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在背稱英文人名時,單音節人名前會加一個「阿」?
(如果題干所描述的現象不成立還請糾正)
在香港經常聽到人們在背稱某人時,如果某人的名字是單音節,就會在前面加一個「阿」。比如:
例句 1:阿 Tom 今晚會唔會過嚟?
例句 2:佢話阿 Ken 尋日病咗冇返工。如果是多音節人名或者面稱時,似乎就不會有前面加「阿」的情況。
例句:Tony 啱啱打電話畀我話佢唔會過嚟。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謝謝 @Hynuza ,古漢語早就有了,阿瞞、阿蒙,再往前寫成於(wu1),吳越地區有於潛、於越。
另外再上古的有夏、有虞、有窮可能也是,不確定。(非,有通域可能性較大,匣母之部和職部。)
粵語的音系特點是,單音節英文單詞可以剪裁下來,那麼和漢語單音節人名差別就不大了……不僅是人名,還有「阿 sir」……
「阿」,可作助詞,名詞詞頭,加在姓名稱呼之前,粵讀aa3。
有專業的論文闡述 (cin2 seot6)詞頭「阿」的產生和發展。
陳寶勤(2004) 指出西漢時期,詞頭「阿」已經萌芽,表現在「阿」用於人名前。
東漢時期,詞頭「阿」的應用範圍擴kwok3 大化,這時的雙音稱謂名詞已經有「阿 + 名」了。
也就是粵語里的:阿爸baa4、阿媽、阿哥、阿姐ze2-1、阿妹mui6-2、阿女neoi5-2、阿仔、阿爺、阿嬤(我不用阿嫲)、阿公、阿婆、阿伯、阿叔、阿嫂、阿姨、阿嬸、阿生saang1(白讀)(對不知其姓氏的男人的稱呼)等。
其他漢語方言也是如此應用,有知友的答案補充了。
粵語里所謂的「阿水」、「乜水」,其實是「阿誰」和「物誰」,「誰」字變調seoi4-2。「你以為你係阿誰seoi4-2」(你以為你是誰)。
魏晉時期進一步發展,詞頭「阿」附加到數詞前,論文到這裡,舉例很多詞頭「阿」的接續形式,我選出粵語採用的來解釋:
- 阿 + num. == n. :阿九、阿二ji6-2(指二奶、情婦)、阿三(指印度人)、阿四(指家中佣jung4 人)。
- 阿 + pron. == pron. :阿誰。
- 阿 + n. == n. :阿媽|阿爸|阿女|阿伯(稱謂)等、阿龍|阿玲|阿君(人名昵nik6&>1 稱)等。
- 阿 + adj. == n. :阿大daai6-2(稱呼團體頭目時的敬語,必須變調,「老大」的「大」字也必須變調)。阿敬|阿平|阿智|阿香|阿忠(人名昵nik6&>1 稱)等(也算是阿 + n.)。
- 阿 + v. == n. :阿興|阿成|阿生sang1|阿達(人名昵nik6&>1 稱)等(也算是阿 + n.)。
到了現代香港粵語,除保持上述所有接續用法,更推出全新升級加強款:
- 阿 + 單音節(英文名|英文名詞) == 雙音節名詞:阿Ken|阿Ann|阿Sam|阿Ben(人的英文名)、阿sir(指警察或者男老師)。(也算是阿 + n.)。
- 面稱和背稱都可以這樣叫。
- 但以背稱時更高頻地使用詞頭「阿」,以加強對該人的強調(尤其是向第三方提及該人的時候)。
- 面稱時不必如此,如有需要,會對Ken|Ann|Sam|Ben這些單音節英文名加重語氣,以提醒對話人,注意自己接下來說的話。
- 當情況危急或需要大聲急呼時,面稱也直接加上「阿」,提高聲量。
請務必注意,詞頭aa3的正確寫法是「阿」、不要寫成「啊」或者「亞」。
越來越喜歡查字典詞典,因為這些工具書可以為我們固定字詞的寫法,指引我們,先不要管源頭那些,能找到正確的寫法已經是極好了。
額外贈送二重禮:
- 「擴」字的粵音讀kwok3,這個字不要看《廣韻》的音韻地位是宕攝的唐韻,要再查字典確定。
「擴」字表示擴大、推廣,其實是取了《集韻》入鐸dok6 溪的讀音,也就是入聲字,至於其《廣韻》讀音,釋義是打。
粵音讀kwok3,剛好與普音讀kuò對應。
- 「佣」讀jung2,「傭」讀jung4,兩字是簡繁體關係,但各有自己的釋義:
只有態度,沒有實質依據,是沒有幫助的,還不如省口氣留著,去回答自己在行的東西。
問:
我看很多人把這種姓名前綴"阿"的形式驕傲地看作歷史悠久的象徵,但你們在那篇古文里看到"阿亮日"這樣的用法?這說明古人眼裡這裡極其粗鄙的,不入流不上檯面的,只有現代漢語里阿亮阿強才登堂入室進入書本媒體,所以以為有個"阿"作前綴就扯什麼古漢語,省省吧。
答:
陳寶勤(2004)通過統計,得出古籍文獻中詞頭「阿」的使用情況:
三國志:共有11例,出現16次。
世說新語:共有28例,出現49次。
魏書:共有12例,出現14次。
隋書:共有10例,出現11次。
全唐詩:共有51例,出現198次。
敦煌變文:共有25例,出現326次。
舊唐書:共有36例,出現101次。
宋元筆記小說:共有41例,出現76次。
能夠寫學術論文的人,會分不清他的研究對象「阿」到底是詞頭「阿」,還是音譯名的「阿」字么?難道「阿房宮」(o1 pong4 gung1)和「阿膠」(o1 gaau1)的「阿」o1 也是詞頭嗎?
