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

孩子漸漸長大了,需求會越來越多,在家長看來無理的在他們而言往往又有理,不想縱容他,而又不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拒絕,希望得到一些點子或啟發。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20150222更新見答案最後。
---------
謝邀!從孩子大概一歲左右甚至更早開始,孩子有了自由行動的意志,我們的育兒生活「吃喝拉撒睡玩」又增加了一項,就是對孩子說「不」。

很正常呀,任何兩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在一起相處,遇到事情不都得有商有量么,說「不」是人們溝通的重要工具之一。

現在家長都知道,過度縱容溺愛不行,過度懲罰限制也不妥,然後就很容易焦慮,生怕自己沒能做到不偏不倚,是個失敗的家長。

其實,這事情沒那麼難。只要你不是在某個極端,或是只會在兩個極端跳來跳去,所謂極端就是完全沒有商量的交涉過程,直接要麼完全專制,要麼完全投降,只要不是這樣,問題就沒那麼嚴重。

我們大部分的正常人,在人際交往的關係中,是很少處於完全被控制或完全主導的極端不平衡的關係中的。和孩子的關係也一樣,極端的關係也不多見。

今天你有點縱容了,明天又有點強權了,這都沒關係,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傷害,也不會導致教育的失敗。

所謂平衡,舉個例子正面管教中說的「和善而堅定」,主要有四點:和善包括1)尊重孩子的感受;2)尊重孩子的潛力;堅定包括3)尊重家長的感受;4)尊重客觀的環境。

所謂平衡不是指你每次都要找到一個絕對的平衡點,而是指在育兒這件長期的事情上,總體來說你的處理兼顧了這幾個方面,沒有特別偏向於什麼。

同樣,很多其他的事情上也是,不是什麼不太好的行為做了一次就深深傷害了孩子,就再也不可挽回,不是這樣的。那些育兒書上寫得太絕對,是為了改變你的思維想法,給你震撼的感覺,但現實生活中不是這麼回事。

家長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角色,之前做得不好的地方沒關係,孩子長大之前任何時候改變都來得及。

扯回來,怎麼跟孩子說「不」,說出你的意見和感受就好了,很簡單。

和孩子有商有量這事,如果越早開始,大一點會相對更容易(對同一個孩子來說,不同孩子性格不同不一定)。

我們家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跟他說不,兩歲就聽道理了。很多人跟我抱怨「跟孩子講不了道理」,尤其是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更難,可我實際用起來覺得講道理很管用呀。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你是不是帶著情緒。

心平氣和的才是在講道理,否則,你講得內容再有理,孩子也理解成了指責,溝通的渠道也就失效了。

這一點路易阿婆應該深有體會。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騰得沒轍,路易做壞事,阿婆總是難免帶著情緒跟他說教,結果是非但沒用,路易知道她會生氣,還能引起她的關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為。一次路易故意把枕頭扔進馬桶里,阿婆大受刺激氣得不行,她明白自己的管教引來的只有路易的故意報復行為,竟然動心去參加正面管教家長課堂了,有時候真是不得不學習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第二,你講的是不是真有道理。

得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以及肯定給他人造成較大幹擾的情況,你才能講得理直氣壯。如果只是你的個人偏好,那孩子很可能不服氣,憑什麼按你說的來。

這一條就能刷掉大部分情況,很多時候我們沒那麼有道理,當然也就跟孩子講不通道理。碰到想阻止說教一番的場景,先冷靜想想,我的要求及論證站得住腳么?這是孩子正常的適齡行為么?

比如孩子非要開冰箱,是不是也可以順便教孩子如何使用冰箱,信任他們有能力把冰箱用好。如果只是你個人的特定需求,那拜託放低點姿態,請求孩子幫個忙行個方便,當然要讓孩子看到你確實不方便了。

舉個真有道理的例子吧。如果我們生病了不能陪路易玩,站在他的安全形度解釋「有病毒會傳染給他」是很有用的,他有過被傳染生病的經歷,就很懂得保護自己。他也知道不能去我們隔離的房間,多次站在房門口發獃卻不會去打擾,偶爾我們出來喝個水什麼的,路易遠遠看見就沖著我們笑,表達親密和關注,但很注意保持安全距離,如果我們靠近一點,他還會往後退。

第三,你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

你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覺得有理,也會以同樣的標準反過來要求你的,他們簡單的世界裡規則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他們發現規則建立者都不履行,那這規則就失效了,講的道理自然也就「無效」了。

很多不良行為的場景,示範比講道理更直接更有效。講道理相對比較抽象,往往是對一個具體場景的抽象描述,上升到道理的高度,其實不便於孩子理解和模仿。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會說謝謝,或者學會道歉。與其每次要求孩子說出「謝謝」或「對不起」這幾個發音,不如以孩子的視角替他們說出來,示範給他們看。平時遇到你該給孩子道謝或道歉的場合,你也以身作則。至於孩子什麼時候悉得模仿,就交給孩子自己作主吧,他們才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

第四,你有沒有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規則的空間環境,以及給孩子時間去自己努力改進。

別一方面講道理,一方面又不改變環境引誘孩子,人性禁不起考驗呀。費死勁講道理,不如乾脆讓孩子沒有「做壞事」的機會。比如不想讓孩子玩手機pad,就別拿出來,當然自己也別玩。

而且,孩子的改變也需要時間,讓你改點啥你也做不到立竿見影是吧。最近路易又找到藏起來很久的iPad,開始玩以前玩的修車遊戲(他都忘記怎麼玩的了),我們沒有立馬奪走不讓玩,但每次都勸他「玩一會就不能玩了眼睛會壞的」,時間差不多就引導他去玩別的。

後來有一天他突然就「聽」道理了,拿起iPad玩的時候就自言自語「玩一會就不能玩了眼睛會壞的」,很自覺說到做到(當然不是每次,反覆是難免的,例外也是難免的)。這說明規則已經內化到孩子身上,管教的最終目標正是培養孩子內在的自我控制力,而不是依賴於外在的威懾。

最後,別跟孩子死磕較勁,講不通的話試試變通的辦法。

比如下面要講的場景,純理性不行,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兼顧一下。即使講道理本身,也要考慮到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用適合的語言和方式,這時候就看你對孩子的觀察和理解程度啦。親子關係越好,你們互相越理解對方,孩子對你越信任,管教也越容易。

實在講不通就算了,這次哄哄過去,以後找機會再講。家長的心態也要平和,幾次講不通不代表講道理沒用,別就放棄了,而能講通一些重要的方面,才應該感謝講道理解決了大問題呢。

貼一個生活中具體的場景吧。

這天臨睡前熄燈了,路易突然要求:「寶寶要吃香蕉!寶寶要吃香蕉!」 令人為難的不僅是路易已經刷牙洗漱完,還有家裡最後一根香蕉已經吃完了,賣香蕉的店估計都關門了吧。

爸爸無奈地解釋:「路易想吃香蕉,可是家裡香蕉吃完了,明天爸爸給你買了吃,好不好?」

「不好!要吃香蕉~」 路易有點急了,越沒有越要吃,還就跟香蕉較上勁了。

這可怎麼辦呢?

路易媽媽突然想到一本育兒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用漫畫的形式講怎麼跟孩子溝通的,裡面有一個類似的場景。有個小孩也是要求要吃什麼東西,家裡沒有了,他媽媽跟他解釋他就是不接受,無理取鬧就要吃。

你實在地說吃完了要去買,買了才有的吃,這樣說沒錯,可這是很理性的解釋,沒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不買賬也正常。

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那個媽媽說:「我真想給你變一個出來!」 這樣說給孩子的感覺是,你的要求是可理解的,我接納你的要求,然後用孩子式的幽默來化解,孩子一般很吃這一套。

路易媽媽決定一試,不過需要變通一下,書里的方法可能適合更大一點的孩子。

首先,路易還不懂什麼是變魔法,他只會藏貓貓,把東西藏起來再變出來。這可是貨真價實要變出東西來的,萬一他發現沒變出來很可能跟你急。

其次,路易還不懂虛擬語氣,不明白「我真想」意思是辦不到。說不定他要求你說到做到,那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那怎麼變通呢?

