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讀完《產品經理們,五年後,你會失業嗎》後,有什麼體會?

騰訊產品總監:產品經理們,五年後,你會失業嗎?(深度好文)_首席品牌官微信公眾賬號


起初他們黑程序猿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程序猿;
接著他們黑射雞師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射雞師;
後來他們黑運營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運營;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
那時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


*********************************************分割*************************************************

本文會比較長,為了保證大家有比較好的閱讀體驗,在這裡做一下閱讀說明:
正文部分是常規解析
粗體字部分是標題性內容
帶下劃線的是我的觀點


*********************************************分割*************************************************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的最直觀感受是:饅頭商學院營銷做的比內容好,至於行業危機感,對不起並沒有感受到。

我給這篇文章的定性是:「有乾貨,卻也夾帶私貨,私貨的成分甚至不比乾貨少」

下面就讓我們從邏輯上仔細去分析一下這篇文章:

1. 開篇立意,用「恐懼」引起共鳴

這個標題黨打的非常好,用一種否定式的反問勾起閱讀慾望,閱讀者會下意識地想到「我做的好好的為什麼會失業?」;興趣、恐懼、焦慮、不服,這些情緒會促使你點開這篇文章,來看看究竟憑什麼它敢說 5 年後你就職業生涯難保。

在廣告中,這種手段會更加常見,有一個專有的說法叫「運用恐懼訴求」,它的實質是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使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產生變化。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安全需求處於金字塔的第二層級,「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之一,也是影響最廣,力度最強,傳播範圍最大的情緒。因此,本文從一開篇就很好地利用了這種手段來調動閱讀者的共鳴。

實際上,這樣的語言是有一定的技巧存在的,它很好地挖了一個坑,然後讓大家跳進去。

2. 枚舉成功者案例,製造反差

用張天一、王信文、09 三個人來說事,這三個人都是在某個領域比較知名的人物,也做出了一些事情,符合我們對「成功者」的定義。

再對比下文中未來的「我們」:
「與年輕人脫節,已經落後於時代」
「工作壓力大,7 * 14 的工作時間,累」
「北漂,沒戶口,人到中年」
「競爭力弱於年輕人,沒有優勢」
「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擔子重」

成功者那麼屌,你的生活這麼慘,就問你怕不怕!

巴菲特炒股炒成了土豪,隔壁張大媽炒股賠了棺材本;比爾蓋茨寫代碼寫成了土豪,北大青鳥畢業的小李只能維持溫飽;陶碧華能把老乾媽賣到全球,對麵食雜店賣辣椒醬的劉姨一輩子沒出過省。

每個行業都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二八定律存在於全世界,不僅僅存在於互聯網,當了公務員不代表就能當主席。

3. 你什麼都不會

Office、Axure、PhotoShop、Python,這些工具你會幾個?不會?那你會什麼?

這樣的誘導足以讓絕大多數人產生遲疑,按這個套路自己確實不會啥,這又是一個陷阱。按照這個邏輯,那些大學裡的教授連 PPT 都做不明白,豈不是浪費皇糧?國家幹部演講稿都要秘書寫,豈不是各個該槍斃?

知識體系,或者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才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競爭力。

工作前景在哪裡?BAT 怎麼進?是不是不進 BAT 就沒有出路?

考不上清華就不上大學了?不進 211 985 就沒前景了?如果張天一沒有做出伏牛堂,王信文沒有做出 Dota 傳奇,09 不是頂級選手,他們的前景又是怎樣的?

張天一隻是一個米粉店的個體戶老闆,王信文還在熬夜加班,09 最慘,一個因沉迷遊戲而輟學的迷途青年。

我們已經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似乎每個人都在說創新,每個項目都有創新,然而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到能夠稱得上是「創新」二字的產品了?


自從互聯網開始盛行產品跟隨策略以及微創新後,創新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然而這一切恰恰始於 BAT。不可否認,產品跟隨策略會讓大廠的地位得到鞏固,能夠更容易地碾壓初創公司。


我們不妨拿起手機看一下,所有常用的 APP 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同類 APP,而成功的卻只是這麼幾個,那麼這些 APP 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麼呢?


