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臨近期末才開始好好「學習」學科的知識,這樣的學習與長時間踏實的學習相差有多大?

如果數學系平時不太認真聽課,上課睡覺,重曠課,自己也不太看書 ,作業也糊弄糊弄,在期末的時候使勁學,最後也可能答不低的分數,雖然考試得局限性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想知道這種情況和正常努力紮實的學習差距會體現成什麼?


數學系的強答一波。
身處末流985,專業課考試一門比一門水,拓撲泛函微分幾何大面積的90+,相當多的菜雞平時不學考前隨便看兩眼就能考到很高。
差距就是,學霸都知道成績的含金量不高,都在努力學習更深入的東西,為將來研究生階段打下基礎。
而學渣則在滿足於考了幾個90+,到處在炫耀,真以為自己是90+的水平。
相信再過幾年,差距就會顯現出來了。


這當然是差得很多了。就我來說,什麼光學原子物理模電之類的基本都是考前複習混過及格線的,早就不知道忘到哪裡去了;但是好好學了的課,比如統計物理,就算過了大半年沒用還是可以提筆(或者回想幾分鐘)把需要的過程全部推導出來。


(說起來題中說的是數學系?那我來講數學系的故事)


這個是學泛函分析時候的故事。說我的某位同學(目前與我合租),大半學期沒上過課,作業只做過兩三次,只有考試當天來看書和問我問題,然後,就考了全班第一(除了一道誰也不會做的題都得分了)於是順利得到滿分。

然而按照他的說法,他其實根本不知道我們上課學的那些事情(確實想五個小時學完泛函分析有點不現實了),只是因為考試題目根本沒有考什麼書上的具體的東西,全都是一些比較「範疇」的事情,而他也只知道那些事情(就是幾個大定理,以及它們如何用範疇的語言來說;這也告訴我們學好範疇也是很有用的,畢竟看東西的角度比較高)。不過其實也還好,雖然他偶爾會跟我說他覺得他根本不會泛函分析,但他主要興趣都在代數上面,應該以後也不怎麼會用上那麼多具體的分析。


大概是為了避免大家瘋狂吹他,他在微分幾何考試中交了白卷(並以此表達他對微分幾何教學的不滿意)。(最後一句話與題目無關)


這要看題主有多屌了。。

一般來說,期末突擊學習的,課程內容放個假就忘。。

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都是大學裡血的教訓。。


一點心得:
數學裡最重要的是思想(如將函數視為向量,將流形視為空間),其次是方法(如數形結合),最次是技巧(各種數學競賽)。思想是根,方法是干,技巧是旁枝末節,剩下的一些解題流程則根本稱不上數學。

而一般考試所能考察到的,就是解題流程,外加一點技巧,至於能否考察到方法和思想,那就要看命題者的功底和用心程度了。

平時認真聽課做作業的人,可以從那些旁枝末節中一點點體會到蘊藏其中的方法和思想;而如果臨時突擊,那就要看你能否透過那些啰嗦的語句繁瑣的證明看到最本質的數學思想了。如果沒能把握住思想,那麼技巧、結論等等都是無源之水。

這有點像佛家裡「漸悟」與「頓悟」的區別。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頓悟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踏踏實實地做好必要的功課,一點一滴地積累方是正道,何況頓悟也是要有一定基礎的。


喵~謝謝邀請~

大概差距就是曾經掌握和沒有掌握過的差距,也是學好數學和考好數學的差距。

人能記憶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學了這個忘記那個是很正常的,但是平時認真學意味著掌握或者至少曾經掌握,而曾經掌握的東西就算長時間不碰,只要少加參考和思索就能夠迅速的重新掌握,簡言之,學完就可以扔掉了,為新的知識騰出空間,著叫做學好數學。

考好數學就沒那麼複雜了,只要期末熬個夜,背背重點知識,再做做老師劃的題目,略加點機靈就可以了。沒有掌握意味著學到後面用到前面的知識你需要不斷地去參考之前學的東西,比較煩。

但是不是意味著學這個專業就拿這個謀生,如果是志趣在其他的話,自己把握號度就可以了嗯,(^_^)。

人生的未來真是不可預測,還沒活夠區區二十年,怎從推料何去何居。

好像跑題了~。


剛考完了高代,大二就沒有高代了,也不知道學完了之後在以後能起多大的作用,但願沒白費那麼多腦子看各種循環子空間,根子空間。。雖然以後看起來這東西很簡單。。但是現在學起來真心難,好吧。。這玩意絕對是考試不會考的。。最起碼我們這還不敢考太深。