這還得從小路易身上找答案。

有一段時間了,路易表現出一種抽象的模擬行為能力。比如看見繪本上的好吃的,路易會假裝張開嘴「嗷嗚」一大口,然後發出吃得很香的咀嚼聲,還用語言表達:「寶寶吃到了三個又大又紅的蘋果。」 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這裡還有個有意思的小插曲,最開始他展現出這種能力時,分不清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看見「餅餅」嗷嗚一口,看見「屋頂」也嗷嗚一口,吃得還挺帶勁。

這說明他那時剛明白「裝假吃」的概念,具備了在想像中完成熟悉動作的抽象能力,他樂此不疲地反覆練習著,都沒顧上把其他生活常識(比如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加進來。

很快,路易自動整合了其他生活經驗,不再亂「啃」不能吃的東西。再後來,不用看見圖片他也可以想像出來,模擬完成熟悉的動作,而這恰好能被我們所用。

路易媽媽沒有親自出馬,而是偷偷跟爸爸交待:「你假裝給他剝香蕉喂他吃。」

路易爸爸心領神會,開始了精彩的演出。他假裝手裡拿著個香蕉,開始像模像樣剝起皮來:「路易,來,爸爸給你剝香蕉皮。」

借著空氣凈化器的一點微弱燈光,路易好奇地看著爸爸手裡的動作。他明白,床上是沒有香蕉的,爸爸也沒有出去拿,爸爸顯然拿不出真正的香蕉來。

而如果我們說給他變一個出來,或者一本正經強調「你看這有個香蕉」,一來他可能真跟你較真,二來他可能發現沒有香蕉你在騙他。

爸爸直接繞過「有沒有香蕉」這個可能引起糾紛的點,上來就演示「剝香蕉皮」的動作,路易又具備常識知道沒有香蕉,這樣就引導他向著爸爸在跟他玩遊戲的方向去理解。

果然,路易把這當成了遊戲,配合著伸長了脖子。爸爸說:「剝好了,吃吧。」 路易對著空氣里大致「香蕉」的位置咬一大口,很香地嚼起來。在想像中,「香蕉」可以一次吃好大一口,兩三秒即能下肚,吃得又快又好,比現實中更有成就感滿足感得多。

就這樣,路易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也成功化解沒有香蕉的困境,還玩起了趣味的親子遊戲。

PS:以上回答中一部分是我博客中的原創內容2014-12-05 講道理為什麼不管用。

我的育兒實況直播的文章,微信訂閱號「蒙台梭利家庭育兒實踐」或者「mtsljt」,博客路易一世的成長觀察)

目前育兒書絕大多數重理念輕實踐,實踐也主要針對3歲以上孩子的觀察和互動,且案例大多是事後根據記憶整理,省略了對場景的詳細描述,過於抽象讀者難以借鑒。然而,0-3歲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階段,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場所,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無法按時間的連續性串起來,無法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這些背景對如何處理育兒中的問題其實非常關鍵。本博客採用育兒實況直播的方式,觀察路易寶寶的適齡行為和成長,講述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基於環境和孩子個體特點量體裁衣式的應對方式。

---
20150222更新:感謝大家的關注,補充幾點意見如下:

1.關於文中提到的玩ipad怎麼跟孩子講道理的問題,必須要聲明一點:這世上有遠比pad更有意義的事情供孩子來探索,從這個角度看,玩ipad是耽誤時間。但是,現實的情況是真的很難避免孩子不接觸到ipad、智能手機,即使你家沒有別人家也有。

關於寶寶看電視玩PAD手機傷眼睛的問題,我的個人觀點如下:


對於小寶寶來說,大千世界到處都是新奇玩意,這些電子設備有那麼大魅力么。其實,真正吸引寶寶的,恰恰是寶寶觀察到大人被這些設備深深吸引,以及大人制定的對這些設備的使用權等級:大人可以用,小孩子不能用或要少用。


少量的看不至於對寶寶的眼睛有巨大傷害,大人也不是就得完全不碰這些設備,關鍵是不讓寶寶感覺到這是件特別的事,是件被禁止的事,是件大人享有特權的事,看就看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大人在陪伴寶寶的時候,也注意下不要只盯著電子設備,更多關注寶寶,開發更多和寶寶一起玩的遊戲,這些設備自然就靠邊站了。


記得我小時候,玩電子遊戲,從未被禁止或被限制過,我玩得也挺厲害,魂斗羅三條命通關,坦克三條命翻版,也有成就感過,但從未著迷,玩完了也覺得空虛無聊,就自然去尋求更有意義的活動,現在則更是幾乎遠離一切kill time的活動了。

我們家孩子用ipad只玩有限的幾個英文遊戲,baby bus系列的,還學會了一些英文比如perfect、try again、think again,如果不能避免,還可以控制一下玩的內容吧。

2.關於最後吃香蕉的例子,我只是記錄我們家的真實情況,大家千萬不要生搬硬套效仿,對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上的思路:」我也想讓你吃香蕉可是沒有「,這個經受過時間洗禮的經典也不要生搬硬套為好,真正的經典、真正從無數實踐探索出來的經典,一定是寬容的,一定是了解現實情況的複雜性的,一定不是說這樣做是最好的。

我最喜歡的育兒書是《西爾斯育兒經》,一看就知道是真實實踐的總結。引用書上的一句話:養育不是你可以從一本書中信手拈來、然後嚴格地、一成不變地在你孩子身上冷漠地進行試驗的一組技巧。相反,你應該形成自己的養育體系,採用適合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的手段來創造出你自己的養育風格。而對於一些省略了很多細節的、凝聚成精華的書,離實操也遠了。

現在的很多父母非常關心育兒的知識,看很多育兒書,接觸很多育兒的觀念,受益的同時,也常常受到一些困擾,很多人常常問一些「我能不能這樣那樣做」、「我不這樣那樣做會不會很糟糕」、「我不該這樣那樣做,但卻做了該怎麼辦」之類的問題。


其實,育兒是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沒有絕對的標準和對錯,沒有到哪都通行的真理,家長們大可以少一些糾結,多一些輕鬆和享受。


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育兒書呢?


育兒書作者又如何會承認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甚至做得不好的情況並不少見。偶爾拿出些「負面」例子,也是為了引出後來改進得更好地例子。也不是說育兒書作者就是完美主義,事實上如果能私人交流,他們也許會告訴你做不到很正常,但他們不能公開說,因為這世上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行為。

大家不難發現,平凡的家長們幾乎都有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模式都是:一個啥事,別人一般是咋咋做的,咋著不好,我這樣做的,取得了怎樣怎樣的效果。一個人的三觀不就是這樣不斷區分對比選擇形成的么。

你看一本書,如果能大致認同其思想,就已經是相當認同作者啦,看到一些論據不認同這太正常了,不認同就過,沒啥損失。

一個事被拿到書里當論據,篇幅有限,信息嚴重遺漏,你根本無法通過看書來還原當時的場景,不過是作者個人的記憶理解的刪減罷了。這樣的論據只是論據,看看就行,不是我們行事的準則,也不必因為貌似我們做了被批判的行為而太自責。

和孩子相處,遇到事情怎麼處理,是要看情況的:看事情的危害程度、緊迫程度,看孩子的性格、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和親子關係模式,以及父母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等等。生搬硬套育兒書中的對話、場景、方法是不行的。


我無法抽象出如果a我就這樣做,如果b我就那樣做。我也無法保證我就能按照我認為最理想去做,更無法保證我做的就是最合適的,效果如何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誰也不是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沒有那麼脆弱。事實上,儘管大人一直無知傷害干擾孩子,孩子還是有驚人的復原能力並最終原諒大人的。

3.之所以鋪墊那麼多想做到極端也不容易,我覺得現在很多家長的問題是太害怕自己縱容了孩子,實際情況是真正達到縱容的程度並不容易。道理大家都懂,可知道怎麼做離做到可能還很遠,實際使用中的一些細節我覺得更重要。

到底怎麼做呢,我只是提供一種實踐的例子,我覺得它的價值不在於是絕對最好的用法(每個家庭相對好的用法很可能不同),而是在於給大家一些接地氣一點的啟發,也包括做得不夠好的教訓,我自己也常常總結自己以前哪裡做得不對,展示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可能更有意義。經典也不是一天練成的,也是長期實踐的過程總結出來的,對經典的理解也不是直接照搬獲得的,也需要一個實踐中摸索成長的過程。我才剛剛起步,能走多遠盡量走多遠。


題主,恐怕你不只是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而是不知道怎樣拒絕包括孩子在內的其他人的無理要求,見:如何做到為人和善又不失強硬? 和 性格不強勢,關鍵時候總被牽著走怎麼辦?


