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


首先,我們要定義什麼是優秀的孩子。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大規模的調研,他們發現有一類孩子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赫敏鎮樓):

1、善於調控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的速度很快

2、學習成績好,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懂得寬慰他人

4、很少受到情緒困擾,很少焦慮或者抑鬱

5、愛運動,有健康體魄,但從不訴諸暴力

6、有很多朋友,而且友誼十分深厚

分析大量優秀子女家庭之後,心理學家們得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發現優秀孩子的父母總會有一些相似的策略和舉動,總結起來有三點(前方高能):


教育第一步:注意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


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並以積極的方式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夠大幅度提高孩子未來的幸福水平。

躲貓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親子遊戲。通過類似的遊戲能夠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但這遊戲是有技巧的,遊戲的強度大時,嬰兒把頭轉向一邊,母親須停止遊戲,嬰兒重新轉過來時,母親再繼續遊戲,這叫「同步互動」。這種持續的正性情緒刺激會帶來多巴胺活動的增強,能促進孩子大腦健康發育,認知的快速發展,並讓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

最近幾年,中國父母的關注點似乎轉移到如何對付孩子哭鬧上了,類似哭聲免疫法(請自行百度)這種早已被西方家庭棄用的殘酷手段,居然也能悄然流行。大腦掃描(PET)研究證明,當孩子哭鬧時,強烈的悲傷、憤怒等負性情緒激活會抑制或者減少扣帶回中認知區域的血流量,造成缺血,嚴重者會損傷額葉皮層。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否則,你們必須為將來孩子可能發生的情緒問題,以及智商不足負責,切記切記。


教育第二步:積極指導孩子面對負性情緒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孩子不吃飯,向你大聲嚷嚷要吃曲奇餅乾,不給吃就大哭大鬧,你怎麼辦?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消停下來而選擇遷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選擇轉身走到另外一間房,每個人做出的反應都體現出他們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態度,這種態度有個不明覺厲的名字叫「元情緒理念」。心理學家將父母的元情緒理念分為四種:

  • 第一種是情緒擯除理念,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認為意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有害,要儘可能消除消極情緒。不過他們的做法挺奇葩也很常見,他們會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用懲罰的辦法來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目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消極情緒不值得關注。這種父母會經常表現出攻擊性,容易表達煩躁和憤怒的情緒,也是你們說的情商低。由於長期壓抑情緒表達,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罹患抑鬱症,成為了你們認定情商先天論的所謂證據。
  • 第二種是情緒紊亂理念,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體會到深刻的傷感情緒,短期內難以平復。短言之就是,孩子哭,她也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不到任何控制情緒的技巧。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概率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
  • 第三種是情緒不干涉理念,中國父母的特別發明,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什麼態度和傾向性,他們會任由孩子發泄情緒而不做任何干涉。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這麼做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有明顯正面或負面影響。

而心理學家最推崇的是情緒教導理念,秉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能敏銳感知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與孩子共同解決負面情緒問題。

1)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在成人的大腦里,情緒和語言兩個中樞系統是互聯的,但在嬰兒的大腦里則是並行的。嬰兒很早就能感受到快樂、恐懼、憤怒等情緒,但是他們要過很久才能說出這些情緒。這意味著當孩子經歷一些複雜情緒的時候,他們會因為不了解而不安,覺得這些情緒很可怕。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方式互聯,那麼不健康的連接方式就會取而代之。他們在黑暗的情緒世界裡摸索前行,每當經歷強烈的情緒時,他們就會感到異常恐懼。只有告訴他們正在經歷的悲傷、內疚、妒忌、尷尬、沮喪等情緒,才能讓他們真正平靜下來。


自從中國進入二胎時代,老大在家裡的地位急轉直下,他們很焦慮,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他們就出現了行為問題,打人、砸東西。

如果這時候父親走過來。

所以,孩子犯錯時,指責很難奏效,但是幫助他們理解情緒往往能有意外收穫。


2)共情

共情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認知上,首先你要願意去體會別人的情感,這部分對於成年人來說不難。另一方面是情感上,自動化地對他人的情緒識別和感受,這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

孩子只有經常體驗到你對他的共情,他才能熟練地將共情運用到人際關係中,才能善於社交。

大多數父母遇到的問題是,認知上願意去理解孩子,但從情感上,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你需要不斷的練習,設身處地想像孩子面對的情境,準確的表達情緒。

標準的共情教程是這樣的:

1)承認事實(「我很抱歉他們拿走了你的火箭,他們拿走了你最愛的東西,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2)傾聽與回應(冰棒:「這是我和Riley之間最後的信物。」憂憂:「你和Riley一定有過很棒的冒險。」)

3)肢體接觸(伸出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說「是的,是的。」)

對不起,視頻沒法上傳,請自行下載頭腦特工隊,特附憂憂與bingbong對話的圖片一張。

教育第三步:樹立權威型教育風格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心理學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僅學術能力過硬,打擊學術造假更是毫不手軟,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風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兩個維度來描述教育風格:

  • 維度一,響應程度,即父母給孩子支持、溫暖和接納程度。有愛心的父母用各種形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充滿敵意的父母對孩子則是冷冰冰的拒絕。
  • 維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實施嚴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會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執行;而另一些父母則本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孩子不做要求。

那麼根據這兩個維度劃分出的四種教育風格如下:

  • 低響應+高要求=獨裁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渴望在孩子心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們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規矩,冷冰冰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他們的孩子十分害怕父母。即使進步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家庭,敏銳的媒體同志把這種親子關係形容成貓鼠關係,各種孩子反抗父母導致的倫常悲劇也時常見諸新聞頭條。

  • 高響應+低要求=溺愛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制定規矩,也很少要求孩子守規矩,確切來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李某一就是被這種教育風格給坑了,不解釋。

  • 低響應+低要求=忽略型

這應該是最壞的教育,他們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對孩子漠不關心。全世界絕大多數變態殺人狂基本都有一個套路,幼年遭遺棄,經常被虐待,對正常社會懷著根深蒂固的仇恨。

  • 高響應+高要求=權威型

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他們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對孩子也關愛有加。前幾年,有些無良媒體對郎朗家的教育模式橫加指責,認為父親賣房子供郎朗學鋼琴是冒險行為,這樣不對;生活上對郎朗照顧太過周全,讓他失去自理能力,這樣也不對。我倒想說,人家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傾注一輩子的心血培養出世界前五的鋼琴家,有什麼可指摘的?

1994年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種教育風格劃分法的科學性,只需要了解父母的教育風格就能夠大致預測出哪類家庭的孩子將來能上大學。

不要問窮養好還是富養好,也不要再問嚴厲好還是寬容好,教育原本就應該讓孩子每天都生活得理性和智慧,每一分鐘都能感受到愛和幸福,每一次眨眼都能看到真實和希望。


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沒有學區房的梁啟超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近代家教奇蹟。這樣的奇蹟,除了老天賞飯吃的強大基因,更離不開溫馨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家風。

梁啟超作為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教育家,一生留下了1400多萬字的精神文化遺產,而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父親,他也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現代家教奇蹟。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梁思成,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曾任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社會活動家。

幺女,梁思寧,投奔新四軍,參與中國革命的軍人。

幺子,梁思禮,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和當今只求文憑不求學問的觀念不同,梁啟超認為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教孩子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別的問題。」

和諧的家庭環境

梁啟超在家平易近人,對待妻兒十分溫和,從不以家長的姿態自居,家庭氛圍和諧。他對兩位妻子愛戴呵護,把孩子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們海外留學期間,不論多忙,他都會抽時間給孩子們寫信。梁啟超一生寫給子女們的家書有400多封,編纂而成的《梁啟超家書》,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並稱中國現代「三大家書」。

而通過梁啟超在信中對孩子們的稱呼,就可以看出他絕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嚴父」:「大寶貝思順」,「小寶貝庄庄」,「那兩個不甚寶貝的好乖乖」,「對岸一大群孩子們」,「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完全是一副寵愛孩子的慈父樣。

平時在家吃飯時,大人和孩子也是十分平等的,除了該有的禮節規矩外,大多都很隨意。梁啟超坐在中間,等人都到齊後,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開始吃,他會在飯桌上天南海北地講不停,傳播各種知識。

吃完可以先走,過一會兒再回來吃些菜,也是可以的。通常吃到最後只剩下樑啟超夫妻,他們也毫不介意。因此,全家人把吃飯看做是每天團聚交流感情的最美好時光,既可以飽餐一頓,又可以聆聽梁啟超有趣的談話。

在這樣融洽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才有可能更加明白什麼是愛,怎麼愛,愛自己,同時也愛別人。

做有趣的人,過有趣的生活

梁啟超在《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中說: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是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

梁啟超的一生從政從文,樣樣做得激情澎湃、熱火朝天,他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有趣味,而人也一定要活在趣味中才會有價值,所以梁啟超總是教育子女不要為了生計而過活,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要善於發現樂趣,這樣才不會單調厭倦。

梁思庄選擇專業的時候,梁啟超先是建議女兒學習生物學,但當他在得知女兒並不喜歡生物學後,又趕緊給女兒寫信,告訴她不必在意父親的建議,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就好。後來,梁思庄又重新選了圖書館專業,並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重要學者。

他還常常建議孩子們在所學專業之外再學「一兩樣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

梁思成受父親的影響,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建築學家,而且多才多藝。他擅長鋼筆畫,利用課間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還做過清華管樂隊的隊長,不僅任第一小號,還擅長短笛。同時還在自己組織的合唱團中擔任男低音和男中音。

即便這樣,梁啟超還是常寫信督促梁思成:「我願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分,稍微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梁啟超也曾在給二女兒梁思庄的信中說:「據你三哥說,你近來看文學書不少,甚好甚好。你本來有些音樂天才,能夠用點功,叫它發榮滋長最好。」

寒門家風

梁啟超出身寒門,祖輩世代為小知識分子,他的自身經歷就是農家子弟受到良好的家教而成功的典型例子。

梁啟超雖然不是大富豪,但是著書立說也有不少稿費,而且在政界,他曾擔任過一系列高官,在學問方面,更是泰斗級別的人物,按理說可以坐享安逸的生活,可是梁啟超一直要求孩子們恪守寒門家風。這與現在很多家長想盡辦法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做法完全不同。

梁啟超把家裡所有的錢都用在子女的教育上,從不揮霍浪費,而且還支持孩子們四處遊歷增長見識。但是他也會在給子女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提醒他們抽空找些工作做,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梁思禮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裡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什麼都干,苦讀8年,獲得博士學位。

抗戰期間,梁思成夫婦被困在四川偏僻的村莊,身染重病,生活貧寒,只能靠典當衣服度日時,依然能夠守得貧困,堅強樂觀地面對一切,梁思成還時不時拿衣服跟孩子們開玩笑:「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但是寒門家風不等同於摳。梁啟超告訴孩子,無論生活富裕還是貧窮,尤其是富裕的時候,也要遵守寒門家風,但一定要注意,寒門家風並不等同於寒酸。

所以他曾寫信告訴孩子們:「你們既已都是很規矩的孩子,不會亂花錢,那麼便不必太苦,反變成寒酸。」

梁啟超學識淵博,見解豐富,卻絕不強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來,而是用心觀察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根據孩子的特性為其進行職業規劃、人生規劃,並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法,讓他們人盡其才。

一開始,梁啟超希望梁思忠學習工程系,梁思成學習建築學,兄弟二人以後也可以相互照應。後來,梁思忠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了軍事、政治,梁啟超又從就業角度建議梁思成學都市設計,而梁思成又根據自己的意願學了建築史,梁啟超同樣都非常支持。

而在梁思成的職業問題上,梁啟超曾給出三個方案,並在信中逐個詳細地解釋,但仍不敢妄自決定,而是反覆徵求兒子的建議,並尊重他的想法。

他還常寫信給兒女們,就家中發生的一些事徵求他們的意見。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獨立的人格,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終歸只是一個旁觀者,我們可以傾盡所有幫助他,但是不要試圖去左右孩子的人生,還是要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逆商的培養

原來我們普遍重視孩子智商的培養,現在也開始關注情商的養成,同時,逆商作為孩子面對逆境時的應對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梁思庄考入大學之後的第一次考試,全班37個人,她排第16名。換了現在的絕大多數父母八成要不太高興了,但梁啟超聽聞後不但不生氣,還十分擔心女兒因為成績不好而傷心。於是安慰她:「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

1925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遇襲去世,梁思成和林徽因為此焦躁悲痛不已,梁啟超寫信鼓勵說:「對於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利害得失,唯一的辦法就是泰然處之,積極應對。」以此來教導他們直面逆境,勇敢前行。

1928年,梁思成回國,梁啟超提前寫信說,「回國一時未能得相當職業,也不必失望沮喪。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

梁啟超曾說,「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所以,他總是教導孩子們積極地面對各種困境,不要讓悲觀的情緒拖累自己。

愛國就像愛自己

梁啟超一生身處動蕩,幾經波折,但他的愛國報國之心從未動搖,也十分重視培養子女們的愛國情操。

作為最小的兒子,梁思禮回憶說,雖然父親在他五歲的時候便去世了,但小時候父親常常講各種各樣愛國志士的故事給他聽。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最早回到祖國的留美學生之一,梁思禮的工資只有留在美國的同學的1%,但是梁思禮說,「他們製造的洲際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們製造的洲際導彈是保衛我們的祖國的。」

當有人問他是否後悔新中國成立之際回國,因為晚些回國他能夠得到更好的待遇時,梁思禮回答:「什麼話?!你為什麼這麼說?我當初就是要在新中國成立之際回家,建設百廢待興的祖國!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從來不後悔!