創新並不是互聯網的剛需,互聯網也從來不是一個創意行業,好的創意誠然會讓我們覺得眼前一亮,但對於真正能夠長久留存的產品來說,它不需要創新,只要比其他產品做得更好就可以了,創新不是必備的,深耕才是。

每次認真寫答案總是擺脫不了一不小心寫太長導致沒人看的局面啊 = =。堅持看到這行字的你們都辛苦了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這篇文章中的坑,之後的內容已經沒什麼可吐槽的了。

綜上所述,危機是每個職業都會有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反感那些缺乏專業性的產品或者愣頭青把這潭水攪渾。

10 年前,這個崗位甚至不為人所知,今天,這個崗位變得炙手可熱,那麼 5 年後會怎樣,其實是完全無法預測的。

如果真的如曹菲所說,我們老了,跟不上時代,那麼為什麼新人的工資沒有老手的高呢?陪伴著國內互聯網走過這麼多年,難道積累的經驗就真的會一夜顛覆嗎?

行業飛速前進,變化無時無刻,恐懼沒有任何意義,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擁抱它吧。

Vin 15.09.22
如有轉載需求請聯繫我

微信 volentine5816


所有存在過的崗位,他在公司中的主要職責、完成的任務、所需的技能,理論上對公司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漸漸消失,這些東西也必定需要由其他崗位的人來做。

產品經理會不會失業?那有什麼關係。產品經理所需的工作技能、工作方式、理念,都是有價值的,無非就是這批人換了個title在做類似的事情,或另外一批沒做過產品經理的人在用曾經產品經理的那套東西在做類似的事情。

也不用把產品經理的能力分三六九等,出於成本考量,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想招聘能力top的候選人。

其實一直以來其實陸續都會有一些崗位變得冷門,慢慢地會「失業」,工作難找。只是你不是那個圈子,你不清楚而已。而我確實經歷過。

最終,沒有人會失業。供需會自己調節。除非出現破壞性的技術,導致需減少了。


有些人已經醒來,然後有些人還在做夢。
五年後會失業的,不只是PM們。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碎,因過剩的互聯網創業需求而誕生的公司終將被丟至烈日下凌遲,從2014年開始的一大批不理智創業和不理智地加入互聯網浪潮的人都將被時代拋棄。

O2O、生活服務、一系列細分領域電商、大批的社交,都會被直接轟殺,我們會看到它們在這兩年會因為死得太快、太密集而不為人所知。沒有人知道它們曾經來到過世上,更不會有人記得它們的死去。本月的考拉班車已經算是善終了,至少還能被收購,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說,被收購也是一種成功。

過剩的創業需求,帶來了一大批賴以為生的吸血蟲——各種互聯網招聘、孵化器、培訓機構、創業組織。它們鼓吹著光明的未來,拿那些翻了N倍的融資和華而不實的估值誘惑著有野心的人。
所以一大批人成為了CEO,一大批人成為了技術總監,一大批人成為了產品經理,然而還有更大一批人成為了運營。

這兩年進入互聯網領域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沖著高薪資去的。試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姑且不論是否985 211甚至是否本科)都敢去應聘產品崗位,去培訓機構學了3個月就敢去做UI設計師,連語言基礎、底層邏輯都沒搞清楚的培訓機構出來的「程序員」,就敢去應聘開發工程師,這個社會是否畸形?這些人張口閉口就要8k、10k,做出來的東西卻是屎一樣,你質疑他的能力,他會告訴你——現在我隨便去一個公司,至少都能拿到這個水平。

決定一個人薪水的關鍵因素,從來都是且大部分取決於能力,並非行業平均水平。拉勾、獵聘這互聯網招聘雙雄出的報告毒害了多少企業多少求職者?

就讓這些人失業吧。
就讓這些創業者們的夢破滅吧。
泡沫炸了,只是規模變小,但是含金量、競爭水平提高了,所以我不擔心這個行業會走向末路。
但泡沫炸了,一大批依託著泡沫的吸血鬼都會被打回原形,不能在泡沫里往上爬的那批人,勢必會被拋棄,甚至會無法適應炸了之後的生活。


只會「做產品」的「產品助理(經理)」們必然失業,尤其是大學階段發現互聯網行業特別熱報了一堆所謂「產品經理」培訓班的,最先淘汰的就是這批人。

為什麼?因為一開始出發的地點和方向都錯了,能到正確的地方就見鬼了。

去年我拒了騰訊的產品崗去寶潔MKT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問我幹嘛要從一個朝陽行業的新興崗位去一個夕陽行業的傳統崗位(屁股的朋友們不要打我),我當時丟給他們一句話,「在我看來,在寶潔做品牌經理和在騰訊做產品經理本質上都是一回事,移動互聯網上的純互聯網業務的天花板已經差不多了,而寶潔MKT可以讓我看到更多的業務和更本質的生意。」。我在一個答案里寫過,我的理解是這兩件事的本質都是make right things happen.