要想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就得學會給自己划出一些不能容忍的行為的底線。如此,才能知道自己作為家長,有著怎樣的權利邊界,以防止孩子「撈過界」。

女兒放寒假了,成天和我在一起了,我很喜歡和女兒在一起,但也有感到不爽的時候,比如她會以自己為中心,不顧及我是否正在埋頭工作,隨時拋出問題打斷我的思路。嚴肅地輕聲提醒她不可以這麼做,要問問題之前必須觀察一下媽媽在做什麼。她點點頭,但過一會兒又重蹈覆轍。幾次下來,我就怒了,提高聲音批評她,話還是那些話:你不要以為媽媽的時間都是屬於你的,媽媽最討厭自己專心工作時被你打擾!你自己專心做事時也煩別人打擾,為什麼不能將心比心體會媽媽的感受? 如果有問題,你就用筆記下來,等媽媽做完自己的事情時再來問,問的時候還要先問一句:媽媽,你現在方便嗎?——如是嚴肅地告知幾次,女兒就知趣多了,遇到想問的問題,會看看媽媽正在做什麼。而我在做需要專心的事情之前,也會提前給她打招呼,讓她不要打擾我。

女兒假期里會預習功課,在家裡旁若無人地大聲朗讀課文,我和愛人都覺得吵。我們給她指出這一點,她說:是你們讓我大聲朗讀的。我說:大聲朗讀沒錯兒,但你可以到裡面的房間去朗讀,關上門,這樣就不會吵到爸爸媽媽。你沒見媽媽經常帶著耳機看視頻,就是怕吵了你和爸爸嗎爸爸打電話的時間長了,也會到裡面的房間關上門打,免得吵了我們倆。孩子覺得有道理,於是,就改為到主卧和書房裡去朗讀,同時關好通往客廳的門,這樣我和她爸爸在客廳里讀書、上網就安靜多了。

如此,女兒在家也很知道如何保護好她的個人權利不受我們干涉。

題主說不知道如何拒絕,恐怕還是懶于思考。比如上面我舉的女兒的兩個例子,好些家長就會被孩子問住:
&>&>&>是你讓我有問題就不要放過的。
&>&>&>是你讓我大聲朗讀的。

這時候,家長如果懶于思考,就會被孩子問的張口結舌。其實,稍微多思考一下,就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

拿提問來說,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女兒,並不是只要喜歡提問就是好事兒,還要看孩子提的問題的質量如何。如果孩子提的問題,通過自己查資料查字典就能很快解決的,就說明孩子在偷懶,這時候勤於提問=偷懶,家長就必須嚴肅指出孩子這時候問的不是好問題,並告訴孩子為什麼不是好問題。反過來,如果孩子問了個好問題,比如能引導她持續做橫向擴展或縱向深入思考,這時就要鼓勵孩子,鼓勵她繼續提出這樣的好問題。

而提問的方式、時間、場合也需要不斷與孩子交流,幫助孩子認識到關於提問的這幾點要素:
1. 提問是好事兒,說明大腦在積極思考;
2.學會分辨哪些問題自己能夠搞定,不需要麻煩大人;
3.學會分辨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好問題,為什麼;
4.學會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提問,不給他人造成困擾,比如不能當著別人的面詢問隱私相關問題。

好些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的家長,通常是忘記了家長自己也是有享受生活不被孩子頻頻打擾的權利的,而且這樣的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權利放在孩子之後,忘記了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

昨天是大年初一,俺爹忙乎了大半天,包了很多餃子,有地菜餡兒的,有大白菜餡兒的。女兒愛吃的很,外公給裝了一飯盒餃子,我們帶回家。女兒想當然地認為這一飯盒餃子都屬於她。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識很難去除啊!我在心裡偷偷盤算著。

今天吃午飯時,女兒樂滋滋地宣布:媽媽,你們吃稀飯,我吃外公包的餃子。我不動聲色說:外公的餃子啊,你吃5個,其他的留給媽媽,媽媽也很喜歡吃外公包的餃子。你和爸爸吃稀飯。孩子爸爸馬上響應,女兒眼珠轉了轉,沒說什麼。不一會兒,餃子和稀飯都熱好了,撥拉給她5個餃子,俺毫無愧疚地享用著餘下的10多個餃子。

(今天虛晃的另一槍:在女兒眼裡,父親的言談舉止是不是直接決定了她未來的擇偶標準? - 周筠的回答)


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已的需要,而一個十四歲孩子的世界和一個四十歲媽媽的世界肯定是有差別的,所以,衡量孩子需求合理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單獨的某一方,而是父母與孩子雙方的角度去考慮。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需要雙方對彼此都有充分的了解,了解的必經之路就是溝通。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對孩子有強大的話語權,即孩子聽父母的話是孩子的義務,但是這種方式本身可能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空間,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有一部分創造性是被社會化要求的制約所削減的,當孩子的話語權得不到尊重時,他的那些很可能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就會被拒絕。所以,父母的一言堂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凡事只聽從孩子的意見,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孩子與父母相比,畢竟社會經驗要少得多,他們可能會缺少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指導。
因此,雙方的溝通就變得特別重要,溝通的基礎是傾聽,父母需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達成對於需要的理解,然後共同決定孩子的需要是不是應該被滿足。如果父母決定拒絕孩子的需要,那就要坦誠告訴孩子為什麼拒絕他,通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被拒絕,但是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那被拒絕本身也不再具有那麼強烈的傷害性。
或者父母可以在公平開放的對話氛圍中,與孩子共同商定,哪些是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當然,他也要承擔起自己做主後的責任;哪些是必須徵得父母同意才可能決定的,因為孩子雖然日漸長大,但實際上他們還是需要父母給予情感上的關心與支持,當一些重大的事情由父母參與決定時,他們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當然,孩子越大,他所擁有的自主空間也應該增加,這也是幫助他們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而如果父母參與決定過多,一直不能放手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話,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扼殺他的獨立性,這樣的話,將來他走向社會可能就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工作、婚戀等發生各種問題。所以,孩子長大的過程本身,是需要家長及時做出調整,需要接受孩子漸行漸遠,終有一天,他會離開父母的庇佑,獨自飛行。而父母不知如何處理給孩子多少自主權的衝突,其實恰是父母在拉住孩子和放手讓孩子去飛之間的衝突,當父母更有能力放開手,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與信任,讓他們有更多的自主的機會時,其實孩子會更輕鬆的起飛,飛走後也更願意更多回到父母身邊探望父母。而如果孩子太害怕孩子飛走後的孤獨,一直不肯放手的話,一方面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逃出去的鳥兒會很害怕再飛回父母身邊受限,反而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孤獨。


對於親子關係中這方面的內容我一直覺得不要陷入是非回答中去,因為這導致了一種對立,家長一直處於一個否定者的角色(人的本能就會更多的記得被拒絕的事情,因為人更在意沒得到的東西),父母如果不把裁決者的權利遞交給孩子的話,就會使自己最終陷入到一個不能放手和不敢放手的窘境里去。

