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的關係真的有那麼鐵嗎?
中國和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真的是所謂那麼鐵嗎?
是的,非常鐵
巴基斯坦需要中國的支持來制衡印度。
中國需要巴基斯坦的軍港打破海上封鎖。
俄羅斯和中國同時受到美國的軍事壓力,美國的小弟和反導系統堵到家門口了。
答案里一群對「利益」二字嗤之以鼻的,呵呵了。
國際關係中,還有比「利益」二字更鐵的么?
和俄羅斯不知道。就說和卡巴斯基的關係吧。
遠了不說,說今年吧。
先看地圖
由於中印、印巴的地理位置和關係。印度實際上是沒有中亞走廊的。也就是說,印度和伊朗、阿富汗、土庫曼等眾國的貿易都是非常掣肘的。別看巴基斯坦和印度,伊朗挨這麼近,仨人兒基本沒貿易往來。巴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最大的進口國是中國,其次是阿聯酋、沙特、科威特、馬來西亞4.8%……
所以今年5月份,印度終於掀桌子罵娘了!和伊朗合作準備開發擱置了十好幾年的恰赫巴哈爾港項目。這個港口在這裡:
這是恰赫巴哈爾港的位置。
可以看到很明顯就是繞過巴基斯坦。用水路打開通往中亞和中東的路上交通。打開印度石油之路。因為印度是以成品或半成品與伊朗交換石油。所以沒有基建的支持可以說根本不可能。該港口對印度的貿易和地緣政治地位都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影響。
於是印度大筆一揮,為這「里程碑意義」的項目出資5億!美元!。包括現代化港口建設和一直通到阿富汗的1380km路上交通基建工程。
這事兒發生之後,伊朗嘚瑟了。因為伊朗是什葉派的,而巴基斯坦和沙特都是遜尼派的,經常聯合起來擠兌伊朗。伊朗這下有了印度做幫手。可以說在巴基斯坦面前也抖了一下。
巴基斯坦這時候腹背受敵,按理說應當不爽。因為目前阿富汗斯坦要靠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吃飯。這樣一弄,當然很狼狽。
但是巴基斯坦對恰赫巴哈爾港的態度基本上是:
沒空兒摻和你們這事兒,中國幫我修新港口正忙呢[摳鼻]。
恩,中帝直接給巴基斯坦投了460億美元。除了修建巴基斯坦Gwadar Port,還鋪設從該港口穿越巴基斯坦全境連通中國西部的路上交通基建。新港口離伊朗恰赫巴哈爾港僅200公里。。。
中國:這是中巴之間的正常投資。我們絕對不針對任何國家~雖然中巴友誼也是純粹的利益關係。鐵不鐵的沒有絕對衡量標準。但是就中亞地緣政治圈來說,其他國家想破壞中巴關係,先不說手段問題,光金錢壁壘就秒殺全體了。
中對巴—富了別忘了當初一起穿開襠褲的窮哥們
巴對中—先人真有先見之明,抱了這麼個大腿,現在大腿粗壯了,更要抱緊了。
中對俄—校門口總有惡霸,我是一個勤奮好學作風優良的乖學生啊,為了不受欺負,只好和另一惡霸交朋友。上學放學一起回家的就是好朋友了? 他特么以前收了保護費!
俄對中—要養成肥肉,萬不能養精瘦肉!
怪不得感覺我的回答怪怪的,原來我的圖都漏了我去···趕緊修改下~之所以寫這麼多字,是因為中巴關係還好說,中俄關係是沒辦法拋開全世界單獨談中俄關係的。
中國為什麼和巴基斯坦、俄羅斯的關係鐵?其他回答都已經說了,因為利益。政治上特別是國際關係上,有句話被反覆提起——「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那麼好了,中國於巴、俄兩國到底有著怎樣的利益呢?回答者寥寥。我來先例舉幾個:中國在西南方向缺少大洋出海口,而巴基斯坦有瓜達爾港(這個港有多重要下面講);中巴輸油管道讓我們的油輪不必再經過馬六甲海峽;中國需要與巴交好以壓制印度,特別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國際地圖上可不是印巴停火線這種楚河漢界,實際上這個地方是中巴印三國演義,再往東就是我們的阿克塞欽,沒錯就是「我們」的)。俄羅斯是能源大國,其石油產量一度超過沙特,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去年10月超美國)。俄羅斯輕工業疲弱而軍工發達,中國有世界最全的工業體系但國防實力和現有的G2大國地位還不相稱;在西面,俄羅斯苦惱於北約的步步緊逼,所以在東面,俄羅斯必然要和中國達成妥協以免兩面備戰。
好了,原因我說了這麼多,有經濟方面的有工業能源方面的有軍事方面的,到此為止,似乎能解答問題了。
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剛才說的這些其實都是「果」,國與國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有一個「因」不能忽略,那就是「地緣」。下面科普部分,轉載自天涯神貼《地緣看世界》,作者溫俊軒,其實最後有鏈接你們不要急
地緣政治學開山鼻祖麥金德於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了他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文,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領域的全新課題。麥金德從世界整體的角度來看待 世界地理構成和世界歷史進程,認為世界是由幾個大島構成的,其中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是最大的「世界島」,美洲大陸是另外一個島嶼,澳洲則是較小的一個島 嶼。由於歐亞大陸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經濟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眾多、面積龐大的連貫性區域,加之歐亞大陸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價值觀念的誕生地,因此 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發展的地理樞紐地帶。
麥金德的理論概括起來就是下面幾句話
"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註:地理概念上的東歐是指東歐平原,大至就是蘇聯的歐洲部分;
應該說麥金德的「歐亞大陸樞紐」說是現代地緣政治的開山之做,他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是蒙古和俄國(那時美國還不夠分量)。
他的這一學說影響甚大,可以說德國就是依照他的學說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兩次聯合了幾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向佔據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發動進攻,企圖成為歐亞大陸的主人。在麥金德的理論出來之前,歐洲最起碼還有一位偉大的戰略家拿破崙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最終這三次努力都沒有能成功。
之所以沒有成功並不是日耳曼人不夠強大,而是孤懸於歐洲大陸以外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了保證歐洲大陸的平衡而不願意一個強大的歐洲出現。事實上在英國喪失了他在歐洲的所有領土之後,它的基本國策就是防止歐洲大陸上的任何一國坐大。
地緣上的特點雖使英國不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主人,但卻讓有機會他透過海洋將視線投向了一片更大的世界,成為一個海權強國(美英聯盟就是這個海權強國的升級版)。
做為英國人的麥金德提出「歐亞大陸樞紐」的動機個人覺得很值得懷疑,1904年的英國已經是日不落帝國了,英國對於世界的認識應該足以讓他的視線越過東歐平原。當然做為一個英國紳士,我們可以認為是他大腦中的「歐洲中心論」在做怪。
不管麥金德的動機是什麼,在美國興起之前,他的理論的確解釋了歐亞大陸上的許多問題。而刻板的日耳曼人也依英國人所願陷在了陸權為王的怪圈當中,一次又一次的向東歐洲平原挺進。(試想一下,如果日耳曼人如果能與斯拉夫人戰略和解,把戰略重心投向西線,我並不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一定能笑到最後)
所以說麥金德的世界島一有他的局限性,最起碼從結果看世界島上的人為了這所謂的世界霸權爭的你死我活,暮然回首卻發現世界的中心已然轉到了美國。
當然如果東西歐真的能夠和解,並非沒有將形勢逆轉。但正如英國原來所做的那樣,美國也決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現。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俄國要求加入歐盟,美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之所以認為麥金德學說有局限性,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他之前美國人馬漢已經提出了「海權論」。做為英國人的麥金德理應更明白「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道理。
