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人們「快速學習」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嗎?


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關注,所以一開始給出的答案比較籠統。以下是重新編輯後的答案。


首先,題主指出如何培養快速學習的能力,那我們可以從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通過訓練後習得某個技能這樣兩個部分來進行考慮。


這裡我們就學習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能來分別探討如何做可以達到快速學習的效果。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技能的學習。在心理學中,對於技能的學習有3個階段:認知,聯合,自律(這裡直接套用日語的說法,如有出入請指正)。基本的知識的學習就是認知階段;把部分的知識通過訓練進行連接就是聯合階段(比如吉他是先去記住每個和弦的指法再去通過練習去把所有和弦連接起來變成曲子);自律,我個人認為是是指一種狀態,比如我們打領帶的時候除去最初學習的階段,熟練之後不用通過大腦去一步步的思考步驟,就可以順利的完成打領帶這個動作,這種狀態就是自律。這裡最常見的就是運動員的訓練,熟能生巧,可以通過這個詞語來概括。


有一個對於技能學習很有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鏡映描畫實驗。該實驗主要針對運動學習方面對如何有效的學習一個技能進行了討論。運動技能的學習(可以直接理解為對於技能的學習,比如彈吉他)是通過行動的逐漸熟練來完成技能的習得,下面可以看一下這個實驗。實驗整體看來很簡單,其裝置如圖1和圖2。

圖1.鏡映描畫實驗裝置

圖2.鏡映描畫實驗用紙

該實驗的實施方法就是看著鏡子裡面畫著星星的圖,在大小星星之間的白框里描畫星型圖形,且不可以畫出邊框(詳見圖2)。該實驗設計兩個群組進行比較,一個是連續不間斷的去畫星星,這被稱為集中練習,每畫完一張計算時間,測試多次後進行比較。另一種是畫一個休息1分鐘後再去畫下一個,這叫分散練習,和集中練習一樣,畫完一張測時間然後比較。該實驗通過計算畫星星所花費時間的長短來計算學習量的多少,從實驗結果來看在最初階段,分散練習效果明顯好於集中練習,問題中提到的快速學習,這裡可以知道當我們在學習某一技能的時候通過圖3的對比,我們可以知道在最初階段採用勞逸結合的方法會是比較有成效的。

圖3.分散練習和集中練習10次測試中各次學習所用時間的平均值對比

(這裡需要注意下集中群和分散群)


同時在圖4中我們也可以明顯的看出分散練習和集中練習效果的差別。

圖4.

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在學習某項技能是如何訓練來提高效率,一言以概就是:制定方法,勞逸結合。那麼在基礎理論方面的學習應該如何去做呢?


這裡從生物學習能力的研究去考慮,除去已經被熟知的經典型學習和道具型學習。在腦科學中認為,鏡像神經元系統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鏡像神經元系統(MNS一言以概就是模仿。通過鏡像神經元系統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來進行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學習數學,區別於前面提到的運動學習,他們通過看老師算,來完成學習的步驟。這裡就是一種模仿。鏡像神經元在觀察他人行為時就已經開始活動,比如看一個人打棒球,通過模仿自己也可以依樣畫葫蘆。這種狀態被稱為自他同一視。另外,鏡像神經元是運動神經元細胞的一種,它和運動神經元的區別簡單了來說就是,運動神經元控制動作的構成時活動而鏡像神經元則是在觀察他人的行為的同時就已經在運作了。鏡像神經元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無意識的學習狀態,即觀察就是學習的一個狀態。這種通過視覺的觀察來達到學習基礎知識是在我們日常對於事物基礎理論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


快速的學習,我個人認為在最初階段如何改變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以通過多看,多去觀察來進行改善。但是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上通過合理的練習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裡把學習分為了對基礎知識的鏡像神經系統方面的考慮和在學習運動技能這兩個點去對比,通過比較就可以發現,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運動技能學習階段容易更容易被培養,個人認為這裡是提高學習速度,習得某個技能的一個捷徑。


謝謝劉珂邀請~

感覺前面大神在神經生物學層面的探討已經很有意思了,於是筆者準備從比較宏觀的認知行為層面來淺談一下~


先來明確一個前提。從廣義上講,「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因為學習本身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它不僅與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高級認知過程相聯繫,還涉及人的情緒、動機和社會化等問題。所以,粗淺認為,快速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概不能單純等同於提高記憶力或者是快速獲取信息能力甚至是強化建立S-R聯結吧,嗯,當然不否認這些可以作為途徑之一。


