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入坑許多年,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方向,作為邀請審稿人審了大概80,90篇論文投稿,各種檔次的會議和雜誌都有(好的如TPAMI, IJCV,CVPR等等)。我來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審稿本身對於審稿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目前絕大多數的審稿是無償審稿,研究者出於學術職責,更好地服務於學術社區,而接受editor/area chair的審稿邀請。我在審閱一篇跟我研究方向一致的論文的時候,大概會前前後後花4-5個小時。而當倖幸苦苦謄寫完r審閱意見的時候,還是匿名提交(double blind or single blind)=,=。所以作為論文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並沒有任何物質回報,還出於義務花費了自己的大量時間,在此向廣大期刊和會議審稿人致敬:)。
我自己所在的計算機科學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更重視頂級會議論文,如CVPR,ICML等。審閱這些頂級會議的論文往往要比審閱期刊投稿有意思,因為投稿這些會議的論文都一般是最新研究工作,審閱人可以比常人更早的看到這些工作。不過,這個更早看到最新研究工作的優勢也隨著最近大家一投稿就放arxiv的趨勢抹去了。這些會議論文審稿都是double blind,就是審閱人和投稿人都不知道對方是誰。審稿過程中還會有rebuttal階段(作者根據接收到審稿意見後進行反駁和進一步解釋的過程),以及審稿人之間的討論和最後投票階段,這之中有些時候會變得挺有意思。比如說,在最後審稿人討論階段,當兩個審稿人之間對於這篇論文意見出現分歧的時候,有時候他們會爭鋒相對地fight for or fight against這篇論文,產生一些蠻有見地的學術爭論,而area chair/editor會作壁上觀,根據這些學術爭論來最後定奪是否接收這篇論文。不過,很多時候審稿人只會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一篇論文接收和拒絕與否達成共識。
目前審稿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conflict of interest。一般來說,area chair/editor在分配論文審稿任務的時候,會將跟審閱人研究方向一致的投稿論文分配給該審閱人。比如說,我自己以前做過視頻行為分析,目前做場景理解和深度學習方向,那麼我每次收到審稿任務基本都是這兩個方向的。很多時候,審稿人自己也在這個會議這個方向有論文投稿。那麼,審稿人自己投稿的這篇論文跟這個同一個方向的論文審稿造成了conflict of interest。雖然這兩篇論文會被不同的審稿人審閱,但審稿人自己有了難以避免的偏見。審稿人在審閱論文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對論文』找茬『,即努力尋找該投稿論文的不好之處,而不是尋找論文的好。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只是想提醒廣大投稿者:審閱人其實是』殺手『,投稿之前請盡量把論文封裝得無懈可擊,不要給審閱人留明顯的攻擊漏洞.另外,審稿人在審閱論文的時候,一般都會假設作者是誠實地實現了論文裡面的實驗結果,審閱人本身並沒有義務去實現論文裡面的方法.這一點也有個別不誠實的研究者鑽空子,比如說今年ML圈子裡鬧得沸沸揚揚的NIPS"16論文SARM撤稿事件(https://arxiv.org/pdf/1608.04062v2.pdf),我就只能呵呵了.
現在AI,CV等研究方向非常火,論文投稿數量極度增加(比如說今年CVPR投稿3000多篇,4,5年前我記得只有1000來篇),這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合格的審閱人數量不足。一篇論文得有3個審稿意見,3000篇論文就得有9000個審稿意見,假設每個審稿人可以審閱大概6篇論文,還得去找1500個合格審閱人,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合格審閱人不足的一個直接結果是錄取的會議論文質量會受影響。今年NIPS的審稿過程就挺亂,錄取的論文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我就不多吐槽了。以後的投稿者,也將繼續面臨審稿意見的方差很大的問題。
最後,我再分享幾點獨立於論文內容本身的建議:
1.跟相親似的,審稿人對論文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圖表弄漂亮些,錯詞少一些,語句流暢些,對審稿人是基本的尊重,這都是通過多花時間可以達到的.
2.論文排版能用latex就不要用word. latex上手可能慢一些,但是掌握之後就再也沒法直視word排版出來的論文了.這裡有個比較好的latex入門:<不太簡短的latex教材>(http://www.mohu.org/info/lshort-cn.pdf).其實快速掃一遍,然後下載個好的latex template直接往裡面填東西,邊用邊學就好.寫latex比寫python還容易.
3.做圖表能用矢量圖就不要用標量圖.pmatlab可以導成eps或者pdf,這樣就是矢量圖了,放大多少都不會失真.我審稿時凡是看到標量圖的圖表,該論文檔次就會下降一格.
1. 有同學問到雜誌論文審稿意見下來之後如何寫回復(response to reviewers)。這裡一個原則是,如果收到的意見時major revision及以上,認真修改論文以及事無巨細並且平和地回複審閱人每條意見,論文最終基本都會被接收。其實說到底就是跟審稿人磨洋工,每個問題都回答了,磨到審稿人說可以了,論文就接收了。
2. 審稿人偷idea的問題。很不幸,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種事情難免發生。嗯,全靠審稿人的修養了。。
3. 多謝建議,已修改一些英文字詞。
給你講個審稿的小故事吧。
一:
那一年,我才博士三年級,剛過了資格考,學了很多新鮮的知識。那一年,我認識了一位四十齣頭卻已名滿天下的大牛。彼時,他被邀請作為一個中國重要管理學期刊的特刊的特約主編,需要審稿人的參與。也許是他欣賞我導師的成就,也許是他認可我的訓練,我幸運地成為了那期的審稿人。可是你知道學術界每一次出場都是秀?多位老教授語重心長地跟我說:「Every talk is a job talk.」 作為年輕學者,如果表現得不好,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可以出色發揮,那也有可能得到大牛的欣賞。這次審稿,或許是我的一個機會?