梁思禮院士

還有在抗日戰爭期間堅決回國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為國捐軀的梁思忠少校,投身革命事業的梁思懿、梁思寧,都傳承並實踐了梁啟超的愛國精神。

無論在什麼時候,愛國這件事都不應該被淡漠,它應該是每一位國人最最基本的一種情懷。

在這個鼓吹「讀書無用」的年代,教育總是變得很功利很浮躁,孩子們有上不完的補習班,考不完的筆試面試。家長們一面說「素質教育好啊」,一面腰包又撐不起所謂的「素質教育」。

可在梁啟超看來,教育很簡單,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不惑,不憂,不懼便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我不禁想到《我是演說家》里董仲蠡說的一句話:「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凈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為了啥?教育,就是在幫助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可以掌握個人的命運,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講個我姥爺的故事吧,姥爺和姥姥都是教師,接受過特定時代的洗禮和熏陶,為人行事比較謹慎,凡事思前顧後。但是姥爺脾氣卻比較火爆,因為晚輩們都比較尊敬他,所以平時在家裡也絕對是說一不二的老大地位。我本科去了香港讀書,平時也會接觸到一些不一樣的文化和觀點,這些是前提背景,手動分割。

我大二的時候暑假回家,突發奇想要自己辦個英文興趣班,包含學生課業補習、讀書分享、全球時事討論(類似模擬聯合國)等內容,要租教室印傳單買投影儀黑板等裝備,當時全家都很支持,只有姥爺極力反對,但是老爺子又是全家的權力中心,所以當時我稚嫩的內心覺得特別委屈,又急切地得到他的肯定。
老爺子當時有點故意挑刺的意思,扔給我一系列的問題,包括質疑我的能力,質疑我教學的方式,質疑我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質疑我對於知識的不尊重等等等等。。這還只是個導火索,後來由英語興趣班又延伸出去,對於其他一系列嚴肅的問題進行爭辯,包括當代年輕人內心太浮躁,包括外來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侵蝕,包括當代年輕人的政治立場,包括一個國家是要先有自由還是先有規則等等等等。。

我們一老一小就這麼憂(bu)國(xian)憂(dan)民(teng)地爭論了整整一個下午。吵到我們兩個火氣都非常大,我當時也頭腦發熱,覺得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說,肩負著年輕一代對於老一代思想桎梏枷鎖的抗爭使命,整個下午也都覺得非常憤慨。

直到爭辯了五六個小時之後,我姥爺突然笑了,然後萬分和藹地看著我說:
「我也知道,我們這群人都老了,思想也跟不上你們了,有些觀點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也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想讓你記住,以後你的人生里一定有人跟你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也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質疑你,就像我今天質疑你的這樣,但是你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別人的觀念洗腦,不管對方是誰,是什麼職位,有多麼德高望重,只要你認為是對的、是重要的那些東西,就一定要堅守。」

這是我稚嫩的心靈中記得最清楚的一節家庭教育課了,到現在逢年過節都有姥爺的學生來家裡看望。

最後,放張姥爺的照片:


很多人對我平時發文章時廣泛的知識面和異常龐大的知識儲備感興趣,經常有人在後台問我這麼一個問題,讀哪幾本書,會變的和你擁有一樣多的知識。我一般是這麼回復的,量變引發質變,沒有哪幾本書能瞬間改造一個人讓他變成大V,如果有,那國家一定強制每個人都閱讀,等大家都讀完被提升了,那差距也就不存在了,所謂知識儲備的高低都是比較出來的,比如現在的高中生,拉到古代,那都是響噹噹的秀才。
所以我給的建議是培養閱讀習慣,大量的讀書。你想比別人知識儲備豐厚,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讀別人十倍以上數量的書,你就可以輕易從知識儲備上碾壓他,然後量變引發質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這個回答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有人問我的習慣已經定型了,但是我現在想培養我家孩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請問有什麼好的辦法嗎?這個還真有。
首先,在你孩子小學畢業之前,閱讀習慣都是可以培養的,我給大家的一個重要建議就是,在學前班和小學階段,你最重要的培育目標,是培養他的閱讀樂趣,而不是讓你的小孩得多少高分。只要你的小孩覺得看書是一種享受,那麼不管他小學成績多差,後面會越學越強,如果你小孩認為是為了爸爸媽媽而看書的,那麼就算小學甚至初中通過填鴨式教學把成績堆上去了,將來也會下去,而且是越長大成績下滑的越厲害。
我覺得有這麼一類現象大家是耳熟能詳的,非常常見,某某孩子很聽話,小學成績特別好,初中成績也很棒,怎麼高中就上不去了呢。而有的孩子很皮,小學成績不咋地,初中也一般,到了高中突然爆發了,老師稱之為後勁十足的孩子。
這樣的人不僅僅不是個例,而且還非常有普遍性,大家可能只知道現象而不知道原理,我給大家說一下。因為小學的教學知識量非常小,融會貫通沒有意義,只要每天押著孩子去背誦,基本都能考高分,初中的時候知識量開始增大,但是死記硬背一樣可以解決問題,也能考出好成績。但是到了高中,知識量相比初中出現爆炸式增長,單純靠死記硬背是抗不過去的,只有個別記憶力特別好的天才選手才能考死記硬背過關,一般人必須要融會貫通,否則成績肯定是下游。
融匯貫通要求什麼,要求能靜下心看書,喜歡看書,畢竟正常人做不喜歡的事情,都是有個心理極限的,哪怕被父母押著,而且他也很聽話,他也實在是看不下去。大家可以統計一下所謂後勁十足的學生,基本都是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課餘回家時間都喜歡看雜誌小說什麼的。這種後勁有些發展到極致的,就是踏入社會後,成長速度越來越快,而那些小時候被填鴨式教學的,小學成績最高,長大後越來越差,踏入社會後徹底平庸。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從小學到高中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而如今在公眾號股票細分領域,妥妥的全國前十,稍微不謙虛點都可以說自己是第五第六,但是我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並不是特別好,高中開始全面爆髮式增長。。。
注意,我這裡說的小孩看書,指的是一切書籍,只要是文字都可以,絕對不是說讓你的孩子看正式課本才算喜歡看書。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絕對不要強壓孩子看他不喜歡的書,只要他願意看書,什麼書都行,只要是白紙黑字的都可以,先把閱讀興趣培養出來再說,只要這個閱讀興趣在,長大後成就都不會差。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天性就喜歡看政治、經濟、歷史類的書籍,這種書哪怕是教科書,我都直接拿來當小說書看了,對我的吸引力不亞於武俠小說,就是喜歡看,一看就上癮。。。但是你要讓我看周易玄學之類的書,我一看就犯困,3頁我能看一天,壓著我看也沒用。你如果讓我評價周易玄學那我的回答很簡單,純騙人的東西,毫無價值,我絕對不會去看,也不喜歡看這類書籍。但是如果你的小孩認字之後,去圖書館裡選書,偏偏就愛好這類書籍,只看周易,一看就一天,拽都拽不走,喊他吃飯都不樂意來,而其他書籍全都不感興趣,什麼政治歷史經濟的書,一頁都懶得翻。
這種情況下,你是應該讓他繼續看周易玄學以後當個算命先生,還是強行沒收,逼他看政治歷史經濟這種「正經書」呢,我的回答是,給他買一堆周易玄學,就讓你孩子看,他愛看什麼就看什麼,絕不干涉。
這裡有二個理由:第一個原因是周易玄學並不是無用之書,我是認為他毫無價值,那是對我而言,因為我知道我天賦不在那上面,我怎麼學周易,也成不了玄學大師。但是如果你孩子有天賦,能鑽透玄學,成為全國前十的玄學大師,那我這裡可以明確告訴你,你孩子也許學校里成績很差,但是踏入社會後會成就驚人,他的人生成就會遠遠大於你上一輩子班,甚至遠大於我。全國前十的風水大師有多大的能量,他們能做到和省委書記級別的高官初次見面,聊半個小時之後,對方能畢恭畢敬的把這位大師送出辦公室,從此為座上賓。擁有這種人脈的大師,其人生成就怎麼可能會差,哪怕這些高官以他為中間橋樑互相交往,他都具備很大的價值。
第二個原因是哪怕看的是周易也可,只要閱讀習慣培養出來了,他喜歡看文字,等到了高中的時候他略微轉移一點愛好到正規課本上,他的成績都不會太差,至少重點妥妥的。大家可能都覺得學歷無用論,我這裡可以明確告訴大家,能靜心讀書的人都能做到靜心鑽研,清華北大的學生出來,就算去賣豬肉甚至下工地扎鋼筋,他用心去鑽研,都會比不鑽研的普通工人做得好。
上面是基礎篇,說的是培養閱讀興趣的做法和重要性,最實用,只要閱讀興趣培養出來了,哪怕你孩子做不到全國前十或者前百,高中考大學的成績也是沒太大問題的,上了高中後勁遠遠比普通孩子要高,這種閱讀興趣只要形成,有某領域天賦就可以成就人生巔峰,沒天賦也能考個重點大學。
下面是進階篇,所謂進階篇,就是上文所說的這個閱讀興趣,不單純的是看書興趣,其核心概念,本質上是對新知識的鑽研和學習。我舉個例子,遊戲大主播年入千萬大家都知道,這群人都是上學成績不咋地,但是人生成就驚人,至少99%的人群是不如他們並且羨慕他們的收入的。那麼這群遊戲大主播除了遊戲天賦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性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那就是愛學習,愛鑽研。
啥,玩個遊戲也要學習和鑽研?是的,一點都沒錯,這群主播必須要隨風頭而變,魔獸紅火就直播魔獸,LOL紅火就直播LOL,王者榮耀紅火就直播王者榮耀,吃雞遊戲紅火就直播吃雞。當新遊戲出來的時候,要第一時間研究學習這個遊戲,要清楚裡面每個數據,知曉裡面每個能影響遊戲勝負的細節,如果別的主播玩王者知道技能卡秒,你不知道,也許就是這1秒之差,別人是一流選手,你就是二流,慢慢的你就被淘汰了。
其次就是主播要不斷的學習研究別的視頻,吸納別人一切比自己強的優點,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越來越強,否則也會被淘汰。這是遊戲主播,如果是那種娛樂類主播,比如唱歌跳舞的,那更是每天精心研究不斷學習別人然後更新自己的最新節目。。。
每一個年入千萬級的遊戲主播,背後都是驚人的鑽研、學習和付出,就憑單純玩玩是絕無可能達到這個成就的,如果他們把這些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清華北大妥妥的。
但是不去清華北大沒事啊,只要願意鑽研和學習,哪怕精力放遊戲上,只要達到了全國前十甚至前百,你的人生會完爆90%的清華北大學子。
各行各業你能做到全國前百,都是頂尖人才,但是前百太難,吸納的人也太少,絕大部分還是只能去高校深造弄個高學歷,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培養出了學習和鑽研的興趣,他的人生一定不會平庸。
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培養,首先我會買很多很多的書放家裡,然後會經常帶他去圖書館,接觸大量的書籍,他愛看什麼書都行,只要他喜歡看書。為什麼剛才說有鑽研的興趣都能成才,但是我還是要培養孩子看書的愛好呢,因為有了看書愛好的孩子成才概率最高,哪怕他將來不能在某一領域達到全國前十、前百的成就,他把閱讀的愛好轉移一點到課本上,也能輕鬆上重點找到一份好工作,因為他愛好閱讀,所以到了高中可以逼他轉移部分興趣到書本,如果他天生不愛閱讀,到了高中你再逼也沒用。
除了閱讀之外的興趣,比如他初高中的時候被帶壞了去打遊戲怎麼辦,我會和他談心,打遊戲可以,也能成才,但是你要肯鑽研遊戲,而且有天賦才行,3個月你的水平至少做到全縣第一,半年時間做到全市第一,或者至少表現出這方面的潛力和徵兆,你比你認識的所有人,玩遊戲都要強,那可以的,沒問題。你要是連你身邊的幾個小朋友打遊戲都打不過他們,那你還玩什麼遊戲,只能是娛樂消磨時間而已,等你上大學了再玩吧,先把人生搞好。為什麼一定要求半年全市第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不太可能在遊戲領域取得太大成就,你看到遊戲主播年入千萬,沒看到這一行的淘汰率大的驚人,絕大部分最後都默默無聞去搬磚了。所以除非天資驚人且勤奮鑽研,否則不宜當事業來做,少一條都不行。
一個人要成功,需要三條因素,天賦、努力和運氣。天賦是天註定,從你生下來你的大腦就已經定型了,人的智力確實有差別,就好像你和劉翔的大腿構造絕對不一樣是一個道理,普通人和愛因斯坦的大腦構造也一定有差距。。。而運氣也是天註定,沒有人能預知未來,運氣是更虛無縹緲的東西。我們能給自己孩子打造的,就是那個「努力」了。這個努力,不是說死讀書,死用工,你兢兢業業的在流水線上裝配一輩子零件,天天加班,那不叫努力,叫懶惰。
什麼叫努力,愛學習、愛讀書、尤其是愛鑽研,這才叫努力。什麼東西都要鑽透,每個領域要麼我不接觸,我要做就一定比90%的人都做得好,否則他就不適合我,我要換領域繼續鑽研。而不學習、不思考、不鑽研,安於現狀每天就在流水線上,哪怕天天加班那也是懶惰,不是肉體上懶惰,是思想上懶惰。
因為在他看來,幹活雖然累但是不傷神,看書學習鑽研這種東西太累了,算了還是好好乾活吧,古人說了,勤奮幹活的人必有好報,讀書學習幹嘛。那麼對於這種人,一輩子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哪怕他天賦好,也有好機遇,還是碌碌無為。他從來沒有想到過去更高的領域好好乾活,所以他是懶惰思想。
所以最後開始總結了,對於少數在某領域有絕頂天賦的孩子,只要他證明了他有這個天賦,就可以讓他放手去做,但是前提他還是要愛學習、愛閱讀、愛鑽研,否則再有天賦,也做不到全國頂尖。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培養他的閱讀興趣,他的成才概率就會激增,只要讓在他小的時候讓他認為看書是一種享受,不管是什麼書籍,只要是文字都可以,那麼他將來的成就都不會太差。
如何讓孩子成才,教他擁有選擇的能力,然後給予他選擇的權利,他自己就會成才。