馬漢的海權論
— 誰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運河和航線,誰就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
— 誰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就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
— 誰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就(變相)控制了全世界。
==
看著是不是眼熟?美——英聯盟就是照著這個乾的。
麥金德的理論是以歐亞大陸為出發點,重視的是陸權;而馬漢的理論則是以海洋為出發點,突出的是海權。這時就需要有理論能將兩者結合起來了,做為一個以海權立足的國家,美國並不敢輕視歐亞大陸的能量。
1942年美國人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
— 誰(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
— 誰掌握了世界最具潛質的地區,誰就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
— 誰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就會成為美國世界超強的有力挑戰者。
應當說馬漢、麥金德、斯皮克曼三人的學說奠定了地緣學的基礎。美國基本是按照馬漢的「海權論」在控制海洋的戰略要點(冷戰時期蘇聯的海軍無法同美國對抗,就是因為這些要點大都在美國手裡);另外斯皮克曼「邊緣地帶理論」則使得美國一方面將亞歐大陸的西邊緣地帶——西歐控制在手中,另一方面封鎖另一頭的東邊緣地帶——中國。這樣做就是防止出現一個與之對抗的世界強國。
至於俄國,儘管麥金斯的理論顯得有些過時,但美國還是花了45年的時間(1945——1990)將俄國的世界霸主夢徹底打破。
麥金德將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概括成「世界島」,用來解釋全球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歷史是很有道理的。需要補充的有兩點:
1、非洲由於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其實應該分成兩部分:一是北部非洲,或者說阿拉伯非洲;二是南部非洲,或者說黑非洲。「世界島」內的非洲應該是仔北部非洲。
2、在最初的理論中並沒有將青藏高原包括進去,這主要是由於青藏高原相對獨立,在古典時期基本上只對東方的歷史進程起過作用,作為西方人的麥金德最初沒有將他包含進去也正常。修正過的理論是包含了青藏高原。
馬漢的海權論是海權國家的立國之本,其對戰略要點和交通要道的控制論更多的是從軍事角度,僅僅依照這個理論施行並不足以真的統治世界。打個比方,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佔領了華北地區的在城市和交通線,但在這之外的地區日本人並無優勢,而一旦時機成熟,這些點線之間的地區所積蓄的力量可能會瞬間將這些戰略要點摧毀。
美國人並非沒有意識到單純依靠這些戰略要點並不足以控制世界,他需要找出潛在的對手合縱連橫,以讓事態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橫據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俄國當仁不讓的是第一對手。但對手只有俄國一個嗎?當然不是。
斯皮克曼適時的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在歐亞大陸兩端為美國找出了兩個潛在的對手,如果用現有的政治概念來給這兩個對手貼標籤的話,一個叫「歐盟」,一個叫「中國」
麥、馬、斯這三位地緣政治奠基人的學說可以說從地緣的角度為我們展開了一個多極世界的舞台。美、俄、歐、中就是這個舞台上的主角。可以說在過去的100年中,從一戰、二戰、冷戰,到中美關係正常化,歐洲一體話,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等等,都是這四個國家(地區)之間在合縱連橫,只不過前期的重點在歐亞大陸的西部,而後期的開始偏向東部。
不過世界是在一直變化的,即使是最後成型的「邊緣地帶理論」距今也有60多年了。在新千年中,世界的似乎變得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這三位大師的研究無一例外是將視線投向北半球,或者說是更側重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這不能怪他們厚此薄彼,實在是在過往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確是其中在北半球,或說是發源於麥金德所說的「世界島」。而北半球低緯度國家由於環境原因,很容易創造文明,但在與高緯度國家的對抗中卻從來無法佔據上峰(北非、印度、中南半島莫不如引)。在古典時期高緯度民族依靠武力一次次的從低緯度地區所創造的文明中吸收養分最終成為了世界的政治中心
不過我前面說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之間的體質差別所能起的做用越來越小。而人類已經能夠至少改變自己所處的小空間里的環境了(比如空調)。因此有理由相信,低緯度地區將有可能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並登上世界的政治舞台。
另外隨著北半球發展空間的飽和和過度的開發,人類向南半球拓展生存空間和索取資源的行為,必將提升南半球地區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不過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南部非洲——澳洲——南美也只能處在配角的地位。
就目前來說我們最起碼可以修正對低緯度地區的看法,既然麥金德的「歐亞大陸地理中心」已經擴充到青藏高原了。我們也沒有理由忽視青藏高原南側的南亞次大陸。
如果斯皮克曼能夠了解中國人的「華夷五方」論,那他在歐亞大陸東西各劃定一個邊緣地區後,也許會將視線上下再看看。當然即使他現在看也只能在北面看到北冰洋,不過南面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我不能確定為什麼斯皮克曼為什麼沒有將印度劃入邊緣地區,也許還是那該死的緯度偏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印度(或說南亞次大陸)都應該升級為歐亞大陸邊緣地區,儘管由於歷史原因他有可能是最弱的一環,但反過來也可以說他的提升空間最大。
做為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也是最有潛力的地區),應該具有以下的共同點。
1、都應該處在大陸的邊緣,一面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或說心臟地帶)相連。
這一條三個地區都符合,所不同的是中國在古典時期結束將自己的版圖擴充到了歐亞大陸中心地帶,使自己額外獲得了比其他兩地區更多的戰略空間;
2、在另一面都應當面對海洋,有足夠的海岸線。
中國面對的是太平洋,歐盟面對的是大西洋,而印度面對的是印度洋。在這一點上印度體現出了一定優勢,最起碼在視線所及範圍內,並沒有鄰國能直接挑戰它的海權。而中國和歐盟則要面對日本和英國有可能的挑戰。
3、在歷史上都不斷的受到「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游牧民族的壓迫。這一點很重要,游牧民族的入侵可以說是一場災難,但也是文明的碰撞和交流。無論是古代和現代,交流都是發展的第一要素,看看地理大發生之前的美洲你就會知道封閉的惡果了。有人可能會問中南半島(泰、老、越、柬)為什麼不能成為另一個邊緣地帶。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處在中國和印度兩個邊緣地帶中間,不用承受來自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壓力。反過來也就無法介入歐亞大陸的中心事務。
對於承受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入侵,從歷史上來看西歐做的最好,歷史上沒有被游牧民族完全得手過;中國稍次之,曾短暫的失守過(蒙古),後迅速的實施了反擊;印度做的最差,只能被動的將這些高緯度民族融入,這也是它一直被地緣政治家們輕視的一個原因。好在他在古典時期結束前完成了統一(在英國的幫助下),因此才有登上大國的舞台。