我知道大牛並沒有考慮那麼多,他只是人手不夠了。做中國管理組織,又做社會責任這塊的,也許在他的個人網路里,找不出其他人了。但是對我來說,這些已經不重要了,我需要的是一次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放在我面前是兩篇論文。一篇是跟企業捐款有關,一篇是跟環保責任有關。從來不喝咖啡和茶的我,泡了一杯茶,選了一個安靜的下午,端坐在電腦前。巴塞羅那的海風吹拂過溫暖的屋子,但是我的眼神已經牢牢鎖定在屏幕前。這樣一個半天過去,又一個半天過去了。終於,我舒展了一下眉頭,起身活動了一下身子。面對總共二十多頁的要點,我露出了一絲微笑。將這些要點進行簡單的編輯以後,給每篇論文都提了十幾個批判和修改建議,我輕輕地按了」Submit」鍵。
二:
偶遇一位師兄,已經在香港擔任教職了。看他已經即將在頂刊發表,自然也想請教請教。聊到哪次審稿,我頗為得意地告訴他,給了很多很多有指導意義的修改意見。師兄笑了笑,淡淡地說:「呵呵,是啊。我們這樣年輕的學者,就是喜歡寫很多,倒是大牛們,往往寥寥數語,卻言簡意賅,直擊要害。」 我當時愣了一下,沒有料到這樣一個回答。話題雖然轉移去了其他地方,他的那番話卻就此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三:
大牛將兩篇稿子都通過了初審,並且向我發回了他們的修改稿。第一篇,我當時是滿懷希望的,給了一個「主要修改(major revision)」,但是看下了卻有點失望。雖然在數據和方法上有了改進,但是理論上卻只是敷衍了一下我的建議。為了給他們有意義的建議,我自己額外閱讀了主業之外的文獻,而他們只是象徵性地引用了我提供的文獻,並沒有把那些文獻的觀點融入到他們的內容之中。原本的好印象,一下子跌到了低谷。第二篇,我當時是頗為鄙夷的,除了基本的步驟沒有做好,理論的貢獻也值得懷疑,我毫不猶豫地給了一個「rejection」。但出人意料的是,最新的版本,不但修補了之前的技術錯誤,也非常認真地採納了我的建議。
大牛既然是客座主編,也是需要結合我們審稿人的評論,給予具體的指導意見的。有的時候,大牛會引用我的要點,而有的時候則避開了。從首輪審稿完畢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個月,自己的知識力也有所增長。突然發現自己當時提的有些點,其實有些想當然,而大牛竟然全都避開了。這時候,心裡有一點羞愧,又有點慶幸。羞愧的是,暴露了自己的不足,慶幸的是,我的一己之見,可能沒有傷害論文的作者(們)。
四:
當那期特刊正式刊印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接近畢業了。這幾年,我又增長了經驗。大牛們如果想拒絕某些稿件,最喜歡把他們送給博士生審閱。因為博士生們都急於表現自己,肯定會投入極大的熱情,來給文章挑刺。聽到這,我心裡一涼。
然而,第二篇文章居然被接收了!這內容,這思路,這數據,必須是我當時審的稿!於是,我終於看到了那些作者的名字。有國內資深的老教授,也有年輕的博士生。我慶幸自己當時略帶鄙夷的語言,並沒有澆滅他們的熱情,也沒有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
五:
當我自己投稿的時候,終於也是收到了三份審稿意見。第一篇,相對短。第二和第三篇,相對長。為了有效地回應第一篇,我和我的和作者們奮鬥了半年。我原先很不樂意,因為要搜集新的數據,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最終的結果更加穩健了!
也許第一位審稿人是對的,我們沒有有效地控制一個重要的變數,而這個變數背後的機制一旦得到控制了,我們所論證的新機制就更加清晰了。
看到他/她 那麼短的幾句評論,我們卻做了半年。也許他/她就是一個大牛?
看到其他審稿人長篇大論,也許他/她們是博士生?或者是像我現在一樣的需要證明自己的年輕教職?
六:
批判容易,建設難。
若要批評,有建設性地批評。「如果你再做一次這方面的分析,那麼我覺得你的說服力就更強了」 「如果你可以充分結合理論A和B,那麼我覺得你的理論貢獻就更大了」。
"Always be a little kinder than necessary.」 – J.M. Barrie
附:我還寫了六篇學術導向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學術研究中資質或天賦跟勤奮哪個更重要?
導師的選擇和建議?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如何社交?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麼辦?
怎麼問教授要推薦信?
應該採取什麼策略讀文獻?
本人電氣專業。從讀博期間到現在,從幫老闆審稿到自己審稿國內國際各種期刊會議加起來大概一百篇有餘,其中本領域的國際期刊IEEE Trans.系列審了大概40篇。
下面說說對審稿的感受和看法。作為審稿人,要求通讀全文並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貢獻和技術細節,這樣下來一篇文章的評審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審稿一般是無償工作,但審稿人卻是期刊/會議文章質量控制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雖然審稿人並沒有驗證文章工作的義務,如果因審稿不嚴放過了水文,甚至病文,對刊物和本專業領域可能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所以總的來說,審稿是個責任重大、費時費力的工作,是需要「情懷」的工作,所以現在本人專業領域總體很缺審稿人。我剛才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可能缺審稿人也是普遍現象。
當然,審稿也不是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通過審稿可以獲得本領域最新的進展,通過審稿這個途徑能學到不少東西。
最後說一點經驗(或者微小的建議)。我認為某IEEE Trans. 審稿準則上的一句話是非常精闢的,分享給大家,共勉:PLEASE BE FAIR, CONCISE, CONSTRUCTIVE, AND CONSIDERATE.
FAIR -- 盡量避免利益衝突,從客觀公平的角度評判文章工作。不要刻意放水或打壓,也不要濫用審稿人的權力(如要求作者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
CONCISE -- 簡明扼要。我也經常看到連篇累牘長達數頁的審稿意見,首先需要肯定這樣的審稿意見很好,審稿人很負責。但我覺得有些審稿意見過於啰嗦,其實完全可以寫得簡潔一些,畢竟作為審稿人,一是要避免最重要的評審意見淹沒在大段文字中,另外也要考慮到編輯和作者的工作量,大家互相體諒哈。
CONSTRUCTIVE --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審稿人除了要幫助期刊/會議把關文章質量,還要通過審稿流程幫助作者提高文章質量。但做好這一點很難,既要求對該領域有較深透的理解,也要付出更多精力。畢竟提出建設性意見,比單純看懂文章工作要求更高,花的心思也要更多。
CONSIDERATE -- 不要(不切實際地)過於嚴苛,不要吹毛求疵,不要要求面面俱到。極少有一篇文章能夠完美解決本領域的所有問題,科學技術的進步靠的是所有同仁一點一滴的貢獻推動的。給作者修改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以我的標準來說,領域符合,創新工作足夠,對他人和自己的工作評價引用得當,文字水平不影響閱讀理解,沒有明顯的毛病就過了吧,大家該幹啥幹啥去。