想不到有這樣多人點贊和回應,高興有不少教育界和專業人士交流意見。其實寫這篇回答不是想提供什麽資料,而是想大家反思,什麽是教育,優秀和成功是什麽?我們在談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每個都是獨特的生命!
什麽是優秀,每人定義不一樣。但自我的提升,就必要由能力和能量/動力兩方面著手。(我將來會再解釋)
現今國內的教育,著重分數,把競爭放在首位,卻在能力的培養方面不夠深度。現在世界講求的是資料蒐集和分析批判,學校仍停留在死記硬背; 新時代講求合作互相欣賞尊重,不同的才能產生協同效應,學校仍停留在競爭,用單一的評分標準把人分等; 要的是思想空間激發創意,學校卻成了把孩子困住的思想囚牢。
家長們如果看不清這點,著眼於分數和一時的比較,只會局限孩子的發展。我提出的問題,希望能幫家長和老師認清什麽對孩子長遠更重要。

**** 2016-11-18 原答案 ******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1. 你覺得孩子怎樣才算有個成功人生?
2. 在這個互聯網世代,年輕人在網上創業可能十多二十歲就找到第一桶金,外國留學回來的人才卻可能努力多年也買不起房子。你覺得你能預知到你孩子長大後,社會需要什麽人才嗎?
3. 你對你孩子的天性有多少了解?
4. 你孩子喜愛什麽?什麽事情使他們快樂?他們何時會感到悲傷或有壓力?
5. 你最擔心的是什麽?

在過去十多年,我工作中遇過很多IQ很高的孩子。其中有的今天已在牛津哈佛等大學留學; 也有些不喜歡讀書,但已經創業也做得不錯的; 亦有整天躲在家不願工作和學習的。

你真的覺得教育那麽重要嗎?優秀和教育的關係是什麽?還有什麽更重要的因素嗎?

在談我見過很多很多的孩子的經驗前,先提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 (Nurture Assumption, 作者: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ich Harris,1998)。這本書是作者在心理學界都在鼓吹要教父母怎麽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唱反調的研究成果。

書中指出,我們都把父母和環境因素對子女的影響被高估了。同一家庭成長的孩子,成就和個性都不同。同卵生的雙胞胎,分開生活和共同生活,成長後差異也並不大。
而孩子成長中,朋輩的影響可能比教育更重要呢。
當然不是說,孩子的將來由天定。重點是,父母的角色應該是什麽。

講一個小故事。
我認識兩個年輕人,小忠是大企業創辦人的兒子,祖明是小忠媽媽秘書的兒子。
小忠哥哥是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的律師,後來到離職接管父親生意。小忠母親對孩子教育要度很高,兩個孩子自小在頂尖學校就讀,每天都有兩三個不同的導師在家中出入,由鋼琴到運動都有專人訓練。而祖明父母因要照顧家中長者,經濟能力有限,祖明在一般學校就讀,除了小忠母親邀請他陪小忠一起上的興趣班外,並沒什麽校外的學習活動。
兩個小時候一起做了智商的測試,結果差異不大,都是130左右,資優的孩子。那你覺得他們兩個那個會比較有成就?
小忠母親找我時,就是因為小忠長期情緒問題,到高中已經差不多要放棄學業了。而祖明是他當時最好的朋友,但小男生不懂怎麽幫助小忠。
小忠母親對孩子學業很在意,初中成績開始下降卻只會不斷換導師,沒發現孩子情緒出問題,學校一個朋友也沒有。到我見他時,花了兩個月,10次的見面,才能把小忠埋在心裡,被同學欺負,母親對他的誤解,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等等的結一一解開。後來,放棄父母要他大學讀金融的期望,決心去讀設計,才重建自信。
反觀祖明,一直平淡的學習和生活,卻在同學朋友之間都很受歡迎,也在學習上和運動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見證了好朋友那段時間的改變,之前一直沒有確定自己方向的他,下決心要讀心理學。現在不時也會和我交流。我有問他,你確定這是你應走的方向嗎?他輕鬆的回應到,人生機會是無限的,讀書有興趣就好。

你覺得那個比較優秀?

他們都優秀。優秀的人,知道需要什麽,也相信自己可以走喜歡的路,走錯了就再走。
優秀的人,不太計較成敗,相信一切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祖明優秀,他個性隨和,卻能有自信的走自己的路。
小忠也優秀,以往的痛苦和孤獨,成了他了解自己的起點,今天成了他堅持自己信念的動力。

我見到的優秀的年輕人,都有幾個共同點:
- 有至少一個長輩對他們的喜好個性很了解,令他們很感覺到被關心
- 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也勇於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懂得令自己快樂
- 知道自己的弱點和獨特的地方,亦接受自己
- 他們有足夠的支持,但更重要是有發揮他們的特性的空間

對父母,第一點是重點。你要給孩子什麽都好,但先令他們感覺到被關心被了解。做到第一點,第二三點出現機會就大了。

對教育者,最後一點是重點。
現在的教育工作者,有多少明白孩子需要什麽空間?

其實在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中,有很多幫助老師和專家門去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要的研究。可是,當父母們都只有單一的「優秀」標準,老師們的訓練有限,敵不過大家所製造的「市場需求」,教育變得單一變得狹窄。原本是要給每個孩子自己一片天的教育,現在都變成了孩子心靈的囚牢。

前天和一個朋友吃飯,她在世界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任職管理層。談到人生意義,她感慨的說,身邊的人都是世界頂尖學府的高才生,是所有人眼中的優秀人才。但大家平日吃飯談話,語言乏味,只會追求膚淺的物質生活。她近來看了一些心理治療大師的書,發現身邊的人都和書中形容那些,對生命的無常缺乏面對的勇氣的人。他們的人生都沒有滿足感,也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最後只能一直走大家認同的康庄大道,用別人的眼光和情慾物慾去得到認同感。很多甚至家庭或人際關係都很多問題,每天都用工作、煙酒甚至大麻去麻醉自己。
反觀她以前很不以為然的一些朋友,離開了主流,走去創業、創作、藝術或文學等路的人,可能沒有很富有,卻活得很精彩。
一個所有人都視為優秀的人,告訴我她對優秀的看法。你優秀的定義是什麽?


什麼是時間呢?如果沒人問,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但如果要對其下一個精確定義,就很難。

同樣,要給什麼是優秀的孩子下一個普世認同的定義,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不過,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發起的對於一批「自我實現的人」的觀察與研究,對於回答什麼是優秀的孩子,或許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雖然他的觀察和研究對象主要是成人,但畢竟優秀的成人也是經由兒童發展而來,優秀成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能力,絕非一夜之間忽然冒出來的,幾乎都是從童年期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因此,對於優秀的成年人所具有的品質有哪些以及是怎麼形成的的觀察與研究,往往對於定義什麼是優秀的兒童,更有說服力

  • 亞伯拉罕?馬斯洛與艾維林?巴斯金博士以及丹?利德曼合作,採取迭代法和重複技術,篩選出一批符合研究標準的歷史及現當代人物,包括:
  1. 7名非常理想和2名很有希望的當代人
  2. 2名非常理想的歷史人物(林肯、托馬斯?傑弗遜)
  3. 7名公眾人物和歷史人物(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簡?亞當斯、威廉?詹姆斯、史懷澤、A.赫胥黎、斯賓諾莎)
  4. 5名相當肯定地有某些不足,當仍然可以用於研究的當代人
  5. 以及從3000名大學生中篩選出來的20餘人
  • 經過對這些傑出人物或代表人物的研究和整體分析,得出了以下 19項 最重要和最有用的總體印象:

  • 其中約有 12項 ,在一些孩子的在童年期就開始顯現,然後繼續發展為顯著的優點,分別是(隱去上表 7項 ):

  • 其餘的 7 ,更多屬於成年期的總體印象,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才逐漸出現的結果,分別是:清新的鑒賞力、高峰體驗、人類同族感、對文化同化的抵制、不完美、具有堅實基礎的價值觀體系、二分法的消解

因此,以上 12項 ,如果說不能代表優秀孩子的全部,也從接近實證研究的角度,被賦予了如何定義優秀的孩子的巨大的參考價值

現在圍繞這12項其中的7項進行分析和思考,與此同時,針對題主問題的回答,就一一建立在這些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

  • 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強

指的是對現實、對事物的感知、理解、洞察、判斷能力,總是比一般孩子要高,在此基礎上,他們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率總是相對較高

這種能力繼續發展,到了成年期,就成為獲得成功的一個異常重要的品質,在馬斯洛選取的那些研究樣本身上,不管是自然科學領域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偉人,還是人文科學領域以詹姆斯為代表的偉人,還是政治公眾領域以羅斯福為代表的偉人,以及其它按照迭代法挑選出來的樣本身上,都體現了對於現實極強的感知能力的特點,這種更強的感知、理解、洞察與判斷能力,在重要的維度上促進了這些人獲得成功

但是,他們是如何才做到這一點呢?