4、要有相對獨立統一的主體文化。
要想成為一個重量級大國,作為精神力量象徵的主體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由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地理分割,三個邊緣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主體文化。如果從宗教上劃分則是基督教(廣義),印度教,儒教。從主體文化(宗教)的滲透力來看,歐洲佔優,中國次之,印度最差。
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分析過後,你會發現中國最起碼有成為地區大國的潛質,或者說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個副極。不過做為中國人,很多人關心的是中國有沒有可能世為世界的中心。我前面說過,目前尚無法挑戰美國的戰略地位,地緣是一方面,經濟也是一方面。當前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發展經濟,用經濟手段來拓展中國的地緣空間。我可以試著從地緣角度做一個分析,以為這個艱巨無比的「目標」劃一個路線圖。
在為中國的發展畫出可能的路線圖之前,我們首先要認清一點。目前地球的權力中心已經從〈歐亞大陸中心地帶〉轉向〈以美國為中心的海洋國家〉了。換句話說獲取權力的力量已經從陸權轉向海權了。因此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需要從本質上得到修正。你可以無視海洋和陸地的差別(就是把海洋也定位成國土),這樣你就會發現誰才是這個世界的心臟地帶。
在談中國之前,我們有必要為這個大國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方都做個解讀。先說陸權大國——俄國。
做為麥金德所推崇的世界政治樞紐地區的統治者,我們不能說俄國人做的不夠好,在它的極盛時期(蘇聯)他已經基本將麥金德所指認的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全部佔有了。如果沒有地理大發現,如果沒有美國。那俄將當之無愧的是世界唯一的霸主。即使有了美國,俄國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
事實上彼得大帝清楚的知道,即使他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極度的擴張,也無法獲得足夠長和開放的海岸線。西歐和中國這兩個邊緣國家你可以戰勝,但無法真正征服(這也是在游牧民族無數次的碰壁後得出的經驗)。因此向南征服另一個邊緣地區,獲得印度洋的海岸線就變成了對抗海洋國家的最佳出路。
以下為1725年彼得大帝臨終前在遺囑中向後繼者所明確了他關於世界地緣政治的思想及爭霸世界的戰略目標:
儘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誰統治那裡,誰就將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連續的戰爭。在黑海邊上建立船塢,在黑海邊和波羅的海沿岸攫取小塊土地,這對實現我們的計劃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敗之際,突進到波斯灣,如有可能應重振古代與黎凡特(今中東和巴爾幹南部)的貿易,推進到印度,它是世界的倉庫。達到這一點,我們就不再需要英格蘭的黃金了。
現在大家可以清楚俄國為什麼和土耳其打了這麼久了吧,這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印度,俄國需要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海洋。包括俄國和印度的結盟,也決不僅僅是為了遏制中國那麼簡單。合縱連橫有很多種組合,俄國只是選擇了對他來說最好的組合。
當然最終的結果是俄國人並沒有完成彼得大帝的遺願,而退而求其次的與印度結盟也並不如意,印度自甘地以來一貫的政治思想是遊離於國際政治中心之外(現在的想法又不同了),並不會明確的站隊。無法和印度(南邊緣地區)結成象美——歐(西邊緣地區)那樣的真正同盟,俄國人已經無法在和美國的爭鬥中取得勝利了。而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出於自身的利益倒向了美國之後,蘇聯失去了最後一個有可能結盟的「邊緣地區」。俄國的失敗變得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在「海洋國家」和「邊緣地區」的強大壓力下,蘇聯最終解體,這也標誌著陸權國家最終完全退出了爭霸的行列。儘管俄羅斯仍保有大部分的「歐亞大陸中心地帶」,但在這個舞台上他註定只能成為配角了。
下一個是歐亞大陸的「西邊緣地區」——西歐(歐盟)
目前用歐盟這個概念來定位這一地區似乎還有些早,如果用地理概念上的西歐有可能更準備一些。不管怎麼說,這只是一個符號,如何分析他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現代世界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發源地,一部歐洲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史(歐洲人寫史時也的確是以他們自己為中心的,其他地區只是附帶提一下)。由於地中海在「世界島」西側的中心地位,歐洲文明的開始就是由海權的爭奪開始的,當然這個海權最初指的是地中海的海權(羅馬人和腓基尼人的戰爭就是標誌)。後來隨著西歐大陸文明的覺醒,歐洲大陸本身也開始了陸權的爭奪。
與中國不同的是,因為歐洲文明是從海洋起家的,因此作為羅馬海權思想的繼承者——英國,並不願意看到歐洲大陸成為一個強大的整體(中國相對應的日本不存在這種力量)。
於是我們在歷史上,我們看不到這塊歐亞大陸的「西邊緣地區」形成一個完成的帝國。法德兩國都希望自己成為這片地區的統制者。如果他們只面對東面佔據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俄國,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整合成一股力量的。可惜英國不會坐視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你會看到英國時而直接登陸(英法百年戰爭),時而挑動西歐洲內戰(西班牙王位戰爭),時而又聯合俄國剿滅德國人統一東西歐洲的企圖(一、二戰)。
在美國因為地緣上的優勢成為新的海洋霸主後,迫於東面來自心臟地帶(俄國)的壓力,西歐選擇了與美——英結盟,並最終取得的勝利。但這場勝利的主角是美國,做為配角的歐洲並不甘於一輩子做配角,畢竟歐洲人自認為才是當代世界文明的發祥地。於是統一歐洲的計劃被提上了議程表,歐洲共同體——歐盟——「歐洲帝國」,歐洲人正在艱難的前行。
總結:「歐亞大陸邊緣地區」的戰略定位,對於中國和印度來說是提升了國際地位。但對於歐洲來說,從心底里可能卻並不滿意,誰叫他們曾經是世界的中心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服從美國的領導的前提下,將「西邊緣地帶」整合成一個整體是一個務實的目標。
南邊緣地區——印度
印度是自古是一個和平的國家(也可以理解成逆來順受的國家),特別是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幫印度獲得了獨立之後,印度更加迷信了這種平和的力量,這使得印度試圖超然於國際事務之外。不過地緣所顯示出來的優勢有時會改變人的觀點。正有如美國在一戰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孤立主義」試圖超然於歐洲事務之外,直到有一天,美國發現自己的地緣優勢竟然可以改變世界的格局時,他還是出手了。最終的結果也很令人滿意,美國成為了這個星球上規則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維護者。
印度也發現了自己的地緣優勢,當然目前他不會有美國那樣的野心,如果能在印度洋上成為區域霸主是更現實的目標。
跟歐洲一樣,在陸地方面要承受來自歐亞中心地帶的壓力,所不同的是這次的壓力來自於另一個邊緣地區國家——中國。當初超然於國際之外的態度讓印度沒有選擇依附於美俄,而是選擇了自己對抗。這一步印度倒是走對了,起碼他現在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基於兩個發展中的「邊緣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合作也許才是解決陸地壓力的最佳方法。
東邊緣地區——中國
不可否認,相比於其他兩個邊緣地區,中國有明顯的優勢。
