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兩句話有何異同點?
總覺得都是滿滿的感動啊。
現在常見一個調調,說佛教是無神論,當然這有標新立異的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
首先說任何一種宗教都不是無神論,是無神論他就成不了宗教,佛教亦然。不要說佛教,就是很醒目反迷信的儒家到後期經過崇拜與神化,不也有了儒教之說?不語怪力亂神的孔老二不也成了能顯靈的文宣王?也慢說儒教,就是大張旗鼓反神的馬主義不都在向馬教進化? 想控制人心,必須要造神。
之所以又說有幾分道理,是從佛教教義上來說,佛教最初是一門學派,後經神化乃成今日。在這個學派理論上,他是反偶像崇拜的,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是無神的。
這個神如何定義?簡單說就是創造世界,掌控世界,全知又全能。而佛非如此,他既非創始者,亦非掌世者。天地運行自有它的一套規律,所謂佛陀不過是憑他的大智慧洞察了這套規律,然後教示於眾生。
所以佛是聖而非神,是師而非主。
他原是眾生中的一員,眾生體悟這套真理後亦可成為他。百千億佛皆為凡人所修,百千億凡人皆可成佛。佛與你本自相等。所以拜佛是敬佛而非求佛,學佛是得智而非得福。至於福報、財寶、姻緣紛至沓來乃是副產品,跟你努力學習考上清華,然後出任CEO,贏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是一個道理,不應做顛倒觀。
我們再回到這兩句話。我們不講教義只講膚淺的表義。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世界是神的,萬事萬物皆為神所造,神所賜。我們是神之奴僕,我們靜等神之安排。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即便到菩薩果位還要修行,還要體悟。佛、菩薩,不是誰誰封的,都是靠自己得來的。要依般若智慧,然後波羅蜜,度生死海到涅槃彼岸。
看大家都在說兩者之異,那麼我就來說一下兩者之同吧。
我本身是一個佛學愛好者,專業的方向也是關於佛教的。但前一段時間當我再一次閱讀《聖經》,特別是《新約》時我的感受卻是,原來耶穌的教誨與佛陀的教誨如此相似。
如果不把上帝理解為擁有「自我意識」的人格存在,而理解為無意識的心識的力量。那麼,對這個存在於所有人內心中可以創造一切的「心性」的認知了解與結合,也正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所現證的「空性」。
眾生心續,本是秒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世間一切萬法,不過只是這真心自性的虛妄幻化,世界本沒有開端與結束,大家都覺得需要有一個開端,於是上帝出現了。
上帝作為一種完滿自足的影響,本身可以看做是無明妄想對真心自性本身的一種無法擺脫的情結。而耶穌基督那句「你若識得我,我將來也定識得你」,以及這代表眾生「完滿」幻想的「神之子」終還是被訂到了十字架上,也可以看做是眾生對於自己本性的背叛。
如果不將上帝看做異於人的存在,而是人類深層心理的一種投射。佛教的「真心自性」學說,恰恰可以解釋這種投射的根源是什麼。如果不把《創世紀》、《約翰福音》等篇章的內容理解為在心之外,物的描述,而看做就在自心當中發生的一連串「象徵」,那麼整部聖經,也都可以看做是「真心自性」如何被業障迷惑在虛妄我執的操控下幻化出這大千世界,並在妄想,妄想拯救的故事。
佛教真常學說的出現,本就是為了接引教導信仰「造物主」等神格的外道,方便眾生而出現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和任何一種執著與「信仰」相應。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不是理論學說,而是不執著的態度。只要保持這個態度,「緣起無我」「萬法唯識」「真心自性」都不離教法本意。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上帝在哪裡說的?在我心中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在哪裡照見的?在我心中照見的。
我的心是什麼?我的心什麼也不是。
我的心就存在於上帝的那聲「要有光」和觀世音菩薩的「照見」,以及我認為心在那裡的認識之中。僅是個人理解,來強答一下。
聖經創世紀里講的這句話,首先,第一要素是神。第二要素是光。第三要素是創世紀。所以這不難理解,聖經上說的是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包括光。不是你我,而是第三人稱的上帝。
心經上的這句話,需要注意這幾個字,觀,行,照,度。觀自在,行深般若,照五蘊皆空,度苦厄。這個過程實質是證道悟道的過程。
所以二者有根本性的區別,聖經這句話講的是創造世界,是從無到有,從0到123的過程。而心經這句話是剛好相反的,是從外到內,反聞自性的過程。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中央已經決定了,要有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任何的事都要按照修行基本法!
都中文寫的
都看不懂
後面那句話我看不懂,但是前面那句話我以前發帖討論過哈!