為此,馬斯洛等進行了一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與缺乏安全感的學生相比,在更具安全感的學生身上,發現了能更準確判斷自己老師的傾向,也就是說,在S -Ⅰ測驗中,更具安全感的學生得分更高

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的實驗,逐漸更明顯地看到,這種優勢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藝術方面、在智力方面、在學習成績方面等等,都比缺乏安全感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效率

針對這個現象,馬斯洛等繼續通過實驗尋找進一步的解釋,在試驗中發現,安全感更強的孩子,在需要做出判斷和預測時,會更少受到願望、慾望、焦慮、恐懼的影響,或更少受到由性格決定的樂觀或悲觀傾向的影響,所以他們才能更迅速更準確地看到被隱藏和被混淆的現實,同時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率總是比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高

因此,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結論就可以這樣作出:如果說「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強」是優秀孩子的特徵之一的話,那麼前提就是他要具有更強的安全感,而讓孩子感到安全的早期養育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的根本特點:

  1. 這些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所代表的意義,相對更敏感、理解更準確、回應更恰當,在此基礎上和孩子每天的「同步互動」---在理解孩子行為之下的真實意義、同步孩子節奏的基礎上與其互動---比其它家庭更多,同步互動也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安全依戀」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孩子天生的氣質、秉性特點,也被這類父母考慮到,並納入到同步互動的實際養育行為中,往往會根據孩子獨特的氣質特點,預測孩子在各種情境中的反應,並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這種養育與氣質特點的吻合,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同時,氣質得以良好發展,並構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2. 合作而非控制,比如為孩子設定重要的規則,但一定允許孩子抗議,制定規則與引導孩子執行規則,本身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家庭教育過程:規則既不能將孩子限制過死,又不能讓孩子因缺乏規則和界限而適應不良或感到不安全,同時在審慎制定規則之後,容納孩子對新規則新界限不適應的抗議,並在情緒上進行支持,但絕不因孩子的抗議而中途妥協,而是和善而堅定地推進新規則的落實,這一點,優秀孩子的父母相對來講,做得比普通孩子的父母更好
  3. 更多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是可獲得的而非疏離,比如父母共情能力很強,經常將心比心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即便是在所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
  4. 為發展中的孩子,不停地搭建協助其更好適應世界的語言、思維和技能的腳手架
  • 自我接受

優秀的孩子,對自己的接受性更強,雖然這些孩子並非「完人」,他們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們也會因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內疚、羞愧、沮喪、焦慮,但他們更願意採取「接受」,而非「逃避或厭惡」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身上的缺點,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

由於對自己缺點與不足,發自內心地接受與承認,接受一個「真實的自我」,在接受自我的基礎上,這些缺點與不足所導致的內疚、羞愧、沮喪、焦慮,更容易轉化為改善的動力,而不是佔據孩子內心並毒害他的心靈,這些毒害容易導致孩子低自尊、敏感而多疑、撒謊、自卑、退縮

而自我接受的孩子擺脫了這些毒害,並以此為契機,不停使自己得以改善和進步

優秀的孩子,得益於父母首先對自身不完美的更大程度地接受,而後再對孩子的不完美的更大程度地接受:

  1. 父母更大程度地接受了自身的不完美,因此更大程度地避免了將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不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就會將其進行投射,以防禦這種因厭惡自身缺點所產生的焦慮。父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然就成為了孩子學習的最佳榜樣
  2. 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這是獲得升華的前提,而升華是抵抗焦慮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從中學到首先接受一個「完全真實的自我」,然後進行升華,不停使自己得以改善和進步,日積月累,孩子越來越優秀
  • 自發性

普通孩子的動機是:為了使他們所缺乏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與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而奮鬥或掙扎,而掙扎的方式外顯為各種阻礙他成為優秀孩子的行為,比如:對抗、拖延、無法在較長時間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等等

但表現優秀的孩子幾乎不缺乏任何一種基本需要的滿足,他們的父母在理解什麼是安全感、什麼是愛與歸屬感、什麼是尊重上,做得更好,給予孩子的滿足更科學、更全面、更徹底,因此,這些孩子無須耗費精力在此上奮鬥或掙扎,他們最深刻地贏在了起跑線上

在此基礎上,自我實現的類本能的傾向性,會牽引他們試圖成長得更好、發展得更全面,他們發自內心地投入到嘗試、實幹以及雄心勃勃中,這種內在的動力性完全超越了父母的監督與提醒,他們自己會提醒自己那麼做

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樂於那麼做

  • 以問題而非自我為中心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那些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需要等一直沒有得到很好滿足的孩子,往往會被困在自我與父母的不安全關係中而無法擺脫,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當遇到一個他們未必會喜歡的任務或工作時,比如學習,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這些他不喜歡的事情,就好像成為了為別人而做一樣,所以,他們難以做好,他們習慣將此當成一種負擔

反之,處於自我實現階段的孩子,即便是這些任務或者工作,未必是他們喜歡的,但關注於解決問題的傾向,讓他們覺得這是「自己必須要做的」,而不是「為他人而做的」

  • 自主性

優秀的孩子,是由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所推進的

所謂匱乏性動機,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都屬於匱乏性動機,這些只能依賴於外界來實現,而優秀的孩子,因為匱乏性動機已得到較好的滿足,就像樹木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一樣,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安全感、愛與歸屬感以及尊重的滋養,一旦獲得了這些外在的滿足物,一旦孩子內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滿足物所填補,個體的真正發展就開始了

因此,他們不會固著在匱乏之中,成長性的內在需要成為推動他們自主前行的動力,他們逐步擺脫了依賴性,逐步實現了自主性。這種相對於外在環境的獨立性,讓這些優秀的孩子,即便面臨打擊、挫折、厄運、剝奪,也能更好地保持穩定和自製

自主的另一方面代表著自我決定、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有主見自己拿主義而不人云亦云,他們對自己負責,這是一種微妙的素質,難以通過語言盡述,但卻非常重要

根據阿希和麥克里蘭德做的大量實驗,顯示具有自主性品質的孩子,大約佔5~30%,這個變動的比率根據具體的情境而定,當然這個比例之內的孩子,大概率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 超然獨處

用內心和外向,來形容這些優秀孩子並不恰當,也許更恰當的形容詞是超然獨處

他們從小就表現出更容易自己獨處一會兒,這種獨處並非情感的迴避,而是因為他們更有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到普通孩子難以達到的程度;他們發現保持安靜和專心致志並不是那麼難;他們面對不滿意的結果時,並不像普通孩子那樣反應激烈;他們逐漸形成對情境的獨到見解,而非依賴於別人的感覺或看法

  • 手段與目的的統一

優秀的孩子並不刻意區分手段和目的,他們甚至往往將達到目的的手段視為與目的一體,視為目的本身

他們比普通兒童往往更有可能純粹地欣賞做的本身;他們常常既能夠享受到達的樂趣,又能欣賞前往的過程;他們有時還能將最不起眼、最枯燥的活動或任務,變成一場具有內在歡樂的遊戲、舞蹈甚至戲劇

我曾看到,在我的小圖書室里,六個孩子中的領頭羊,在完成我布置的將圖書從一個書架搬到另一個書架的枯燥任務時,那個領頭羊孩子,將任務分組,高的搬上層書架的書,矮的孩子搬下層書架的書,並且一起協商制定搬運路線,並協商如何在搬運的過程中如何配合既保證速度又能在高孩子與矮孩子中展開競賽......整個原本以為枯燥沉悶的過程,被這個優秀的孩子轉變為有趣、有序、充滿系統性和韻律的遊戲

以上,很難想像,一個缺乏安全感、缺乏愛與歸屬感、缺乏自尊與尊重這些類本能基本需要的孩子,會自動自發,會以問題為中心,會表現出自主的,會超然獨處,會體現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因此,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在養育的時候,在保證孩子吃飽、吃好、穿暖的基礎上,主要精力投入到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自尊與尊重感上 比如他們很少直接為孩子的學習而操心,而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幾乎都不是父母「在學習上操心出來的」。他們不是不願意操心,而是沒必要,因為一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與尊重需要,都得到父母良好滿足的孩子,在學習以及其它方面表現出良好的自發性、以問題為中心、超然獨處、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完全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類本能驅動的結果

而往往一個在學習上讓父母操碎了心而效果不好的孩子,更本質的原因,在於他的精力固著在了未獲得滿足的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自尊與尊重等基本需要上,這幾個基本需要並非可有可無,而是必須得到滿足,因為這幾個基本需要是人的「類本能」,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得不到滿足,按照馬斯洛基本需要層次理論,孩子要在學習上自動自發、以問題為中心、表現出自主的等等,幾乎全無可能

  • 其餘的五項,包括謙遜與尊重、人際關係良好、道德規範、幽默感和創造性,相對容易理解,本答案因此略去

總結:以上粗略回答了什麼是優秀的孩子,以及養成這些優秀孩子的父母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點,在此歸納一下

以上答案,部分來源於我藉助《兒童發展記錄》,對不同孩子進行實際觀察記錄的資料

同時,在回答的時候,主要參考了以下的著作:

《動機與人格》-----亞伯拉罕?馬斯洛

《人性能達到的高度》-----亞伯拉罕?馬斯洛

《論人的成長》-----卡爾?羅傑斯

《兒童評價》-----傑瑞米?薩特


2016-12-21補充:
本來文章首發於16年11月20日,本來提及童年教育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且後面關於"朋友"描述我自己都覺得一股雞湯味,於是選擇是匿名回答,也準備繼續匿名下去.

但今天取匿,只是想告訴營銷號們一個道理:
匿名用戶的文章不是你們的內容寶庫.
匿名並不代表可以漠視版權隨意轉載.

======================================

一:

說說我自己,鄙人目前是一個it公司的小老闆,小初高成績也能算是名列前茅,不知是否在題主"優秀的孩子"的範疇之內

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去上美術班,音樂班,英語班,武術班....

但是沒有一個能引起我的興趣.

父母非常頭疼.


後來父親發現我在打遊戲這件事上有濃厚興趣.

尤其是紅白機版魂斗羅,經常能讓我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的打一天.

於是父親變成了遊戲中的"小紅人",成為了我忠實的隊友.


我清楚的記得,翌年春天能夠一命通關的我,在小夥伴中得到了"大哥"般的待遇.

並且街霸的無敵戰績讓我有了很多"小跟班"

然而那時的獨孤求敗我,已經對遊戲興闌珊了.(後來父母加以引導,使我在美術,音樂,英語,武術上面產生了興趣,成為了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號少年)


很多年後,我父親說,當年帶著我打遊戲是為了讓我體會一次"成功的感覺"

這就是我父親的成功學.

我爺爺也是這樣教他的.

他的目的在於讓我知道了成功的途徑:在一件事上多投入一些經歷,堅持,並且多用一些腦筋,成功就這麼簡單

後來我發現,我父親的成功學,是可以複製到任何領域的.


二:


我有個朋友,他小的時候和我一樣,任何東西都引發不起他的興趣,除了足球

於是他的父母把他送進足球培訓班,他成了"小球王"

後來他去了足球學校,又成了那裡的翹楚

直到今天他仍然在(職業聯賽)踢球,當然我不是說踢職業聯賽的人就很優秀,但他的年薪足以讓很多中產階級羨慕嫉妒恨了.


他曾和我說,他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的父母如果沒有堅持讓他踢球,以他的資質,他現在也許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

足球是他最喜歡的事情,也讓他有了更好的人生.


他告訴我,小的時候他父親問他最喜歡什麼?他說:足球.他父親說:那好,就算傾家蕩產,我也讓你把球踢下去.

和我說這話的時候,他哭了.