1、佔據了很大一塊「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新疆,西藏),這使得中國的核心區所承受的來自陸地的壓力達到了歷史最輕。歐洲也在儘力把烏克蘭等幾個東歐平原上的國家拉進陣營,只不過他們要面對的是俄國的強力反彈。
2、集權政治。這一點是最為「民主國家」所詬病的,但事實上在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爭奪中,集權政治能夠比分權政治更加有效率。
3、戰略布局。中國很早就在世界各地布局了,當然這種戰略眼光是被逼出來的,當年的國際環境如此惡劣,逼著中國在世界各地尋找一切可以合作的盟友。以至於在歐美早已將勢力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今天,仍能建立自己的利益區。
相比之下,歐洲是在吃老本。而印度一開始則根本沒有這個想法,現在再發力,就要面對歐美和中國的雙重壓力。
說完了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和三個邊緣地區,重頭戲美國出來了。如果說麥金德將視線局限在歐、亞、北非,找到了心臟地帶。那當我們放眼全球,將藍色的海洋和黃色的土地結合起來看會發現,北美大陸(主要是美國)才是世界的心臟,大西洋和太平洋就象兩片肺一樣拱衛在心臟兩邊。而原先的「世界島」地區就象腹腔里的那些臟器那樣擁擠在一起。雖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心臟地區的領導地位卻天然形成了。
讓我們先按照傳統的觀點,將視線放在北半球。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位置固然是處在中心位置,但也遠離其他幾個大陸。要控制整個海洋進而壓制住歐亞大陸邊緣地區,他必須在東西各尋找一個堅定的盟友。這樣的國家必須是完全的海洋國家,換句話說必須是島嶼,半島都不行(否則基於地理上的聯繫,很有可能變成「邊緣地區」的一部分)。另外這樣的島嶼必須與大陸保持合適的距離,即不能太近,隨時處於大陸的威協之下(如海南島之於大陸);又不能太遠,使得他對大陸事務毫無興趣(如印尼之類的)。最後他們必須是海洋強國,並不是所有的島國都有能力成為海上的強者。
很幸運,版塊的運動為美國造就了這兩個天然盟友,英國——日本。如果說北美中心地區是新世界島的中心地區的話,那麼英國和日本就是世界島的外圍地區。依美國為參照物,英國屬於「世界島東外圍地區」,用以控制「歐亞大陸西邊緣地區」;日本屬於「世界島西外圍地區」用以壓制「歐亞大陸東邊緣地區」。
有了這兩個橋頭堡,美國餘下所要做的就是防止「歐亞大陸中心地帶」與兩個邊緣地中的任何一個結盟,如果成功歐亞大陸就不可能積聚起足夠的力量挑戰美國的地位。應該說美國做得很好,運氣也不錯,西邊緣地區被邀請來共同統制世界;而東邊緣地區又是一個不甘於做小弟的角色,只是在他還很虛弱的時候短暫的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結盟,然後迅速成為一個孤立的地區。在這一地區出於自身的戰略需要,開始向「新世界心臟地帶」靠攏後,美國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俄國迅速的衰落了,兩極世界變成了單極世界。
地緣利益區:
正如每個大哥都要有自己的地盤一樣,美、俄、歐、中、印都需要有自己的地緣利益區,各大國首先要先在自己的門口拉一群小弟才有能力將視野投向全球。下面對各大國的地緣利益區作一個分析:
1、俄羅斯:基於地緣的原因,俄國的地緣利益區都集中在歐亞大陸兩頭,目前的狀況是俄國處於衰弱狀態,非但沒有保住自己的地緣利益區,反而從自己喪失了部分「歐亞大陸中心區」(如中亞五國、烏克蘭、白俄),原因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不再重複;
2、歐洲:歐洲曾經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說全球都有他們的利益區。但既然現在甘為配角,那麼把利益區放在傳統的北非(政治標籤為阿拉伯聯盟,簡稱阿盟,從古羅馬時期這一地區就是歐洲爭奪的對象。這一區域包括阿拉伯半島,事實上從地緣的角度看,阿拉伯半島更象非洲的一部分)。
不過可惜的是,歐洲這個小弟實在做的太徹底了,以至於他門口的地緣利益區也交給美國來打理了。
註:此處所說的歐洲泛指俄國以外的歐洲,俄國在地緣上的定位為「亞歐洲」。
3、美國:美國現的是世界的統制者,利益區遍布全球。但他在最初起家時仍然很務實的將利益區定在了拉丁美洲。1823年的美國定位還是一個地區大國,門羅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就是對美國的地緣利益區最好好的解釋。美國在將目光投向世界之前首要的是保證自己的後院的安全。
4、印度:印度在全球的布局是最晚的,基於他的地理位置,東南亞、北非、南部非洲似乎都有可能成為他的地緣利益區。但事實你的定位必須考慮其他大國的的因素。另外最起碼你對可能的地緣利益區在各方面都應該有足夠的優勢。因此南部非洲是印度最有可能的「地緣利益區」。不過這一地區老的殖民勢力固然是一個問題,另一個邊緣地區——中國也早在50年前就開始布局了(當時不是出於地緣方面的原因,而是出於國際地位的考慮)。以至於美國都不得不正視在中國在非洲的力量(設立「非洲司令部」就是為了防止中國力量做大)。
5、中國:中國的地緣利益區很明顯是在中南半島和環南海地區,這一地區的政治標籤為東盟。基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南海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中國必須先解決與小弟們的利益衝突,才能擁有穩固的後花園。
對於遠在印度洋西側的北部阿拉伯非洲和南部黑非洲由於幾十年的出於自保目的的苦心政治經營,現在讓中國的利益區提早開始了擴張。當然這些遠在印度洋西邊的利益區因為地緣的原因並不穩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印度的挑戰。
在上一個千年世界強國的爭奪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這並非是說印度洋沒有足夠的利益(相反印度洋的利益區相當集中),之所以重視度不夠,主要是印度洋地區以往並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強國。海洋的霸主們在大英帝國將印度變成「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顆寶石」之後就當然的把他納入了自己的利益區。
因此在當印度越來越羽翼豐滿,成為「歐亞大陸南邊緣地區」以後,如何保持在印度洋找到一個「世界島南外圍」地區被提上了議程。很不幸,這一次美國沒能在邊緣地區的對面找到一個合適的盟友(所以印度的海洋地緣優勢是最好的)。斯里蘭卡是一個可能的選擇,但他離大際太近,實力又太弱,根本不可能成為「新世界島」俱樂部的一份子。
既然在印度洋的核心地區美國無法找到合適的盟友,那就不妨視線往南到印度洋的邊緣地區去碰碰運氣。運氣還不錯,澳大利亞似乎能夠擔當這個角色。
如果從面積上來看,澳大利亞還是勉強夠得上成為一個洲的,於是將周圍一些島嶼配給它後還是給了他一個洲的稱號。
但從他的地理位置(孤懸在南半球)和人口(2000多萬人)來看,他更像是一個島。不過對於美國來說,這些都剛剛好,這樣的地緣情況正是一個天然的海洋盟友,基於人文的原因(都是英國的前領域。不過去美國的是嚴於律己的清教徒,到澳大利亞的是損人利己的重刑犯),澳大利亞早就是美—英聯盟的一份子,只不過地理位置一直不太重要,因此基本屬於龍套角色。
美國發現,在新千年里有必要將澳大利亞提升到配角的地位,基於它的位置,它不僅能夠對牽制印度在印度洋的勢力向擴張過度,更可以用來抵消中國向南太平洋地區的滲透。如此重要的作用,給予澳大利亞一個「世界島南外圍地區」的角色是理所應當的了(註:關於美澳軍事同盟的走向可密切關注相關新聞)
海洋國家對抗陸地國家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他很容易在分裂的大陸上找到代理人,但陸地國家卻很難威協到海洋國家,只這一點就讓海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了。目前的情況是海洋國家全面佔優,達到了權力的頂峰,不過物極必反,優勢能保持多久就要看那幾個潛在對手的表現了。
不過海洋國家對於陸地的代理人並非完全信任,在新「世界島中心地區」看來,「世界島外圍地區」才是他真正的盟友。
在我看來麥金德才是地緣政治的開山之祖,雖然馬漢的理論更早,但「海權論」更多的是從軍事而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討論問題。所以儘管目前看來「世界島」的理論需要得到一定修正,但無損於他開創者的名聲(正有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現在看來肯定是狹隘了,但無損於他「現代天文學創始人」稱號)