我這裡要引用一句我看到過的說得很好的話: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比知道什麼是錯的更重要。對於題主來說,最終目的不是去拒絕孩子的不合理建議。而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合理。

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逐步將權利交棒的過程。一開始的確是需要明確的去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請求的。但除了拒絕,還需要去安撫,安撫孩子被拒後帶來的情緒,而安撫的目的是更好的溝通,和孩子簡明的說明你的考量。這個考量說明隨著年齡的成長逐步的細化和深入。同時,伴隨的是生活能力的交棒,讓孩子投入生活,感受各種生活實踐中的會遇到的狀況,幫助其了解文字理論化的考量內容。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次數就會逐步減少,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來的良好溝通,又可以使各種新不合理要求的化解變得更為容易。而作為父母在組織思想和語言去與孩子解釋溝通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思維中陳舊保守的不合理的存在。這反過來對於父母自己也是一種自我的成長。

我又一次的答非所問了。我一直覺得教育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之道不在於消滅表象上的殘敗。而更重要的是去滋養根源。雖然見效慢,但最終結果才是喜聞樂見的。


時間有限,簡單講幾個點吧。

首先,父母要端正心態。大家都知道在社會裡,哪怕你不忍心對你的孩子說不,今後的社會也是會數千萬次地對他說不的。如果真是愛小孩,父母就要勇於對小孩有些要求說不。而可以接受「不」也是孩子進入社會需要培養的基本能力。一個不能接受「不」字的小孩,十有八九以後會有心理問題。剩下的一兩個可能因為性格特彆強能力強最後成功的也不是沒有,那都是極少數。父母不能滿足小孩所有的需求是很正常的,我見過哪怕是豪宅以億計價的家庭里父母對小孩說你玩具太多了,這個不能買了。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搞清楚小孩的要求究竟是出於需要還是慾望 need or want。如果是基本需要,父母應當盡量去滿足。如果是出於慾望,可有可無,那麼還是要權衡一下再做決定。這兩種要求必須先分清楚。小孩餓了,就給東西吃,小孩累了,就找地方休息,或者安慰一下趕緊回家。這和小孩躺在地上非要一個玩具是兩種性質。

其次,父母說不,一定要給出深層次的原因,不能就是一個乾巴巴的字,結束了任何協商溝通的可能。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做某事,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再給出自己的解釋,有些時候孩子的理由可能比父母的還合理一些。如果你傾聽,可以培養小孩的表達溝通能力,說理能力,和邏輯能力,說實話比花錢上個語文培訓班有意義實用多了。

再次,除了現有方案,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是要這個玩具,還是去吃冰淇淋?」「你是要吃這個,還是回家玩iPad".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並加以運用。轉移注意力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讓孩子特別劇烈的情緒冷靜下來。其實他們有些要求也就是當下特別想要,過了一會兒就忘了。要是真的想要,完全可以將這個東西作為他們的中期目標,有哪些特別需要他們提高的地方,可以以這個東西作為成功後的獎勵。這樣會增加孩子改變的動力。

最後,父母一定不能發火,要冷靜處理這件事情。要不然每一個此類事情都會成為父母發火的導火線trigger,這樣孩子的行為未必會變,但是父母的壞行為會被強化,父母的脾氣會越來越差,就更難培養出天使寶寶了。而且後果要麼孩子很怕父母發脾氣,要麼孩子以後可能會特地激怒父母。

以上都是父母與孩子平等有效溝通的基本方法。無論孩子有多熊,我發現這些都很有效。當父母的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平日里說了做了什麼造成了怎樣的結果。每個小孩都有適應性,而每個小孩都需要培養與人交往的邊界線在哪裡,如果父母不加以束縛,他們很難知道事情的邊界在哪裡,他們會一直試探一直試探,也許到了長大了依然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長大了以後特別煩人的原因。


我推薦一本書上的建議《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是Thomas Gordon博士寫的一本暢銷多年(出版了40年)的給父母的指導手冊。
按我的記憶和理解,再結合題主的問題,實操步驟如下:
1、先分清是孩子的事,還是父母的事。
此處,問題困擾、影響到到誰就是誰的事。從題主描述看,歸屬為父母的事好像可能性更大,但也不一定。我設想個例子,大家體會下:
孩子幼兒園或學校里大家都有××,孩子回家也問你要,不給買就鬧情緒。
咋一看父母覺得是自己的事,因為困擾到了自己,買還是不買。其實,這個可以歸入孩子的事。孩子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受到了困擾,ta的解決方案就是找父母也給買。如果父母能與孩子仔細深入地溝通這件事(這裡也有注意事項和技巧,書中叫「積極傾聽」),一起分析下都有哪些解決方案,找出除了父母也給買之外的其他方案,再協商一致用哪個方案,相信雙方都不會那麼苦惱了。
2a、如果是孩子的事,父母需要 使用積極傾聽的方式,接納和感受孩子的情緒,並且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屬於ta的問題。
關於積極傾聽,大概已經屬於心理學或心理諮詢領域的技巧,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向父母表達的時候,父母除了用頭腦去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外,還要用心(用身體、用情緒)去解碼下孩子其實想說的是什麼,背後是一種怎樣的情緒。
父母要回應已經明白了孩子是這樣的情緒,很多時候,父母這樣做了之後,孩子的要求就會自動撤銷,ta可能只是想表達下情緒,而沒有實質性的必然要求。
這裡重在實踐,有心的父母多看看書,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實踐幾次,保持對自己的覺知,會慢慢增加體會。
2b、如果是父母的事,父母頊注意使用「我-信息」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切記不要評價、指責、抱怨、嘮叨、枝蔓等。
所謂「我-信息」的意思是,說話時主語是我,謂語賓語描述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影響,如果孩子心智相對成熟,還可以講講為什麼有這樣的影響。給特別小的孩子也可以講為什麼,但要注意用ta能聽懂的語言和方式來講。
簡單來說,父母切記不要以「你」開頭來進行溝通,因為一旦以你開頭,後面跟著的必然是評價類語言,而且往往是負面居多,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抵抗,而令問題得不到解決。
3、如果這件事對父母和子女雙方都有影響,那麼記得採取「雙贏」的策略。跟孩子一起討論,怎樣的方式是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結果往往都是妥協和讓步後達成一致的,但至少,沒人覺得自己輸了,為了滿足對方而委屈了自己,沒有人是loser,這種結果對大家都是好的,比一個輸一個贏要更可取。
這裡的一大關鍵就是,除了那個非此即彼的解決方案外,父母和子女一定要坐在一起討論出其他多種解決方案,並從中選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帶來和諧。
當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想想,和諧是不是比妥協更重要。如果你認可這個觀點,就會慢慢實踐起來。


女兒很可愛,所以全家都很疼愛。但是眾星捧月勢必會導致溺愛,所以當爹的我就必須主動站出來做「壞人」。

摔倒了磕碰了苦惱了家裡人要去抱起來,我非但自己不去抱,還要阻止家裡人去抱,然後蹲在女兒面前告訴她,你自己摔倒的,你哭個鎚子,自己站起來就好了,來,站起來給爸爸看一下。女兒苦惱無果後,無奈自己很利索地站起來了。站起後,輕輕誇獎一句,讓其繼續玩耍。

大人手頭上有什麼她沒見過的東西,就會跑過來吵著也要玩,我知道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能太抑制,但也不代表就可以縱容,讓她學會等價交換,付出努力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要我的手機玩,我就隨手拿片紙屑,告訴她把這個扔到垃圾桶我才給你手機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要麼談判破裂女兒氣鼓鼓地去玩別的東西,要麼小手捏著小紙片屁顛屁顛跑去找垃圾桶,往往垃圾桶還沒找到,紙片就不知道掉到哪裡去了,但是小屁孩還是在垃圾桶裝模作樣弄一個「扔」的動作再回來。這時,說話算話,女兒如願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反正給女兒樹立一個原則,在爸爸面前搞一哭二鬧三打滾的戲碼,爸爸是不會買賬的。但是爸爸會和我「談判」,聽聽爸爸說什麼,我想要的也可以拿得到。