我和我朋友的例子中,我分析總結出一個共同點:

孩子早年最好的教育,並不是讓他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成為父母所想的那種人(如畫家,音樂家,科學家.)
父母應該做的是真的去了解這個孩子,了解他真正的喜好和潛力,引導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優秀不優秀,父母的作用有限,但有一個事半功倍的關鍵點,就是讓孩子形成一種低內耗的心理模式。怎麼解釋?就是一個人怎樣面對內心的不舒適感,他會在這個不舒適感里停留多久,會不會有連鎖反應。停留時間越長,連鎖反應越大,內耗越大。


比如一個人想換工作,他先是痛苦(我感覺很糟糕啊),之後開始自責(貿然辭職對家人不負責)、懷疑(我出去到底行不行)、恐懼(現在經濟環境真的很糟糕啊),再痛苦(可是我真的干不下去了),有一天真的辭職了;好後悔,看以前同事,還不如我呢,都當副總了,我不走輪的到他?!


內耗是一個人在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時最大的敵人,讓人沒法把精力專註的投在事情上,就算理智要求自己專註,潛意識還是在自我消耗。這個狀態,拖延症患者最清楚了。而所謂優秀的人,不正是扛過了一般人克服不了的困難,接受了一般人不敢接受的挑戰,放棄了一般人不願捨棄的誘惑,才終於創造了點超過一般人的成績嘛。高內耗模式的人,真扛不過去的。


所以有一個適合面對生活波瀾的低內耗心理機制,就是優秀的基礎。


每個人的心理機制都是在與生活的互動中形成的,童年就是最初的養成階段,父母是關鍵角色。之後,再隨著與父母的脫離,把這個模式發揚光大或徹底改寫。到底怎麼走向,我覺得類似雕刻,之前刻的不深,能鏟掉,太深了,就鏟不掉了。

所以父母最好的狀態,是幫孩子形成好的模式,再刻深一點。次一點的狀態,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把可能性留給他的未來。最次的狀態,是把一堆參雜著自己焦慮、創傷、恐懼的東西持續的扔到孩子身上,再用強化手段打上非常深刻的印記,讓孩子一輩子都籠罩在陰影下。


這個具體的過程從孩子第一次體會到內心的不舒適感就開始了,也不完全是負面情緒,可能也有誘惑、激動,總之就是對比日常平順狀態下的內心小波瀾。比如突然被老師當全班表揚了,很激動又有點不知所措,孩子感受到這種不同的身體狀態,一開始多數會去找父母。父母此時和孩子的互動過程,就會對他產生影響。當然真正要形成模式,一定不是一次兩次的,需要足夠多的次數,和足夠高的概率。所以同樣是童年挨過打的小孩,有的人身心健康,有的人就搞出了創傷。


為了方便說明還是舉個例子,但個例並不代表什麼:

比如看到同學有個玩具,很想玩但人家又不給,心裡很不舒服,想要解決這個不舒適感,決定向父母也要求買一個。


父母有四種風格:

1 漠視,我不想管你的不舒服。什麼玩具?忙著呢一邊兒呆著去。可能因為太忙太累、可能因為冷漠,可能刻意為之。但是孩子看不到原因,只能看到結果,就是「我想尋找解決方案的行動,沒有任何反應,就像朝空氣打拳」

有的小孩只能「算了」。這會習得一種:我只能被動的等待不舒適感消解的模式。外表上看起來沒啥,孩子一會兒又去玩別的了。但他每看次那個玩具就惱火一次。當然他不會再去問父母了,他只能反覆的自我消耗,無力解決問題。這是高內耗的。


有的小孩會自己採取行動,這是有可能形成低內耗模式的,可還是得看行動反饋,如果去搶,能搶到和搶不到還被打一頓,形成的模式肯定不同,後者可能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其中天生的氣質、身體素質、對手的氣質都起作用。總之這樣的孩子就是標準的自生自滅。如果他習慣的解決方案是反社會的(偷錢、搶東西……)那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罪犯。

即便是罪犯,有了低內耗的心理模式也比較有心力發展出「劫富濟貧」這類道德觀點,更易具備轉行的能力。

2攻擊。你搞的我不舒服,我想讓自己儘快舒服起來。比如評價「你貪慕虛榮」,羞辱「你考那麼差還有臉玩」。人有種獲得心理舒適感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正確。父母急需拜託無能感、挫敗感……慌忙中完全忘記孩子也是會難過的。


還有的人為了加深印象,配套採取更激烈的動作,比如毆打,更有恥感的羞辱。今天剛看在連岳文章看到一個例子,某青春期女孩和男生傳紙條,正沉浸在小心臟忽上忽下愛情的波瀾中呢,父親大概有一種「完美傑作眼看要被破壞」的焦慮感,罵她「一心只想著交配」,一句話讓女孩記了十來年。


這種情形,一般小孩都會被打趴下。孩子會習得一種不敢面對內心不舒適感的模式,因為一旦面對,會被攻擊,更不舒服了。他們可能自我批判,也可能向外轉移情緒,但由於沒有正面解決,依然會重複累積,這肯定是高內耗的。比如愛抱怨的人,就是想通過抱怨,來解決自己內心的不舒適。如果他在做一件困難比較多的事情,就必須源源不斷的抱怨,他們一般都不怎麼優秀。


如果孩子自己採取行動,一旦被發現,會引起父母更大的不舒適感,遭受更大的攻擊,連自生自滅的待遇都沒有。窮凶極惡的罪犯,多數童年都有嚴重受虐經歷,而不僅僅是缺乏管教。

3 安撫你不舒服讓我很難過,我想要讓你儘快舒服起來,這樣我也能好了。趕緊給買玩具,沒錢也要從牙縫裡擠出錢來滿足孩子。父母這種反應方式累積起來,孩子是會處在一種低內耗的狀態下的,他壓根不需要內耗嘛,有一點兒不舒服馬上就被外力安撫好了。但是能不能形成模式就難說了,可能主要靠成年後的際遇,而且由於童年缺少實戰經驗,對不舒適感的出現一開始會非常反感,急於尋求安慰。比如那個在咪蒙蹲廁所時,和父母哭訴的實習生,她著急到都不能等到下班回家。


4 解決。你不舒服我能理解,我想幫你好起來,但總體上這並沒太影響我的心情。他們更多的直接給出方法建議,可能順帶也嘮叨一下說教一下,但是會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你的不舒適感是有正面解決方案的,而且我願意幫忙想。

和安撫型父母不同的是,因為自己的心態平和,所以沒有那麼急於解決具體問題,會更有心力全盤考慮,比如提出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類似「太貴了不能買,要不晚上給你炒個雞蛋」,「要不等到下個月發工資吧?」。孩子仍然需要面對內心的不舒適感,但是又有解決方案,只需要安心的等到下個月就可以了,只需要改變一下預期就可以了。


當然可能孩子覺得父母的方法不管用,自己也會採取行動,但和忽視型父母不同的是,孩子採取反社會的行為會被及時制止,而且孩子可以和父母商量討論,至少提供情感支持,這樣他的成功率是比較高的,信心被累積起來,有些類似問題可以被同類的方法解決,不需要重複內耗了,這種就是低內耗模式。遇山爬山,遇河趟河,把精力大多數用在探索外部世界上。


寫到這裡想一想,突然覺得有錢人帶孩子未必有絕對優勢。條件太優越了,孩子的任何要求,客觀上實現都是沒有限制的,必須要靠父母的主觀克制,其實蠻挑戰人性的(尺度很難拿捏)。這和窮父母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現在不是流行說空心病嗎?空心病的孩子,什麼都很好,但生活幾乎沒有什麼想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他覺得不解決也無所謂,人生就失去了意義。


我這種沒受過家庭教育,完全靠自我教育,克服了社交恐懼,敏感,自卑,情商低,懦弱,迷茫,自我成長。
當然做了很多事,銷售,營銷,創業,活動,自媒體,社群,演講,電商。

目前,主要是電商和自媒體,主要花在電商的時間最多,自媒體,每天花1小時足矣,加上還有小夥伴們幫我去推。

可以說,從過去那種條件極差的心理狀態走到現在。
我自認為超越自己過去太多了。
而且,自我成長,心智的成熟度也隨著經歷和閱歷不斷的提升。

也許過去是一個看見女孩臉紅,受別人欺負,經常被打擊打壓的人。
但是現在,跟任何人處理人際關係都還是比較和諧和自然的,做事情也有自己的方式。

我的家庭,就是典型的沒有溫暖的家庭。
我是一個父母從小到大對我放養的狀態。

父親做生意沒時間,母親打麻將沒時間,全是我一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孤獨的。
我有各種心理問題,也是因為,我父母本身都是在非正常環境下長大的人。
他們都不是親生父母帶大的,這個具體細節我就不透漏了。

也就是說,兩個曾經沒被愛過的人,組合在了一起,誕生了我。
我自然也是那種極度缺愛的人。

但是,我父親給了我一個好東西。
他有我也有的東西。

就是極度的自卑壓抑後,所反向形成的野心和極其強烈改變自己命運的慾望
這個是一切一切後來能走到今天的根源。

人和人我認為其實最大的區別就是野心。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就想當個小白領,和一個就想到老闆的人,你認為他們行為方式會一樣么。
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的事情,處理的態度會一樣么。

絕對會有極大的不同。
可以這麼說吧。

一個人,如果自己都不想改變,自己都放棄,自己都沒有慾望去拼搏。
他這輩子也確實就這樣了。
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

野心是第一位,
其次就是,克服恐懼的勇氣,以及跳出舒適區的勤奮。
這兩個東西,是我天生的。

我就是喜歡戰勝恐懼的感覺,我就是喜歡跳出舒適區的那種自豪感。
自我成長給我帶來了的快樂,遠遠大於痛苦。

即使這個痛苦,可能有一段時間會讓我想要發瘋。
但是,從長遠的時間來看,確確實實,是快樂的。

我寫這個回答,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要分享一個觀點。

不要把你的問題推卸給父母和社會。

你如果是一個成年人,學會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心靈問題。
自己學會學習,思考,請教,花時間精力去面對去解決。
不斷的修鍊自己的內心。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遠遠沒有一個國家大。
比如,你生在非洲和朝鮮。
或者你生在戰爭年代。
或者你天生殘疾。
你抱怨這些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你的命。
首先你要學會認命。首先你要學會認命。首先你要學會認命。重要的話說三遍。

我天生條件就是差,心理素質,心理問題就是一大堆,但,這就是我的命。
首先我要接納它,而不是抱怨它。

就像,我們玩RPG角色扮演遊戲。
你選擇一個種族或者一個角色,他天生的屬性是不同的。

有可能他整體天賦點很高,有可能很低。
但無論是哪個角色,他都能在既定先天給定的條件下,在後天的練級過程中,超越過去。

不管你是天生優秀,還是天生很差的人。

你都能在你的條件下,去儘可能的讓自己更好一點,讓自己更加厲害一點。
不用跟別人去比較,去跟過去的自己比。
當你超越自己的過程,其實你無形之中就超越了同齡人。

我是92年的,我自認為,還是比大多數同齡人要出色一些。
並不是因為,我天生條件好。
而是老天給了我那麼多困難和障礙以及問題,然後,我學會面對,並且解決掉了。

當然,我認為,我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沒有互聯網,沒有高人,沒有書籍,沒有那麼多經歷,我是不可能走出過去的陰影的。

