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有哪些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

「現代」 大約指代 「近幾十年」,如二戰後。

「古典音樂」 即classical music。

「作品」 在這裡特指完整的協奏曲、奏鳴曲等形式,創作目的即作品本身,而不包括為影視作品配樂,也不包括流行音樂中的古典樂成分,也不包括現代演奏者對傳世音樂的改編作品。

順求推薦作曲家。


感謝邀請,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但我還是希望強調:當代作品是很難厘得清的。越是現代,各種流派、技法間的交融就越是複雜。斯特拉文斯基解放節奏、勛伯格解放調性之後,嚴肅音樂變的特別具有包容性,跟強場配體似的,什麼素材輸入其中都能寫出很好的作品。所以,分類是困難的,也就變得不好數,除去Boulez或Glass等極專攻的大師外,其他人總是各方面都涉獵點,比如Schnittke,我們經常說他是復風格,這個定義就很雞肋了,因為後輩和同輩中復風格的人多的不可想像。
所以,像十九世紀那樣歸類來介紹是很難的一件事。以我的經驗來看,欣賞當代音樂,最好的途徑還是自己去聽,同時邊聽邊找。現代作曲家之間的聯繫都很強,很多時候,隨著對一位作曲家的逐漸深入,總能接觸到幾位同他有聯繫的大師。這點在北歐、美國、蘇聯等區域格外適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433的作者John Cage,他師從的是大名鼎鼎的Schoenberg,而他的Prepared Piano技法就是來自美國另一位作曲家Henry Cowell的String Piano技法,這一技法又是丹麥作曲家Rued Langgaard在自己的Music of Spheres中最早提出來的,這部作品則是匈牙利作曲家Ligeti和丹麥作曲家Nog?rd挖掘出來的。至於Ligeti,和他有聯繫的就太多了……
這樣去認識當代音樂,不僅很自然,而且能夠形成對當代音樂發展史的一個基本認識,思維也發散,是一種很具有建設性的欣賞方式。當然,這樣去認識當代音樂需要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因為不是哪個作曲家都有這麼強的聯繫性的,同樣的路子,我換成Ruth Seeger可能就走不下去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需要老司機帶,個人比較推薦的是那些地位相當高的作曲家,比如:Arnold Schoenberg等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 Dmitri Shostakovich, Sergei Prokofiev, Igor Stravinsky, Benjamin Britten等可以作為入門去欣賞,較為進階的可以從蘇聯三傑:Alfred Schnittke, Sofia Gubaidulina, Edison Denisov;美系的Henry Cowell, John Cage, Walter Piston, Samuel Barber, William Schuman, Leonard Bernstein;北歐的Kalevi Aho, E巴拉巴拉(我為什麼要打上FirstName啊?) Rautaavaara,Allan Pettersson等等入手。細說起來很多,請見回答最後的附表。除去這種方式外,也可以利用信息網路本身的特點,看Wiki的時候多翻翻SeeAlso和詞條底部的相關詞條(Related Articles),很快就能認識不少作曲家。也可以去找ECM,BIS等熱衷於錄製當代音樂的唱片商的目錄,這都是技巧性的東西了……
至於說具體有哪些著名的作品……我試著列舉一下吧