評:
雖歷史悠久但在古代屬於低俗用法,呂蒙出身一般少不識字,要不怎不見阿肅(魯肅)阿遜(陸遜)?
答:
如果因為呂蒙識字少就說「阿蒙」是低俗用法,那請問詞頭「阿」在全唐詩里出現198次,敦煌變文里出現326次,舊唐書里出現101次,是否說明這些文獻都是「低俗」的?
就因為你覺得詞頭「阿」用在目不識丁的呂蒙身上,所以認定詞頭「阿」所到之處,都是自己先入為主的「低俗用法」,從而揣ceoi2 測古人眼中詞頭「阿」都是低俗的,不入流的,上不了檯面的,這種想當然的,自以為是的推論真是感人。
未經嚴密考證,卻比古人更懂古人的心意,穿越時空,「知道」從三國到隋唐到宋元(統稱該答主口中的古代),詞頭「阿」屬於低俗用法。不是臆jik1 斷是什麼,全是自己的主觀看法,客觀在哪裡?
就算詞頭「阿」是「百越底層用法」,我都毫無所謂,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但必須提供有力的理據來證實。而論文顯然論證的是古漢語用法,各大漢語方言也是共用的,多種古籍文獻也有記載。除了這篇,還有其他討論詞頭和詞尾的論文。
參考資料:
- 《試論漢語詞頭「阿」的產生與發展》,陳寶勤,2004
大概是因為單音節聽著不太像名字,不能引起足夠的注意,所以加一個「阿」字來調整音節。
不只是粵語,潮汕話和閩南語也有在稱呼他人前加「阿」字的習慣用法。
並非只有在叫單音節名稱(不限中英文名字)才加「阿」,因為單音節的名稱念起來比較生硬和陌生,所以人們經常加「阿」,而多音節名稱前也有加「阿」的情況,只是沒有單音節名稱用的多。
加「阿」字有三個作用:
第一,能讓人感到親切,拉近距離。比如兄弟姐妹間在聊天,經常會說到「阿媽」、「阿爸」、「阿姐」,稱呼爺爺奶奶那一輩會有「阿外公外嬤」(潮汕話)、「阿爺爺嬤嬤」(粵語)。
第二,用於強調、更好地向他人說明,方便敘述,用法類似「那個」、「那位」、「那名」。在日常交談中,有時候想讓對方更清楚自己所講述的是哪個人,會在其名稱前面加「阿」。比如我餓了,想叫個人幫忙打包吃的,就會說「Tony啊,你等陣叫阿XX幫我打包個炒河粉,唔該曬!」,雖然叫出XX這個名字,Tony已經清楚你叫的是哪一位,但還是習慣加上個「阿」字。
第三,用來特指某一類人,意思是「......的人」。比如讓一個潮汕朋友陪我打的士去看醫院看牙,結果被司機亂收費,就會吐槽說「阿的士剛才亂收費,氣死人blabla」,這裡的「阿的士」就特指的士司機,如果是粵語,這裡就會變成「個的士司機」、「個的士佬」,沒有加「阿」,所以加不加「阿」還是得根據情況具體分析。看完牙回來,我媽問一下我的情況,我會說「阿醫生說我要注意blabla......」,這裡的「阿醫生」就是用來強調我所說的醫生就是剛才幫我看牙的那位醫生,這裡「阿」的作用就是上面提到的作用二,用於強調,更好地說明。
講得有點混亂,不好意思。
不單是廣東人的事也不單是中國漢語人的事。
浙贛閩都有。
國外的起碼我在寮國泰國工作經歷可以明白,那裡人全名長得很,但是寮國和泰北一些區域,慣用簡稱還是用「啊」+名字其中一個音節。
中國西南地區不太清楚。那我不是要被叫做阿嚏…
溜了溜了
吳語區,想起來很好笑,基本家裡每個大人都會有個 阿某 的昵稱,每個名字單字都可以加 阿。無非是種底層的用法,沒必要扯古漢語吧。
年青一代就很少用了。
不止粵語吧,南方很多非官話方言都有這個習慣。老一輩上海人
哥哥"阿哥"
姐姐"阿姐"
弟弟"阿弟"
印度人"印度阿三"
"阿尼頭"
騙子"阿詐里"
傻瓜"阿缺西"
好像日語韓語在人的稱謂上也有這個語言現象。ogasang odosang onesang ojisang oppa eunni omuni aboji語言學有專門的說法的
雖然身為廣州人 也確實一直是這樣這樣說的 但卻未考究為何. 例子多不勝數 除了題主說的 還有人民前加「啊」例如「啊明」 「啊靚」.還有「啊婆」「啊伯」等...