謝邀,經濟專業,也來說說審稿的一些體會吧。
1. 所謂雙盲單盲其實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實際上就是單盲——也就是審稿人知道文章是誰寫的,但是作者不知道是誰審的稿。 別的行業我不清楚,但是經濟類的文章,大家在工作論文階段就已經貼到各大論文庫或者自己學校的網頁上了,比如SSRN,所以只要Google搜索一下,想知道誰是作者不難。
2. 為什麼審稿人會比較挑剔,這個其實只是說明審稿人是符合激勵理論的。即便審稿人完全能夠判斷論文的質量,但是因為如果選擇了讓作者修改,那麼修改之後基本上還是自己審稿,而第二次審稿是沒有金錢乃至於非金錢報酬的(第一次審稿一般也沒有金錢報酬,但是你會傾向於接受因為你可能想給編輯一個良好的印象,有助於自己發文章,但是接受了之後,第二次審稿只是第一次審稿的自然後續,激勵明顯不足),所以當文章可發可不發的時候,理性的審稿人會選擇拒絕(拒絕了明顯該發的文章是有風險的,因為編輯一般水平都不錯,編輯會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從而損害自己的信譽;而可發可不發的,拒絕掉沒有風險,然後節省了自己的負擔)。所以有些時候真是要希望審稿人不那麼「經濟人」。
3. 其實審稿人是誰,作者有時候也是可以猜的。我有次接到過一個非常負面的評價,我看了之後就知道他是誰了,因為在一次會議上,他也是很不喜歡這篇文章,提的問題幾乎就和我接到的評審意見原封不動。投稿落到他手裡審,我也是自認倒楣。所以如果之前評論過自己審的文章而不想被猜出來,就別和當初提的意見寫的一樣。
4. 如果編輯和自己熟,審稿意見可以寫的自由一點,突出重點即可。如果編輯和自己不熟,只是第一次合作,一般來說在開頭聲明自己的研究領域是一個受歡迎的行為,這也給編輯一個信號,讓他知道你的意見主要和哪個方面有關。比如說:「我的領域是XXXX,我主要就XXX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等等。 一般沒什麼突出問題的,我會寫word的3頁左右,我感覺這是一個比較體面的字數和頁數,對審稿人來說,評語不僅僅是寫給作者看的,更重要的是給編輯看。這是為什麼junior喜歡寫很多很細緻的意見,而senior喜歡「言簡意賅」背後的激勵因素,因為senior不那麼在乎編輯的印象。所以等什麼時候自己能做編輯了,再給人半頁紙的評語吧^_^
5. 被拒和被錄都有可能被邀請審稿。並且有時候開會碰到某些雜誌的編輯,會後聊天他記住你的領域了,也會在之後某一天邀請你審稿。
6. 文章的質量確實千差萬別,有些文章我會納悶為什麼他們敢投…… 有些文章我會覺得投虧了,應該可以發到更好的雜誌。對於前者直接拒掉,或者重度修改外加暗示性的拒絕,後者選擇輕度修改或者直接接受。
7. 審稿後,會對投稿的畏懼心理小一些。我過去的一年大概審了同一個雜誌的4-5份稿件(該雜誌在相關領域還可以,屬於國內分類的B,second tier field journal),基本上全都拒了。真不是我挑剔,我是很想發掘亮點給過的,但是有些錯誤確實太觸目驚心,那都不是什麼「你的創新點在哪裡啊?」 「你對XX的定義不清晰」這種大路貨式的問題,是在根子上直接用一種很扭曲的方法去建立了一個很扭曲的模型,然後得出一個反常的結論這種,給過就沒天理了。所以我就得出三個結論:要麼編輯是專門給我爛稿讓我審,要麼是我這個領域投這個雜誌的都是爛稿,要麼就是平均投稿水平就這樣,所以撐起來了10%左右的錄取率。想來應該是第三種可能性較大。
前年的事兒。
剛被****拒了一篇短文。審稿人口徑一致:你這文章創新度不夠;你這性能也不行,最重要的是:你這不就是把別人兩種方法結合了一下嘛!反正就不讓你發表。每個人都寫了洋洋洒洒一頁紙。
我倒是沒怎麼生氣:其實你們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你們好歹給我個大修讓我申訴一波啊。
沒想到過了半年,郵箱里收到一封來自同一雜誌的編輯的信,邀請我做審稿人。當時的心情就是:喂,你們把我拒了還要邀請我審稿啊……
你們這麼相信我我不能辜負你們的信任。
不過作為小透明,還是非常激動的。之前雖然審過一些文章,不過****這種級別的倒是第一次。為了審那篇短短三頁的文章,我做背景調研就做了半個月,總算差不多搞明白了作者的套路了:
你這不就是把別人兩種方法結合一下嘛!
我翻出之前那篇的拒信,嚴絲合縫地跟編輯闡述了我為啥不推薦這篇發表,它這篇文章到底說了啥,之前的工作是啥,作者只是把人兩種方法結合了一下,云云。最後非常謹慎地給了建議大修。
大概過了大半年我都快忘了這茬了。有一天正在團戰,看見另外一個屏幕Outlook閃了一下,切出去一看,原來是作者修改後的文檔,編輯發來二審了,還附上了其他三個審稿人一審時的意見。我激動地打開,想看看其他審稿人是否跟我有相同的感受。
第一個審稿人:這篇文章很impressive我建議發表。
尼克揚??就這就沒了?喂,說好的審稿意見呢?你這比我打團戰女朋友打電話來我說的話都要簡短啊!
生氣。我目光轉向了第二個審稿人。
第二個審稿人:這篇文章做了******,我覺得非常有創新,不過有一些語言問題。希望小修吧。
what??我心裡有些惴惴不安起來。是不是這文章的亮點我根本沒把握住?是不是我就是個lowB連作者的創新點都沒發現?還有,為啥這些審稿人審稿意見都是如此的簡潔明了?
害怕。我把郵件往下拉,看見了第三個審稿人的意見。
第三個審稿人:非常意思的一篇文,作者做了不少成功的推進,我建議是小修。BLABLABLA,說了一堆語法錯誤。
編輯最後給了大修,修改意見大致就是把我說的話複述了一遍,之後作者也盡心儘力地回答了我。看了幾遍之後,我丟了一個建議接收回去了。
這次審稿的經歷告訴我:遇見幾個不負責任的審稿人是多麼的重要啊!
導致我現在我每次投稿前後,都會在群里發紅包。大家問我怎麼了,是不是結婚了,我也不說話,就默默地發紅包。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和審稿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做一個合適的審稿人很是重要。
審過文章,也被審過。覺得一個好的審稿人的思維是
怎麼讓這篇文章更好。
而不是,
這個渣渣,這麼多錯誤、漏洞還想發文。。。。
共勉科研人員也是有江湖的,在你看來客觀平實的論述,在大牛眼裡都是桌上的蛋糕。
以ee的某top為例,如果你在introduction把某大牛的方法黑得一塌糊塗,而且恰巧讓大牛的徒子徒孫審到,那你的文章就危險了,即使最終錄用,其修回過程也非常艱辛。
而如果你的論文是在灌水某大牛的方法,同時又在introduction中不吝溢美之辭,同時又恰好被大牛的徒子徒孫審到,那本著「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的原則,只要你論文不太挫,基本就是一路綠燈了。
要記住,大牛的徒子徒孫是很多的。
其實挺辛苦的...尤其是鄙專業圈子小,現在大家又都不太願意當reviewer,發來的文章數量一直在往上走...最嚴重的時候一個月收過五十多個邀請,很多還不敢不接...
感受嘛好壞都有吧,先說壞的,非常的佔用時間...基本上一篇文章除非是特別熟悉的領域,否則從看到查資料到寫意見少說要四五個小時,半天時間就沒了啊,有時候碰到特別不好審的文章時間還要更長...其次是水文實在辣眼睛,審過的文章裡面,感覺真正有乾貨,腦洞清新的文章比例最多也就一成,更別提很多文章連語言都組織不好,我可以拍著胸部擔保咱們國人的英文水平真的不算差,看中東人日本人棒子的文章經常看的欲仙欲死...