1. Arnold Schoenberg。勛伯格那是真神啊!人家不僅僅是自學成才,還寫出了Gurrie Lieder這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調性巨作!當然,我們更看重走向無調性之後的勛伯格作品,比如第二第三弦樂四重奏,尤其是第三,此時勛伯格寫作無調性作品的能力已經相當之純熟了。除外還有Pierrot Lunaire,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大型作品等等。
2.Anton Webern。說實在的,韋伯恩的作品著名的太少,對於愛好者而言也很難從本質上欣賞他的作品。十二音作品較為出名,例如交響曲,帕薩卡利亞等。
3.Alban Berg。小提琴協奏曲常演。
4.Dmitri Shostakovich。這個恐怕也不用我多說什麼了……
5.Carl Nielsen。可能不算多麼現代。管風琴作品,小協,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等。最近這幾年,北歐的西貝柳斯一直是熱門,我倒覺得其水平遠在尼爾森之下。
6.Alfred Schnittke。個人最為推崇的蘇聯作曲家。高產勞模,一生五十幾年寫了十部交響曲,三部康塔塔,六部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四部小提琴協奏曲,若干其他作品。非常的驚人!他最為重要的貢獻恐怕是提出了復風格的概念,並將之發揚光大。這一概念下的代表作包括有編號的九部交響曲,特別是第二第三第八和第九交響曲,格外出色。其次還有晚年的Faust Cantata,這部康塔塔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安利過多少次了,它的和聲特別的大膽,奇蹟般地結合了微分和弦和搖滾音樂素材。
7.John Cage。大家也基本都認識。代表作除了433還有打擊樂作品(非常多),Apartments-1776,加料鋼琴協奏曲和二十多部加料鋼琴協奏曲。除外,像是他的音樂雜耍,變化之樂,廉價模仿,000,等具體音樂(尤其是Tape Music)作品也相當厲害,不過不太符合問題中的定義罷了。
8.Benjamin Britten。英國的天才式作曲家,音樂語言偏於簡練。代表作War Requiem,Cello Symphony,Requiem Sinfonia以及大量的歌劇。比較推薦的是War Requiem。
9.Gy?rgy Kurtág。羅馬尼亞作曲家。寫了大量的序列作品,比如成集的Játekok(Games),大家熟悉的三大神曲中的斯蒂芬的墓碑就是他的作品,除外還有Stele,這是題獻給阿巴多的一部作品,以感謝他對自己作品的支持。也算得上是學院派必修的人物了。
10.Gy?rgy Ligeti。利蓋蒂是微分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涉獵具體音樂形式。其代表作大氣層被庫布里克選作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代表作還有圓號協奏曲,管風琴作品,鋼琴練習曲,鋼琴協奏曲,羅馬尼亞協奏曲,第二弦樂四重奏等等,實在太多。Sony和DG都有他的套裝,可以去那裡找。
11.Sofia Gubaidulina。很多人都會把她當成俄羅斯人,實際上她原是韃靼共和國人,現獲得德國國籍。她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東正教色彩,也用了很多原始的音樂素材。音響不拘一格,徘徊於音樂與反音樂之間。推薦她的大作品John Passion,有俄語和德語兩版,以及幾首小提琴協奏曲。
12.Henry Cowell。第一個真正鑽進鋼琴里演奏的作曲家。寫了大量的String Piano作品,非常雜就不列舉名字。他和凱奇一樣,痴迷霓虹國妹子(啊不,是文化),寫有作品Ongaku(日語,音樂之意)。也寫交響曲,質量不太穩定,第十一交響曲Seven Rituals比較經典。
13.Pierre Boulez。布列茲推行的整體序列主義最終還是走向了絕境。其三部鋼琴奏鳴曲,Pli Selon Pli(層層褶皺),…不確定的爆炸…,無主之錘等等都可以嘗試著聽。其實也都沒那麼難聽。
14.Kalevi Aho。芬蘭最受歡迎的作曲家。寫有十七部交響曲(第十七未首演),三十多部協奏曲。愛好昆蟲,第七交響曲也以昆蟲為素材。
15.E巴拉巴拉 Rautaavaara。Aho老師,有八部交響曲,打擊樂協奏曲等。其地位比Aho要高,但他那複雜的和聲經常令人崩潰。
16.Samuel Barber。新浪漫人物,作品經常被誤以為是調性作品。代表作九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等,還有大家都知道的Adagio for strings。
17.Krysztof Penderecki。潘德列茨基誰人不知?大家都知道的是那部後來被冠名為「為廣島受難者而作的輓歌」的弦樂作品。其開發的圖形記譜法成功的用傳統樂器模擬出了電子樂器的聲音,能夠演奏出較精準的微分音。寫有七部交響曲(編號有八部,第六未首演,據說決定將中國歌曲拓展為第六,也是水的可以)。晚年實現了從先鋒音樂家到新浪漫作曲家的回歸。其第七交響曲,耶路撒冷的七道門可謂當代交響曲的巔峰。一部作品中濃縮了一個世紀的技法。
18.Henryk Gorécki。同是波蘭老司機,喜歡重複素材。代表作第二第三第四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有福之人等。
19.Ruth Seeger。美國早逝的女作曲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談得上有地位的女作曲家。她的四重奏至今受人敬仰。代表作弦樂四重奏,手風琴重奏,Three Chants等等。她也涉足社會運動,在作品尋覓曲(Ricercare)中表達了自己對華工的同情。
20.朱踐耳。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當代作曲家。久經世事,六十歲才寫出自己的第一部交響曲。晚年靠著半自學掌握了十二音技術,其作品也大多是以自由十二音為技術基礎創作的。涉獵面很廣,接觸了電子音樂,Tape Music,復風格等等。