但,過去的自己,已經成為過去,我的人生只有當下和未來。
我只想說,這是我的實踐經歷的結果。
如果你認為是雞湯,那就是雞湯。
你認為這是信念,那這就是信念。

什麼信念。
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可以靠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去獲得幸福,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優秀的人。
真正的優秀的人,都是不斷超越自己的人。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了高中時候我們學校一個特別的人物。
這個男同學成績特別好,很內向,老是頂著一頭油膩的亂蓬蓬的頭髮。每個學校都有一個成績特別好的男孩子,所以這個男孩的傳奇並不只是因為他成績特別好,而是因為他有一個很奇葩的母親。
他家裡條件不好,聽說她媽媽本來在一個小茶館打工,後來他上高中了,又特意辭職,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個小出租屋專心經營他的學業。
青春期的學生老是喜歡成群結隊,可是他總是一個人,所以很快他的特立獨行就讓他在我們學校出了名。我曾經去問過我的朋友他是不是很不好相處,不願意和大家接觸。沒想到朋友告訴我,他其實是一個很開朗很好說話的人。細問原因,才知道原來他媽媽白天的時候就擺個小板凳在學校的護欄外面坐著,那個地方正好能看到我們這棟教學樓的走廊,如果看到他和同學在走廊打鬧玩耍,回去就是一頓教育。
後來又不知道他媽媽在哪裡給他弄到了一張心臟有問題的證明,從此以後體育課也不用上了。
他媽媽對他的控制幾乎是病態的,高一下學期我們學校還發生了一件關於他的轟動的事。
還記得那一次考試,他好像罕見地掉出了年級前十。他媽媽不知道從哪裡聽到的風聲,覺得是他早戀了。有一天晚自習的時候,到年級辦公室跟年級主任哭訴,話里話外念叨著我家條件跟別人不一樣,我的孩子只有拚命讀書著一條路,只有這樣我們這個家庭才有出路之類的話。動靜鬧得很大,很多人都聽到了。這件事情之後,這個男生變得更加沉默了。
聽朋友說,他對成績和分數也到了更加病態的一個地步。一次物理的年級測驗,物理科代表的他被舉報,考試之後把試卷偷出來改了答案去找老師改分數。聽說他被記了個小過。
高中的後幾年,他就像消失了一樣,年級前十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
他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已經是高考結束後學校發成績單的時候,他媽媽拉著他在復讀報名的地方罵罵咧咧:我們家就完了!媽媽為了你工也沒打了在學校旁邊租房子,這三年家裡為你花了多少錢!復讀!必須給我復讀!你要是考不上一本,你這輩子的前途算是毀了!
不過好像他並沒有復讀,去了哪個學校知道的人也不多。我想現在真的沒有多少人還記得他了吧。不過我始終很難忘記那個男生的故事。

我身邊的朋友,有出國的,有清北的,也有高考失利的,還有完全不把高考當回事的。高考之後,大家都在不同的領域大放異彩,積極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知道優秀的教育具體是什麼,但是父母至少要做到,不去把自己想要的人生強行加諸孩子身上。這才是愛孩子吧。


米粒剛出生的時候,我和米粒爸買了好多育兒的、教育的書籍來研究。米粒爸的姥姥也從老家趕來看這個剛出生的重孫子,看到我倆在那研究的頭頭是道,姥姥卻說:「哪有那麼玄乎,要想孩子行的端做得正,你們大人做好自己就行了,孩子有樣學樣兒!」文化程度不高的太姥姥這句話一下點醒了我和米粒爸。確實,說一千道一萬,再多的教育理論、再高明的教育方法、再磨破嘴皮子的諄諄教誨,都抵不上有一對知書達理為人正派的父母,一個快樂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孩子天生就是愛模仿的小動物,父母和孩子就是相互映照的兩面鏡子。父母彬彬有禮,孩子絕不會口出粗言;父母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孩子絕不會斜躺橫卧;父母愛讀書愛學習,孩子絕不需要整天逼著看書;父母愛運動愛健身,孩子絕不會是體弱的豆芽菜。

米粒媽家重新裝修時,堅決去掉了傳統中國家庭以電視為中心的客廳布局,不再需要電視櫃,直接把電視牆改成了一面書牆,滿滿一牆都是和米粒爸兩人的藏書。牆角也放上小書架,擺上米粒愛看的繪本。吃完飯後不再是全家人圍坐看電視,而是各自蜷縮在沙發上或是藤椅里捧著一本書看,時而再討論幾句,很是溫馨。有時米粒也會湊過來想看看米粒媽在看什麼書,還真被他似懂非懂地學會了一些名詞,有時候冒出來一句,惹得大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米粒媽和朋友聚會,朋友A帶著7歲的兒子小牛,登高爬低調皮搗蛋倒沒什麼,男孩兒都這樣。正當大家在討論最近熱播的韓劇,小牛突然插進來一句:「我知道結局,就是教授歐巴最後回外星了!」朋友們都驚呆了,這孩子怎麼連這都知道。這時候朋友A不好意思的紅了臉,說:「我在家看韓劇的時候他老在我身邊膩著不走,讓他去看會兒書他非不去,硬要跟我一起看。」又說:「不過小牛記憶力可好了,有些電視劇我看過都忘了,他連人物名字劇情記得們門兒清。」大家也不好再接什麼,只說:「少看電視啊,對眼睛不好。」

這次換了新家裝修之後,米粒媽在家裡添置了一個大件,那就是一台鋼琴。米粒媽小時候學過幾年,後來學業繁忙就放棄了。長大之後一直覺得放棄很可惜,這次便打著讓米粒學鋼琴的名號買了一台,想著反正要是他不想學我還可以撿起來練。買來後米粒看著新鮮,湊過去亂彈了幾氣覺得沒什麼趣就跑開去玩了。米粒媽翻出小時候學過的鋼琴譜徑自彈了起來,雖然只是很簡單的「小星星」,但是一聽到叮叮咚咚的樂曲響起,米粒馬上跑過來說「媽媽你居然會彈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太神奇了!」他爬上鋼琴凳,「媽媽你快教我,我也想彈。」於是就母子二人一起從「do re mi」開始學彈兒歌,開心地彈到快睡覺了米粒還不肯上床。

以後每次都不用米粒媽去催米粒去彈琴,只要米粒媽坐在鋼琴前彈琴,米粒都會湊上來主動要學。米粒媽打算先自己給他教一些基本樂理,等孩子上道了就給他請一個專業老師。買鋼琴前米粒爸和姥姥姥爺都擔心孩子萬一不愛學到時候又成了擺設,這下不用催不用喊,米粒已經愛上了這些能發出悅耳聲音的黑白鍵。

米粒媽的一個表姐,本來完全不會樂器。孩子學校要求學二胡,可是孩子每次只能拉出跟鋸木頭一樣的聲音,而且對音階什麼的完全不理解。於是表姐狠下決心,每天在網上看二胡教學視頻,自己先學著拉,晚上再教兒子拉琴,周末帶著他去找老師繼續學。幾年下來,其中辛苦不為外人道,但是孩子已經過了二胡五級,而她比孩子還牛,已經在準備八級的考試了。她跟米粒媽說:「我現在的心態已經跟剛開始大不同,以前是著急想讓孩子學好二胡,現在是我自己樂在其中了。他能學到什麼程度都行,我可是找到自己的業餘愛好了,這輩子還沒想到自己能拉二胡。」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不惜投入大量金錢精力讓孩子學這學那,花重金找最好的老師,省吃儉用買學區房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第一個和最重要的老師就是父母本身。而且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成為孩子的榜樣。想讓孩子學游泳,自己先跳進去看看是不是能克服對水的恐懼。當家長親身嘗試之後,才能體會到學習的苦樂,也就不會輕易地對孩子說出挑剔的話「你看人家都會,你怎麼就不行?」,「不是很簡單嗎?你就是不用功!」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麼好意思去指責孩子?說實話很多父母自己一回家就抱著手機ipad不放,如何要求孩子靜下心看書學習?

家長和孩子應該是成長路上的好夥伴,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最近米粒媽在讀一本書叫做《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卻把我們當作全能的神一樣看待,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遇到孩子之後才開始我們真正的成長之路,變得更加成熟、耐心、堅忍和寬容,變得興趣廣泛、充實快樂。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吧,

讓我們一起摔倒了再站起來吧,

讓我們一起開懷大笑放聲大哭吧,

讓我們一起變成更好的自己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平庸的人反而受的成長教育有很大的共同點,因為是大眾化,普遍現象。但優秀且突出的個體,成長經歷是各不相同的。但最重要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的素質,思想,品德。例如,一個得非常優秀的奶奶疼愛並伴隨成長的男孩,他命理上食傷就是喜用神,則此人未來很有才華,很會追女孩,會逗女孩子開心,也幽默風情能掌握學識與技術。而一個與社會地位卑微但霸道佔有慾強的單親母親成長的女孩,未來的路就比較難走了,首先在性格上就難以真正敞開心扉,是懷疑論和陰謀論者,不懂得真正的愛,甚至會有被迫害妄想症(所以很多家庭找老婆最忌諱單親跟母親的,除非母親素質特別好,單親家庭女孩跟父親的命格好很多),這是六親用神的命理特徵,也是命運格局的像。再舉個例子,當一個男孩很得父親,叔叔,伯伯疼愛,而且與父親同輩的長輩都很喜歡他,再父輩條件不錯, 那麼他是雷打不動的喜偏財格局,這個男孩子很可能不愛讀書,但一生一定非常多女朋友,而且很會賺錢。
所以孩子早年的經歷是很重要的,和他條件最好,品德最好的親戚多在一起,能夠提升格局
如果家裡一個長輩都不行(包括智力,品相,財官等綜合實力),接著看同輩(包括朋友),如果還沒有,那麼這孩子需要加倍的努力了。除非他有很奇遇的機會,否則階層也就那樣了,高考是少數上升渠道之一,別想太多,努力刷題吧


終於有圖了


優秀的孩子都有這些受教育的共同點!

中國的父母對兒童教育事業是非常重視,因此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何教育好孩子?優秀的孩子家庭教育方式都是什麼樣子?我用了很多方法怎麼還是教育不好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優秀的孩子都有那些共性,家庭教育方式都有那些可取之處?

1:良好的教育方式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孩子是有思想有意願的人,並非你想讓他不是熊孩子他就變成正常孩子了。因此我們培養和塑造的方式需要切合實際,不能空談和空想,下面會列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年齡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著不同的行為和習慣,作為家長我們要深知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性格變化以及特徵。例如:青春期的兒童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類似的問題更加貼合實際情況,聰明家長都知道一點: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而變化

(2)刻板的教育方式

教育也必須順應時代,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順勢而為,那麼教育孩子何嘗不是?我見過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的父母,他們的教育方式依然沿用著老一輩的套路。教育真理:棍棒底下出人才!那麼問題來了我小時候也沒少挨揍呀,可是我怎麼沒有成為人才?需要創新的不僅僅是科技,家庭教育方式同樣需要創新和突破,採用更加科學的教育方式。

2:性格塑造以及培養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提到一個人美國總統:特朗普,特朗普的教育方式絕對值得借鑒和學習。他在教育孩子上面有著獨特的一套,他會讓自己的孩子在辦公室陪同開會,他會讓孩子參觀自己的辦公室等等這些行為,不僅僅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每天都在幹嘛,還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1)性格問題糾正

為什麼我不是談性格塑造呢?而是說性格問題糾正?其實影響一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性格問題,如果一個家長連自己孩子的性格問題都沒辦法糾正何談性格培養問題呢?那麼對一個孩子未來影響最大問題是有那些?

抗壓能力、情緒管理、認知力等等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很多女孩子工作了自己父母還天天擔心,為什麼?因為怕孩子初入職場適應不來,怕孩子受不了委屈。有的孩子一工作就天天打電話回家我不上班了,上班怎麼樣怎麼樣!玻璃心一下碎了一地,這些問題往往體現出在孩子成長時期,很多性格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所致。

(2)性格培養

在培養孩子性格時,必須提高孩子的認知力!為什麼這麼說,認知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與他人基礎能力不一樣,這些基礎能力對於孩子的性格自我塑造幫助是非常大,說到這裡你或許會提成這樣一個疑問,那麼認知力怎麼訓練?