.............
看了好多大佬的回答,突然想到幾件事。
下午考高代。。心情複雜
本來考試題就是按照學生成績要正態分布來出的。。考慮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之類的原因,然後學生們有相當一部分人平時不怎麼學,考前突擊,結果肯定是沒有大家都好好學習,去考試,體現出來的水平高,結果學院就發現,這個難度的題還是難。。然後明年再簡單一點。。,學生再只看更簡單的內容。。這樣下去,這個學院好像也就在走下坡路了,大家都沒有學習氛圍,惡性循環了,然後好的學校又越來越好。。太可怕了
感覺這樣累積一年兩年,大二大三再這樣考前突擊就會有大一的好多知識漏洞。。更難段時間應付得了,結果大二大三出的題更水了。。最後保研也變的差。。。

感覺一頓瞎想,為好多大學的學院一蹶不振,感到悲傷。。。還是得認真學。。


所謂學習,就像在運行一個政權。每新學一門課,則是在換一屆執政者。

第一種,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繁榮;但每逢政權更迭、改朝換代,則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戰爭連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經濟生活嚴重破壞)。

第二種,民主的政治體制,則可以認為是將統治的成本均攤到民主過程中,例如每次選舉時的花費(宣傳、一些為了迎合選民的違背客觀規律的經濟、文化活動),以及平時實行民主過程中的摩擦(如一個提案因黨派之爭被多次打回)等等。

考前抱佛腳和平時踏實學,就好比一個用高度專制、一個用民主體制。

————————————————————

這兩者在長期孰優孰劣很難說,但是請大家注意到: 專制在更迭時——要付出極大的成本——才能做到長期下和民主難分伯仲!現在,我就反問那些臨時抱佛腳的人,你們在考前突擊時能像人家政權更迭(造反或奪權)那樣付出一切嗎,能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看到一門課背後最本質的思想、參透那些證明和方法背後的思維沉澱嗎???

如果不能,那麼不好意思,請你按照民主的來,平時多走走「民主進程」,把成本分攤到平日的學習力,功夫下在平時、上課適當聽、步步為營地構建知識體系。

—————————————————————————

個人在某經濟學專業還挺強的985。我們也需學習諸如數學分析、概率論、數理統計、微分方程,或再到實分析、拓撲等等的課程,因此很多課程也會有和題主類似的體驗。對我們來說,本科很多數學和經濟學的課程更純粹的是提供工具和思維錘鍊。

①提供工具層面,如果考前抱佛腳,這部分是最好處理的。

即很多樓上的提到的,套的是解題模板和技巧,很多老師為了最後大家的成績能看也有意往這方面出題。但是,日後就會出問題。因為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作用,只做到了底線——讓日後在遇到實際研究運用時腦袋中有個印象:「這裡好像有個那個xx的方法或工具」,接著再回去找那些內容,然後無限接近於再重新自學一遍。即我們只做到了「我知道我知道有這個東西可以用」,但你必須耗費很高的精力和時間來做到「我知道且能用這個東西」。而後者對於平時長期踏實學習的人來說,成本是很低很低的(因為它被平攤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了)。

②思維的鍛煉方面:這點是最大的區別。

我們學微觀經濟學時,老師提供了兩本中級、一本高級的教材。當時我除了平時及時吃透課內的教材,在課外還結合著高級搞透了很多數理的證明和背後的應用。結果,在大二的一門看似和微觀經濟學最最八竿子打不著的課「中國經濟史」中,這些長期投入的踏實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回報和信心。

那次的老師是剛調來的國內研究經濟史的大牛,也是曾經以櫻花聞名的原校的「四大掛科王」。他一改常態,在經濟史的卷子里放了很多計算題!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在高考歷史裡看到了帶電粒子一樣…… 題目涉及到封建制和郡縣制的更迭、唐朝農民府兵制和均田制的效用、南北朝自耕農是否依附莊園主等各種經濟史的問題。在同學們紛紛抓耳撓腮時,我卻做的特別順手。

因為這門課,本質上是在用經濟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問題。而其暗含的很多思維和理論基礎來源於微觀經濟學——結果,那次考試老師延續了他稱號的神話掛了半個班,而我成為我們班唯一的90+。

所以,短期內的臨時抱佛腳可能達到的就是你也繁榮,踏實學的人也繁榮。但是,長期來看,你若在期末突擊內稍有不慎,則就會像一些中世紀的歐洲國家一樣——政權更迭更迭著,就沒了!