美國的中心位置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對歐亞大陸的4個有威協地區進行「合縱」之策。但當主要的對手消失之後,防止他們之間的「連橫」形成更強大的對手又成為主要的問題。
應該說美國對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是非常重視的,美國要做的有兩點1、在佔據中心地帶的俄國是主要對手時,聯合邊緣地帶包圍遏制中心地帶。應該說獲得了成功,歐洲成為了美國的鐵杆盟友,而中國在冷戰後期務實的結束了孤立政策,倒向了美國。
2、在戰勝俄國後,繼續將西邊緣地區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以阻止它與東邊緣地區達成任何性質的戰略同盟。儘管目前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但美國還是不願意給這兩塊邊緣地帶的聯合留下一點可能性。首要做的是延緩歐洲的統一,一個人如果發現自己有獨立的能力後,想法總歸會發現些變化的。
不過世界是的變化的,斯皮克曼的理論在目前需要得到一點修正(或說完善)了。最起碼印度已經成長為另一個新邊緣地區,而俄國的衰退使得它與中國的結盟的可能性反而加大。
既然大國爭鬥的舞台已經由兩個主極+兩個副極的模式,變更為一個主極+三個副極的模式,那即使是單純的從數學角度,合縱連橫的組合也要多出50%
斯皮克曼有一點說的沒錯,兩塊「邊緣地區」聯合以後可以成為美國最強有力的挑戰者。簡單點說就是兩個副極地區聯合起來可以挑戰主極地區,問題是現在有四個副極。鑒於這四個副極都在歐亞大陸,我們不妨將這種爭鬥定義為「新老世界島」之爭,或者說歐亞大陸如何有可能將世界的中心轉移回歐亞大陸。為此我們可以定出以下原則:
1、任何兩個副極如何聯合起來都會形成對主極地區(美國)強有力的挑戰,前提是另兩個副極地區處於中立狀態;
2、如果主極地區和其中一個副極地區結成同盟(暫簡稱A同盟),則另外三個副極地區聯合起來(簡稱B同盟)才可以與之對抗。
3、A、B同盟之間可能達成均勢,但做為挑戰者的B同盟只有在吸收三個「世界島外圍地區」中的一個之後,才有可能形成戰略優勢。而與這個新成員最近的副極地區將成為B同盟的領導者。
我們不妨先試下目前最不可能的組合,A聯盟:美國+俄國;B聯盟:歐洲+中國+印度。三個最有潛力的地區對抗最強的陸權國家+最強的海權國家(請注意,這種假定的對抗不是世界大戰式的對抗,而是類似於冷戰式的對抗,因為核武器存在的意義大於數量的意義)。
這種類似於戰爭中的包圍與反包圍,就目前的實力對比,看起來似乎A聯盟的勝算要大些。不過A聯盟失去了所有的邊緣地區,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歐亞大陸的橋頭堡,美國的戰略影響力會大大縮水,B聯盟並非沒有勝算。
我們不妨拿二戰時的德國來做個對比,德國就是先用武力統一西邊緣地區(歐洲)然後開始獨立挑戰美俄聯盟(類似於於A聯盟),試想一下,如果加入另兩個已具備大國實力邊緣地區,其所能起到的作用遠大於歐洲當年的聯盟者——日本。兩個邊緣地區完全有能力在防守住美國的進攻的同時,對俄國造成足夠的軍事壓力,很難想像俄國能在三面包圍的情況下先行倒下。當歐亞大陸完成統一後,美國就只能重拾孤立主義了。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做這種穿越式的假設只是做一種探討,中心點是在於說明,三個邊緣地區的聯合可以有能力對抗。
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按照上述的原則任意組合,看看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事實上在兩極對抗時期中國並沒有什麼機會,鑒於中國的「邊緣地區」國家的身份,中國倒向任何一方都將對另一方造成極大的威協。但鑒於當時的實力,不管倒向哪一方都只能做配角。不過哪個實力演員不是從配角甚至跑龍套的角色開始的呢。
中國的機會是從蘇聯的解體開始的,如果俄國仍是強大的主極地區,中國並不會與之結盟,因為做為一個有想法的大國,強大的俄國始終對於中國的現實威協要大於美國。不過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蘇聯的解體讓「中心地帶」對中國的壓力驟然減輕,戰略優勢倒向了邊緣地區,這個時候的結盟是中國可以接受的,也是雙方所需要的。俄國需要保住它剩下的戰略影響力,而中國需要擴展自己的戰略空間,而這些都需要面對共同的對手——美國。
所以,到此回答第一個問題,中國和俄羅斯關係鐵不鐵?鐵!非常鐵!基於世界地緣格局的利益,才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礎。
那為什麼當時中國和蘇聯要翻臉呢?原因同樣能指出很多很多,比如中國指責蘇聯想把中國變成蘇聯的農林礦石原料供應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侵犯了中國主權等等;蘇聯認為中國過於激進,特別是古巴導彈危機上兩國認差很大;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下面言論:
「這次毛氏出訪(指1957年毛訪問蘇聯),在國際間反響頗大,在國內(指台灣內部)更引得群起關注。
輿情普遍認為,毛氏的這次出訪,加深了與赤俄(指蘇聯)的關係,深化了起國際赤色集團的聯盟,很成功。
我今日想說兩句不同見解,供各位同仁參考:
首先,毛氏此次出訪,正直赤俄內部權力爭鬥的峰值時間,俄酋郝氏(指赫魯曉夫,台灣當時譯作郝庫夫)急需在國際赤色集團中,尋求政治支持。而毛氏在國際赤色運動中的地位,僅次於已作古的斯大林,正是郝氏最合適的背書者;
第二,正是基於第一點,這次毛氏出訪,表象必然是赤俄極盡熱情,而毛氏居主導地位。但赤俄、匪幫(指中共)雙方的國力差距巨大,赤俄的基礎力量遠大於匪。毛氏的主導地位,是對基礎國力的顛覆,其根基是不穩定的,必然在某個時間引發赤俄的反彈;
第三,毛氏本人並無妥協的性格,其在斯大林在世時,便屢有怨懟的言語。如今斯人已逝,依照毛氏的性格,必然會自任國際赤色暴亂的總頭目。但赤俄畢竟國力鼎盛,郝氏雖一時有求於毛氏,卻必然不會任其予取予求。到一定時刻,雙方必然產生領導地位上的衝突。
綜合以上三點,我認為,這次毛氏出訪,不僅不是赤色同盟鞏固的表現,恰恰有可能是其衝突爆發、甚至消解的先兆。一個組織,當內部權力與地位發生顛覆時,或者進行領導體系的世代更迭,或者從內部瓦解。這是必然的規律,赤俄與匪,也避免不掉的。"
——連震東,原中華民國內政部長,原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原、「國安會」國家建設計劃委員,1958年2月《對近期形勢的一些個人研判》
有道理沒有?都有道理。但就如我剛才所說,這些其實都是「果」,真正的「因」是地緣:大國與大國之間(極與極之間)是需要戰略緩衝區的,沒有緩衝區就會使兩個大塊頭陷入對立的狀態。我們看一張圖
兩個如此大的塊頭有著如此長的邊界線,而且俄的大動脈西伯利亞離我們太近了,地緣衝突在所難免。
中國後來吐出了蒙古作為戰略緩衝區,但這並不夠。蘇聯還是太強大了,中國的雞頭、雞屁股都被這隻北極熊壓住了,而且作為緩衝區的蒙古當時是完全倒向蘇聯的,相當於整個雄雞都被壓住了,地緣壓力太大了。雖然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我們建國後一度倒向蘇聯,但這並不能長久。蘇聯解體後,情況又有所不同了,首先主極蘇聯被大大削弱,實力大不如前,更為關鍵的是,蘇聯在雄雞屁股部分吐出了中亞五國作為緩衝區,而實力大損的俄羅斯對蒙古的影響力也迅速衰弱,這樣一來,地緣壓力大大減輕的中國選擇再度和俄羅斯聯手就順理成章了。再轉一個言論給你們看:
這個地方(指阿富汗),一直在亂,以後會更亂。塔拉基(指原阿富汗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被處死,這應該是一個起點。當然,他(指塔拉基)也可能還活著,但無關緊要,他已經失去控制權,等於政治死亡。阿明(指原阿富汗部長會議主席)清洗了反對派,改組軍隊,向宗教勢力妥協,最關鍵的是向美國人試好,這些舉措,我們可以肯定,是要觸怒勃列日涅夫的。他(指勃列日涅夫)現在自認為是個神,是比列寧、斯大林還高大的存在。他個人不會喜歡阿明的挑釁,蘇聯的地緣利益也不允許這種做法。按照老大哥的一貫作風,或者找代理人打一仗,或者自己上陣打一仗,總之,是要打仗,這點不用懷疑。
怎樣的做法,符合我們的利益?
參見尼克松在印支的境遇,我們認為,蘇聯人赤膊上陣比較好(全場笑)。阿富汗沒有越共這樣硬的領導核心,但那裡有一百年來的反侵略傳統,還有一處處手握實權的部族、宗教首領。在我們看來,這些勢力是極端反動的,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反動,他們要拚死維護自身的利益,這是他們的階級本性。這一點,或許會讓那位比列寧更偉大的人物頭疼好久(全場笑)。我們,美國人,包括歐洲人,都會關注蘇聯的動向。一句話,我們不主動參與,但要默認鼓勵,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老大哥崴腳的機會,我們要把握住!