狹義來說,快速學習或者高效率學習,其實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

從更綜合的層面看,學習活動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心理結構要素,如知識呈現方式、選擇性注意、元認知、內隱認知、非智力因素和學習策略。要實現快速、高效的學習,就必然要在綜合發揮腦認知功能的基礎上,讓上述心理要素按一定層次構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系統。


在我粗淺了解的一些腦認知研究中,其實已經有基於腦認知初步構建的
有意義高效學習的系統模型。


大致如下圖所呈現。

據圖可知,在知識呈現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情況下,選擇性注意是實現高效率學習的前提。元認知是高效率學習的監控系統。非智力因素是高效率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習策略是實現高效率學習的保障。內隱認知,特別是內隱學習是高效率學習的特殊形式。


所以,要培養快速學習能力,不妨從各個要素逐一突擊,然後按一定層次加以整合。

那麼我就依據此模型,選擇其中幾個要素簡單介紹一下,並結合具體的行為實驗結果盡量提一些有可操作性的實際應用途徑。


知識呈現方式


知識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對個體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有以下兩個研究支持這一觀點。


一項是關於初中生有無插圖課文的眼動過程研究。給初中二年級學生呈現有插圖課文和無插圖課文,要求他們閱讀,同時用眼動儀記錄他們的眼動特徵。結果發現:在閱讀有無插圖課文的成績、注視時間和速度上,插圖課文優於無圖課文。表明插圖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


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插圖的性質對學習效率的影響。研究以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為被試。讓他們閱讀難和易的材料,每種類型的材料配有實景圖和示意圖。仍用眼動儀記錄其閱讀過程。結果發現:中小學生閱讀不同配圖和不同難度課文的閱讀成績、閱讀時間、注視頻率、注視點持續時問等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在各項指標上,示意圖組的成績顯著優於實景圖組。表明在呈現學習材料時,無關信息過多會干擾學生對學習材料要點的把握。


所以,結合實際應用來看,有以下方法途徑可優化知識呈現方式:

1)通過筆記要點整理,排除無關或次要信息的干擾。

2)用思維導圖,樹狀圖等方式(少量文字+圖示),簡潔明了地呈現知識點,並理清層級關係。


選擇性注意

「學習過程不從感覺經驗開始,而從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開始」。「

想像一個大教室,教授站在寫滿板書的黑板前略帶沙啞的講話聲,周圍充斥的某些人的竊竊私語,筆輕敲桌面的聲音,空氣里淡淡的汗液味道,反光的大玻璃窗,夏日樹間的蟬鳴,窗外偶然駛過的一輛卡車。每時每刻,我們所置身的空間都充斥著海量的信息,我們的感官也在接收著大量的信息。如果每條信息都不經篩選地進入分析過程,再強大的大腦也會罷工。


選擇性注意已經給了我們一個高效的工具,簡而言之,即「篩選」。

「篩選」,即幫助我們有效地注意與學習相關的信息,並排除干擾的或不相關的信息。比如你會注意到的是教授的講課及黑板上的板書,而沒有細聽周圍人講某人當眾求婚的八卦。(當然「雞尾酒效應」另當別論)。同時,還要隨時調節選擇性注意的目標以便適應不同學習任務的需要。比如,教授開始閑扯人生逸事或者端上一鍋快熬乾的心靈雞湯,那不妨翻翻前面沒看完的論文而不是盯著教授頭上兩根白毛髮呆。


選擇性注意的優劣,主要體現在對無關刺激進行抑制的能力,因抑制的性質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是位置抑制與特性抑制能力有不同的年齡發展趨勢。一項研究以小二、初二、大學生和老年人為被試,材料為漢字,採用負啟動實驗範式。結果如下:各組被試都產生位置負啟動效應。表明位置負啟動不受年齡發展的影響;小學二年級組和老年組沒有產生特性負啟動,初二組和大學生組產生了特性負啟動。表明特性抑制能力發展的最佳期在中學,成年後開始出現衰退。