謝 @劉柯邀。
題中說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想必已經不是不懂事的小寶寶了,既然已經懂事,一定程度上就是博弈的過程了。

前幾天在路上聽到一個媽媽在給兒子打電話:「媽媽周末剛給你1200,你才交400,這麼快就花光了?不要亂花錢啊!」

如何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也算是家長的一門必修課吧。

我自己的原則是:規則+自由

我的規則就是:合理的需求你要提前和我說,基本上都YES。不是非常必須但是合理的需求,會有附加條件。一時興起的無理要求基本上NO。

前幾個月小孩水彩筆快要用光了,我先幫他筆芯灌了點水,顏色淺一點湊合用,問他再買想要什麼樣的水彩筆【提前了解需求】,他說要有印章的36色的。我說可以,華潤萬家太貴,媽媽給你淘寶,三天肯定能到【合理方式解決合理需求】。過幾天他說媽媽我要48色的三角筆,三角筆可好了,永遠都不會沒顏色,我們班**就有三角筆【無理要求】。「可以,等你這個印章筆用光就買。」「三角筆可好了,永遠都不會沒顏色!」「這個印章筆是你自己選的,用光再買。」「等我長大自己掙錢買,媽媽三角筆多少錢?」「二十萬。」

作業本要用光之前,還剩2頁的時候就要說,家裡一般有備貨,突然全部用光,自己又沒有提前打招呼,就用背面,或者自己用白紙訂個本子湊合用【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

出去購物提前規劃:今天去**,媽媽可以給你買一個不超過50塊的玩具。
出門玩提前規劃:今天去公園你可以選3個玩,媽媽可以選一個,爸爸可以選一個,可以買五個零食和飲料。出去玩是高興的事情,哭鬧下周就不去了。
健康問題提前規劃:你這個牙齒已經活動了,再過一周大概我們就要把它拔掉了。拔牙之前還要提前預熱:拔掉有一點點疼,但是沒有你摔跤疼,還會流一點血,一分鐘就不流了。你不要用舌頭舔,等下吐掉,過半小時再吃東西。

預定規則是給雙方建立的規則,小孩不能看見別人有什麼就要什麼,家長也要堅定,說不買就不買,不能這次給買下次不給買破壞規則。

自由就是一定程度的變通。
我家小孩是有零用錢的,雖然他連自己結賬還要鼓足勇氣。給他零用錢是給他變通的自由,比如他真的特別喜歡一個什麼東西,但是基於規則我不能給他買,他可以自己買。

大概就是這樣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總是想要一邊看動畫,一邊吃飯。媽媽說,「不可以!」;

該睡了還在床上折騰,硬要玩遊戲。媽媽說,「不可以,快躺下!」;

想方設法踩著搖搖晃晃的椅子,踮著腳也要去夠放得很高的零食。媽媽發現,「天哪!不可以!」……


我們的童年生活,都是伴隨著媽媽的訓斥,像是一部八年抗戰史。


題主問到,在家長看來無理的在他們而言往往又有理,該如何辦。

我覺得題主能意識到從孩子的童年世界看去,是家長在無理取鬧、武力強壓,真是有愛

(●"?"●)?????

???

想到我國大部分家長都處在道理講不過的孩子時都用「我是你爸!」「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強盜邏輯直接扳倒的階段 (-???-?) (●?????) (-?????) (×?×) ?[????]


我們都經歷過從小朋友長大成大朋友的階段。我們現在知道,爸媽都是因為不想我們養成壞習慣,怕我們受傷。


那我們是否忘記了當初屢次被拒絕、被阻止、被叫停--意興闌珊時的敢怒不敢言?

對於這種命令式拒絕

沒有人是很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吧,心裡總是不樂意、不服氣。


因為我們那時沒有意識到危險,也並不明白那些行為、習慣、要求究竟是如何「無理」。

也沒人跟我們講過爸爸媽媽口中的無理要求到底為什麼不合理


但是,你可以。今天的我們,可以在呵斥、制止孩子時,先共情、理解,共情、解釋,撫慰他們在被拒絕時的心情,幫助他們去理解「為什麼」。


尊重孩子,說實實在在的真話。

至少,給他一個可以理解的理由,讓他接受起來容易一些。

另有一點會被很多父母忽略的,就是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愛。受到拒絕的孩子,這個時候尤其需要愛來撫慰。在爸爸媽媽實施制止和拒絕之後,給孩子一個擁抱,輕輕地撫摸他、安慰他,流露出一個母親的溫情、父親的愛憐。被爸爸或媽媽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孩子乖,我愛你」,來化解他所有的眼淚和委屈。那時,再輕聲細語地給孩子講為什麼「不可以」的道理,而孩子也能明白爸爸媽媽的一番苦心,接受爸爸媽媽的教導。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芝麻街:大鳥看世界》


認真地拋磚引玉。

一、究竟需不需要跟孩子說「不」?

以題主的問題作為關鍵詞Google,「找到約 487,000 條結果」,我還可以外借我女兒出生之前買的各種所謂的育兒書籍以及考慮過但是沒買的書單,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實在太多了。但我大略地看過其中的一些之後發現,各種育兒專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此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些人提倡盡量滿足(在某個年齡段),有些人提倡涇渭分明。但他們都很討巧地達成了一個默契的一致,叫做「不輕易說不,但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地說不」。

基本上相對一致的觀點是:輕易地說不,會挫傷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安全感,而永遠不說不,則會寵溺孩子或對孩子造成傷害。我們需要「視情況」給孩子說不。

所以,題主提問的時候,也給「不」加了定語,「無理的要求」。目前看來,判斷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然後根據情況說「不」,似乎是一種理想的狀況。


二、合理與不合理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以誰的意見為準?

我女兒剛學走路的時候常常摔倒,得益於我們放縱她穿得很少爬得很多,她在走路這件事情上非常冒進。當時,我遇到了許多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如果她在我這裡摔倒,我會告訴她,爬起來,沒關係。她真的會掙紮起來,然後開心地繼續奔跑。但如果她在奶奶那裡摔倒,奶奶就會飛奔過去,抱起哭得梨花帶雨的她,「壞地板,害人家摔倒,打它」。我女兒就會愈發地傷心,而且憤怒地拍地板。

一開始,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恐怖。遷怒於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鼓勵去糾正錯誤方式,還擴大挫折的影響和感受……無論怎麼樣看,我女兒都要因此完全碧池化了。我苦口婆心,威逼利誘,無論採用何種辦法,都不能改變我媽的方式。

直到有一天,老人家煩了,朝我吼叫:我特么就是這麼把你帶大的!

是的。似乎我也不算特別碧池。

當我反思這件事的時候,我堅持認為,孩子的奶奶的方式是錯誤的。但,同時孩子還有個爸爸。未來,她還會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我直到30歲才能明白,即使是別人用不正確的方式對待或者看待問題,我也可以不必照辦但不爭執,為何我不讓我女兒比我早一點明白?