待續……

不續了,簡單列個名單,沒有代表作。需要的自己找吧,找不到可以評論或者私信,資源還是會有的……
手寫略潦草。

PS:把高橋悠治和黛敏郎忘了


武滿徹

管弦樂作品中著名的包括不限於:

Requiem for Strings / 弦楽のためのレクイエム(1957)
In an Autumn Garden / 秋庭歌一具 (1973) (雅楽)
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 / 鳥は星型の庭に降りる(1977)

協奏曲著名的包括不限於:

November Steps(1967) (琵琶、尺八)
Hear the Water Dreaming(1987)
Nostalghia: In Memory of Andrej Tarkovskij(1987) (由評論中 夏良 建議添加)
From me flows what you call time(1990)
Archipelago S(1993)

室內樂

Rain Tree / 雨の樹(1981)

乾巴巴且粗暴地介紹一下。

武滿徹作為西洋樂音樂家受德彪西和Olivier Messiaen影響頗深,電聲音樂方面的技法和理念上則是繼承了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和 Anton Webern。六十年代後一些作品在Cage及Igor Stravinsky等等音樂的啟發下,也使用了不確定性音樂(indeterminacy)和機緣音樂(aleatoric music)的創作技巧。

作品中日本元素頗多。比如樂器方面注重打擊樂(如 From me flows what you call time);又比如在November Steps, Autumn里琵琶、尺八這些傳統樂器也挺濃墨重彩,所以這些作品聽起來格外邦樂。此外,他作品裡有很多對「間」這個概念的表達(中文的話大概是是「空」),大概是留白和空白的意思。十分庭園美學,很日本禪。他自己也寫道過,「我的音樂像是庭園,而我是園丁。聽我的音樂像是在庭園裡散步,感受光、形、質地的變化」。

"My music is like a garden, and I am the gardener. Listening to my music can be compared with walking through a garden and experiencing the changes in light, pattern and texture."

我自己的理解大概就是,他的音樂里包含了西方技法加東方理念。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特別講到,武滿徹作品裡的融合——傳統和現代,東洋和西洋,各個時期不同的音樂家以及個人風格的融合等等。

也許是因為也作了大量電影原聲的關係,他是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家中比較家喻戶曉的一位了。不過題主(順便此處表白一下Fan叔)說不包括影視配樂,這裡也就不細說。

前面答主 luan19971029圖中也寫到他。其實外行了解也不多,如有疏漏錯誤歡迎補充指正。

具體作品表見wiki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Toru Takemitsu


http://tieba.baidu.com/p/5028142863?share=9105fr=sharesee_lz=0
http://tieba.baidu.com/p/4939859783?share=9105fr=sharesee_lz=0
http://tieba.baidu.com/p/4674459366?share=9105fr=sharesee_lz=0
http://tieba.baidu.com/p/4482450646?share=9105fr=sharesee_lz=0
http://tieba.baidu.com/p/4350894138?share=9105fr=sharesee_lz=0 @luan19971029 的資源樓系列,這些能算是20世紀音樂進階了。