其次是對認知干擾的抑制與對情緒干擾的抑制能力也有不同的年齡趨勢。並且,ERP和fMRI的研究揭示出上述不同抑制能力存在不同的腦機制。


結合實際來看:

1)盡量減少注意過程中無關刺激的干擾,特別是新異刺激等。如:學習過程中關掉手機或屏蔽過於頻繁的社交消息。

2)對無關刺激進行抑制的能力是否可以通過有效訓練來進行提高,筆者還未有了解充分的實驗依據,歡迎補充~

元認知

元認知,簡而言之,即是對認知過程的「監控」和「調節」。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元」這個概念來自於西方哲學中「自我證明悖論」的思索:同一個體如何能及時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為解決這個悖論,引進了「meta」即「元」的概念。


元認知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有關的知識。二是元認知體驗,即伴隨認知活動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三是元認知監控,即個體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並相應地對其進行調節,例如制定下一步計劃,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元認知研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個體的「策略性監控」。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對當下或一段時間後的掌握水平做出準確評價,便可以有效地分配學習時間和精力,避免過高估計學習水平而過早放棄學習,或者低估學習水平而耗費不必要的時間。


那麼如何提高元認知控制水平呢?有關測試效應的研究表明,提取練習除了對長時記憶有促進作用外,還能使個體更準確地監測學習,準確的監測又影響隨後的學習活動。研究採用延遲JOL( judgments of learning)範式。JOL指在學習某一材料後,讓學生估計將來對材料的回憶水平如何(0~100%)。某些情況下,個體進行JOL很容易出錯。比如,研究者讓被試學習三種性質的詞對:向前聯繫詞對(Cheddar-cheese),向後聯繫詞對(cheese-Cheddar)和無聯繫詞對。實驗中提供前一個線索詞,讓被試對目標詞做JOL。結果發現,被試在向後聯繫詞上做出了高估。這一現象被稱為「能力錯覺」。不難解釋,從cheddar(某種乾酪)聯想到cheese是比較容易的,而反之則較難。比如我們在背外語單詞時,從外語辭彙聯想漢語解釋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從後者想到前者則較難。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便容易產生「能力錯覺」,從而在未真正掌握某一單詞時將其放棄。


之後的一項研究發現,多次「學習-測試」環節可以有效減少元認知錯覺。結果表明:在第一次「學習-測試」環節後,被試同樣對向後聯繫詞產生高估,但在多次「學習-測試」環節後,被試的JOL和最終回憶水平之間的差距得到了較好的校準。所以,學習過程中的測試經歷是可以有效改善學習者的元認知監控能力。


綜上,優化元認知能力的實際途徑:

1) 豐富元認知知識:客觀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認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知道人與人之間在認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種種差異;了解記憶、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等。


2) 通過「學習-測試」練習提高元認知監控:在完成某段學習任務後,進行反思評估,通過默寫、做題目等方式進行測試練習,再重新評估。


最後,講點題外話。我們通過學習了解這世界上有趣的事,然而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有許多理論通過許多途徑試圖嘗試思考學習本身,遠者有發源於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的聯結理論,近者有借鑒機器學習的貝葉斯模型。不知道我們是否離學習的秘密更近了一步。關於我們所探索的這些秘密,也許能用,也許一輩子也用不著。然而或許如德謨克利特所說:」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成為波斯人的王還好。」

鑒於筆者只是一隻對認知科學滿懷敬畏而僅初窺門徑的beginner,首答若有不周,望指教。歡迎更多有趣的想法見解~


最近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話,權作結尾。

「如果人類的腦袋簡單得足以讓我們了解的話,我們還是會愚笨得無法理解它。」


我認為是可以的,而且是可以刻意訓練得到的。

所謂的「快速學習」其實是你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只是自己沒意識到。然後通過學習提取出來了。
舉例而言,
學過一門編程語言的人,學第二門的時候速度會非常快。
cs打的好的人,同類FPS遊戲上手會很快。