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我試圖讓我女兒分別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都獨自相處。再演變成親戚、朋友和小夥伴。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她有一套和每個人相處的不同的方式。

和爸爸,她總是直截了當地提要求,或者表達親昵。如果犯錯,失敗,則主動當著我自言自語「沒事的,別擔jin(心)」。
和媽媽,摔倒之後,會被媽媽黑=_=,「哎呀寶貝你摔倒了,媽媽看見了,你快哭快哭,我們來演一下互相安慰的戲碼」,女兒會額頭黑線,用簡單的單詞表達抗議「哎呀!哎呀不說!」。
至於奶奶,則一如既往地碧池化,大操大辦,撒嬌賣萌裝可憐。
有趣的是相處較少的外公外婆,對不起,我女兒在他們的面前,不摔倒,不犯錯,主動背誦兒歌,要求彈鋼琴。
基於以上的過程,我很認真地和我女兒交流過我對說「不」這件事(包括她自己對別人說「不」)的看法:

1.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包括作為小朋友的你。只要你不接受不願意,你就應當說「不」
2.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對「不」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你覺得合理,別人不一定。

比如其它答主有提到的,買東西。當我女兒理解了商場里的東西是可以拿走的,只要我們付錢這個行為以後,她當然開始「買」各種奇怪的東西了。
什麼可以買呢?我並不打算解釋購買的必要性,或者性價比,這些事情,可能是她的媽媽願意給她解釋的。我則完全「看心情」,盡量滿足,我給她買過年糕,還有MM巧克力,鯉魚,羽毛球拍甚至帳篷……只是當玩具。
至於沒買的,我的解釋有兩種:1.「我的荷包空了,沒錢錢了,爸爸明天上班去掙錢」。2.更多的時候則是「這是我的錢,不是你的,怎麼花要看我而不是你」。
基於此,我們家的花姐兒,每天早上看到我的常態就是親親我,說「爸布,去上班」。某天她坐在安全座椅上,望向窗外,說,「爸布很重要(芝麻街某一集說了諸如樹木很重要,提供木材,可以造紙balabala),上班班,買肉肉,買錢錢。麻麻很重要,上街街balabala……」,這時候,她兩歲還差三個月。
她形成的對每一個人的認識和總結,不一定對,但她有她自己的。何況,一味犧牲自我或者一味強權霸權的父母,更加的不正確。大部分成年人之所以那麼惱怒地說「不」,根本不在於合理性,而是相對於孩子的慾望來說,自己的能力太小。按照自己的總結,她開始試著總結哪些事情在誰的哪裡更容易獲得認同或者許可:她喜歡找我說故事,因為我總是無差別對待科普讀物;喜歡和媽媽吃飯,因為可以做遊戲激勵吃飯;喜歡找奶奶要零食,因為這樣不容易被拒絕……而當她遭遇未曾預料到的拒絕時,我覺得相對某些孩子而言,她的行為也較為合理:對我,她會翻白眼,或者試圖靠嘴對嘴親親來討價還價;對媽媽,她會要求抱抱,撒嬌;對奶奶,她會試著哭一哭……
當然,我們經歷了一個很恐怖的階段,在一歲半之後一直到一歲八個月左右,她強烈地高頻地說「不」,用「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來拒絕所有人。我們的處理是,既然你不想吃飯,那我們就不吃吧,既然你不想睡覺,那你自己玩兒吧,盡量多地讓她明白,她的決定也不一定正確。
現在?現在我們家能量會清晰地告訴我,「我不想和那個表舅舅玩,他看起來怕怕的」,因為她明白這種主張會獲得滿足,她也會說「我不要去和那個小朋友玩,因為我害羞」,因為她開始明白「不」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來自於誰。

三、如何說「不」,如果避免讓對方說「不」,是大人也要學的事情。而愛的存活,靠的是傳遞。
最近我一直在給我們家能量闡述這樣的觀點:
因為我比你力氣大,所以相對危險的事情可以我來但不能你做;因為我比你知識多,所以我更能判斷事情的性質;因為我是你的爸爸,誰的寶寶誰負責,而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任何其它人(感謝我老婆提供的金句),所以作為監護人,我們替你決定,但你可以表達願望。
無疑,我闡述的是一個霸王條款:政治正確的方面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當然更強更大更快,而就算我做錯了,我也有作為監護人的特權。
所以,在以上所述看似投機的差別對待下,我們家有一個修正機制:主動道歉。
所以回到說「不」的問題上來,我們成年人也會犯錯。中國人有多不擅長合理地說「不」,我們不必展開了。我只能盡量輕鬆地說「不」,但是事後發現並不合理,我會選擇嘗試修正:
比如孩子非常想買自己不能吃的小熊包裝的巨大糖罐子,被媽媽和奶奶拒絕之後,結果我給買了。她歡天喜地地抱回家和自己差不多大的自己不能吃的巧克力糖,我發現自己可能過度寵溺她了。我嚴肅地告訴她:寶貝,爸爸要給你道歉。爸爸做錯了事情。這個糖你是不能吃的,吃了會讓小朋友出問題,但因為爸爸實在是太愛你了,不忍心拒絕你,就給你買了,我做的這個事情是錯的,浪費錢了。我女兒會故作嚴肅地點點頭,說:ji(知)道了爸爸。但是,回家以後直到現在小熊都玩破了,她也不會吵著要吃那些糖。
又比如,孩子想在公園玩肥皂泡泡,但是我想要回家工作。我好說歹說她也不同意先走,我火大了就把她直接抱上了車捆在了安全座椅上。她哭鬧沒用,漸漸也就睡著了。睡醒之後,小姑娘就像忘記了這件事。但我會主動跟她說:今天我想回家,你想玩,我們都沒錯。但是我如此粗暴地對待你,這是錯的。對不起,爸爸給你道歉。為了補償你,我也願意明天再帶你去看白老虎。我女兒會抱抱我,說,沒關係爸爸。

所以,我的觀點是:
1.我們只是在學習如何做一個父母,所謂合理地說「不」,以及合理的懲罰乃至合理的消費觀飲食習慣運動方式,都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罷了。孩子還小,沒權利決定自己怎樣生活,但他們有權利明白我們所提供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正確的。

2.同時,與其說孩子特別需要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被滿足,不如說他們更想要自己被重視,被尊重,被關注。這種需求,是父母應該提供滿足的辦法的,即使是在說了「不」以後。試著在孩子覺得沒有被滿足的時候,鄭重地交流,他雖然沒達到要求,但覺得自己被重視,往往不會繼續胡鬧。

3.他們的學習慾望非常強烈,也渴望像大人一樣解決問題,他們需要學習一種手段表達自己的愛,也收到你表達的愛。在奶奶的教導下,我女兒學會說「對不起,我錯了」是在一歲八個月,她沒有認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她會在爭端里頻繁地說,而且哭。但如果收到反饋說:這次你沒錯,是我錯了,對不起。她就會不哭。對錯對我們大家來說,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4.明確地說「不」,表達的是態度,和行為不一定有關。這是許多成年人都不知道的道理,但我女兒已經知道。她不想和外婆玩的時候,我會說,你幫我一個忙,也幫外婆一個忙。你確實不想去她家,你也可以這樣選擇,但如果你去,我可以去工作,她很想你,也可以看到你。結果,她會去。而現在,我也非常頻繁地跟她說類似「這是不對的,但我和你做了,下次不可以了」,她也會下次更賣力地賣萌,去做「明知不可以」的事情,或者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不再要求。


任何事情都要提前說好,規矩提前定,防止孩子賴賬,言行一致時效果明顯。就說一個對付小孩子出門看見什麼買什麼的情況,提前告訴孩子:每次去超市(或商場)只能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可以定一個價格區間,但我的經驗是,小孩子想要的往往不是貴的那個)。


被虐了。。。

本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於是就問我兒子:

我剛才看到一個問題,說是如何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如果換成你,兒子你怎麼回答?

我兒子看了我一眼,說:

什麼叫無理,還不是你沒有錢!


-----

嗯,這孩子說話隨他媽,老杵人肺管子!


