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就是不爭取嗎?
如題 隨緣和不爭取是否矛盾
生活中,坦然面對不可控的部分,此為隨緣;而對可控部分的不爭取,則是放棄。
隨緣更多的在於,心態上你要放輕鬆,無需強求,得不到也沒必要喪氣掛心。
爭取更多的在於,行動上表裡如一,你若想要去,那就走起來跑起來。
除了修行和講世界之外,佛經中的大多東西都是針對不同根基的人和不同情形講的,你在佛經中會經常看到,比如前面叫我們要精進,後面又叫我們放下。在佛經里二元對立永遠是糾纏在一起的,沒有什麼教導能對所有人一概而論。
題主所說的「隨緣」也只是針對一些特殊的情況,尤其是那些特別執著的人,而非對所有人所有事一概而論隨緣,你要上了那個境界叫隨緣,修行到位自然善緣多而心性淡泊,無須執著是好習慣才能做到的。
沒上境界叫沉浮於苦海,這時隨緣無非是不要給自己製造次生的妄想的痛苦。對於前者來講,可以不去爭取什麼,對於後者來講,不精進是不行的。修行的人如樹上的果子,沒有那棵樹結的全是好果子,掙得阿羅漢以上果位,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你回溯他們的因緣,可以看到每一件事上做出的正確努力和選擇,但同時也會看到偶然的發生帶給他們的機遇。
佛告訴我們兩件事。
一是「無常」,沒有無常則不存在隨緣和不隨緣,修行既要看破不能掌控的偶然,不因其而大悲大喜,又要抓住每一個機遇,修成正果的道路也確實是有跡可循也有所執取的。兩者是結合的。隨緣是對無常取「中道」。用哲學的語言說,「同時把握偶然性和必然性」,而非「去除必然性」。
二是「中道」,對佛法的理解,要突破偏執一方的想法,要看破萬事萬物此消彼長的關係,教理並不是戒律,一個教理一般都有對應相反的教理和適用情況,如佛教我們「隨緣」,那麼一定對應著「小心謹慎」,這兩個都是對的,但絕對不能把他們對立成好壞二元,或說隨緣比謹慎更對。
爭取=盡人事。
隨緣=聽天命。
爭取=謀事在人。
隨緣=成事在天。
隨緣=莫問前程。
隨緣是指事後對事情結果接受的態度,或者說事情中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對事情的影響就「隨緣」吧。
因此隨緣跟努力沒有關係,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努力過後怎樣就隨緣吧。
或者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國的語言之所以偉大,就因為他是相通的。
看一個詞兒——隨便,其實這個詞兒的意思就是,隨你方便,我怎麼都可以。無論什麼情況我都行。這個才是隨。隨的含義在於怎麼樣都ok。我不會因此而煩惱。
我們知道法不孤起,知道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那麼一切業報現前的時候。就是所謂的因緣來了。
那麼隨緣,就是不管因緣果報是什麼樣子的,我都可以,什麼情況我都不煩惱,不執著,不糾結,不狂躁,不忿怒,不嗔恨,不得意,不忘形……
因緣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隨之而改變,不攀附,不緊握不放,就是放下,就是自在,就是解脫,就是隨緣……
所以,隨緣強調的是面對過去的從容,爭取是面對未來的努力。壓根兩碼事嘛……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隨緣一般是用來解釋你自己為什麼當時慫了不爭取的遮羞布。
有人問我就解釋一下這句話。
隨緣一詞確實來自佛教。但佛教講得是因果,緣從何來,從你所做所想而來。
高僧印光法師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築地基,開通水道。』(《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31頁)
他講你要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你自己要明白要先有前面的鋪墊,而不是誤打誤撞撞到哪裡算哪裡。
喜歡過一個人,年輕不懂事不知道怎麼爭取,後來被問起,你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
有一份好工作,面試的時候緊張,出來以後別人問怎麼樣,你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
去西藏旅行,被導遊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自己出去迷了路,也忘記帶地圖,自己安慰自己我本來就是隨緣的人。
你這不是隨緣,這是隨性,沒計劃,沒動力,沒準備。我說遮羞布是輕的,我說你一輩子毀在對隨緣的誤解上,學佛都學不到真理才是真的。
隨緣這種心態,聽起來讓人很平和,很釋懷,很有佛家四大皆空不喜不悲的感覺,但佛要做的事他自己是不隨緣的,不但自己不隨,門下個個都不隨,一定是把自己能做的想方設法都做了,然後就放下,看結果如何。結果到了,那是緣分到了,結果沒到,是緣分沒到,我再繼續努力,總之絕不放棄,心態平和。不然你以為佛教能傳到今天還沒消亡?