那麼如果在你遇到一個新事物的時候,你的認知過程其實就是把它和你的舊的經驗或者說是知識建立聯繫。

記得自己小學的時候背26個字母有多麼痛苦,但是之後高中的時候背單詞就很輕鬆了。

我倒不是覺得小學的學習能力沒有高中好,而是一前者沒有很好的經驗來建立連接,而後者有足夠的經驗。

所以我覺得影響我們學習速度的因素,除了智力水平外,主要是兩個:
1 經驗的積累量
2 經驗的連接速度

幸運的是,這兩者都是可以訓練的。
刻意的積累經驗,
刻意的尋找比較經驗連接的方式

都能提高學習速度。

積累經驗

尋找連接,
其實我們平時大腦都在做,但是絕對達不到「刻意」行為的水平

所以我認為這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感謝邀請,學習/記憶不是我的擅長領域,我只從我自己微弱的認知和經驗中回答。

我感覺可以/也不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挑戰的是什麼認知極限而定的。

先說不可以吧:


1越是小的任務,細小到考驗記憶限制的,就很難快速學習。比方說,快速的學習新單詞,這個是很難的。

如果要真正學會單詞,其實不光是看一次背的下來,記住詞義,就叫學會了。因為這樣,記憶好的人,一天可以背上百個單詞,像我這種記憶差的人,可能最多記下來一兩個。不過即使記憶好的人,不經過重複(rehearsal)還是會最終被記憶遺忘,記憶會遵循比方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樣消退的(decade)。


我認為真正的學會單詞,是會用

在實際用的過程中,是否能張口就來(知道合適的運用場景)?是否能有這個詞造句?是否聽到和讀到,都能理解上下文的意思?而不是只知道單個中文詞翻譯,搞不清楚整句話的意思(因為在英文詞中,一個詞的意思是非常多的,很多時候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這個意思,在另外一個句子里是另外一個意思,比方說sick,是生病的意思,但是換在另外一個句子里就是噁心的意思,再放到另外一個句子里可能是awesome的意思。。。)。如果只是單詞表記憶法背出來的單詞(快速學習到的),一般人是不可能拿來就會用的。

相反,學單詞放在閱讀中來記憶,肯定是慢的,一讀完一本書,看完一篇文獻可能也就多個10-100多個新單詞,這樣學習很慢,但是你一遍遍看到同一個詞出現,看到其他之前學過的詞出現,這樣自然就真正的學會了。但是這個是一個很慢長過程是不太可能快的。

2。考驗生理極限的東西是學不了的。研究生做了個比較變態的注意力研究,所有的人都是已經被訓練過的,水平穩定的狀態來測腦子。發現注意力強的人,腦子活躍就是強,做任務的能力,跟大腦注意區域的活躍程度成正比。來參加試驗的全部是一樣大的年輕人,都是研究生,按理來說是智商呀,背景啊非常趨同的,但是有的人注意就是強(遇到注意問題腦子活躍就是大),我這種注意不行的(弱弱的感覺是一種生理缺陷),練一輩子,也跟不上別人的能力。所以學不了,我就這樣了。

可以快速學習的:

我感覺大一些的事情,不是具體到一個item, 反而是有機會養成快速學會的能力的。

快速學習的方法不外乎於:

1找到理解為之學習的事情的目標和意義(有目標且與自身有關聯的事情能夠引起更大興趣和內在動機,這樣即使內容很難,很多,也不會覺得累,甚至學習都變簡單了呢)

2學會學習的方法(不是廢話么。。。就是在問有什麼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最有效的沒有之一,就是搜索。

而搜索這個問題,我發現國人更喜歡問,等著別人來講,權威來回答,而不喜歡自己去搜集信息,通過自己的理性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是主觀問題,對於未知,沒有主觀能動性去解決。

除了主觀能動性意外,我發現搜索能力也有差距。可能同樣一個topic,我國技術大拿(還是做搜索的)於我比誰能搜到更好的答案,通過運用不同的關鍵詞,貌似大家搜出來的結果就是不一樣的,找到的答案的準確性也是不一樣的。不是說我就是強過大拿,而是貌似在大學的時候什麼知識老師都沒有教,只有搜索這件事兒是正兒八經教過的,所以後面也不用教了,給你題目自己搜去吧,同學們一起上課討論。所以關於搜索,我的結論是,遇到問題時多搜,而不是第一時間去提問,多搜就有感覺了。