親子溝通對教育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很多家長由於沒有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用了一些孩子不喜歡的語氣,導致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1、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 不這樣說: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趕快!我都說了幾遍了!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不困就不想睡覺。也許我想看電視,也許想做有趣的事兒,我還不知道時間是怎麼回事呢?只要你們規定睡覺時間,讓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體的生物鐘定好了,我會逐漸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選擇我喜歡的做,然後順理成章地睡覺去了。不過,我有病的時候可能還是例外啊。


2、當孩子做事磨蹭

? 這樣說: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走了,你現在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你要帶什麼包?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 不這樣說:你還在那兒磨蹭?我們要晚了,趕快吧,聽見了沒有!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沒有意識到我在磨蹭,特別是在玩我喜歡的玩具時,我沒有時間概念啊。如果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順著你的督促做選擇。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

? 這樣說:好的,你可以說「不」,但是,我需要聽聽你說「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吧,說出來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導

? 不這樣說:小孩子懂什麼,你怎麼這麼犟啊,我是對你好。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說「不」時,我在嘗試我的獨立性,想證明我在長大,也許,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導,也許,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在學習不懼怕別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4、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

? 這樣說:沒關係,這次有了經驗,以後就不會弄壞了。每個人都會出錯,我也會,不如試試把它修好吧。

——表示理解,引發思考,嘗試補救

? 不這樣說:你看你這孩子,把這麼貴的東西搞壞了,我下次還能給你買嗎?

——抱怨、指責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把東西弄壞的時候,我很緊張也很害怕。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感到你們真理解我,我以後也會注意的。


5、當孩子不想理我們

? 這樣說:孩子,媽媽感受到你今天有心事。我能夠幫你嗎?和媽媽說說,你心裡就舒服了。你能體會到我很擔心你嗎?

——提出幫助、疏導情緒,運用同理心

? 不這樣說:我跟你說話呢!怎麼回事兒,你這孩子怎麼又不理人啊!

——諷刺、壓力式的質問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其實我沒有什麼心事,有時候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也許,我在想著自己心裡的秘密,也許,我在想我認為重要的事。當你對我「這樣說」,我體會到你關愛我,我也許就把心事告訴你了。


6、當孩子不讓別人玩玩具

? 這樣說:想一想,你先玩5分鐘,再給他玩10分鐘,還是先給他玩5分鐘,你再玩10分鐘,還是給他另外一個玩具玩?

? 不這樣說:你要學會分享啊。快給他玩一會兒。

——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特別喜歡我的玩具,真不想讓別人玩兒。我怕他弄壞了。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可能會讓他玩兒,也許給他玩另一個。


7、當孩子用哭來達到目的

? 這樣說:如果你不哭的話,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辦。安靜下來,你想對我說什麼?……

——引導用語言表達的技能

? 不這樣說: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嗎?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孩子。

——不耐煩、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哭可是我的一個有用的武器呀。以前我使用時就成功過,我要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就用哭來試試你們的反應;也許,哭是我本能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我還沒有學會到底應該怎麼向大人說話呢。當你對我「這樣說」,你在耐心教導我一個新的方法。


微信公眾號


謝邀,無專業意見,只是自家做法,供參考:

1,孩子的要求如果言之有理,自己經濟也能承受,就買。這是尊重孩子的需要。

2,因為經濟原因或者覺得太貴或者不值,就直接說買不起,太貴,不值,並解釋理由。這個過程也是影響孩子消費觀的過程。

3,我不覺得「不想縱容孩子」是個好的拒絕孩子的理由。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愛的能力,在父母的能力範圍內讓孩子附帶享受最好的,是孩子應該享受的。當然,超過父母能力的,父母坦然承認,孩子才能坦然。

4,孩子就是想要,父母覺得他的道理也不足以說服自己,那就堅決說不。誰掙的錢誰有決定權,這是我想讓她必須明白的道理。

這招小孩子養成習慣,也就習慣了。但孩子大了,逆反了,這招不管用了,就得用下面的:

5,上小學的孩子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已經足夠,可以慢慢鼓勵他自己掙錢存錢。我們家正在嘗試的方法是每周必須完成一定的家務然後發零用錢。她的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了。順便也教育她自己想要的東西得自己努力工作。


當孩子提出要求,大人的第一反不應該是「不」 而是應該鄭重考慮一下,這樣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大人就應該去滿足,如果不滿足那必定是因為這個情況是不合理的。(原諒我廢話太多)但我想表達的是,如何跟孩子說「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大人只需要簡單明了且嚴肅的告訴孩子,「不」就行了。
難的在於,如何正確區分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
其實如果大人願意去理解兒童的心理就不難發現,孩子的絕大部分要求都是合理且有原因的,只有極個別的情況才會出現無法理解和及其不合理的情況。那麼如何區分合理與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規則的制定和明確。比如:我要買玩具。這個情況是很正常的要求,很好理解也很合理。但如果孩子持續要求買不同的玩具,多到大人覺得沒有辦法承受或是覺得有太多的玩具是重複的的時候,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跟孩子說「不」。如果此時,孩子孩子的內心已經有了一個「不購買重複的玩具,一周之類只能買一個玩具……」這樣的規則,他就很容易理解父母的拒絕。只會表露出遺憾或是難過,但當他經過思考後情緒會很容易就平復下來。而在沒有規則制定的兒童身上我們就會發現,他很難當場就理解這些規則,也很難平復情緒。但是規則的制定是從第一次執行起就不能被輕易打破,大人要尊重規則,這樣孩子才會尊重規則。
但是有另外一群家庭,他們過於理解兒童的要求,他們太能感受兒童的痛苦,所以當孩子要求時,他們沒有辦法拒絕。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指責的就不是兒童要求不合理,而是要讓大人明白,統統滿足要求,就是在變相的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應該的,你以後也可以一直這樣用這種方式要求這件事情。」 那孩子當然會一直要求,但是當他們突然碰到真正無法被滿足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委屈和孤獨---為什麼你們不滿足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我們可以理解孩子,但在規則面前,我們就應該教會孩子學會妥協和忍耐,並且運用合理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要求。

———————————————————————
告訴孩子 ,如果媽媽這樣做也會有此後果。
解釋一下這句話。針對認知過程的兒童,如何來告訴他 「 做這件事情是不行的,後果很嚴重,會傷害到你,或是影響到別人。」 你首先需要讓他/她知道,禁止令不是只針對他/她而言的,而是同樣適用於成人,就算是成人也不會去做這件事。比如,家長不想讓孩子去觸碰電源插頭,那麼應該這樣告訴孩子「 這個東西你不要去碰,因為他會電到你,媽媽/爸爸平時也很小心去碰他,因為他同樣也會傷害到我們。」


如何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

隨著孩子的長大,對外界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同樣的無理的要求也會變多,家長在如何處理此類事情的時候壓力也會變大,掌握不準教育孩子的度,怕走到一味懲戒或一味放縱的極端。家長之所以覺得對孩子說「不」變難,是因為孩子懂得多,不好「糊弄」了,那怎麼才能正確地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呢?

首先,不要第一時間想著怎麼責備孩子,或者第一時間就否定孩子,因為你不知道你煩躁或憤怒的時候說出的話會不會傷害到孩子。有的時候孩子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理的,他只是還沒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就提出了當時他的要求。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在與人的交往中經常會提到換位思考,那跟孩子的交流中為什麼不去換位思考呢,去想孩子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東西,也許他不是真的想要某樣東西,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許只是一時興起,在你心平氣和的詢問之後,他便不想要了。

還有就是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定義孩子的無理。父母要學會把自己也變成孩子,不要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去規劃孩子單純的世界,總有父母會說跟孩子講不通道理,不是講不通,而是大人的道理孩子聽不懂,用孩子的語氣告訴孩子屬於他們的道理,哪怕編一個童話故事給他們,不要擔心這樣孩子會一直幼稚,他們沒那麼著急長大。

不要像法律法規一樣,直接地說「不」。孩子大一點有了自己的自由意識和較強的行動力之後,父母說「不可以!」「不行!」「不要動!」的頻率會大大提高。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要逐漸引導,讓孩子自己認識到什麼是正確,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自己發現的「道理」。

沒有人是天生的好爸爸好媽媽,父母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為人父母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不斷的磨合,不要只能怪擔心自己的一個錯誤的行為會影響孩子一聲,孩子沒那麼脆弱,新晉爸媽也沒那麼糟。

前方高能預警

豆米街為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和父母提供親子遊方案,寓教於樂,在快樂中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給孩子不一樣的童年。

以上


1、孩子會自動過濾「不」這個字。父母所說的都是孩子信賴的,而通常每一個「不」字後面都跟隨著錯誤的指令。謹慎說「不」。
2、「能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你說的、做的、教他的、你的個性、你的行為,都會產生影響,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這很重要。」書《童年的王國》中的話。
3、去尋找孩子的需要,比如一個五歲的孩子平均每天會問200個問題(許多是重複的),父母是否有耐心傾聽這些問題?並且進行溝通?

