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的危險性遠高於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危險性,但為什麼在恐懼之下,人依然會選擇「拒絕注射疫苗」?
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僅在萬分之幾到十萬分之幾,相比之下,拒絕注射疫苗,讓孩子被麻疹、腦炎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這種情況顯然更加危險,但為什麼很多人依然會出於恐懼,做出「還是不打疫苗了」的決定?
流行病的危險性遠高於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危險性,但為什麼在恐懼之下,人依然會選擇「拒絕注射疫苗」?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我想這個問題的語境應該是在國外而不是中國。中國的強制接種疫苗工作做得很好。而國外時常有家長拒絕為自己的小孩接種疫苗。
假設我們患某種流行病的概率是萬分之一,而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是十萬分之一。那麼理性人的決策,就應該是去接種疫苗,而非拒絕接種。但為什麼會有人拒絕接種疫苗呢?
這樣的案例,反過來說明,人類其實不是通過理性的統計和概率推理來進行決策的。人類在進行統計推理時,直覺性的反應,叫做Availability heuristic,中文翻譯作易得性啟發法。
什麼叫易得性啟發法?也就是說,人們在判斷某個事件發生的概率時,不是去查學術文獻,也不是拿出紙和筆進行概率計算。人們是通過這個回憶這種事件的難易程度來判斷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
當媒體經常報道某種事件時,人們就更容易回憶起這種事件。因為接種疫苗而出現不良反應,這種新聞是值得報道的。而接種疫苗卻沒有出現不良反應,這種事情稀鬆平常,沒有新聞價值。當人們在推論,接種疫苗會有多大的風險時,他們不會去查統計數據,他們會在腦海里回憶案例。然後他們就能輕易地回憶起疫苗接種引發不良反應的案例。這會使得他們高估疫苗接種帶來不良反應的概率。
換言之,並不是恐懼這種情感使得人們在接種疫苗這件事情上做出不明智的選擇。而是人類天生的易得性啟發法使得人們不擅長進行科學的統計推理。如果要推廣疫苗接種的範圍,那除了強制接種之外,最好再規制一下新聞記者的職業倫理。一些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只追求引人注目,為此不惜誇張造作,聳人聽聞。從公平的角度上講,如果記者要報道一次隨機發生的疫苗接種引發不良後果的新聞,那是否應該再按照比例報道許多次疫苗接種且沒有引發不良後果的新聞呢?如果這樣的話,報社應該到倒閉了。
以上只提到了易得性啟發法這一主要因素。但有些對疫苗接種的抵抗,是因為文化因素或者宗教因素,這些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做出不明智的決策有許許多多的原因,如果再具體的情境因素,就更難以做出一般性的分析了。
就是因為人群廣泛接種疫苗,這些疾病的風險才會降得這麼低!
自然狀態下這些疾病的風險遠高於疫苗本身的風險。
《疫苗猶豫:免疫規劃越來越大的挑戰》
內容太長就不貼了,鏈接如下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vaccine-hesitancy/zh/
推薦閱讀:
※品牌到底是什麼?
※除去個體因素,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在工作中感受到壓力?
※那些曾經路過的重要朋友,現在卻不再聯繫何以做解?
※人為什麼會猶豫?
※作為一個♀,我很想知道,男性在看《印度的女兒》的時候,想的是些什麼? 會有認同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