3學會利用數據的反饋,以及信息的匯總來快速的進入不熟悉的領域。

數據的sense也是要培養的,除了多看,多想,多記(只有記得住,才能發現可能不想關的數據的關聯),無他。

匯總就完全是個認真肯干肯思考的活。一旦某個事情出現熱點,報道一定鋪天蓋地,一定有正的,有反的,不要輕易的下定論,只有看了足夠多才能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個觀點出來的時候感覺感同身受,馬上就相信,而反面觀點出來的時候要麼見風使舵,要麼一味地抨擊。比方說前段時間某個非常火的自殺事件。。。人云亦云的人頗多,關鍵是要有通過匯總信息有自己的判斷

4.有接受新知識和批判的心胸~(這是快速學習中最最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時候數據在那,反饋在那,意見在那,可是一個差的CEO是不願意聽取反對的聲音的。這個時候,憤怒、自我膨脹、自已為是會佔據自己的頭腦,不肯回頭,不肯反思改進,這就成了自己學習、成長、前進的障礙。

最簡單的一點,當別人批判你的時候,不要著急反駁,先聽別人說,當你一旦開始反駁,別人就不願意跟你說再多了,那麼你的傲慢獲勝了,但是你輸了。


我還遇到過一種情況,有的人當辯論不過你的時候,會拿過期的沒有直接證據的論據來跟你argue,其實我是無言以對的。尤其是在談腦子的時候,別人討論不過我了,就會說「現代科學人對人腦的認知還很少呢」,親其實少也不少。跟這樣的人,你難道拿所有最新發表的論文來跟他理論嗎?不好意思,人會選則性忽略你的證據的。所以他們會自動的放棄了學習新知識的機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XX不是科學」, 這樣的一個借口是學習的絆腳石。不是只有實驗,數據的東西才是科學。人文科學多年的發展,做的就是總結規律的事情。不願意總結規律只是偷懶的借口,而不是對藝術的追求。


5.向跟更牛的人學習
從小到大,大家都可能會有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經歷,那麼其實跟更牛的人在一起,我們一定會多多少少有些自不如人的自卑,而比下的時候,可以很爽俯視他們。比下的壞處就是,俯視感讓人自我滿足,以至於安於現狀,說不定沒多久就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了。

這樣的事情在各種行業內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舉例了,那些容易獲得巨大成功,但沒有辦法再成功的行業,這樣的人特別多。

其實這一條跟上一條類似,沒有心胸的人,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故步自封。


我感覺可以,
但不是從樓上幾位專業的角度
很多都是從身邊的一些學習中體會出來的

基礎原理類似與記憶宮殿
(當然,這裡要排除一些為了表面競技而去死記硬背無意義的事了)
首先不要談迷信不迷信的問題

我對占星整個體系的基礎,只是基礎,了解的算是相對多一些吧
然後回頭說塔羅的問題
前兩天回復過一個,就是塔羅的牌有幾組相似的
類似與權杖1到權杖10
怎麼去區分的記憶。
我發現,權杖1,有類似與白羊座相似的特點,2,有金牛類似的特點
那麼我記憶塔羅的時候,會把這幾張牌聯繫到我相對熟悉的星座上面
我感覺一瞬間,我對那些牌相當熟悉了


另外的一個例子,就是這幾天沒事在聽書,皇帝內經!
教授講到了心腎相交的問題,
心是火,腎是水,而我對易經的64掛有一點理解
我關聯到水火既濟卦,與火水未濟卦
這樣我對卦象有那麼一丟丟的體會
這樣,我就能感受到心腎相交的狀態,如何才是它描述的完美狀態。
而八卦對爻辭的解釋很透徹的
每個階段就是每個階段的爻辭
你發現,把病理的狀態,體會到每個階段
非常容易體會到病發表里這個演化的過程
而每個階段注意什麼,如何去調整,更好的能從八卦的6爻上面體會出來


然後研究心理學的現象
認知-------雙子座,加處女,這是水星掌管的2個星座,屬於了解學習的階段,分析處理問題的2個
情緒------巨蟹座
動機------金牛
能力-----白羊
人格-----獅子
這樣,星座的前6個基礎星座就已經涵蓋了。
當然,你不了解星座可能體會不到這種關聯的意義