不要臉地推薦我自己粗製濫造的資源樓,各種時期的都有,但20世紀居多http://tieba.baidu.com/p/4377749747?share=9105fr=sharesee_lz=0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專欄,目前還沒有任何文章(知乎居然不讓在手機上寫專欄),但以後內容會豐富起來。


先回答一下問題,然後再……嗯。

二戰後還活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基本上最好的兩位就是蕭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另外還有「俄派張學良」斯特拉文斯基的部分作品(如《彼得魯士卡》),英國的布里頓、德國的欣德米特等水平還不錯。我國現在還健在的王西麟也還可以,但相對比較先鋒派了,能否算古典音樂作曲家我個人存疑,而且他的作品也不著名,但推薦欣賞。

其次我想說,那些在這個回答底下放一堆現代作曲家的,能不能先搞懂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美學的區別再答題?尤其最高票那位洋洋洒洒寫了一大堆名字的不要混淆「古典音樂」的概念好不好?

古典音樂最重要的特質,是刻畫音樂形象,從聽覺的角度精確地表現人的靈魂與世界的關聯(好比繪畫是從視覺的角度)。這個精確能精確到每一個音,每一個和弦,每一條旋律的安排,相互之間形成了有嚴密邏輯的、情緒變化自然的有機統一體。古典音樂的歌唱性、宏大的長篇結構、複雜的織體聲部以及發展主題動機的這點全都是圍繞這個特質而來的。

麻煩回答先鋒派的照著這個美學標準去分析現代音樂的總譜看看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純無調性的作品破壞了和聲的張力,能有情緒自然的變化就見鬼了。

現代音樂的審美是探索新的作曲手法、音樂材料和音響效果,不完全是以好聽與否為標準的。(這裡面也分情況,比如很多現代作曲家依然會在意一定程度的可聽性,會在意嚴格的主題變化發展,它也是和音樂前後發展的邏輯聯繫在一起的;像Elliott Carter完全不在意自己的音樂聽起來怎麼樣的「作曲家」還是不太多見)這一點跟古典音樂的審美差別大了去了好吧。

用什麼音樂材料並不是一種音樂風格被標籤化的重點。普羅也會用一些現代和聲手法,但那是他建立在古典音樂的審美標準之上的;他對音樂形象刻畫的考究,對應到和聲的選擇,這種思路從巴赫貝多芬貫穿到了他和老蕭,所以為什麼普羅科菲耶夫依然是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老蕭同理。

無非現代音樂這個圈子的作曲家大都出自音樂學院,雖然在學校並接受過真正的古典音樂訓練,又繼承了過去古典音樂那個圈子的話語權。但,論音樂本身,已經不是從前的古典音樂了。


最著名的當然是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啦!比如第十、十一、十三、十四交響曲,第八弦樂四重奏等等。

英國作曲家布里頓在聲樂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代表作有《戰爭安魂曲》等。他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也很有名,不過我只查到此曲在1946年首演,不知道符不符合題主「二戰後」的要求……

潘德列茨基是一位偉大的當代作曲家,被稱為「波蘭的貝多芬」。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廣島受難者輓歌》了……他早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先鋒派,後來逐漸轉型為新浪漫主義,《第七交響曲》是近來交響樂作品中的傑作。

利蓋蒂也是一位偉大的當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大氣層》,這部作品體現了音塊技法和利蓋蒂首創的「微復調」手法,可以說在現當代音樂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題主不妨聽聽他為100個節拍器所寫的《交響詩》……

突然發現題目補充中說可以推薦作曲家,於是跑回來再說幾個……

哈恰圖良、施尼特凱、梅西安、約翰凱奇、施托克豪森、庫塔格、布列茲、武滿徹、王西麟、朱踐耳、譚盾……

先說到這裡吧……本人小白一個,對現代音樂沒有系統的了解,只好想到什麼說什麼……還望更多的大神來答。


王西麟的交響作品。
為數不多將對人類歷史深刻反思融入到音樂作品的作曲家。我聽過的第三、四、九交響曲無意是震撼心靈的神作。當然也不乏如雲南音詩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推薦,就不說理由了。主要因為不專業,只是喜歡,說不出門道。。另外么,音樂還是個人趣味和審美選擇。看到很多答主都開了好長的名單,像勛伯格梅西安呂蓋蒂這些,都太有名了,也沒啥好多說的。
講點我自己聽下來覺得值得一聽,或者是我覺得在國內介紹的不多的。