團隊協作中每增加一個人所帶來的管理成本是巨大的,所謂的manager最大的作用是在於能不能讓整個團隊往著減少信息傳輸損耗,產出最大化的方向去走。PRD和MRD不重要,Axure和Sketch也不重要,就像從來沒有人會把會寫文章會說話會用Word當做技能寫在簡歷上。現在之所以很多啥都不懂的「產品經理」也能拿個看起來不錯的薪水,其實只是因為大量傳統行業需要有這麼個人把他們的東西搬到互聯網上,所以這樣的「產品經理」的價值就是個「搬運工」或者「工具」的純勞力價值。至於你說薪水?Oh那點錢真沒啥的,很多傳統行業等把東西搬完了覺得工具沒用了分分鐘卸磨殺驢,現在一個月多給你幾千又怎樣。

站得高看得遠的東西才有價值,才是不可替代的。與其去幺蛾子產品經理培訓班被忽悠錢,還不如多找九爺喝酒有價值呢(僅限妹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自從程序員失業年齡從25歲提升到40歲(暫定)之後...............

終於PM也有這種傳言了啊...................(^_^)/(^_^)/(^_^)/(^_^)/


文章整體邏輯思路不是很清晰,後面的內容有點偏離討論主線。

任何行業,擁抱變化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人最有機會。產品經理也不例外。

5年後,你不應該找工作,而應該讓工作來找你。

任何事情,都比不過行動更有力量,去思考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規劃吧。


雖然從業時間並不長,但無數個前輩跟我說,產品經理是有一股特殊的氣質的。
我想那就是自信和堅持,相信自己正在堅持的是正確的東西。
很多人說產品經理實際上什麼也不幹,卻要拿那麼高的工資,憑什麼?
產品經理靠的是厚積薄發的靈光一現,靠的是對技術、需求、心理、人性的理解。
只要有產品,就有產品經理。
我自己其實是個90後,我的前輩們有很多已經年近四十,甚至已經四十的,或許我還年輕,或許我看的不透徹,但我覺得真正的產品經理並不會為這個擔心,因為產品經理這輩子做過最好的產品,應該是自己,而一個真正好的產品經理打磨出的產品,怎麼會沒有市場?


說的道理都對,內容也很有料,不過並不覺得內容和標題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首先,個人覺得產品經理在互聯網公司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不會失業;
其實,文章大部分觀點認同,北京和深圳的產品經理的確壓力較大,除了工作壓力,生活無形的壓力是巨大的,但文章總體論調偏悲觀,偏感性了。我身邊的很多產品經理都是生活工作兩不誤的。


有些威脅論。對於「無門檻」進入這個領域,只想獲得個Title或者「誰都可以按照我的想法去執行」感覺的人來說,倒是可以引起他們的敏感神經的共鳴。

產品經理的未來,除了繼續在網路圈摸爬滾打外,完全可以把自己從這個職業中獲得的技能或者思維降為、轉型到其他行業。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了文章提到的洞察力、同理心,歸納和總結能力並且將以上技能爐火純青的加以利用,那麼你在哪個職業的哪個位置上都同樣會出色,既然如此你還怕什麼?

所以這根本不是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問題,而是所有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的態度問題。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這幾年大勢所趨,跟著潮起浪幾年多掙點是不錯了。至於潮退了誰在裸泳不是現在要擔心的事情吧!產業的趨勢對於我們來說不過是螳臂當車。


首先,我不是PM,是一個做過多年媒體編輯的Web前端開發。

在我看來,那篇文章本身的立意和行文沒有什麼問題。作者有比較好的編輯素養或技巧,知道怎樣的標題和行文才最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這點其實是我們寫一篇長文章要好好向人家學習的,而且他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不是嗎?