好的方面是確實能感受到領域裡最前沿或者最熱門的方向,知道大牛們都在幹什麼想什麼,看大牛們開腦洞還真的是蠻有收穫。然後審稿人一般都能拿到相應資料庫的免費賬號,如果審稿任務接的多的賬號基本就一直免費下去了...然後在圈子裡面也會有些名氣,比如我雖然就是個青椒,不過因為著名的審稿多,時不時會有認識的大牛直接把稿子發給我叫我先提提意見,甚至有一些老師因為學生寫作水平實在不濟會找我幫忙改稿子,為了表示感謝會把我的名字掛上去之類的,雖然用處不大,不過聊勝於無吧...再有就是據說審稿經歷是很好的contribution proof,去年我收到出版社一封郵件,說我在上一年度全球幫助他們審稿的人裡面綜合排名排第三(多麼的苦逼),跟老闆聊天的時候提起了這個事情,老闆說這封郵件要好好保存哦,以後如果申綠卡能頂大用(並不打算申)......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
聽說過發表文章然後被雜誌邀請審稿的,沒想到我的文章被雜誌給拒了也還能被邀請審稿...
一開始收到邀請,其實更多的是在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勝任審稿人的工作。當時我雖然寫了一些文章在投稿,但還沒有發表。另外,審的稿子是我正開始投入的領域,還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所以,還是感覺到一些壓力。
跟老師溝通後還是接受了。雜誌看過我的文章,應該覺得還ok才會放文章讓我審。同時,雜誌很可能還邀請了其它審稿人,所以也不用有太大的壓力。我只需要從我的角度給出意見就好。審個稿子對我自己也是能有提高,可以學習從審稿人的角度去看科研論文,順便也可以為CV刷點經歷。(嗯。最重要的放在最後面)
正經審稿。我先整體地看了稿子一遍。稿子的想法和行文都非常好。他們是建立在之前某個學者的模型框架下,再進一步地考慮,從而產生新的模型框架。同時他們將新的模型框架應用到實例中,說明他們模型框架的可行性。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我把他們引用的主要文獻(7-8篇)都仔細看了。沒有研究背景的障礙,再重新看這篇文章,思路清晰了很多。我嘗試著把自己當成那個作者,利用他提供的信息,重新完成這篇研究。當時我在想的是,這篇研究是否有意義,邏輯是否清晰,數據是否可以支撐結論,數據是否透明,研究局限性是否告知,成稿是否可以讓讀者明晰,摘要是否反映研究主要內容等等。他們雖然研究做得很不錯,還是有些漏洞被我找了出來。研究的一些關鍵數據,我還一一去印證(再也找不到這麼負責的審稿人了!)。剛好問題中也有我熟悉的領域,我也提一些建議。洋洋洒洒500多字就給作者回復過去,給了Minor revision。
審稿系統非常好,提交完審稿意見後,還可以看其他審稿人的審稿意見。點開發現那些審稿人的主要意見都跟我差不多。第一次覺得沒有顯得太弱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
後續也審了兩篇文章,感覺都沒有這次的體驗好。一方面,這篇文章確實很有意思。我看完這篇文章和關鍵引文,還給我當時的導師總結了一下,發了那些關鍵引文,說這個思路不錯,您應該挺感興趣...後來才發現作者的單位確實很不錯(盲審的稿子,但是給作者發審稿意見時CC了審稿人,借而知道作者單位)。另一方面,後來審的文章太爛了。一篇我搜了標題,發現已經發表了,一稿多投,沒素質;另一篇國外某特別偏遠地區的文章,英文太爛了,不忍遂卒讀。
當然,出來混,遲早都要還。我也碰見過各種各樣的審稿人。
碰到過特別厲害的審稿人,說了很多我沒有意識到的破綻,給出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額,或者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碰到過特別煩人的審稿人,問了一大堆有的沒的,到後面我都感覺出來他根本不懂我做的東西,但是我還得忍著,一條一條耐心回復,最後還得回頭看看我的回復里有沒有忘記了刪髒話...
也碰到過特別好的審稿人,總結了我的研究,然後說這篇文章寫得特好,應該被發表。
這是審稿意見,不回復不行啊。
「嗯。真是有眼光啊。」這體驗相當酸爽。好比:多年備受欺負的小媳婦終於熬成婆了。。。
到目前審過的SCI稿子少說也有幾十篇了,包括Energy,Applied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在內的幾個業內比較認可的雜誌的稿子都審過(實際上都是邀請我老闆審稿,但是老闆幾乎都讓我來審)。
同時還是國內一個雜誌《合成化學》的審稿人及顧問(這次是我本人了)
體驗就是看過了很多國家的學者寫的論文,並可以從中對比出他們的好壞優差,然後吸取經驗為我所用。這裡當然不是說挪用別人的idea,而是學習別人看問題解決的思路,或者如何描述表達某個問題某個曲線圖,又或者是別人使用的比較好的英語句子。這些東西在自己寫文章的時候會給予自己很大的幫助。這是我認為最好的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老闆在新生進實驗室的時候,都首先拿一篇稿子給他們審,然後讓他們給出審稿意見並報告。
當然還有種很爽的體驗就是感覺掌握了作者這篇文章的生殺大權。
說實話,我審過的文章接近一半都是屬於不好不壞,可以拒稿也可以給大修的那種。我屬於比較信攢人品的,一般這樣的文章都是給大修。然後就是看修改稿時作者修改的態度,有些態度不好的,會在二審的時候給拒稿。
什麼是態度不好呢?比如有一次一位印度朋友的稿子,他的一個圖表的數據描述得太模糊,分析也不到位,我在審稿意見中給他清楚的指出了,寫了估計得有3,4行。結果二審的時候看到他給我的審稿意見的回復就一個「OK」....這是什麼鬼?!這跟用中文回個「哦」有什麼差別!??關鍵是他文章中也沒認真改。於是我直接果斷拒稿了,而且理由只寫了一句「This paper is not well improved」
(所以說同學們修改稿子的時候態度一定要端正啊!)