用MBTI解讀聖經
用MBTI解讀聖經 2
用MBTI解讀聖經 3
用MBTI解讀聖經:接下來就交給你們了
用MBTI解讀聖經4:建構之手
一個創世,一個渡己乃至渡人。
一個天大地大我最大。一個追求證悟,探索天道。
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真如有,不著真如非有,不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有,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非有;
不著真如常,不著真如無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常;
不著真如樂,不著真如苦,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樂,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苦;
不著真如我,不著真如無我,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我,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我;
不著真如寂靜,不著真如不寂靜,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寂靜,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寂靜;
不著真如空,不著真如不空,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空,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空;
不著真如無相,不著真如有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有相;
不著真如無願,不著真如有願,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願,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苦聖諦有,不著苦聖諦非有,不著集、滅、道聖諦有,不著集、滅、道聖諦非有;
不著苦聖諦常,不著苦聖諦無常,不著集、滅、道聖諦常,不著集、滅、道聖諦無常;
不著苦聖諦樂,不著苦聖諦苦,不著集、滅、道聖諦樂,不著集、滅、道聖諦苦;
不著苦聖諦我,不著苦聖諦無我,不著集、滅、道聖諦我,不著集、滅、道聖諦無我;
不著苦聖諦寂靜,不著苦聖諦不寂靜,不著集、滅、道聖諦寂靜,不著集、滅、道聖諦不寂靜;
不著苦聖諦空,不著苦聖諦不空,不著集、滅、道聖諦空,不著集、滅、道聖諦不空;
不著苦聖諦無相,不著苦聖諦有相,不著集、滅、道聖諦無相,不著集、滅、道聖諦有相;
不著苦聖諦無願,不著苦聖諦有願,不著集、滅、道聖諦無願,不著集、滅、道聖諦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八解脫有,不著八解脫非有,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
不著八解脫常,不著八解脫無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常;
不著八解脫樂,不著八解脫苦,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樂,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苦;
不著八解脫我,不著八解脫無我,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我,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我;
不著八解脫寂靜,不著八解脫不寂靜,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寂靜,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寂靜;
不著八解脫空,不著八解脫不空,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空;
不著八解脫無相,不著八解脫有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相;
不著八解脫無願,不著八解脫有願,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願,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空解脫門有,不著空解脫門非有,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
不著空解脫門常,不著空解脫門無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常;
不著空解脫門樂,不著空解脫門苦,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樂,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苦;
不著空解脫門我,不著空解脫門無我,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我,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我;
不著空解脫門寂靜,不著空解脫門不寂靜,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寂靜,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寂靜;
不著空解脫門空,不著空解脫門不空,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空,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不空;
不著空解脫門無相,不著空解脫門有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相;
不著空解脫門無願,不著空解脫門有願,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願,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不著一切陀羅尼門非有,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不著一切三摩地門非有;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樂,不著一切陀羅尼門苦,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樂,不著一切三摩地門苦;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我,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我,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我,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我;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寂靜,不著一切陀羅尼門不寂靜,不著一切三摩地門寂靜,不著一切三摩地門不寂靜;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空,不著一切陀羅尼門不空,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空,不著一切三摩地門不空;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相;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願,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願,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願,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願。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智有,不著一切智非有,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
不著一切智常,不著一切智無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常;
不著一切智樂,不著一切智苦,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樂,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苦;
不著一切智我,不著一切智無我,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我,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我;
不著一切智寂靜,不著一切智不寂靜,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寂靜,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寂靜;
不著一切智空,不著一切智不空,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空,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空;
不著一切智無相,不著一切智有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相;
不著一切智無願,不著一切智有願,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願,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預流果有,不著預流果非有,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非有;
不著預流果常,不著預流果無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常;
不著預流果樂,不著預流果苦,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樂,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苦;
不著預流果我,不著預流果無我,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我,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我;
不著預流果寂靜,不著預流果不寂靜,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寂靜,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寂靜;
不著預流果空,不著預流果不空,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空,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空;
不著預流果無相,不著預流果有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相;
不著預流果無願,不著預流果有願,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願,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非有,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有;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常,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常;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樂,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苦,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樂,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苦;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我,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我,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我,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我;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寂靜,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寂靜,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寂靜,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寂靜;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空,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空;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相,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相;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願,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願;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願,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願。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法離法界者,不見法界離諸法有,亦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法界能為諸法因緣。』不作是念:『諸法能為法界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此法能證法界,此法不能證法界。』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尚不見法,況見有法能證法界或不能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受、想、行、識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處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聲、香、味、觸、法處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界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聲、香、味、觸、法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地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地界相應;不見水、火、風、空、識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水、火、風、空、識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因緣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因緣相應;不見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緣所生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緣所生法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無明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無明相應;不見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內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內空相應;不見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真如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真如相應;不見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苦聖諦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苦聖諦相應;不見集、滅、道聖諦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集、滅、道聖諦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一切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切智相應;不見道相智、一切相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道相智、一切相智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預流果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預流果相應;不見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相應;不見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應。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諸相應中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為最第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高最極、無上無上上、無等無等等。何以故?舍利子,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最第一故,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由此因緣最為第一。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作是念:『我得受記,定當作佛,若近受記。』不作是念:『我能嚴凈佛土。』不作是念:『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不見有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法得佛授記,不見有法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不見有法嚴凈佛土,不見有法成熟有情。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起我想、有情想、命者想、生者想、養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儒童想、作者想、使作者想、起者想、使起者想、受者想、使受者想、知者想、見者想故。所以者何?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彼既畢竟不生不滅,云何當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及得種種功德勝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情滅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空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遠離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一個有為
一個無為
一個有相
一個無相
一個執著
一個釋然
因為「神」說有光才有光,「神」不說則無,所以光無自性,性空。
兩句連起來,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便道:我說要有光,chua~~~一道光粗線。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硬要聯繫起來,其實可以如下:
1-神創造世界,菩薩觀察世界;
2-菩薩通過明了內在的自性,外化為神,以神通創建外部世界;
3-然則一切皆空,但空即是色;
4-所以色即是空
5-既然空不異色
6-那麼色不異空
連接到量子力學和弦理論以及全息就是:我們所在的宇宙只是一個高維宇宙的三維投影。菩薩最多也就能照見五蘊皆空,至於能否觀察到高維宇宙,不知道啊不知道。。。
都是假的,哼ヽ(≧Д≦)ノ
RAmen!