1,巴托克。推薦聽一下神奇的滿大人,最早是舞劇,故事內容較勁爆(起碼當時),禁演不奇怪,具體自行百度。索爾蒂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布列茲指揮芝加哥,都是很好的版本。我個人很偏愛很偏愛索爾蒂,但布列茲對巴托克和滿大人的理解(真的跟他自己作曲有很大關係的),再加上芝加哥團卓絕的表現力,可以說是完美之作。。。(話說芝加哥還不是因為老索調教的好!芝加哥的從萊納開始,每任掌門都超愛!)
2,布列茲——對,就是上面指揮滿大人的布列茲。指揮上的成績就不多說了,其作為現代最重要的作曲家更值得讚歎。我第一次聽儀式就驚得說不出話來。爆裂也很喜歡。(絕對不是常規意義上覺得優美啊!!勉強形容的話,應該是無法忽視的驚人存在這種吧)所以絕對不要用那種「陶冶情操」之類的心態去聽。。。奇怪的是,我對現當代美術接受得很慢,但現代音樂卻意外地接受很快——可能是我在音樂上比較無知,更少成見的關係吧。
3,推薦亞洲地區三位。第一位,最愛尹伊桑。洛陽把我直接聽哭了——dont kown why。後來看黃皙暎的故園,小說沒想像中的好(電影更平庸),但作者講到他受到尹伊桑的影響,我是非常能理解的,(聽尹伊桑作品還是需要了解一下他的個人驚險生平。。。和南北韓歷史)。基本上,尹伊桑的每首作品都喜歡,不論歌劇,交響樂還是器樂奏,就連本來完全不喜歡的歌劇(詠唱形式)也因為劉同之夢完全改變了。。。
如果說我喜歡武滿徹多少還和他強烈的東方色彩,尤其是大量使用日本(東方)樂器有關,那尹伊桑對我來說,絕對是偉大的世界級音樂大師(而且跟他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和典故等等都沒有關係,雖然毫無疑問,他肯定是中國愛好者一枚了。。。)。。。因為不專業,所以沒辦法在音樂範疇內表達得更好。。。只是,每一次聽他,都會有一種彷彿正注視著人間美色的巨大感動。。。哎呀。。。說到這裡,迷妹衝動上頭了,趕緊打住。
4,武滿徹。綺麗而凄厲之美。推薦秋庭一具。
5,郭文景。比譚盾什麼都好。《李白》真心不錯的。


對問題來說其實不算貼合,但是我很想強烈推薦――皮亞佐拉!!!!!!他不算嚴肅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但是讓探戈音樂成為一種「藝術」~好喜歡他!嘻嘻~


我首先想到的是梅西安的圖倫加利拉交響曲和約翰·凱奇的4"33""不過後者我也不知道算不算。二十世紀甚至是二戰後的古典作品還是不少的,包括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都有作品問世,對了,還有理查 施特勞斯,最後四首歌是1948年創作的,應該是最著名的戰後古典音樂作品了吧。很喜歡的一張CD因為。。。。。。封面的施瓦茲科普芙真的很漂亮。


很多人都喜歡欣賞古典音樂,所以整理一些古典音樂的欣賞心得,希望對有心了解和欣賞古典音樂的知友有所幫助。

馬勒的交響音樂

古斯塔夫.馬勒曾經說過」我是三重意義上的無國之人:在奧地利人中我是波西米亞人,在德意志人中我是奧地利人,在整個世界中我是猶太人。「

馬勒是一個充滿矛盾性格的人,一生都在抗爭和糾結中渡過,所寫的音樂也不被人理解。馬勒最慘的是,他生活在反猶氛圍特濃的時代(別以為反猶只是希特勒才幹),為了飯碗甚至連信仰也改了。