第一次當審稿人是博二的時候,就在自己文章發出去沒多久,還是本領域的Top期刊之一。被邀請的時候簡直受寵若驚,幸福來的太突然。
相關:答主浙大畢業後在美國(UIUC)和歐洲(KTH, CTH, EPFL, NTNU)留學,PhD。從5年前踏入科研領域,包括在審的現在也積累了10篇journal,絕大多數都是本領域頂級期刊。而且最多修改一輪,0拒稿率。已經是5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第一次手忙腳亂地去網上搜「怎麼當審稿人」的經驗貼,可惜那時候知乎上面的內容還沒有這麼多。後來也就是根據以前審稿人給自己的評審意見,裝作專家給別人講道理。說實話那篇文章我並沒有全看懂。自己一直做的都是橋樑相關,結果送來一篇關於海底石油管道的。但還是仔仔細細讀完了論文,並且在能力範圍以內給予一定的comments。後來又陸陸續續的接到很多雜誌的審稿邀請,多了以後就很難都答應下來了,會挑一些拒絕。
做了審稿人以後最大的好處就是,了解了該雜誌的評審標準。有些雜誌會給審稿人發一份打分表,比如創造性如何,文章結構如何等等。審稿人需要先通過這些打分,來決定稿子是accept,還是major revision,或者是minor revision。接下里,審稿人有自己的自由,來給出更詳細的comments,基本上隨便什麼都可以說,從文章結構,到具體內容,到英語語法甚至錯別字。那下次如果我再投這個雜誌,基本上在投稿前就會對著這個打分表自己先檢查一遍,看看自己能給自己打幾分。
言歸正傳回到乾貨!做了審稿人以後,因為確實有了實際換位思考的過程,所以自己會更能明白什麼樣的文章容易被審稿人接受,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主觀感受:
容易讀懂的。審稿人只有讀懂了文章,才能產生興趣。我在之前的答案里說過,不論是寫SCI論文還是留學申請PS,簡潔易懂才是最重要的。文章是一種交流的媒介,作用就是增進作者與讀者的理解。如果讀者難以理解,那麼文章哪怕內容再好,藝術性再高,恐怕意義都不大了(純文學作品除外)。再加上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做科研的人,其母語並非英語,複雜的句子審稿人真的未必看得懂,起碼很難100%理解。所以我一直推薦寫文章少用複雜句子結構,從句一層就夠了。一個寫作高手,應該是能把複雜的事情寫簡單了,讓水平低的人也能看得懂,而不是反著過來。另外,圖片的質量也重要,圖片在文章里能起到非常大的幫助理解的作用。如果圖片清晰度不夠,字都看不清,或者圖片內容乾脆讓人看不懂,都是非常影響審稿人對文章印象的。總之,在答主手上的文章,那些易懂的比難懂的通過率高得多。
乾貨滿滿的(比如此答案~):文章容易讓人讀懂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審稿人讀懂了以後認可了自己文章里的內容。如果文章讓審稿人覺得(不是自己覺得,這很重要)主旨清晰,假設合理,實驗和計算都非常嚴謹科學,討論分析有理有據,最後得出結論對該領域的發展有積極的貢獻。同時文章又符合該雜誌的領域範圍。那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沒有悲劇的理由。這個回答也可以結束了。可是,重點是可是,大部分的文章在初稿的時候都做不到給審稿人這麼好的印象,我到目前為止還沒審到這麼好的初稿。於是,才有了下面幾點:
方向一致的。如果該文章引用了我的文章(或者方法),並給予了正面評價,然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我會比較開心地接受。就我個人來說,我會比較願意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研究自己這個方向,這樣對方向的發展會有比較大的促進作用。雖然對於自己來說,可能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但是我始終覺得科研應該是合作大於競爭的。如果別人做了更好的東西,我會傾向於直接研究對方的成果,並在他的基礎上繼續更進一步,這樣才能有利於整個學科方向的快速發展。
踏實謙虛的。由於是同行評審,我個人喜歡踏實謙虛的風格。做出來的東西,有一說一,有二說二。Literature review 的時候能客觀的評價他人的成果,更多的採取鼓勵欣賞的態度,summary 的時候,也能客觀評價自己的成果,指出自己的貢獻以及一定的局限性。我覺得這點和寫基金本子可能不太一樣。基金本子為了能拿到funding,甚至評審的人也不完全懂這個小方向,所以很多時候需要作者指出該研究有一個很好的前景(通俗的說就是畫個大餅)。但是文章的評審這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本領域的大牛(我的第一單是例外),他們看的文章和研究也多了。如果盲目對自己的工作吹噓甚至試圖通過打壓其他人抬高自己的成果,容易讓人反感。如果我拿到一篇踏實謙虛的文章,那麼即使文章內容做的一般,或者寫的一般,我也會儘力給他自己的意見,幫助他改善質量,能儘早發表(我是個非常 nice 的審稿人~~)。我自己的文章也一直在走這樣的路,所以到現在為止,完成SCI包括在審的文章10篇,拒稿率為零。
認識的人的。這點幾乎不用說,如果是認識的朋友,怎麼好意思拒稿。就算寫的再爛,我也會仔仔細細檢查,給出改進意見,幫助作者快速提高文章質量。所以作為科研新人,出國開會什麼的真的挺重要,多和領域內的牛人聊聊天,混個臉熟名字熟,回頭就推薦認識的人為審稿人,人家都不好意思拒你。
牛校,牛人或者牛人的學生的文章。可能因為自己也只是個新人,對大牛還是有莫名的崇拜感。於是接到大牛或者其學生的稿子,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好好審查該不該讓它過而是趕緊翻開看看能不能學到什麼新東西(真是個沒出息的審稿人~)。而如果文章來自南亞的或者中美洲的或者非洲某個連國家的名字都不認識的地方(我怎麼知道 Bangladesh 原來是孟加拉國,Serbia 原來是塞爾維亞。。。),我不自覺的就會懷疑文章的質量,於是從嚴審查。答主覺得應該不止自己有這個毛病。因此各位出國的時候能去個名校讀博士,或者寫文章的時候帶上名校的大牛,通過率一定能有提高。
最後,想要文章容易接受,依然需要回到 主旨清晰,假設合理,實驗和計算都非常嚴謹科學,討論分析有理有據,最後得出結論對該領域的發展有積極的貢獻 這些評價文章的基本點上面來。但是要做到這些,是個日積月累的長久工程,並非一個知乎答案就能解決的,希望各位再接再厲。
關於發表文章,很多更詳細的內容在:
騰衝:如何提高論文發表的效率?