退一步而言,有多少人最後的工作和投身的領域並不與大學期間的專業相吻合。但是,你所塑造的思維模式和品質,將會使你終身受益。不管是理科、工科、社會經管亦或是文科、藝術,都是這樣。多少年後會計專業出身的你或許連試算平衡表都不會編了,但是你腦海中永遠有這一根弦——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一個資產龐大、光鮮靚麗的公司拉你入股,你會下意識的知道你應該查查它的資產組成,看看它的所有者權益,研究它的資本結構;或者你至少知道自己可以花錢請人或託人幫你做這方面的調研。

而有幾個人敢說他一周甚至一天一本書的情況下,能給自己構建出一套完整順暢的知識體系,能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你是天才,那麼我服你。以上全部作廢。就像指揮伯姆曾經評價鋼琴大家古爾達說——「他彈得太好,以至於他穿著短褲上台演奏我也接受。」

但拜託,天才真的不多。有幾個莫扎特,幾個梵高,幾個拉馬努金,幾個柯西? 證出了費馬大定理的安德魯·懷爾斯令人敬仰,但又有幾個人會說他是天才? 天才又有幾個是意識到自己是天才的?

————————————————————

最後,回到「學習」本身上。所謂學習,一講究輸入,二講究能夠輸出。

暴力輸入或許可以達到短時內的輸出,但缺乏重複和深化加工的過程,則難以做到長期內能夠保質保量的輸出。

在人類大腦的認知和學習行為上,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還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連睡眠都能強化重要的長期記憶,你說考前抱佛腳是不是在給自己找罪受?

能靠開幾個小會解決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


區別就是第一年數學分析學霸95 你85,第二年實變函數學霸95 你65,第三年泛函分析學霸95 你掛了.......


大學最後分數的差距只在最後兩個星期,真正能差距取決於之前的十六周


中國的大學嚴進寬出。

期末考試,想要通過,突擊一下,是很簡單的。甚至於,如果期末認真一點,還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成績不錯又能怎樣呢。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對知識的了解程度。

知乎上還有一個問題,畢業之後不同學生之間巨大的成長差異是怎麼出現的。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謝邀
拿微積分學習舉例
一個是達到了文科對微積分的要求【會套模板計算】
一個是達到了工科對微積分的要求【會理解概念計算】
而數學系的水平應該是,學完微積分,加深理解去學實分析

四年後,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前者只會套模板,對工科實際數學問題都難以下手,更別提研究純數學。
【目前答主就屬於混在數學系的文科水平】


首先,區別是 臨時突擊的,考完試那晚,打盤機就忘光了。

而選擇平時努力學習,還是臨時突擊,都是看你個人需求的。你本來就喜歡這個方向,管他考不考自己都想去學習 了解;那你根本就不想往這個方向發展,或者暫時用不到的,那就隨便搞啦,反正大學過考試只需要(歷年試題+舉一反三的能力)就可以了。等到你真正需要了,會主動拿起書去看的。


先總結一下。一。易忘。二。未理解。三。難題不會。四。換個知識點有漏洞。五。考靈活點就蒙了。
很多人突擊法估計和我差不多,就是通過往年試卷和老師劃的重點來突擊。
微積分是個比較普遍的例子,我微積分上93,微積分下77。剛進入大學還聽了一下講,過了一學期暴露學渣本性,必修不交作業必逃,選修必逃。然後微積分下是前提兩天開始看的,試卷不難撿了個漏(主要是題型固定)。後來學專業基礎課,關於傅立葉變換,一些解積分的簡單手段如分部積分,被積函數相加是可以提出了的,都忘了,後來問室友時,室友一臉懵逼,因為太簡單了。
記得我大二下,玩英雄無敵3,輻射4,上古5,中間還插著LOL和Dota,天天癱瘓在寢室,至於當時學了啥都忘的一乾二淨了。(其實最開始我是不玩lol的,後來室友玩,於是我就玩了,然後他們三都是青銅五的新手,我可能成為了青銅一的菜鳥,然後基本都是帶他們,結果他們都不玩了,只有我每天玩幾把。還有我的世界,也是他們先玩,然後我加入,結果我把整個世界探索完了,玩紅石玩的美滋滋了,他們又不玩了。真是皮!)
記得學理論力學,第一節課老師說不點名,沒作業,然後我就只去了最後一節。。。
突擊一般看時間,如果有3,4天的話,我會先理解一遍,不求記憶和解題,然後留一天的功夫去研究考題,以及用一張紙寫上要考的公式。由於出題題型固定加考的不難,基本上都能7,80。我可以說我理解的比大部分人都還好,可以理解並沒有什麼卵用,比如液壓傳動,我全分析了一遍,但我現在有什麼閥,我當時怎樣想的全忘了。。
雖然我如果要用到相關基礎知識,花比較少的時間能撿起來,但學霸分數高是可以參加競賽的,是可以保研的,是可以參加各種創新班秒通過的。而且學習東西更快,我看機測時翻控工微積分,看機設時翻機原和製圖。我學機設時才把螺栓完全看懂,把齒輪看了半懂。至於之前為什麼不懂,因為螺栓不考計算,只考怎樣畫,而齒輪只考題型比較固定的計算題,不需要懂變位係數到底是個啥。