偉大的作曲大師--古斯塔夫.馬勒

和他老師布魯克納的交響音樂中的虔誠和和諧不一樣的是:馬勒的交響音樂永遠充滿矛盾和掙扎(糾結的心天天有)。這種感覺哪怕在他的第一交響曲都仍能感受得到。而在他後面的越來越龐大和複雜的交響曲中,這種感受會越來越明顯。只有在他的聲套組曲中,這種感覺才能得到緩解。

伯恩斯坦版馬勒交響曲全集

馬勒一生只寫了十首交響曲(其中第十首未完成)和幾部聲套樂組曲,馬勒的交響樂對現代音樂的影響極大(當然是指古典音樂),尤其是他的第十交響曲可以很明顯聽出來。另外就是對現在電影音樂的影響也很大,大家都向他偷師。不過這都是現在的事,當年馬勒可是以指揮家著名於世的。他的幾個學生兼朋友都是上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大師:瓦爾特、克倫佩勒和門格爾伯格。他的指揮理念更是影響巨大,上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大師無不受到馬勒的影響。

布魯諾.瓦爾特---馬勒 大地之歌

作曲家馬勒當年確實超冷,讀過一本40年代寫的《西方音樂史》。馬勒在裡面就一句話,最多二十字。不過馬勒說「我的時代終將到來」,今天的馬勒迷們都同意這一點。馬勒現在對一般人影響也不小,因為大家經常都會提起他說「馬勒戈壁」,哈哈!

布魯諾瓦爾特指揮馬勒 第九交響曲

和布魯克納一樣,馬勒交響曲的版本也是眾多,唱片的版本就更多了。布魯克納是因為耳根太軟,馬勒則是鬼主意太多。改來改去的結果是讓後面的指揮家們都有事可做,反正你搞一個版本的名堂,我則去搞另一個版本,總之聽眾都會有相當的新鮮感。現在有過十來個全集的馬勒粉絲不在少數,如果再加上單曲的,買馬勒的交響曲版本敗家的效果最為顯著,甚至比燒硬體還猛。而且由於篇幅巨大,搞版本比較簡直要人命。筆者就曾經比較過馬二的十來個版本,結果後面吐了好幾回。(還曾經不自量力的比較過布魯克納第四,聽了兩個版本直接就放棄了)。

布列茲--馬勒交響曲全集

如果說布魯克納買套切利比達凱就差不多了,馬勒現在則專家無數。他的學生兼朋友的布魯諾.瓦爾特和克倫佩勒當然不必說,馬勒還有一位學生兼朋友是門格爾伯格,據說他指揮的馬勒也很地道。最牛X的是某次有位音樂評論指出門格爾伯格擅自更改了馬勒交響曲的配器,結果老門大口一張:這交響曲當年就是老子給老馬配的器,咱們原創,想改就改,怎麼?不行嗎?

克倫佩勒--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後面還有伯恩斯坦、布列茲、巴比羅利、阿巴多、拉特爾…… 反正我是看著都怕怕,不敢碰了。如果推薦的話我推薦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日樂團的那套藍光,現場感十分出色,有圖有真像也更容易理解。

阿巴多晚年指揮琉森節日樂團馬勒交響曲

聽馬勒還是從第一開始吧,他的這首交響曲最容易被人接受。我喜歡把它理解成」四季「,每個樂章代表一個季度的感受,搞定。雖然這樣理解其實過於簡單了,但勝在容易接受。這個交響版本很多,不過我一直喜歡庫貝利克的巴伐利亞版。

庫貝利克指揮巴代利亞版馬勒第一交響曲

馬二是交響迷的最愛,這首交響樂十分複雜,但卻一點不難接受,甚至十分好聽。你只需要知道其名字」復活「就行了。這首樂曲版本倒不太多,克倫佩勒和瓦爾特的版本都非常地道。另外有一個人的馬勒第二也十分值得一聽,那就是卡普蘭,這位半途出道(快40了才開始學指揮)的大富翁,音樂外行一個,年輕時聽過次斯托科夫斯基的馬二排練,從此成為馬勒第二的超級樂迷。當上富豪之後,豪無人性了一把(有米真好任性),從0開始學習指揮,至到最終成為馬二的權威中的權威。他的馬二錄音好,音樂流暢,抒情性極佳。