今年PhD第四年,審過兩篇稿子。
第一篇來自國內西南某高校的重金屬課題組,一看作者排序就沒什麼好感,一個正教授自己做了一作 (苦了學生了),但是看寫作功力 文章絕對是學生寫的無疑。一般我對這種形式都是很厭惡的 想隨便寫個意見拒稿了,但是想想可能這位學生需要這個二作,於是就忍了。我掃了一眼參考文獻,沒有引用我的或者我們組的任何文章,哎 又得費力氣去幫別人幹活了。 花了3天功夫 挑出所有的語法毛病,故事流動結構問題,還有results and discussion部分過於空洞,對圖描述的不清晰。 最後給了個大修。本來想加上一句: Everyone in the author list needs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 後來沒加 感覺比較羞辱人吧。
第二篇是一個德國某高校來的文章, 德國人做事嚴謹 寫作風格挺幹練 一作是個學生應該,作者裡面還有一位我們領域比較牛的老頭。說實話 實驗框架沒挑出什麼大毛病, 寫作語法用詞比我厲害很多。然後我向我老闆求救了一下,他點了幾個點,然後讓我自己去找文獻查漏洞了。前後花了一個多月 其實過程挺好玩的, 自己也補了很多知識點。最後我拒了,因為在找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了幾篇思路跟他們相似的文章,感覺缺乏創新性。。。給人發好人卡也是不忍心的,phd學生為何難為phd學生啊!後來這篇還是發表在其他期刊上了。給Soft Matter審了幾次,都是修改後發表。後來就沒有再找我審了。
電化學及材料相關。
審稿是每一個科研從業者在「享受」peer review權利時也應該盡的義務。因為是某種程度上的義務,所以沒聽說哪家期刊是有償審稿的。雖然是匿名審稿,但也應認真對待,否則就會破壞「生態」。試想如果審稿人拖沓,評審不公平,甚至審人情稿,那peer review就很難有公正性可言,獲得發表的稿件可能在科學性上都會有水分。
審稿主要看創新點及準確性、全面性,當然還有深度。碰上好的工作,寫的不好,語法問題頻出,也可以容忍。用俺博士導師的話說,心裡有個bar,如果below the bar,肯定是會拒稿的。
如果稿件在自己的小領域內,就比較容易判斷出稿件的創新性,在審稿時不外乎是在全面性和準確性上考量,幫助作者提高稿件的質量。
如果稿件是在大領域內,耗費的時間可能要多一些,需要研讀一些相關的文章,了解機理和state-of-the -art,從而才能給出一些中肯的意見。這個過程也有益於自己擴展眼界。
通過審稿會建立起一個「審稿人」視角,自己作為作者寫paper的時候會用這個視角來內視。
審稿最重要的是要將心比心,想想自己文章發表所經歷的曲折,立馬菩薩心腸起來。我總是能放就放的。
看會議論文看格式看個大樣子,一般來說會議論文,只要格式優美,套路正確,英文行文流暢,就放過去了。基本沒空考核內容,怎麼驗證演算法呢?只要沒有常識性的錯誤,不會揮起大斧砍人。
期刊論文比較嚴格,很少給直接過的,一般小修,實在不像樣的也拒。
會議和期刊審稿是沒錢的,至少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是這樣的。國內的沒經驗,不知道那個審稿費是給誰的。
學位論文基本上能高一手是一手了,都是學生過來的,犯不著找麻煩,一般都是提些不疼不癢的問題。這是給送審到這的老闆面子。
審稿這種做多了,感覺就像例行公事,可能歲數大了吧,沒有那麼多激情了。
一個好的idea,怎麼去寫很重要恩……很大精力花在找weakly points上面嘿嘿。
相對讀了幾年PhD判斷一篇文章好壞的功底還是有的。我的領域偏應用,基本上idea都很清楚,理解起來不難,重點在於能否實現出來。再一個就是怎麼講好這個故事。
同時如果這個期刊背後有一篇top的會議paper做支撐,基本上都會過。
大聖誕節的繼續審paper去了。
【知乎第六答】本文將同步更新於我的專欄:SCI - 知乎專欄,歡迎各位關注!
謝邀,化學、生物、材料領域的審稿人來答一答,細緻的說一下一篇文章的審稿過程。
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禁止轉載。我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如今,許多高校都將發表SCI論文作為碩士、博士生的畢業要求之一,許多苦逼的研(ban)究(zhuan)生(gong),為了達到畢業要求,不辭辛勞。他們辛辛苦苦地做完實驗,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章。好不容易完成了投稿,總是擔心文章不能及時接收,耽誤自己的畢業。因而一遍又一遍的刷新著郵箱與投稿系統,等待那封莊嚴而神聖的郵件到來:「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然後大功告成,順利畢業。若是還需回複審稿人那又臭又長的審稿意見,應對編輯一輪又一輪的修改要求,估計早已累覺不愛。
那麼,你投稿到SCI期刊的論文究竟經歷怎樣的過程呢?你的論文又是如何被審稿人評閱的呢?今天,我將從審稿人的角度,帶你全方位領略一篇SCI論文投稿後被評審的全部過程,揭開審稿系統背後神秘的面紗。
首先,先介紹論文投稿後的狀態變化:
New Submission→Initial Check→With Editor→Under Review→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Decision in Process→Minor Revision / Major Revision / Reject and Resubmit / Reject / Accept。
1. 投稿完畢(New Submission)。
投稿通過後,文章將被分配一個稿件號(Manuscript Number),從中可一窺投稿的數量(投BBRC的人可真不少)。
2. 格式審查 (Initial Check)。(時長:1天~2周)
現在不少期刊都增加了格式審查這一環節,通常由助理編輯(Editor Assistant)完成,負責檢查文章的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投稿指南(Guide for Authors)。格式審查的速度通常由稿件數量決定(常規為1~2天,Scientific Reports通常需要1~2周時間)。我在上一篇文章「第N講」一篇SCI論文的投稿過程(一)中,節選JACS和Nature的Guide for Authors進行解讀。
如果不符合格式審查的要求,文章將被退回(Submissions Sent Back to Author),編輯部會發來要求修改的郵件:
Dear Prof. X,
In checking your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A and B, it has come to our attention that the following must be addressed before we can process your submission:
-- The volume number in the references must be in bold. Please ensure all journal names are abbreviated and italicised in the references section.
Please make the correction(s) as specified above and resubmit your paper by following the "Continue Halted Submission" link.
Sincerely,
Manuscript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A and B
部分期刊要求作者針對格式審查寫回複信(Response to Technical Check Results),寫法和審稿意見回複信(Point-by-Point 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s)類似,以後會分享。
3. 編輯初審 (With Editor)。(時長:1天~1月)
With Editor是稿件第一個命運攸關的時刻。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會對文章進行初步審查,判斷文章主題是否符合期刊主旨(Scope)、文章是否達到期刊水準等。
3.1 對於高水平期刊,大部分的稿件將直接被編輯退回,不會送到審稿人手中。
Nature has space to publish only 8% or so of the 200 papers submitted each week, hence its selection criteria are rigorous. Many submissions are declined without being sent for review.
3.2 小部分特別優秀的稿件,編輯擁有直接接收(Accept)、或要求作者進行修改(Revision)的權利,不再送至審稿人處進行審閱。
我曾經有幸得到過編輯的青睞,在無需外審的情況下直接接收(小修)。
Ms. Ref. No.: JMAD-D-15-00959
Title:
Materials and DesignDear Mr. Jiahui Li,
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paper "Titl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Materials and Design.
Below are comments from the editor.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paper and it is pleasing to see what the authors have accomplished with their students. In many respects the musical instrument industry needs more papers like this.」 However, the conclusion has to be presented in the manuscript so that a "wholesome story can be told".
...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work to Materials and Design.
Yours sincerely,
Associate Editor
Materials and Design
3.3 編輯認為稿件基本符合期刊的水準,送至審稿人處審閱。
Dear Mr. Li,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Title" to Scientific Reports. 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after an initial assessment, your manuscript will be peer reviewed. We a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contacting referees.
We will contact you after we have received our referees" comments.
Best regards,
Manuscript Administr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編輯可能會選用作者推薦的審稿人,也會從期刊的常用審稿人、參考文獻的作者、同行的領軍者中自行選擇合適的人選,並用郵件發送審稿邀請:
Dear Mr. Li,
I am writing to you as to an expert in the topic related to the paper listed below. Let me know if you would like to be a referee for the manuscript entitled "Title" by Dr. Z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could help u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is manuscript is appropriate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A and B.
Abstract:
We would appreciate your response to this invitation within 14 days. Should you accept this invitation, you will find this manuscript in your "Pending Assignments" menu.