——劉寧一,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原世界工會聯合會副主席,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79年10月2日《在阿富汗局勢通報會上的講話》
蘇聯老大哥豈止是在帝國墳場崴了腳?簡直是把自己的墳標都插在那了。而在這次戰爭中,中國是在背後推了「老大哥」一把的。簡單來說,如果他是蘇聯,我們必然和他們是對立的,哪怕在珍寶島陳兵百萬;如果他是俄羅斯,我們就和他們攜起手來,共抗美國。
俄羅斯到此為止,我們現在講巴基斯坦。說巴基斯坦我們必須知道巴基斯坦的由來。我們都知道中印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二。但很多人不知道,古印度文明並不是指的現在恆河流域的印度,而是現在巴基斯坦這個地方。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亞非拉各國紛紛民族獨立,印度也不例外。民族解放運動之風刮在世界各地,已經是大勢不可逆。英國人雖然心痛但是也沒辦法,在甘地領導下印度也獨立了。不過英國人還是耍了個心眼,從印度身上挖了兩塊下來(印巴分治),一個是東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國,另一個西巴基斯坦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和印度不同,印度信的是印度教(不是佛教),他們信的是伊斯蘭教。這一下好了,矛盾來了(別問我為什麼有矛盾,就不談地緣因素,一個把牛當神物國家和一個專門吃牛的國家能沒矛盾?),那就打吧。印巴紛紛鬧鬧打了幾次,有一次巴實在頂不住了,求助美國爸爸(當時巴和美國的關係十分好),但美國為了拉攏印度竟然拒絕提供援助。這個時候,是中國主動找到了巴基斯坦,把自己一線部隊的武器都拿出來給巴基斯坦用才打過印度。(前面說過了,三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其實是三國演義,阿克塞欽雖然我們實際控制但印度和西方世界不承認)從此開始,中巴開始結下深(互)厚(相)情(利)誼(用)——中國需要巴基斯坦遏制印度且還不用自己親自出手,巴基斯坦需要中國的援助以對抗印度。在美國幫助印度發展了核武器後,中國馬上幫助巴基斯坦發展了核武器。大家也不要小看了互相利用,只有基於利益的聯盟才是最牢固的,什麼意識形態啊,民主專制啊才是虛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會打社會主義的越南,「民主」的美國也會反對民主的伊朗,親近獨裁的沙特。我們看看克什米爾。
在看看我們的阿克塞欽的戰略位置
中國利用巴基斯坦遏制印度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平衡印度在印度洋的地緣影響力。誠然,中國佔據了西藏這個世界屋脊從而在陸地上給了印度巨大的地緣壓力(所以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打的很輕鬆,新德里方面都已經嚇得開始焚燒重要文件了),但是,印度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太大了,而印度洋對中國至關重要——歐洲是世界上最大市場(歐美中日,歐洲第一),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東和北非,有我們需要的石油;而物資豐饒的非洲,有咖啡豆、礦石等各種原材料,同時非常市場前景也很廣闊,中國在非洲有許多投資。而與這些地方交流,都必須經過印度洋。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在陸地上給印度以巨大地緣壓力,而印度在海洋上給中國以巨大地緣壓力。抓住巴基斯坦和緬甸這兩個面向印度洋的國家是破局的關鍵。
而巴基斯坦有天然良港瓜達爾港,則更吸引中國一些。其實也更吸引另一極俄羅斯(沙皇俄國,蘇聯)。俄羅斯因為地處歐亞大陸腹心處,雖然面對北冰洋但沒什麼用,那裡都是冰很難通航。所以從沙皇俄國彼得大帝開始起,他們就一心一意的擴張,目的是為了尋找到其他三大洋的出海口,如果能面向四大洋,俄羅斯將成為地球上的究極霸主。面向三大洋,是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霸主(當時蘇聯在遠東擁有旅順港,旅順港是連接俄羅斯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的,直到1955年才歸還我國。在失去了旅順港之後,蘇聯向南擴張,進攻阿富汗背後的地緣因素是因為向南擴張,最終把蘇聯的勢力擴張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以南出印度洋)。現在的俄羅斯,遠東只有一個海參崴,還不是不凍港(和旅順港比差遠了),還被日本島封住了,作用聊勝於無;西南面丟了烏克蘭,失去大半黑海統治力,西出地中海進入大西洋非常勉強,西北面又失去了白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不能再像蘇聯時期那樣掌控波羅的海出大西洋,也就是說,曾經面向四大洋的偉大夢想的俄羅斯如今只能抱著寒冷的北冰洋哭了。我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就算不提中巴輸油管道,對於一個夢想成為世界大國的中國而言,瓜達爾港都相當重要。
現在回答問題,中國和巴基斯坦、俄羅斯的關係鐵不鐵?鐵,真的鐵,只要世界地緣格局不發生重大改變,我們還會一直鐵下去,即使中間會有巴軍人政變等各種幺蛾子,但中巴、中俄關係絕不會變。因為這是中國與兩國基於地緣因素的利益聯盟。
最後推薦帖子:[推薦]河山,血——八年抗戰全程全景地圖集 簡單的看看俄羅斯對出海口的渴望
●●●朝鮮戰爭發生的原因——史上最深刻分析!入骨級!!(轉載)_國際觀察 為了旅順港,蘇聯不惜默認美軍佔領朝鮮半島
中俄和中巴是兩種關係:
中俄准同盟說直白點是美國逼出來的。作為美國的TOP2對手國,儘管毛子自廢武功百般示好,美國堅持不領情;儘管中國屢次表態低頭做人不想挑戰你,但美國也放不過中國。這兩位只能走到一起。
中巴同盟是因為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存在,這裡不多說了大家都懂。
中俄准同盟最擔心的問題是美國突然對一方真正示好,只留一個作為對手。上一次是中美合夥坑死毛子,這一次川普剛上任時一片討論美俄緩和中俄走遠(雖然後來反而關係更糟了,中印對峙炒這麼熱都沒到驅逐外交官啊!)。俄羅斯提出過不知道多少次中俄建立同盟關係,但中國一直拒絕。歷史恩怨什麼都是次要,現實面前這都不是事;但中國不想被俄羅斯綁在它廣泛的中東和歐洲事務的戰車上,而俄羅斯對中國關心的東南亞問題起不到什麼大作用,東亞議題上地位極為有限。
中巴准同盟對中國來說最擔心的是巴基斯坦成為奧匈帝國式的盟國,或者巴基斯坦崩潰。把中國拖入他自己的野心和戰爭。很多人說印巴交火是巴基斯坦幫中國出氣,但要考慮到如果巴基斯坦這個時候一路衝下去克什米爾再次開戰,中國是不是更像強行被拖入戰爭的德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和印度都有自己的野心。巴基斯坦崩潰是因為它是一個滑向失敗國家的案例,國內民族成分過於複雜難以統一政令,具體可以看 @赤坂凌太郎 的赤坂凌太郎:如何看待巴基斯坦總理被取消任職資格?,介紹得很細。
所以說一個是怕同盟基礎被抽走,一個是怕綁得過緊。這是兩回事。綁得過緊是什麼樣的?就看朝鮮就知道了。(對不起,後面知乎要求和諧)
利益罷了。前天b站直播的時候局座也說了這個俄羅斯問題,大概意思就是俄羅斯是唯一一個二戰後保住了侵犯中國利益的國家,吞併了中國150多萬領土也沒有吐出來,只是近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逼得太狠才向東看,以前的關係並不好.
現在看局座還是比較清醒的
想知道為什麼幾十年以來中巴關係一直如膠似漆,從政府層面一直無條件無原則的支持對方,可以從地緣領域探知一二。
先從一個離題比較遠的點開始說起。小時候在看各個國家的簡介的時候,看到中國和印度的不同感覺很詫異,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有(那時候還是)12億人。而印度只有300萬平方公里,卻有10億人那麼多。小時候不懂太多,總是想印度是怎麼養活那麼多人的。
後來在讀歷史看地圖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到,原來其實中華文明在古代的核心區域大概也是300萬平方公里左右。可以參看下圖
可以看見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下,中國的農耕文明的極限基本就是從中原地區開始向外延伸的這中間的一個圓。所以在民國時期還有漢地十八省的說法。如果按照一部分漢族原教旨主義者(皇漢??)的說法,其實只有這一圈才算是原汁原味的漢人文明。而如果我們翻開中國歷史,會發現我們自古以來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文明,從匈奴,突厥,到蒙古等等,由於生產方式不同,地緣上又接近,是天然的對手。而這兩個相對立的文明的兩側則是不足以供養出一個原生文明的邊陲地區,既東北與新疆(後來東北地區隨著生產力發展也誕生出了強有力的政權,這是後話)。因此這兩個地區就成了這兩個對手的爭奪重點。
從這個地圖我們可以直觀的看見,我們要讓自己的政權影響力到達這兩個邊陲地區的前提條件,就是控制河西走廊與遼西走廊。可以說這兩條走廊就是中國古代政權的生命線,控制了這兩條生命線,就能將自己的影響力輻射到遙遠的地區,從而包圍孤立對手。但一旦丟失了這兩個地區,就會陷入被包圍的窘迫境地。