不請自來,拋玉引磚。前一句話重點在說這個字,即神用語言來創造這個世界,其隱喻是世界即是我們的語言,凡不可言說者,我們當保持沉默。後一句話重點在空這個字,即世界萬象都是空,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其隱喻是不可住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脫一切苦厄。若是看不明白,請自己百度研究啦,什麼是五蘊,什麼是神,什麼是佛家講的苦厄,文字解釋千千萬。
於是網明童子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
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甚為希有。我復思惟。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佛言。
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如來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及思惟者。亦無有能問如來者。何以故。
網明。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思惟佛身不壞眼根。
網明。如來有光名無畏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網明。如來有光名集一切諸善根本。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如來有光名凈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王行業因緣。
如來有光名曰自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梵天王行業因緣。
如來有光名離煩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樂歡喜。諸莊嚴具莊嚴其城。
如來有光名曰分散。若以此光觸諸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震動
如來有光名曰生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如來有光名曰上慈。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畜生不相殺害。
如來有光名曰涼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餓鬼饑渴熱惱。
如來有光名曰明凈。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盲者得眼能視。
如來有光名曰聽聰。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聾者得耳聞聲。
如來有光名曰止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住十不善惡業道者。能令安住十善業道。
如來有光名曰慚愧。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狂者皆得正念。
如來有光名曰離惡。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邪見者皆得正見。
如來有光名曰能舍。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慳者破慳貪心修行布施。
如來有光名無悔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毀禁者皆得持戒。
如來有光名曰安利。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嗔者皆行忍辱。
如來有光名曰勤修。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懈怠者皆行精進。
如來有光名曰一心。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忘念者皆得禪定。
如來有光名曰能解。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愚痴者皆得智慧。
如來有光名無垢凈。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不信者皆得正信。
如來有光名曰能持。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少聞者皆得多聞。
如來有光名曰威儀。若以此光觸諸眾生。無慚愧者皆得慚愧。
如來有光名曰安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欲者斷除淫慾。
如來有光名曰歡喜。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怒者斷除嗔恚。
如來有光名曰照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痴者觀十二緣斷除愚痴。
如來有光名曰遍行。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等分者斷除等分
網明如來有光名曰示現一切種色。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遇者皆見佛身種種異色無量種色過百千萬色。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余殘劫。依於如來光明說法不可窮盡。是故如來應正遍知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一個更接近轉述,一個是語言潤色後的表述
沒有共同點,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當然連神都是空的。
《聖經》中的神也是進入比較深度的禪定的情況下觀察到自性的光明,然而在描述中,神說要有光,於是又有了光,那麼在此其中,隱含了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能夠知道有光的是什麼?是神嗎?那麼在沒有光之前神又是怎麼知道有光?而且要有光的呢?這就只能說明了一個情況,神還是以色受想行識為實有,因此他所說的是倒果為因,仍在顛倒妄想之中,當然比我們一般人類的智慧已經是高很多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說的是找到了佛性以後,我們每個人都能「觀自在」,因為比如我們聽各種聲音,能聽之性一直都不會因為聲音而染污會增加會改變會老,而且可以觀察到一切的音聲,因此保持那個狀態,漸次不被外界各種現象影響之後,達到了能夠到達彼岸的程度,自然照見了色受想行識原來都是空性的,也是佛性的,因此一切的苦厄都不能影響,而且在實際行動中能夠度過這些苦厄。
這樣看來兩個差別就很明顯了,一個是講神在修行中看到的世界成立的過程並停留在那裡,另一個是講我們任何人修行佛道時深入以後的境界,也就是目的地、路標和風景,你覺得呢?
毛主席講 樓上樓下 電燈電話
是不是比神還牛掰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IS及其恐怖襲擊,是否代表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對抗加劇?
※請問宗教真的就是反科學的嗎?藝術和宗教在本質上有何異同?
※已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那麼,中是什麼?
※如何看待和解釋「運氣」?
※飛天麵條是鹹的還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