I am aware that the review requires time and effort but it would be very helpful if you could return your comments in 50 days.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 should you be unable to meet this goal.
We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in advance for feedback.
Best regards,
Managing Editor
Journal of A and B
With Editor的時間取決於同時段的投稿數量、編輯邀請的審稿人數量、審稿人接受(Accept)或拒絕(Decline)審稿邀請後回復的時間,編輯一般會給出時限(本次為14天,通常不超過1個月)。審稿人如果逾期未回復,編輯會發郵件催促1~2次。
如果多位審稿人拒絕編輯的審稿要求,編輯將重新尋找合適的審稿人,With Editor的時間將進一步延長,甚至會因為文章受眾群體太小,找不到審稿人,直接被拒稿(Reject)。
編輯發送給審稿人的郵件中將只會包含摘要,所以請務必把摘要寫好!
4. 同行評議(Under Review)。(時長:1周~6月)
4.1 登錄投稿系統。
所有審稿人都同意進行審稿後,文章將進入Under Review狀態。審稿人通過郵件中的賬戶、密碼,以Reviewer的身份登錄投稿系統,開始審稿。系統會提示審稿截止時間(Days Until Review Due),本次為50天。
主頁面中可以看到正在進行的審稿數量為1篇,Pending Assignments(1)。
4.2 點擊Reviewer Instructions,查看審稿須知。
As a reviewer, you are performing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servi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by upholding scientific standard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ing the authors』 interest in making their achievements generally known.
Please, do not distribute copies of the manuscript or use results contained in without authors』 permission. However, please feel free to show it to knowledgeable colleagues and to consult them about the review. Suggestions for alternative referees are helpful to the editors and would be appreciated.
Below, you will find some questions we would like to ask you to consider in preparing your report. If you wish to make additional remarks that would be inappropriate for forwarding to the authors, please, mark them clearly in your report. Using our online system you can either paste your report in the text window, or include it as a file.
4.3 文章評分(Manuscript Rating)。
不同的SCI期刊,對文章的評分要求不同。試舉幾例:
期刊1:
- Does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e paper contain enough new material to warrant publication?
- Is the paper interesting for the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 Do the results improve the current knowledge?
- Is the paper scientifically sound and not misleading?
- Is the paper suitable for the journal in terms of the scope and quality of the paper?
- Is the article correct and of high scientific quality?
- Is the article organized in a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manner?
- Are there major language improvements needed?
- Is the language adequate?
- Are the literature citations appropriate and adequate?
- Are the descriptions of methods sufficient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ed work?
期刊2:
- Please rate on a scale of 1-3 whether the Graphical Abstract is a meaningful and an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ticle.
- Please rate on a scale of 1-3 whether the Highlights are a meaningful and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ticle.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article meet this criterion? (0-4)
- The subject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is worthy of investigation.
-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was new.
- The conclusions were supported by the data.
Is there a financial or other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your work and that of the authors?
期刊3:
When assessing the work, please consider the following points:
- Is the question posed by the authors new and well defined?
- Are the methods appropriate and well described, and are sufficient details provided to replicate the work?
- Are the data sound and well controlled?
- Does the manuscript adhere to the relevant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and data deposition?
- Are the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well balanced and adequate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 Do the title and abstract accurately convey what has been found?
- Is the writing acceptable?
總結一下,編輯主要關心:
(1)文章內容是否具有足夠的創新性?
(2)文章主題是否符合期刊的受眾讀者?
(3)文章方法學是否合理,數據處理是否充分?
(4)文章的標題、摘要、引言、結論是否清晰明確?
(5)文獻綜述、參考文獻引用是否充足?
(6)行文語言是否流暢可讀?
以此觀之,除了文章的核心部分——創新性以外,期刊對文章的寫作要求也很高。很多文章即使創新性並不突出,但只要數據處理得好,文章寫得好,照樣有機會發表。所以寫文章是一門大學問。尤其在母語非英語的國家,寫一篇流暢可讀的文章,就至少能令作者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一輪或多輪評審,而不是令審稿人「難以下咽」,直接拒稿。
4.4 審稿意見(Comments)。
文章的評分完成後,審稿人需要寫一封完整的審稿意見。通常包含對文章內容的簡要概括,對文章創新點的評價,對文章不足之處的指正,並給出建議編輯對此文處理意見。
審稿人對文章的處理意見分為以下五類(以Nature的Editorial Process為例):
- 接收(Accept):The paper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without any further changes required from the authors.
- 小修(Minor Revision): The paper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principle once the authors have made some revisions in response to the referees』 reports.
- 大修(Major Revision): A final decision on publication is deferred, pending the authors』 response to the referees』 comments.
- 重投(Reject and Resubmit): The paper is rejected because the referees have raised considerable technical objections and/or the authors』 claim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established.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editor』s letter will state explicitly whether or not a resubmitted version would be considered.
- 拒稿(Reject):The paper is rejected with no offer to reconsider a resubmitted version.
遞交審稿意見的同時,系統會詢問審稿人,是否願意繼續審閱這篇論文的修改稿。
5. 審稿完畢(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時長:1~5天)
編輯通常會把稿件送到3~5個審稿人處,一般當指定數量(2~3)個審稿人回復了審稿意見後,進入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的狀態。這個狀態的時間很短,通常為1~5天左右。如果多位審稿人答應審稿,但卻超過時限未能及時返回意見,致使無法達到編輯可作抉擇的最低審稿人數,則編輯會重新邀請審稿人,文章的審稿時間將會進一步延長。建議Under Review超過4個月以上,可向編輯詢問稿件狀態如何,以免耽誤修改或改投。
6. 編輯終審(Editor Decision)。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後,編輯會根據全體審稿人的意見,做出最終裁決。如果審稿人意見相同,或分歧不大,編輯會依照審稿人的意見做決定。如果分歧較大,編輯會重新邀請新的審稿人進行仲裁,稿件狀態將變回Under Review。
一般來說,文章被接收,將會直接進入校稿(Proof)狀態,等待出版。
文章為小修,將不會在送至審稿人處進行第二輪審閱,編輯會直接做決定。部分期刊將小修和大修合併為修改(Revision),但可從編輯來信中的語氣判斷編輯對此文的認可程度。
文章為大修,一般會送至原有審稿人處進行第二輪審閱(若繼續答應審稿)。若作者主動提出反對(Oppose),或編輯認為某位審稿人的審稿意見不專業,或太片面,也會選擇邀請新的審稿人進行第二輪審閱,可能會繼續大修 / 小修(進入第三輪審稿),接收或拒稿。
文章為拒稿重投,表示編輯認為審稿人提出了大量關鍵性的問題(通常是針對創新性或方法學提出的質疑),編輯選擇拒稿,但歡迎重新投稿(Resubmission),但重投後的稿件也會更嚴格的審核,決定是否送至審稿人處進行第二輪審閱,或是直接拒稿。
文章為拒稿,此次投稿失敗。作者需另尋其他期刊投稿,或者通過出版社的論文轉投系統(Manuscript Transfer),一鍵投稿至本出版社的其他期刊(Nature→Nature Chem.→Nat. Commun.→Sci. Rep.; J. Am. Chem. Soc.→J. Org.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ACS Chem. Biol.; Adv. Mater. / 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ChemSusChem; Chem. Sci.→Chem Commun.→RSC Adv.)。
值得注意的是,編輯才是擁有最終裁決權的人。如果審稿人都傾向於拒稿,但編輯認為文章仍有可取之處,可能會給予一次大修或拒稿重投的機會。若審稿人都傾向於接收,但編輯認為文章仍有缺陷之處,可能會要求一次小修或大修。若審稿人一部分傾向於接收,另一部分傾向於拒稿,編輯可能會根據仲裁人的意見決定,也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傾向於接收但要求作者必須認真對待反對者的意見。
我曾有一篇文章,第一輪的審稿意見為一正一略負(Reviewer 1 and 3),編輯給予了修改的意見。第二輪審稿時,Reviewer 4的意見為「In contrary to Reviewer 2"s report, here reviewer would very much like this submission to appear on Journal」,由此可見,編輯認為2號審稿人的意見不充分,因此在第一輪審稿時,就沒有將他的審稿意見發送給我,第二輪審稿自然也並未再次邀請他審稿。
部分期刊,如Nature,提供申訴(Appeal)的選擇。作者若認為審稿人的意見出現嚴重的原則性錯誤,可向編輯提交申訴書,但一般很難成功。
Authors who feel that they have strong grounds for appealing a decision may contact the journal to request the opening of an appeal, after which they may upload a cogently argued rebuttal letter that addresses the referees』 and/or editor』s comments in a point-by-point manner. Decisions are reversed on appeal only if the editors are convinced that the original decision was made in error or critical new information or data has been added.