想做的事就儘力去做,不要先給自己找借口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所以我看得都很淡,等緣分到了自然就行了。所以一個隨緣的人是不會不爭取的,不爭取那就沒有給自己種因,也很難會有果。
另一說,道德經,老子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裡的爭不是爭取的意思,是爭論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要爭取什麼了以後,就努力去做,不要去跟質疑你的人去爭論,這樣最終天下都沒有能跟你爭論的人,因為你得到了你要的,做到了自己要做的,事實說話。
這種豁達的心態,跟佛家的看淡是一個道理。
儒家怎麼說呢,儒家講中庸之道,其實也是講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有高的德行也要謙虛,有低的出身也不要自憐,該爭的就去爭,不該爭的就不爭,也絕不會什麼都不做就隨緣。
說到這裡佛道儒三家都說的是一個意思,因為這些宗教本質還是在解釋人性,不知你們明白不明白。作為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高中生,我覺得
感情的事是隨緣的,友情或愛情都是要找志同道合能擦出火花的理解自己的人,那樣的人不好找。我們會遇到很多有點感覺但不對的人,挽留沒用,用手段沒用,就像風一樣留不住。那你就以誠相待,剩下的就隨緣,有緣的人是不會走的。
而爭取,就像我要面臨的高考。我這三年一定要努力要勤奮要克服自己的虛榮不恥下問要戒掉懶惰,趁年輕多讀書。這就是爭取。
所以,我認為在某些方面,隨緣不等於不爭取。
爭過程,而不爭結果,才是隨緣。什麼都不爭是混!
隨緣指的不攀緣,守好本分事,知道自己吃幾碗飯的。事情來了,我就隨分隨力的去做,事情沒找你,你不要滿世界的去求。
不是不爭取,而是過程中努力去做,結果上不執著。是好是壞不放在心裡。
隨緣不是不爭取,而是不努力爭取。
萬事隨緣並不是不付出任何努力,而是不願付出長久和艱苦的努力。因為一切需要付出長久而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事,都不可能是輕易的,所以也不可能是隨緣就可以的。
個人不喜歡隨緣,不過這種主動規避苦難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可能我更喜歡迎難而上的感覺吧。隨緣就是享受過程,不過分關注結果。
不爭取是不享受過程,又擔心結果。
只是個人的理解了: 隨緣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但絕不是「聽天由命」,而只是傾力去全方位有廣度且有深度地,努力完善、努力成長、努力(讓事情變得更)美好。
因為很多時候,當時看來讓自己目眩的、「不達到可惜可嘆」的目標,其實,在長遠的未來看來,或許也沒這麼誇張。。。只要自己持續努力、不斷進取,那麼未來,絕對是大概率事件地會歸於更加的美好、有格局!
至於「爭取」這個詞呢,或許有兩種理解:
一、平和地用實力的適度展現,來「吸引」對方「提供」自己「訴求」的(情感、成績、認可)。這種爭取,是值得去適度地做的——能爭取到的,是懂得相惜的有緣人;不能爭取到的,是並非同道而已,無需因其「光耀」或者「勢眾」而自穢;
二、哪怕非常輕微的——略帶「強求」色彩、略「急功近利」、略霸權地自認「非己莫屬」的。這種爭取,是「隨好」的——喜歡去做,就去做,因為這多少是一種執念和妄斷,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有效認知;不喜歡去做,也無需將其歸為「爭取」,因為這其實也並不是「爭取」這個辭彙的漢語意義。
人生,歸根到底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向日葵般的,對幸福美好舒適,的追趕。
任何本質上會阻礙這種追趕的事、情,都並非人生的真意。當然這不是說什麼都不想、什麼痛苦都不經受,就是幸福——絕不是這個意思。
人的幸福美好舒適的體驗,有很多種,也有很多層面的。最清淺的層面,往往就是平常意義所指;而其實更深幽而有濃度有質感的幸福美好舒適,卻常常,是會,需要耗一番心思和時日的,甚至有時會是需要經受一番所謂痛苦的心路,才能真的獲得。
隨緣是努力之後順其自然 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隨緣的另一個說法叫無能為力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舉一個略狹隘的例子吧
我對你有好感 但不敢或不想做出與你繼續嘗試的姿態 這種不作為是隨意是自我放棄
我對你有好感 但不對以後抱有奢望 卻依舊張開雙手 這是隨緣
個人覺得不爭取跟破罐破摔差不多,但跟隨緣完全不同
爭取和隨緣,反而是因果關係,互為因果
隨緣不是逃避自己不足不自信的借口
隨緣反而是盡一切努力去爭取,感覺對自己沒遺憾後,學會放手,放下,
或者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去面對,便能得到那份坦蕩的輕鬆和力量了,甚至是真正的心靈自由
相信我,不拼盡全力,是不會真正放手的
隨緣是,是對過程的體驗,這體驗本身就會收穫無數的寶藏
重點是,真正的隨緣意味著,我沒得到目標,沒得到他人肯定,也並不代表我不值得擁有。不代表我不好,反而是我的努力讓我變得值得擁有的
是隨緣讓爭取變得不是過分執著的
記住該記住的
忘記該忘記的
改變能改變的
接受不能改變的
推薦閱讀:
※佛珠為什麼是108顆?有什麼寓意?
※你們是不是也深刻的受傷,關於爸爸及我的一家對我的影響?
※讀了一千遍金剛經仍不懂,還讀嗎?
※佛經都是誰寫的?
※讀一千遍金剛經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