我想很大程度是因為順口和親切吧.
還有一個規律 就是需要加「啊」的詞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 那個詞多數是單音節詞. 光叫那個詞太不順口了. 兩個音才好聽嘛.瀉藥
我不會粵語,但是我猜是因為習慣吧,就像叫中文名的時候一樣:阿成、阿香之類的,兩個字叫起來順口,於是喊英文名的時候會在單音節英文名前面加個阿。
我記得在看關於語法書還是文章的時候這個「阿」是屬於呼格。具體為什麼還是要問問語言學大神…
不關英文名的事 粵語喜歡在人名前加 阿
(至少我是這樣的 )
因為叫單音節會比較奇怪啊。。。
阿發,阿華,阿君,粵語叫人好多時候前面加阿,所以不單單英文名。
歌詞都有「阿貓阿狗」意思是隨隨便便某個人。
tony,有時候也會說,阿tony仔,琴日搵過你。
因為叫單字不像名字而且不好引起注意(像樓下的 @王贇 Maigo )所說。所以香港人的英文名似乎也是多音節的比例明顯大於單音節,(不像英國人就算是多音節的名字也會簡化成單音節叫)(暫時沒找到統計數據,匿了,如果有人能幫忙找到統計數據麻煩評論一下感激不禁)
不謝邀。身為一個廣東人,我可以告訴你,粵語不但止在英文名前能加阿,中國人的人名前也能加。
單音節詞加個阿的話會清楚一點,也就是,阿這個字是為了突出後面那個英文名。另外,同「阿黃」「阿雲」一樣也是一種親切的叫法
那怕杭州被稱為吳語區中最接近北方官話的城市,阿亮,阿強這類口語也極其普遍。
我看很多人把這種姓名前綴"阿"的形式驕傲地看作歷史悠久的象徵,但你們在那篇古文里看到"阿亮日"這樣的用法?這說明古人眼裡這裡極其粗鄙的,不入流不上檯面的,只有現代漢語里阿亮阿強才登堂入室進入書本媒體,所以以為有個"阿"作前綴就扯什麼古漢語,省省吧。
竟然有個叫荷達的貼了一大段古文里"大量"出現的"阿"字但卻不讓我回復,那我只好貼這裡。這幫子粵粉有多心虛呀!
三國志:共有11例,出現16次。
世說新語:共有28例,出現49次。
魏書:共有12例,出現14次。
隋書:共有10例,出現11次。
全唐詩:共有51例,出現198次。
敦煌變文:共有25例,出現326次。
舊唐書:共有36例,出現101次。
宋元筆記小說:共有41例,出現76次。
舊唐本.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馮盎、阿史那社爾(子阿史那道真、叔祖阿史那蘇尼失、蘇尼失子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黑齒常之、李多祚、李嗣業、白孝德
這個阿是外族人名音譯呀,和阿飛(岳飛),阿金(程咬金)有關嗎?
大名鼎鼎的"太阿""阿房宮"等也屢屢出現在古文詩詞里,但與我們討論的"阿"有關嗎?
推薦閱讀:
※《冰雪奇緣》(Frozen)25種語言宣傳曲中為什麼要同時包括普通話和廣東話?
※為什麼羅文、張國榮的粵語發音方式與現在的粵語歌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