所以翻開中國歷史,會發現凡是中國中原地區的政權,只要國力強盛,一定是想盡一切辦法牢牢地把這兩邊控制在自己手裡。丟掉了這兩個重要的走廊則會非常麻煩,比如宋朝(我真不是宋黑),不僅未能控制遼西走廊,嘗試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努力也宣告失敗,而河西走廊上也敗給了西夏党項人。這兩邊猶如巨龍的兩翼,兩翼被剪導致宋朝即使拿出了天價的軍費,維持數量恐怖的常備軍,依然要陷入被北方政權重重包圍,被動挨打300年的局面。
我們用類似的視角去看今天南亞附近地區的地緣情況,會發現今天的情況與
上圖有很多相似之處。
(選用這張外國地圖是因為其範圍正好合適。其中阿克賽欽地區和藏南地區本應為無爭議的中國領土。)
中國雖然在近代以來多災多難,但相比其它歷史上被殖民的地區強權來說,命運真的好了太多太多。奧斯曼帝國被完全肢解了,印度也被英國人分而治之了。只有中國,在保全了文明核心區域的同時,在被列強蹂躪和侵蝕百餘年之後,居然還能保持對周圍的一些延伸區域的強有力的控制,從而能夠牢牢地保護著自己核心區域的穩定與安全。
在今天這個時代,中印作為兩個註定要在21世紀崛起的大國,從意識到利益層面都存在太多衝突,註定要作為對手而存在。因此我們看上圖,可以看見夾在中印兩個超級文明之間的延伸地區,基本上有三個,既西藏、巴基斯坦與東南亞。其中,西藏地區儘管近代以來一直被英屬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政府所覬覦,歷屆印度政府曾經屢次妄圖侵佔、分裂和蠶食我國西藏,但自從共和國成立以來,西藏地區已經牢牢的掌握在我們國家的控制之下。西藏地區的戰略位置對中印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說,誰佔據西藏,誰就處於戰略上的主動地位,近一步就是對方經濟文明的核心區域,退一步自己則是山高嶺峻易守難攻的青藏天險。這裡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對於我們來說好事。對於印度來說就是高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
中印的兩側,正是巴基斯坦與東南亞諸國(可以看成是河西走廊與遼西走廊)。其中巴基斯坦歷史上本來就是印度核心文明區域的一部分。是在近代被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分治方案而與印度分離。巴基斯坦和印度可以說是同一文明下誕生的兩個不同的政權。地理上也是天然的接近。但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國力上難以匹敵印度。在這種情況下,巴國想要不被印度蠶食甚至吞併,唯一的方法就是敵對它。
印巴的敵對可以說是從這兩個國家誕生開始就註定要伴隨它們的國家戰略存在的。直到巴基斯坦滅國或者印度心甘情願做一個地區小國,不再謀求強權霸權為止。所以作為印度邊上的次生文明國家巴基斯坦,如果不能找到一個牢固的盟友去牽制印度,那就可以說是隨時處在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上述這種情況就差點出現。由於當時美蘇都多多少少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基本到了滅亡的邊緣。此時出於國家戰略與道義的角度,中國出手了。從此開始,兩國的共同敵人就是印度。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條自古以來的經典諺語在現代再次得到印證。這種友誼從一開始就是基於共同的利益,並且延續到了現在。伴隨著印度的崛起與其野心的擴大,巴中友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緊密和堅實。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了中國的支持是保證其國家戰略安全的一個基石,因為印度的核心區就在卧榻之側,而中國的核心區離自己很遠。自己可以充分地保證國家的獨立性,獨立自主地選擇聯合中國對抗印度。
對於中國來說,由於巴基斯坦的位置完全扼守住了印度的影響力向中東與中亞擴張的通道,可以說跟巴基斯坦聯合起來,就是剪掉了印度一邊的翅膀,從而在戰略上已經完成了對印度的一部分包圍。
只要兩個國家在地緣戰略層面的共同敵人不消失(印度有一句mmp想說),中巴關係可以說就是兩國基於國家戰略安全形度出發的一個基本國策。這樣的關係不鐵,還有什麼關係會鐵呢?
補充一個題外話。印度對我國西藏的不安全感由來已久,最近又在洞朗地區搞事。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能搞的小動作是越來越少。所以中印將來爭奪的要點地區基本只剩下了東南亞地區。我相信未來十年將會從很多地方看見中印在這個地區相互拉鋸與爭奪的鬥爭過程。並且相信中國將會取得完全的勝利。
最後修改,第一次答的時候剛剛玩知乎,見識淺薄,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了,既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貼各種圖表數據,感謝所有給我投票支持的朋友。———————分割線———————再次修改——————中俄關係到今天這種地步,是有歷史淵源的,兩個互相攻伐了數百年的國際性大國,因為近幾十年的衰落結成聯盟,更多的必然是權宜之計,是度過了眼前這些難關就想稱霸全世界的雄心,中俄誰都不會甘心做世界第二,況且兩國不同根不同源,分歧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分割線———原答案———
中國與俄羅斯關係可以說基本都是利益在驅動,去網上一搜就能看到大量俄羅斯驅逐中國商人的新聞,俄羅斯人尤其是高層執政者,對中國沒什麼好感。遠的不說,建國後兩國就有過熱戰和核威脅,這使兩國外交的基礎十分不穩定。從赫魯曉夫上台後中蘇關係惡化,一直到戈爾巴喬夫時代,兩個國家幾乎勢同水火,中國的外交方向也逐漸靠向了美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俄羅斯和中國都發生了一系列事件,讓中國看到與美國結盟遲早會被同化,所以轉而向北。但是說實在的,中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矛盾,是領土糾紛、國家主權、地區話語權這種性質的矛盾。現在網上很多人特別崇拜普京,認為他態度強硬敢說敢做,殊不知他的這份強硬不只是敢對待歐美,更敢對待中國。也許沒有永遠的朋友,但是正如《亮劍》里所講,我們國家最大的威脅不在大洋對面,而在頭頂上。
據說巴基斯坦是唯一一個把與中國友好寫進法律的國家,不知道真假,但足以說明中巴關係究竟有多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印巴關係緊張,而美蘇都去拉攏印度,向印度提供武器,巴基斯坦成了被拋棄的國家,東巴基斯坦也宣告獨立,巴基斯坦甚至面臨滅國的威脅。這時候中國也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一看巴基斯坦都這樣了咱得幫忙啊,救活了他,可是有戰略意義。中國的支持成了當時巴基斯坦堅持下來的重要原因。現在巴基斯坦是中國重要的資源運輸通道,也是中國制衡印度的重要手段。而中國除了向巴基斯坦提供經濟援助,也是巴基斯坦獲得武器的重要來源。
ps:評論里有人說,中巴關係也是利益驅動的結果,這個當然不能否認,但是我想中巴關係中俄關係應該是兩種類型的友好,國家之間除了利益需求,應該也有道義和公義存在。同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與中國好的不得了的很多非洲國家,為什麼如今大多都不再與中國友好了呢?中巴的友好關係可以維持這麼多年,除了共同的利益需求,相互之間能尊重、互助,並且不提出過分的要求肯定也很重要。雖不能斷言,但可以想見的是,沒有了印度這個對手,中巴關係也不會有太大裂痕,沒有了美國這個共同的假想敵,中俄翻臉是十有八九的事兒。
pss:看到題主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就答了,手機寫了半天,基本都是個人見解,隨便說兩句而已。評論里各種互噴、器官都出來了,國際關係問題與我們普通人的關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理性關注多好,又吵又罵是何必呢?真真應了那句話: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已關閉評論。
psss:不再禁止評論,說什麼都是自由。
我對所謂巴鐵都很懷疑,何況老毛子
兩個國家的關係75%基於利益,25%基於三觀。美英之所以如此鐵,跟三觀基本完全一致有很大關係。
我不懂,一個百多年前還製造海蘭泡慘案滅我種族的民族,與我們可能有什麼鐵的關係?俄羅斯我不確定,但至於巴基斯坦
你說呢?
沒了美國中俄分分鐘開撕,沒了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分分鐘自古以來你信不信
剛開始我手殘好像打了個克里米亞,一樓指出了我的錯誤我就改了,你們就不明所以的噴一樓。但是光看我給一樓的回復也不該噴他啊……
你們啊,還需要學習一個。
幹嘛把這兩家放一起,分明是兩碼事好吧。
巴基斯坦要沒中國這個後盾,現在有沒有這個國家都難說。所謂巴鐵,不鐵能行嗎
至於毛子,只能用反覆無常毫無底線來形容它,好的時候能一傢伙把你直接帶入工業化,狠的時候真敢拿原子彈砸你。
就現在,誰不知道普京肚子里那些小九九啊,把個國家玩到依靠賣資源度日的程度還沒改了反覆無常的本性,我就奇怪了,中國怎麼這麼多黃俄跪舔他?什麼大帝,什麼沒有一寸土地多餘,這也包括從中國割掉的土地啊親!
這位翻臉比翻書快的同學,你需要的時候跟他一起噁心噁心美國還成,真要有什麼大事想跟他合作啊,你就不怕他一轉身把你賣了?