7. 作者修改(Revision)。
除了直接接收和拒稿以外,作者都需根據審稿人的意見,撰寫回複信(Point-by-Point 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s),並附上修改後的文章,通過投稿系統以修改稿的形式投出,等待編輯的進一步裁決。回複信的寫法將在以後的文章進行分享。
以上。
本專欄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禁止轉載。
知乎專欄:SCI - 知乎專欄
相關文章:「第M講」一篇SCI論文的審稿過程 - 知乎專欄
http://weixin.qq.com/r/Y-vF3U-EIRJerQu_965x (二維碼自動識別)
幫老闆審過JACS和anal chem,自己審過一些小雜誌
感受就是:回想起了GRE argument時候瘋狂噴人的經歷
背景沒寫清楚?噴!
實驗設計不嚴密?噴!
數據睜眼說瞎話?噴!
討論xjb引申?噴!
當然,敢提交給JACS之類的一般不太會有這些問題(這些可以算是低級失誤了)但是最後還是有可以對大部分科研狗致命一擊的大招:
你這玩意有卵用?Novelty在哪?
然而最後大多時候還是得按耐住體內的洪荒之力,因為領域就這麼點大,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其實也都弄猜得到自己的稿子給誰審了。
於是最後一般標準答案是:
This paper demonstrated...discussed ... which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on ... HOWEVER,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information would be favorable on... more clarity would also be desirable on... Overall, the novelty of this research is ... so I suggest acceptance with major/minor revision.
瀉藥
利益相關:我的方向是採用分散式光纖感測技術的岩土結構監測。碩士2年級第一次被導師叫去說嘗試審稿,共同完成了第一次審稿工作。隨著自己發表的文章數量提高,也逐漸有期刊邀請我做審稿人,在博士二年級的時候,課題組主辦了一次國際性的中型論壇(300+參會,190餘篇投稿),當時作為大會副秘書長,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匯總文章,然後召集專家組進行文章的審稿工作,到畢業時,自己審過的文章也超過100篇次了。
1.首先,審稿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能夠在成熟的期刊,優秀的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無疑是該專業學術前沿的文章,而且有相當的概率審到和自己研究相近的文章,在文章發表之前就能看到,不管文章質量如何,這都有可能對自己的研究帶來促進作用,可能想到新的idea,可能發現之前沒有考慮的細節,可能藉此優化試驗設計,完善試驗細節,這些都是好處。
2.說到審稿的體驗,必須要擺正自己的態度。
明確自己的任務是通過學習稿件,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理解,使得文章更「適合」進行發表,包括且不僅限於「語言敘述邏輯,文章結構完整,表達通順簡介,科學概念清晰,試驗過程翔實,結論準確,以及圖表,數字,標點甚至引文的格式建議等」。審文章是一件急不來的事情,你首先要讀懂文章,要帶著「我同時是文章的作者和讀者的心態」去閱讀文章,文章最終是給人看的,如果讀者閱讀起來不愉悅,很彆扭,即使內容再好,也說不上是一篇優秀的文章。
2.其次,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科研科研,要有做研究的覺悟,任何文章都不會盡善盡美,都有值得提高的地方,有的時候審牛人的文章,不要畏首畏尾,認為權威都是對的,當然更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詞,你有任何的意見建議,都要詳細的在審稿意見中表達出來,越詳細說明你思考的越多,真正以一個審稿人的身份在要求自己(當然不能瞎寫,要言之有物)。同時,在寫審稿意見的過程同樣也是自己的學習過程,看文章的優點,哪些能夠為自己借鑒,哪些缺點以後寫作的時候要嘗試規避。
3.在撰寫審稿意見的時候,一定要言簡意賅,但是要內容詳實。
這倆看似矛盾,實則是殊途同歸。首先你的意見的對象是作者,有些內容只需要點一下,對方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必要長篇大論。
比如文章中試驗部分沒有考慮某一個因素的影響,至於這個因素的重要性,則沒有必要提及,因此,在審稿意見中僅僅需要提及
「如在試驗中增加對xx的考慮,則文章結構更為完整,建議在xxx小節後增補相關試驗和內容」即可
4.最後說說我會斃掉的文章
綜述類文章我不太會審,主要是自己的閱讀量沒有cover那麼多,也不知道作者遺漏了多少,這個真沒太多發言權,我碰到這種文章,會儘力把引文裡面的文章讀個七七八八,引文的引文再選擇性讀一些,大概還是能發現一些改進的地方。
試驗性文章,創新性文章,結構不清楚的,試驗和結論不自洽的,我基本上就會要求大改和需要詳細推導過程,如果二審給不出來,那就斃掉了。
還有就是大篇的抄襲,這個沒的說,直接說這文章我在xxx見過,附上鏈接,編輯部會替我做槍手
最後也是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學術造假,這個碰到過一次,是我們專業頂級的期刊,這作者還是個副教授,他們學校完全沒有相關儀器設備,但是能做出相當漂亮的結果,正巧我也在做相關的試驗,做了好多次都做不到他一般好,我就問了很多刁鑽的問題,然後根本回答不出來,還毫無廉恥地諮詢我的試驗指導老師,問他做實驗碰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解決。我們都表示呵呵噠了。然後我就把截圖和事情前因後果,加上我完成的初稿一併寄回了編輯部。後來這哥們被編輯部ban掉了,然後聽說不在科研圈混了,跑業界去了。
以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