第1個是回答。2、3是附加。希望能用得上。



就不
不行
就是不行
再這麼做我打你了啊!
1
2
啪!


1.既然是無理要求,當然要說「不」,明確表明你的態度,猶豫不決只會惹來糾纏不休
2.如實地告知原因和你的感受,並適當安慰他
3.接不接受就是他的事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你不接受,必然導致痛苦


不要以為,拒絕總是傷害,實質上,正確的拒絕,是一種成長。

首先,為什麼小孩子會有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小孩子又有比成年人更強的「好奇心」和「控制欲」,但是小孩子考慮問題非常簡單,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思考周全。

小孩子不會去主動判斷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影響,比如:會不會給他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不便;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危險;會不會對物品造成損害。所以,作為家長,合理的拒絕是必須的。

普通媽媽的做法

情境一:

一瓶飲料打開,孩子喝了兩口,立刻要求打開第二瓶,媽媽說,不行啊,要喝這個 ,孩子大喊,不,我就要喝那個,然後媽媽立馬還了口氣,寶貝不生氣,媽媽給打開。

PS:

想問問這位媽媽,你那是愛嗎?你就是這樣愛你的孩子嗎?你希望到幼兒園、社會上之後,老師,其他人,都對你的孩子百依百順嗎?

情境二:

媽媽領著小女孩去小區花園玩,看到鄰家小男孩在玩踏板車,趁著小男孩休息的空擋,小女孩妹上了踏板車,玩了一會後,小男孩要玩了,小妹妹不下來,連哭帶喊得,還用腳使勁蹬車,媽媽呢,就那麼哄著孩子,沒有制止和勸阻。而是和那個鄰家小男孩說,再給我們玩一會,玩夠了,就給你了。

PS:

舉報,快來抓住那個愛搶別人東西的熊孩子!

情境三:

孩子:我現在不想回家。還能在動物園再玩會兒嗎?

媽媽:不,我們現在就得走。」

孩子:不,我就要玩,我不回去。

PS:

拒絕也要講究方式。

聰明媽媽的做法

情境一:

童童:(外出歸來)媽媽我要吃雪糕。

媽媽:好的,但是一天只能吃一個雪糕,如果你現在吃了,晚上睡覺之前就不能再吃了,能做到嗎?

童童:說,能,我現在吃,然後就明天再吃,今天不吃了,一天一個,兩天兩個。

童童:(下午)媽媽,我還想要吃雪糕。

媽媽:我們說好的,不可以啊,你是小男子漢,說話算數,一定要做到,而且也不是媽媽不給你雪糕,因為雪糕太涼了,吃多了,你就會肚子疼,那媽媽最心疼你了,然後拍拍自己的小胸口。

情境二:

孩子:我現在不想回家。還能在動物園再玩會兒嗎?

媽媽:我看出來你不願意走,想玩很長很長時間。玩得正高興的時樓,真不想離開,但是再不走,爸爸晚上下班回家就要餓肚子了。( 接納孩子的感受,同時說出你的感受,孩子可能會理解的)。

PS:

有的時候.一個人的感受被接納後,他的抗拒心理會減弱。

情境三:

孩子:我能在明明家過夜嗎?

媽媽:讓我想想。(給自己留出思考時間)

PS;

這句話有兩個效果,讓孩子的堅持稍稍放緩,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被認真考慮了,也給家長留出考慮時間。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被人拒絕的滋味當然不好受,孩子小的時候倘若沒有體驗過被拒絕的滋味,就不會了解這份痛苦,但是當孩子經歷了這種感覺,慢慢地就會認識到,這點痛苦只是人生的常態。而在每一次歷練中,他們都將蛻變得更加堅強。

那麼,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面對一個孩子的無理要求,媽媽需要有個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媽媽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但不縱容,堅持自己的態度。讓孩子體會到「哭」、「鬧」、「賴」、「搬救兵」這些本領都是無效的,只有「合理」的需求,並且採用正確的提出方式(比如不能)才能得到支持,其他都行不通。

辦法一:坦率溝通

在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時候,要兼顧兩個教育點:其一,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其二,讓孩子感到媽媽對孩子的愛意,讓他知道媽媽這樣做是為了孩子或全體。

辦法二:迂迴戰術

讓孩子意識到不是所有的事兒都能稱心如意是應該的,會讓他明白很多事情的結果不會順著自己的心意來。但解決問題的高明之處在於,如何讓他們接受「被拒絕」這個事實的同時,可以積極樂觀地面對

情境一:

靈靈特別愛狂家附近的超市,因為裡面有一種巧克力,靈靈非常願意吃,而且每次買了以後都是把一整盒一掃而光,但是,小孩子吃太多巧克力對身體不好。

於是媽媽就給靈靈講了一個「小老虎愛吃糖的故事」,講的是一隻小老虎因為總是愛吃糖,結果牙里都長滿了蛀蟲,最後只好把牙都拔光了。故事講完後,媽媽告訴靈靈:她愛吃的那種巧克力也是糖,吃多了就會象小老虎一樣,把牙都吃壞了,那就什麼好吃的東西也沒法吃了!

靈靈的小嘴巴當時就張成了大大的O形,因為她對美食特別感興趣,要是不能盡情享受,對於小傢伙來說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後來,靈靈去超市再也不喊著要買巧克力啦。

辦法三:讓孩子有機會選擇

孩子有選擇的機會,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有權」控制局面。這種選擇的自由替代了指令性要求,孩子沒有了壓迫感,也更願意與父母合作。給孩子選擇的自由,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情境一:孩子要看電視不去刷牙睡覺。

? 普通媽媽:趕緊刷牙,你再不過來,我就關電視了!

? 聰明媽媽: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刷牙還是先講個故事?

情境二:童童喜歡在屋子裡打水槍

? 普通媽媽:你這熊孩子,把屋子都弄濕了,不可以安靜一會嗎?

? 聰明媽媽:童童,給你兩個選擇,一個是現在開始不要玩水槍;一個是你可以在屋子裡玩5分鐘,然後到屋子外面玩,你自己選。

最後,如果孩子被拒絕後,陷入負面情緒該怎麼辦呢?

第一步,贊同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被拒絕後,陷入負面情緒,做為家長首先要自己保持平靜,接納他的情緒,因為這是孩子對外界情境的自然反應。然後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主動自己說出孩子的感受,並表示贊同和認可。(贊同孩子的感受,不代表贊同孩子的行為。)

這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明白家長是理解他的,是和他站在一起的,這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從而緩解孩子的情緒壓力。

第二步,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

除了物質需求的動機,孩子也有許多精神層面的動機。比如:渴望被尊重、被欣賞、被認可;渴望自主做事、渴望勝利等等。

第三步,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怎麼解決問題。先商量出多個備選方案,然後再一起從中選擇出最適合的。

比如孩子因自己養的小寵物死了而傷心,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怎麼處理小寵物的屍體,小寵物該怎麼養會不容易死掉等。

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已經成功從負面情緒中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上。


推薦閱讀:

兒童行為矯正指導教師(自閉症兒童特教老師)的薪資水平怎麼樣?
自閉症的成因?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3江西吉安站,安排男女生一起換衣服?這是對孩子隱私的不尊重行為嗎?
孩子對數學有濃厚興趣,數學為渣的家長在家可以做些什麼?
幫家裡寶寶提問, 為什麼海盜船長不是假胳膊假腿就是瞎一隻眼睛什麼的?

TAG: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