認知力是一個人綜合問題其包含: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執行力等等這些綜合問題,咋一看這和培養性格有什麼關係?僅僅只是看字面意思真的沒有關係,可是實際情況呢?一個記憶力好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他能夠分分鐘記住很多的東西甚至過目不忘,這樣的人性格往往自信非常足,注意力和理解力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

這些基礎性的問題往往會影響到一個人性格形成和發展,例如:一個學生因為記憶力不好可能會討厭英語,因為他記不住單詞,又會衍生出厭學情緒。因此我們任何人自身的基礎能力都是奠定性格基礎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想要更好的培養出孩子的性格,那麼就要先提高孩子的基礎能力,這對於之後的性格塑造和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題主沒有給「優秀」下定義,那麼就先給優秀劃定範圍。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優秀」被定義為品行、學問、成績等非常好。我很喜歡 @早稻 在優秀的人因為什麼原因而優秀? 提到的標準:「①能夠看得見的優秀 很想要認識你,以結識你為榮 讓人充滿勇氣、想要努力 在接觸之後,不得不感嘆一句你真的很棒,我心服口服。這是我判定我身邊的人屬不屬於優秀的一個原因,缺一不可。」

在高標準的「優秀」前提下檢視優秀的人,我發現一些優秀孩子的父母們眼界開闊,擁有異常豐富的精神財富,他們將家庭的精神財富傳遞給孩子,激發出孩子內心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得孩子心懷希望,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獨自思考的能力,能夠自己建立一套自我升級系統

當然,接受優秀的教育並非是成為優秀的人的必要條件,許多人經過了漫長的後天自我開發與教育,逐漸成為了優秀的人。本文僅僅想探討優秀教育的特定。

Jacob是我在美國公益機構實習時候的老闆Alison家的大兒子。7歲,在許多孩子還是熊孩子的年紀,Jacob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完全滿足以上四條優秀的標準。一方面,他的智力開發得很好,小小年紀辭彙量很大,語速快,思維清晰,他隨時隨地都在看書,喜歡《星球大戰》,喜歡和父母們討論問題;另一方面他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主動承擔責任, 懂規則講禮貌,愛護妹妹們是個小紳士……除了聲音樣貌可愛,一點兒都不能把他當做一個幼稚的小孩子。Ali夫妻兩人是見識廣博的知識分子,家裡隨處都是書、電影碟片、玩具模型。Ali會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西班牙語,假期帶著他們去旅遊。家裡有一年接待過來自烏克蘭的寄宿學生,現在還和全家人保持著良好關係,和Jacob也有深厚的情誼,去年還邀請Ali一家去烏克蘭玩。

朋友圈有位校友師兄,是一家科技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是公認的優秀校友。師兄在父親節時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表達對父親的感激,很是感人:「如果說我今天vision還算不錯的話,那這方面前期基本是有賴父親的培養。7歲開始,父親就帶著我巡各大商場,12歲就讓我接觸二級市場,每月都給我買大量奇怪的書,相對論時間簡史證券分析啥的,每個假期都進行著不一樣的基礎實習,搬貨家教啥的……上大學了,只上到初中的他深知做企業的艱難,…………,然而叛逆如我卻走了完全不尋安逸的路,他也沒有任何阻攔,反而支持我多嘗試;在我被XX拒絕後,準備到摩根大通,父親還擔憂地電話到朋友那裡確定摩根大通並非皮包公司才肯讓我出國……多年後創業,父親也搞不懂XX,他只拍肩支持,不言,眼神里卻『不管你做什麼,我都對你充滿信心』……」

這兩例是我身邊優秀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如果再多讀一些人物傳記與訪談,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優秀人士們也大多會在開篇談及家庭精神財富的影響這是家庭饋贈給孩子的一種無形資產,與家庭財富並不一定成正比。

以David Shenk在《天才的基因》一書中提到過「引領孩子邁向成功人生的四個階梯」來概括,父母們能留給孩子們的精神財富包括並不限於:

  1. 相信孩子潛能無限
  2.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堅定的支持
  3. 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自制力
  4. 寬容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失敗

在愛的澆灌之下,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一個積極的行動者(active agent),而非被動的受害者(passive victim),成為命運的主人。

分享一個我喜歡的酷孩子——羅根·拉普蘭特13歲時在TED的演講,我絲毫不懷疑他的家庭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也毫不懷疑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這是接受了理想教育的優秀孩子所展現的成熟心智。

羅根·拉普蘭特:用駭客思維學習 - 騰訊視頻

附演講全文:

我長大以後,要當個快樂的人。


當你還小的時候,你常常被問到同樣一個問題,實在有點煩:「你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


大人們都希望聽到的答案是「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醫生」……你們大人的想像力真的是……唉!

小孩子的答案大多是滑板客、衝浪手、電腦遊戲玩家。我問過我弟弟這問題,他跟我說:「拜託!老哥,我才10歲誒,我怎麼知道?可能當個滑板選手吧——要不要來點冰淇淋?」


你看,小孩子的回答都是些讓我們瘋狂的東西,都是那些我們覺得好玩的事情,我們已經體驗過的東西,正好跟大人們想要聽到的答案相反。


但如果你去問一個小孩子,卻有可能聽到最棒的答案,如此簡單、如此明顯,而且意義深刻:

我長大以後,要當個快樂的人!


對我而言,我長大以後要繼續當個快樂的人,像是我現在一樣。


我熱愛到TEDx分享,我是一路看TED影片長大的,但我從沒想過這麼快就能上台分享。我得說,畢竟我是個青少年,跟大部分的男生一樣,我大多數的時間想的是「我的房間怎麼自己變得那麼亂」、「我今天有洗澡嗎」,當然最煩惱的還是:「我要怎麼交女朋友?」


神經科學家說,青少年的腦袋特別奇怪,我們的前額葉皮層還在發育中,但是我們的神經元卻比成人更多,這讓我們充滿創意,同時也很浮躁、情緒化、容易犯錯。


可是有件事讓我很在意,現在大人似乎不是真正關心小孩是否「快樂」,「健康」,「安全」,「不被欺負」,「別人能否喜歡真實的自己」。


也就是說,當大人問我們「你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他們就直接認定你「自然」會快樂又健康——可是情形好像不是這樣!念書、上大學、找工作、找人結婚,搞定!然後你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是這樣嗎?


學校並不把「學習快樂、健康」擺在優先地位,而是把這些事從學習里拿掉。有的小孩從來沒學習過這些事情。如果我們去扭轉這種情況呢?如果教育變成去研究、練習「快樂和健康」呢?這不就是最重要的嗎?


快樂,是需要去學習、去練習的。


教育很重要沒有錯,但為何「變得快樂和健康」沒有被視為教育呢?我真的搞不懂。我一直都在學習關於「快樂和健康」的科學。這都跟在生活中實踐這八件事有關係。


與「快樂和健康」有關的八件事:運動,吃得營養,接觸自然,真誠付出,人際關係,娛樂,壓力管理,心靈修鍊。


這八件事是由Roger Walsh博士整理的,他把這叫做「治療型生活模式變動」(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TLC)。他是一個研究如何變得快樂和健康的科學家。


我問過Roger Walsh博士一些事,包括:你認為現在的學校有把這八種TLC擺在優先的位置嗎?毫不意外的,他的回答是:不。但是他也講到,仍有許多人試圖在傳統的學校制度外尋求這種教育——通過閱讀、冥想或瑜伽。


我覺得他有句話說得很好,他說:「大部分的教育都在教人找到工作,不是找尋人生。」

Ken Robinson博士在那場最受歡迎的TED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中,跟大家傳遞了一個訊息:創意跟學問一樣重要,因此我們應該給予兩者同等的關注。很多家長都看了這場演講,有些人因此就對「讓孩子離開傳統教育走出另一條路」的想法更加堅定。


我身處一場逐漸引起世界注意的教育革命,小孩子的教育不再只有一種選擇了,而這一點,讓很多人感到坐立不安。雖然我才13歲,但當初我的父母讓我從傳統學校離開的時候,我還記得我的母親因為她的一些朋友認為這點子糟透了而流了許多眼淚。現在回過頭看,我真的很感謝她能挺住那些壓力。


既然全世界已經有兩億人看過《學校扼殺了創意嗎?》這場演講,為什麼還看不到更多像我一樣的小孩?決定一個人是否為黑客的關鍵在於思維——黑客其實是一種思考模式。


我最崇拜的人是Shane McConkey。一開始我以為我崇拜他是因為他滑雪技術一流,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我真正崇拜他的原因:因為他是個hacker(黑客)——不是專門破解電腦程序的那種黑客,Shane「黑」(譯註:原文是hack,在本演講中代指擺脫傳統束縛進行顛覆性創新的行為,後文中的「黑」均為此意)的是滑雪運動。他的創意跟發明定義了現在的滑雪運動,這是我熱愛滑雪的原因。

「滑雪黑客」 Shane McConkey


一般人對黑客的印象就是一群躲在老爸老媽地下室傳播電腦病毒的怪人,但我對黑客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黑客是創新者。黑客是那些勇於挑戰既有體制改變系統,讓世界更進步的玩家。這個時代需要更多擁有「黑客思維」的人,而且不限於科技產業,世界上所有事物都需要黑客,包括滑雪,以及教育系統。


無論是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還是Shane McConkey,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用黑客思維來改變世界。健康、快樂、創意、黑客思維,這些構成了我的教育系統。我把這叫做「黑學校」(hackschooling)。


「黑學校」系統 hackschooling


我不特別使用一套教材或是課程,我也不死守一種學習方法,我「黑」(hack)自己的教育!我善加利用家人、朋友跟鄰居之間的社群,抓住每個學習的可能機會;我利用生活中的經驗學習;而且我隨時準備好去「黑」所有接觸到的東西、不斷去尋找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這類似混音、或是混搭的風格,有彈性,迅速反應,永遠以快樂、健康、創意為優先。最棒的是,正因為這是一種思維,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黑學校」系統,包括傳統學校。


說了一堆,我的「學校」到底長怎樣?

其實它大多數的時間就像星巴克。但跟大多數小孩一樣,我學習數學、科學、歷史和寫作。

我以前不喜歡寫作,因為我的老師總叫我寫些蝴蝶跟彩虹,但我想寫的是滑雪啊!好在我朋友的媽媽辦了一間學校,在那裡我可以盡情寫我喜歡的事物,還能夠接觸到全國最偉大的演講家,我對寫作的熱情才真正被打開。


我領悟到,一旦你找到學習的動力,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會吃驚,而且都是自動自發的,像星巴克那樣的環境就很適合。


用黑客思維去學物理就很好玩,我們學了很多關於牛頓和伽利略的定理,還有像動力學之類的基礎物理,全部通過實驗與實操,而且犯了一堆錯誤。我最喜歡的是用地擲球(bocce ball,一種義大利流行遊戲)做成的牛頓擺。我們還用很多特別的東西來做實驗,像保齡球跟超難吃的糖果。

繩索課程超有意思,而且比較刺激。當你離地六層樓高時,你就會學到如何控制恐懼,如何和同伴有效的溝通——最重要的,信任彼此。


社區活動是我教育的重心。有的會教我們在如何險境中提高警覺和處理緊急事故。可能今天一整天跟著滑雪巡邏隊學習山地的安全知識,明天又換成認識雪、天氣狀況跟雪崩的關聯。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錯誤的決定會將同伴與自己置於險地。


除了會說,還要能演。我們不只是認識歷史人物,我們還要上台扮演他們,回答所有他們生平發生過的事。這張照片是我和朋友在歷史悠久的皮柏歌劇院里飾演艾爾·卡彭和鮑勃·馬利,這個舞台也是大魔術師胡迪尼的生涯起點。


和大自然相處非常重要。它讓我可以靜下心來,暫時不去管手邊的事情。我每周一定會花上整整一天呆在野外。在野外求生課上,我們要學著只用一把小刀就能在荒野中生存;我們學著傾聽自然,放大感官對環境的敏銳度;我甚至體驗到從來沒發生過的靈性感受。不過最好玩的還是製作矛跟弓箭、鑽木生火、在有雪的季節動手搭帳篷。


「體驗工坊」的人製作滑雪板並設計服飾,那樣的經驗引起了我自行創業的興趣。那裡的人讓我了解到為什麼要把數學學好,培養創造力和行銷技巧。所以,後來我去大白鯊印刷廠實習來磨練我的設計跟行銷能力。除了跑腿、洗馬桶、弄壞他們的吸塵器之外,我還能夠自己設計衣服、帽子,而且,把它們賣出去。在那工作的人都很快樂、健康,鬼點子一堆,做起事來精力充沛。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堂課了。


繼續說回滑雪吧,我生命中的最愛。滑雪象徵了我的人生、我的教育、我的「黑學校」系統。看看這座山,如果大家都抱著跟現在教育一樣的想法去滑雪的話,大概只有幾條最安全的路線會被反覆滑過,而絕大部分的區域都不會有人經過。但這座山在我眼裡,我看到的是一千種可能性。從稜角下躍、把雪線弄碎,找機會來個高度差很大的後空翻……


滑雪,對我來說就是自由,和我的教育一樣。重點是讓想法不受拘束,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情;重點是和社群的聯繫,以及互相幫助;重點是和最好的朋友活得開心又健康。

因此,即使我對於自己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已經有了想法,但如果你問我的話,我的答案永遠都會是:我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謝謝!