「業餘」指揮家卡普蘭版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相對來說馬三、馬四稍微宏大了些,馬五則比較適合入門聽,典型的馬勒式的音樂。這首樂曲有一個版本很出名,巴比羅利指揮新愛樂的版本,我比較過多個版本,竊以為就聽巴比羅利或卡爺就好了。馬六也不錯,抒情性很強,據馬勒的老婆阿爾瑪說,排練時他們倆都哭了。

巴比羅利爵士指揮新愛樂樂團-馬勒第五交響曲

馬八從標題」千人「上來看,彷彿是一個龐然大物,嘖嘖,上千人的樂隊和合唱獨唱樂團,那敢情猛來著。不過其實不然,整體聽下來挺溫柔的,我老是懷疑自己聽到的是不是」千人「。別外的交響曲就看你吧,反正聽到這個份上,大家都是馬迷,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了(沒提到的也就馬九馬十了,哈哈)。

索爾蒂版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

他的聲套樂組曲,有幾部十分值得一提,除了根據唐詩改編的《大地之歌》外,《少年魔角》、《旅伴之歌》分別對應他的第四和第一交響曲,聽完後再聽兩部交響曲感覺會更好些。

塞爾指揮馬勒聲套樂組曲「少年魔角」

如果說貝多芬的交響曲是N岳的話,那布魯克納和馬勒則把交響曲直接搞成了珠峰。在他們之後,敢碰交響曲的作曲家很少了,除了肖斯塔科維奇之外。估計還是因為他在蘇聯,聽不到什麼馬勒和布魯克納的原因(那年頭可不像現在有馬勒和布魯克納包子可以聽)。


亨里克·米科拉伊·葛瑞茲基(波蘭語:Henryk Miko?aj Górecki,1933年12月6日-2010年11月12日),波蘭作曲家。一般被認為是神聖簡約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馬爾康·亨利·亞諾爵士,CBE(英語:Sir Malcolm Henry Arnold,1921年10月21日-2006年9月23日)是一名英國作曲家。

亞諾年輕時以小號家為其主要職業,30歲後他則專注於作曲。他和布列頓一樣都是當時英國很有名氣的作曲家,而他寫的輕音樂如威爾斯舞曲、英格蘭舞曲、蘇格蘭舞曲、愛爾蘭舞曲和康瓦耳舞曲皆為他有名的作品。

這二張是個人最喜歡的現代古典音樂唱片。


創作目的即作品本身,不太理解這個說法。很多古典樂都是出於某些具體目的而創作的,比如宗教和皇家儀式,作為這些儀式的「配樂」。


以前在華為音樂聽到且下載的,林海有一首曲子叫《琵琶語》。不過這首曲子網路上版權很少,搜出來的大多數是一些致敬林海的翻版。

剛剛才知道原來是電視劇《鳳穿牡丹》的插曲,貌似不符合要求了。


肖斯塔科維奇,斯特拉文斯基,如果能接受的話勛伯格也很好。

還有一位中國作曲家,我的偶像,譚盾。


聽古典音樂必須聽黑膠唱片!黑膠唱片的年代正好是古典音樂大師雲集的時代哦。
推薦: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曲1955年單聲道版
亞諾什 史塔克的大提琴來個幾十套。


推薦閱讀:

如何鑒賞畢加索的作品《兩個小孩》?
日本攝影師 Mizutani Yoshinori (水谷吉法)的攝影風格是什麼?如何理解其攝影作品?
家境不好可以學美術嗎?
請評論陳丹青作品 西藏組圖?
美本學生想要申請到拍賣行的實習應做哪些準備?

TAG:藝術 | 音樂 | 古典音樂 | 作曲家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