說黑產品經理,這其實算不上,但確實有恐嚇的嫌疑。如果你是PM或許覺得有些不忿,憑什麼,我這不是幹得好好的嘛,很多項目都求著要PM,你卻說PM前途堪憂。事實上,這種觀點放在任何工種上都說得通,都可以擺出一大堆有理有據的事實和論證。

在我看來,可能作者正好是PM出身才會黑PM,如果他是做開發的,或許黑的就是開發了。但作為讀者,如果你全當真了,並因此否定自己要做的事情,正就是如別人所說的那樣——5年後可能會失業。

拜託,人家其實好意提醒你要保持危機感,但卻不是要你否定自己所做的事情。人要學會思考,別人云亦云。


真是感概萬千,不過慶幸家裡還有宅基地和幾某田..


題主你大爺的為何讓我看這個,怎麼彌補我這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點精神傷害?


看項目:
初級會評論產品交互
中級可直窺需求本質
牛人能嗅到資本趨勢

做事:
初級會設計產品寫文檔
中級可領好團隊帶節奏
牛人能管理好上司

做人:
初級會覺得世界不公,太多人素餐屍位
中級能懂得存在即合理,對事不對人
牛人出場自帶領袖光環,無論任何人都願意主動和他打交道,他也能熟練調用這些人和他們的資源為己所用

-------------------------------------------------------
我不知諸位五年後能達到什麼境界,我不認為自己五年後一定能達到這三個方面的頂級。
革命尚未成功,鄙人還需努力


卧槽,想想英語還可以用,相機也拿得起,安心睡了。


五年後就回家種樹唄 考個駕照開優步也行


如果把互聯網泡沫後的萌芽復甦計算為元年,那麼2001至今這個行業的歷史還不到15年。15年來堅持至今還活躍在舞台的從業者好像不是大佬至少也是名宿,不是個VP好像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說自己是干互聯網的。

2010年我還是個產品實習生的時候,就聽說互聯網的平均年齡是26歲,彼時號稱互聯網黃埔軍校的某廠產品角色加起來不過200餘人,而且其中至少20~30%都是實習生,估計整個行業的產品從業者頂多上萬。

後續的若干年,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進產品這個角色當中,應屆畢業的,各種相關的角色轉型而來的,而且行業發展後需求一直有增無減,彷彿永遠都有項目需要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

一個可怕的事實是,媽的5年過去了,產品的平均年齡還是26歲,而且甚至更有低齡化的趨勢,而且出現了上文所說的各種產品批量培訓的培訓營,什麼XX學院,XX項目都是一幫產品老油條坐鎮來做培訓分享,連他媽的產品都可以批量複製了,而且看上去這課程確實還挺系統,起碼3~6個月的時間,把很多基礎的素養提升到一個至少60分的水平,讓我漸漸意識到,普通意義上的產品終將淪為流水線上的機械臂。

之前做產品,師傅帶徒弟,一個Mentor最多兩個學徒,出徒很慢,因為產品這個行當跟管理諮詢師一樣,但是真要做出質量需要至少3~5年的一個周期的自我訓練,因為門檻在裡面,85之前的一批產品多數都經歷過大陣仗,起碼都做過千萬級用戶的產品,才出來當總監帶團隊。

而後就是,全民創業的興起,玩壞了「產品經理」。
焦慮的越早,準備的就越早,作為職業生涯來看,互聯網行業至少還有15~20年的生命周期,在它逐漸淪為傳統行業之前,早做準備要逐漸淡化自己身上的「專業」屬性,跳出產品看產品才會有不一樣的視野。

未來十年,互聯網作為野蠻人將深刻影響更多的傳統行業,棄小「術」而求大「道」快速「脫水」,快速「降維」,方能死神永生,所以這幫產品失業到不會,更可能的情況就是化整為零去用產品思維影響各種領域。

27歲30歲35歲,每一個時間點都要用非線性的眼光做判斷,這才是產品這個角色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


不會,傻子太多,騙子永遠不夠用。
就是一個菜逼產品經理,也可以通過一些合理的「騙術」讓自己存活下去,何況是有真槍實彈的產品經理呢。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3年內我就創業。


推薦閱讀:

如何辨別一個程序員水平的高低?
SEO流量的核心影響因素有哪些?
產品經理平時是怎麼學習的?
如何有效提升留存率促進用戶活躍?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互聯網行業 | O2O | 互聯網 |