而記憶宮殿的精髓基本就是在一個體系,也就是你那個宮殿如果構築的足夠清晰,
那麼,關聯的問題找好了
基本非常容易去記憶的
但是,記憶宮殿的弱點是在找關聯的東西
你發現,數字和一些東西根據諧音非常好找
但是,當你中國人去記單詞的時候,初期的找關聯的時候非常累。


我感覺這就是俗語裡面講的
百門通不如一門精
而一門精了以後
你如果通過那中舉一反三的思考方式去體會
你發現很多事物除了一種基礎的基準,也就是關鍵詞,(這裡是需要記憶的)
然後通過一樣的方式去拓展以後(也就是找到關聯的地方以後)
體系都是一樣的
這樣就能做到一通百通


學過一點星座以後發現真的人無完人吧
但是無論在挫的人,他們都一定有自己優勢的領域(真的要自信一點)
只是現在人不善於或者不願意花時間去「內視」自己
所以,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
等你知道自己的優勢的時候
在人生初期的學習階段
去通一門學問,隨便有意義與否
當你思維開啟之後
其他的都很容易
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體會基準點,然後思考彼此的聯繫
而不是去整體的考慮一門學問的體系層次的問題。

……
一點體會吧
不知道對錯了
愚見!


謝邀。因為我是偏神經生物學的,所以就分子層面試圖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哈。我覺得是可以提高的。學習的目的是記憶,快速學習應該是更快的記住吧。
首先大概講一下記憶的基本知識吧,記憶分為不同的類型:陳述型記憶(如你看的的事件環境啊,或者學到的文化知識),非陳述型記憶的包括程序型記憶(如你學會騎自行車)、情感記憶(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等。當你學習到一件事物後,記憶會暫時儲存在海馬中,經過鞏固後,不同類型的記憶會儲存在大腦不同的區域中,比如陳述型記憶儲存在內側顳葉,程序型記憶儲存在紋狀體,情感記憶儲存在杏仁核等等。
那麼記憶在不同區域中是怎樣形成的呢?目前研究傾向於記憶的形成在於神經元內蛋白質的合成,當你學習一件事物時,會給神經元一些刺激,產生了一些信息物質(神經遞質),這些遞質會通過一個叫突觸的結構在神經元中傳遞,這些遞質的傳遞,會帶給下一個神經元一些信號,使這個神經元內產生一些生化改變,有許多蛋白質會合成,這些蛋白質包括很多類型如受體蛋白(接受前一個神經元的遞質的受體)、支架蛋白(將受體轉運到神經元表面,和傳導細胞內下一級信息的傳遞等),除這兩個蛋白之外還包括一些代謝相關蛋白、信號分子等等,這些蛋白能夠調控神經元的結構和與其他神經元聯繫,使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加強,這樣記憶就形成了。這也可以叫做記憶的可塑性,回到「快速學習」的訓練來,那麼給這些神經元更多的刺激,也就是更多的學習,有助於神經元蛋白質的合成,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加強了,就有助於記憶更容易的形成,就像突觸中受體數量增多就更有利於信息的傳遞,那麼神經元之間就更容易聯想起來,記憶形成的速度加快,達到了快速學習的能力。當然一種記憶類型的訓練不能促進另一記憶類型的快速學習,因為記憶存儲位置不同,而且不同記憶類型的分子通路不同。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記憶的形成也和DNA的修飾有關,就是說更多的刺激可能會對DNA進行修飾,使之更易轉錄翻譯出有利於神經元聯繫的蛋白質。目前更支持蛋白質和DNA相互影響,共同參與記憶的形成。
當然,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也不是不斷的增加的,當時我們睡覺時,神經元之間的一些弱的聯繫和無效的聯繫會斷掉,降低突觸活動的代謝能量,降低細胞壓力,這些在另一方面往往比不斷增加突觸聯繫更能保護細胞,並獲得更有效的突觸聯繫。
因為還是小碩一枚,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一起討論哦


你經歷過大學期末考試周嗎


排除能力因素,如果要加快學習速度,1.系統性的學習資料是非常重要的;2.有一個老師也是很重要的;3.有道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學校都有了,但很多學生還是學不好。所以意志力、精神集中力量、興趣,本身的認知廣度、知識積累也會影響學習速度,所以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提高學習速度。