大致相當於考前突擊背單詞和平時閱讀積累單詞的區別


毒奶一口……

一些人一個晚上就能徹底自學透一門課,有些人一個學期認真聽課也不能聽懂一門課。

說到底是和人智商有關,腦子不好,怎麼學都沒用。腦子好用,看一眼就能徹底理解記憶。

做起項目,習慣一個通宵學透的會讓你感到絕望……什麼狗屁人與人生來平等,都特么扯淡……

不要以為自己認真聽了一學期課很了不起,有些大佬只是覺得這樣太浪費生命……

mmp,自卑到極點……

所以一直努力學習只是為了追平那些大佬……那些都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的,就沒必要對比了……


不是數學系,是計算機系的來強答一波。

課程重要與否是回答答主這個問題的關鍵。。

有些課程不就是應試嘛!
前天考完的一門RFID,對老師很無語,竟然讓我們閉卷,吐槽一下:背了幾天還不如別人作弊抄的容易。。這課背了那麼多概論,比如什麼電子標籤特點,什麼讀寫器發展趨勢這些東西的,哪個不都是背完就忘,這就是花一兩天背一下就行的課程。這種課認真學和考前突擊最後都是沒什麼區別的。。

然而某些理工類的課程如高數、數據結構等,如果只是考前一兩天突擊,那麼將和認真踏實學的有天壤之別。。

來來來,那位同學,盲打一下對鏈表的插入刪除操作、圖的遍歷、再造個哈希表。。。。這些基礎的東西你說讓那些突擊的寫,能寫個毛啊。。可這些還是基礎的哇。。。

我對於一門我喜歡的學科或者是說對於我的專業十分重要的學科我都會踏實學,最後考試之前不出意外在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框架,我還喜歡畫思維導圖,手畫記得更清楚。
比如像這樣的

總之這些東西我有,而他們突擊的沒有,這就是差距;我能夠對一門學科有自己的見解,而他們沒有,這就是差距;我能把這門學科運用到實踐中去,而他們只是為了考試過了,這就是差距;我能夠將這門學科考到95+,他們只能卡個60分,這就是差距(看了最高贊的回答說學渣都是90+,那表示我也是學渣,我們學校太渣QAQ)。


數學專業瞎答一下
一般學校為了控制掛科率考試內容和深度不會太深,所以臨時讀幾天確實可以不掛,畢竟有範圍限制。 但是對於要考研的同學就必須平時扎紮實實學。
也許現在不能體現那些認真學習與臨時學習同學的差距,未來就會體現出來。那些抱佛腳的某一天想要考研也要倒回來認認真真學習這些東西。


四川大學。

我看到有人連循環群的定義都不知道,流形定義不知道,這種人也讓他畢業了。

而認真學的已經看完了好幾本研究生水平的教材了。

這種垃圾學校每年招生的時候還真好意思吹自己全國前五。每年一吹。呵呵。


正常努力紮實學習分兩種:
1.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
2.自學

然而這這兩種人之間的差異又會因學校的差異帶來變化,所以你說的是哪種呢?


內力和外力的區別,越到後面的課越力不從心,我的分析學學習狀態就是典型。

本人高一就接觸了微積分,大學反倒不太認真學。
於是三次 數學分析 課,仗著自己以前粗淺的看過一點,基本都是平時寫作業不聽課,考前刷書刷題。關鍵是定理證明也許考前還能勉強掰扯幾個,現在是一個都想不起來(現在連常用定理都記不全了)。
然後你 實分析、微分方程、泛函分析 想這樣玩時,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被身邊的大佬拉開肉眼可見的差距了——他們看到題目馬上就知道如何倒騰不等式、如何用定理,反正至少知道怎麼下手,你卻在那「這也要證?」、「這也能證?」、「這題我棄了」。於是你考前連刷題都做不到了,只能背題,背對了分數還能體面些;沒抓到重點背錯了,分數就根本不能看。大佬們則是考前不用那麼拼地背書,裸上也能用自己的分析功底考到你拚命背出來的成績,要是好好複習,你就直接gg(另外就算他們背題都比你背得快)。

所以數學分析、線性代數一定要好好學,功底一定要打牢,只靠考前複習只能形而上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後面要用到的時候 定理定理忘了,思想思想不會。


推薦閱讀:

數學裡的那些技巧是怎麼想出來的?
你有哪些在考試或競賽中現場推導一條新定理,使用其答題並回答正確的例子?
眾所周知e和圓周率pi是數學裡最重要的兩個數,同時也都是無理數和超越數,那麼它們是否存在某種聯繫?
不可數個0相加等於0嗎?
一道噁心的腦筋急轉彎筆試題??

TAG:學習 | 數學 | 大學 | 數學分析 | 數學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