其實,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更想和美國人交好。
當然鐵啊。利益共同體還不叫鐵,難不成美日韓那種主子和奴隸才叫鐵嗎?
講故事的時間到了。
要對比中俄和中巴,我們來對比一下世界上號稱有最大友誼的國家:英美,英美語言相通,人種相通,甚至可以說美國人的核心人種就是從英國來的,在世界歷史的歷次爭端中,美國幾乎毫無例外的支持英國,例如一戰二戰,戰後的馬島戰爭等等,丘吉爾一直在鼓吹所謂的英語圈,包括所謂的三環外交也是以英語國家為核心的。
但是其實英美關係沒有表面上那麼好,如果英美的關係好,以英國人的秉性,當年就不可能加入歐共體了,我們看一下當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戰後,歐洲大陸各國領導人如夢初醒:我們歐洲曾經是世界的明珠,就因為民族主義的泛濫導致互相攻擊,歐洲人殺歐洲人比任何地方殺的歐洲人都多的多,歐洲人互相殘殺的結果是誰都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了命運,聯邦第一任德國總理阿登納主張法德和解,法國戴高樂主張「法國人和德國人必須把過去的事一筆勾銷」,加之蘇聯壓力越來越大,為緩解眼裡,美國也積極促成歐洲聯合,法德和解第一步就是煤鋼聯營,然後逐步擴展到1957年的羅馬條約,1958年建立歐共體,歐洲逐步走向聯合成為對抗美蘇的一股重大力量。
但是英國卻不這麼看,丘吉爾主張的三環外交主張第一環就是英聯邦和英帝國以及包括的一切,然後是加拿大,其他英聯邦自治領以及美國,最後才是歐洲,丘胖子就和當年所有心懷大英帝國殖民主義夢的英國領導人一樣,致力於重建大英帝國,當然外交政策和實力不匹配的結果就是被現實無情打臉,在歐洲六國搞煤鋼聯營的時候,英國表示不介入,在歐共體成立在即的時候,英國怕被排除了歐洲市場,建議建立大自由貿易區,想通過這種手段瓦解歐洲聯合,歐洲國家又不是笨蛋,當然失敗,在歐共體建立後,英國不甘心失敗,在1960年拉攏了幾個歐洲小國,包括瑞士,瑞典,丹麥,挪威,奧地利,葡萄牙籤訂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意圖抗衡歐共體。
英國使盡了所有的辦法來對抗歐洲大陸,包括拒絕舒曼計劃,迴避普力文計劃,退出斯巴克委員會,引誘歐洲小國脫離關稅同盟,而英國一步步的緊逼反而導致歐洲大陸各國加快了歐共體的建設,英國拉攏起來的所謂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人口僅為歐共體六國的二分之一,工業產量和出口額都遠不及歐共體六國,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面對蘇聯的壓力,歐洲的分裂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風起雲湧,英聯邦在逐步土崩瓦解之中,由於英國的經濟過去長期寄生在英聯邦身上,而新興的殖民地獨立以及自治領正在努力擺脫國際分工中不平等的地位,導致英國經濟一蹶不振,更要命的是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人落井下石,拋售英國國債,壓低英鎊,給英國人帶來極大的壓力,艾森豪威爾總統警告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如果英國不加入歐共體,所謂的「特殊關係」就要衰敗。
英國加入歐共體,幾乎是被美國人踢著屁股闖進去的。而英國加入歐共體真是一段充滿屈辱感的歷程,歐共體實際領導實際上是法國,而戴高樂本身對英國人非常警惕和懷疑,由於英國第一次加入歐共體還帶有某種討價還價的味道,結果被戴高樂質問一番後關上了大門。
此後由於英聯邦在英國出口額比例越來越小,而和歐洲大陸的貿易越來越大,現實逼的英國人必須認真考慮加入歐共體的可能性,雖然英國人在羅馬條約,共同農業政策,以及英聯邦利益問題上做出很大讓步,依然擋不住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把英國的申請比喻為「一齣戲的第五次表演」,第二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
英國最後加入歐共體,得等待戴高樂下台後了。
在整個英國加入歐共體期間,我稱呼為「被美國人踢著屁股加入」,此言並不誇張,早在47年美國人就開始督促英國人加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被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貝文拒絕,48年召開歐洲大會,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批評英國在給歐洲一體化拖後腿,肯尼迪政府時期,美國人逼的更緊了,但凡見到了英國首相就要念叨念叨英國加入歐共體的事情,美國國務院隔三差五的就發一份文件宣布支持英國加入歐共體,甚至是不是點醒英國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問題。
而逼迫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無非就是歐共體的建立使得法德有離心傾向,尤其是戴高樂,歐洲不聽話,美國自然要加強領導。
連英美關係既是如此,中俄,中巴關係可想而知。
再看最近美國對英國關於退出歐盟的表態,以及英國人不打招呼,擅自加入亞投行後美國的憤怒反應,就知道這種「友誼」價值幾文了。
中國和俄國的關係根本不鐵,我們彼此的戒心都很重,對中國來說俄國是蠶食中國領土和造成外蒙古獨立的侵略者;對俄國來說,中國是在接受大量俄援後的背叛者。彼此都會覺得對方的槽點多得罄竹難書。現在關係似乎不錯,是因為我們在遠東和東歐背靠背地跟歐美競爭。
巴基斯坦不說但說俄羅斯鐵的就是歷史沒學好了。近代史欺負中國最慘的除了日本就是俄羅斯了。甚至俄羅斯欺負我們比日本還慘。
我們知道近代史其實美國沒怎麼佔中國便宜反倒是俄羅斯侵佔了中國最多領土。其中包括了最重要的一個太平洋港口使得現在的中國出海很受限制。我們迫於其他壓力結盟蘇聯最後你跟我說是鐵哥們?長點心吧。
利益而已。。。
現階段有抱團的必要,畢竟算是有共同的敵人。中俄是美帝,中巴是三哥。。。
哪天美帝衰落了回美洲過自己的小日子的時候,和毛子的關係估計也就是個表面上的和平友好了,甚至不排除自古以來大法。。。
要是哪天三哥分裂成好幾個國家了,跟巴鐵也就差不多了,唯一跟中俄區別的可能就是巴鐵沒啥自古以來了而已吧。。。
樓主在基本認知上就犯了一個錯誤--不要以人與人之間的關類比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關係。
回到正題,巴基斯坦是一個高度依賴中國的國家,「給錢的手永遠要高於要錢的手」--正因為如此,巴基斯坦才如此重視對華關係。北京也樂見其成,很多不為人知的矛盾也就掩蓋於媒體鋪天蓋地的「中巴友誼萬歲」的宣傳中了。
有人認為,巴基斯坦由於來自印度的威脅,所以巴基斯坦在戰略上極其依賴中國,任何政局變化都不會改變對華政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巴方認為,如果能擁核抵消印度軍力優勢或者控制阿富汗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這二者滿足其一,巴方即可脫離對中國的依賴。
同時,也應重視中巴潛在的領土爭端: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阿克賽欽是中印爭議地區,但印巴雙方均認為阿克賽欽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可從來沒承認過阿克賽欽屬於中國。只不過巴基斯坦依賴中國,暫時隱而不發而已。
最關鍵的一點是,巴基斯坦一直是導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中國擴張的操盤手。這是美國試圖在華搞顏色革命的新形勢,根本目的是為了推翻中共政權。巴基斯坦與東突的關係可謂是公開的秘密。97年的伊寧暴恐襲擊和迪化公共汽車爆炸案均與巴方有關。
因此,對於巴基斯坦要有清醒的認識,在對華關係上,他的確有積極的一面,但作為宗教極端勢力的輸出國,他更應該令我們提高警惕。
顏色革命的鮮血,到現在也未風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土耳其總統在巴黎公開嗆普京:我敢辭職你敢嗎」?
※如何看待去年土耳其人蛋洗荷蘭大使館的事?
※如何評價俄羅斯往敘利亞部署航母戰鬥群?
※生活在俄羅斯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中國為什麼錯失了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寶座,而讓俄羅斯撿了漏?
TAG:政治 | 國際關係 | 俄羅斯 |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