感謝劉珂邀請
首先我覺得有些回答其實在說」人有沒有辦法快速學習(並死記硬背一些內容)「,那麼大學的期末我和大家都有一樣的感受,有!
但是說人們「快速學習」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嗎?其實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是在問有沒有一種訓練,可以讓人在訓練之後學什麼都很快。
我覺得前面很多回答從不同的層面,都做了一些回答。本人只是認知神經科學小碩一枚,並不是學習方向,但是僅舉一個小例子試圖提供一些可思考的點。
認知心理學領域有一個經典任務叫Stroop任務

(圖如水印,源於Stroop效應百度百科詞條)
當要求被試辨別字用什麼顏色寫的時候,紅色的紅肯定比綠色的紅快。原因是字義和字色代表的信息是衝突的(字義讓你按」紅「,字色讓你按」綠」)所以反應減慢
那麼進一步還發現人被這種彆扭的字卡過一次之後(黃色的藍),第二次再出現彆扭的字(綠色的紅)的時候,反應速度會加快,以上是衝突適應效應的大白話版解釋。而且這個效應在Stroop Flanker Simon任務中都有存在。(下文介紹Flanker任務)
有人提問,如果我」任意「遭遇一次衝突之後,我第二次能加快嘛?
認知心理學領域還有一個經典任務叫Flanker任務。讓你辨別一列箭頭中第三個箭頭的方向(←←←←←和←←→←←)我相信第一個應該比第二個反應要快,那麼和Stroop效應的解釋是相似的,都是因為有衝突信息的出現。
那麼當出現了一個Stroop刺激(紅色的綠),再出現Flanker刺激(←←→←←)人還能加快反應嘛,結論是不行。(回顧文獻發現是Stroop和Simon,不過不影響結論還是說不同類型不等效 )
啰嗦了一大段其實就是想說,不同類型的刺激引發的衝突之間是不等效的。換而言之,對於此題,個人覺得某一種訓練是不能促進人學習任何東西的能力。
但是有很多辦法能幫助人快速學習,但這種意義上的快速學習就像上了潤滑油和沒上潤滑油的發動機的差別,或者是在某一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得你學習類似東西可以觸類旁通,但也不過是發動機的某一部分轉的特別好,但始終不能算是從一代發動機提升到了二代發動機。(但本人沒有詳細考證這方面的研究,期待補充有沒有研究發現能從本質上提升人的全方面學習能力)
歡迎挑刺、批評和交流。


推薦一門公開課。答主@十一提到的學習的三個階段在裡面會有比較完整的介紹。
華東師範大學公開課:學習心理學


咱們上學的時候一直在培養這種能力,所以學習的英文單詞、數學公式什麼的都是越來越難,但也基本都學得會。
不過這究竟能否稱得上是一種能力,就看用不用得上了。應試教育階段,這種能力太重要了,不過工作以後就不一定了。
進入社會後,我們的快速學習能力用在了其他方面,當然,這並不是刻意去培養的,而是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智,總結出來的。
當我有了快速學習英文單詞的能力,是不是就能快速學會職場規則呢?顯然不是。
所以快速學習的能力在相同或相似的領域是可以培養的,跨了領域可就不好使了。


我認為可以,因為人類是有學習能力,並且所謂的高效學習的能力是受外界影響和自身條件的限制的。如果要提高可以從自身條件來改變,如一個人在學習時的心態,提高心理素質,在學習時更加專註、更加堅定、更加自信、更加用心,提高自己對所學知識的重視,這會讓你提高學習效率,即高效學習的能力


得看學什麼吧


可以 跟肌肉記憶一樣,人的神經元會在學習中塑形,當人們通過大量的或一段時期內密集的訓練,神經元會形成模塊化的反應,當下次再碰到相似領域的問題,會比沒有學習過的人更好 更快速 更有質量的完成學習。這也在一些方面佐證了為什麼優秀的人會更優秀。


嚴格來說可以,既然是種能力,那就和你小時候拿筷子拿不好,等等一樣,人老成精,總是會的


推薦閱讀:

口吃者在大聲噪音下可以說得流利?
聽覺與視覺存在相互干擾嗎?
當人們突然明白一件事的時候,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從科學角度來說,人為什麼會笑場?
為什麼下午睡覺醒來後容易有陰鬱迷茫之感?

TAG: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認知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