我有個觀點,父母養育孩子過程中都在不停犯錯,區別是有的犯錯少,有的犯錯多,有時犯大錯,有時犯小錯。成年後同輩中的佼佼者,其家長犯錯也比較少。一點兒錯不犯不可能,好的家長會從前一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改善自我,爭取下一次不犯同樣的錯,這樣一次次地改下來,錯誤越來越少。


如何才能做到少犯錯?關鍵看家長有沒有提高姿勢水平。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知卻不自知,我在多次與家長的打交道中深深感受到這點。有的家長文化層次低,真心輔導不了,要是撒手不管全靠孩子自己,就只有祈求孩子的先天條件領先了。相反,家長意識到自己弱,致力學習提高教育水平,那麼未來還有轉機。


孩子與父母共同完成家庭教育的部分,再與老師共同完成學校教育的部分,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得到最快的發展,但在實際中三方往往相互抵消,內耗太多以致前進速度下降。若將家長按頭腦和經濟分,經濟條件無望超越的,頭腦便成為決定因素,有頭腦的家長一定會想辦法減少內耗。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老師帶領下,兩個孩子的先天條件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誰得到的教育合力大誰就獲得發展的優勢。那些文化程度高卻傲慢的家長,有可能在此處落後而不自知。


能把減少內耗和減少錯誤的習慣帶到成年的人,即便童年時不是成績的優等生,也是成年後生活的優勝者,所以說,優秀是積累來的。


我覺得真正優秀的人都充滿好奇心,四處碰壁,四處試錯
方能金身不壞
有的人看起來挺優秀,遇到點打擊就完蛋了

但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允許他不停的犯錯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雖不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的人,但是我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首先什麼是優秀?說一下我的個人理解
從個人來說:是一個獨立的人。優秀的人應當是一個快樂的有強大自我的人,至少整體基調是樂觀向上的。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不依附他人,不因為挫折動搖自己最深的信念。
從社交來說:優秀的人情商高,會讓周圍的人覺得舒服。
從外界評價來說:優秀的人做事總能讓別人給予正面評價,在一些他們擅長的領域能夠做到Top 20%。
能做到以上三點,我覺得身為個人已經足夠優秀了。而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做到以上三點,應當怎麼做呢?

1、培養獨立的人格,建立孩子的信心。
從小需要講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不要總是站在長者、或者權威者的立場去欺壓他們,讓他們能夠在一個被尊重的氛圍中獨立發展自己的性格。從這一點來說,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了,自己什麼都懂,這時候我大概是10歲。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未打擊過我,所以我當時真的就是這麼認為,認為自己是個思慮健全的『大人』。

2、培養情商。
這需要身為父母,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情商說白了就是情緒的管理和疏導以及表達。
為什麼家暴會一代傳給一代呢?
父母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易怒、暴力,那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長成人見人愛的小可愛。
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疏導自己的情緒。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之後就能夠慢慢以己及人了解別人的情緒了。長大以後經過更多的實踐,就能夠做到一個讓別人相處舒服的人。

3、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上進心。
如果想在在一些領域做出成績,一個是從小的培養打好基礎,需要長期的努力。一個是培養孩子的興趣,甚至培養孩子的求知慾、上進心和求知慾。在同等的條件下,越是想要贏的孩子越是能表現出色。
注意:想要贏的上進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太在意結果是另一面。所謂過猶不及。
這個度也是父母起了一些作用的。

————————
我的母親,她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生下我之前就不斷學習育兒知識,科學又慈愛地撫養我。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這些細節做不到,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一位母親或父親,最偉大,最能夠培養出優秀下一代的特質是:
盡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的無私奉獻精神。


前幾天,單位邀請了幾個名校的牛蛙來給我們的學員和家長開一個座談會。

這幾個孩子的履歷真心厲害,非常漂亮,每一個都有國內外各項賽事的名次。

而且這幾個孩子在發言介紹自己的時候,也體現出了極高的素質。

口齒清楚,表達有條理,落落大方。

作為觀眾的我,感到受到了成噸的傷害。

在座的數百名家長在他們演講的時候,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看來也是佩服得不行。

當時我就在想,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啊。

我的心中不禁焦慮起來,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家孩子天天就知道看海綿寶寶,玩橡皮泥,馬上都要二年級了,我該怎麼教育我家孩子呢?

散會後,我在門口等車,看見其中一個孩子上了賓士,另一個上了一輛巴博斯。

我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解答:那就是——有錢……

再想到我家開的奇瑞QQ,淚水頓時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請問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我基因好:)」

「……(手動再見)」

如果有讀者和我一樣出生於八九十年代,相信他/她對「別人家的孩子」的事迹肯定耳熟能詳,甚至更極端一些的說,深惡痛絕。「別人家孩子」的人生總是看起來光彩照人、毫無瑕疵,將我們的人生對照得黯淡無光。每當父母提起「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一副艷羨的樣子,然後恨鐵不成鋼的對我們說:「看看別人家的某某,再看看你,唉……」

在學生時代,無論我們多努力,我們的隔壁總是住著一個愛看書的、數學和英文永遠拿滿分的「學霸」,分分鐘用智商碾壓我們。成年之後,父母同事的孩子中總有人比我們更快找到高薪的工作、比我們更早結婚生子、或者比我們更「孝順聽話」。他們永遠是「更優秀」、「更高級」的代名詞,代表著一種我們只能膜拜卻無法達到的最高標準。

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追不上「別人家孩子」的腳步?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形象被過度的美化了,還是另有原因?

對於這些問題,還是「別人家的孩子」本人最有發言權。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位「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人的名字叫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高爾頓最具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學說,來自他對自己族譜中的家族成員的研究。他追溯了家族中許多人的人生軌跡,然後發現在他的家族裡,盛產各種才華橫溢的「別人家的孩子們」——幾乎每個人都普遍非常優秀,成果遍布各個領域,實現了超越眾生的傑出成就。

比如,大名鼎鼎的查爾斯.達爾文(著有《物種起源》一書,提出進化論學說的生物學家)就是高爾頓的表哥。

不僅是他的家人,就連高爾頓自己,也跟開了掛似的,不單單是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還是非常厲害的統計學家、人類學家、地質學家、發明家、熱帶探險家……他一生出版了不下340篇論文和書籍,而且還在1909年的時候接受了英國女王封爵。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重點。故事的重點是,這位不可一世的天才,寫了本書叫做《遺傳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其中詳細記載了他先前對遺傳因素和成功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他的「優生學(Eugenics)」理論。

高爾頓認為,人類的才能是能夠透過遺傳延續的。遺傳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賦和極限。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她的遺傳基因在當代社會中是否有足夠競爭力。

這下孩子們終於有機會反擊父母了:「你的遺傳基因不行,怪我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子女不夠優秀,因為孩子當然是最像父母的。「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優秀,首先有很大概率是由於別人家的父母給了孩子更有優勢的基因和天賦。

但是(每個有趣的故事都逃不開一個「但是」),難道擁有普通人的基因就無法實現卓越的成就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就連自詡擁有「天才基因」的高爾頓,也在他的書中承認,他無法完全將他的成功單單歸因於自己的遺傳天賦,因為他的成長環境本身也是極其優越的。他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就接觸到最優秀的教育資源,而那些資源和條件是許多別的家庭難以望其項背的。他認為,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父母開明的養育方式也極大的促成了他的成功。

我們重點來談談兒童教育中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哪幾種。

一般的教育理念認為,人格的形成是由兩大重要因素在起作用:先天的天賦(Nature)後天的養育(Nurture)

先天的條件我們無法改變,諸如外貌、身高、智商、性情脾氣(因此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超高的顏值和智商是沒有用的,人家就是天賦異稟)。然而,我們能夠控制和改變的是孩子在後天的成長環境和養育方式(Parenting Style)

父母對於孩子的養育方式可以簡單劃分為四種(當然也可能有好幾種同時混合併存的模式):

(1)「權威型」養育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

父母給予孩子高度的支持,也會建立相應對孩子較高的要求和較多的規則。

親子關係良好,父母和孩子相互的情感交流很多。

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程度高。

父母會積極的給予孩子各方面的反饋,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有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提供幫助。

比較典型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會這樣說:

「嗯,我知道你犯了個錯誤。沒關係,我們坐下來好好談談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2)「控制型」養育方式(Authoritarian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建立了相當嚴厲的規則。

父母要求孩子完全臣服於自己的權威之下,但又不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孩子打破規則的時候,父母會採取高壓手段(比如體罰和辱罵)來對其進行懲罰。

親子關係緊張,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多。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低。

比較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對於孩子的小錯誤也多半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在孩子打破規則時,他們通常會這樣吼道:

「怎麼又遲到了一分鐘/沒考到雙百分?滾到牆角罰站去,不許吃晚飯!」

(3)「寵溺型」養育方式(Indulgent Parenting)

父母幾乎從不(或很少)拒絕孩子的要求,盡量給孩子提供滿足和支持。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程度低,沒有什麼給孩子「做規矩」的意願。

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程度高。雙方有很多的情感交流。

親子關係在早期良好(後期較容易出現衝突)。

比較典型的「寵溺型」父母,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時候,多半會說:

「小寶貝,小祖宗,買買買!咱家有錢,你要什麼都給你買。」(富裕家庭)

「孩子想要,怎麼都得給他最好的。苦了誰都不能苦著孩子。」(普通家庭)

(4)「忽視型」養育方式(Neglectful Parenting)

父母對於孩子的需求幾乎不關注,也不在意。

父母(由於某些原因)沒有意願去滿足和支持孩子,只能滿足孩子「吃飽穿暖」的基礎需求。

父母對於孩子沒有要求,也沒有控制。

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極少。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低。

比較典型的「忽視型」父母,在孩子轉向他們求助或者尋求感情撫慰的時候會這樣說:

「去去去,沒看我忙著嗎。別煩我,一邊兒玩去。」

以上四種養育方式,只有第一種「權威型」父母提供的養育模式最能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的幫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和人格的完整性。也是「權威型」的父母,能最好地激發孩子發揮出他自身的潛力,實現自我完善。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崇拜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通常都有一對開明又慈愛的父母?正因為「別人家的父母」採用了最合理的養育方式,才能養育出「別人家的孩子」。

最好的父母,不僅要給孩子提供三餐一宿,陪伴孩子玩耍,還要有一對靈敏的「情緒探測器」,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父母能適時地和孩子達成高效的溝通,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承認孩子的價值感,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那麼孩子就不太會有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探索這個世界,去發展自己的個人興趣,因為他/她知道父母永遠在身後,是自己堅強的堡壘。

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時候,我們所羨慕的,僅僅是他們的優秀嗎?

也許並不一定。

也許,別人家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沒缺過的,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讚賞」,才是我們大部分人在成長中一直想得到卻一直都缺失的。沒有什麼比得不到認可和「存在感」更傷害一個孩子的了。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時候,我們羨慕的究竟是什麼?

不一定只是他們獲得的成就,也許還有他們的父母,也許還有他們周身的光環。

我們羨慕,他們的父母會為他們的每一個微小進步而喝彩。

我們羨慕,老師和同學們提到他們時,眼中閃爍的熱切的光芒。

就算孩子本身不優秀,難道他就不配獲得這些嗎?

我們現代社會所推崇的競爭文化和「狼性」文化,是不是逼著家長和孩子每天都要努力變強,把別人踩在腳下,卻反而令孩子們距離善良、純真、美好愈來愈遠?

為了追求「優秀」,我們需要不斷的消滅「真我」,還是要努力保持「真我」,這才是個問題。


推薦閱讀:

保持「自控」會消耗人們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嗎?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很容易讓人判斷出他「很好欺負」,應該如何改變?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吃了那麼多苦,也沒變優秀?
如何解決空虛感?
執著和執迷不悟的區別是什麼?

TAG:學習 | 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