地說:下次見老婆孩子要到十月一了。
這就一輛春運車上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也無需站在高處指責。只是希望為人父母三思,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有意義的。而不是 「沒有能力照顧就不要生小孩 害人害己」這樣義憤填膺的話。
我從小和父母、奶奶一塊住,但是父母都不怎麼管我,基本是由奶奶在照顧、教育。我奶奶文化程度很高,人很正直,照顧我也很悉心,在我生命中起的作用幾乎相當於母親了。這導致我和父母感情不是很深厚,比如現在我在外地上大學,每天都只跟奶奶打電話,不和父母打。
所以根據我的經歷,我認為,父母要想以後孩子把你當爹媽,和你親,必須付出愛、時間以及精力陪伴、教育。別以為生了他他就會覺得你有多重要多愛你,他愛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帶大的那個人。我這種和父母、祖母一起住都會因為他們付出的差異產生這種心理,更不要說完全被丟給爺爺奶奶父母不在身邊的小孩了。而且,據我觀察以及和自身情況對比,的確是父母帶孩子這種模式的家庭長大的小孩比較陽光,被老人帶大的比較早熟。
最後一點,一旦小孩和祖父母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把祖父母當做了「心理上」的父母,而祖父母在一天天顯著地衰老,老了以後常有病痛,且會比父母先離開這個世界,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和傷害。
孩子是會適應,只不過代價比較大,主要是心理上的。
以下是現身說法的不愉快歷史:
雖然我沒有孩子,但是我真的很反感這麼小的孩子離開父母這麼長時間。主要由於我小的時候父母長時間的離開過我,現在想來,那種感覺完全可以和親人死亡的失落相比(←看起來誇張,但是這是我的真實感覺)。
大概半歲以後我就是爺爺奶奶帶的,住在距離一小時車程的另一個城市,一歲以後進寄宿幼兒園一直到上小學之前(PS.那個幼兒園條件不太好,包括設施和工作人員)。到現在,21歲了,大多數心理陰影都是那段時間落下的。
那段時間的事我基本上沒啥記憶了,能想起來的少數幾個場景就是幼兒園那個噁心到爆的廁所,還有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抱著衣服想家。有次我媽給我說過,爺爺奶奶帶我的時候,有一次她隔了一個月才去看我,我的反應是一直冷冰冰的看著她,等她快走的時候我用一種特別委屈表情嚎啕大哭,哭的她差點都跪下了。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看護!我不太清楚具體的專業理論是怎麼解釋的,但這絕對是我的親身體會。我對幼兒園的記憶就是害怕+害怕,萬幸的是之後父母對我好到近乎溺愛,我沒有啥大的心理問題,但是這絕對沒法抵消那段經歷造成的影響。
題主面臨的情況應該沒我這麼誇張,但是說真心話,至少在上小學以前,別離開孩子超過一禮拜。你幹嘛要生下他?
會有害怕的心理,作為一個從小不跟爹媽的孩子,實話覺得跟爹媽距離遠,跟老人家久了會都死亡很敏感,至少我是這樣的,怕失去。如果你可以帶在身邊最好,一起走過的難關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至少不會脆弱。
問題很辛酸,骨肉分離的感覺還用問別人! 父母的心理不受傷害?
推薦閱讀:
※如何樹立高四自信心?
※基於個人成長的動機,做長程的動力學諮詢,需要多久,需要怎麼樣的頻率?為什麼我的諮詢師不想繼續給我做?
※怎樣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在懷孕與生育前後,經常與丈夫吵架應該怎麼辦?
※請問我的精神狀況是不是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